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錢怎麼跑到別人口袋的?:看懂銀行與政府的把戲,揭露貧富差距的真相
你的錢怎麼跑到別人口袋的?:看懂銀行與政府的把戲,揭露貧富差距的真相
close
商品編號:P0100055

你的錢怎麼跑到別人口袋的?:看懂銀行與政府的把戲,揭露貧富差距的真相

Warum andere auf Ihre Kosten immer reicher werden: und welche Rolle der Staat und unser Papiergeld dabei spielen
定價 $380
優惠價 79折 $300
  • 分享至
數量
即將開賣
開放預購時間:2025-10-22 00:00:00
預計出貨日:2025-10-30
  • 試閱

內容簡介

為什麼他們吃肉,我連湯都沒得喝?
其實,你不富有,不是你的錯!

看完這本書,你一定不會覺得「活得無知比較好」。
拆解貧富差距、社會不公不義的迷障,
守護好你的財富。 

★獲得麥嘉華等世界級投資家高度讚譽
★《一口經濟學》PODCAST主持人 廖啟宏、財經直播主 游庭皓──好評推薦
★經濟學家稱許:媲美《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的經典!
★德國金融導師 × 經濟學博士合著的重量級作品
★亞馬遜讀者5星好評:讀這本書,勝過上常春藤名校三年的經濟課! 

※※※※※※※※※※※※※※※※※※※※※※※

現代人必讀的經濟洞察力寶典
為渴望財富的你,帶來金錢的真相

※※※※※※※※※※※※※※※※※※※※※※※ 

◆為什麼即使努力工作,也難以追上財富的腳步?
◆難道只能不斷努力工作到永遠?
◆大家看起來都過得不錯,為什麼我卻始終手頭那麼緊?
◆經濟階級的差距,真的是無可避免的命運嗎?

德國金融導師與經濟學博士合著的這本經典,自2014年出版以來,在全球各地不斷被熱烈討論,曾是西班牙亞馬遜書店經濟類冠軍書,並獲麥嘉華等世界級投資家與經濟學者高度讚譽,眾多讀者甚至反覆閱讀兩次以上。

2025年,面臨通膨時代的焦慮感和相對剝奪感,本書在韓國書市再度掀起熱潮。

書中拆解造成「貧富差距、社會不公不義」的迷障──貨幣體系,了解它如何像五鬼搬運一樣,用你的犧牲使富人越來越有錢,並進而明白,貧窮並非源於個人不努力,而是結構性問題導致的。

如果你想追求更穩健的經濟生活、在市場波動中建立堅實的經濟觀念、理解全球富豪都知道的貧富差距祕密,本書就是你的必讀經典,幫助你理解金錢本質,守好自己的財富!

▍為什麼有人財富滾滾而來,有人卻陷入貧窮輪迴?看清被濫用的貨幣制度如何在無聲中掏空我們的財富

有人認為,收入與資產的不平等是資本主義的必然結果;然而,本書作者從坊間少有通俗之作的「奧地利經濟學派」論點提出不同見解:真正原因不在資本主義,而在我們使用的貨幣。由國家壟斷、調控貨幣供應的貨幣體系,才是造成經濟不均衡的根源。

福特汽車公司創辦人亨利.福特曾說:「如果了解金融和貨幣體系的運作方式,不必等到第二天,我們就會引爆一場革命。」這代表,連全球富豪都已了解現行貨幣體系可能帶來的副作用。兩位作者就強調,如果不理解國家壟斷的貨幣體系運作機制,就無法掌握我們所處經濟情況的核心。

作者引用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海耶克等知名經濟學家的研究,說明貨幣壟斷權對消費者的損害,以及人們為何無法察覺體制問題。透過這些分析,讀者可以客觀理解國家擴張貨幣供應、不斷舉債、剝削弱勢階層稅收,以及富人減稅政策等現象,進而理解貨幣體系如何一步步朝向有利於富人的方向發展。在景氣循環不斷起伏的當下,這是一本看清被濫用的貨幣制度如何在無聲中掏空我們的財富,並尋求經濟不平等解方的必讀之作。

▍你是否覺得我們的社會正變得越來越疏離?了解社會弊病背後的貨幣原因 

◆為什麼少數人能以犧牲多數人為代價來獲利?
◆為什麼原本世代延續的社會凝聚力正逐漸磨損?
◆為什麼人們越來越執著於物質,變得冷酷無情?
◆為什麼富者越富,貧者越貧?

