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院安心照護一本通:把臺大醫院復健團隊帶回家
出院安心照護一本通:把臺大醫院復健團隊帶回家
close
商品編號:S0300200

出院安心照護一本通:把臺大醫院復健團隊帶回家

出版日 2025-12-01
定價 $370
優惠價 79折 $292
  • 分享至
數量
即將開賣
開放預購時間:2025-11-25 00:00:00
預計出貨日:2025-11-28
  • 試閱

內容簡介

★一流復健團隊親身打造!超高齡時代不可或缺的居家照護全書!
臺大醫院復健團隊彙整多年來病友與照顧者的經驗與期待,專為病人與照顧者量身打造的工具書!
★內容精煉實用,一看就懂!從輔具選擇、潔身、如廁、進食、用藥、睡眠、情緒調適到管路照顧等,一應俱全!提供最立即需要的正確照護知識,搭配示範圖片和影片,方便照顧者隨時學習和複習。 

【誠摯推薦】

余忠仁臺大醫院院長
許金川│醫療財團法人好心肝基金會董事長
王亭貴連倚南教授復健醫學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蔡文鐘臺灣復健醫學會理事長、桃園長庚醫院副院長
詹鼎正臺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
程劭儀臺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臺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理事長
曾勤媛財團法人臺灣居家護理暨服務協會理事長    

醫者父母心!
面對病人出院返家後最常遇到的問題,
臺大復健團隊傾力編寫最佳工具書,
讓病人和照護者快快適應出院生活! 

不談艱深理論,不限疾病類型,只要是病後失去行動力或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人或其照顧者,都能從本書找到需要的重要資訊。全書搭配照片、圖表及影片介紹基礎照護知識,也提供解決問題的對策,如補助申請管道、危急情況的辨識、管路清潔和更換,以及理解病人和釋放照顧者情緒的方法等,預先為病人和照顧者做好心理建設,特別是當遇到問題時,立刻就能翻開學習和複習。

有以下煩惱的人,本書正是為你而寫

□家人正面臨出院關卡,醫療團隊給你許多專業指導,一下子接收到龐大的訊息,感到憂心與焦慮。
□家人出院返家後,衛教單張不見了、在醫院接受護理師教導時沒有聽懂、照護步驟忘記了、照顧者換人了,或者遇到衛教沒提到的狀況,一時間手忙腳亂不知所措。
□照顧家人一陣子了,常覺得困難重重,想要有正確解答,提升照護品質。 

作者簡介
梁蕙雯 教授

現任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教授暨臺大醫院復健部主任,同時擔任連倚南教授復健醫學教育基金會執行長及臺灣神經復健醫學會理事長。擁有豐富的臨床實務經驗,長期專注於神經復健領域,近年更積極投入科技輔助與數位復健之發展,致力提升復健醫療效能。此外,也透過基金會與學會舉辦教育課程,積極培育復健人才,並不遺餘力地撰寫文章與出版書籍,以期協助病友在復健與康復的過程中能獲得正確的指引與支持,走得更遠、更穩健。
「出院準備」始於入院以後,但不應結束於病人踏出醫院之際。衷心希望這本結合臺大復健團隊眾人之力,提供最實用、最切合病人和照顧者需求的照護書,能成為所有出院返家休養者及家屬可隨時複習、參閱的好幫手。 

林瑛釗 督導長

現任臺大醫院護理部督導長、臺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常務理事。投入護理領域近30年,第一線的臨床照護經驗豐富,在臺大復健部病房擔任護理長期間,更負責規畫復健護理訓練班,培訓許多相關專業人員。近年來專注於老人與失能者的相關照護,特別是咀嚼吞嚥困難者的飲食、護理與照護。撰寫了多篇與失能者照護和復健相關的文章,並經常受邀於護理及長期照護相關領域演講,提供醫護人員教育與病友衛教。
護理不是冰冷的科學,而是一門充滿溫度的藝術。無論是在急重症病房,還是復健照護的現場,給需要協助的病人與家屬最細膩的照護,讓他們在復原的路上感受到希望與力量,找回最好的生活品質,是全體醫護團隊的期望,也是出版本書最大的目的。 

臺大復健部

創立於1962年,為臺灣首屈一指之復健醫學重鎮,與培育復健科醫師及相關專業人員之搖籃。長期致力於提供高品質、跨專業整合之復健醫療服務,積極培育優秀人才,推動前瞻性研究。近年更結合智慧科技,邁向智慧復健之新里程碑。除深耕本土發展,亦積極拓展國際合作,吸引眾多海外醫師來臺見習,強化臺灣於國際復健醫學領域之專業聲譽與影響力。於2024年榮獲國際復健醫學會頒發Haim Ring Memorial Award機構獎,肯定其對培訓國際復健人才的貢獻。

