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看盡長安花:大唐沉浸式生活體
一日看盡長安花:大唐沉浸式生活體
close
商品編號:T0100081

一日看盡長安花:大唐沉浸式生活體驗

作者 覃宜明
出版日 2023-03-01
定價 $360
優惠價 79折 $284
  • 分享至
數量
加入購物車

內容簡介

◎ 當當歷史類暢銷書,2000則以上好評大推!
◎ 10大場景+43種體驗,沉浸式打卡唐朝人日常!
◎ 5張傳世名畫+1張長安城構造圖,不用導航就能身歷其境!
◎ 李文成(podcast「一歷百憂解」主持人)、敏鎬的黑特事務所(《人生自古誰不廢》作者)和你一起同遊大唐! 

忙碌紛擾中,放學下班後,
一盞孤燈下,可以容你盡情遨遊的地方:
一個有血有肉、有趣有料的繁華大唐! 

比歷史劇靠譜,比課本有趣,比穿越安全,
有實有料有所本的唐朝生存指南! 

◆ 不擅長讀書的話,懂唱歌、會打掃也有機會在唐朝當官?
◆ 唐代公務員福利這麼好!上一百天班,休兩百天假?
◆ 大唐學霸並沒有比較吃香?懂得自我行銷更重要?
◆ 那些「萬歲」「娘娘」「大人」「臣妾」放在唐朝,全都是亂叫?
◆ 唐朝人穿衣不能隨便選顏色?夜遊要挨打?出遠門還要辦護照? 

如果能回到唐朝,你最想做什麼?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盛大的時代,國力強盛、四方來使、文化鼎盛、歌舞昇平……身為唐代都城,長安不但是當時全世界規模最大的都市(沒有之一),它的規畫也深深影響後世的都城,甚至包括鄰近的日本和新羅,怎麼想都是此生必去。

但就算是一般的旅遊,要是不事先做點功課、安排行程,都難免有迷路被拐的風險;穿越到唐朝這麼刺激的事,古代規矩又這麼多,還傻乎乎瞎闖亂晃的話,哪天腦袋搬家也只能說不意外。

本書正是你最佳的大唐旅遊良伴。並非粗略介紹代表唐朝的各種文化,而是透過10大場景,深入挖掘大唐本色,帶領讀者體驗在長安生活、求學、入仕為官的各種樣貌與細節,一窺大唐盛世的真實風貌。

【各界推薦】

李文成(podcast「一歷百憂解」主持人)
敏鎬的黑特事務所(《人生自古誰不廢》作者)
──好評推薦 

沉浮於國考之海到底是什麼感覺?
比起課本上大多數詩人光鮮亮麗的事蹟,《一日看盡長安花》把唐朝國考生的考試、入職、社畜生活一一詳列,看得過來人我是心有戚戚!古人十年寒窗背後真相為何?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讓這本書帶你夢回大唐!
──敏鎬的黑特事務所(《人生自古誰不廢》作者) 

讀者★★★★★好評!

如果不能穿越,在這本書裡過一回當唐朝人的乾癮也好! 

★ 作者以史料為基礎,為讀者建構出一個真實的大唐,一個有血有肉、有趣有料的繁華大唐盛世!
★ 用輕鬆詼諧的語言,將歷史編成一個個好玩的段子,吐槽調侃之餘,也帶領你了解大唐的文化制度與生活細節。
★ 這本書將完全顛覆你在穿越劇中所看到的唐朝盛景,帶給你一種全新的大唐風貌。
★ 準備穿越到唐朝前,記得先看完這本書。
★ 如果能穿越,我要帶著這本指南書穿越到大唐,體驗一把唐朝人的生活;如果不能穿越,那就在這本書裡徜徉,過一回當唐朝人的乾癮也好!
★ 書中涉及唐朝生活的方方面面,再細小的知識都有普及,並以多角度的唐人生活展現唐朝的人文風采及生存規則。
★ 如果我們能夠回到過去,也可以安然地憑藉著這本書的閱歷,成為一個大唐人,完成做為大唐人的生存指南。

【作者簡介】覃宜明

湖北荊州人,中國人民大學碩士,青年歷史作家,天涯論壇高人氣作者。潛心研究隋唐史多年,左手「詼諧幽默」,右手「邏輯講史」。著有《拿得起放不下的大唐史》(全六冊)。

看更多

規格

商品編號:T0100081
ISBN:9789861373980
EISBN:9789861373997
368頁,25開,中翻,平裝,單色
看更多

電子書

歡迎於Readmoo、Kobo、Google、BookWalker、Pubu、Hyread、myBook、UDN讀書吧、Taaze讀冊、博客來洽購電子書

看更多

目錄

前 言 一起回到唐朝,體驗大唐生活吧! 

