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商品編號:00400128

意想不到的幸福家庭秘訣:跟哈佛談判專家學聰明吵架、跟巴菲特顧問學管理零用錢……輕鬆解決家庭苦惱

The Secrets of Happy Families: Improve Your Mornings, Rethink Family Dinner, Fight Smarter, Go Out and Play, and Much More
作者原文名 Bruce Feiler
出版日 2015-02-26
定價 $300
優惠價 79折 $237
  • 分享至
數量
無法銷售

相關專欄

  • 試閱

內容簡介

全新的幸福家庭劇本
商業周刊1422期未上市
搶先報導!博客來3月選書推薦!美國亞馬遜家庭教養類暢銷榜No. 1!

聽膩了兩性與親子專家的意見嗎?其實在科技、商業、體育甚至軍事等領域,藏著讓家庭更幸福的秘訣!
各領域專家不藏私親自傳授,200多個大膽創新點子,試試看,你的家庭一週之內就會有所轉變!

※你家有下列的情形嗎?

‧早上總是一陣混亂,好不容易把孩子送出門,卻發現還是有東西忘了帶!
‧家事總是做不完,假日還有家庭活動,夫妻幾乎沒有高品質的共處時刻。
‧祖父母溺愛孫子,對你的教養方式不以為然,甚至予以干涉。
‧一家人出去玩變成一種形式,大人很累、小孩很無聊。
‧一家人對年邁父母的照護問題意見不同,導致家人間的不愉快。

家庭對個人的幸福感影響至深,但我們花在改善家庭問題的時間與精力卻非常少。長期研究家庭相關問題的作者,發現商業、科技、體育、軍事等領域中的許多創新方法,似乎也適用於家庭,於是親自拜訪了這些領域的專家,向他們請益,並在自己的家庭裡進行實驗。

作者就這樣展開了一場為期三年的探尋之旅,帶領讀者:

跟哈佛談判專家學聰明吵架、跟巴菲特顧問學管理零用錢、跟特種部隊學安排家庭聚會、跟矽谷遊戲設計師學如何規畫有趣的假期、跟球隊教練學習如何經營團隊、跟名廚學健康餐點……

這些有趣的理論,為解決家庭的大小問題,提供了全新的思考模式。作者根據這些理論,發展出兩百多種讓家庭更幸福的創新點子。從書中每一章挑選一個點子實際執行,你的家庭在一週之內就會有所轉變。

我們都期待自己的家庭能變得更好,現在,就給家人來點新鮮的!你會發現,這些意想不到的秘訣,也將為你的家庭帶來意想不到的幸福!

作者簡介
布魯斯.法勒(Bruce Feiler) 

紐約時報暢銷作家,同時也是美國公共電視《走過聖經》系列紀錄片的主持人、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並經常受邀於電視新聞節目中擔任來賓,包括美國公共電視、ABC、NBC、CBS、CNN,也曾受邀至TED演講。代表作《女兒的六個爸爸》描述他在40歲罹癌後的心情寫實,曾獲得年度父親的殊榮。其他著作有《走過聖經》(Walking the Bible)等。

譯者簡介
陳雅莉

政大新聞系學士、台大新聞所碩士。曾任職於多家媒體,現為自由撰稿與譯者,著有《用週休,一年玩遍台灣!:250個非玩不可的快樂景點》;譯有《台灣部落深度旅遊︰中南部篇》等書。

鄭景文

台大植物系學士,劍橋大學病理學系博士,曾在劍橋大學婦產科學系暨病理學系從事多年博士後研究。目前是兼職譯者、環境資訊中心翻譯審校志工,正職是家中大小火星人的專職台傭。

看更多

得獎紀錄

商業周刊1422期未上市搶先報導。博客來3月選書推薦。
看更多

規格

商品編號:00400128
ISBN:9789861335308
304頁,25開,中翻,平裝
看更多

目錄

序:為何家庭需要來點新鮮的

第一部:常調整

第一章  敏捷家庭新宣言:二十一世紀家庭計畫,混亂少一點,快樂多一些  

第二章  家庭晚餐怎麼吃才對?:聊什麼比吃什麼(或何時吃)還重要!

