close
商品編號:04400155

和牛津.劍橋新鮮人一起思考:60個絕妙問題,激發你的創造力

Do you think you’re clever?: The Oxford and Cambridge Questi
作者原文名 John Farndon
出版日 2014-01-22
定價 $260
優惠價 79折 $205
  • 分享至
數量
無法銷售

相關專欄

  • 試閱

內容簡介

成為頂尖人才,由此開始!
讓世界一流名校的入學試題,啟動你的創意與潛能!
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能引領你發揮創見,
成為真正能獨立思考的人才!

你會怎麼向火星人介紹地球人的樣子?
如果一張紙能夠一直折下去,要折幾次才會碰到月亮?
如果人不在加州,你怎麼知道加州確實存在?

牛津和劍橋大學的入學口試,專出怪問題挑戰想要進入這世界頂尖大學的新鮮人。這些面試考題看似刁難,但用意其實在於激發面試者去思考,並從中找出真正聰明的學生。

因為有著多面向的思考,這些問題並沒有所謂的「正確」答案。有些乍看之下是無法解答的,需要讀者從這裡挖出一點知識、那裡推演一點邏輯,最後再加上重量級的玩心才能找出像樣的答案,或者,才能真正明白為什麼這些題目為什麼沒有答案!

這60個絕妙問題,重點不是知識,與教育程度也無關,讀者可藉此來做邏輯思考的練習,並激發出自己無窮的創造力。

李家同、莊淇銘、吳俊輝、陳耀寬教授 聯合推薦

.前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校長 莊淇銘:

引發讀者做各種角度的邏輯思考,激發無窮的想像力與創造力。

.劍橋大學台灣校友會會長 吳俊輝:

你可以從書中的題目,先挑選屬於自己專業領域的題目試試,再比對自己心中解答和書中參考答案的異同,慢慢地,你會發現箇中的樂趣!

.英國牛津大學化學博士 陳耀寬:

這本書讓你如同進入哈利波特的魔幻世界裡,激發你的好奇心,想知道問題的真相。

作者簡介

約翰‧方頓(John Farndon)
於劍橋大學研究地球科學及英語文學,童書作品《不要打開》曾四度入選青少年科學著作獎,著有《中國崛起》《繁榮印度》《伊朗》《禽流感》《和牛津‧劍橋新鮮人一起思考: 60個絕妙問題,激發你的創造力》等書。作者網站:http://www.johnfarndon.com/

譯者簡介

楊沐希
宅居文字工作者。譯有《美好人生診斷書》等書。翻譯本書過程腦袋經常打結,距離名校似乎還很遙遠,負責本書前言至Q22的翻譯。

藍曉鹿
曾任出版社編輯。現專職翻譯、寫作,譯有《暗流長征》《靜水深流》《藝術與與設計入門》《記憶快易通》等書。

看更多

規格

商品編號:04400155
ISBN:9789861334806
216頁,25開,中翻,平裝
看更多

目錄

推薦序 不要接受標準答案    莊淇銘

推薦序 當個有素養的牛劍人    吳俊輝

推薦序 激發好奇心和了解問題真相的頭腦體操    陳耀寬

推薦序 大膽地推翻這些答案吧!   莉比.波維斯

前    言 你自認聰明嗎?

Q1 你自認聰明嗎?

Q2 如果把螞蟻從高處丟下會發生什麼事?

Q3 為什麼撐竿跳的世界紀錄頂多到六•五公尺,而且無法被打破?

Q4 如果能重返任何一個歷史年代,你會去哪裡?為什麼? 

Q5 你「酷」嗎?

Q6 如果天底下有個全能的神,祂能變出一塊連自己都抬不起來的石頭嗎?

Q7 人該出售自己的腎臟嗎?

Q8 將有殺人傾向的精神病患者監禁起來,提供虛擬的殺人遊戲,

讓他自以為可以在真實世界裡隨意殺人。這樣道德嗎?

Q9 肥胖的人應該享有免費健保嗎?

Q10 為什麼工廠的煙囪都特別高?

Q11 為什麼不能在太空船裡點蠟燭?

Q12 如果不斷地折一張紙,要折幾次才會碰到月亮?

Q13 歷史能阻止戰爭嗎?

Q14 誠實和法律可以共存嗎?

Q15 哪些書對你有害?

Q16 如果你從地球這端一路鑽洞到彼端,然後跳進洞裡,會發生什麼事?

Q17 女童軍成員有政治議程嗎?

Q18 何謂幸福?

Q19 某甲看著某乙朝懸崖走去。某甲知道某乙眼睛看不見,卻因為不喜歡他,

所以眼睜睜讓他從懸崖摔下去。這算謀殺嗎?

Q20 如何量出你自己頭部的重量?

Q21 何謂宿命?

Q22 你如何形容一顆蘋果?

Q23 你覺得舞台上的演出,是表達意見,還是純娛樂?

Q24 我是石油大亨,要將油送到四個恰好連成一條直線的城鎮。每次造訪完一個城鎮後,我得回到油槽加油。

該把油槽建在哪裡,才能以最短的距離造訪各處?鋪路不是問題,因為我有個阿拉伯酋長朋友,只要開口,他就會出錢替我鋪路。

Q25 想像一棵畫中的樹,那真的是一棵樹嗎?

Q26 蝸牛有意識嗎?

Q27 為什麼海水裡有鹽?

Q28 用健保延續老人的生命有什麼意義?

Q29 你有一個三公升和五公升的水桶,請量出四公升的水。

Q30 一名女子申請將自己位於古蹟保留區的家門漆成紫色,但提議遭拒,這樣公平嗎?

