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內在的轉化與修行:獲得心靈真正的自由
深入內在的轉化與修行:獲得心靈真正的自由
close
商品編號:04800019

深入內在的轉化與修行:獲得心靈真正的自由

出版日 2023-12-01
定價 $300
優惠價 79折 $237
  • 分享至
數量
加入購物車
  • 試閱

內容簡介

內在轉化的目的是訓練我們的心超越外境的干擾;
修持靈性意識的目的是淨化生命裡埋藏已久的雜質。
只有在內在世界中才能洞察真實的自己,從而如實的接納自己。 

◎本書特色

★本書深入探討人類精神層面與內在世界,有系統的講述內在世界的結構、各個面向、心識作用、如何消融負面情緒、如何轉化內在;詳細解說生命的本體--靈性意識,解釋靈性意識與宇宙意識的關連;以及引導讀者如何走在修行的道路上。內在轉化和修行是生命覺醒的同一條道路。

★只有經由個人精神層面的轉化,才能達到內心的開悟與和諧;也只有經過精神靈性面的修持,才能獲得真實持久的快樂。內在轉化和修行的目的,是在幫助我們重塑生命,成就原本清淨的自己,讓生命在這一世的遷移中獲得身心的安頓。

★如果能持續做內在轉化的功課,並精進修持靈性意識,一點一點去清理,一步一步去拓展,直到脫離各種負面情緒的掌控,淨化了累世較為薄弱的業力,內在世界就會回復原本應該有的廣闊空間。那時,我們所感受到的就是心靈的自由、身心的安頓、生命提升的力量,以及時時安住當下的平和、寧靜與喜悅。

★誠摯推薦:
丁乃竺    表演工作坊行政總監及製作人
方新舟    誠致文化教育基金會創辦人
王常懿    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終身教授
李振清    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審譯會召集人
吳欽智    華碩電腦技術長/前揚智科技創辦人
沈祖為    紐約聯合國經濟社會事務部門婦女發展組前主管
孫國燕    私立立人國際國民中小學董事長
海英俊    台達電董事長/台灣氣候聯盟理事長
張玨        台灣心理健康聯盟召集人
張安平    台灣水泥董事長/雲朗觀光集團執行長
辜懷群    辜公亮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閻初        世界書局總經理
陳文雄    六度基金會董事長/美國英特爾公司前董事/美國史丹福大學前董事

【作者】朱筧立仁波切
宗教文化教育工作者/心靈導師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系畢業,美國喬治亞大學企管碩士。曾任職美國生物醫學高科技公司財務主管十餘年。1980年拜入林雲大師門下;1986年出任「雲林禪寺」執行長;2003年出任「林雲大師基金會」董事長;並於1999年至2020年任美國加州州立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文學院兼任教授。 

1998年受到西藏本教最高領袖曼日法王加封認證,榮獲「空行母仁波切」頭銜。2007年「佛門密宗黑教」第四階段創導人及精神領袖林雲大師法王親授衣缽為法脈繼承人。2010年正式承接為第五階段的再傳人及精神導師。

筧立仁波切常年授課美國及歐亞各地,亦應邀於世界各地演講。開設的課程有「佛學講座」、「閉關內修」、「靜坐修持」、「心靈成長」、「風水認證」、「氣的調整」等。演講邀請組織包括:紐約聯合國總部職員團體、美國農業部亞太美聯合會、美國國會圖書館亞美協會、哈佛大學醫學院癌症整合治療中心、紐約大學、倫敦大學、喬治梅森大學、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國立台灣大學、加拿大台加文化協會、美東華美婦女協會等。

看更多

得獎紀錄

誠品人文社科類Top7

看更多

規格

商品編號:04800019
ISBN:9789861339030
208頁,25開,中翻,平裝,單色
看更多

電子書

歡迎於Readmoo、Kobo、Google、BookWalker、Pubu、Hyread、myBook、UDN讀書吧、Taaze讀冊、博客來洽購電子書

看更多

目錄

推薦序 只有真正敢於直面內心者,才能成為修行道上的勇士/丁乃竺
推薦序 堅持不斷的修持,到達離苦得樂的彼岸/方新舟 
推薦序 化解身心靈困境的良方與精進人生的契機/李振清 
推薦序 內在轉化的過程與企業解決問題的方法相似/海英俊
推薦序 修養身心靈,提升心理健康與安適感/張珏
推薦序 閱讀開心,修行舒心/辜懷群
作者序 每個人都具有重塑自己的能力
作者導讀 內在轉化與修行的過程,便是自我救贖的過程 

