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商品編號:03900102

做自己,還是做罐頭?-勇敢挺自己的第一堂課【附贈「雨過天青」自信卡10張】

出版日 2012-11-30
定價 $280
優惠價 79折 $221
  • 分享至
數量
加入購物車

相關專欄

  • 試閱

內容簡介

生活裡,總會遇到慌亂、碰到孤單,
這時我們常習慣把部分的自己壓抑下去,不知不覺中丟掉了內在真實的一部分。
符合社會期待做罐頭,是安全的選項,而做自己,需要勇敢與行動……

★專為想要好好活出自己的人而寫的書。
★給年輕人在生涯發展上的指南書。
★林祺堂、黃錦敦◎自信推薦
★隨書贈送「雨過天青」自信卡10張!
可隨身攜帶喜歡的卡隨時念給自己聽;可以在一天的開始抽取一張做為提醒;當朋友沮喪需要陪伴,可以挑選合適的卡片念給他聽。
★兩大附錄[自信練習][解夢訊息]

做罐頭,不但符合社會的期待,還可以成為穩定社會的力量;
做自己,則可以同步內在的流動,活出生命的美麗,為世界增添色彩。

作者哈克原本在社會的期待下就讀清大電機系,後來卻毅然決然傾聽自己的聲音,轉而前往美國攻讀心理諮商。返台後,成為自由的諮商心理師。多年輔導的經驗中,他看到一個個年輕的生命,為滿足父母期待努力不懈,而忽略了內心深處那個真實的自己,因此藉由本書,與讀者分享如何讓真實的自己得以存在,同時又能與外在世界好好互動。書中他以自己累積的深厚心理諮商技巧,透過案例故事的說明,引導讀者活得真實、自由又精采!
全書包含以下四大精采面向,邀你一起勇敢挺自己:

‧愛自己,安頓自己──搞定自己的基本功
‧從自己的故事裡,長出自信來──如何找到養分,長出力量
‧迎向真實世界的挑戰──在風雨中站穩
‧活出精采生命的秘密武器──如何和潛意識做好朋友

作者介紹
黃士鈞博士,又名哈克。

心動台灣120發起人,16年專業諮商訓練資歷,彰師大諮商輔導博士、美國馬里蘭大學生涯諮商碩士,具有台灣諮商心理師執照。1969年生於台灣台中。
人如果只有思考,會有效率但失去感情;人如果只有直覺,會有感動但不一定能全盤考量。哈克擅長思考與直覺的合作,讓意識與潛意識可以一起整理珍貴的內在資源,為生命創造新的可能。
多年來,帶領台灣、港澳心理相關工作坊、演講,並研發8款不同類型的心理健康卡片(生涯卡、愛情卡、夢境智慧探尋卡、能力強項卡、職業憧憬卡、青少年版生涯卡、雨過天青卡)。

◆部落格:mypaper.pchome.com.tw/huck103
◆臉書:www.facebook.com/huckoio

看更多

得獎紀錄

★博客來心靈養生Top10

看更多

規格

商品編號:03900102
ISBN:9789861752907
頁數:256,中西翻:1,開本:1,裝訂:1,isbn:9789861752907
看更多

各界推薦

一本適合年輕人活出自己的指南書   敘事治療取向督導、諮商心理師  黃錦敦
 
從哈克邀請我為這本書寫序文開始,將近一整個月的時間,此書和我形影不離,我一有空,就拿出來細細閱讀。好幾次讀著讀著,就不自主地放下書本,抬起頭,想著:「如果年輕的時候,我也可以讀到這樣的一本書……」