第一章 生活在大唐長安是什麼感覺?

  宮城,誰都不能瞎蹓躂
  皇城不是皇帝的房子
  大明宮的前世只是間養老院
  外郭城:獨特的坊市分離設計
  東西市:全國最大的中央商業區
  宵禁後,靈魂還是自由的 

第二章 在唐朝上學是什麼感覺?

  不是人人都有機會念中央官學
  各式各樣的地方院校 

第三章 在唐朝準備入朝為官是什麼感覺?

  科舉:憑本事參加大學考試
  門蔭入仕:靠家世也是可行的 

第四章 在唐朝去各級官衙輪值是什麼感覺?

  衙門的行政體系
  宰相:要辦事也得走流程
  御史:官不大,說話卻很有分量
  大理寺:全國最高司法審判機關
  縣令:老百姓的大管家
  流外官:別瞧不起人了! 

第五章 在唐朝混跡官場是什麼感覺?

  官場禮儀:官員的必修課
  上朝流程:你見過凌晨四點的長安嗎?
  官場稱呼:「大人」可不能隨便叫 

第六章 在唐朝吃公家飯是什麼感覺?

  上朝加班,皇帝供餐
  宰相屋裡開小灶
  各地府衙的小廚房 

第七章 享受唐朝官員的福利待遇是什麼感覺?

  祿米:流傳百年的薪酬
  找人代耕:租金也能成為現金流
  現金收入:朝廷靠放貸籌錢
  防合庶僕:銀子不夠人來湊
  休假:上一百天班,休兩百天假
  退休:上班上到老,到死退不了 

第八章 穿正版唐裝是什麼感覺?

  皇帝也不能亂穿衣服
  衣服千萬別選錯顏色
  男人穿搭也很講究
  女裝三件組+唐妝六部曲,瞬間變成小仙女 

第九章 生活在唐朝的皇宮內苑是什麼感覺?

  皇室成員的稱謂:叫錯了小心被砍頭
  妃和嬪是不一樣的
  想進宮,要找對門路
  後宮也有薪水拿
  女人也能當官
  皇室禮樂
  引領潮流的皇家娛樂活動 

第十章 在大唐出門旅行是什麼感覺?

  請出示大唐「戶口證明」
  想出遠門,得辦「護照」
  有錢你也得知道怎麼花!
  注意!別一不小心認了個乾爹

看更多

【序】

〈前言 一起回到唐朝,體驗大唐生活吧!〉

相信很多人心中,都有一個夢回大唐的憧憬。

大唐啊,那是一個萬國來朝、八方來賀的盛世,是一個全民自信、包容開放的時代,是一方輝煌盛大、令人心馳神往的故土。

我們在影視作品中看過大唐的輝煌與繁華,在歷史書中讀到過大唐的威嚴與才華,可是,假如我們真的穿越回唐朝,真的活在唐朝,那又會是什麼樣的體驗呢?

翻看有關唐朝的歷史書籍,不是在講帝王將相、宮廷政變,就是在講衣食住行、市井煙火,好像活在唐朝若不能身居高位,就只能做個平頭百姓。

其實不然。

對於大多數普通的唐朝老百姓來說,讀書求學、考取功名,還最好能去長安一舉奪魁,或許是前半生最重大的一件事。

那麼,長安到底長什麼樣子?該怎麼讀書求學?考取功名有哪些管道?唐朝的行政體系是怎麼畫分的?混官場需要注意什麼?不同官員所享受的福利待遇有何不同?假如你真的回到唐朝、做一個普通百姓,這些問題可能都是你必須提前了解一下的。

女性可能會問:如果我到了唐朝,但仍想做個女子,就不能考取功名了吧?話說,在唐朝,女子還真能做官。當然,要是不想做官,也可以考慮進宮當個后妃什麼的。要真是不想與皇家和朝廷牽扯上關係,那也得懂得一些穿衣打扮、娛樂休閒、人際交往的規矩對吧?