第一部       深入內在

第一章    深入內在才能做轉化的功課
走入內在世界一探究竟 
複雜的網絡關係產生複雜的心識作用 
心識與外境,誰在主導情緒? 
要為自己的負面情緒負責 
將「我」從負面情緒中抽離 
內在轉化與消融負面情緒的功課 
收穫內在轉化的果實  

第二章    覺察自我意識的主導與掌控
認清「我」和「自我意識」的不同 
都是強大的自我意識作祟 
激發正面自我意識的戰鬥力 
負面的自我意識是負面情緒的主要根源 
自我意識擅於製造二元對立 
最大的敵人不是「我」,而是「自我意識」 
「我是誰」不是一個好問題 
我們應該「做自己」和「愛自己」嗎? 
降低、削弱、終結自我意識的練習  

第三章    業力真的存在嗎?
業力會影響命運嗎? 
業力在哪裡? 
業力與因果不是必然的關係 
破除業力魔咒的次要因緣 
「命」與「運」 
「多元緣生論」與「撥命論」 
淨化業力的方法      

第四章    氣的理論
「氣」為什麼重要? 
天氣、地氣、人氣 
「氣的本質」就是生命的本體 
人體能動是因為體內氣的帶動 
「氣的狀態」影響健康和運氣 
「氣的型態」有千百種 
「氣的五行」代表了人格特質 
什麼樣的氣才是最理想的氣? 
調整與提升低沉的氣 
練習「吐納術」與「大日如來」 

第二部       修持靈性意識

第五章    永恆的靈性意識與宇宙意識
靈性意識就是生命的本體 
宇宙意識的層次 
宇宙間充滿了靈子的「靈子說」 
「靈子」是如何投生的? 
生命的來去就是靈性意識的來去 
「靈子」的投胎轉世 
「借屍還魂」的真人實例 
科學開始對靈性意識展開研究 

第六章    修行的道路
修行與內在轉化並轡而行 
修行與外境 ― 藉境修心 
修行的功課 
修行的挑戰 
領悟、參悟、開悟 
修行不需要設定目標

看更多

各界推薦

推薦文  
只有真正敢於直面內心者,才能成為修行道上的勇士                                                  
文/丁乃竺

認識筧立已超過四十年,當然緣分是經由林雲大師——林二哥。那時我和聲川在加州柏克萊大學唸研究所,因著胡茵夢而結識了林雲大師。當時的林二哥,身邊總環繞著請求指點迷津的人,以及眾多追隨他學習的弟子。在這一眾弟中,筧立是獨特的,她低調而安靜,但總能把二哥交代的事處理得妥妥當當。

我當時已是藏傳佛教寧瑪派的弟子,但對於林雲大師的「出世密法」充滿好奇。林雲大師在柏克萊開課時,我也專程去旁聽,雖然與我所學不同,但受益良多。1983年底我們回到台北工作,那時已定居美國的林雲大師偶爾回台,大家也總會找機會相聚,而我發現在眾多弟子中,筧立已成為林雲大師最倚重的一位。當然最讓我驚訝的是,筧立從一位入世的專業經理人轉為全然的修行者,在林雲大師過世後更肩負起「雲林禪寺」廟務及教務的重擔!

修行的道路千千萬萬條,所有的法門最終都指向內心,也只有真正敢於直面內心者能成為修行道上的勇士!筧立以她多年的心得寫下了這本《深入內在的轉化與修行——獲得心靈真正的自由》目的無他,只期與有緣人分享經驗,從而將林雲大師多年的教法保存下來。在這個充滿不安的動盪年代,這本書能讓有緣人瞥見另一種內修的道路。願此書能引領更多有情眾生邁向內在修行之道!

