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發秩序理論與比特幣的驚人相似
閱讀先覺出版重新出版的重磅經典《國富論【權威中譯本】》新版時,試著將史密斯的自發秩序理論應用於比特幣這樣加密貨幣時,會發現驚人的相似性。比特幣的設計哲學與史密斯的思想高度契合:
去中心化的自發秩序:比特幣網絡沒有中央控制者,所有參與者都是平等的。正如史密斯所說:「在人類社會這個大棋盤上,每一個棋子都有自己的運動原理。」比特幣的每個節點都有自己的動機(獲得獎勵),但整體上維護了網絡的安全和穩定。
經濟激勵的自動調節:比特幣的挖礦難度會根據全網算力自動調整,確保出塊時間穩定在10分鐘左右。這種自動調節機制體現了史密斯「看不見的手」的精神:沒有中央計劃者,但系統能夠自我調節。
個體理性與集體理性的統一:每個礦工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挖礦,但他們的行為客觀上維護了整個網絡的安全。這正是史密斯所描述的現象:個體在追求自身利益時,往往會促進整體的福利。
中心化的挑戰: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然而,比特幣的現實運行並非完全符合史密斯的理想。正如在最近一起加密貨幣攻擊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到去中心化系統同樣面臨著嚴重的中心化挑戰。
門羅幣的教訓:當小蝦米吞下大鯨魚
要理解這個故事,我們首先需要了解加密貨幣是如何運作的。想像加密貨幣網絡就像一個巨大的投票系統,每筆交易都需要網絡中的「礦工」來驗證和記錄。這些礦工使用強大的電腦進行複雜的數學計算,這個過程叫做「挖礦」,而他們的計算能力就叫做「算力」。
關鍵在於:誰的算力最強,誰就有更大的發言權。如果有人能控制超過50%的算力,就像在投票中掌握了絕對多數,可以決定哪些交易有效、哪些無效,甚至可以逆轉已經完成的交易——這就是所謂的「51%攻擊」。
2024年8月發生了一件令人震驚的事:一個名為Qubic的小型AI項目,市值只有3億美元,卻成功對市值60億美元的門羅幣發動了51%攻擊。Qubic是怎麼做到的?答案是經濟激勵。
他們向礦工提供了比挖門羅幣更豐厚的報酬,吸引大量礦工將算力轉向為Qubic工作。就像一家小公司突然開出天價薪水,把大公司的員工都挖走了一樣。結果,Qubic一度控制了門羅幣網絡52.7%的算力。
Qubic的創始人Come-from-Beyond甚至得意地宣布:
「我們只是市值3億美元的小專案,卻制伏了市值60億美元的門羅幣。」
這次攻擊揭示了一個重要問題:去中心化並不等於安全。當經濟激勵足夠強大時,看似分散的算力可以迅速集中,對網絡造成威脅。
比特幣的中心化現實:四大巨頭的「恐怖平衡」
比特幣也面臨類似的挑戰,但情況更加複雜。在比特幣世界裡,個人礦工通常會加入「礦池」——這就像小農戶組成合作社一樣,大家把算力集中起來,提高挖到比特幣的機會,然後按貢獻分配收益。
根據最新數據,前四大礦池控制了近三分之二的比特幣全網算力:
Foundry USA:30.9%
AntPool:20%
F2Pool:15%
MARA:10%
這意味著什麼?理論上,如果這四個礦池聯手,他們就能控制超過75%的算力,足以對比特幣網絡發動攻擊。這就像四個大財團如果聯手,就能控制整個市場一樣。
新的威脅:傳統金融巨頭的進場
更令人擔憂的是,隨著美國「天才法案」(FIT21法案,全稱《21世紀金融創新與技術法案》)的通過,加密貨幣獲得了更明確的法律地位。這個法案就像給數位貨幣發了"合法身份證",讓原本觀望的傳統金融機構開始大舉進入這個領域。
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穩定幣的發展潛力。穩定幣就像數位版的美元,價格相對穩定,非常適合大型機構使用。隨著摩根大通、高盛等華爾街巨頭(這些都是管理數萬億美元資產的超大型銀行)開始投資比特幣挖礦業務,中心化的風險可能會進一步加劇。
想像一下:如果幾家資產規模達到數萬億美元的大銀行決定大規模投資比特幣挖礦,他們的資金實力遠超現有的礦池。這就像幾個超級富豪突然決定買下所有的農場一樣,原本分散的農業生產可能會迅速集中到少數人手中。
這些傳統金融機構擁有幾個優勢:
資金雄厚:他們可以輕易投入數百億美元購買最先進的挖礦設備
規模經濟:大規模運營可以大幅降低電力和維護成本
政策影響力:他們在政府決策中有更大的發言權
風險承受能力:相對於小型礦池,他們更能承受短期虧損
但為什麼這種攻擊沒有發生?這就是所謂的「恐怖平衡」——就像冷戰時期的核威懾一樣,雖然各方都有毀滅對方的能力,但誰都不敢真正動手,因為這樣做對自己也沒有好處。
對於比特幣礦池來說,發動51%攻擊會帶來幾個嚴重後果:
經濟自殺:攻擊會導致比特幣價格暴跌,礦池自己持有的比特幣和挖礦設備都會大幅貶值
信任崩潰:一旦攻擊成功,人們對比特幣的信心會徹底崩潰,整個生態系統可能瓦解
監管打擊:各國政府很可能會立即禁止比特幣,讓礦池的投資血本無歸
因此,雖然技術上可行,但經濟上不合理。這些大礦池就像坐在同一條船上,誰都不會故意鑿船底。
比特幣51%攻擊發生的概率有多大?