這一切問題的真正根源,兩位作者提出獨到的剖析角度:貨幣體系

本書追溯金錢的誕生,有系統地解析貨幣結構,即使不熟悉經濟的人,也能透過作者設計的虛擬小鎮案例,理解市場經濟運作。書中說明了市井小民之間的以物易物、過去黃金做為交易媒介的重要性,以及穩定形成的貨幣秩序等過程,讓讀者理解什麼是國家不干預下的「良幣」。另一方面,作者也分析了國家為維持自身權力而壟斷貨幣發行與供應的起因,以及這種做法如何影響經濟與個人生活,也揭示了「劣幣」產生的原因與問題。

如果你想了解人們變得自私與短視近利、社會弊病與社會不公背後的貨幣原因,本書值得一讀。

好評推薦

本書提醒我們貨幣、債務與福利政策對社會結構與資源配置有深遠影響。其核心思想挑戰了我們對貨幣與政策的認知。這樣的思路,正像《駭客任務》中的莫斐斯,試圖喚醒讀者,帶你從熟悉的世界中抽離,重新看清資源配置與政策決策的真相。也讓讀者意識到,經濟不只是數字和模型,也關乎制度設計與人的選擇。
──廖啟宏,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客座教授、加州州政府研究首席、《一口經濟學》PODCAST主持人 

這本書極具挑釁性,也深具思考價值。兩位作者清楚指出,各國政府的財經與貨幣政策,並沒有顧及多數人的利益,或是平衡各方利益,根本只是圖利於自身與富裕階層。這本書絕對值得一讀。
──麥嘉華,國際經濟學家、金融分析師 

一本沒有公式、圖表或表格的小書,卻能與法國經濟學家、《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作者托瑪.皮凱提那本數據豐富、備受讚譽的七百頁鉅作相媲美。
──馬特.費雪(Malte Fischer),德國《經濟週刊》首席經濟學顧問 

印鈔不是解決辦法,而是問題所在。兩位經濟學家在這本精采的著作中抨擊了國家貨幣壟斷。他們以有趣易讀的方式,解釋為什麼像歐洲央行那樣印鈔並非解決辦法,以及國家壟斷貨幣如何導致貧富差距擴大。
──《富爾達日報》 

國家貨幣壟斷是一場對於人民的大規模詐騙?福利國家是一場充滿煽動性的騙局?菲利普.巴格斯和安德瑞亞斯.馬夸特寫了一本挑釁意味十足,但同時也十分引人入勝的書。他們挑戰了我們這個時代看似理所當然的政治和經濟觀念,並且呼籲大家勇敢表態。這是一本絕對不會讓人無動於衷的書。
──丹尼爾.艾克特(Daniel Eckert),《通貨世界大戰》(Weltkrieg der Währungen)作者 

金融危機和日益嚴重的經濟不平等,真的是貪婪的銀行家造成的嗎?不,他們沒有這麼大的權力。兩位作者以非常有說服力的方式指出,真正的罪魁禍首其實是由國家壟斷的貨幣體系。任何想真正了解貨幣和金融體系的人,這本書是必讀之作。
──托馬斯.邁爾博士(Dr. Thomas Mayer),法蘭克福歌德大學金融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 

在這個時代,財富分配儼然成了最聳動的社會政治議題之一。兩位作者將目光投向最本質的問題:貨幣體系問題!這本書揭示了一連串經濟與社會現象的真正原因,而且只要我們繼續屈從於當前的貨幣社會主義,這些現象就會一直伴隨著我們。
──羅納德.施特費爾勒(Ronald Stöferle),〈我們信仰黃金〉(In Gold We Trust)一文作者 

作者簡介
安德瑞亞斯.馬夸特(Andreas Marquart
德國路德維希.馮.米塞斯研究所的理事。他在銀行業工作15年之後,於1998年自行創業,成為提供服務的金融導師。他的諮詢服務,是以奧地利國民經濟學派的見解做為指導依據。他與菲利普.巴格斯合著的《你的錢怎麼跑到別人口袋的?》揭示了政府和金融機構如何透過貨幣政策影響公眾財富。另著有《小國大機會》(Wir schaffen das - alleine!)和《貨幣速成課》(Crashkurs Geld)。 