為了一解以上困惑,就有了這本《一日看盡長安花》。書名取自唐朝詩人孟郊的一句詩──孟郊在貞元十二年(西元七九六年)考中進士後,心情得意,作了一首〈登科後〉: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多年寒窗苦讀,一日登科及第,風光無限,騎著高頭大馬走在長安大街上,享受萬眾矚目和無數人欽佩的眼光,這是多少大唐人的終極夢想啊!

孟郊金榜題名後,說自己一日便看盡了長安的繁華與無數「春花」。但偌大的長安、擁擠的街道,又豈是他「一日」就能「看盡」的?這裡只是表達了詩人那種春風得意的心情罷了。

同樣的,這麼一本小書,顯然是無法將活在大唐的全部細節統統展現給大家的,只好揀出那個時代的人們最關心的一些話題,權作「一書看盡大唐事」吧。

因為,我真的非常希望大家能和我一樣,了解並熱愛唐朝的點點滴滴。但受能力和篇幅所限,無法包羅萬象、事無鉅細。倘若本書能幫助你多了解一點真實的唐朝,我心便足矣。

囉唆的話不再多說了,感謝你們耐心看完,書中若有考證不足和謬誤待商榷之處,懇請大家批評指正。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回到唐朝,體驗大唐生活吧!

看更多

試閱

▍第三章 在唐朝準備入朝為官是什麼感覺?

◆科舉考什麼?

說完了考試流程,你還得確定自己要報考什麼科目。

現在大學考試只分文組和理組兩大類,但回到唐朝,你會發現考試的科目五花八門:秀才、進士、明經、明法、明書、明算……掰著你的十根手指頭,至少能數五輪。沒錯,真的有五十多種考試科目。

*在唐朝,考秀才難於上青天*

你可能很有自信,覺得憑自己的實力,考個秀才沒問題吧?明朝和清朝時,光一個村子裡就有好幾個秀才,他們只是讀書人中最低等級的稱號。但是在唐朝,秀才科堪稱魔鬼科目,難出天際。武德年間,朝廷就設了秀才科,但每年錄取的人數通常是這樣的:前年是零,去年是零,今年還是零。關鍵是,皇帝和朝臣都知道,明年可能還是零。除非某位大神橫空出世,才會破了零蛋的紀錄。

在讀書人的圈子裡,秀才是最高等級的稱號,只能拿來膜拜。

如果你考中了秀才,完全可以學螃蟹橫著走路。有誰敢不服氣,你只要說一句:我考上秀才了,你呢?

你別不信,看看進士科,每年都會錄取幾十名,而秀才要不就沒人考上,要不就只錄取一到兩人。在唐朝的官方紀錄裡,李淵欽定了六名秀才,李世民欽定了二十二名秀才,唐高宗李治欽定了一名秀才。在唐朝,秀才就是這樣鳳毛麟角的存在。

中國古代的皇帝有種樸素的想法:「朕經過不懈的努力,打造了一個太平盛世。如果你是位賢才,就算隱遁在犄角旮旯,朕也會請你出山,給你謀個差事。畢竟,賢才出山,輔佐朝廷,代表著國力繁榮、政治清明、皇帝聖明。」

李世民喜歡人才,每年都開秀才科,但幾輪考試下來,過關的寥寥無幾。有一次,李世民的心情很差,對近臣說了幾句話:「朕發詔徵天下俊異,才以淺近問之,咸不能答。海內賢哲,將無其人耶!朕甚憂之。」

瞧瞧,因為讀書人總是考不中秀才,弄得李世民都開始懷疑人生了。

不過,這能怪讀書人嗎?能考中秀才的,必須是全能型人才。

第一,心理素質要強大。如果你見到鄉鎮市區長,心裡會不會忐忑?見到市長或縣長,你還能不能說出一句完整的話?對於只知埋頭苦讀、沒見過大世面的書生來說,要在皇帝、朝臣面前自信地口若懸河,那是何等艱難。