第三章  家庭品牌化:全家人的家庭使命宣言

第二部分:多聊聊

第四章  聰明吵架:哈佛人教你聰明解決糾紛  

第五章  錢從這裡來:巴菲特顧問的零用錢指南

第六章  如何進行艱困的對話?:解決衝突專家的良心建議

第七章  阿性媽媽有話說:你媽不說但應該要教的性議題  

第八章  干愛何事?:救了百萬家庭的愛之語  

第九章  爺爺奶奶的心事:如何防止你把孩子們的奶奶從火車上推下去

第十章  家具擺放也是一門藝術:空間研究專家教你打造更幸福的家

第三部分:出去玩

第十一章  如何讓家庭旅遊更有趣?:跟矽谷遊戲設計師學拿手絕活  

第十二章  讓孩子愛上運動:最厲害的教練知道何時出招

第十三章  挑戰可能的家庭戰爭:綠扁帽部隊教你籌備完美的家庭大團聚

結語

所有幸福家庭的秘訣

看更多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充滿幽默感與真實性……作者特殊的觀點與語調,讓這本書與其他教養和快樂學的書大有不同。──Yahoo

‧這是我讀過教你如何讓家人改變最棒的一本書。別用走的,趕快跑去買一本吧!──NBC Latino

即使最多疑的父母看到這本書,都會趕緊坐好、開始記筆記。──Bonnie Rochman for Time.com

‧令人耳目一新……作者的寫作風格引人入勝。       ──華盛頓郵報

‧我愛這本書,因為這真的是一本給現代家庭的全新教戰手冊,能幫助對抗數位時代的混亂。──親子暢銷作家Lyss Stern

看更多

引言 為何家庭需要來點新鮮的?

那是我們每年八月的年度家庭聚會的第一晚。過去四代以來,我的家族成員每年夏天都會聚集在喬治亞州薩凡納市東邊的泰碧島上。晚餐時刻總是喧鬧不已,我們一邊享用蒸蝦、整根玉米,一邊談論著政治上的抹黑事件。我們會一起進行一些怪異的藝術創作,像是使用瓶蓋和錯置的骨牌。我們還曾被水母螫傷。

在那裡,我的祖父教會我們玩二十一點。我的初吻也是發生在那裡。我的妻子琳達非常熱愛那座小島,於是建議將我們其中一個雙胞胎女兒,以這個獨特天堂的名稱來命名;另一個女兒則是以天堂的神奇花園為名,取名為伊登(Eden)。

然而,那座我們心目中的天堂,如今正處於焦躁不安之中。

琳達和我最早抵達泰碧島。我們的女兒最近剛滿五歲,意味著我們已經熬過小娃兒仍吸著奶瓶、包著尿布的育兒死亡行軍階段。可是,我們現在正被一連串新的挑戰搞得狼狽不堪,比如說,每天一早得設法讓全家人起床、出門;跟小孩大聲爭吵,只為了要她們吃晚餐時能偶爾中途不離座;有時夫妻倆還得記得互相調情一下。除此之外,那天早上出門前,我忘了將女兒的動物布玩偶裝進行李箱,這代表當我和琳達原本應該要享受假期性愛的時候,我只能孤伶伶地睡在冰冷的床上。

我的妹妹和妹婿接著抵達,同樣也面臨他們自己的麻煩事,例如:得從任天堂遊戲窺探他們青春期兒子的一舉一動;催促他同樣是青春期的妹妹去幫忙做家事;協助孩子們準備應付開始有霸凌、搞小圈圈、同儕壓力的學校生活。

最後一個到達的是哥哥,他嚴正地提醒我們,該討論關於爸媽的一些棘手話題了。比方說,是否該讓爸爸換成全天候都坐輪椅?媽媽的視力很差,是否別再讓她晚上開車?他們是否應該賣掉房子,搬到我們附近居住?還是應該賣了房子後,搬離我們遠一點!

我覺得自己好像是三明治世代中的一塊波隆那香腸,被逐漸年邁的雙親和成長中的孩子夾擠在中間。

果然不出所料,所有的緊繃情緒即將引爆。當我們聚在一起吃晚餐時,我從眼角餘光注意到我的外甥正偷偷在桌下傳手機簡訊。我知道我不應該說什麼,但我實在無法克制自己,於是要求他把手機收起來。

砰!一顆原子彈爆發了!妹妹對我厲聲說不要管教她的兒子;母親則是氣惱地說,所有孫子女都應該更懂規矩;父親指責我的雙胞胎女兒正把湯匙放在鼻子上玩平衡遊戲;大哥則是不以為然地哼著說,這樣根本不可能進行大人的對話;而我的妻子則是舉起雙手表示投降,然後起身去幫女兒舀冰淇淋,就跟我的岳母以前一樣。

「她們連青菜都還沒吃完!」我抱怨道。

「可是媽媽答應要讓我們吃香蕉船冰淇淋!」女兒們高聲喊道,然後開始啜泣。

「女孩們,鬧夠了。」我說,「我們上床睡覺去!」這一聲令下,讓她們快跑到屋子較遠的一邊。最後,所有人都回到各自的房間。

那天深夜,父親叫我到他的床邊。他的聲音有些顫抖,那是一種顯而易見的恐懼,我記憶中從未聽過。

「我們的家庭快崩解了。」父親道。

「不,不會的。」我出於本能地說,「我們的家庭會比以往更堅固。」

然而,那晚躺在床上時,我不禁疑惑:父親說的對嗎?我們是否正落入家庭功能失常的因果謬誤中?維繫家人情感的秘訣,究竟是什麼?使家庭充滿效率、有活力、運作良好,幸福快樂的要素又是什麼?