菲利普.巴格斯(Philipp Bagus
曾於德國明斯特和西班牙馬德里攻讀經濟學,在赫蘇斯.烏爾塔.德.索托(Jesús Huerta de Soto)教授的指導下,以「通貨緊縮」為主題拿到博士學位。目前他是西班牙胡安卡洛斯國王大學(Universidad Rey Juan Carlos)的教授,教授經濟學導論、個體經濟學、總體經濟學,以及奧地利學派的方法論。代表作包括獲得世界級投資家與經濟學者高度讚譽的經典《你的錢怎麼跑到別人口袋的?》,以及《歐元的悲劇》(Die Tragödie des Euro),並與大衛.豪登(David Howden)共同撰寫了《深度冰封:冰島的經濟崩潰》(Deep Freeze: Iceland's Economic Collapse)。

譯者簡介
林繼谷
德國哥廷根大學法律學院博士生。譯有《要致富,先煉心》、《51種沉默的技巧》、《全球7大短缺》等書。 

看更多

規格

商品編號:P0100055
ISBN:9789861345567
EISBN:9789861345550
240頁,25開,中翻,平裝,單色
看更多

電子書

歡迎於Readmoo、Kobo、Google、BookWalker、Hyread、Pubu、momoBOOK、UDN讀書吧、TAAZE讀冊、灰熊iRead、博客來、誠品、金石堂、三民、PChome洽購電子書

看更多

目錄

推薦序 吞下經濟的紅藥丸:奧地利學派的警示與洞見……廖啟宏

好評推薦

前言 為什麼這本書比炸藥更具爆炸性?

1 為什麼貨幣不需要國家插手?

貨幣是如何誕生的?
一種自然產生的貨幣秩序
什麼樣的貨幣才要政治人物出面掛保證?
國家干預貨幣的黑歷史 

2 誰才有創造貨幣的權力?

貨幣憑空增加的原由
國家和銀行體系的互利共生關係
知道金融和貨幣體系如何運作,會引爆革命 

3 為什麼現行的貨幣加劇社會不公?

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的真貌
少數人受益,卻是以多數人的犧牲為代價
誰是贏家,誰是輸家?
貧富不均的真正元凶 

4 為什麼國家貨幣會拖垮經濟?

自然利率:未經操縱的利率
人為利率:被操控的利率
泡沫一破,必有蕭條 

5 通貨膨脹如何成為剝削的工具?

維持權力的武器
感覺糟糕的福利國家
統計幻象下的消費者物價指數
超比例增加的稅收,助長貧富差距 

6 通貨膨脹對生活造成什麼影響?

不受國家壟斷的貨幣帶來的生活餘裕
國家主導貨幣引發的社會撕裂
廉價資金的甜蜜誘惑,將人拖入信貸消費社會
「福利國家是好事」的錯覺 

7 政策干預會帶來什麼代價?

「為了做而做」的干預
干預的惡性循環
不干預,市場自己會找出路
干預造成的文明斷裂
干預導致資本和資源無法用在刀口上 

8 不良貨幣體系最後會怎麼收場?

龐大資源在貨幣體系的深淵中消失殆盡
紙上財富,其實只是一堆空頭承諾
一個鼓勵人過度舉債的體系
紙幣體系的未來,取決於人們被欺騙的程度和次數 

9 為什麼你沒聽過這些貨幣體系的真相?

讓貨幣體系的真相大白於天下
看穿煽動的伎倆,讓我們的錢獲得自由
參考文獻

看更多

各界推薦

推薦序

吞下經濟的紅藥丸:奧地利學派的警示與洞見
☉廖啟宏,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客座教授、加州州政府研究首席、《一口經濟學》PODCAST主持人

「你望向窗外、打開電視、工作、上教會、繳稅都能感受他。那是蒙在你眼前的世界,為了遮蔽你對真相的認知。」──《駭客任務》

馬夸特與巴格斯這兩位德國經濟學者,在書中從貨幣的起源談起,用生動的例子與辯證方式批判主流總體經濟學,提醒我們:現代貨幣體系下的通膨、福利與貨幣供給,其實多半受政府、央行與銀行財團操縱。兩位學者宛如經濟學中的「莫斐斯」,意在喚醒我們這些「尼歐」,看清貨幣制度如何在無聲中掏空我們的財富。

