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出院安心照護一本通:把臺大醫院復健團隊帶回家

本書使用說明

這本書是由臺大醫院復健部與相關科部的專業同仁,依據豐富的照護經驗為所有需要知道出院後的復健和照護知識的人所撰寫,從生理狀況、心理關懷到社會資源,盡可能地羅列出院後可能遇到的各種情況,藉由簡單易懂的重點描述,搭配照片、圖表及影片,預先為照顧者做好心理建設,在接病人出院後就比較不會驚慌、恐懼,而且當遇到問題時,有了本書在手,隨時可以根據關鍵字查找到所需要的資料、獲得緊急備援。

書中所挑選的照護主題,並不限定疾病對象,如果你的家人病後失去行動力或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都能從本書中找到需要的照護重點。

出院準備,是一個旅程的開始,我們提供的不是一本敘事小說,而是一本短篇選集,你不必按先後順序閱讀。例如,你可以先從「第1 章1-1 節:病人回到家, 照顧才開始」開始,當成行前簡報,提醒思考出院準備的方向。此外,我們在這一章特別準備了一個對照表,針對不同狀況的病人提出建議的出院準備項目。接著再翻看目錄,依據所照顧的病人狀況查找合適的章節。就像旅行一樣,途中難免有狀況,甚至需要變更行程,所以當病人的狀況有變化時,你仍可以回頭搜尋目錄找到需要的訊息。

書中「第2 章2-1:日常生理量測」、「第2 章2-4: 聰明地用藥」與「第3 章3-1:營養不只是進補」提供的是人人都需要的基本保健要訣,時不時地複習一下, 既能幫助病人,自己也用得上。而「第4 章:睡得穩、動得夠」與「第5 章:病後日常重建」所列的問題,建議在觀察到出現相關症狀時閱讀。同時,針對特殊病況另外有一些必看的內容,以腦中風為例,行動困難時, 需要一些輔具,並且學習洗澡、轉位、行走與推輪椅等照顧技巧,請閱讀「第1 章1-2:居家照護需要準備的物品」、「第2 章2-2:身體潔淨好清爽」及「第2 章2-3: 安心起身、預防跌倒」;如果還戴著鼻胃管,建議閱讀「第3 章3-3:管餵飲食要怎麼選?」與「第6 章6-1:鼻胃管」。一段時間之後,若鼻胃管順利拔除,別忘了回來閱讀「第3 章3-2:容易嗆到?飲食質地調整」與「第5 章5-2:安全吃,吞嚥無障礙」。

此外,請善用書中提供的影片,能看到文字無法呈現的照護細節,例如移位影片,讓你掌握施力要訣,既可避免病人跌倒、也預防自己不小心拉傷;如果有其他新的照顧者加入,也可以把本書當成指導手冊,訓練新手妥善照顧病人。

所有的照護工作都有學習曲線,書中的完美情境, 絕對需要時間才能逐漸熟悉上手,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準備好了嗎?我們開始吧!

 

1-1 病人回到家,照顧才開始:準備好返家了嗎?

「醫生,不能多住幾天嗎?」
「不要趕我們出院啦!」

當醫療團隊告知病人準備出院時,往往是家人焦慮的開始。

臺灣每年有超過400萬人次住院, 有些是為了處理急性傷病,有些是為了住院檢查。傷病或許有機會痊癒,但也可能留下需要長期面對的失能狀況。如果是疾病痊癒,恢復健康,很值得開心,但若是沒有呢?在醫療現場我們很常看到家屬一聽到「出院」兩個字,沒有明顯的開心雀躍,反而是陷入無所適從的慌亂:「沒有發燒,但痰還很多怎麼辦」、「體力這麼差怎麼辦」、「誰來協助日常生活大小事」、「返家要如何照顧多出來的管路」……

在醫院裡,醫護人員24小時待命,大小事情有人幫忙、出狀況隨時可以求援,回家以後呢?合適回家嗎?

病人家屬常跟醫療團隊討價還價,希望能多住久一點,但是醫護人員有他們的無奈。醫院床位有限,許多人在急診等床、或從門診安排住院開刀或檢查,就算想讓病人多住幾天,也還有健保審查的壓力。病房是「治療」而不是「休養」的空間,病人終究要回到家庭或社區,而不能把醫院當做療養院。

病友對於出院的恐懼與不安,常常來自醫病雙方對於「適合出院」的期待不同:病友覺得要恢復到原本的健康才能出院;醫療團隊准許出院的基準是:醫療狀況穩定、已完成本次住院預計診療,可改由門診追蹤處理後才安排出院,病人需要的是後續的照護而非繼續住院治療。所謂醫療穩定,不見得是傷病已經痊癒,或者健康完全恢復,而是指醫療或檢查告一段落,沒有非得住院才能繼續處理的狀況,比如:手術後傷口穩定、血壓心跳等生命徵象穩定、沒有發燒、不需要周密的持續監控,而且毋須持續性使用靜脈注射藥物。