第二,要精通經學。要考秀才,三經是起步,五經有保障,全能才是王道。

第三,要精通史學。不懂歷史,怎麼談論政治?怎麼引經據典?怎麼和皇帝聊天嘮嗑?怎麼寫優秀的文章?想打動皇帝,必須對歷史有獨到的見解。

第四,要精通文學。連進士科都要考詩詞歌賦、要寫文章,更別說秀才了。

第五,書法要優秀。即便很難和歐陽詢、虞世南等人並駕齊驅,但當你把作品拿出來的時候,至少要讓旁人尊敬地豎起大拇指,說上這麼一句:「這是位高手。」

第六,要精通時務。皇帝問你如何看待大唐和突厥的外交關係?如何看待當前官場存在的弊端?如何看待國家的稅收制度?這些你都得能侃侃而談。

第七,還要精通方略。什麼叫方略?就是你不僅要知道問題癥結所在,還要高屋建瓴、引經據典地提出你的解決辦法。對沒有實戰經驗的人來說,這就是一道送命題。

比如,太極殿內,李世民問你:「馬上要和突厥開戰了,朝廷的平叛方略是什麼?」你昂首挺胸、霸氣外露地回答道:「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好樣的,信口開河,成功引起北境的全面戰爭,扣十分。

李世民再問:「為什麼要打突厥?」你理直氣壯地說:「因為他們該打。」好樣的,不懂唐朝和突厥的外交歷史,不懂皇帝和突厥的歷史恩怨,扣十分。就算李世民想打,但你沒站在道德的制高點抨擊突厥的惡劣行徑,好幫李世民發動戰爭找個完美的「藉口」,再扣十分。

李世民再問:「如果要打,什麼時候合適?後勤軍需如何保證?」你答不出來。好樣的,如今正值秋收,農民都在田裡幹活,你拉著他們打仗,那田裡的莊稼怎麼辦?朝廷的稅收怎麼辦?這些都沒考慮,再扣十分。

李世民再問:「朕好幾年沒打仗了,好想御駕親征。」好樣的,你覺得御駕親征很能提升士氣,滿口贊成。問題是,如果打敗了,李世民被敵人幹掉,或是被俘虜了怎麼辦?李世民出征,如果太子在京城造反怎麼辦?就算李世民真的要出征,派誰留守長安最合適?這些問題你都得考慮進去。

面試進行到這裡,你基本上可以洗洗睡了。

 

▍第七章 享受唐朝官員的福利待遇是什麼感覺?

◆休假:上一百天班,休兩百天假

如果你穿越到了唐朝,做了兵部侍郎。

有一天,你對同事說:「嗨,週末有空嗎,一起去打小白球?」同事八成會翻個大白眼,奇怪地問一句:「週末是什麼?」

這就是歷史代溝,因為唐朝並沒有「週末」的說法。當了唐朝官員,就要入境隨俗,知道他們的休假規律。

先說法定假日,顧名思義,雷打不動的假期。

節日首推元旦。元旦為什麼要放假呢?因為元旦是新年的第一天,元是「開始」的意思,旦是個指事字,上面是太陽,下面是地平線;太陽從地平線升起,象徵著生機勃勃。古人崇拜自然的運轉規律,對新年的來臨尤為敬重,因此舉國歡慶,以示重視。

夏朝時,農曆一月(元月)一日是元旦;商朝的時候,農曆十二月(臘月)一日是元旦;周朝的時候,農曆十一月(冬月)一日是元旦。直到漢武帝時期,劉徹大手一揮,將一月一日定為元旦,後來延續至今。

唐朝規定,每逢元旦,放假七天;年前三天,年後三天。

再如冬至,農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不固定。

冬至這一天,陰氣(也就是寒氣)到達頂峰,陽氣開始出現,象徵著萬物復甦,下一個節氣迴圈的開始。按老祖宗的說法,冬至是個超級吉祥日,因為在農業社會,老百姓吃飯完全看天,冬至的來臨,意味著地氣開始變暖,他們的生活就有了保障。想想看,老百姓的日子變好了,統治者能不開心嗎?