Q31 你覺得毛澤東會滿意今日的中國嗎?

Q32 世界上為什麼沒有全球政府?

Q33 《聖經》算是虛構的作品嗎?稱得上輕熟女文學嗎?

Q34 女性主義已死?

Q35 一隻牛體內含有全世界水量的百分之幾?

Q36 如果不在加州,你怎麼知道加州存在?

Q37 如何判斷人的死亡時間?

Q38 俄國作家契訶夫偉大嗎?

Q39 位於南倫敦的克羅伊登有多少人?

Q40 為什麼體型巨大的兇猛動物數量稀少?

Q41 地球上的人口太多了嗎?

Q42 摩西帶了多少動物上方舟?

Q43 世界上總共有多少粒沙?

Q44 羅密歐很衝動嗎?

Q45 你該怎麼向火星人介紹地球人的樣子?

Q46 你最喜歡頭腦的哪個部分?

Q47 為什麼美國人不太相信演化論?

Q48 建築物該如何設計,以減少犯罪?

Q49 貪婪,好或不好?

Q50 如果朋友把我鎖在一個房間裡,每次出來必須支付五英鎊,這樣算是剝奪人身自由嗎?

Q51 該怎麼進行時空旅行?

Q52 電腦能有善惡觀嗎?

Q53 如果古典學系燒掉了怎麼辦?

Q54 你覺得《哈姆雷特》太長了嗎?

Q55 天底下真的有「種族」這種分類嗎?

Q56 「自然」真的自然嗎?

Q57 和貧窮、愛滋病等問題相較,環境問題是不是更嚴重的危機?

Q58 為什麼英文裡的上帝(God)和我(I)都要大寫?

Q59 本國和外國的貧窮問題,哪個比較重要?

Q60 你如何認定我的腦袋在思考?

後  記   現在,到底誰比較聰明?

看更多

各界推薦

不要接受標準答案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前校長  莊淇銘

教授創新思考多年,提出諸多開發創意的方法,在研究所課堂中,我要求每一個學生一定要發問。因為,要發問,必須思考問題後,才能提出問題。會發問的人,必須培養思考問題的能力。而思考問題的能力是開發創意的基礎。是以,經常要收集好的問題,來刺激學生的想像力與思考力。 也因此,看到了《和牛津.劍橋新鮮人一起思考:60個絕妙問題,激發你的創造力》一書後,相當高興,正是我需要的絕好教材。

本書內容取自牛津和劍橋大學的入學口試。口試過程,專出奇怪問題來挑戰想要進入這世界頂尖大學的新鮮人。這些面試官越惡名在外,越讓外界好奇這些問題如何激發面試者去思考,而從面試者的回答中,找出真正聰明的學生。

本書的六十個問題中,有幾個我經常問學生。限於篇幅僅先討論下列這一題。

肥胖的人應該接受免費的健保治療嗎?

書中答案:當然應該,因為健保的精神就是提供免費治療。這個問題也許會造成數量銳減的瘦子反彈。肥胖會誘發重大疾病,如心臟病,而肥胖的原因多為暴飲暴食。這暗示了肥胖者的病變有部分是自找的,因此不該享有免費治療。然而,我們實在無法得知肥胖的確切成因,肥胖和疾病也無直接的因果關係,只能說肥胖是得病的高危險因子。況且肥胖者的健康問題多數與體重無關。簡言之,不能依據每個人的生活方式而產生差別待遇。

我的答案:當然不應該。以台灣為例。2000年成年男子三成過胖,2005成年男子四成過胖,2010年成年男子五成過胖。這告訴我們肥胖的主要原因是現代社會的食物熱量過高,越來越多人攝取過多不必要的熱量。我發表文章〈新社會,新飲食〉並推動「1-1=0」的飲食習慣,亦即讓每天攝取的熱量跟消耗的熱量一樣,如此一來,就沒有肥胖的問題。《天下雜誌》對我進行專訪,其原因就是因為成年男子五成過胖,因過胖衍生的疾病讓國家的健保支出多了兩百多億。試問,闖紅燈或經常違規的駕駛者,其車輛保費會不會提高?當然會,因為駕駛者選擇違規次數多。同樣的,除非先天性肥胖。那些選擇攝取過量熱量的肥胖者,其健保給付當然要增加。

請注意,本書提出的六十個問題,因為它有著多面向的思考,並沒有所謂的「正確」答案。書本上的所謂「答案」,包括我的「答案」只是激發讀者思考的一個起點,拋磚引玉引發讀者做各種角度的邏輯思考,以激發出無窮的想像力與創造力。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重要」,本書是難得的開發想像力與創意的絕妙好書。

當個有素養的牛劍人/台大物理系暨天文物理所教授、劍橋大學台灣校友會會長  吳俊輝

您聽過Oxbridge bias嗎?第一個字是取牛津(Oxford)的字首及劍橋(Cambridge)的字尾組合而成,該片語意即「牛劍偏見」!也就是說雖然英國的好大學有很多,但唯獨這兩所學校受到社會莫名的獨厚與青睞。雖然有人認為該氛圍對其他大學不公,也因而冠上偏見字樣,但羅馬畢竟不是一天造成的,與其說是偏見,倒不如視之為一種文化桂冠。牛津大學及劍橋大學皆有近千年的歷史,不但是海外觀光客的首選景點之一,也是年輕學子們嚮往的目標。我在九○年代於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時,更是對這塊土地及其特殊文化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這本書所透露出的,便是不為外人所熟知的一環文化。

