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真正透析經濟本質的不朽經典!
★ 華文世界最值得收藏的權威譯本!
這本誕生於1776年的經典巨著,
啟發了《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的誕生,
不只是經濟思想的起點,
更是一部洞察人性、揭露國家與市場互動關係的深刻著作!
川普可能沒讀過《國富論》,但如今全世界都該讀一讀了!
亞當.史密斯早在250年前就教會我們,貿易不是零和遊戲。
──經濟學家詹姆斯.普萊斯(James Price)
這個時代,我們比任何時候都需要讀亞當.史密斯的《國富論》!
無論你是學生、一般公民、創業者、政策制定者,或是對這個世界感到迷惘的旁觀者,
現在,正是時候重新打開《國富論》,
唯有理解經濟思想的起源,我們才能更清晰地看見未來。
國家的富強,從來不是靠築牆設限、以關稅懲罰外人,而是仰賴自由交換、分工合作與互利貿易的力量。《國富論》讓我們認清:市場不是零和遊戲,而是一場眾人共贏的創造過程。
即使是現今龐大複雜的社會,其運作方式仍依循《國富論》所提出的原則。身陷貧富日益不均,充滿財政與貨幣幻覺的經濟變局裡,這部真正透析經濟本質的不朽經典,冷靜、理性地提出了能看清長遠大局的觀點,教會我們抵抗短視近利的政策誘惑,理解自由貿易與個人選擇的真正價值,也提醒我們:真正的經濟繁榮,來自開放與信任,而非恐懼與封鎖。
本套書由「全台灣的經濟學老師」張清溪教授導讀,譯文兼顧專業度與原作風格,詳實呈現亞當.史密斯原著特點,為華文世界最完整、最詳盡中文版。
「下冊」收錄國富論〈卷四〉至〈卷五〉
- 為什麼政府不該對出口提供獎勵、對進口設限?
- 重商主義的癥結是什麼?
- 何謂亞當.史密斯的稅收四原則?
- 如何讓人民能夠為自己提供充裕的收入或生活物資?
- 如何讓國家有充裕的收入支應各項公共服務?
- 要怎麼做到讓資源有效分配、實現真正的正義與公平?
作者簡介
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1723-1790)
蘇格蘭哲學家與經濟學家,現代經濟學奠基者之一。史密斯早年就讀於格拉斯哥大學,隨後赴牛津大學深造,曾任格拉斯哥大學道德哲學教授。他在1759年出版《道德情操論》,探討人性、道德與社會秩序問題,奠定其學術聲望。
1776年,史密斯發表最具影響力的著作《國富論》(《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該書首創系統性的經濟分析,闡述市場如何透過「看不見的手」自然調節,促進整體繁榮,並為自由貿易與市場經濟提供理論依據。史密斯也批判當時流行的重商主義,強調分工與專業化的重要性。
《國富論》出版後迅速成為經濟學經典,深刻影響近代資本主義與現代經濟政策。至今,其思想仍是各國推動自由市場改革的重要基礎,奠定史密斯作為經濟學史上最重要思想家的地位。
譯者簡介
謝宗林
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經濟研究所博士候選人,經常在《經濟前瞻》、《東南亞經貿報導》等專業期刊發表論述。譯作有《國富論【權威中譯本】(上、下)》、《道德情感論》與《資本主義與自由》等。
審校者簡介
曲祉寧
國立台灣大學商學博士,曾任美國密西西比學院訪問教授與商學院兼任教授、澳洲MONASH大學訪問學者,現任中原大學企管系助理教授。
導讀者簡介
張清溪(1948-2022)
彰化縣人,曾任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與系主任,任內推動多項改革,並成立「台灣經濟學會」,有「全台灣的經濟學老師」美譽。張與其他三位同系教授所著的《經濟學:理論與實際》是無數人的經濟學啟蒙,其對台灣經濟教育的深遠影響,至今仍為人敬仰與追念。
規格
ISBN:9789861345475
EISBN:9789861345499
680頁,25開,中翻,軟精裝,單色
電子書
歡迎於Readmoo、Kobo、Google、BookWalker、Hyread、Pubu、momoBOOK、UDN讀書吧、TAAZE讀冊、灰熊iRead、博客來、誠品、金石堂、三民、PChome洽購電子書
目錄
導讀 現在,你已經沒有不看《國富論》的藉口了/張清溪
〈卷四〉論政治經濟學的思想體系
序言
1. 論重商主義
2. 論限制從外國進口國內能夠生產的產品
3. 論特別限制貿易差額於我不利的國家商品進口
4. 論退稅
5. 論獎勵金
6. 論通商條約
7. 論殖民地
8. 重商主義之結論
9. 論重農主義,或論那些主張土地的產出,是各國收入或財富唯一或主要來源的政治經濟思想體系
〈卷五〉論君主或國家的收入
1. 論君主或國家的經費
2. 論社會一般或公共收入的來源
3. 論公共債務
附錄
序
導讀 現在,你已經沒有不看《國富論》的藉口了/張清溪
很多沒念過經濟學的人,都聽過亞當.史密斯這位現代經濟學之父的大名;但念過經濟學的人,卻很少有人讀過他的成名作《國富論》。到底亞當.史密斯在兩百五十年前完成的這本巨著,是不是還值得二十一世紀的我們去看呢?
