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剛進德國大學時,在學生餐廳吃飯,德國同學指著我們隔壁桌說:
「你看那些穿著西裝筆挺、一個人坐著吃飯的傢伙,猜猜他們是什麼人?」
我說:「房仲?」
「什麼房仲?那是商學院的自民黨支持者。」
自民黨就是自由民主黨(FDP),顧名思義在德國是支持自由主義的政黨,基本立場是政府管得越少越好、稅是越低越好,不要妨礙我賺大錢發大財,支持者都是企業主、商業高管、金融菁英。這些開口閉口談的股票漲跌、利率走勢的傢伙,在以環保、性別、婦女、勞工、弱勢族群才是主流議題的德國校園裡面,自然沒什麼人緣,成為大家揶揄的對象。
不過在歐洲的歷史上,自由主義者也不是一直都這麼只顧向錢看。在十九世紀,他們曾經和小市民、社會弱勢一起上街頭,主張制憲,反對國家干涉人民的自由;在二十世紀,他們也曾站出來反對希特勒的獨裁專制。
你的錢怎麼跑到別人口袋的?
馬夸特和巴格斯的《你的錢怎麼跑到別人口袋的?》,發揮了自由主義最原始的精神,我們彷彿可以看到穿著光鮮的金融菁英,脫掉西裝捲起袖子,爬上街頭肥皂箱為小市民發聲:「你的薪水是不是越來越薄」、「退休金是不是越來越不夠用?」、「物價是不是越來越貴?」、「那你的錢到底跑去哪裡?」
錢跑去哪裡?兩位作者認為,問題出在我們現在的紙鈔系統。這個系統從被設計之初,就是「損不足,補有餘」,讓富者越富,而貧者越貧。
這是一個十分的艱難的任務,其他政治主張者,只要高喊:「因為難民把你們的錢花掉了啊!」、「因為大老闆們拿你們的錢去換新車了啊!」就可以獲得滿堂彩。可是自由主義者不行,他們要證明問題出在紙幣系統,就要從經濟學原理開始講、然後講貨幣理論、景氣循環、利率高低。話沒講完,恐怕台下的觀眾全都跑光了。
但馬夸特和巴格斯奇蹟似地做到了,他們設計了一個小鎮模型,用講故事的方式,一步一步引導我們這些經濟學麻瓜,去理解「為什麼錢越來越薄」的問題根源到底在哪裡。作者在序言中宣稱:「不懂經濟學也能看懂這本書,甚至不懂反而更好」,絕非虛言。
奧地利國民經濟學派的貨幣理論
這本書主要在介紹奧地利國民經濟學派的貨幣理論,書中的重點人物米塞斯和海耶克都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
奧地利國民經濟學派,起源於十九世紀後期的維也納大學經濟系。1871年,青年學者卡爾.門格爾(Carl Menger)出版了《經濟學原理》一書,因為這本書而當上了維也納大學的教授,在大學裡他結識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學者,由此形成奧地利國民經濟學派。受到十九世紀共和思潮的影響,他們高舉自由主義、主張保護私人財產並捍衛個人自由,並強烈反對國家干預。當時的馬克斯主義經濟學者主張「勞動價值論」,認為商品的價值是由勞工的勞動所賦予。門格爾反駁這種說法,認為是市場決定了商品的價格:一杯水在井邊毫無價值,但在沙漠等無水之地卻可以賣出天價。同時他們創立「人類行為學」(Praxeologie),認為經濟理論應該源自於人類行為準則,人類具有理性,能夠趨吉避凶,會做最大利益化的考量,如果沒有外來(國家)的干預,人類的社會應該能夠隨著時間自動形成一個完美的平衡秩序,本書作者充分體現了這個觀點。
一趟精彩絕倫的貨幣思辨之旅
海耶克是經濟學者,1974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他認為政府推行經濟計畫,進行經濟管制,就是限制個人自由的開始,最終將導致極權暴政的興起。著有《到奴役之路》,累積銷量超過200萬本,被翻譯成超過20種語言出版,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著作之一。本書後半部所提到「為什麼我們需要自由市場」、「為什麼社會主義無法進行成本的管理和計算」,就是脫胎於《到奴役之路》的論點。至於米塞斯,書中已經有專門的篇章介紹,筆者不再贅言。
當然這本書也難免有誇大之處,二戰之後,主張自由主義的經濟學者或許在學院內是少數派,但絕非被排擠到無法生存,反對他們的經濟學者也不是都拿了政府或財團的好處。海耶克長年在倫敦政經學院和芝加哥大學任教,他和米塞斯的理論啟發了美國的芝加哥學派,也間接影響了後冷戰世界秩序的建立和世界貿易組織(WTO)的誕生。他們所提出的警告和預言,也一向是經濟學研究的熱門主題。
所以經濟危機和金融末日,真如作者所言,是無可避免而且即將到來嗎?讀者們不妨放鬆心情,好好享受一趟精彩絕倫的貨幣思辨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