病友應該理解「出院不表示已恢復到原有健康」的事實,而且要善用在院時的各項出院準備資源,預先跟醫療團隊充分討論出院前的準備。如果病人仍留有一些後遺症或待解決的問題,在出院前提出後續的照護擔憂,醫療團隊方能即時回應予以所需要的協助,並且安排出院後的回診與照護計畫,讓病人可以快速適應出院後的生活與銜接後續復健診治。

入院時就要為出院預做準備

許多人並沒有入院後就要先做好出院準備的想法, 覺得出院取決於醫師的決定,等醫師提了再說。事實上,醫師早有治療計畫,但不確定病況會不會有變化, 所以往往要到出院前一兩天才能肯定出院日期並告知家屬。

若是預期性住院,在入院之初就已經談定住院時日,比如:開膝關節置換術,入院後第2天開刀,3到5天後待傷口穩定就能出院,除非有特殊病況發生,才會延遲出院時間。通常這類手術,病房都有一定的照護流程,會在出院之前提供種種照護的衛教內容。

若是因為突發病況從急診室轉入病房的,一般來說,沒有併發症的感染症病人比較可以預期住院時間, 例如使用靜脈注射抗生素需要7到14天,穩定後即可出院。如果是嚴重到需要住進加護病房的個案,在轉入一般病房後,醫師也會有明確的治療目標,即使病人多了管路或變得衰弱,也不見得會延長住在急性病房的時間。如果照會了復健科,復健科醫師會依據狀況提供短期床邊治療或安排出院追蹤,少數有多重復健需求的個案才會轉住復健科病房。

另外,因某些神經疾患造成嚴重失能的,比如脊髓損傷、腦外傷、腦腫瘤或腦中風,預期需要住到復健科接受一段時間復健,雖然這些個案恢復最大功能的時間可能將長達半年,但考量病房數有限,以及健保審查問題,大多提供4到6週的住院密集訓練並設定短期目標。

因此,入院之後,應該早點跟醫療團隊詢問治療計畫及可能的期程,才能預做準備。

 

2-1 日常生理量測:健康狀態的儀表板

「醫生,這幾天他吃了月餅啊,叫他少吃又貪嘴,血糖飆高了。」

「我那幾天沒睡好,血壓比較高,都有多吃半顆血壓藥。」

……

我的門診有不少是過去照顧過的住院病人,出院一段時間後,不再回來復健了,但仍會定期回診拿慢性病的藥物。每三個月回診一次,我都會檢視他們的居家紀錄,有人拿出一疊紙、有人則帶著筆記本,這幾年開始也有利用手機應用程式畫出漂亮趨勢圖的。聽過病人自述服藥狀況,再搭配數據紀錄,醫師較能掌握病人在家的情形,而病人與家屬也比較清楚醫師如何依據身體的狀況來調整用藥。

話說回來,病人在住院期間,護理師會早、中、晚測量血壓、心跳、呼吸、體溫,有時依照病況的需要, 會再加上血糖、血氧數據,當病人返家後,狀況若很穩定時,還需要定期量測這些數據嗎?如果數據有異常怎麼辦?

對此,我們建議雖然不必像住院時那樣頻繁監控, 但有些數據仍需要定期量測,特別是當病人有高血壓、高血糖、心臟問題、需要使用氧氣或有管路者,藉由記錄這些數據,可以跟醫師溝通,做為調整藥物的參考。

以下說明不同儀器的量測方法與判讀法,了解之後就可以找出一個鬆緊合適,既能幫助家人又不會太累的常規。

血壓

心臟是人體的馬達,透過每次跳動收縮,推動血液在血管內循環流動,這個過程會對血管壁產生壓力,即血壓計量到的收縮壓(較高的數值)和舒張壓(較低的數值)。成人的量測血壓意義為:

(1)正常範圍:收縮壓小於120毫米汞柱,舒張壓小於80毫米汞柱(紀錄為120/80毫米汞柱)。

(2)前期高血壓:收縮壓在120至139毫米汞柱之間, 或舒張壓在80至89毫米汞柱之間。

(3)高血壓:持續大於140/90毫米汞柱。

(3)血壓偏低:低於90/60毫米汞柱。

不過,這只是一個大略範圍,不同疾病與年齡的理想範圍會略有差異,應與醫師確認。

別等不舒服才量血壓

要早期發現是否有高血壓,建議採用7-2-2(諧音為去量量)原則。如果過去已有高血壓或醫師已經處方高血壓藥,即使沒有什麼不舒服,還是要定時測量。此外,因為血壓過高時不見得有症狀,有數據才能知道控制是否理想。身體有不舒服時,需要增加測量次數。有時血壓偏高,休息或吃了短效的降血壓藥後半小時應該再量一次。

需要就醫的情況

血壓太低且出現頭暈、全身無力、意識模糊、視力模糊等症狀,可能是休克的徵兆,需緊急送醫。

反之,如果血壓太高,收縮壓超過180 毫米汞柱或舒張壓超過120 毫米汞柱時,要注意是否有不舒服,比如頭痛、頭暈、耳鳴、肩膀痠痛、四肢麻木、心悸、嘔吐、極度疲倦、臉色潮紅或脖子僵硬等症狀,稱為「高血壓危象」,需要迅速就醫,以免造成器官損傷和嚴重併發症。

 