本書對國家債務、法幣體系與福利國家的批判,提供了深具挑戰性的觀點。它提醒我們,貨幣與財政政策並非中性的技術工具,而會牽動資源配置與社會結構。然而,奧地利學派的論點並非銀彈解答。歷史上從古典、凱因斯到新凱因斯,各學派都能自洽卻難以窮盡經濟現象,奧地利學派也不例外。

二戰後,經濟學逐漸數理化,強調計量模型,重敘事與哲理推演的奧地利學派則被邊緣化。正因如此,坊間少有通俗入門之作,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帶領讀者進入奧派的思維。

貫穿整本書的思維,是建構在作者對於現代貨幣的批評。作者認為自由市場會自然產生不易貶值的「良幣」,如黃金,但政府干預後,人民被迫使用「劣幣」──沒有內在價值的法定貨幣。央行可透過增發信貸製造繁榮假象,最終導致泡沫與崩潰。因此他們主張回到金本位或其他稀缺資源制度。然而,這種批判過於片面。法幣制度在大蕭條後經數十年實證調整,已成為應對失業與衰退的有效工具。貨幣政策雖有缺陷,但也避免了更嚴重的經濟崩壞。

另外,書中對許多財政與公共政策有許多精闢的見解,包括政府偏好舉債而非加稅,是為了掩飾財政壓力,減弱人民的痛感、國家用通膨來剝削民眾、過度干預的苦果等,每一章都非常引人入勝。

總體而言,本書提醒我們貨幣、債務與福利政策對社會結構與資源配置有深遠影響。奧地利學派的價值在於:強調個人行為、時間偏好與市場過程的重要性,挑戰了主流經濟學過度依賴模型與數據的思維。其核心思想挑戰了我們對貨幣與政策的認知。這樣的思路,正像《駭客任務》中的莫斐斯,試圖喚醒讀者,帶你從熟悉的世界中抽離,重新看清資源配置與政策決策的真相。也讓讀者意識到,經濟不只是數字和模型,也關乎制度設計與人的選擇。即便不是全能解答,它提供了一種觀察現實的獨特視角,值得任何想理解貨幣、債務與市場運作的人細細品讀。

看更多

試閱

▍什麼樣的貨幣才要政治人物出面掛保證?

你是否還記得二○○八年秋天,德國房地產抵押銀行(Hypo Real Estate)瀕臨破產的情況?時任德國總理的安格拉.梅克爾,與當時的財政部長佩爾.施坦布呂克(Peer Steinbrück),不得不向德國民眾保證,他們的儲蓄很安全,因為已經有人開始擠兌了。當時總理的原話是:「我們要向所有的儲戶保證,你們的存款是安全的。」

這究竟是什麼樣的貨幣,居然還要政治人物出來掛保證?答案很簡單:劣幣。而接下來這個問題,你肯定可以毫不猶豫地回答出來:你認為良幣或商品貨幣需要政治人物掛保證嗎?我們認為:當然不需要。

我們目前使用的貨幣,或者說「被迫使用」的貨幣,就是劣幣。它並非建立在人們自願達成的共識上。我們的貨幣體系是一個純粹的紙幣體系。順帶一提,目前全世界所有的貨幣都已經是純粹的紙本貨幣。貨幣和黃金之間最後的聯繫,在一九七一年被解除,當時的美國總統尼克森在一夜之間,廢除了當時三十五美元兌換一盎司黃金的承諾。由於美國債務不斷增加,特別是越戰造成的龐大開支,外界對美元的不信任日益加劇,導致越來越多的黃金從美國的國庫流出。為了阻止這種情況,美國政府別無選擇,只能取消美元與黃金的兌換。其實,透過削減國家開支來重建人們對美元的信任,本來也是可行選項。但是真正要「撙節開支」,國家和政府都不喜歡。畢竟,印新鈔(或徵稅)總比告訴民眾說:「從現在開始,你們的福利會變少」,要來得輕鬆多了。

讓我們回到正題:國家擁有貨幣主權,也就是發行貨幣的壟斷權。而壟斷通常是壞事,至少對消費者來說是如此,但對壟斷者來說就不是。換成其他任何產品,消費者早就會對某個生產商的壟斷地位抱怨連連了。但是對於我們用的貨幣,卻沒有人有異見。為什麼呢?