祖先們都是質樸的,每逢美好的事物,都要隆重地慶祝一番。比如從漢朝開始,只要到了冬至日,就會舉國放假,朝廷出錢出力舉辦隆重的「賀冬」典禮,文武百官也可以隨意走動拜訪,俗稱「賀冬」。

在古代,冬至的地位甚至超過了元旦。

在唐朝,官方給了七天假期,節前三天,節後三天,簡直太爽了。

再說說寒食和清明。

相傳,春秋時期,晉國發生內亂,公子重耳為了躲避災禍,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之推始終不離不棄,追隨左右。後來,重耳絕地反擊,最終成為一代明君晉文公。重耳發達後,打算重用介之推,可這位老兄不給面子,最終決定和母親歸隱綿山。說白了,介之推就是信不過重耳,害怕兔死狗烹的結局。

只能說,介之推的眼光確實精準,看穿了重耳腹黑、毒辣的人品。

為了逼迫介之推出山做官,重耳下令放了一把大火,結果將介之推燒成了灰。人死神滅,重耳又想起了介子推的忠誠,於是將他葬在綿山,修祠立廟,下令在介之推位列仙班的日子禁止燒火,只吃冷食,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不過,寒食節除了人文淵源,還有更深的祭祀淵源。

古時候,每逢春季到來,氣候便開始變得乾燥,老百姓保存的火種很容易引發火災,頻繁爆發的春雷也容易引起森林火災,這可是要命的事。

在單純的世界觀裡,這些都是自然神靈造成的,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祭祀。於是,每逢春季,老百姓就會將上一年保留的火種全部熄滅,吃幾天冷食,再重新取火,做為新一年生活的起點。

總而言之,遠古時代就有了寒食的習俗,而重耳和介之推的一場恩怨,最終將這個習俗定在了寒食節,也就是清明節的前幾天。

到了唐代,基本上是寒食節熄火,清明節重新開火。唐代詩人韋莊寫的一首詩可以為證:「寒食花開千樹雪,清明火出萬家煙。」

在唐朝,官方規定:寒食節和清明節一起放四天假。

唐朝的假日非常多,《唐六典.卷二》中對法定假日有非常詳細的記載:

此外,每旬(每十天)各有一天假期,每月晦日(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各有一天假期。

除此之外,還有田假十五天,休假時間是五月。這個時間是春夏之交,農莊、田裡的事情很多,需要官員親自去處理。皇帝大手一揮,去幹農活吧。

還有授衣假十五天,休假時間是農曆九月。

《詩經.豳風.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到了九月,天氣逐漸寒冷,家裡的婦女剛剛織完新衣服,到了衣服換季的時候。瞧瞧,老祖宗們輕飄飄地說了一句話:九月天冷,需要加衣服了。於是乎,後世的皇帝秉承老祖宗的意思,特批了十五天授衣假。

這就是文化的力量,是對文化的尊重。

「陛下,我們得回家祭祀祖宗啊,有假期沒?」

這個當然要有:春、夏、秋、冬各一次,每次四天。

「哎,我的父母年過七旬,好想回家看看他們啊。」

皇帝表示:你奉行孝道,這是好事啊,朕批了。

如果你的父母遠在三千里之外,每三年給一次三十五天的探親假;如果你的父母遠在五百里之外,每五年給一次十五天的探親假。

你可能會問:三千里,來回得花多少天?

皇帝當然已經幫你考慮到了,三十五天假,不包括路上耽擱的時間。如果你願意,可以一路遊山玩水,悠哉遊哉地回家休個長假。是不是很爽?

你要結婚了,皇帝給你九天婚假。

你的至親要結婚了,皇帝給你五天假期。

如果父母、親戚去世,還可以休喪假,這裡就不細說了。

還有一種特殊情況:官員調任是有「裝束假」和「程假」的。

「裝束假」就是收拾行裝的時間,「程假」就是趕路的時間。至於假期長短,根據調動的距離而定。在唐代,如果官員跨區調動,意味著你可以休一段很長的假。去哪裡、見什麼人,全由你自己說了算。

長慶四年(西元八二四年)八月,大詩人劉禹錫從夔州(今重慶市奉節縣)調到和州(今安徽馬鞍山市和縣),先後遊覽了岷江、洞庭湖、夏口。眼看著就要到目的地了,好朋友崔敦詩給他寫了一封信,說自己剛剛被罷相,在宛陵工作。

