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商品編號:T0400024

用漫畫輕鬆讀懂阿德勒職場勇氣心理學

マンガでやさしくわかるアドラー心理学
定價 $260
優惠價 79折 $205
  • 分享至
數量
無法銷售

相關專欄

  • 試閱

書活網特推

看更多

內容簡介

從「半澤直樹」的你死我活、從「未生」的辛酸無力中超脫!
第一本針對職場生存而寫的阿德勒心理學入門!
一小時讓你灌滿飽足的勇氣,做自己命運的主人!

以為被工作瓶頸逼到絕境,其實都是卡在「人的問題」?
在競爭中渴望勝出,就必須對其他人懷抱敵意?
如何擺脫自卑、嫉妒的負面情緒,在工作中找到有力量的自己?
人生,並不是由過去的創傷所決定,只要改變看法,隨時都能再出發、活得更自在!

前島由香里,28歲,在蛋糕連鎖店工作,好不容易由店長升上區經理,但工作一直不順,還被店長們討厭。更氣人的是,不管她多努力,業績就是贏不過另一位她視如勁敵的同事!

某天,心理學大師阿德勒的幽靈突然出現在由香里面前,除了把自己的學說傳授給她,也適時給予提點,幫助她了解自己的自卑情結與思考慣性。漸漸的,由香里不但擺脫了過往的束縛、了解與他人並肩作戰的美好,也終於得到了改變自己的勇氣……

是你創造了自己,也唯有你可以改變自己!
重點不在於「別人如何評價我」,而是「我想成為怎樣的人」!

〔讀者好評〕

阿德勒的心理學,是「使用的心理學」!

 如果你已經看過《被討厭的勇氣》,那麼這本書會讓你更理解阿德勒心理學的整體架構;如果還沒看過《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將藉著輕鬆和生活化的情境,讓你知道阿德勒心理學是多棒的學說!

 我認為這本書很重要的一點在於:不是看「別人如何評價我」,而是「我想成為怎樣的人」。這是項不容易的功課,但這也是讓我們能更樂於生活與工作的關鍵。

 內容充實、條理清晰,完全沒有因為想讓讀者「輕鬆讀懂」而捨棄重要的部分,把阿德勒心理學的架構與重要概念說明得非常清楚,真的很難得。

 阿德勒心理學是「使用的心理學」,這本書則詮釋了「如何使用阿德勒心理學」!工作與人生遇到困難時,這本書想必可以提供一些思考的破口,讓我們成為邁向未來的人。

作者簡介
岩井俊憲

1947年生於栃木縣,早稻田大學畢業。曾擔任外商企業管理職,1985年4月獨立,創立Human Guild股份有限公司,以阿德勒心理學為基礎,進行相關企業與個人顧問服務、顧問養成和各種研習活動。在日本已出版十多本以阿德勒心理學為主的大眾心理學著作,也經常受邀至企業演講、舉辦講習,有「勇氣傳道師」之稱號。

譯者簡介
葉小燕

懷抱著「被討厭的勇氣」,愛上了阿德勒心理學。目前為兼職譯者、日語教師、臺灣高等法院特約通譯。

E-mail:yen0407@yahoo.com.tw

看更多

規格

商品編號:T0400024
ISBN:9789861372075
看更多

目錄

前言 能確實給你勇氣的阿德勒心理學   

序篇:阿德勒心理學是什麼?

Story 0 在倉庫遇見的小小幽靈

01 所謂的「阿德勒心理學」

02 阿德勒心理學的主要理論

Column1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這個人

Part1:改變看法,活得更自在

Story1 店長們的反抗!

01 生活型態與人生任務

02 從「原因論」到「目的論」

03 人人生來主觀

04 你是自己的創造者

Column2 男女平權的阿德勒

Part2:情感與生活型態的形成

Story2 被丟掉的POP

01 理性與情感

02 生活型態的形成

03 如何發揮勇氣?

Column3 開創新時代的阿德勒

Part3:從主觀的世界到同理心

Story3 為什麼不選我?

01 什麼是認知論?

02 所謂的同理心

03 開始改變自我吧!

Column4 懂得賦予他人勇氣的阿德勒

Part4:所有問題都是人際關係的問題

Story4 決戰聖誕節!