老實說,你是否曾經想過:為什麼貨幣應該由國家來負責管理?根本沒有過,對吧?如果你去問民眾對於政治人物的信任程度,結果往往令人震驚──至少對於我們的政治人物來說是這樣。根據德國民調機構Emnid在二○一三年八月的調查顯示,將近三分之二的德國人不信任政治人物。有趣的是,我們最終卻把管理自己貨幣的重責大任交給這個職業群體。這簡直有點精神分裂:我們不相信政治人物,卻相信他們會給我們穩健的貨幣。可是一旦爆發危機、開始對貨幣失去信心,人們又轉而相信政治人物說的:「你們的存款是安全的」。對此,我們就不多加評論了。

 

國家干預貨幣的黑歷史

在貨幣這個議題上,我們似乎經常關閉理智,甚至從不質疑,把這個領域完全交給政治人物處理。換句話說,我們把自己的錢交給那些似乎連一座機場都無法如期完工的人去管理。但說到貨幣,他們一定很在行,對吧?不可否認,現代貨幣體系的運作確實一點都不簡單。此外,它還被許多刻意施放的「煙霧彈」遮蔽,導致普通民眾難以理解其確切的運作原理,自然也不會提出質疑,但這正是我們要寫這本書的目的。

沒有人比米塞斯的學生、諾貝爾獎得主弗里德里希.奧古斯特.馮.海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說得更貼切。他在一九七○年代曾提到,國家對貨幣的干預史,就是一部充斥著無數謊言和欺騙的歷史。

要讓一個貨幣體系順暢運作,根本不必國家來管理。而且「擁有一種法定貨幣很必須、也很重要」這種說法,純粹就是謊言。歷史已經明確向我們證明,人們能自願達成共識來決定用什麼當貨幣,你只要放手讓大家自己決定就好了。

或許你現在會反駁說,時代不同了,現代的國民經濟需要新的貨幣和信貸才能成長。我們經常聽到那些迎合國家和政府的經濟學家這麼說,但這種主張也是錯的。一個經濟體無論擁有多少貨幣供應量都能運作。貨幣變多,並不會讓一個經濟體變得富有。

美國經濟學家莫瑞.羅斯巴德(Murray N. Rothbard)同樣是米塞斯的學生,他在著作《貨幣簡史:你不能不知道的通膨真相》中寫道: 

如果有一天晚上,一位善良的仙女突然出現,把所有人口袋、錢包、銀行帳戶裡的錢,以及我們的貨幣供應量都變成兩倍,會發生什麼事?我們會因此變得兩倍富有嗎?當然不會。讓我們富有的,是豐富的商品。而限制這種豐富的,是資源的稀缺:也就是土地、勞動力和資本。只是增加貨幣的數量,這些資源的稀缺並不會得到解決。也許在一瞬間,我們會覺得自己富有了兩倍。但實際上,我們只是稀釋了自己的貨幣供應……新的消費產品或資本商品可以提高生活水準,但新增加的貨幣,只會抬高物價。

另一個需要澄清的錯誤觀念是:貨幣越穩定越好,這是錯的。你現在或許會問:那為什麼歐洲中央銀行的任務是維持物價穩定呢?那我們要反問一句:為什麼中央銀行要防止物價下跌?我們並不反對物價下跌,你呢?但中央銀行對此似乎非常顧忌,為什麼?因為在紙幣體系下,物價下跌會產生破壞性的影響。在本書中,你會了解這些原因。

 

「福利國家是好事」的錯覺

經濟學家漢斯──赫爾曼.霍普在他的著作《民主不是萬靈藥》(Der Gott, der keiner ist)中,描述了當今普遍實行的國家社會福利計畫帶來的影響:

任何形式的社會福利……都會降低個人在廣大家庭中的地位價值,因為這種廣大家庭是一種相互合作、相互幫忙和相互支持的社會系統。婚姻因此變得不太重要。對父母而言,「好好」教育(教養)自己孩子的價值與重要性,也隨之降低。相對的,孩子也會更不重視自己的父母,對他們的尊重也會減少。

