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商品編號:W0000233

深層清理釋放《內疚清理練習》《真正的整理,不是丟東西》

作者原文名 Ilse Sand
出版社 書活網
出版日 2021-02-26
定價 $600
優惠價 75折 $450
  • 分享至
數量
加入購物車

相關專欄

內容簡介

愈負責任的人,愈容易內疚。
整理真正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你。

我們特別推薦,是因為---

清理我們的敏感與人生,暢銷書《內疚清理練習》《真正的整理,不是丟東西》,用不同的角度,提醒我們走進內心,面對自己的功課。

我們需要梳理自己與親人、伴侶、朋友、同事間的關係,也需要理解物品之於我們的意義。閱讀它們幫助我釐清自己的生活態度,學習放下內疚感,不再為別人而活,也從覺察身邊的空間及物品來清理出內心的明淨。

《內疚清理練習:寫給經常苛責自己的你》提醒,如果你容易覺得疲累,卻沒有充分的理由,那麼你的內疚感恐怕已經過量。造成疲憊的原因,可能是你累積了過多的自我批評,或對自己要求太高。要是你還會因為很累而責怪自己,甚至覺得這都是自己的錯,就會陷入惡性循環。

作者:伊麗絲.桑德(Ilse Sand)

心理諮商師。丹麥奧胡斯大學神學碩士,以卡爾.榮格和齊克果為研究主題。現為丹麥心理治療學會會員,從事心理諮商、諮商督導、講師培訓等工作,並著有多本暢銷著作:《高敏感是種天賦》系列書、《我只是假裝不在乎》等。

《真正的整理,不是丟東西:物品是靈魂的碎片,整理是重生的過程》則說,如果沒看到物品背後隱藏的故事,那麼「丟東西」就只是把過錯推到物品上的「逃避」行為而已。整理不是讓生活變美,而是讓我們認出生活中的美。

作者:人生整理教練  廖文君

曾旅居日本與美國,27歲開始踏上身心靈追尋的道路。現為自由接案的行銷策略顧問,並擁有「家族系統排列療癒師」資格認證,在成為自由工作者之前是日商台灣分公司的社長。因實踐環保及永續的生活方式,針對人與物品及自然和諧的關係發展出「人生整理課」,並創造出「活得幸福」的工作方式。

目前也致力於推廣生態村的交流、友善土地及海洋、公平貿易、動物保護的概念。對毛茸茸的動物沒有抗拒力,是個喜歡嘗試新事物的靈魂,並學習在每個生活點滴中看見愛。

看更多

規格

商品編號:W0000233
看更多

試閱

《內疚清理練習:寫給經常苛責自己的你》

〈前言〉脫離內疚掌控,獲得內心自由

如果不接母親打來的電話,他就會感到內疚。因此,即使是在他不想被打擾的時候,他也總是會接電話⋯⋯

她很喜歡吃香蕉,很想在工作時把碗裡裝的香蕉都吃光,但如果吃超過一根,她就會覺得良心不安⋯⋯

他很討厭運動,但每週總要出門跑步一、兩次,否則就會感到內疚—因為他曾經發誓要保持身材,卻又無法遵守對自己的承諾⋯⋯

內疚、自責和良心不安,在控管行為上扮演著重要角色。我們所做的行為並不會和所想的完全相同,我們會仔細考量、給別人留餘地、分享要做的事,並試著遵守對自己許下的承諾。

我一直很容易出現良心不安的感覺,即使那時我還只是個住在位於丹麥北方農場的小女孩。

有一次,我捉到兩隻蟾蜍,在臉盆裡裝滿沙子和水,好讓牠們在裡面游泳。之後,就完全忘了牠們。後來,當我終於想起這件事並跑到地下室查看的時候,牠們已經死了。當時我年紀還小,但知道那是我的錯。這讓我很不開心,而且羞愧到根本不敢告訴任何人。

即使我還是常會承擔太多責任,但也很了解該如何適時迴避責任。只要說到實際上的日常瑣事,有時候我會設法讓自己隱形,直到有人加緊努力去做這些事。

這和我愛的人所承受的痛苦是不同的。有一天,我去醫院探望母親。穿過其中一間病房時,我正好走過一面鏡子,並對著鏡中的自己微笑。我為自己感到驕傲,因為我設法把那次的探訪擠進忙碌的行程表中;即使一路開了一百三十多公里的車,讓我感到筋疲力盡。