我當時念的是研究所,入學前各單位大多著重於申請人的知識專業及研究潛力,而本書所羅列的這些問題,則大多是大學入學的口試題目,因此我當年入學時並沒有遇到,但卻很熟悉這個牛劍才有的在地文化。也就是說,在二十歲上下才是人格養成的關鍵再造期,等年紀越大則漸失去其可塑性,所以牛劍兩校就利用這個難得的大學入學口試機會,來挑選出那些具有潛力被培養出牛劍氣質的學生!這些問題五花八門,人文性及科學性皆有,但面試官們更想從中窺探出的,其實是申請人的「素養」,人文或科學的素養。

我們常感嘆國內的頂尖學生雖然大多具備良好的知識,但卻也普遍缺乏素養。這是因為我們的教育政策長期以來著重於授業上,在升學選才的制度中也以智能考試為依歸,對於傳道與解惑這兩環相當薄弱,以至於大多數的高級人才都普遍缺乏獨立及多元的思考能力。我經常要參與政府舉辦的考試作業,看到升學考試題目漸趨靈活固然是好事,而在大學入學端也留有口試的彈性,但在實務上,真的有善用口試制度的校系實在不多。更令人感傷的是,在公務人員的升等制度中,仍以智能考試為主軸,我每每在出題時,經常為那些即將寫這份考卷、年紀和我相仿或甚至比我年長的應考者感到不捨,因為就算他們會做這些題目,對政府功能的發揮及國家實力的成長真的有幫助嗎?專業固然重要,但絕對不是國家進步的關鍵動力,因為訓練有素的狗是玩不出新把戲的,只有快樂自由的聰明狗,才能開發出叼骨頭的新花招。紙筆考試是我們文化中自來的傳統,有不可抹滅的功能與優點,但在二十一世紀瞬息萬變的當下,或許該是思考微調或革變的時候了。

您有沒有良好的素養,其實測試方法很簡單,您可以從書中所收錄的六十個題目中,先挑選出屬於自己專業領域的題目試試,然後冷靜地想一想,再比對自己心中的解答和書中參考答案的異同,慢慢地,您會發現箇中的樂趣!如果您覺得素養這個議題太過沉重,沒關係,就把此書當作是窺探牛劍人內心世界的一扇窗。話說就算沒機會當豬,至少也知道豬在想什麼!豬可是很聰明的喔。

激發好奇心和了解問題真相的頭腦體操/英國牛津大學化學博士  陳耀寬

《和牛津.劍橋新鮮人一起思考》這本書,讓我回憶起當年在牛津大學求學的人生經歷,有說不完的牛津求學故事,有數不清的孤寂求學月夜,每個星期更有恐怖的研究討論激辯。還有每天早上十點的tea time聚集不同領域的同學和老師們,一起喝咖啡喝茶,聊天聊地聊科技,說北說南說自然,辯東辯西辯中西。雖然常有激辯,而這樣的方式是傳統,也是磨練激發學生想像力和創造力的教育。

泱泱牛津.劍橋九百年悠久歷史,其教育猶如一潭深不可測的湖水,學生也猶如小魚水中游,要游多深、游多遠全看學生自己選擇。不親身閱歷一遭是無法體會箇中滋味,要說牛津.劍橋是放牛吃草,不如說讓魚兒水中游更貼切。《三個傻瓜》這部電影敘述印度帝國理工學院中,院長和學生之間發生的故事,反映出學生是讀書,而不是背課本。人生很多事是課本上找不到的,所以需要培養自己獨立思考判斷和創造力。《和牛津.劍橋新鮮人一起思考》,就能激發你潛在的能量。

這本書也使我想起緊張且畢生難忘的牛津大學入學資格考,記得其中有兩個問題是當時口試委員問我的:「台灣有沒有下雪,看過雪嗎?為什麼雪是白色的?雪有幾種形狀,為什麼會有不同形狀呢?」一個簡單問題考驗著學生的科學基礎以及想像力和創造力,當然還有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當時問這個問題也一定有特別的意涵,需更謹慎回答。

我是在英國第一次親手摸到雪和看到下雪,記得當天早上特別興奮,不經意發覺,哇!雪有不同的形狀!好奇心之下便研究雪為什麼有不同的形狀。雪為什麼是白色的?就是雪花結晶的晶體排列不整齊和光線的關係,才形成白色而不是透明的,而雪是因天冷溫低大氣中的水氣小水滴,在不同高度、不同溫度時直接凝結成冰晶,落到地面的就是雪花。會有不同形狀,是因為雪花在大氣中因應溫度與濕度的改變而有相對的變化,雪花是由微小的冰晶互撞黏在一起後,形成豐富多樣的形狀。雪花的冰晶有不同形狀:針狀、片狀、塊狀、球狀,但基本上大多是六角形對稱標準結構,而雪花的中心則呈現出對稱的六角形。也因為我的好奇心和研究,我的回答讓口試委員感到滿意。

還有一個問題,口試委員問我:「一個環保問題:臭氧層破洞、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大量產生、地球溫度不斷上升、食物短缺,科技如何因應?」

我當時回答:「如果人體內能有葉綠素晶片來行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並製造氧氣以及葡萄糖,也就是血糖,人就不必吃澱粉類食物了。人類吃麵包、稻米也是製造葡萄糖,將來科技就研發出葉綠素植物晶片,將晶片植入皮下就可行光合作用!體內循環消耗二氧化碳,自給自足供應氧氣和血糖囉!