十八、九歲的我,視野方長,眼光總想望向很遠的地方,好奇自己生命能有多大的可能?同時,眼光也總想往內窺探,想和自己有更多連結。對那個年紀的我來說,更難的是:「要如何才能把最裡面真實的自己,和外面大大的世界連在一起?」也就是如何才能在現實的世界裡,走出自己的一路來?那時的我常孤單又迷惑,一不小心就掉到了自我懷疑的漆黑空間裡。如果當時可以讀到這樣的一本書,這條路走來,我想就會有許多的不同。因此,我在書稿空白處寫著:「真好,有這樣的一本書,或許就可以讓許多年輕人,在成為自己的道路上,少一些孤單,多一些力量。」所以,這是一本非常適合年輕人在生涯發展的路途上,用來活出自己的指南書。

但這樣的想法,在一次台東旅行後有了改變。招待我的主人是一位六十歲的退休老師,我們熟識多年,在和她聊到在為此書寫序時,我告訴她:「這裡面寫了許多想跟年輕人說的話,很好看。」接著就順道把書稿借她閱讀。她在深夜裡讀著讀著,隔天早上用發亮的眼神對我說:「這本書,不只可以給年輕人看,連我都深刻地被觸動內心的好多事。」我點點頭,這本書確實不只適合給年輕人,我想這會是一本非常適合給想要好好活出這一輩子的人閱讀,無論老少。

什麼叫做「好好活出這一輩子」?用作者的語言就是活得真實又美好。真實,就是要和自己有很好的連結,也就是做自己;美好,則是以真實的自己為底,並與外在的世界有機地互動,讓自己活得自由又精采。真實又美好的生活樣貌非常吸引人,問題是路徑何在?作者透過平易近人的語言,將深厚難懂的心理治療理論,一一轉化為可以落實在生活中的方法,指出一條條的路。更令人激賞的是,他不是把所學到理論譯寫為簡易的語言而已,每一個概念與方法,都是他幾十年的生命裡,一個一個地嘗試,一次一次地創造與練習,感受到力量,品嘗到滋味,才一一揀選書寫。就如同神農嚐百草一般,每一篇都是真真實實,從經驗裡提煉而來。所以此書一路閱讀下來,大家讀到的絕非只是理論與方法而已,而是有著許多深刻的生命感跳躍其中。這也就是為什麼我會說,這是一本用著扎扎實實的生命,所寫下的書。
我和哈克是非常親近的好友,我們常一起合作帶領工作坊,一整天在大自然裡走路、說話。這幾年來和他互動時,總有個時刻讓我很感動,那就是我不時會聽見他說:「這幾年最想學的事情之一,就是能對別人有更多的善意。善意,那不是我原本就會的事。」在我的眼裡,他很能愛人,能深刻又真誠的愛人,這是他一直做得很好的事。但善意,指得是在關係上沒有太多基礎,甚至是不認識的人們,想要對他們撐開更大的空間,傳遞出愛。這是他生命這個階段,想要長出來的樣貌。

這幾年,我看見哈克的善意,真是越來越多了。我常聽著他說:「我們可以為這個島嶼留下些什麼?」在這個人人都說大環境不好的年代裡,哈克似乎想要挺起身子,為這塊土地做些什麼,期待讓這個島嶼有機會更好。

這次,我看見哈克用著經年累月的專業與願意,伏案書寫。此本書的出版,我仿佛也見著他,送給了這島嶼的許多人們,一份大大的善意。
 
 
一本用生命療癒生命的好書     彰師大輔導與諮商博士、新生醫護專校心理諮商中心主任  林祺堂
 
那天,一群人好不容易湊在一起,在著名的小籠包店分享美食,也滋潤著友誼。因著慣性,忘記要先吃原味的提醒,我不自覺地把絲瓜小籠包沾了醬油。驚嘆之餘,我們幾個有心理師執照的食客,從食物的原味連結到人的原味,再延伸到人該有如何的「真名」──真真實實地活出自己的樣貌。

要怎麼描述哈克的「原味」呢?