(本文作者為「表演工作坊」行政總監及製作人、作家,翻譯多本藏傳佛教書籍)

推薦序 
堅持不斷的修持,到達離苦得樂的彼岸
文/方新舟
 

朱筧立仁波切是我們多年敬愛的好朋友。她是佛門密宗黑教第四階段創導人林雲大師的弟子,在二○一○年林雲大師圓寂時,繼承衣缽,成為第五階段領導者及精神導師。這本《深入內在的轉化與修行—獲得心靈真正的自由》是她過去三十年傳道授業解惑的心得分享。 

我們怎麼來、怎麼去、怎麼想、怎麼感受,一直是哲學、科學與宗教在追求答案的事。因為科學的進步,我們現在可以很清楚的知道大腦的結構、每個區域的功能、彼此的互動關係如何影響我們的受想行識。史丹佛大學的卡羅爾.德韋克(Carol Dweck)教授透過精細的設計及測量,證明了人的大腦用之不盡。她據此推論出,有「成長心態」的人,不但可以活到老學到老,而且可以把壞事變好事。相反的,堅持「固有心態」的人會把自己困住,不但學習成效差,也比較不幸福。德韋克也因為此論文而成為素有號稱教育諾貝爾獎的一丹獎得主。 

筧立仁波切的書呼應了「成長心態」。她說「內在的空間是無限寬廣的,其中靈性意識的潛藏能力也是無比巨大的」。她用淺顯易懂的文字,探討如何以「轉化內在」和「修持靈性意識」的方式,安頓身心,提升靈性意識。筧立仁波切用林雲大師的「氣的理論」和「靈子說」,讓我們看見生命的本質、層次和境界,並與我們分享如何通過靜坐和氣的調整,來改變個性、心境和思維模式。 

筧立仁波切自信大方,對人充滿關愛,永遠笑容燦爛。但是她在書上說自己從小「在社交上因為缺乏自信,不但沉默寡言,也極度的侷促不安。」我相信,我們現在看到的她,就是她長期「轉化內在」跟「修持靈性意識」的善果。 

人生旅途起起伏伏,再怎麼順遂,總會遇到一些困難與困惑。以我個人為例,我的家庭跟事業都算平順,但是六十歲以後陸續得到兩個癌症,做了兩個手術,花了很長的時間才逐漸康復。近年又有椎間盤疼痛問題,需要打六根鋼釘固定。在看筧立仁波切的書時,過去種種像影片似的,一幕一幕呈現在眼前,筧立仁波切的話語像明燈,照亮我內心世界幽暗的角落,讓我有機會反省。 

敬祝每一位讀者都會受益於她的分享,能堅持不斷的修持,到達離苦得樂的彼岸。 

(本文作者為誠致教育基金會創辦人、均一教育平台創辦人、誠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暨董事長) 

看更多

作者導讀   內在轉化與修行的過程,便是自我救贖的過程

幾千年來,人類對精神層面的重視遠遠落後於對科學與高科技的重視。正如達賴喇嘛所說:「人類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去探索外太空,卻忽略了探索自己內在無限的空間。」在人類文明的發展上,科技與人類的精神層面的確成為兩條極度不對等的平行線。科技的進展儼然成為人類矢志不渝的追求,遺憾的是,卻並未帶來心靈全然的安頓、快樂與幸福。

我們的生命是身、心、靈與外境四者的組合,我們的生活可分為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和靈性生活。生命的歷程就是在這四個組合下和這三種生活中漫步度過。我們的一生通常都是優先忙於應付物質生活,應付外境中人、事、物和一切的發生;相對而言,精神生活和靈性生活在日常中所占的比例極低,因為人們常忽略且忽視心理層面的健康和靈性意識進化的重要性。本書即試圖探討人類的精神層面和靈性層面,以「轉化內在」和「修持靈性意識」的方式,讓生命在這一世的遷移中,身心能夠有所安頓,靈性意識能夠有所提升。

精神層面就是我們的內在世界。每個人的生命裡都會經驗負面思維、負面念頭和負面情緒,諸如挫折、憤怒、委屈、抑鬱、苦悶、恐懼、創痛、空虛等,不但干擾內心安定,也帶來不同程度的煩惱和痛苦。負面能量會造成內在失衡,也會造成負面的言行和態度。通常我們會直覺認定,負面情緒的起因是由於外在環境中人事物的壓力使然。事實上,負面情緒的源頭是來自我們內在世界中負面心識作用的結果。而與外境的對立和衝突,只是負面情緒產生的導火線。

想要去除外境中人事物帶來的困擾和煩惱、去除內心負面的感受覺知,改變心境不再受負面情緒糾纏干擾,就必須要先了解,改變自己比改變外境中的人事物容易許多。然而,很多人對「改變自己」抱持著沒有必要、排斥、懷疑甚至恐懼的心理。「改變」是幫助自己成長的方法之一,人生的歷程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想要成長進步,就要學習不斷改變自己。那麼,如何改變自己呢?最直接、有效、澈底的方法,就是從精神層面的內在世界著手—走入內在世界,做內在轉化的功課,並且修持靈性意識。