如同我們所認識的每個人一樣,琳達和我對這些問題都百思不得其解。我們的孩子正逐漸長大成人,發展家庭文化的挑戰似乎更模糊也更巨大。我們的女兒正處於童年的黃金時期,將來她們會從踏出人生第一步到發生初吻,從訓練上廁所到參加高中舞會,此時正是我們最有可能培養她們家庭認同感的時期。可是,這個世界充斥著關於哺餵母乳、睡眠、小孩鬧脾氣等問題的相關建議,對少年相關問題的聰明思維卻很難找到。

或許,那也是因為這些問題太難處理了。控制孩子的午睡時間,比起控制孩子緊盯電子產品螢幕的時間,簡直是輕而易舉。但要如何教導孩子學會紀律,同時又確保他們的成長過程都很愉快?在這個全年無休、人們尊崇新奇且粗糙事物的世界,是否可能培養永恆的價值觀?在花費許多時間養育孩子的同時,夫妻倆又該如何找到時間滋養彼此之間的感情?

每當琳達和我心中有這些疑問時,我們總是向父母求助,即使他們的經驗已非常過時,以至於幾乎有些古怪而不恰當;或者我們會上臉書求助,即便朋友們和我們一樣束手無策;雜誌和電視談話性節目所提供的建議,大多是空洞的陳腔濫調;一疊內容活潑但陳腐的實用手冊,還堆在我們的床頭沒時間看。我們真的是三明治世代嗎?即使是這樣的隱喻也有些過時,琳達根本不敢讓我們的孩子吃加工過的罐頭豬肉。這樣說來,我們根本只能算是包在蔬菜捲裡的那些有機豆泥嗎?

如今,舊的規範已不再適用,但新的準則又尚未制定。

第二天上午我問琳達,那我們究竟可以打電話給誰,以確認我們的家庭運作正常呢?

全新的幸福家庭劇本

沒想到這竟是問此問題的最佳時機。近五十年來,家庭的定義經歷了一場翻天覆地的變革。各種型式的家庭不斷出現,有直系血親三代同堂的「折衷家庭」,也有「拼湊家庭」或「領養家庭」。另外,還有家人分住在不同屋子的「核心家庭」,以及成員居住在同一個屋簷下的「離異家庭」。有些家庭只有一位家長,或是兩、三位,甚至更多的家長。有的家庭有一種、兩種或三種信仰,也有的家庭根本沒有任何信仰。

不論你是屬於哪一種類型的家庭,大量的最新研究顯示,家庭對於個人的整體幸福和福祉至關重要。多項研究證實,生活滿意度的第一個預測指標,來自於花時間和你關心、同樣也關心你的人相處。簡單來說,幸福跟別人有關,而我們最常相處的「別人」就是我們的家人。

因此,要如何確定我們做的是有效的?過去十年,關於如何使家庭與其他小團體的運作更順暢的知識,已經有了驚人的突破。從神經科學到遺傳學,許多破除迷思的研究都已完全重塑我們的認知,不論是對於父母應該如何管教孩子、家庭晚餐時應該談論什麼話題,以及成年手足之間要如何進行艱難的對話等。在社群網絡和商業領域的尖端創新,已改變人們在團體中的工作方式。來自美國軍方和職業運動界的創新計畫,也已引薦許多卓越技術,使團隊運作能更有效率,遇到挫折時,也能更快速地重新振作起來。

然而,這些革命性的想法大多仍被侷限在特定的圈圈裡,以致最需要它們的人—也就是家庭成員—反而無法看見。

這本書的目的就是為了要改善這個問題。

我試圖將它寫成一本我最想閱讀的書,不論是身為一名配偶、家長、叔叔或伯伯、兄弟姊妹以及成年子女。我將家庭拆解成大家都會做的事,例如:愛、爭吵、吃喝、玩樂、閒晃、花錢、做人生重大決定等,並嘗試發掘出能把這些事情做得更好的方式。我也盡可能找到最具啟發性的經驗、最聰明的人,以及最有成效的家庭,以收集今日家庭能運用的最佳方法。我的目標是整理集結出一套幸福家庭的劇本。