兩小時後,我在同一面鏡子看到自己的影像,頓時害怕地倒退了幾步。我的臉色既蠟黃又鐵青,看起來就像個得了重度憂鬱症的人。我因為良心不安而感到心力交瘁,以致根本無法用清晰的腦袋思考。

那時候,我並不確定讓我感到最心力交瘁的,是跟我的母親在一起。可能是她說起隔壁床那位女士的故事—後者的兒子每天都會來看她,即使他住的地方跟醫院的距離比我還要遠;或者是她看著我的眼神,也可能僅僅是我們之間淡薄的情感連結。

不管是長大後或小時候,跟母親相關的情緒中,我最常感受到的就是內疚。我知道那是不理性的,但還是花了幾十年的時間才脫離內疚的掌控,讓隱藏在內疚後面的其他情緒能有抒發的空間。

此外,因為了解了內疚和責任的運轉機制,才終於幫助我鬆開內疚的箝制,並意識到責任是有限的。當我理解到良心不安可能會掩蓋其他情緒時,這一切對我而言就全說得通了。當我能接納自己在內疚變淡時流露出的無助和悲哀,自由也跟著到來;當恢復了自己的權利—可以擁抱全然稀鬆平常的感受,像是憤怒、無助和快樂時,我才感到真正被解放。

我希望能以自己的個人生活,甚至擔任牧師和心理治療師工作中的經驗,幫助各位拋開心裡可能有的、過多的內疚感,好讓你能以友善的眼光看待自己、感覺更加完整、在關係中變得更加自在。

 

《真正的整理,不是丟東西:物品是靈魂的碎片,整理是重生的過程》

前言 物品是靈魂的碎片

你好,我是文君。

謝謝你翻開這本書。在我們開始之前,有幾件注意事項我想先說明。請容許我稍後再自我介紹,而且我的重要性不會大過於你。

是的,就是在閱讀本書的你。

這是一本不同於單向性閱讀的書籍,整個過程會像陪在你身邊一起進行整理一樣,藉由感受性的合作方式來闡述一個美麗的故事。因為這個故事屬於你,也屬於我,所以,我想邀請你與我一起準備好自己的心。

在閱讀本書的時候,若是你感受到任何的沉重或不舒適,不管是來自於當下的環境,或是生活中累積的痠痛,我都建議你可以暫停一下,閉上眼、深呼吸,然後吐氣,讓那些壓力及身體的緊繃離開這個當下。

這本書,是來陪伴你的。

讓你可以在生活的片刻裡感覺到放鬆及支持,並藉由文字的媒介走進不同世界的輝煌旅程。你是這本書最重要的主角,而這本書的閱讀方式與節奏,就是跟隨你的心……你可以選擇用自己舒服的步調來進行,也可以隨時停止閱讀。在每個重要時刻,都記得好好的向內問問自己。

讓我們想一想,為什麼這個世界突然開始流行「整理」這件事?

西元二○一二年之後,世界末日不再流行,反而流行起不斷丟東西的風潮,各類整理、收納、丟東西的書籍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湧出,並搭上心理學所說的「放手,人生就會過得更好」等言論。於是乎,只要丟丟丟,人生就好像會變得更好,而東西越少,人就會越幸福?我好奇,真的是這樣嗎?真的,只是這樣子嗎?

在許多疑問中,我思考的是,如果只是這樣,那什麼都擁有不了的人,譬如說那些物質貧乏國家的人們,不是應該更幸福?如果只是這樣,那一開始就不要擁有,不是更加幸福?

整理的真相與本質

讓我們誠實的問問自己:

‧物品真的可以跟幸福畫上等號嗎?
‧環境真的可以跟幸福相提並論嗎?
‧我們的外在真的可以滿足內在的需求嗎?
‧也許在某種程度上可以,但僅只是這樣嗎?

就讓我們安靜的回到自己身上,然後問問自己的心──真的是這樣而已嗎?還是有什麼藏在背後?然後,我的內心浮現一句話:

「說穿了,物品只是一個藉口,不是嗎?」

那些沒有說出口的話,還有那些被隱藏的情緒,才是我們需要看清楚的。需要被抽絲剝繭的,是隱藏在物品之內的故事。物品只是一個媒介,是表象、是工具,並不是全部。

真正的主角並不是物品,是你、是使用者、是人類,就讓我們拿掉模糊的濾鏡,好好的看清楚。有時候,人們擁有的物品就像是麵包屑一樣,散落在生命的路上,每一點、每一滴都帶著我們通過小徑,需要仔細的跟著走下去,才會帶你看到真實的故事與人生畫面的全貌。這個過程需要時間、耐心及很多的愛,若是要理解真相,還需要更多的勇氣。就讓我們一起回到生命的本質、回到物品的本質上。深吸一口氣,然後放鬆,一起來好好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什麼叫做「整理」?