01 一切行動都有對象

02 感覺疏離,或感覺相連

03 嫉妒的真面目

04 所謂的自卑感

Column5 阿德勒與美國

Part5 鼓勵與勇氣

Story5 我要把照片送回去!

01 阿德勒心理學所說的「鼓勵」

02 鼓勵自己

03 鼓勵他人

Column6 阿德勒的晚年與辭世

看更多

試閱

〔所謂的生活型態〕

「生活型態」(life style)是阿德勒心理學中重要的概念之一。一聽到「生活型態」,許多人或許會聯想到現在很流行的「生活風格」,但是就阿德勒心理學的定義來說,它其實比較接近「個人的生活方式」或「對人生的態度」──用「性格」來說明也可以。那麼,阿德勒為什麼要特別用「生活型態」這個詞呢?

一個人特有的想法──也就是「思考」,再加上表現喜怒哀樂的「情感」,兩者結合在一起採取「行動」的特性,就是我們所說的「性格」。不過阿德勒認為「性格」這個詞讓人有種難以改變的感覺,於是選擇另一種比性格更廣義的說法,包括「對自己的信念」和「對周遭人事物的信念」,統稱為「生活型態」。

事實上,依阿德勒的看法,就連性格都是有可能改變的。

有一次,阿德勒的學生羅斯問:「如果想改變性格,到幾歲前才不算太晚?」

阿德勒的回答是:「死前一、兩天吧。」

並不特別注重定義的阿德勒,將這種從現狀往目標靠近的特性稱為「個人的運動法則」,也是他所謂的生活型態。透過後人持續不斷的發展與演進,現代阿德勒心理學對生活型態大致上有了以下的定義:

「生活型態,就是一種對於個人或世界的現狀及理想狀態的信念體系。」

所謂「個人的現狀」,指的是個人如何看待自己現在的狀態;換句話說,就是「自我形象」,也就是主觀上對自己的身體、性格、能力等等有什麼看法。

至於「個人的理想狀態」,則是指面對「希望自己很優秀」「很完美」「不可以失敗」「想成為眾人注目的焦點」「受歡迎」⋯⋯等「自己想要或必須呈現的狀態」時,自己又會產生什麼樣的回應。

而「世界」,指的是自己周遭的環境。大至「世界」「人生」「命運」或「眾人」,小至「男性」「女性」,甚至是身邊的「家人」「夥伴」「上司」「下屬」都算是。如何看待這些人事物目前的樣子,就是所謂「世界的現狀」;站在個人的角度,希望他們呈現什麼樣的狀態,則是「世界的理想狀態」。

〔生活型態的構成要素與影響〕

以現代阿德勒心理學來說,生活型態可以整理為下列三項:

一、自我概念:對於個人現狀的信念。

「我是○○。」

二、世界的樣貌:對於世界現狀的信念。

「世界(人生、大家、男性/女性、夥伴⋯⋯等)是○○。」

三、自我理想:對個人及世界理想狀態的信念。

「我應該是○○。」

「希望人生(周遭的人事物)對我而言是○○。」

為了讓大家更容易理解所謂的「自我概念」,我們以發明家愛迪生為例來說明。

「天才,是一分的靈感加上九十九分的努力。」留下這句名言的愛迪生,相信他所持有的自我概念絕不是「我很容易失敗」。如果他認定自己是個「經常失敗」的人,恐怕很難經得起挫折的考驗,也成不了發明家吧。這句名言背後所隱含的意義,其實就是:「我不氣餒。因為我在一路上所丟棄的每個錯誤嘗試,都是讓我向前邁進的墊腳石。」

接下來,我們從由香里的生活型態開始,進一步了解所謂的「自我概念」「世界的樣貌」和「自我理想」吧。

當由香里抱持著「我是沒用的人」這種自我概念時,無論身邊的人如何認可她的能力,她還是會貶低自己,覺得「這樣的自己還差得遠呢」。

而當世界呈現出「無法信任部屬們」的樣貌時,她當然無法依靠下屬,凡事都想親力親為,更別說和他們一起合作完成任務了。

如果自我理想是「應該迎頭趕上並超越眼前的對手」,那麼眼中完全只有競爭,要和對手建立良好關係就更不容易了吧。

〔所謂的個人邏輯〕

如同阿德勒心理學中基本的認知論──人,都是藉由自我主觀的認知去掌握一切;而前面也提過,人類無法客觀了解事實的本質。現在,我們就來進一步了解有關「自我主觀的認知」吧。