哈克真實、深情,又在地化,用「ㄍㄢ‵」的發語詞頻率極高,而且很有治療效果。他的「真」,可以召喚出另一個人的「真」。很多治療師很會照顧人,卻不太會照顧自己,但他卻是我少見的天才型治療師,很會照顧個案,更會示範如何好好照顧自己。心理治療界常說:「我們給不出去我們沒有的東西。」哈克的生命經驗可說是最棒的見證。

哈克有著我很欣賞的「自在」特異功能──把「主流社會裡不太接受的事項」,用人性的自然角度加以解構,讓人們可以活出自自然然的樣子,而不是一個又一個罐頭。他對人所受的苦,有著極端的敏銳;他用力呼吸與對方的靈魂共振,並把苦解構重組、轉化與升華。他擅用貼心的精準語言、細膩文字,神妙的隱喻畫面,與內心共舞的歌曲,在磅礡的語氣中鑽進一個人的心窩,讓人感受到真心滾燙而直接的愛。在這份愛的滋養下,打通壅塞已久的情感流域,讓人瞬間與斷裂的深層內在重新接觸與連結,引發內外在整合的內爆,噴發被深刻懂得的淚水。

這本書是哈克這些年來用心實踐治療且活出自己的深刻反思,書中記錄著哈克真實活著的生命樣態,有挫折、有困頓,也有著矛盾;而這些是如何淬煉成對自己與對他人的敏銳與直覺?哈克不藏私地全都露。這些智慧語錄在一般治療的教科書中找不到,卻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從人到治療師,有成長、有蛻變,哈克更說明了人與治療師如何共存整合,發揮從生命影響生命的療癒能力。

很想成長又不想太慌亂的人,可以好好讀這本書,找到安頓自己又精采生命的好方法;很想健健康康地當一個助人工作者的朋友,也可以在閱讀裡,偷偷地學會哈克愛自己又能充沛的愛人的絕招!
 

看更多

〈自序〉
為年輕慌亂的心堆上營火
  
父親幫我取了黃士鈞這個名字,期許我成為讀書人敬重的人;出國留學時,我幫自己取了英文名字Huck,哈克是《湯姆歷險記》裡那個在草原上奔跑的男孩,我想讓自己活出自由奔放的生命。這兩個部分的我,都慢慢成形著。

二十幾歲的時候,大學同學都說我很憂鬱;三十幾歲的時候,我在諮商專業裡把握每個機緣往前再奮力走一步;走到四十三歲,好朋友們都說我,情很深、愛很熱、心很寬。

只是不知道有沒有人知道,情很深、愛很熱,這樣敏感多情的人,在年輕慌亂的時候,是一不小心就會無助憂鬱、不知如何抵擋生命的波濤狂潮……

依稀記得國中時,我聽張艾嘉的歌,聽羅大佑的歌,青春年少好多不知名的情緒,都在歌手的聲音旋律歌詞裡,被說了出來。高一下學期的最後一天,我在教室的黑板寫滿了羅大佑的那首〈未來的主人翁〉的歌詞:「……飄來飄去!就這麼飄來飄去……」沒有著力點,沒有支撐點,沒有自己,只有歌聲伴著那個我。那時候的我,常常想著,還好有羅大佑的歌陪我,不然,我的慌亂會更無法承受。而今,我寫了這本書,把多年來在心理諮商上學到許多滋養、支撐生命的好東西,像是:接納、展現不同面向自己的並存方法;讓自信扎根、開花的句型練習;為自己做決定、讓自己充滿行動力的幾個好用法寶,以及如何連結上自己內在最大的寶藏──潛意識的操作方法……都毫不保留地在書中分享,期待有機會,陪伴一些慌亂著又努力要長大長成自己的孩子,有了「在冷風吹襲時,知道有人為自己堆上營火」的一絲絲溫暖。這是我的一份心願,也是握拳慶賀自己終於走到這裡,可以為這個島嶼真的做一點點什麼。

自從二○○八年以來,我陸續創作出「生涯規畫系列卡片」與「夢境智慧探尋卡」,因為助人專業工作者對這幾套卡片媒材的學習動機非常高,讓我有機會在台灣各個城市與香港、澳門帶領研習卡片媒材工作坊,遇見各地的國高中輔導老師、諮商師、社工、醫護人員、服務志工等。對我來說,創作這些卡片媒材,是讓我們得以聽見生命故事的清晰入口;而聽見故事之後,能陪伴人幫助人背後的哲學觀與心法,我都寫在這本書裡了。這本書裡有幾個被諮商的個案故事,當事人不止同意我書寫,還都好開心自己的故事被寫了出來呢! 