‧如何定義「整齊」?

引申日本企業環境塑造方案裡的5S管理法,藉由整理(SEIRI)、整頓(SEITON)、清掃(SEISO)、清潔(SEIKETSU)、教養(SHITSUKE)五種行為來創造愉快的環境,以提高效率、品質及滿意度。這是針對企業、工廠、公司環境的管理,而其中一個目的,就是提高環境舒適度。

當中,「整理」被定義為:區分需要及不需要的東西,對需要的進行管理、不需要的進行處理。人類的生活模式跟這五種行為息息相關,所以整理不會是單獨的一件事,所有的行為環環相扣。

在本書的實際操作章節內,我們會一起整理。當你開始動手之後,就會更清楚什麼是真正的整理。我們必須明白一件事:動手做永遠比只是看或聽來得重要許多。

接下來,如何去定義「整齊」?我相信這會有很多種說法,讓我們用比較可以具體描述的方式來說明。一般來說,整齊是擁有條理及組織性,並延伸出一定的順序、一致化及穩定性,也會有一些組織上的變化及意識上的協調。簡單來說,整齊是一種「感受」,跟上面所形容的「秩序」有關,但不一定跟數量有關。而感受表示每一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方式,所以,整齊是一種符合自己所認為的「秩序」而得到的「感受性體驗」。

讓我們想像百貨公司的超市,有著分門別類的順序及同品牌物品放同一區的一致性,平穩的擺放方式會讓人感覺到整齊而舒適。若這時剛好有工作人員推著未上架的物品準備補貨,並隨意堆放著沒有秩序的商品,就會讓人感受到混亂。

從無秩序到有秩序的過程,就是一般人認知的整理。

而適當的配置讓環境產生秩序感時,就可以統稱為整齊;反之,隨意的混亂就可能讓人感受到不舒適,若是又有灰塵或髒汙,就可能被稱為髒亂。

接下來,我要問你一個本質上最重要的問題:

誰去做評分的那個人?

讓我們在這邊停一下。當你聽到這個問題的第一瞬間,想到的是誰?是「你自己」,對吧?如果答案出現的不是你自己,可能表示有些謎團需要釐清,這點在後面會再詳細談到。為什麼答案會是「你自己」,而不是別的?因為,只有你自己才知道什麼是需要、什麼對你來說是不需要。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秩序感,就像是自己的喜好一樣──你可以有喜歡的顏色、興趣及食物,也可以有自己的審美觀及自己認為的整齊。

事實上,每一個人都不同,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這就是為什麼當家人亂丟你的物品時,你會生氣;這也是為什麼當別人說你的房間很亂、需要整理的時候,你會不開心。因為,整齊的感受是從「人」所在的位置去決定的,沒有任何人有權力去干涉另外一個人的人生。最重要的是你自己,你怎麼想、你怎麼感覺。

有時候,我們需要的只是喘口氣,關上他人對自己的指指點點。

回到安靜的內在。如何回到真實的你自己,是「人生整理課」最重要的主軸。看到你的本質並讓力量回到自己之內,只有你才是最重要的故事。這本書不談收納,而事實上「不整理也沒關係」,故事的主角永遠是你,不是物品,也不是環境如何。真正需要的是去思考與觀察,用眼睛看,並用心去感受。

如果沒看到物品背後隱藏的故事,那麼丟東西就只是把過錯推到物品上的「逃避」行為而已。

你要知道,每個人的生活形態已經是他當下最佳的生存本能,我們需要做的不是一直丟東西,而是好好的問自己,這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嗎?到目前為止,這不是一本你看完就會瘋狂陷入丟東西的書,而是回歸到書的本質。身為一本書的功用在於傳遞訊息及協助閱讀者,讓這樣的資訊變成你的養分,並用文字支持你來分享美好。

讓自己回到自己,讓物品回到它的本質。看到物品對人類的愛,看到自己的豐盛,然後撥雲見「物」,藉由整理看到更美好的自己。

真正的整理,不是丟東西。

而是藉由物品看到人生,讓你回到你自己真實的樣子。

讓你成為你自己。

有時候,我們認為的「努力」,其實是在「滿足別人的要求」。

一直以來的夢想及努力,是否是你自己想要的?