內在的空間無限寬廣,其中靈性意識的潛藏能力也是巨大無比,這就意味著我們成長進步的空間是無止境的。因此,千萬不要自我受限,心靈痛苦的原因之一就是侷限自己生命的發展。我們必須走入內在,因為只有在內在世界中才能找到真實的自己,看清自己真實的面目,從而如實的接納自己。本書就是探討如何洞悉最真實的自己、如何轉化內在、如何修持靈性意識、以及如何獲得心靈最大的自由。這個改變內在世界提升生命的過程,即是「內在的轉化」。內在轉化與修行的過程,便是自我救贖的過程。

內在轉化的目的,是訓練我們的心超越外境的干擾;修持靈性意識的目的,是淨化生命裡埋藏已久的雜質。走在修行的道路上,持續做著內在轉化與修持靈性意識的功課,當內在一切負面感受逐一消融,負面的思維、念頭和情緒不再生起,隨著轉化與修持能量的累積,心會逐漸不再隨境而轉,內在也會逐漸變得平和、安定、強大。那時,我們便到達了與內在轉化和修行約定的地方,在那片內在的桃花源中,生命和諧安定、內心歲月靜好。

本書分為兩大部分,共六個章節。第一部分是「深入內在」,分述組成內在世界的重要面向,以及提供內在轉化的方法。第二部分是「修持靈性意識」,探討生命的本體—靈性意識的究竟、修持靈性意識的意義、修行的方法、以及如何將修行的覺知融入日常的行持。

第一部分「深入內在」帶領讀者走入內在世界,了解內在世界結構的十二個面向。十二個面向中較為重要且複雜的面向,如自我意識、業力影響和氣的調整,則分別在單獨的章節詳細解說。了解內在世界結構的要素、作用和影響之後,對於做內在轉化的功課會有很大的幫助。

第二部分「修持靈性意識」,是做內在轉化功課之後的進階班。分為兩章討論:一是深入了解生命的本體—靈性意識,以及修持靈性意識的意義。二是我們走在修行道路上所需要做的功課,也就是日常行持的規範。

我們內在的空間原本無邊無垠,卻被種種負面的思維、負面的念頭和負面的情緒遮蔽,被煩惱痛苦籠罩。雖然時不時也會感覺豁然開朗,但卻稍縱即逝。如果能持續做內在轉化的功課,精進修持靈性意識,一點一點去清理,一步一步去拓展,直到我們的心脫離各種負面情緒的掌控,淨化了累世較為薄弱的業力,內在世界就會回復原本應該有的廣闊空間。那時,我們所感受到的是心靈的自由、身心的安頓、生命提升的力量,以及時時安住當下的平和、寧靜與喜悅。

看更多

試閱

第一章 深入內在才能做轉化的功課

很多人都在說「內在」,但是「內在」究竟是什麼?內涵又是什麼?也許有人會說,大概就是我們的內心吧,是的,但仍然太籠統。要做內在轉化的功課,就必須要先對內在世界有更具體的認識,才得以深入內在、洞察內在,「內在轉化」也才能成為可以付諸實行的功課。

走入內在世界一探究竟

「內在」不是一個實體,不是實質的空間,不是籠統模糊的概念,也不是未知的神秘世界。內在世界就是我們的精神層面,也就是身、心、靈三者中的「心」和「靈」。內在世界的活動與作用,主導著我們的認知、覺受、思維、念頭、情緒、心性和心境,影響著我們表現於外的言語、行為和態度。

我將內在世界歸納成十二個不同的面向,成為內在世界的架構。這個架構涵蓋了我們整個意識層面,從表層的感官意識,到深層的自我意識和潛意識,再到最深層的靈性意識。各個面向與面向之間的互動,如同一個相互串連的網絡關係,因而產生內在的心識作用。心識作用極其重要,小則牽連日常生活中一切喜怒哀樂的感受情緒,大則關乎生命在輪迴中的上昇或墮落。

內在世界中的十二個面向包括:

  • 起心動念
  • 累世和今生的業力
  • 習氣
  • 習性
  • 人格特質
  • 經驗的記憶
  • 感官意識
  • 情緒作用
  • 氣的狀態
  • 自我意識
  • 潛意識
  • 靈性意識

十二個面向與面向之間並不是單獨作業而是相互連結、牽動、作用、影響,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網絡關係網。