「另外,人類無法消化木材的纖維,所以沒辦法將木材纖維轉變成醣類。草食性動物以及白蟻他們有纖維分解酵素,而他們的食物就是纖維和木材。所以將來研發分解酵素,吃草和木屑,並喝纖維分解酵素。」

大導演詹姆斯.柯麥隆所拍的《阿凡達》中,潘朵拉星球上的居民納美人是綠皮膚,或許就是行光合作用,他們可以將自己呼出的二氧化碳在體內循環並製造氧氣,所以不怕潘朵拉星球的毒氣,也可以生存。當時我的想像就跟這部影片一樣。

這本書可以提供給想到英國留學,或是想一窺牛津.劍橋教育思維的人參考,藉此更深入地了解狀況。此書包括:物理、化學、工程、歷史、法律、哲學,還有政治和醫學些不同領域中的有趣問題及回答,刺激著你的思考、引發你對問題的興趣,也考驗著你針對問題的了解。讓你看了問題就會欲罷不能的想一探究竟,一口氣想看完書內的六十個問題。這本書也會讓你如同進入哈利波特的魔幻世界裡,激發你的好奇心和了解問題真相的求知欲。

大膽地推翻這些答案吧!/獲頒英國官佐勳章的電台主持人、記者和作家 莉比•波維斯

詢問別人問題,特別是重要面談時,你其實是在審核兩件事。一是這個人的知識水準,要判斷這點並不難,但另一件事就比較沒有標準可言了。你想知道對方如何思考,他們的心智如何運作。是依循邏輯?像鷹眼般綜觀全局?或者,如同酒醉的兔子一樣東奔西跳、出奇不意?(我就比較屬於這一型的)。你需要清楚眼前這位候選人比較適合進大學做研究,或直接就業工作。你必須觀察他們對出其不意的狀況的反應。

所以事關提問者的觀點。提問者具有絕對優勢,令人無法招架,也充滿了權威。至於受試者呢?只能瞪眼冒汗,一時語塞。有些人會沉著應戰,以哲學家最愛的開場白「這是問題嗎?」來回覆。提問者大概會無趣地打個呵欠,說道:「如果這是答案,那我剛剛問的就是問題。」多數人不會這麼回答,起碼反應不會這麼快。

基礎知識的確會因為長年的死記硬背而成為絆腳石。就算是優秀的電機系學生,依舊會因為「溫度調節器會思考嗎?」而啞口無言。但若冷靜思考,你或許就能跳出溫度調節器的知識框架,而說出不一樣的答案。

同樣地,當你被問到「你是一本小說、還是一首詩?」,應該也是無助結巴。這時候只能放輕鬆,腦袋才能靈活運轉,答案自然就會冒出來了。即使你回答:「我覺得自己介於饒舌歌詞和操作手冊兩者之間。」面試官也會認為你了解自己。若被問:「如何向火星人描述湯匙?」放鬆的頭腦會告訴你,在回答前,你必須先決定火星人的樣貌,他是否看得到、聽得到,或懂得用手拿工具的概念。如果這位火星朋友只有一顆裝在石頭裡的大腦,你就得多下點工夫了:先解釋手指功用,然後才是湯匙……

向火星人解釋事情一直是我最愛的題目。因為這提醒了我們,若我們毫不在乎聽眾與他們的理解力,就算說得口若懸河、精采萬分,依舊一點用處都沒有。所有的小說家、媒體工作者和老師,都應該奉此為圭臬。

然而這類令人心煩意亂的問題,其實是很重要的。畢竟,天底下沒有一條準則足以塑造出好奇、熱愛探索又能全方位發展的人才。物理學家必須有哲學的思維,哲學家不能罔顧現實,歷史學家、醫生、數學家也必須不時做出假設,一切只為了再三檢驗自己的實證。

常識雖然很有用,但也局限你的思考,好比說:「如何秤出頭部的重量?」或「能否在太空船裡點蠟燭?」如果你回敬:「我怎麼可能會這麼做?」就太沒意思了。雖然在功利競賽節目《誰是接班人》,這鐵定是個晉級的好答案。

面試官總愛問些詭異的問題,尤其是歷史悠久的大學教授,但我們就別計較了。畢竟,就算能回答出最怪的問題,也不見得就能進大學。本書並非進入大學或找到工作的魔法捷徑,而是刺激大家思考,並示範如何回答特定的問題。書中提供的答案並非標準答案,更不是小抄,只是作者的思考範本。其中有一、兩個結論無法說服我,我自己還挺開心的。因為正是這種不同意的辯論過程,才有趣、才能刺激思考。

整體而言,這些教人迷惑的瘋狂問題不只可以動腦,也很好玩,就像回答小小孩的追問一樣(前提是當天風和日麗心情好):鼻子為什麼長這樣、牛牛在想什麼……如果我們可以克服對出其不意的恐懼,這些問題其實帶給我們思考空間:探究問題的邏輯和意義,挖出深藏腦海裡的小小知識,然後拼湊出全新的可能。知道如何讓腦子暫停但不慌亂,思考卻不困惑,感覺會很不錯。就把這些問題當作大腦上的鋼琴手指練習吧!要怎麼推翻這些答案都隨便你。

看更多

你自認聰明嗎?

