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蛋荒前去超市買雞蛋,一盒38元時,總覺得有點貴,甚至會猶豫要不要買。後來蛋荒結束了,但當我看到一盒賣40幾元時,竟然已經毫不猶豫地放進購物車。我常納悶的是:蛋荒明明過去了,為什麼價格卻再也回不去了?

面對這樣「變貴但習慣了」的日常,許多人會自然地說:「這就是通貨膨脹嘛。」然而,《你的錢怎麼跑到別人口袋的?》揭露的,是另一個真相:這是一場被制度化的「五鬼搬運」。

這本書讓我最深刻的地方,就是它挑戰了我長久以來習以為常的觀點:

原來,國家壟斷貨幣這件事,並不一定天經地義。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海耶克說:「國家對貨幣的干預史,就是一部充斥著無數謊言和欺騙的歷史。」兩位德國經濟學者──安德瑞亞斯.馬夸特(Andreas Marquart)、菲利普.巴格斯(Philipp Bagus),在書中兩度引用這句話,邀請我們重新思考: 

‧我們會反對企業壟斷,知道這會導致效率低下、價格上漲,但為什麼對貨幣壟斷就全然接受?

‧如果由國家掌控的貨幣體系真的這麼安全,為什麼我們的錢越來越薄?

‧為什麼央行能不斷擴張貨幣供應、銀行能憑空創造信貸?

‧貨幣真的越穩定越好嗎?

 

一場看不見的財富轉移

我們理所當然地相信,錢應該由政府發行、銀行管理,甚至從未想過這樣的體系是否會對我們不利。

這本書的分析立場是很少見的「奧地利經濟學派思路」:強調自由經濟、批判國家干預。書中最吸引人的就是,兩位作者用一個虛構的小鎮為舞台,將貨幣運作、金融政策、資產分配等機制的現象,說成很生動的故事。讀者可以看到在統治者不插手貨幣之下,市井小民原本幾乎不舉債、遵循「先儲蓄再購買」原則的,生活幸福滿足。可是在國家決定引入紙鈔貨幣、人們可以透過信用貸款立刻實現自己的願望之後,出現了「人人都覺得自己變有錢」的錯覺,結果導致投機熱潮、物價暴漲、傳統儲蓄觀念不再可靠。這些故事很貼切現實,幾乎是當代社會的縮影。

他們也生動了說明一場看不見的財富轉移──也就是大部分人辛苦賺來的錢,如何透過貨幣政策與金融體系,悄悄流向少數掌握權力與資源的人或機構。這種模式,在現實世界同樣存在:當國家以「刺激經濟」之名大量釋放新資金、讓市場的錢越來越多時,最先受惠的往往是那些離權力中心最近的機構──銀行、大企業與政府部門,而不是一般人。當資金大量進入市場時,股市、房市和企業資產先被推高,普通人最後才透過物價上漲感受到壓力。這正是近十年來全球多數人共同體驗到的現象:收入沒有顯著成長,卻覺得什麼都變貴了。

更重要的是,這種制度化的財富轉移,也悄悄改變了人們的價值觀。過去講究勤奮、節儉、遠見,這些美德必有好報;如今,財富與收入變得不確定,許多人變得自私、短視近利,當道的是:誰能在最短時間內賺到最多錢,才不會落後,甚至被淘汰。另一種選擇則是,願意被慈父般的國家剝奪自主權,接受紓困。

看見「貨幣體系」如何成為社會不平等的源頭

不過,《你的錢怎麼跑到別人口袋的?》並非一味陰謀論式的控訴,它是試圖讓讀者看見「貨幣體系」如何成為社會不平等的源頭。作者指出,當貨幣脫離實體價值、成為可以無限發行的債務憑證時,政府便能用通膨稅的方式籌措支出,而民眾卻在不知不覺中承擔代價。這是一種無需立法、也無需公投的「靜默課稅」。

從疫情到貿易戰、地緣政治衝突、供應鏈重組,各國政府紛紛祭出「救市」政策:減稅、補貼、各種振興福利、紓困、降利率,整個世界進入以貨幣寬鬆與補助來維持穩定的時代。就在房價與股價再創高點的此刻,這本書顯得格外貼近時代。錢為什麼會從我們手裡流走?流向誰?了解貨幣體系的運作方式,也會提醒我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財務與生活選擇,找到掌控自己財富的可能。

相關專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