這種主觀的認知,包括個人對自己或世界(人生、他人等等)的一種特有的看法、想法、價值觀。在阿德勒心理學中,稱之為「個人邏輯」。

個人邏輯就像個人專屬的一副眼鏡。阿德勒心理學認為,即使程度上有所差異,但不管是誰,對事物的看法都會有偏頗,就像有人想法消極,但有人卻總是積極正向。

當個人邏輯趨於非建設性(有時甚至是破壞性)的時候,除了自己會覺得很難熬,也會因為彆扭的想法,動不動就和旁人產生摩擦。像這種自我毀滅式的認知,就是「基本謬誤」。

〔「明知如此,卻無法罷手」的謊言〕

就像前面所說的,阿德勒心理學的立場與那種「明知如此,卻無法罷手/無法掌控」,也就是將「意識與無意識」以及「理性與情感」視為矛盾對立的想法完全不同。換句話說,「我們並非內心矛盾對立的生物,每個人都是無可取代、不容分割的整體」。

像是「明知最後會趕得很辛苦,卻還是拖到快開學前才寫暑假作業」,或是「明知這樣吃會變胖,喝完酒後還是忍不住又吃了一碗拉麵」等等,這些日常生活中,在理性與情感、意識與無意識,或肉體與精神層面上看似相互矛盾的行為,其實是互補的一體兩面。

首先,相對於一般常識中「理性與情感相互矛盾」的想法,它們其實是互補和相輔相成的。讓我們以這樣的概念重新思考一下理性與情感吧。

情感的作用有以下兩種:

一、情感,與身體、思考、行動皆有密切關連。

二、相對於思考負責「理性迴路」,情感掌控的是「非理性迴路」。

接下來依序說明一下。

先想想第一點。情感並非獨立運作的一種功能,它與身體、思考和行動都是密不可分的。

至於與身體的關連性,我們只要想想熟睡過後的神清氣爽,或是感冒時的倦怠感,應該就可以了解吧。

那麼,它和思考有什麼關係呢?

為了容易理解,我們在這邊以「憤怒」為例。假設開會時,你因為同事遲到而一肚子火(感到憤怒),追根究柢,其實是你心裡有「開會至少要提前五分鐘到,最低限度的守時觀念一定要有」這種「非⋯⋯不可」或「應該要⋯⋯」的信念準則。

至於行動方面,我們可以用「明明有一件事必須馬上處理,卻因故拖延」的狀況為例,在這種火燒屁股的緊要關頭,一定會覺得焦慮不安。只要這麼一想,應該就很容易理解了。行動的停滯拖延,會讓人產生焦躁的情緒。

接著來看看第二點。大多數人的行動都是在思考過後才執行,也就是經由「理性迴路」。但是到了要付諸行動時,這種理性迴路卻常常遇到窒礙難行的狀況。此時,思考或認知就會發出指令,讓情感(情緒)帶動非理性迴路,一鼓作氣達成目標。漫畫中,由香里因為一直無法和木場店長達成共識,最後用自己的權威與位階來壓制對方,要求木場店長「遵照我的指示」!那一段畫面正符合這樣的狀況。

再看看某位年輕人的例子。這位年輕人向來對自己的上司,也就是業務經理咄咄逼人、動不動就要人「給我從窗戶跳下去!」或「上吊死一死算了!」那種高壓的恐嚇言行感到氣憤。某次業務會報上,當上司又不經意說出這些字眼時,他突然站起來回嗆:「要死,你自己去死!」這起事件,讓公司的法規委員會開始注意這位上司平日的不當言行。這位年輕人後來並沒有受到處分,但可以很明顯地看出,他當時的發言其實是透過非理性迴路所產生的一時衝動。

如此看來,理性與非理性迴路的目的其實是一致的。在故事中,由香里為了讓木場店長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行動,於是轉個彎,嘗試用另一種方法為行不通的理性迴路解套。

close
貨到通知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