聽起來非常保守,不是嗎?但現在讓我們暫時放下書,好好思考一下。即使是家庭,也受制於現實條件的約束,而這些約束源自資源稀缺的自然法則。就算是國家,也無法改變這一點,它只是想用它的社會福利來讓我們產生錯覺,讓大家以為它有辦法做到,而人民就這樣被牽著鼻子走。國家無法變出資源,它所能揮霍的,不過就是先前從公民社會中拿走的東西,無論是透過課稅,或者──你應該知道了──透過印鈔。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婚姻以離婚收場?幾乎沒有人願意再犧牲或退讓。利己主義盛行,每個人都想要更多,而且最好是立刻就到手。這樣一來,家庭就越來越不符合現代人的觀念了。舉例來說,在過去,多子多孫被視為是一種「好」的晚年保障,如今反倒更像是貧困的風險。因為孩子才一出生,很快就要送去托兒所。四個孩子的母親兼記者比爾吉特.凱勒(Birgit Kelle),在接受德國米塞斯研究所訪問時表示:

國家拿走我們的金錢、時間,現在甚至連我們的孩子也要一併帶走。然後它又佯裝慷慨,用那一百五十多種家庭政策花招,把它先前拿走的這些東西「還」給了我們。

事實上,對於一個早已習慣於「良幣」的社會來說,國家的紙幣體系還真是一場文化衝擊。人們不再能從容等待,而是早早就被推入債務泥沼中,而且是越早就越好,從此越借越多。大家拚命追趕著物價,同時透過不斷新增的貸款,又進一步把物價推得更高。社會變得更加物質主義,理財與貸款越來越成為生活的重心。在過去,大家只是單純用金幣儲蓄而已。如今,人們如果不想遭淘汰,就必須舉債,並投入大量時間投資理財。用來享受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時間,例如:文化、運動、家庭,也越來越少。因為在債務經濟中,時間就是金錢。

過去講究的是勤奮、節儉、遠見,這些美德必有好報。如今財富收入都變得不確定,當道的是:誰能在最短時間內賺到最多錢,才不會落後,甚至被淘汰。另一種選擇就是,願意被慈父般的國家剝奪自主權,並接受紓困。難怪最近那些疲於奔命的城市居民,心理疾病頻發。這樣的結果,你會意外嗎?

 

▍干預造成的文明斷裂

羅馬帝國是如何滅亡的?在學校,你可能學到的是:日益腐敗的羅馬被蠻族攻陷。但米塞斯在他的《國民經濟學》中指出,這並非羅馬帝國滅亡的真正原因,干預才是導致羅馬滅亡的元凶。更確切地說,是引發干預惡性循環的福利國家。此外,劣幣也在其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什麼?你從來沒有聽過這種說法?但事實就是如此。蠻族其實已經侵擾羅馬帝國的邊境數百年,但對一個強盛繁榮的羅馬帝國來說,擊退他們易如反掌──直到福利國家摧毀了羅馬的社會。最終,野蠻人占領的,只是一片廢墟而已。

這場災難始於皇帝的「麵包和競技場」策略。他們試圖透過提供「麵包和競技場」來獲取大眾的支持,畢竟他們的統治最終還是要建立在人民的支持上。他們舉辦角鬥士競技,並把穀物貿易國營化,這就是以羅馬神話的穀物女神命名的「安諾娜」制度。

皇帝們以大幅補貼的價格、甚至完全免費的方式,在羅馬發放糧食。越來越多的人,也就是所謂的「無產者」靠國家為生。他們依賴「安諾娜」制度,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他們全靠社會救濟過活。為了安撫這些群眾,還舉辦了角鬥士競技。總之,皇帝們建立了福利國家,其開銷龐大,而且不斷上升。

但是,在不想大幅提高貢品和稅收之下,要如何承擔這些龐大的開銷呢?皇帝們想出了一個「絕妙」的點子,你猜到了嗎?沒錯,他們操縱了貨幣體系。更精確地說,他們降低了錢幣的品質,把原本由貴金屬鑄成的舊錢幣熔化,摻入銅等價值較賤的金屬,再鑄造成新幣。這樣他們就能用較少的貴金屬鑄造出更多的錢幣,拿來支付開銷。這就導致前面提過的財富再分配:讓國家這個新(劣)幣的第一批使用者受益;而最晚獲得的人受害。

這種通貨膨脹政策的後果是,物價開始上漲,無產階級變得焦慮不安。因此皇帝們對糧食規定了價格上限──鐵面無私地強化了干預措施。價格上限導致許多農民無法再從生產中獲利。那些原本為了市場、特別是為城市居民而生產的農民,紛紛退出交換貿易。部分農民開始只為了自給自足而生產;另一部分人則遷往羅馬。既然在羅馬的穀物幾乎是免費的,何必還要虧本生產呢?