人們對書中這些方法大都視而不見。我上過一堂由「哈佛談判專案中心」創始人所開設的課程,學習如何聰明吵架;拜訪過ESPN體育台,以找出最厲害的教練建立成功團隊的秘訣;與美國陸軍特種部隊「綠扁帽部隊」合作,設計出一套完美的家人團聚計畫。我也從跟股神巴菲特來往的銀行家那邊,得到安排零用錢的建議;和矽谷最頂尖的遊戲設計高手一起坐下來,研究如何使家庭假期變得更有趣。

在研究期間,我也遇過一連串驚人的陳腐意見和過時的建議,這本書因而變得有點像是一場反對一些時下潮流的運動。

首先是改善家庭關係的產業。在我讀過的將近兩百本書當中,那些作者是心理治療師、諮商師、育兒專家,或研究家庭生活的其他傳統「權威人士」的書,卻是最沒有益處的。並不是因為這些書寫得很差,而是因為內容顯得很老套而過時。書中提出的問題,似乎是翻新自三十、甚至四十年前的問題;至於答案,好像也了無新意。在佛洛伊德之後的一個世紀以來,這個曾經創新的領域似乎再也提不出什麼具有獨創性的見解。

與此同時,幾乎一切關於現代生活的事物,都正在被重塑和重新想像。對於家庭的新奇點子究竟在哪裡?剛開始,我就設立目標,要與科技、商業、體育及軍事等領域的重要人物,談談那些他們運用在家人身上的創新理念。我也設定了一個並行目標,那就是不要和任何治療師談話。(請注意,我只違背過這個目標一次,那次我遇到的是一位比利時的性治療師。)

第二個潮流是幸福運動。近年來,任何人只要走進書店或瀏覽網路,都會知道一門崛起於二十一世紀初的新領域:正向心理學。幸福運動是由一群有遠見的學者專家所倡導,將注意力從他們長期關注的有心理疾病或其他病症的個人,轉移到有傑出能力的個人身上,以及其他人可以從他們身上學習到什麼。正向心理學蔚為風潮,而我和許多人一樣,從其令人興奮的文獻資料中獲益良多。

不過,即使是正向心理學的意見領袖也曾抱怨,將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個人幸福上,同時也使我們的文化變得更加膚淺且以自我為中心。舉例來說,大多數探討幸福的書籍,主要的宗旨就是找出使我們幸福快樂的事物,但事實上讓我們最不快樂幸福的事情,就是養育小孩、照料年邁的雙親以及做家事。而我八成的清醒時間都是在做這些事!

我們需要擷取幸福運動的主要前提:焦點放在把事情做對的人,並將這個前提應用到我們生活中長期以來被輕忽的領域:我們的家庭。

最後是親子教養的戰爭。過去幾年來,大量的書籍、文章和雜誌報導都在爭論什麼才是養育孩子的正確方法。應該要像中國人一樣嚴格;不對,要像法國人一樣鬆散一點;或者要像以前美國美好年代的父母一樣打小孩子。這些爭辯都慷慨激昂、熱情洋溢,而且有一種奇怪的熟悉感。意志堅強的虎媽,不正是與主張寬容的斯波克醫師恰恰相反嗎?

這些書的作者都有他們想要鼓吹的意識形態,但我不這麼做,我不想試著效法某個國家,更沒有可以帶來好運的吉祥物。我只有一個問題:幸福的家庭做對了什麼事,以及其他人可以如何學習,使我們的家庭更加幸福?

我堅信,不論我找到什麼方法,我都不打算把它們縮減成五件、六件或七件創造完美家庭一定要做的事。一九八九年,史蒂芬•柯維出版《與成功有約》,這是有史以來最暢銷的自我成長類書之一,銷售超過兩千五百萬本。這本書催生了無數的模仿者,想辦法要找出「五個簡易步驟」或「六個簡單真理」。網路因為強調簡短有力的箴言,更加速了這個趨勢的發展。正如每一位部落格、推特以及Pinterest的貼文者都知道,讀者喜歡看條列清單。我當然融會貫通過這類的條列清單(還自己列出了不少),但暗地裡我很厭惡它們。它們讓我感到緊張,因為我總是擔心自己會忘記第四條,或是不同意第二條的說法。