 

看更多

試閱

做自己,還是做罐頭?


美麗,常常來自於冒險。雖然你我都知道,那個冒險的過程,社會不會為你背書,因而孤單很多,挫折不會少,就看你的人生想實現什麼了!

常聽到朋友問:
「做自己,會不會太自私?」
「我應該聽從別人的意見,還是聽自己的聲音?」
「只聽自己的,會不會太自私?」
相對於「做自己」,就是「做別人要我做的」。做別人要我做的,就是根據社會期望去做應該做的,我給這樣的行為取了個誇張的代名詞,叫做「做罐頭」。因為罐頭是工廠生產線上大量製造的產品,每個罐頭產品幾乎一樣,也都安全地成為社會需要的東西。
其實,當一個人問「做自己,會不會太自私?」時,心裡通常有兩個聲音在交戰:一個是做自己,一個是覺得自己似乎應該聽從社會、父母、同儕的期許(也就是乖乖地做罐頭)。這兩個聲音的交戰,才會讓「做自己,會不會太自私」的困境浮現,所以,這時要先能跳脫「做自己好,還是做罐頭好?」的兩難式問句。
怎麼跳脫?我常常把這樣的兩難式問句,換成比例式問句:「我要做多少自己?做多少的罐頭呢?」
做罐頭,符合了社會的期待,於是成了穩定社會的力量;做自己,同步了內在的流動力量,活出了生命的美麗,也為世界增添色彩。所以,做罐頭很好,做自己也很好。這個概念與家族治療師薩提爾(Virginia Satir)所說的:「我是OK的,你也是OK的。」有相互輝映之處。

一部分的我乖乖做罐頭
高中畢業後,我跟隨社會的期待,考上清華大學電機系,當了一個小罐頭。因為當時電機系很紅,大家知道我考上電機系,都很為我高興!可是,我不適合電機系,因為我柔軟、因為我敏感、因為我情感豐富(不知道為什麼,我就長成這樣!)。所以,在大三那年,我第一次偷偷地有了不當罐頭的心願,開始從心底準備自己,要來走一條自己的路。
那時心裡的聲音實在是太大聲了,所以我沒有辦法顧及許多人的反對,我需要聽心裡的聲音,學習做自己。後來,從美國馬里蘭大學修完生涯諮商回到台灣,我選擇在清大、交大、台北醫大的諮商中心工作。待在大學當諮商師,這符合大家的期望;但我沒去擔任全職的行政諮商人員,而選擇做需要在不同學校跑來跑去的行動諮商師。這樣可以累積足夠的諮商治療實戰經驗,可以磨練自己的諮商輔導功力,這是我想要做的自己。
拿到博士學位後,我乖乖地去當助理教授,這是符合社會期望當罐頭;同時(注意喔,關鍵就在這個同時),我不像其他諮商博士選擇去諮商系、社工系當助理教授,我選擇可以做自己又可以健康快樂的休閒保健學系。所以,一部分的我做自己,一部分的我逐漸甘願地去教書,當罐頭。
為什麼要當罐頭?因為罐頭有其存在的必要,這個社會是設計給罐頭來活的,所以,當罐頭可以省掉很多很多對抗社會期望的壓力。省掉這些抵抗的力氣,我可以用來好好地「做自己」,於是我開始有空間和力氣,可以靜靜扎實地寫文章,來實現當作家的夢想。