當然值得。說得誇張一點,現代經濟學也只不過是在闡釋《國富論》,而且許多基本的原理,還沒有《國富論》說得明白呢!
- 為什麼該看《國富論》?
簡單說,現代經濟理論的精華,《國富論》裡面幾乎都講到了。也就是說,經濟學兩百多年來汗牛充棟的論述,相對於《國富論》而言,也不過像是千變萬化卻「逃不出如來佛手掌心的孫悟空」而已。現代經濟理論,可以說都是在圓融亞當.史密斯在《國富論》中的論點和見解,就為了證明他說的都是對的。亞當.史密斯在《國富論》裡所表現的眼界和恢弘氣度,可說是無與倫比,歷久彌堅。
《國富論》不像一般人所想的,是字字艱澀難懂的說教,相反的,裡面有很豐富的背景故事,令人不得不驚訝亞當.史密斯真的是學富五車、洞察力獨具的「社會觀察家」。他說故事的本事高超,對中國、印度、古希臘、羅馬……從古到今,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的「瑣事」如數家珍。這恐怕是讀者沒有料想到的。
從經濟學術著作來說,《國富論》還提出了對現代經濟學術界的一項深沉反思。真正好的經濟著作或理論,應該源自對於實務的精闢觀察;真正的經典經濟論述方法,應該不是推導一些公式,利用繁雜的數學技巧得到一個再簡單不過的結論。千秋萬世後,真正傳世的經濟著作,還是像《國富論》這樣的論述。
另外值得一提的,《國富論》甚至在文辭、文章結構都很傑出。這也是現在的「經濟論文」所無法比擬的。這些,也值得當代經濟學者好好的品味、思索。
《國富論》在過去看的人少,還有一個原因是沒有好的譯本。這個問題在這裡得到了很好的抒解。看這本譯著,簡直就像看小說般的輕鬆自在,但它卻是一本像中國《史記》般的超凡巨作。本書譯者謝宗林先生,是翻譯《國富論》的不二人選。現在,我們已經沒有不看《國富論》的最後藉口了。
- 嚴批重商與重農學派
《國富論》原書內含五卷,本書《國富論(下)》包括〈卷四》與〈卷五》。〈卷四》討論的是當時流行的經濟思想:重商主義與重農主義;〈卷五》則是分析政府收支的公共經濟。
現代經濟理論的核心,還是在闡述市場自由運作的功能、「不要政府干預」的立場。這也是亞當.史密斯在《國富論》明白宣示並多方驗證的價值,包括〈卷四、論政治經濟學的思想體系》,開宗明義說:「政治經濟學是一門探討如何裕民又富國的學問。」應該如何富國又裕民呢?當時主要就是兩個思想體系:重商主義與重農主義。亞當.史密斯旁徵博引的批判這兩種主義的不當,從中也顯示出他所認為的如何富國裕民的方法。那是什麼呢?說白了,還是老生常談:分工和貿易,不要政府干預市場。從〈卷四》中,我們看到亞當.史密斯「吾道一以貫之」的更博大、更透澈的發揮。
「重商主義」是基於「國家財富本於金銀」,以及「唯有透過貿易順差,出口大於進口,才能為國家帶來金銀」兩個觀念,主張「獎勵出口」(例如退稅、獎勵或補貼、和外國締結有利的通商條約等)與「限制進口」(例如為保護國內產業,限制特定國家商品進口、高關稅和絕對禁止一些產品等)。
亞當.史密斯認為重商主義的癥結,在於「重視生產者」、「忽略消費者」。他說:「消費是所有生產的唯一目的與意義;生產者的利益是應該受照顧,但不該超過也許是促進消費者利益所必要的程度。」他還說:「此一箴言是如此純然不證自明,只有想法荒謬的人,才會想要加以證明。」
由於重商主義「似乎認為,所有勤勞與商業活動的最終目的與意義,在於生產,而不在於消費。」因此造成「那些為了商人與製造業者的利益而制定的法律,就像古希臘時代的執政官德拉古所制定的法律那樣,可以說全都是用鮮血寫成的。」
不僅如此,任何政策,若「僅僅為了增進某一階級的利益,而去傷害另一階級的利益,不管這傷害的程度有多大,顯然都違反了君主對其屬下各階層人民應盡的那種正義與公平對待的義務。」現代的所謂「產業政策」,不就是這樣嗎?