因此,在這本書中,我試著採取完全相反的作法。針對我處理的每一個主題,我努力寫出一些新穎的最佳方法。這些主題不僅是關於親子教養,還包含婚姻、性、金錢、運動,以及祖父母對孫子女的教養。我的目標是創造出一份「終結所有清單的清單」,有兩百個以上的大膽創新點子,能夠改善你的家庭。雖然這個數字似乎很驚人,但請聽我仔細說完。

我相信,像這樣的集結是很自由的,因為顯然沒有人能致力於全部的主題。如果你像我和琳達一樣,有些內容將會讓你不太舒服,比如說,幫女兒洗澡時,我是否一定要用「陰道」這個字眼,而不能改用比較文雅的「私處」?有些見解你可能一開始不會同意,譬如,你說我應該取消約會之夜,這是什麼意思?也有一些建議你可能會直接拒絕,像是讓你的孩子決定自己的受罰方式?

可是,如果你也像我們一樣,你將會對自己還有那麼多不知道的事感到非常驚訝,然後急著準備開始嘗試一些新技巧。我幾乎打算保證,這本書中至少有四分之三的點子,是你從來沒有看過的。(對我們來說,數字甚至高達九成)我也敢打賭,至少有一些點子是有用的。我的期待是,如果你從書中的每一章節採用一個點子,你的家庭在一週之內就會有所轉變。

有誰不想要那樣的轉變呢?在我們的文化中,對於改善家庭關係都只是嘴上說說而已,因為大多數人都有一種揮之不去的恐懼感,害怕無法做到自己期待的那麼好。我們都知道,家人對我們的幸福感影響最大,但我們花費在改善家人關係的時間竟是這麼的少。聽聽我們總是在說的話吧:我們很忙;我們很煩惱;我們被壓得喘不過氣來。我們感到時光飛逝。我們曾戰勝生理時鐘生下孩子,如今還要和不停往前的時間賽跑,幫助孩子們成家。

近一個半世紀以前,偉大的俄羅斯小說家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以一句世界文學中的經典名言作為開始:「所有的幸福家庭都是相似的,每個不幸家庭都有它自己的不幸。」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話時,認為前半句尤其荒唐。所有幸福的家庭當然都不一樣啊!有的成員眾多,有的少;有些家庭總是喧鬧不已,有些則是相當安靜;有的很傳統,有的則是非傳統。

撰寫這本書改變了我的想法。近年來的學術研究,讓我們有史以來首度得以找出成功家庭共同擁有的一些基本要素,了解有效率的家庭用來克服挑戰的方法,並且精確地找出在這個最瘋狂的人類體系中,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的、更成功管理自我的技巧。經過這些年之後,是否可能說托爾斯泰是正確的—所有的幸福家庭確實有一些特定的共同點?

我相信答案是肯定的。來吧,讓我向你一一說明理由。

看更多

試閱

第四章  聰明吵架

哈佛人教你聰明解決糾紛

爭吵,每個家庭都會有。懂得聰明吵架的家庭,比較有可能幸福。

所有家庭都會有衝突,但過去二十五年來的研究顯示,你跟誰吵架、吵什麼,以及多久吵一次,對你家庭健全的重要性,都遠不及你怎麼吵來得重要。有研究證實,只要家庭成員的痛苦有被隔離、表達,並用來作為成長的動力,沒有理由讓家庭裡的爭執掩蓋良性的互動。

還有其他振奮人心的證據。田納西大學的一項婚姻幸福研究顯示,學會談判的夫妻在婚姻和工作中都比較快樂。那麼怎樣才能成為更好的談判者?從我的研究中,我學到了一些訣竅,已開始重塑我和琳達在家裡的爭執模式。

首先是時間點。黛博拉.坦南在她的《因為我愛你》一書中指出,家人之間的爭吵,通常爆發在大家聚在一起或是道別的時候。早上送小孩出門,以及一天結束全家人都回家之後,是特別脆弱的時段。

一九八○年代後期,芝加哥的兩位心理學家曾為五十個家庭的父母及小孩配戴呼叫器,在一天當中隨機挑選時段呼叫他們,並詢問他們正在做什麼,以及感到快樂的程度。研究人員的目的是要取得美國家庭的情緒相簿,結果確定一天當中,人們心情最緊張的時候是在晚上六點到八點之間。男人經常聲稱他們在這個時候備感壓力,但根據這些心理學家的研究,這些鄭重聲明其實是一種「戲劇效果」,因為男人事實上很享受回家陪家人的時光。相反地,女人在這段時間就真的壓力很大,特別是如果她們得從公司回家的話。她們認為這幾小時就是她們「輪值第二班」做家事、照料家人最沉重的工作時刻。