心裡的聲音大時,做自己很美
寫到這裡,想起了二○○一年當我考慮離開文藻外語學院的專任講師職位時,好多人都跟我說:「不要那麼衝動,多考慮一下比較好。」「現在外面景氣很不好,還是留下來比較安穩啦!」有趣的是,在成長過程裡,長輩口中的景氣好像從來沒有好過。
其實,重點不是外面的景氣好或不好,而是對大部分符合社會期待的人來說,「穩定與安全」是第一優先。所以,冒險不被鼓勵;追求自己的夢想,也常常被警告。因為那些符合社會期待而活的朋友,心裡也有蠢蠢欲動的夢想,如果他們鼓勵我冒險,那他們如何面對不敢去實現夢想的自己?所以,那些警告的話,其實是他們在對自己說的,是要阻擋他們自己的;而我,可以擁有自己的聲音,擁有自己的選擇。
最後我選擇離開文藻那個穩定的專任講師位置,走向冒險的路途。十幾年之後,我幸運地開發出自己的諮商專業,有了隱喻治療、解夢治療專業訓練的一片天空,後來,更因緣際會地開發出一系列實用又有趣的生涯規畫系列卡片。
美麗,常常來自於冒險。雖然你我都知道,那個冒險的過程,社會不會為你背書,因而孤單很多,挫折不會少,就看你的人生想實現什麼了!
我,喜歡冒險多一些,這就是我。
所以,當心裡的聲音很大的時候,做自己會很美;當心裡的聲音普通的時候,做一點罐頭,做一點自己,挺好;當心裡的聲音跟社會期待一樣的時候,那就享受做罐頭的輕鬆吧(專任工作的薪水,真的是一個家很好的經濟基礎)!

讓生命不留遺憾,更有完整感
回過來看「做自己,會不會太自私?」做自己,意思是聽從心裡的聲音、實現自己的心願、長成自己希望的樣貌。這已經不是自不自私的問題了,想辦法做自己,活出自己希望的樣子,是你生命的責任。做自己的路上,常常會孤單,而且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同時,因為嘗試了,會減少遺憾,於是生命得以更有完整感。
做罐頭輕鬆很多,因為罐頭的世界可以少掉很多麻煩,也不必跟旁邊的罐頭解釋太多(因為我們都是罐頭,就不用解釋啦)。做自己一點都不無聊,但是非常非常麻煩,因為旁邊的罐頭會皺著眉頭一直問:「你為什麼要這樣?為什麼不跟大家一樣就好了?」有意思的是,聽說需要解釋的東西,才有珍貴與獨特之處。
寫到這裡,想起了十七歲那年讀台南一中時,寫在檯燈上的座右銘「路,會彎;但路,會是美的。」


整合內在喜歡與不接納的自己──並存練習
當「不接受的自己」與「喜歡自己的部分」瞬間整合的時候,我們得以維持真實,並且可以著地,於是有機會不耽溺於自己做得很差的部分,也看見生命中其它的美好與努力。

身邊許多朋友常常迷惑著,「真實」與「說實話」之間的差別。有些人覺得,如果要活得真實,就必須要說實話。我的想法是,兩者要分開來看。真實,是對自己;而說實話,是對別人。換句話說,對別人說實話,是為了對得起別人;而真實,是對自己說實話,所以是真正的對自己負責。
幾個年輕朋友接二連三地問我類似的問題:「哈克,同事約我吃飯,可是我不喜歡跟那個同事吃飯,怎麼辦?」這個疑問表面上聽起來挺白痴的,就說「我不餓」就好了呀!可是,白痴的背後,常常是因為心裡有一份堅持,就是「我不想說謊」。
不說謊,是一份願意,是一份堅持,即使這樣會活得比較辛苦。我佩服這樣的堅持與願意,同時,也覺得如果真要活得好,與其堅持對別人不說謊、說實話;不如好好來學習如何對自己說實話,活得真實。