劉禹錫二話不說,直接騎著小毛驢繞到宛陵(今安徽省宣城市),和好友遊山玩水,宴飲了一番。這一次調動,劉禹錫玩了兩個多月的時間。更有趣的是,由於玩得很盡興,劉禹錫還把自己的旅遊見聞寫了下來。

好了,算一下唐朝官員的假期吧,光是法定假日、祭祀假、田假、授衣假就有一四○多天的假。如果趕上自己結婚、職務調動或探親,就能有兩百多天的假期,這是多麼美好的生活啊。

老天爺,用一道神雷把我劈到唐朝做官吧。

▍第九章 生活在唐朝的皇宮內苑是什麼感覺?
 ◆皇室成員的稱謂:叫錯了小心被砍頭

*皇帝*

唐朝的規矩很多,皇宮內苑尤其多。要是寫一本唐朝的規矩寶典,三百頁可能還寫不完;就算寫下來,你也背不起來。

特別是稱呼,要是搞錯了,輕則鬧個大笑話,讓對方沒面子;重則引起對方的報復,終結你的職業生涯。當然了,如果犯了皇帝的忌諱,就得頂個「大不敬」的罪名,杖刑一百、流放千里,甚至滿門抄斬也是有可能的。

根據學者統計,唐朝皇帝的稱謂有數十種,其中有褒義有貶義,還有中性的。先別覺得頭大,大部分稱謂都要分場合,我們聊幾個最常見的吧。

首先是「聖人」。這個稱呼最早出現在《易經.說卦》:「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所謂的聖人,就是君主、人間最高統治者的意思。有了這層含義,聖人自然成為皇帝的專利。

比如隋文帝楊堅,深受少數民族首領的尊敬,撈了個「聖人可汗」的頭銜。唐太宗李世民也有個「天可汗」的稱謂。兩者比起來,隋文帝的規格還是更高些;至少在唐朝,皇帝們更喜歡聖人的稱呼。

拋開人間最高統治者的含義,聖人其實還有兩層高端、神祕的寓意。

首先,唐朝皇室信奉道教,上古神仙修煉,要經歷賢人、聖人、至人、真人四個境界。皇帝們要比肩老子是不可能的,能達到聖人境界,也算是一種修行。

其次,孔子、孟子、莊子等人是中國民間的賢德聖人,如果稱呼能和他們沾上邊,皇帝們的形象就顯得高大偉岸,絕世超群了。

不管任何場合,你叫皇帝「聖人」,絕對不會犯錯。

在古裝電視劇裡,你可能經常聽到「大家」這樣的稱呼。提醒你,這是皇帝侍從的專屬稱呼。

在正式場合裡,如果你想拍皇帝的馬屁,可以叫聖上、聖君、聖天子;如果只是一般的稱呼,可以叫主上、陛下、皇帝、皇帝陛下。

至於「皇上」「萬歲」或「萬歲爺」這些在電視劇裡出現頻率最高的稱呼,在唐朝都還沒有。如果要叫「萬歲」,得等到大朝賀、大典禮的場合,而且是所有朝臣一起高喊「萬歲萬歲萬萬歲」。當時,還沒有朝臣有勇氣單獨稱呼皇帝為「萬歲」。

穿越到古代,難免碰到昏庸暴虐的皇帝,比如殺伐太多、為政暴虐、貪戀錢財、欺凌百姓,如果你詞彙貧乏的話,喊他們一聲「昏君」就很到位了。不過,唐朝百姓懂得的詞彙比我們豐富得多。他們在編寫史書、傳記和小說時,會用到很多詞,比如獨夫、昏主、驕主、暗君、庸君、虐主、僻王、邪主。尤其是「邪主」,已經叫出了江湖魔頭的味道。

皇帝也有專門的自稱。如果你是皇帝,可以仿效秦始皇自稱為「朕」,這是使用頻率最高的。如果想復古,可以自稱「寡人」。當然了,寡人的含義是寡德之人,帶有自謙的味道,如果是自信心爆棚的皇帝,一般是不會這麼稱呼自己的。如果你想玩點新鮮的,可以自稱「沖人」。

以上都是口頭稱呼。皇帝祭祀天地、寫祝文時,經常會用到「嗣天子」「嗣天子臣」「嗣皇帝臣某」這樣的稱謂。不管怎麼說,古代的人們認為,皇帝能夠主宰人間,都是老天爺的意思。對待自己的老闆,謙遜一點是應該的。

如果皇帝追封或祭祀先祖,經常會用到「朕小子」「餘小子」「予小子」這樣的稱謂。聽起來口語化,有家庭內部稱謂的味道。

那麼皇子、公主該怎麼稱呼皇帝呢,是稱「父皇」嗎?