其他團隊成員

護理部 李明瑽、吳宜蘋、吳蘇珊、林怡君、林彥霖、柯季邦、游儲毓、蘇靖晴
復健部 巫怡萱、李詩瑋、林孟廷、陳劭宇、楊書媚、蕭名彥、魏國展
營養部 陳慧君

 

看更多

規格

商品編號:S0300200
ISBN:9789861367491
EISBN:9789861367484
256頁,25開,西翻,平裝,全彩
看更多

電子書

歡迎於Readmoo、Kobo、Google、BookWalker、Hyread、Pubu、momoBOOK、UDN讀書吧、TAAZE讀冊、灰熊iRead、博客來、誠品、金石堂、三民、PChome洽購電子書

看更多

目錄

推薦序 偕子同行 余忠仁
推薦序 醫者父母心 許金川
推薦序 病情穩定後,回家休養更有助於康復 王亭貴

出版緣起 把復健團隊帶回家,出院後不心慌
本書使用說明 

第1章 照顧從理解開始:給新手照顧者的起手式

1-1病人回到家,照顧才開始:準備好返家了嗎?

  入院時就要為出院預做準備 
  決策的關鍵在於是否返家?
  返家前的準備三要務     

1-2居家照護需要準備的物品     

  電動床可以幫助解決哪些問題
  氣墊床不能完全取代翻身減壓
  慎選輪椅,代步無礙
  拿對拐杖,走得更穩當

1-3輔具神助攻,照護更省力

  幫助你吃得更自在的飲食類生活輔具
  衣著類生活輔具,讓你穿得輕鬆
  其他:讓居家生活更方便的小幫手

1-4環境改造,創造安全舒適的空間

  返家無障礙,從居家環境開始
  居家環境改造,政府有補助喔! 

第2章 日常照護的大小事

2-1日常生理量測:健康狀態的儀表板

  血壓
  脈搏
  呼吸與血氧
  血糖
  體溫
  體重

2-2身體潔淨好清爽

  口腔清潔怎麼做
  洗個清新舒爽的澡

2-3安心起身、預防跌倒

  別讓居家環境成為隱形殺手
  轉位技巧解析
  怎麼推輪椅比較安全與省力?
  跌倒,先別急著爬起來

2-4聰明地用藥

  知己知彼,了解自己吃了什麼藥
  藥物存放有訣竅
  定期服藥不忘記
  吞嚥困難怎麼吃藥? 

第3章 能吃是福、營養剛剛好

3-1營養不只是進補

  怎麼吃營養才足夠?
  補得聰明、補得均衡
  如何攝取足夠營養以維持肌肉骨骼健康?
  吃得正確,可以更健康
  牙齒不好,只能吃軟飯?
  精挑細選,挑起食慾

3-2容易嗆到?飲食質地調整

  吞嚥困難飲食標準化
  挑對食物,吞嚥無障礙

3-3管餵飲食要怎麼選?

  出院後想換品牌時
  自己製作管餵飲食 

第4章 睡得穩、動得夠:重拾生活步調的全人照顧

4-1睡眠不安穩:重建日夜節律

  睡不著、睡不好,不見得是失眠症
  怎麼知道睡得好不好?
  安眠藥不安眠
  睡眠習慣養成要訣

4-2能動則動,肌骨不退化

  3分鐘檢測肌少症
  無聲殺手骨質疏鬆症的簡易測量法
  提升體能,從選對活動開始
  如果無力不能動怎麼辦?

4-3疼痛別輕忽

  有痛,卻說不出來?
  意外受傷時,要先冷敷,還是熱敷?
  止痛藥怎麼使用才正確?

4-4逐漸褪色的心靈,談認知障礙

  不可輕忽的初期認知障礙
  藥物潛藏對認知的風險
  懷疑有認知障礙,就要趕快行動
  認知障礙,有沒有藥醫?
  復健有助於改善認知障礙嗎?

4-5走出病後憂鬱情緒

  生病後,為什麼情緒也變差?
  心情不好就是憂鬱症嗎?
  有時候,要克服的是孤獨感 
  憂鬱症不是不治之症,就怕不肯治療
  怎麼幫忙憂鬱症病人? 