亞當.史密斯嚴謹區分貨幣(金銀)與國家財富的差別,強調金銀不是國家財富,勞動、土地和資本才是,因此一國累積貨幣沒有意義。他用了許多篇幅、舉了很多實例,說明:「輸入金銀,並非一國從國外貿易得到的主要好處。」金銀的價值在於:「它用國內多餘的產品,交換其他可以滿足國內人民部分需要、提高人民享受的東西,因此它讓多餘的東西有了價值。」
現在有些國家拚命累積「外匯存底」,不正是亞當.史密斯所嚴厲批評的嗎?如果一國刻意讓本國幣值低估以促進外銷,雖然可以增加外匯存底,但因同量出口所能換得的進口品減少,也就是國際貿易理論中的「貿易條件惡化」,則會使商品出口增加、輸入了金銀(外匯存底),但因民眾買不到便宜又好的進口貨,反而降低了本國國民的整體福利水準。
這些道理,對以貿易立國的台灣,應該深思。對累積了大量外匯,看起來好像「國富民強」,但內部卻百病叢生的中國,更應該引以為戒。
亞當.史密斯對「重農主義」的批判更嚴厲。簡單說,「重農主義」就是強調地主與農夫兩種階級的貢獻,稱之為「生產性階級」;對第三種階級:技工、製造業者和商人,則遭貶低為「無益的階級」或「非生產性階級」。亞當.史密斯花了很多篇幅和實例(例如舉荷蘭和漢堡這樣的都市為例),來批評這種謬論,導出了我們現在看起來是理所當然的事實:商人的「服務」、技工和製造業者的「產出」,當然都是「有生產性」的,因為,他們至少間接有助於土地的產出。
亞當.史密斯簡而有力的結論是:「重農比重商主義更自相矛盾,重商至少還鼓勵製造業和貿易。」
- 政府的天職
〈卷五》是更為精采的「公共經濟學」範疇,也就是政府收支。
本卷的篇名是〈論君主或國家的收入》,但亞當.史密斯還是首先討論政府支出,再分析政府收入;這不就是「量出為入」的政府會計特性嘛!
政府支出包括「國防」、「司法」、「公共設施和公共機構」,內含:交通等方便商務往來的公共設施與機構、青少年教育、全民教育(即信仰、宗教與教會),以及「維護君主(國家元首)尊嚴所需的費用」。在這總共六項裡面,除了國防與元首費用之外,亞當.史密斯認為,其他各項最好能夠「使用者付費」,但因難以歸類或其他原因,而由社會大眾負擔,也可以接受。我們若用較寬大的標準,可以這樣定義,在沒有辦法由私人支付的情況下,這六項就是「政府的天職」。用現代經濟學的名詞,這些都符合了「純公共財」的標準。
在論述公共經濟課題時,還是可以看到亞當.史密斯一以貫之的「專業化與分工」理論。例如,在討論國防經費時,他檢討了狩獵、游牧、農業以迄工商社會各個時期的軍事力量;並歸納出在狩獵與游牧時期,全民皆兵的落後民族往往可以打敗比較進步的民族。等到社會進步到軍人成為專業的常備軍後,分工更細的先進國家,其武力則反而勝過分工較粗的落後國家。
政府收入則有三項:公營事業(君主或國家財源)、稅捐,以及公債。第二項包括各種收入來源的稅收,如地租、財產利得、所得稅,以及個人稅(包括人頭稅與消費稅等)。
亞當.史密斯在《國富論》裡,是從各種經濟現象的觀察中,析理出經濟原理。兩百五十年前的經濟現象,大部分已成歷史,有很多是現代人不知道的史實,看起來是有隔閡。但是,稍微用心就可以理解他的意思,而且大部分的現象還適用於現在,只是名稱改了。例如,他舉的第一種政府收入,就是君主、國王的財產收入,現代的名詞是「公營事業」。亞當.史密斯強烈反對政府依賴這種收入,因為它非常沒有效率。這不正是當代各國公營事業的頭痛問題?他留下這樣的名言:「似乎不會有其他任何兩種性格,比商人和君主這兩種,更為不搭調。」「商人(如有君主的權力)是最爛的君主,君主(去做生意)則是最差勁的商人。」我想,事業「公營」不可行,亞當.史密斯早已鐵口直斷、蓋棺論定了。
(本文作者為台大經濟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