3-2 容易嗆到?飲食質地調整

來門診的老太太曾接受癌症治療,因為明顯體重下降,醫師擔心惡性腫瘤復發,但經住院檢查後確認腫瘤病況穩定,只有一點脫水。仔細觀察後發現她每天的食量真的很少,再詢問時,陪病的家人才說:「她其實是因為容易嗆到,不敢吃。」

原來這半年來,老太太因為喝水會嗆到,就逐漸吃得慢,也吃得少,人自然就瘦下來了。經復健科醫師評估後,請語言治療師教導安全吞嚥的技巧,也請病房照會營養師教導如何準備飲食,照顧者與病人在充分了解之後,病人進食的狀況改善不少。

吞嚥困難飲食標準化

當有吞嚥困難、容易嗆咳時,準備飲食要非常注意,不只要把食材煮軟、切碎或攪成泥狀以利安全吞嚥,還需要考量食物的大小、硬度、內聚性、黏附性、稠度等。執行上真的不簡單,堪稱是門大學問,因此國際吞嚥困難飲食標準化委員會(International Dysphagia Diet Standardisation Initiative, IDDSI) 大力推動使用標準化方法來量化食物的濃稠程度,臺大復健團隊就是以這項標準來選擇吞嚥內視鏡檢查使用的測試食物、進行吞嚥訓練,以及設計吞嚥困難餐。所以團隊成員才得以清楚知道病人適合吃哪個質地等級,同時我們也用這個標準來教導出院後的食物準備。

自己動手調製並不難

這個IDDSI 標準把飲品的濃稠度分為0~4 級,固體食物的質地分為3~7 等級 ,分級可以使用該委員會建議的標準方法,液體採用10cc 的標準針筒進行測試,固體食物則用簡易的工具(如叉子、湯匙、筷子或手指)來測試軟硬度,在IDDSI 的官網上有詳細的教學影片指導實際測試步驟(可掃QR 碼參考)。

左頁表提供不同濃稠度的食物範例,請依病人適合的食物質地來製作食物或選擇市售食品。現在市售主打吞嚥困難適用的即時包,也開始標示等級,方便消費者做選擇。

 

4-5 走出病後憂鬱情緒

「剛剛去看了做完乳癌手術的阿姨。本來開朗愛開玩笑的人,完全失去笑容。姨丈刻意唱歌安慰她,想博取她的笑容,還被她罵得一文不值⋯⋯」

遭逢大病後心情不好,是人之常情,但這樣算是憂鬱症嗎?大家的鼓勵,好像沒有什麼用?這樣需要吃抗憂鬱劑嗎?

憂鬱症不只是「心情不好」、「鬱悶」或「純粹心理作用」,也不是因為心靈脆弱或不夠堅強才有的情緒反應,而是真真實實的疾病,遠超過日常生活的心情起伏。憂鬱症起因於大腦中特定的神經傳導物質分泌異常,加上生活經驗放大或誘發憂鬱情緒,不僅僅帶來悲傷、沮喪或氣餒,也影響整個人的思想、感情、睡眠、行為和身體健康。有些人不會說自己心情不好,但會不斷抱怨全身疼痛或身體不適、食慾減退或慢性疲勞;也有人的憂鬱情緒與高昂躁進的情緒交替,稱為躁鬱症。

憂鬱症的人無法享受生活,也讓身邊的人陷入負面情緒的深淵,嚴重憂鬱症的人甚至選擇自傷或結束自己的生命,而留下無限遺憾。如果你的身邊也有親友如前述那樣,請正視憂鬱症的嚴重性,不要覺得「生病後心情不好,過一陣子就沒事」而輕忽了。

有時候,要克服的是孤獨感

生病之後,體力不佳、社交減少,無法再像過去一樣隨意出門買菜、逛街、串門子,孤獨感與寂寞的情緒席捲而來,不免要感嘆人生無常。這些孤獨的感受與對生命的不確定性,累積久了,會逐漸令情緒更為低落, 這時候家人和朋友的陪伴與支持就更顯重要了。

即使家人無法24 小時陪伴,關心也不能少,可以先從探詢意願或鼓勵開始,並且要尊重病人的選擇而不是強迫他們,考慮試試以下做法:

(1)鼓勵參與活動:建立人際互動的機會。如果病人行動能力良好,可以鼓勵參加老人或社區大學、到日間照護的社區關懷據點等,定期去醫院做復健也是一個外出機會。

(2)懷舊是種解方:陪他們看看照片、聽老歌,或者回訪熟悉的地點,重溫過去時光。

(3)家人多關懷:家人探視、電話或視訊聯繫,都可以讓他們感受到關懷,通常有晚輩小孩前來,更能讓長者開心。現今社交媒體的使用十分普遍, 透過便利的科技也能做到遠距關懷,可以把通訊畫面傳輸到平板或投影到電視螢幕,影像更大, 也更有臨場感。

(4)朋友別斷線:有人不願讓人看到自己病後的狀況,可以先從好友開始聯絡,重啟社交網絡。

(5)創造英雄機會:請他們幫忙一些日常活動,或提供生活的意見,讓他們覺得自己的存在有意義。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