第5章 病後日常重建:常見健康問題與照護要點

5-1呼吸輕鬆,肺炎不再來

  咳嗽不見得是肺炎
  痰多必然有恙
  肺炎高危險族群
  預防肺炎有解方

5-2安全吃,吞嚥無障礙

  造成進食困難的7大原因
  鼻胃管是不得已的必要維生措施
  拔除鼻胃管的4大原則
  吞嚥困難需要全面性照護

5-3定時翻身勤觀察,預防壓力性損傷

  壓力性損傷的候選人
  壓力性損傷的嚴重等級怎麼區分?
  傷口換藥有竅門
  預防壓力性損傷的6大原則

5-4清潔順暢下水道,預防尿路感染

  容易泌尿道感染的高風險族群
  泌尿道感染症狀,可輕可重
  有症狀,如何診斷是泌尿道感染? 

第6章 管路照護不脫線

6-1鼻胃管

  鼻胃管需要每日清潔與照護
  鼻胃管灌食重點整理

6-2胃造廔

  胃造廔手術的置放方式分析
  胃造廔的清潔與照護
  胃造廔傷口需要更多關注

6-3留置尿管與膀胱造廔

  留置尿管的材質小心選、放心用
  留置尿管的清潔與照護

6-4氣切管

  氣切管的照護沒那麼難
  氣切管拔除後,傷口顧好才圓滿 

後記 快樂、有力量的照顧者,才能扶持出健康的病人

看更多

各界推薦

推薦序 
偕子同行
余忠仁 臺大醫院院長、臺大醫學院教授 

猶記得十餘年前父親第一次中風到奇美醫院住院,在經過一週的南北奔波後,我陪著他由臺南北上住院,從歷經有點複雜的住院過程,到病情穩定準備出院、後續返家復健、輔具購置、居家空間改造、製氧機配置、聘請有經驗的看護等,林林總總花了不少工夫。對此,醫院提供了許多相關資訊,都由我來聯絡安排,幸好家人多有醫療背景與資源,可以分頭處理,返家後才能迅速就定位,說起來還算順遂。

多年後,母親因為半夜如廁跌倒股骨骨折,就近在臺南成大醫院住院開刀,手術後轉入部立臺南醫院接受完整的脆弱性骨折急性後期照顧(PAC),同時進行為期數週的密集復健,以最大化功能回復,並由團隊在出院前進行全面的功能狀態評估與返家計畫制定,銜接返家後居家照護。待母親出院後我將她與看護一同接到臺北家中照顧,父親當年留下的輔具及原來改造的空間仍能使用,只需要添購一些適合母親的設備。居家照護關懷則轉由北護分院承接。母親除了失智越來越嚴重外,僅有起坐與步行需要輔具、移位時需要攙扶,其他身體狀況都很理想,才剛過完97歲生日。

回想這十多年來的過程,PAC對於返家前需要一段時間加強復健的疾病,如急性腦中風、骨折等,不只提供了密集復健以期提高功能恢復程度、在病人返家前詳細評估擬定後續照顧計畫外,院方也會在病人出院時提供許多返家照顧需要知道的資訊,甚至體貼地備有影片,只要掃QR碼就能學習相關資訊,讓病人與家屬得以在返家前有較好的心理與實務準備。

PAC與出院轉銜及居家長照是醫療與社會進步的象徵,是對高品質醫療與福利社會需求的呈現。如此以病人為中心,設計符合病情需要的照護計畫並協助照顧者執行,以維持連續性照顧,讓因急性病症失能者有機會恢復到最好的階段。對於病人、家庭與社會都至為重要。

這本由臺大復健團隊同仁編寫的照護書,是一本貼心的工具書,對於不同的照護問題與需求提供解答,可隨時翻閱,並附有教學影片,目的都在讓家人與照顧者能獲得清楚的訊息並能應用於日常照護中。家人是我們畢生的連結與羈絆,愛家人,陪伴家人,學習照顧家人,是我們人生的一部分。

 

推薦序 
醫者父母心
許金川 臺大醫學院名譽教授、好心肝基金會董事長 

家中一旦有人住院,整個家就像被捲進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暴。住院的日子雖然辛苦,但真正的考驗,其實往往在「踏出醫院」的那一刻,特別是在住院多日、從病房返家之時。

在醫院裡,有醫療團隊24小時守護,大小問題隨時有人協助,但當推著輪椅、帶著管路走出醫院大門的那一刻,照顧的責任就全落在家人肩上。很多家屬會慌了手腳:「回家後該怎麼辦?」隨著臺灣人口逐漸老化,這樣的情景,有一天也可能發生在你我身上。

臺大醫院復健部主任梁蕙雯醫師,帶領護理師、治療師、營養師等組成的專業團隊,以愛與專長為出發點,將多年照顧病友的經驗與智慧,化為一本讓病友與家屬都能看得懂、用得上的照護指南。它不是艱澀的醫學著作,更像一位溫柔的朋友、貼心的夥伴,陪你一起走過病後復原的路,幫你重新找回生活的信心。