讓我想一想……

本書是牛津、劍橋入學口試的問答集。他們的問題不僅是出了名的詭異,也極具挑戰。希望能藉此協助主考官找出真正聰明、用腳也能思考的學生。最棒的是,這些問題能夠刺激思考。你不必申請牛津、劍橋大學,但這些問題也能讓你腦袋轉一轉,好比說:「哪些書對你有害?」「女童軍有政治議程嗎?」以及「把螞蟻從高處往下丟會發生什麼事?」

人生漫漫,我們多數的時候不太動腦,因為也沒此必要。我們腦袋所具備的知識和經驗,讓我們不費吹灰之力就能自動回應,而且成效還算不差。但書內的問題可就不是這樣了。這些問題出其不意、複雜詭異、傻里傻氣,甚至還令人惱怒生氣!但卻讓我們開始動腦,而且還興致勃勃。我曾拿過一些問題請教朋友,他們先是捧腹大笑,接著就有源源不絕的想法。

我認為,人類其實很愛動腦,思考的過程相當刺激,讓人有活著的感覺。看看那些忙著玩數獨、填字遊戲和益智問答的人吧,儘管這只是日常消遣,他們還是樂此不疲。這些問題最棒的是,它們歡迎各式各樣的思考,因為沒有所謂的「正確」答案。有些問題乍看無解,需要從這裡挖一點知識,從那裡推演一點邏輯,最後再加上無比的玩心才有像樣的答案,或乾脆自己想出更無解的答案吧!

這裡的答案出於我本人,但並不表示學生應該如此回答,因為我面試的時候大概也不會這麼回答。畢竟,重現壓力下的回答應該很沒意思。書中提供的答案也不見得就是「正解」。沒錯,我相信牛津、劍橋大學的面試官也許會對我的一切見解絕望地兩手一攤。書中的答案只是思想的滋養品,一些如何回答問題、理解問題的小建議。

每個問題都很獨特,都能激發出完全不同的回答。整體而言,我盡量提供中立的答案,好讓讀者有多一點空間思考,雖然免不了有些回答還是具個人色彩。總體來說,我盡量直接回答問題,而不是自以為聰明地閃爍其詞,儘管那樣的答案比較有趣、創意。當題目問「如何以氣壓計測量摩天大樓的高度?」已故廣播人克萊蒙.佛洛伊德的答案讓人拍案叫絕,因為他想出一堆無厘頭、卻很機靈的解決之道,好比說從樓頂把氣壓計扔下去,然後計算掉落的時間;或把氣壓計拿來賄賂警衛,請他告訴你大樓的高度……諸如此類的答案。當然,正確且較有意思的答案是,分別測量大樓樓頂和地面的氣壓,然後從氣壓的差異計算出正確的高度。這就是我會提供的答案,好讓你肆無忌憚地發揮想像力。

回答這些問題並沒有公式。曾經思索過這些問題的新聞從業人員認為這需要「水平思考」,這個詞來自狄波諾博士在一九六七年出版的名著《水平思考法》。水平思考有別於「批判性思考」,後者只是評斷真相,而「水平思考」卻是激發出毫無關連的嶄新想法。狄波諾認為,人類偏好直線思考,因此我們需要可以刺激不同思考方向的工具。如何激發新點子,可用廣告為例。團隊先從字典隨便找出一個字,再從中找出與廣告相關的全新構想。這種方法相當有效。

不過這些問題不只講究水平思考。有些的確要從腦部水平思考,好比說:「如何秤出腦的重量?」但多數問題只要自己好好思考就可以了。這些問題多為挑戰你先入為主的觀念、詢問你對世界議題的看法、探究社會上的既定現象,甚至是關於現實或存在本質的基本問題。說到底,有些問題只想聽聽你的看法。

我建議的回答要領,就是先停下來思考問題的意義,甚至是其中的弦外之音。最無趣、不聰明的答案,就是脫口而出的答案。因為你很可能沒發現問題的重點。比方說,「哪些書對你有害?」有人可能只是提出幾本講到爛的爭議作品。此時,你應該加以解釋,讓答案變有趣。不過,這個問題似乎值得深究,好比說所謂的「有害」是指什麼?

還有一些看似需要專業知識的問題,如「牛身上的水占全球水資源的百分比是多少?」或「克羅伊登鎮上有多少人?」如果你知道答案,很好。但真正高招又聰明的答案,是不靠特定知識而推想出來的。奇妙的是,並沒有你想像的難。你只要保持腦袋的清晰,從幾個已知且正確的小事發想即可。

「你自認聰明嗎?」出自牛津、劍橋的面試題目,很適合拿來當這篇前言的篇名。回答這些問題的確要夠聰明,而且是令人眼睛一亮、機智有趣、具啟發性、讓人微微惱怒、拐彎抹角、帶點淘氣、具有深度、鼓掌叫好的那種聰明。而每個人都可以這麼聰明。重點不是知識,也與教育程度無關。秘訣就是極其所能地讓腦筋急轉彎,這點人人都辦得到。要達成這個目標,你無須是那些運氣夠好,能在牛津、劍橋爭得一席之地的高材生。只要別自命不凡,變成真正聰明的人一點都不難。

看更多

試閱

Q11. 為什麼不能在太空船裡點蠟燭?