專家普遍認為,比特幣遭受51%攻擊的概率極低,主要原因包括:
成本極高:要控制51%的比特幣算力,需要投入數百億美元購買挖礦設備
收益為負:攻擊成功後,攻擊者的損失往往大於收益
技術難度:協調如此大規模的攻擊在技術上極其困難
時間窗口短:即使成功,攻擊窗口很短,難以獲得實質性收益
然而,門羅幣事件提醒我們,較小的加密貨幣網絡仍然面臨風險,特別是當有強大的經濟激勵時。這種集中化程度讓人擔憂,因為比特幣的安全不再依賴於高度分散的網絡,而是依賴於幾個大型礦池維持的微妙平衡。
史密斯會如何回應這些挑戰?
面對這些中心化挑戰,史密斯可能會提出以下觀點:
1.制度設計的重要性
史密斯在《國富論》中強調,「看不見的手」只有在適當的制度框架下才能發揮作用。他可能會建議建立更好的激勵機制,鼓勵挖礦的分散化,並設計制度性保障來防止過度集中化。
2.競爭的力量
史密斯相信競爭是防止壟斷的最好武器。他可能會支持發展多種不同的共識機制,鼓勵新的區塊鏈項目競爭,促進技術創新以降低參與門檻。
3.長期視角
史密斯總是從長期角度思考問題。他可能會指出,當前的中心化只是技術發展的一個階段,隨著技術進步和成本降低,去中心化程度會逐步提高。
這些中心化挑戰也提醒我們:
理解自發秩序的局限性:自發秩序雖然強大,但並非萬能,需要適當的制度框架支持
重視制度建設:技術創新必須與制度創新相結合,才能實現理想的效果
保持長期視角:當前的問題可能只是發展過程中的暫時現象,需要耐心和持續改進
平衡效率與去中心化:在追求效率的同時,不能忽視去中心化的價值
結論:跨越時代的智慧對話
當我們將亞當.史密斯的思想與當代加密貨幣理論進行對比時,發現的不僅是差異,更是驚人的相似性。史密斯250年前提出的自發秩序理論,在數位時代找到了新的表達形式。
從貨幣本質的討論中,我們看到了從「流通渠道」到「全球帳本」的演進,這不是理論的顛覆,而是技術進步推動下的自然延伸。從分工理論到數位協作,我們見證了經濟組織形式的深刻變革,但其背後的邏輯——通過專業化和協作提高效率——依然是史密斯的核心洞察。
最重要的是,「看不見的手」這一概念在數位時代獲得了新的生命力。比特幣網絡的自發運行、區塊鏈上智能合約的自動執行、穩定幣的全球流通,都體現了史密斯所描述的自發秩序原理。
然而,我們也必須正視挑戰。正如門羅幣遭受51%攻擊所揭示的,去中心化系統並非天然免疫於中心化的威脅。比特幣挖礦的集中化、大型機構的主導地位,都提醒我們需要持續的制度創新和技術改進。
史密斯的智慧告訴我們,最好的解決方案往往不是來自頂層設計,而是來自市場參與者的自發創新。當我們面對數位經濟的挑戰時,應該相信人類的創造力和市場的自我調節能力,同時也要建立適當的制度框架,確保「看不見的手」能夠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這場跨越時代的對話提醒著這個時代:無論技術如何發展,人性的基本規律和經濟的基本原理都不會改變。史密斯的思想不僅沒有過時,反而在數位時代展現出了更加深刻的洞察力。
正如他所說:「手之所以看不見,是因為人們並沒有著手去創造一套共享的道德系統,他們的目的只是想在這一刻,跟自己正打交道的人獲得心心相通的愉悅。」
無論是面對加密貨幣的波動,還是區塊鏈技術的挑戰,我們都應該記住史密斯的核心洞察:最好的秩序,往往來自於個體的自由選擇和相互協作,來自於人與人之間的真誠連接,相信「看不見的手」,而不是來自於自上而下的設計和控制。這或許就是《國富論》在數位時代最重要的啟示。
.本文作者李佳達,著有《全球人才搶著學!密涅瓦的思考習慣訓練》
.延伸閱讀〈《國富論》在數位時代最重要的啟示:一場跨越250年的貨幣對話〉
【參考文獻】
Smith, Adam.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1776.
Smith, Adam. 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1759.
Alden, Lyn. "What Is Money?" LynAlden.com. https://www.lynalden.com/what-is-money/
Allaire, Jeremy. "Payment Stablecoins Support the Dollar and US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Circle Executive Insights.
Bankless. "The Stablecoin King: Tether CEO Paolo Ardoino." Bankless Podcast.
McAleer, Graham. "The Place of Language in Adam Smith's Economics." Adam Smith Works, 2019.
Horwitz, Steven. "Spontaneous Order in Adam Smith." Adam Smith Works,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