接納內在真實自我的三步驟
我們以前面「不喜歡的同事約我吃飯」為例,來說明如何對自己負責,讓自己活出真實的三步驟:

步驟一
禮貌性地回答(對別人不完全說實話):「謝謝你邀請我。但我今天早餐吃得很飽,我先忙一下,等告一段落後,隨便吃一下就好了,你先去囉!謝謝你。」

步驟二
真實(對自己說實話。在心裡跟自己說,或者小聲地自言自語):「我知道自己是因為並不享受跟這個朋友一起吃飯,所以剛剛才那樣說。同時,我也知道,對於朋友,我有我的偏好,有些我很喜歡,有些我想保持距離,我接納這樣的自己。」

步驟三
對自己完全真實:「(在心裡跟自己說,也可以自言自語)剛剛我選擇不說實話,是為了照顧我自己,讓我生活過得更好,同時我知道真正的實話是什麼。這是我的選擇,我喜歡這樣的選擇。同時,有機會而且自己狀況好的時候,我願意選擇更打開自己,多認識身邊的人。」

步驟二和步驟三的差別在於:步驟二的內在對話是「是的,這是真實的我。」這樣的對話,是把真實的自己認回來。但是,如果只有認回自己、接納自己,有時候會因為太安全、太舒適,而變得有點怠惰、不長進。不長進的人,一不小心就會變得不太可愛,因而不被喜歡。為了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所以才需要有步驟三的存在。步驟三做的是:站在認回自己/接住自己的基礎上,打開可能,願意嘗試原本不熟悉、不確定的其他可能。因為敢嘗試,所以會有成長、有精采、有豐富,因而活得有意思。
上面這三個簡單又可操作的步驟,說不定會讓我們更喜歡自己囉!

讓自己真實又美好的並存練習
許多人以為自己活得挺真實,其實不然。
有人在上台報告前,明明很擔心自己會表現不好,卻一直跟自己說:「我一定會表現得很好!不會有問題的!」這樣的自我激勵,看似很有力量,其實虛到極點了,這樣真的不叫真實,更不會產生力量。從相反面來說,一樣是上台報告前心裡有一份擔心,怕自己表現不好,這時心裡的自我對話是:「完蛋了,這次死定了,唉!」這樣的哀嚎,看似會提醒自己努力準備,其實帶來的也常常是反效果,先把自己給嚇死了。
這樣的兩個極端,都不真實,都沒有對自己說實話。那要怎樣才是真實,才是對自己說實話呢?很單純,只要使用「並存」的概念就可以很健康地操作,試試看這樣對自己說:
「是的,我有擔心,以前的經驗會讓我對自己的表現有挺大的擔心。」
「是的,同時,我也會盡力準備,看看還可以多準備些什麼。」
「是的,我有擔心;是的,我也會盡力準備,這兩個都是我,而我比這兩個還多更多。」
接下來,我們用更清晰的並存句型,來看看可以怎麼把並存的概念落實在生活裡:在句型裡,A是練習的主角(自己),B是陪伴者或自己。也就是說:你自己是A,你可以找一個好朋友當B,來陪伴你一起練習;也可以自己當B,自己陪自己練習,兩者都是很好的選擇。

並存句型 
A:「我想讓你看見我是一個⋯⋯的人。」
B:「是的,我看見你是一個⋯⋯的人。」

A:「我擔心你會看見我是一個⋯⋯的人。」
B:「是的,我也看見你是一個⋯⋯的人。」
B:「是的,這兩個都是你,同時可以擁有這兩個,真好⋯⋯你擁有的,比這兩個還多更多。」
A:「是的,這兩個都是我,同時可以擁有這兩個,真好⋯⋯我擁有的,比這兩個還多更多。」

以前面即將上台報告會緊張的事情來當例子:

A:「我想讓你看見我是一個上台報告用心準備,想要表現得很好的人。」 
B:「是的,我看見你是一個上台報告用心準備,想要表現得很好的人。」

A:「我擔心你會看見我是一個擔心、緊張、焦慮的人。」
B:「是的,我也看見你是一個擔心、緊張、焦慮的人。」
B:「是的,這兩個都是你,想用心準備表現傑出是你,緊張、焦慮、害怕也是你。同時可以擁有這兩個,真好⋯⋯你擁有的,比這兩個還要多更多。」
A:「是的,這兩個都是我,想用心準備表現傑出是我,緊張、焦慮、害怕也是我。同時可以擁有這兩個,真好⋯⋯我擁有的,比這兩個還多更多。」
這個句型看似簡單,可是後座力十足。當我們「不接受的自己」與「喜歡自己的部分」瞬間整合的時候,我們得以維持真實,並且可以著地。這個是我,那個也是我,於是我們有機會不耽溺於自己做得很差的這塊。因為當我的眼睛貼著我做的很差的小黑點,我就只會看見一片漆黑,而看不見我生命中其他的美好與努力,看不見我的生命原來有這麼大塊!
那天,在心動台灣一二○的首場工作坊裡,面對著從南到北來到台中的滿場參與者,我有感而發地說了一段話:「完美,不會真好;真實,才會真好。什麼是『真好』?真實而美好,才是真好。」
十幾年來,我使用上面的並存句型來讓自己落地不曾間歇,重新接觸自己、接受自己。親愛的朋友,你有哪些「是的」,等著被深呼吸落地呢?


好不起來怎麼辦?
遇到心理或身體的困境時,有兩個解套的方向:一是用行動取代思考,把擔憂的時間力氣拿來問自己:「來做點什麼好?」二是接觸更深的自己,擁有更深刻的覺察與對自己的懂。

我小時候體弱多病,聽母親說三五天就要去一趟醫生館。模糊的記憶裡,隱約記得自己不舒服時,常常在大通舖上翻來翻去。可能是因為這樣,我很怕生病感冒,每回身體一不舒服,就好像天都要塌下來了一樣。
結婚之後發現,當夫妻倆一起感冒的時候,我太太偶而難受「唉」一下,其他時候很正常。而我卻從喉嚨痛的第一天開始,就像快要淹死的雞一樣,痛苦掙扎。有次在浴室跟太太聊天時,我好奇地問:「妳感冒難受的時候,是不是不會去想接下來有多難受?」太太刷著牙,很帥氣灑脫一點都不猶疑地說:「對啊!幹嘛想接下來?」

被擔心給淹沒了怎麼辦?
從那一刻起,我才知道原來不是全世界的人都跟我一樣,會這樣不聰明的「未雨綢繆」。發現自己感冒了,在一開始只有喉嚨痛的時候,就擔心後來可能會來的頭暈或其他的不舒服,於是我的痛苦就加成了。這就是一不小心自動化地把「明天可能的負擔與痛苦」拿來今天品嚐。這樣的未雨綢繆,讓生活變得辛苦,也讓滿足喜悅的可能被擠走了。
那可以怎麼辦?
可以練習的新習慣是:知道我現在有這個症狀,單純地停留在這個知道,然後問自己:「我身體好好的時候,這個時刻、這個地點,我會做什麼讓我更快樂?」然後就去做,以具體行動取代空想擔憂。
當我問自己:「如果身體好好的,我會做什麼事情,讓自己的生活好玩或快樂?」腦中出現的答案是:我可以煮湯給一家子當晚餐加菜啊!然後就開始在廚房裡熬煮排骨玉米湯,在廚房一忙起來,就忘了本來的煩惱了。喝喝熱湯,又挺舒服,又可以讓太太輕鬆一些,也讓女兒喝到爸爸熬的好湯頭,真是一舉數得!
從心理學的催眠暗示角度來看,人越去想可能接踵而來的身體不適症狀,就越容易出現這樣的症狀。但事實上,身體的病症或不適,並不像我們想像的有一定的流程與先後,所以,如果我們用行動取代了煩惱思緒(也就是觸發進一步的症狀產生的思緒),就有可能跳過不少難受與負擔,更快速有效地康復。
要用行動取代煩惱思緒,就需要先有觸發行動的自我對話問句:「來做點什麼好?」用這個有力量的問句,取代原本的:「糟了,又感冒了,接下來幾天慘⋯⋯」
為什麼要用行動來取代擔憂的自動化迴圈?從壓力管理的專業裡可以看出端倪來。壓力管理非常強調運動的重要,因為人在運動時,很難同時擔憂思考。你可以想像自己正在棒球場上鎮守游擊位置,如果要接住一顆打擊者擊出的強勁滾地球,你一定沒辦法一邊移動身體手套去接球,一邊還想著本來心裡的擔憂煩惱(如果你在擔憂煩惱,你就會被球打到,而不是接住球、帥氣地快傳一壘)。透過身體的活動,中斷、取代了原有的煩惱迴圈。所以,當你真的能夠花時間去運動時,大腦的擔憂迴圈就自然停了下來,於是有了休養生息的可能。
「來做點什麼好?」是一個典型又好操作的行動引出句型。因為當你這樣問自己時,大腦就會自動去想可以做的事情,而當你開始行動時,原本的擔憂就被擠走了。使用這樣的行動引出句型,持續練習幾次以後,這樣健康的取代模式,會逐漸變成一種不需要思考就能有行動的新習慣。