牛津物理系

太空船裡其實可以點蠟燭,但如果點的是普通蠟燭,你就蠢斃了。由於太空裡沒有空氣,太空船必須提供氧氣讓太空人呼吸。如果蠟燭燃燒氧氣的速度快過太空船供氧系統的速度,太空人將死於缺氧。即使太空船來得及供氧,任務時間也會被迫大幅縮短。

更慘的是,若太空船富含氧氣,點燃蠟燭將造成煉獄般的火災。一九六七年美國阿波羅一號的三名太空人因此喪命。地球大氣裡約莫有二十一%的氧,七十八%的氮,但在氣壓極低的外太空,大氣裡的氮含量相當高,可能導致太空人得到減壓症。減壓症,又稱沉箱病或潛水夫病,通常好發於潛水夫。當氮在血液裡形成氣泡,將導致麻痺,甚至死亡。所以太空艙只提供純氧。這麼一來,少了氮氣減緩反應作用,純氧因此極度易燃。不到一分鐘,星星之火就能將整個太空艙變成大火球。

後來的太空任務,太空人在升空時穿著注滿氧氣的太空衣,船艙裡則是六十%的氧氣和四十%的氮氣。一旦太空船度過危險的升空階段,進入太空,氮氣會排出去,艙內只剩純氧,這時太空人就能脫下頭罩。這個方法還是具有高風險。如果小小的電火花都能引起大火,更別說是蠟燭了。

為了預防減壓症,現在的太空船和太空站都比照地球的大氣濃度,大氣壓力也與地球相仿。所以,現在點蠟燭不會立刻引發大災難,但還是會急速消耗維生的氧氣。執行短程任務的美俄太空梭,液態氧槽即可提供足夠的氧氣。

太空站則必須自行製造氧氣,並盡量回收利用。風箱能使太空船的空氣不斷循環,並將空氣抽回導管,除去雜質。木炭會吸附氣味,精細的濾網除去浮塵微粒。類似冰箱冷凝器的冷卻板,將太空人呼出的空氣變成水,並存入槽裡。太空人呼出的二氧化碳比較麻煩,通常會用氫氧化鋰來吸收,然後排在外太空。

在美俄設計的氧氣生成系統上,新的氧氣來自尿液、廢水及冷卻板的生成水。透過電解作用,將水分解成氫和氧,氧氣用於太空人,氫則排在外太空,或與無用的二氧化碳作用,化合出甲烷和水,用於洗滌或繼續製造更多的氧。不過,這些供氧系統並不完全可靠,所以在長程任務裡,太空人的氧氣供給還是一個問題。所以太空站裡可以點蠟燭,但只會持續耗氧,而且燃燒蠟燭無法跟人類呼吸一樣,能製造可再利用的水。

不過,這個問題有個最後轉折。其實和平號等國際太空站,有種「氧氣蠟燭」,供緊急時使用。這種蠟燭以鋰或過氯酸鈉製成,燃燒速度很慢,過程中會釋放出鋰或氯化鈉、氧化鐵和氧。蠟燭可燃燒六個小時,國際太空站裡儲有三百五十組,足夠讓三個人整整呼吸三個月。因此,在太空船裡燃燒氧氣蠟燭不僅可行,還能救命!話雖如此,氧氣蠟燭也不全然安全。一九九七年,和平號的蠟燭燒到失控,所幸無人受傷,太空站卻因此毀損。更悲慘的是,二○○七年在北極海演習的英國核潛艦「不懈號」,據說因為氧氣蠟燭而產生爆炸,導致兩名海軍身亡。

Q12. 如果不斷地折一張紙,要折幾次才會碰到月亮?

牛津物理系、哲學系

大概四十三次。你可以估算一下。已知地球到月亮差不多是四十萬公里,一張薄紙約○.一公釐,也就是○.○○○○○一公里的厚度。以二去乘○.○○○○○一,直到四十萬左右為止,或用二來除四十萬,一路除到○.○○○○○一左右即可。讓人驚訝的是,並不需要折太多次,因為紙的厚度以等比級數增加,每折一次,厚度就翻倍成長。沒有計算機幫忙,可能需要花點時間心算。但我剛好曉得一張紙折五十一次是地球到太陽的距離,而月亮比太陽近上四百倍,因而立刻可以知道,只要少折八次就能碰到月亮。如果不曉得這些資訊,只好多下點工夫自己計算了。

半個世紀以來,折紙一直是數學分析的主題。這個研究主題來自愛折紙的日本人。而折紙的數學原理或公理,由日本數學家羽鳥公士郎於二○○一年建立,以日裔義大利數學家藤田文章的研究為本,其中還包含多層次的折紙術及最簡單對折。

由於折紙的厚度以等比級數增加,通常認為對折的最高次數為七或八次。不過,二○○二年一月,美國女高中生布蘭妮.蓋利文證明並非如此,並因為這個計畫得到額外的數學學分。她成功將金箔折了十二次,但有些人認為金箔不是紙,但她後來也用紙折出同樣的次數。布蘭妮還因此推出一個公式,用紙的長度算出折紙的次數(t是紙張厚度,n是折的次數,L則是長度):

藉由這個公式,布蘭妮告訴我們,用長條形的紙朝同一方向可以多折幾回,但十二次已經是極限了。所以要折出離地面一公尺都不太可能,更別說折到能碰到月亮了。

Q19. 某甲看著某乙朝懸崖走去。某甲知道某乙眼睛看不見,卻因為不喜歡他,所以眼睜睜讓他從懸崖摔下去。

這算謀殺嗎?