書中內容包羅萬象,從飲食、運動、睡眠、血壓測量、管路照護,到家庭安全環境的布置,面面俱到;不論是文字、圖片或影片,都充分展現團隊的愛心、用心與貼心。讀著讀著,你會感受到這不只是專業,更是一份真誠的關懷與溫暖。

這本書的出版,正是恩師宋瑞樓教授常叮嚀我們:「把病人當成自己的家人」、「病人的痛苦,我們要幫他解決」這份信念的最佳實踐。

它就像一本貼身的護身符,陪伴在你我身邊;不僅是病人與家屬的好幫手,對醫療人員而言,也是一部值得珍藏的寶典。願這本書,讓每個家庭多一份安心,多一份力量。

本書由「連倚南教授復健醫學教育基金會」與「好心肝基金會」共同出版。連倚南教授是臺灣復健醫學的開拓者,許多復健科醫師皆出自其門下;現任董事長王亭貴教授是連教授的高徒,長年推動復健醫學教育與臨床發展,並在本書出版過程中給予寶貴的指導與支持。主編梁蕙雯醫師以滿腔熱忱與專業,帶領團隊完成此書,嘉惠國人,造福病友。

好心肝基金會能參與出版,深感榮幸──因為這正呼應基金會的理念:「病人朋友化,朋友親人化。」

醫療,不只是治療,更是一段充滿愛與希望的旅程;每一次復健,不只是身體的重建,更是心靈的修復;每一次家屬的守候與擁抱,都是病人邁向康復的力量。

願這本書成為你我手中的明燈,照亮回家的路,也溫暖每一顆正在努力復原的心。

 

推薦序 
病情穩定後,回家休養更有助於康復
王亭貴 連倚南教授基金會董事長、國立臺灣大學特聘教授 

擔任醫院復健科醫師30 多年,並曾任醫學中心復健科主任,我深刻體會到許多住院病人在接受復健團隊照護後,雖然功能上有明顯的進步,但仍常留下某些不足。尤其對於神經受損較嚴重的病人,即使病情趨於穩定,出院時依然存在許多生活上的不便。這使得許多病人與家屬對出院充滿疑慮,甚至寧願在各醫院間徘徊, 不願回家。

病人不敢出院的理由很多,包括:家中缺乏足夠的人力協助、擔心突發狀況無法處理、害怕照顧者經驗不足,或誤以為只要留在醫院就能得到較好的醫療照顧。殊不知,對於病情已經穩定的病人而言,回到家裡,在熟悉的環境下,不僅能讓心靈安定,減輕「病人角色」的壓力,更容易回歸較正常的生活,享受與家人相處的溫暖,這些會比長期留院更有助於病情的穩定與康復。

然而,「回家」需要考慮許多因素。對於初次面臨照護責任的家屬來說,最大的恐懼與猶豫,往往是不知如何照顧生病的親人。這本書正是為此而寫。由臺大復健部梁蕙雯主任所帶領的專業團隊,結合2、30 年來病友與照顧者的經驗與回饋,將病人返家後最常遇到的各種問題,包含環境調整、輔具使用、清潔、如廁、進食、用藥、疼痛、睡眠、排便、排尿、情緒調適與管路照顧等,都以清楚的方式條列具體的方法、優缺點與注意事項。不談艱深理論,而是實用、正確、完整的照護指引,是一本真正為病人與照顧者量身打造的工具書。

在復健醫療的過程中,我們始終期待病人能完全恢復功能、重獲獨立,但現實上並非人人皆能如此。當部分病友仍需他人協助時,如何讓照顧者有信心、有方法,就格外重要。因此,我誠摯推薦這本由臺大復健團隊撰寫的著作,簡明易懂、專業可靠,絕對是照顧病友與家屬最值得參考的指南。

看更多

出版緣起 
把復健團隊帶回家,出院後不心慌

你會翻開這本書,可能是因為:

□ 家人正面對出院的關卡,醫院的醫療團隊努力地給你許多專業指導,一下子接收到龐大的訊息, 讓你感到憂心與焦慮。

□ 家人出院返家後,衛教單張不見了、在醫院接受護理師教導時沒有聽懂、照護步驟忘記了、照顧者換人了,或者遇到衛教時沒提到的狀況,一時間手忙腳亂不知所措。

□ 照顧家人一陣子了,常覺得困難重重,想要有正確解答,提升照護品質。

這本書正是為你而寫。

身為一名復健科醫師,我照顧過許多住院病人,幫助他們在受傷或生病後的最低點,重拾原有的功能:走路、吃飯、說話。這個辛苦的過程需要整個復健團隊的幫忙,包括:醫師、護理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甚至於社工師、臨床心理師等。此外,照顧者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們是小幫手──照顧病人的日常起居;是小老師──督促病人做復健功課;更是啦啦隊──在一旁加油打氣。因此,我們會花很多時間教導照顧者,讓他們成為病人復健過程與出院後恢復到原有生活的最佳夥伴。