無產階級和羅馬城不斷擴張,隨之而來的,是福利國家的開銷也越來越大。先前發展完善的分工制度,以及橫跨整個地中海、鄉村和城市之間活躍的交換貿易,現在全面崩潰了。取代生產專業化和交換貿易的,是重回到辛勞的自給自足式生活。

福利國家、通貨膨脹和干預主義,完全摧毀了羅馬的市場經濟。不久之後,羅馬的軍團無法再獲得足夠的資金支持。蠻族入侵,占領了這個曾經繁榮過的空殼帝國,最終在西元五世紀徹底滅亡。取代勞動分工和市場經濟的,是封建制度。一場漫長又痛苦的經濟衰退,就此開始。

文明持續進步、生活水準必定持續提升──這些並不是什麼自然法則。事實恰恰相反。如果沒有正確的框架條件,例如:私有財產、個人自由和健全的貨幣體系,文明也可能會倒退,甚至衰落。

美國經濟學家彼得.特明(Peter Temin)在他的著作《羅馬的市場經濟》(The Roman Market Economy)中估計,羅馬帝國衰落後,人均收入顯著下降,而且這種下降是持續與長期的。根據特明的研究,羅馬時代的生活水準,直到近代大約西元一七○○年才能再次達到!意思就是:倒退了一千多年!一千多年的歲月裡,人們甚至比古代羅馬人還窮困。這一切都要歸咎於靠通貨膨脹資助的福利國家,還有和它併行的干預主義。

請你不妨先把書放一邊,仔細想一想:如果沒有這場長達千年的斷層,我們今天會處在什麼樣的境地?如果古代人能直接延續資本累積、分工和進步的道路呢?從十八世紀工業革命開始,到第一次登月,大約只花了兩百年。請放下成見思考一下:如果不是干預主義引發文明斷裂,沒有那超過千年的失落歲月,我們可能早在西元七○○年或一○○○年就登陸月球了。這樣我們今天又會處在什麼境地呢?當然,這是科幻情節,我們只能在夢中想像了。

要想像一個擁有「良幣」的世界,我們同樣只能靠做夢了,因為我們無法將它與當今的情況進行具體比較,只能猜測:如果世界各國沒有摧毀金本位制,也沒有用紙幣體系取而代之,還任它去維持讓人受不了的福利國家,那麼我們現今的文明該有多麼繁榮、充滿活力與富裕。我們也只能猜想,如果沒有當今這張密不透風的法規和稅賦網絡,我們的文明又會是多麼生氣勃勃。可惜,我們缺乏比較對象。

東德居民曾經有過一個比較對象,他們只需望向柏林圍牆的另一側,就可以看到西德的富裕。他們會比較,然後震驚、憤怒,最後站出來抗議他們的體制,然後柏林圍牆就倒塌了。然而,今天幾乎沒有人在抗議,因為現在沒有一個平行社會可以讓我們觀察或向我們展示:如果沒有紙幣、福利國家和重重管制,我們的生活可以過得多麼美好。

我們今天的貧困(還)不是絕對的──生活水準並未倒退,它只是相對的,這是與一個擁有良幣又沒有國家干預的世界相比而言。如果真的有一個虛擬世界可供比較,就像當年的東德人民親眼看到那樣,那麼人們早就上街頭築起路障、衝進歐洲中央銀行、甚至推翻德國聯邦議會了。

即使生活水準尚未絕對下降,但當今的狀況與羅馬帝國滅亡時的相似之處,依然讓人震驚且擔憂。「麵包和競技場」(例如:各種選舉活動)在今天依然耗資巨大,幾乎難以負擔。劣幣和通貨膨脹,也正緩慢侵蝕我們的生活基礎。還有,干預主義再度盛行,幾乎沒有任何議題,是國家和政府不插手的。人們越來越常因為干預、法規、法律和命令的限制,無法按照在沒有這些規定下他們本來會採取的方式來行事。舉例來說,企業家可能會放棄一項原本可以創造工作機會的投資,因為這項投資在法定最低工資的影響下,變得無利可圖。這樣一來,這些就業機會就無從產生。但是沒有人會討論這些就業機會,因為它們沒有出現,所以根本沒人看見。

close
貨到通知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