劍橋法律系

以英國的法律來說,某甲的謀殺罪名不會成立,因為他並沒有真正想要殺害某乙的企圖。只預見某乙的死亡而袖手旁觀,並不構成謀殺。某甲必須有殺人的意圖,但某甲並沒有把某乙推下懸崖,也沒有鼓勵他朝懸崖走去,無法證明某甲想殺某乙。

乍聽這個故事,我們一定震驚於某甲的沉默。他怎能讓一個盲人摔下懸崖?太恐怖了。他一定有罪!但如果我們重新架構這個故事,你可能又會覺得他無罪了。假設某甲不喜歡某乙,是因為某乙是殘害無辜的黑幫大哥,而且還擄了一群民眾呢?這時某甲看起來不僅不壞,根本就是個英雄。當然,如果換成某甲是兇手,某乙是出面請求釋放人質的勇者,狀況又反過來了。這就是法律必須縝密規範的原因,法官和陪審團必須依照實際而非間接證據來定罪,我們更不能隨意猜測犯罪動機。

然而,某甲可能犯下了一個嚴重的罪行,只不過很難證實。以英國法來說,這叫過失致死。過失致死是指因為不小心、失職或嚴重疏忽導致他人死亡。在美國和其他國家,某甲也會面臨類似的過失致死罪,不過和一級、二級謀殺比起來,算很輕了。儘管疏忽的範圍很難界定,但在英國法律裡,沒有防止他人死亡的「不作為」也算其一。不過,要證明某甲犯罪相當困難,因為他有一堆無法警告某乙的正當理由。這時候就需要目擊證人指出他當時的行徑,但如果現場有目擊證人,他們為什麼不插手呢?就算監視器拍下某甲從某乙面前默默讓出一條路,也很難證明某甲有罪。

到頭來,某甲無罪釋放的機率相當大。但罪惡感的煎熬,會讓他無法問心無愧地活著,最後可能承受不了,從同一座懸崖跳下、了結一生……

Q38. 俄國作家契訶夫偉大嗎?

劍橋現代與中古語言系

是的,契訶夫可能還是近百年來最偉大的作家。在戲劇創作方面,只有易卜生和莎士比亞可與之齊名。而契訶夫的某些短篇小說,像《帶小狗的女人》屬於大師級的天才傑作。這位作家最擅長的是,在小說與劇本中表現出人物的內在生活。

在契訶夫之前,大部分的故事都是由一樁樁的事件構成的。在故事的人物身上發生了一些事,他們對事件作出的反應,然後有個高潮結尾:有情人成眷屬、朋友各奔東西等。但是在契訶夫的故事中,卻沒有發生什麼事。可能就要發生什麼,但不知怎麼地,角色就是無法行動。在《凡尼亞舅舅》中,伊蓮娜和阿斯特羅夫醫生快要有染,最後卻沒有;凡尼亞想要射殺妹夫,但後來也沒有。而在《帶小狗的女人》中,男主角古羅夫和女主角安娜儘管經歷漫長的等待,但最後還是不會快樂地生活在一起。他的劇本和小說結尾總是淡淡的,好像我們錯過了什麼。教人滿意的高潮從來沒有出現,竟絲毫不減損其戲劇效果。那些沒有說的話、沒有做的事,比高低起伏、事件層出的故事更有感染力,更牽動人的情緒。

契訶夫最厲害的是描寫人物內在情感的牽動,儘管他們沒說什麼、也沒做什麼。在《凡尼亞舅舅》的結尾處,舅舅凡尼亞和桑妮亞繼續他們日常的生活時,他們對話很少,只是繼續活著,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也不會有什麼即將發生。他們失去的,以及永遠無法逃離狹小生活圈的悲哀,卻觸手可及。契訶夫的故事在我們內心深處激起的回響,是看似宏大的故事難以企及的,因為契訶夫的故事是如此貼近我們對生活的感覺,我們內在都有更豐富的生活,也有更多的希望,儘管我們沒有表達或表現出來。

契訶夫相當敏銳,他意識到最深層的夢想無法被實現是如此荒誕、甚至帶點喜感。正因如此,雖然他描寫的都是失敗,或徒勞無益的人生,但是他卻把自己的創作歸結於喜劇。少有作家可以把人生的荒誕寫得如此精微,而不時湧現的心酸讓一切又帶著喜劇的色彩。

契訶夫最了不起的一件事是,減弱主角的劇情,擴大配角的舞台。在劇本《三姊妹》中,滑稽的中學教師庫雷京的孤單和主角三姊妹的情緒一樣感人。在契訶夫的故事中,配角不僅帶動情節發展,更創造一個完整的內在世界,每一個人都因為有類似的期待而產生連接,卻又因為溝通上的鴻溝而彼此相隔。

在舞台上,不透過情節,而是藉由角色的內在生活來呈現一個故事,這是一大創新,開始時人們難以接受。十九世紀早期易卜生自然主義的戲劇,把背景從英雄人物的歷史情故事轉移到家庭中的爭執,已經是震撼戲劇界的大事了。但是易卜生的戲劇情節還是由人物說的話、做的事來帶動的。而契訶夫則是把舞台背景搬到了人們的內心,是戲劇的又一次大震撼,所以也需要全新的表演手法。

一八九六年十月十七日,《海鷗》在聖彼得堡的亞歷山大劇院首演,成績奇慘無比。用傳統方式表演,整個戲劇只有一群荒誕的人物,沒有劇情發展。觀眾發出噓聲,契訶夫決定不再創作戲劇。幸運的是,戲劇導演但欽科發掘契訶夫的潛力,說服俄國的戲劇大師史坦尼斯拉夫斯基重新執導,計畫在莫斯科藝術劇院上演。

在執導《海鷗》一劇時,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發展出一種全新的表演手法,演員把人物沒有說出來的內在,表現「出來」,重點不在演員說了什麼,而是他們打算說什麼、他們的「意圖」。史坦尼斯拉夫斯基想要打造一種舞台,舞台上的人物真實自然,心態也栩栩如生,觀眾在觀賞的時候,連小細節也要多加關注。契訶夫讓《海鷗》裡的暢銷書作家穿了一條格紋的長褲,雖然只在作品中提過一回,卻是一個演員解開角色個性的鑰匙。