在我的病人中,曾經有位高齡90歲的阿公,原本走路慢,但還能出門串門子,自理生活,甚至種些花花草草,但在一次嚴重腦中風之後,除了肢體無力,還有氣切管、鼻胃管跟尿管。在病房復健一段時間後,尿管拔掉了,也進步到能在輪椅上坐半個小時,但終究需要依賴他人的照顧。許多親友都建議他兒子在阿公出院後就送去長照機構,但是,兒子在與家人討論後仍決定帶父親返家,並且開始認真學習照護知識,也勤做筆記及拍錄照顧技巧。

後來出院後再回診時,他很高興地分享:「一開始雖然手忙腳亂,但出院前的學習大有幫助⋯⋯」回家後他甚至還當起小老師,教全家人一起輪流支援,有家人陪伴阿公過得很開心。他覺得一切的付出都值得了。

然而,並不是每位病人都能這麼順利;在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時,有位80歲的老太太熬過插管與重症照護, 經過復健後,已能靠助行器輔助走路,可惜回家沒幾天,某次洗澡時,因外傭去取忘了拿的衣物,獨留老太太在浴室裡,才一轉眼的功夫,老人家沒坐穩跌倒在地造成髖部骨折,又再次住院了。

出院後的照顧問題很令人頭痛。上一輩的老人不少是一有問題就求助親朋好友問偏方,甚至求神問卜,現代人則就教於Google、問ChatGPT, 但是, 這些訊息來源複雜,AI 四處蒐集資料,卻無法判斷真偽,更不知道如何取捨……所以,怎樣才能獲得正確的資訊呢?一位病人看過我們復健團隊出版的《腦中風復健的實用指南──獻給照顧者以及醫療團隊》,提到朋友的爸爸因為肺炎住院,功能大大退步,問起有沒有類似的書可以參考?我詢問了當時還是病房護理長的林瑛釗督導長, 意外發現市面上並沒有合適的書籍。我的病人語帶期待地說:「你們幫忙寫一本吧!」

我跟瑛釗討論後,決定來寫這本書,依據團隊照顧過千百位病人的經驗,並集結出院後病友可能面對的問題,邀集醫師、護理師、治療師及營養師一起提供實用且切合需求的知識與照顧技巧,讓照顧者在返家後可以隨時複習、參閱。

「出院準備」始於入院以後,但不應結束於病人踏出醫院之際,衷心希望這本書能成為你在陪伴家人出院返家休養復原期間,不慌不忙,安心照護的好夥伴。

看更多

試閱

本書使用說明

這本書是由臺大醫院復健部與相關科部的專業同仁,依據豐富的照護經驗為所有需要知道出院後的復健和照護知識的人所撰寫,從生理狀況、心理關懷到社會資源,盡可能地羅列出院後可能遇到的各種情況,藉由簡單易懂的重點描述,搭配照片、圖表及影片,預先為照顧者做好心理建設,在接病人出院後就比較不會驚慌、恐懼,而且當遇到問題時,有了本書在手,隨時可以根據關鍵字查找到所需要的資料、獲得緊急備援。

書中所挑選的照護主題,並不限定疾病對象,如果你的家人病後失去行動力或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都能從本書中找到需要的照護重點。

出院準備,是一個旅程的開始,我們提供的不是一本敘事小說,而是一本短篇選集,你不必按先後順序閱讀。例如,你可以先從「第1 章1-1 節:病人回到家, 照顧才開始」開始,當成行前簡報,提醒思考出院準備的方向。此外,我們在這一章特別準備了一個對照表,針對不同狀況的病人提出建議的出院準備項目。接著再翻看目錄,依據所照顧的病人狀況查找合適的章節。就像旅行一樣,途中難免有狀況,甚至需要變更行程,所以當病人的狀況有變化時,你仍可以回頭搜尋目錄找到需要的訊息。