或者,只是接收了家人的期望或集體意識的標準?

我在二○一一年開始接收到「整理可以改變人生」的概念,看著書上的作法,認真的把過去的東西一一捨棄,當時完全體驗到環境跟一個人的狀態息息相關。而二○一五年在朋友的邀請之下,把我學習到的「整理」分享出去,除了當時學到的整理知識外,也融合了我的經驗。在多次進入不同人的生活環境及不斷的整理之後,我開始思考一些事情:

‧我們丟掉的東西到底去了哪裡?

‧有些東西為什麼永遠會「被丟掉」跟「再次被購買」?

‧物品的多寡與整齊真的會影響我們嗎?

‧整理的「技巧」真的適合每個人嗎?

‧為什麼有些人東西已經很少了,看起來已經很整齊了,但似乎還是有什麼困擾著他?為什麼環境還是感覺不太舒服?

許許多多的疑問及為什麼,在我的內心發酵。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做了許多的調整、學習與沉思,然後我發現了「整理之路」──一個超越我的意識所能理解的世界,並融合生活過程及洞察真相的「人生整理」。

◎案例分享

某次執行居家整理協助業務時,我們正在挑選要留下來的東西,我讓住家主人根據自己的需求喜好來分類。他一邊挑選,一邊說:

「這個留下!」「這個丟掉!」

我在旁邊提醒他,記得要好好感謝物品,不是丟掉,而是送它們去旅行。當時,從我的角度看到了傷心的畫面,是物品的悲鳴,內心浮出一句話:

「你的『丟』就像是屠宰場,而環境記錄著一切,物品記錄了一切。」

沒有帶著覺察的心,隨意丟掉曾經的自己,丟掉那些曾經支持過自己的東西,這樣的頻率被那個空間記錄下來,散發著自私與無情。這就是為什麼有些空間很整齊乾淨,但總是那麼冰冷,沒有溫度。

整理不只是方法,也不只是心理層面,更多的是對宇宙萬物的理解,永續共生的思維。身為一個活在地球生態環境的人,帶著靈性覺察的眼,用符合生命流動的心,活出幸福。這樣的整理已經不是什麼對物品心動的選擇,也不是東西少的極簡,更不是整齊而已,而是真實的把自己與萬物合一,成為一個觀察、覺察的整理心智,能夠知曉自身,並進入內在寧靜的道路。這就是被稱為「人生整理課」的原因。

對我來說,名稱是什麼並不重要,那只是一個在娑婆世界的代名詞。重要的是回歸內心,撥開人生的迷霧,整理自己的心,並把力量拉回自己之內。

真實的力量是不論外在環境如何,自己都能擁有平靜。

我們都可以在乾淨、整齊、少物的地方放鬆自己,而人生整理課是讓我們學習放掉身外之物,真實的做自己,並讓力量在自己之內。有一天,就算是自己身處在垃圾場內,一樣可以打坐冥想,因為,在「自己的意願」之外沒有任何事情可以干擾自己。

我在二○一七年開始受邀演講,宇宙的流動讓這樣的訊息在短時間之內就展現能量,場場爆滿的情況讓我不得不把這些訊息用文字記錄下來。一路以來我都可以感受到物品支持的力量、所有參與者的愛,以及現在正在寫書的我與正在閱讀的你,我們都在整理之路的流動之中看見對方。當我受邀到學校、醫院、身心靈教室、生態活動教室等不同場合,更看見了整理的力量。這種「照見」自己的方式,冥冥之中就像是為了不會說話的物品發聲,並看見不同的世界。

這本書是要分享從整理看見自己的思考方式,打破技巧的迷思。若是打掃與收納,有許多專門的整理師或居家收納顧問可以協助你;但人生的整理,只有你自己才能做出決定。把力量放在自己之內,這個整理之路是外在的你(環境與擁有的物品)與內在的你(靈魂與心智)對話的過程,是人生的工作。

當「工」遇上內外的自己(人),就變成「巫」,意指與神相遇的人們;而「作」就是由人使用乍(工具或物品)來創造。若是沒有內外相交流的人,工,僅指巧妙多用的器具,缺少了溝通,只剩下技巧,而技巧只是一個過程,不是解決的方法。

只有與內在神性相遇,才能真實的活在「當下」的現實之中。

整理的工作就是,人與物品共同創造出「與內在神性」的對話。

讓物品支持你,讓你成為你自己,這個整理之路是看到真實自己的過程,而這本書的精采包含了你。

close
貨到通知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