史坦尼斯拉夫斯基重新導演的《海鷗》於一八九八年重上舞台,一炮而紅,契訶夫接下來創作了《凡尼亞舅舅》《櫻桃園》和《三姊妹》,奠定他在戲劇史上的地位。

而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技巧後來在二十世紀很有影響力,也影響了美國的表演風格,讓演員把內心戲搬上大螢幕上。這樣細緻、自然風格的演出,拜電影特寫鏡頭之賜,讓觀眾見識了不少,但這都是源自契訶夫與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發展出來的表演技巧。如果沒有這些創新,演員們還要像莎劇演員一樣,在舞台上慷慨陳詞。

契訶夫的作品中有一種簡練是非常迷人的。角色用平常的語調,說出非常通俗的話,故事也很瑣碎,看起來好像很容易寫。《蘿莉塔》的作者納博科夫評論契訶夫時,曾寫到:「混合著平庸、平凡與重複。」但是這些都是必然的,因為人物的生活就是困在平庸與平凡之中,因為契訶夫的詩意藏在沒有說出來的部分,在表面平庸下情感的織網。這是一個看似簡單,卻無人能夠到達的境地。契訶夫的四部劇本和部分短篇小說,其心理上的真實,故事手法的幽深,無人能出其右。

Q41. 地球上的人口太多了嗎?

牛津人文科學系

這是一個大哉問,答案各異。現在地球上的人口自然是比以前多出許多。截至二○○九年七月,全球人口大約是六十七億七千萬,而且每一秒鐘,就有三到四個新生命加入我們。這樣龐大且快速增長的人口,讓我們很容易理解為什麼有災難預言家會說,當世界人口超出地球的有限資源時,就會爆發毀天滅地之災。

人口過多的問題早在十九世紀初葉,英國人口學家和政治經濟學家馬爾薩斯就已提出。馬爾薩斯認為,地球人口很容易超過地球資源可以供給的數目,只要達到成長極限,災難便隨之而來。馬爾薩斯提出的時候,世界人口還不到十億,之後工業革命導致人口迅速膨脹,到一九六○年代時,已經超過三十億人口,也沒有發生任何災難的前兆。

但是這時又有幾位經濟學家提出警告。生物學家埃利希寫了一本暢銷書《人口爆炸》,預測不久的將來就要發生大饑荒。與此同時,由歐洲科學家組成的「羅馬俱樂部」發表了一份名為〈成長極限〉的報告書,裡頭羅列很多數據,做出同樣悲觀的預測。幾十年過去了,他們的預言並沒有實現。現在擠在這個世上的人口是埃利希寫作時的兩倍之多,遠遠超出了他預測災難的人口極限。

為什麼預言的災難始終沒有發生,其中一個原因便是農業革新,大大提升全世界的糧食產量。儘管還有十億人口吃不飽,但並非食物總產量的問題,而是分配問題。雖然人災導致世界末日的論調,是沒有新意的老生常談,但是人口總有超過地球資源負荷的一天。

科學家和經濟學家近來討論地球的「承載能力」。大多認為最大值落在一百億人到兩百億人之間。美國人口普查中心最近預測,大約四十年後,我們就要達到這個上限了。所以,就算現在世上沒有人口過多的問題,但很快就要面臨了。不過也有科學家提出,地球承載能力的問題是個偽命題,人類的創新會找出辦法,養活更多人口,畢竟之前每一回的災難預言都失敗了。

現在的世界面臨種種潛在危機,而這些問題都可以歸結於地球資源的緊繃。比方說,恐怖的全球暖化,歸因於人類行為給地球帶來相當大的衝擊,很多地區的水資源和食物資源也正處於危險的極限狀態。此外,動物被人類趕出適合居住的環境,面臨大量絕種的困境。這些問題都真實地存在著,而且越來越糟。但這就意味著地球人口已經太多了嗎?也不盡然。

問題不僅在於人口與資源的簡單關係,更重要的是資源的使用。就拿全球暖化來說,過去五十年來,隨著人口增長,能源耗用問題也日趨嚴重。問題癥結在於能源的使用,而不是直接與全球人口數有關。事實上,已開發國家的少數人耗用大量能源,才讓能源消耗的球越滾越大。而全球其他地區的大多數人口,在暖化問題上角色的分量很低。即便世界人口遽減,也未必會緩和暖化問題,除非那少數人改變他們耗用能源的模式。因此,世界人口增加,未必會讓全球暖化變嚴重。

當然,一個安靜、沒有壓力的世界:幅員遼闊、資源豐富,宛如天堂,這樣的景色是容易想像的。人們常常帶著後見之明,回想過去的日子,那時英國的人口還不過幾百萬,如果有著現代化的舒適加上那時的地域廣闊,該有多麼幸福。那就不需要綠帶(綠帶是指圍繞在鄉鎮或城市邊緣的地區,被控制甚至禁止開發,因而可以防止城市無限蔓延。但是某些綠帶也面臨開發壓力,也可能被侵占或成為犯罪現場。)來延緩城市開發,每個人都可以有大房子,還有大庭院。但是,科學、科技、民主、藝術、生活水準等,這些人類進展的美好產物,都是因為人口增長而發展的。它們是文明的果子,來自城市的發展、充滿活力的都市文化,以及人類聚集下所帶來的繁榮。

想像自己擁有更大的空間、享有更多資源是非常吸引人的。但有誰會嫌自己是多餘的呢?多數的人,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珍貴無比,沒人會嫌自己是多出來的那個人。真正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善待他人與世界。

close
貨到通知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