書中「第2 章2-1:日常生理量測」、「第2 章2-4: 聰明地用藥」與「第3 章3-1:營養不只是進補」提供的是人人都需要的基本保健要訣,時不時地複習一下, 既能幫助病人,自己也用得上。而「第4 章:睡得穩、動得夠」與「第5 章:病後日常重建」所列的問題,建議在觀察到出現相關症狀時閱讀。同時,針對特殊病況另外有一些必看的內容,以腦中風為例,行動困難時, 需要一些輔具,並且學習洗澡、轉位、行走與推輪椅等照顧技巧,請閱讀「第1 章1-2:居家照護需要準備的物品」、「第2 章2-2:身體潔淨好清爽」及「第2 章2-3: 安心起身、預防跌倒」;如果還戴著鼻胃管,建議閱讀「第3 章3-3:管餵飲食要怎麼選?」與「第6 章6-1:鼻胃管」。一段時間之後,若鼻胃管順利拔除,別忘了回來閱讀「第3 章3-2:容易嗆到?飲食質地調整」與「第5 章5-2:安全吃,吞嚥無障礙」。

此外,請善用書中提供的影片,能看到文字無法呈現的照護細節,例如移位影片,讓你掌握施力要訣,既可避免病人跌倒、也預防自己不小心拉傷;如果有其他新的照顧者加入,也可以把本書當成指導手冊,訓練新手妥善照顧病人。

所有的照護工作都有學習曲線,書中的完美情境, 絕對需要時間才能逐漸熟悉上手,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準備好了嗎?我們開始吧!

 

1-1 病人回到家,照顧才開始:準備好返家了嗎?

「醫生,不能多住幾天嗎?」
「不要趕我們出院啦!」

當醫療團隊告知病人準備出院時,往往是家人焦慮的開始。

臺灣每年有超過400萬人次住院, 有些是為了處理急性傷病,有些是為了住院檢查。傷病或許有機會痊癒,但也可能留下需要長期面對的失能狀況。如果是疾病痊癒,恢復健康,很值得開心,但若是沒有呢?在醫療現場我們很常看到家屬一聽到「出院」兩個字,沒有明顯的開心雀躍,反而是陷入無所適從的慌亂:「沒有發燒,但痰還很多怎麼辦」、「體力這麼差怎麼辦」、「誰來協助日常生活大小事」、「返家要如何照顧多出來的管路」……

在醫院裡,醫護人員24小時待命,大小事情有人幫忙、出狀況隨時可以求援,回家以後呢?合適回家嗎?

病人家屬常跟醫療團隊討價還價,希望能多住久一點,但是醫護人員有他們的無奈。醫院床位有限,許多人在急診等床、或從門診安排住院開刀或檢查,就算想讓病人多住幾天,也還有健保審查的壓力。病房是「治療」而不是「休養」的空間,病人終究要回到家庭或社區,而不能把醫院當做療養院。

病友對於出院的恐懼與不安,常常來自醫病雙方對於「適合出院」的期待不同:病友覺得要恢復到原本的健康才能出院;醫療團隊准許出院的基準是:醫療狀況穩定、已完成本次住院預計診療,可改由門診追蹤處理後才安排出院,病人需要的是後續的照護而非繼續住院治療。所謂醫療穩定,不見得是傷病已經痊癒,或者健康完全恢復,而是指醫療或檢查告一段落,沒有非得住院才能繼續處理的狀況,比如:手術後傷口穩定、血壓心跳等生命徵象穩定、沒有發燒、不需要周密的持續監控,而且毋須持續性使用靜脈注射藥物。

病友應該理解「出院不表示已恢復到原有健康」的事實,而且要善用在院時的各項出院準備資源,預先跟醫療團隊充分討論出院前的準備。如果病人仍留有一些後遺症或待解決的問題,在出院前提出後續的照護擔憂,醫療團隊方能即時回應予以所需要的協助,並且安排出院後的回診與照護計畫,讓病人可以快速適應出院後的生活與銜接後續復健診治。

入院時就要為出院預做準備

許多人並沒有入院後就要先做好出院準備的想法, 覺得出院取決於醫師的決定,等醫師提了再說。事實上,醫師早有治療計畫,但不確定病況會不會有變化, 所以往往要到出院前一兩天才能肯定出院日期並告知家屬。

若是預期性住院,在入院之初就已經談定住院時日,比如:開膝關節置換術,入院後第2天開刀,3到5天後待傷口穩定就能出院,除非有特殊病況發生,才會延遲出院時間。通常這類手術,病房都有一定的照護流程,會在出院之前提供種種照護的衛教內容。