所以,我和琳達要進行困難的談話,晚上七點四十二分是一天中可能的最糟時刻。

其次是用語。人們彼此交談時會使用到的字詞,有大量的相關知識,而代名詞就像是衝突煤礦裡的黃金。德州大學的心理學家詹姆士.潘尼貝克(James Pennebaker),同時也是《代名詞的秘密人生》(The Secret Life of Pronouns)的作者,他說,假如一對夫妻使用第一人稱代名詞,例如「我」或「我們」,就表示兩人的關係很健康,「我們」是特別好的代名詞,因「我們如何如何」是極為親密無間的表徵。第二人稱單數的說法,例如「你總是那樣說」或「你從來都不這樣做」,卻是不幸福與不善於解決問題的表徵。由此可學到的一點是:要停止爭吵的辦法之一,就是別再說「你」了。

第三是時間長短。儘管大家都同意家人之間難免會有一些衝突,但爭吵時間不應該持續太久。在爭執中,剛開始說的都是好話。華盛頓大學榮譽教授約翰.戈特曼發現,任何爭論中,最重要的論點都是在開場幾分鐘內說出來的。他說,之後人們往往只是用愈來愈高的音量重複這些話。把吵架想像成一場拳擊賽,開頭的前三分鐘,整場拳擊賽差不多就已成定局了,在那之後,你還不如退回自己的角落。

第四個關注重點是肢體語言。說到爭執的肢體部分,拳擊也是一種很好的類比。從你的坐姿到搖擺身體的方式、從你頭部擺動的樣子到臉部表情,每個動作都在家庭紛爭中扮演重要角色。對我來說,眼睛是最容易洩漏秘密的部位。印第安納州的研究人員花費數年,錄下夫妻口角的畫面,仔細監測鼻子抽動、挑眉與低眉、噘嘴等細微動作。四年後,他們再回頭檢視這些夫婦,確定在所有動作當中,有一個舉動最能預測婚姻關係的緊張,那就是翻白眼。翻白眼象徵不屑,而且肯定會惹來麻煩。

不過,眼睛並不是唯一會傳達出不敬的媒介,像是在座位上動來動去、嘆氣、脖子緊繃不動,都會傳達出不敬。相反地,緩和緊張對話的最佳辦法則是:身體向前傾斜、多微笑、點頭。當所有的方法都沒用,不妨模仿對方的肯定動作。大多數人都認為自己是對的,所以如果你跟他們做一樣的動作,他們會認為你也是對的!

談判專家的秘密法則

既然談判協商被視為夫妻經營良好關係的最佳模式,我心想,何不向全世界最厲害的談判專家尋求建議呢?

兩個星期後,我坐在查爾斯飯店裡的宴會廳,這家飯店位於麻薩諸塞州的劍橋市。哈佛談判專案中心在這裡舉辦為期三天的研討會,今天是第一天。被召集來參加這場會議的人,專門處理世界上最棘手的紛爭,比如核禁試條約、以巴和平談判、巴西火車罷工等。該中心共同創辦人威廉.尤瑞正走進宴會廳。

和藹可親的尤瑞身材精瘦,頂著一頭濃密又黑的頭髮,說話時手勢很多。他和羅傑.費雪在一九七○年代,可說是開創了談判研究的領域。他們一九八一年出版的著作《哈佛這樣教談判力》,銷售超過五百萬本。

尤瑞看了一下現場大約一百五十名的觀眾,詢問他們最近正面臨什麼樣的紛爭。一名男性描述拉丁美洲兩國之間的邊界爭端,一名女性提到與中國製造商之間一場一.五億美元的交易,另一名女子則是說和貨車司機工會之間的一份三年合約。我慢慢地舉起手來。

「我太太和我正為了六歲女兒的生日派對,究竟要供應披薩或椒鹽捲餅而爭吵不休。」

觀眾突然報以熱烈掌聲。

「太好了,」尤瑞說道,「你們都來對地方了!」

接著,尤瑞詢問大家,一天當中花在談判上的時間占比是多少,答案從一半到四分之三都有。

「那就算五○%好了,」他說道,「重點在於:每個人每天都要跟人談判,像是跟老闆討論加薪、與客戶完成交易、和另一半協商晚餐要到哪裡吃飯,以及跟孩子談判熄燈的時間。」

「現在,讓我再問你們另一個問題,」他繼續說道,「你們花多少時間練習談判?」無人回答。

「好好地想一想吧!」尤瑞說道,「你的人生中至少有一半的時間都在談判,但你卻從未努力練習過。我希望你們練習談判能夠像練習一項運動一樣。」

然後,他簡單介紹「原則性談判法」的理念。儘管有一些技巧顯然更適用於大規模的談判,但大多數還是可以應用在家庭每天面對的問題上。尤瑞的原則是基於以下五個步驟:

.抽離你的情緒。

.走到樓上包廂。

.站到他們那一邊。

.不要拒絕,只要重新建構。

.為他們建造一座金色橋梁。

「談判的秘密是:要讓別人改變他們的想法非常困難。」尤瑞開始說道。談判有兩種途徑:一是從外部來的直接施壓,二為從內部來的間接施壓。對許多家庭來說,間接施壓是唯一的選項,因為我們無法選擇再也不見到對方。

尤瑞說,不論哪一種方式,我們面臨的最大難題不是對方和他們的情緒,而是我們自己和我們的情緒。他提供了一個簡單的辦法,來防止我們的情緒阻礙談判溝通,就是所謂的「走到樓上包廂」。

「當衝突開始愈演愈烈,想像一下談判是發生在一個舞台上。」尤瑞說道,「然後,讓你的腦子走到能俯瞰舞台的樓上包廂。在那裡,你可以看到宏觀的視野;在那裡,你可以開始冷靜下來;在那裡,你可以發揮一些自制力。」

身為一個情緒偶爾會失控的人,我覺得這個想法很吸引人。針對「走到樓上包廂」,尤瑞建議了許多方法,比方說,你可以要求停戰五分鐘,你也可以說你現在需要喝杯咖啡或去上洗手間,你還可以要求明天早上再一起討論。

「記住,談判的重點並不在於達成協議。」他說道,「假如那是你的目標,你很快就會讓步。重點應該是要實現你的利益,能夠達成這個目標的唯一方法,就是保持冷靜。」

一旦你通過這個難關,就可以再回到舞台上,開始重新設定場景。尤瑞建議,不妨稍微做點改變,也許換個場地是不錯的主意,或者換一件衣服。最重要的是,開始從對方的觀點來看事情。

「身為一個談判者,你能做到最了不起的一件事,就是站到對方那一邊。」尤瑞說道,「記住,你要試圖改變他們的想法。如果你不知道他們腦子裡的想法是什麼,你要怎麼改變呢?」這並不代表讓步,只是意味著你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你可以提出問題,試圖弄懂他們的來歷。

「聽起來很容易,」他繼續說道,「其實不然,這個方法最需要的就是傾聽。」

哈佛的談判計畫可以分成兩大部分。第一部分:走到樓上包廂、站到對方那一邊,是關於把情緒從情境中移除。這個部分是從尤瑞的另一句名言開始的:「不要拒絕,只要重新建構。」第二部分則是邁向解決之道。

「在談判過程中,你擁有的最大力量,就是轉移關注焦點。」尤瑞說道,「你會希望把焦點從雙方最初的頑固位置移開,轉到你們一起想出來的新選項。目的是在分食之前先把餅做大。」他建議提出開放式的問題:你能想出任何替代方案嗎?或是你有其他跳脫框架的點子嗎?

現在,你終於準備好「建造一座金色橋梁」來解決僵局了。尤瑞建議,可以並肩坐下來,寫下所有可能的解決方案,然後把最有希望的打上星號,並刪掉其他的方法。「假如你們卡住了,就再回頭檢視這份清單。」他說道。

尤瑞的最後一個忠告是直接針對夫妻。

「千萬要記住,這絕對不會是你最後一次跟另一方談判。」他說道,「你的目的是不要讓任何一方心懷怨恨。」

第五章  錢從這裡來:巴菲特顧問的零用錢指南

巴菲特顧問的理財教育法

拜倫.特洛特算是許多名人的銀行顧問。此處所指的名人並不是好萊塢巨星,而是美國最富有的家族。特洛特是個很受歡迎的英俊男子,看起來就像是一九五○年代的好萊塢電影男主角。據他描述,他是在「密蘇里州一個迷你小鎮的貧民窟」中長大。現在,他住在密西根湖畔、一間七百六十坪大的豪宅。特洛特曾是高盛公司的副董事長,離職後自立門戶,擔任美國百大富豪家族的顧問。華倫.巴菲特曾稱他是「我信賴的投資銀行家」。

特洛特親切地答應跟我見面,地點就在曼哈頓一間有鑲板的會議室。我以為他的客戶都特別善於把金錢觀傳給下一代,特洛特很快就粉碎了我天真的想法。「應該這麼說,他們大部分都一點也不擅長。」他說,「這就是我的切入點,我可以提供他們把家人凝聚在一起的訣竅。」