每個人的內在世界中,十二個面向所占比例各自不同,因人而異,而每一個面向的組成成分也各自迥異,因為每個人有各自獨具特色的生命本體、各自累世的因緣、各自的軌道、各自的脈絡,因而有各自累世不同的生命故事。每一個面向都包含了正面和負面特質,根據不同成分形成各種不同組合,也就形成了每個人的特殊性。這些正、反、好、壞皆有的複雜組合,因人互異,無法歸納化約也無法演繹推斷。「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須一切法」,每個眾生有各自內在的心識作用,便是因為各自內在所有面向的組成成分有著極大的相異性。

內在世界的網絡關係千絲萬縷盤根錯節,其中有些面向如靈性意識、業力、自我意識和習性,其組成成分是累積的,而累積的時空背景又無比龐大,跨越了輪迴中無數劫的生命,還摻雜著數不盡也理不清的各種緣分牽連。因此,我們內在世界的活動,以及在其間所產生的一切心識作用,並不是用單純的邏輯思維就可以了解和看清的。我們可能知其所以但不知其所以然,可能只看到表相,卻不曾想到表相後面還有許多不同層次的實相。

外在環境對內在世界影響很大。日常生活中面對外境中一切人、事、物的發生,無論大事、小事、好事、壞事,都是經由感官意識進入到內在世界,觸動內在世界的網絡系統,啟動網絡各個面向的連結,引發內在的心識作用。從有意識到無意識,從最粗大到最細微,都會經由心識作用產生種種心念。既有念頭,就會有喜、怒、哀、樂等情緒,接著展現到外表的言語、行為和一切的造作上。

在對外境中的人事物及一切發生的識別過程中,自我意識會悄然地介入內在網絡的各個面向。在自我意識的影響下,製造出「我的」想法、「我的」意見、「我的」做法、「我的」喜怒好惡、「我的」經驗、「我的」主觀論定,以及「我的」選擇取捨等等,於是,我們的心對外境就會產生種種攀緣與執取。當然,自我的執取有正面也有負面。簡單來說,擇善而固執是正面的,產生正向的心識作用;若擇不善而固執,堅持錯誤的看法、判斷與結論,就是負面的,導致負面的心識作用。

持續已久的負面情緒會使我們對外境的接受度越來越狹窄,與外境的互動、應對與處理方法也會逐漸失去彈性而變得越來越僵硬。負面情緒不但讓我們與外境發生衝突,也與自己內在產生矛盾,造成了所謂的「二元對立」,帶來種種煩惱、掙扎和痛苦。當然,心識作用的結果也會有正面的、愉悅的。只不過來自外境的快樂通常是短暫、片刻、零散的,往往只是一種消耗性、稍縱即逝的精神鴉片。

內在網絡關係中的「靈性意識」是我們生命的本體,它含藏了累世的惡業和殘留的習氣,也含藏了累世的善業和潛在的廣大慈悲與無上智慧。在心識作用中,靈性意識居於領導地位,統攝所有其他的意識。每一個面向與靈性意識的關係雖然相互依存,但也具有此消彼長的特性。當靈性意識經過修持的鍊金後,會逐漸獲得淨化與提升,而氣燄囂張的自我意識就會自然而然隨之降低。若是修持靈性意識能夠達到最高的清淨光明境界,也就是自我意識的終結之時,那便是涅槃境界。

我們常聽到一句心靈方面的用語:「要去探索內在」,但是如何進入內在?要探索什麼?又如何探索?我的答案和所用的方法是:「探索內在,就是深刻的觀照和檢視自己內在世界架構中的十二個面向。」觀照檢視的方法是以層層剖析的方式,在內在的每一個面向中,追溯每一個負面情緒與每一個負面念頭的根源,探究每一個負面情緒與負面念頭真正的起心動念。如此,我們才能認識、了解、覺察和洞悉自己的內在,才能了解自己最真實的狀況。這也就是「內在轉化」要做的功課。

複雜的網絡關係產生複雜的心識作用

日常的內心感受和言行表現,都是心識作用與外境結合所製造出來的產物。當我們接觸到外在一切人事物的發生及遭遇時,不論順境或逆境,不論接受或拒絕,都會由感官意識立即進入內在,與內在世界中的十二個網絡面向迅速連結,展開內心世界的活動,並且同時開啟複雜的連鎖反應,由此就會產生種種組合式和複合式的心識作用。