若是因為突發病況從急診室轉入病房的,一般來說,沒有併發症的感染症病人比較可以預期住院時間, 例如使用靜脈注射抗生素需要7到14天,穩定後即可出院。如果是嚴重到需要住進加護病房的個案,在轉入一般病房後,醫師也會有明確的治療目標,即使病人多了管路或變得衰弱,也不見得會延長住在急性病房的時間。如果照會了復健科,復健科醫師會依據狀況提供短期床邊治療或安排出院追蹤,少數有多重復健需求的個案才會轉住復健科病房。

另外,因某些神經疾患造成嚴重失能的,比如脊髓損傷、腦外傷、腦腫瘤或腦中風,預期需要住到復健科接受一段時間復健,雖然這些個案恢復最大功能的時間可能將長達半年,但考量病房數有限,以及健保審查問題,大多提供4到6週的住院密集訓練並設定短期目標。

因此,入院之後,應該早點跟醫療團隊詢問治療計畫及可能的期程,才能預做準備。

 

2-1 日常生理量測:健康狀態的儀表板

「醫生,這幾天他吃了月餅啊,叫他少吃又貪嘴,血糖飆高了。」

「我那幾天沒睡好,血壓比較高,都有多吃半顆血壓藥。」

……

我的門診有不少是過去照顧過的住院病人,出院一段時間後,不再回來復健了,但仍會定期回診拿慢性病的藥物。每三個月回診一次,我都會檢視他們的居家紀錄,有人拿出一疊紙、有人則帶著筆記本,這幾年開始也有利用手機應用程式畫出漂亮趨勢圖的。聽過病人自述服藥狀況,再搭配數據紀錄,醫師較能掌握病人在家的情形,而病人與家屬也比較清楚醫師如何依據身體的狀況來調整用藥。

話說回來,病人在住院期間,護理師會早、中、晚測量血壓、心跳、呼吸、體溫,有時依照病況的需要, 會再加上血糖、血氧數據,當病人返家後,狀況若很穩定時,還需要定期量測這些數據嗎?如果數據有異常怎麼辦?

對此,我們建議雖然不必像住院時那樣頻繁監控, 但有些數據仍需要定期量測,特別是當病人有高血壓、高血糖、心臟問題、需要使用氧氣或有管路者,藉由記錄這些數據,可以跟醫師溝通,做為調整藥物的參考。

以下說明不同儀器的量測方法與判讀法,了解之後就可以找出一個鬆緊合適,既能幫助家人又不會太累的常規。

血壓

心臟是人體的馬達,透過每次跳動收縮,推動血液在血管內循環流動,這個過程會對血管壁產生壓力,即血壓計量到的收縮壓(較高的數值)和舒張壓(較低的數值)。成人的量測血壓意義為:

(1)正常範圍:收縮壓小於120毫米汞柱,舒張壓小於80毫米汞柱(紀錄為120/80毫米汞柱)。

(2)前期高血壓:收縮壓在120至139毫米汞柱之間, 或舒張壓在80至89毫米汞柱之間。

(3)高血壓:持續大於140/90毫米汞柱。

(3)血壓偏低:低於90/60毫米汞柱。

不過,這只是一個大略範圍,不同疾病與年齡的理想範圍會略有差異,應與醫師確認。

別等不舒服才量血壓

要早期發現是否有高血壓,建議採用7-2-2(諧音為去量量)原則。如果過去已有高血壓或醫師已經處方高血壓藥,即使沒有什麼不舒服,還是要定時測量。此外,因為血壓過高時不見得有症狀,有數據才能知道控制是否理想。身體有不舒服時,需要增加測量次數。有時血壓偏高,休息或吃了短效的降血壓藥後半小時應該再量一次。

需要就醫的情況

血壓太低且出現頭暈、全身無力、意識模糊、視力模糊等症狀,可能是休克的徵兆,需緊急送醫。

反之,如果血壓太高,收縮壓超過180 毫米汞柱或舒張壓超過120 毫米汞柱時,要注意是否有不舒服,比如頭痛、頭暈、耳鳴、肩膀痠痛、四肢麻木、心悸、嘔吐、極度疲倦、臉色潮紅或脖子僵硬等症狀,稱為「高血壓危象」,需要迅速就醫,以免造成器官損傷和嚴重併發症。

 

3-2 容易嗆到?飲食質地調整

來門診的老太太曾接受癌症治療,因為明顯體重下降,醫師擔心惡性腫瘤復發,但經住院檢查後確認腫瘤病況穩定,只有一點脫水。仔細觀察後發現她每天的食量真的很少,再詢問時,陪病的家人才說:「她其實是因為容易嗆到,不敢吃。」

原來這半年來,老太太因為喝水會嗆到,就逐漸吃得慢,也吃得少,人自然就瘦下來了。經復健科醫師評估後,請語言治療師教導安全吞嚥的技巧,也請病房照會營養師教導如何準備飲食,照顧者與病人在充分了解之後,病人進食的狀況改善不少。