心情好不起來怎麼辦?
我有位好朋友,經常喜歡背著背包到印度、西藏旅行。她是一位很特別的國小老師,有好一陣子她困境連連。有一回我們在MSN上遇到,她說著自己的狀況:「這幾天我開始寫日記陪自己。很多年沒寫日記了,想起寫日記可以讓自己慢下來、安靜下來,是陪自己的方法,一點一點踏實地陪自己。國中、高中和大學時,我都是用寫日記陪自己。所以,把這老方法找回來。」
我聽著聽著很有感覺,就起了頭說了一個小故事:「我們在野外看稀有鳥類的時候,一定不能只是一直去找稀有鳥類。要先靜靜地看眼前飛來飛去的那些常見的鳥,像是白耳畫眉、栗背林鴝;看林道的樹木、昆蟲、青蛙;安靜地看一般的小東西。然後,安靜了十分鐘、二十分鐘、半小時,因為安靜了,稀有鳥類就出現在眼前。我有一次在大雪山二一○林道賞鳥,一天之內,看見白喉笑鶇、藍腹鷳、帝雉。這三種鳥,賞鳥界稱之為『白蘭地』,都是稀有鳥類,很不容易看見的!」這是真實的故事,也是一個好隱喻。因為自己慢慢安靜了,周遭也跟著安靜了,稀有珍貴的東西就自然出現了⋯⋯聽起來,寫日記是屬於妳讓自己安靜的好方法,是一個貼近土地,著地扎根的方法。透過寫日記來安靜自己,然後其他的自己內在的資源自然會跟著來。
臨床上,遇到心理或身體的困境時,有兩個解套的方向:第一個方向是用行動取代思考,作法就是前面說過的,把擔憂的時間力氣拿來問自己:「來做點什麼好?」透過這樣的行動引出句型,讓行動取代煩惱。第二個方向是接觸更深的自己,擁有更深刻的覺察與對自己的懂。《地海戰記》這本書裡,有一句名言:「要聆聽,必先靜默。」安靜,才有了大大的空間,讓對自己的懂可以浮現。
有了部落格以後,大家都不太寫日記了。
有了臉書以後,很多人都不寫部落格了。
有了Email以後,寫卡片寫信的人變成少數族群了。
寫日記、寫部落格、寫卡片、寫信,透過書寫有機會讓自己再更安靜一點點。聆聽內在的自己,本來的熱情去了哪裡?在生命的這個時刻,渴望著什麼?

 

close
貨到通知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