不可否認,「父皇」的說法最好聽,也符合用語習慣,但唐朝並沒有這個稱呼。有理由相信,如果唐朝百姓發明了這個詞,應該會成為皇室流行用語才是。

如果你穿越成了皇子,請記住,那個年代先講君臣,再論父子。如果不想犯錯,可以跟著朝臣一起叫「陛下」「聖人」等稱謂。

如果是私下或書面場合,你可以叫皇帝為「父親」。

當然了,如果你覺得自己是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乖寶寶,想撒個嬌,可以效仿民間的習俗,叫「阿耶」「耶耶」「阿爹」。

*太子和諸王*

碰到了太子、皇子,你也得知道他們的稱呼。

回到貞觀年間,如果你碰到太子李承乾,可以稱呼他為「殿下」或「太子殿下」。如果碰到魏王李泰、吳王李恪,直接叫「魏王」「吳王」即可。

你可能會好奇:能叫李泰「魏王殿下」嗎?

坦白說,翻遍《舊唐書》《新唐書》,只有太子出現時,「殿下」這個詞才會跟著出現。你也知道,古人說話非常講究,既然這樣寫,那麼「殿下」一詞多半是皇太子的專利。所以還是別叫「魏王殿下」,小心被人誤會。

如果是皇子們自稱,「寡人」這種復古的叫法算是最普遍的。

皇室兄弟之間,稱呼可能隨便一點。比如,李泰可以叫李承乾為「太子」,也可以叫他「大哥」,李承乾可以叫李泰為「三弟」。

在唐朝,「郎」也是對男子的一種普遍叫法,和我們現在的名字有異曲同工之妙,不分社會地位,不分職業,大家都可以叫。就拿魏王李泰來說,李世民和李承乾都可以叫他「三郎」,唐玄宗李隆基在皇室排行老三,他就喜歡別人叫他「三郎」。

如果是身邊親近的人,可以叫他們「郎君」。

*後宮*

在皇宮裡晃悠,必定會碰到一些貴婦,比如皇后或嬪妃。

事實上,屬於她們的稱呼不太多。不管任何人,叫她們「皇太后」「皇后」保證沒錯。如果對方是嬪妃,可以稱呼她們的頭銜,比如貴妃、淑妃、昭儀;如果叫「姓氏+頭銜」,那也是沒問題的。

如果你是皇子或公主,那就效仿民間,叫皇后為「阿娘」「娘娘」「老母」「老親」「母親」。至於「皇后娘娘」「貴妃娘娘」之類的,在電視劇裡看看就好了。在唐朝,「娘娘」代表母親,你這樣叫,是打算撿便宜、認皇后當母親嗎?那風險未免也太大了。

至於這些貴婦會如何自稱呢?

電視劇裡好像有很多,比如哀家、本宮、臣妾、本后、本皇后等。但遺憾地告訴你,這些大多是戲曲裡的說法,有些則是電視劇的發明,以上任何一種說法,都是未被官方記載或承認的。

就拿「臣妾」來說,男為臣,女為妾,後來泛指臣服於統治者的百姓。唐朝詩人元稹寫過一篇〈授裴向左散騎常侍制〉:「朕以將壯之年,臣妾天下,司其忿速,其在於持重溫良之士以鑑之乎?」宋朝大詩人陸游寫道:「上天佑仁聖,萬邦盡臣妾。」你瞧瞧,「臣妾」不管是動詞(統治天下)還是名詞(被統治的臣民),都沒有用來表示后妃的。

其實,皇后、嬪妃對外人通常自稱為「吾」,對皇帝或長輩則自稱「妾」「奴」「婢」等,視情形而定。

close
貨到通知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