心識作用有一個過程。先是對外境有最直接的認知、識別、感覺和領受,接著就會生起念頭、判斷、執取、攀緣等心念意向,再接著就會表現在言語、行為、態度以及一切的造作上。經過無數次同樣的連結和反應,就會自然發展成為一個「慣性反應模式」。而這個「慣性反應模式」,因為我們太習以為常,久而久之就會被誤認為是自然的想法,甚至被誤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個性。

當一個慣性反應模式被一再反覆練習及使用後,在日常生活中面對同樣的情境時,相同的戲碼也就會不斷重複上演。於是,在內在網絡關係中,各個面向對某個情境相對應的連結,也就形成了一個「既定路線」。心識會影響大腦的作用,這個內在心識作用下的「既定路線」,也就逐漸成為大腦反應的「既定路線」。換句話說,如果改變內在心識作用的既定路線,大腦對外境反應的既定路線也就會跟著改變。

內在網絡如何連結?心識作用的既定路線又是如何形成?舉一個每天都在我們生活中發生的實際例子:當我們與家人、朋友、同事,甚至不熟識的人互動時,對方說的話或做的事不合我意,或是和我的期待值有所差距,不是我喜歡聽到的,也不是我喜歡看到的,內在網絡的各個面向便會立刻相互連結,啟動內在的心識作用。也許「起心動念」中的我慢之心會即刻不以為然:「你不會懂得比我多」,「經驗記憶」也會提醒你:「對方為什麼總是做讓我不悅的事。」

「人格特質」中從不換位思考的自私心浮起,永遠只顧慮自己的高興與否。衝突事件的發生,也可能是由於過去世業力的糾葛;與生俱來易怒的「習氣」會摻上一腳;缺乏耐心、煩躁、衝動的「習性」也隨即浮現;而「自我意識」當然會立刻連接到根深蒂固的「愛我執」,這是「我」不喜歡的、「我」不願意接受的;「氣的狀態」恰好又是屬於固執、不通氣、不經思考、衝口而出的「氣」;未經修持的「靈性意識」又無法對網絡的連結釋放出正向影響,因此想法狹隘,缺乏對他人的同情心、同理心和寬容心。於是,負面的心識作用與負面情緒由此而產生,表現於外的言行態度就是:音量提高、反唇相譏、頂撞、口角、甚至破口大罵,態度上則會表現出憤怒、不屑、臉色難看,接著就是拍桌子、摔東西、摔門等行為。

當我們每天面對外境中的人事物時,一切的發生都會牽動內在世界的運作,內在網絡關係中的每一個面向無時無刻不在連結,心識作用時時刻刻都在進行。雖然每個人的內在世界有著同樣的架構,但是在各自的網絡關係中,因為每一個面向所占的比例和比重不相同,因此,每個人心識作用的運作軌道不同,產生的反應不同,念頭、情緒、態度不同,處理的方式也就不同。

在十二個面向中,有人自我意識特別強烈;有人經歷過痛苦的成長環境;有人心路歷程艱辛坎坷;有人有人格失調問題;有人業力習氣深重;有人缺乏包容寬容的同情心和同理心;有人只圖一己之私;有人優越感重,自視甚高、自以為是;有人自卑心重,缺乏自信;有人缺乏安全感,總是擔心自己被傷害;有人一遇到挫折即退縮,想法總是悲觀負面;眾生形形色色,不一而足。當然,也有很多人是以成熟、寬容、忍讓、平和、仁厚、智慧、圓融的心境和態度來處理外境的發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識作用,而不同的心識作用,就會讓我們看到的世界不一樣,產生的心態、念頭、情緒、反應、態度也就不一樣了。

每個人顯現於外的言語、行為、情緒和態度,都是內在世界心識作用的結果。而所有的心識作用,並不會因為顯現於外後就消失,而是會帶著在外境中所造成的種種反應和效應,由外境再進入內在,再回到各個面向之中,與原有的成分相互結合,接著,就會駐足於內在之中。負面的心識作用會成為揮之不去的煩惱和痛苦,盤旋於記憶、潛意識、起心動念與靈性意識中,而且會不斷的強化習性、習氣與人格特質,繼續在內在世界中發酵,不斷發揮負面作用。若不能轉化內在,不能消融負面情緒,或是不能轉變負面念頭,這些煩惱和痛苦就會一直深植於內心,伴隨一生。

close
貨到通知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