吞嚥困難飲食標準化

當有吞嚥困難、容易嗆咳時,準備飲食要非常注意,不只要把食材煮軟、切碎或攪成泥狀以利安全吞嚥,還需要考量食物的大小、硬度、內聚性、黏附性、稠度等。執行上真的不簡單,堪稱是門大學問,因此國際吞嚥困難飲食標準化委員會(International Dysphagia Diet Standardisation Initiative, IDDSI) 大力推動使用標準化方法來量化食物的濃稠程度,臺大復健團隊就是以這項標準來選擇吞嚥內視鏡檢查使用的測試食物、進行吞嚥訓練,以及設計吞嚥困難餐。所以團隊成員才得以清楚知道病人適合吃哪個質地等級,同時我們也用這個標準來教導出院後的食物準備。

自己動手調製並不難

這個IDDSI 標準把飲品的濃稠度分為0~4 級,固體食物的質地分為3~7 等級 ,分級可以使用該委員會建議的標準方法,液體採用10cc 的標準針筒進行測試,固體食物則用簡易的工具(如叉子、湯匙、筷子或手指)來測試軟硬度,在IDDSI 的官網上有詳細的教學影片指導實際測試步驟(可掃QR 碼參考)。

左頁表提供不同濃稠度的食物範例,請依病人適合的食物質地來製作食物或選擇市售食品。現在市售主打吞嚥困難適用的即時包,也開始標示等級,方便消費者做選擇。

 

4-5 走出病後憂鬱情緒

「剛剛去看了做完乳癌手術的阿姨。本來開朗愛開玩笑的人,完全失去笑容。姨丈刻意唱歌安慰她,想博取她的笑容,還被她罵得一文不值⋯⋯」

遭逢大病後心情不好,是人之常情,但這樣算是憂鬱症嗎?大家的鼓勵,好像沒有什麼用?這樣需要吃抗憂鬱劑嗎?

憂鬱症不只是「心情不好」、「鬱悶」或「純粹心理作用」,也不是因為心靈脆弱或不夠堅強才有的情緒反應,而是真真實實的疾病,遠超過日常生活的心情起伏。憂鬱症起因於大腦中特定的神經傳導物質分泌異常,加上生活經驗放大或誘發憂鬱情緒,不僅僅帶來悲傷、沮喪或氣餒,也影響整個人的思想、感情、睡眠、行為和身體健康。有些人不會說自己心情不好,但會不斷抱怨全身疼痛或身體不適、食慾減退或慢性疲勞;也有人的憂鬱情緒與高昂躁進的情緒交替,稱為躁鬱症。

憂鬱症的人無法享受生活,也讓身邊的人陷入負面情緒的深淵,嚴重憂鬱症的人甚至選擇自傷或結束自己的生命,而留下無限遺憾。如果你的身邊也有親友如前述那樣,請正視憂鬱症的嚴重性,不要覺得「生病後心情不好,過一陣子就沒事」而輕忽了。

有時候,要克服的是孤獨感

生病之後,體力不佳、社交減少,無法再像過去一樣隨意出門買菜、逛街、串門子,孤獨感與寂寞的情緒席捲而來,不免要感嘆人生無常。這些孤獨的感受與對生命的不確定性,累積久了,會逐漸令情緒更為低落, 這時候家人和朋友的陪伴與支持就更顯重要了。

即使家人無法24 小時陪伴,關心也不能少,可以先從探詢意願或鼓勵開始,並且要尊重病人的選擇而不是強迫他們,考慮試試以下做法:

(1)鼓勵參與活動:建立人際互動的機會。如果病人行動能力良好,可以鼓勵參加老人或社區大學、到日間照護的社區關懷據點等,定期去醫院做復健也是一個外出機會。

(2)懷舊是種解方:陪他們看看照片、聽老歌,或者回訪熟悉的地點,重溫過去時光。

(3)家人多關懷:家人探視、電話或視訊聯繫,都可以讓他們感受到關懷,通常有晚輩小孩前來,更能讓長者開心。現今社交媒體的使用十分普遍, 透過便利的科技也能做到遠距關懷,可以把通訊畫面傳輸到平板或投影到電視螢幕,影像更大, 也更有臨場感。

(4)朋友別斷線:有人不願讓人看到自己病後的狀況,可以先從好友開始聯絡,重啟社交網絡。

(5)創造英雄機會:請他們幫忙一些日常活動,或提供生活的意見,讓他們覺得自己的存在有意義。

close
貨到通知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