他的忠告相當出人意料之外。

一、告訴他們錢在哪裡。特洛特說,關於錢的事,例如錢是如何賺到、賠掉、投資、花掉的,大多數父母本能上都不願意對孩子坦白。他指出,有八○%的大學生從未跟他們的父母談論過如何管理金錢。特洛特建議他的客戶大方打開家中的金庫大門。


「我告訴我的客戶,強迫他們的孩子擁有理財知識,是他們可以做的最重要的事。」他說道。特洛特引述一項統計數據,家長愈常跟孩子談到債務,孩子愈不會發生債台高築的情形;孩子愈常聽到儲蓄的事,他們就愈會存錢。

「許多家庭的情況是,他們過度仰賴潛移默化。」特洛特繼續說道,「最近我跟一位美國女富豪坐下來詳談,告訴她必須和孩子敞開心胸地談一談。她說不想拿事情的真相來增加孩子的負擔,但其實用無知來增加孩子的負擔反而更糟糕。」

二、拿掉訓練輔助輪。「我見過家族中最大的問題,」特洛特說,「是不願意放手讓孩子自己做決定。」他舉例說明,汽車租賃公司Enterprise Rent-A-Car創始人傑克.泰勒,擁有超過九十億美元的淨資產,曾名列全美第十八位最有錢的人。當泰勒的兒子三十二歲時,他把一家公司交給兒子,從此不再過問。「大多數的父母都是一直干涉。」特洛特說道。

他指責我沒讓女兒為自己做夠多的決定。他說,例如我跟琳達不應該強迫女兒把她們自己的錢平分成四等份。我們應該讓她們自己選擇百分比,即使這代表有一部分的錢會比較少。「你幫她們裝上了訓練輔助輪,現在應該要拿掉,讓她們學著自己騎腳踏車。」

「可是,萬一她們騎到水溝裡去怎麼辦?」我說道。

「帶著六美元的零用錢騎車掉進水溝,而非帶著六萬美元的薪水或繼承六百萬美元的遺產騎車掉進水溝,是非常好的想法吧。你六歲的女兒也許是對的,假如她不捐出五分錢銅板,而是採取巴菲特的作法進行投資,以複利滾出十幾億美元,再捐錢出去。如果巴菲特一路以來不斷捐出一千萬美元,他的身價只會有一百億美元,而不是現在的五百億美元,他也就沒辦法捐四百億美元給蓋茲基金會了。」

三、接受孩子熱愛的事物,而且是任何事物。巴菲特以不願寵壞孩子聞名。他的妻子給三個小孩每人各一億美元,在這筆錢並沒有毀掉他們之後,巴菲特又給了三個孩子每人一個十億美元的基金會。特洛特對這項決定早已知情,我問他對此有何看法,金錢本身就是會慣壞孩子嗎?

「我不這麼認為。」他說,「我見過太多真的非常有錢的小孩,都是很棒的人。根據我的經驗,傑出的人之所以傑出,是因為他們找到自己熱愛的事物,有些是在商業領域,但有些則是在慈善事業。巴菲特的其中一個兒子是農夫,另一個是音樂家。大多數家庭並未真的讓他們的孩子跟隨自己的熱情走,他們想當然耳地認為,父母熱愛的事物就是孩子熱愛的事物,但通常並非如此。你應該允許孩子在他們的夢想中做個與眾不同的人。」

四、讓孩子出去工作。在學術界,關於孩子與金錢的議題有許多模糊地帶,不過研究明確指出,兼差對小孩很有幫助。明尼蘇達州的聖保羅市有一項青年發展調查,追蹤許多孩子從就讀九年級直到三十五、六歲,以確定童年是否應該只能玩樂與學習,還是工作是否可能成為有用的部分。結果發現,有工作的人在學校不會失去學習興趣,也不會減少與家人相處、參與課外活動或當志工的時間,他們甚至更善於時間管理。

正如帶領這項調查的研究員杰伊蘭.莫提瑪所觀察:「對未來愈有規畫的青少年,長大成人後也較有可能愈成功與對生活感到滿意。」

特洛特也同意這樣的看法。「我所認識最成功的成年人,都是在很年輕時就投入做生意。」他說,「無一例外。巴菲特相信這就是成功的秘訣,你的小孩必須要投入做生意。巴菲特認為,我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我做過修剪草坪的生意、開過服飾店,我小時候做過所有這些不同的生意,所以我懂錢,即使我從來沒有學過經濟學。他認為,要在商業界成功,提早置身於商業環境是有必要的。所以,如果你真的希望你的女兒了解錢,那就讓她們擺個賣檸檬汽水的攤位。」

close
貨到通知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