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意想不到的幸福家庭秘訣:跟哈佛談判專家學聰明吵架、跟巴菲特顧問學管理零用錢……輕鬆解決家庭苦惱

第四章  聰明吵架

哈佛人教你聰明解決糾紛

爭吵,每個家庭都會有。懂得聰明吵架的家庭,比較有可能幸福。

所有家庭都會有衝突,但過去二十五年來的研究顯示,你跟誰吵架、吵什麼,以及多久吵一次,對你家庭健全的重要性,都遠不及你怎麼吵來得重要。有研究證實,只要家庭成員的痛苦有被隔離、表達,並用來作為成長的動力,沒有理由讓家庭裡的爭執掩蓋良性的互動。

還有其他振奮人心的證據。田納西大學的一項婚姻幸福研究顯示,學會談判的夫妻在婚姻和工作中都比較快樂。那麼怎樣才能成為更好的談判者?從我的研究中,我學到了一些訣竅,已開始重塑我和琳達在家裡的爭執模式。

首先是時間點。黛博拉.坦南在她的《因為我愛你》一書中指出,家人之間的爭吵,通常爆發在大家聚在一起或是道別的時候。早上送小孩出門,以及一天結束全家人都回家之後,是特別脆弱的時段。

一九八○年代後期,芝加哥的兩位心理學家曾為五十個家庭的父母及小孩配戴呼叫器,在一天當中隨機挑選時段呼叫他們,並詢問他們正在做什麼,以及感到快樂的程度。研究人員的目的是要取得美國家庭的情緒相簿,結果確定一天當中,人們心情最緊張的時候是在晚上六點到八點之間。男人經常聲稱他們在這個時候備感壓力,但根據這些心理學家的研究,這些鄭重聲明其實是一種「戲劇效果」,因為男人事實上很享受回家陪家人的時光。相反地,女人在這段時間就真的壓力很大,特別是如果她們得從公司回家的話。她們認為這幾小時就是她們「輪值第二班」做家事、照料家人最沉重的工作時刻。

所以,我和琳達要進行困難的談話,晚上七點四十二分是一天中可能的最糟時刻。

其次是用語。人們彼此交談時會使用到的字詞,有大量的相關知識,而代名詞就像是衝突煤礦裡的黃金。德州大學的心理學家詹姆士.潘尼貝克(James Pennebaker),同時也是《代名詞的秘密人生》(The Secret Life of Pronouns)的作者,他說,假如一對夫妻使用第一人稱代名詞,例如「我」或「我們」,就表示兩人的關係很健康,「我們」是特別好的代名詞,因「我們如何如何」是極為親密無間的表徵。第二人稱單數的說法,例如「你總是那樣說」或「你從來都不這樣做」,卻是不幸福與不善於解決問題的表徵。由此可學到的一點是:要停止爭吵的辦法之一,就是別再說「你」了。

第三是時間長短。儘管大家都同意家人之間難免會有一些衝突,但爭吵時間不應該持續太久。在爭執中,剛開始說的都是好話。華盛頓大學榮譽教授約翰.戈特曼發現,任何爭論中,最重要的論點都是在開場幾分鐘內說出來的。他說,之後人們往往只是用愈來愈高的音量重複這些話。把吵架想像成一場拳擊賽,開頭的前三分鐘,整場拳擊賽差不多就已成定局了,在那之後,你還不如退回自己的角落。

第四個關注重點是肢體語言。說到爭執的肢體部分,拳擊也是一種很好的類比。從你的坐姿到搖擺身體的方式、從你頭部擺動的樣子到臉部表情,每個動作都在家庭紛爭中扮演重要角色。對我來說,眼睛是最容易洩漏秘密的部位。印第安納州的研究人員花費數年,錄下夫妻口角的畫面,仔細監測鼻子抽動、挑眉與低眉、噘嘴等細微動作。四年後,他們再回頭檢視這些夫婦,確定在所有動作當中,有一個舉動最能預測婚姻關係的緊張,那就是翻白眼。翻白眼象徵不屑,而且肯定會惹來麻煩。

不過,眼睛並不是唯一會傳達出不敬的媒介,像是在座位上動來動去、嘆氣、脖子緊繃不動,都會傳達出不敬。相反地,緩和緊張對話的最佳辦法則是:身體向前傾斜、多微笑、點頭。當所有的方法都沒用,不妨模仿對方的肯定動作。大多數人都認為自己是對的,所以如果你跟他們做一樣的動作,他們會認為你也是對的!

談判專家的秘密法則

既然談判協商被視為夫妻經營良好關係的最佳模式,我心想,何不向全世界最厲害的談判專家尋求建議呢?

兩個星期後,我坐在查爾斯飯店裡的宴會廳,這家飯店位於麻薩諸塞州的劍橋市。哈佛談判專案中心在這裡舉辦為期三天的研討會,今天是第一天。被召集來參加這場會議的人,專門處理世界上最棘手的紛爭,比如核禁試條約、以巴和平談判、巴西火車罷工等。該中心共同創辦人威廉.尤瑞正走進宴會廳。

和藹可親的尤瑞身材精瘦,頂著一頭濃密又黑的頭髮,說話時手勢很多。他和羅傑.費雪在一九七○年代,可說是開創了談判研究的領域。他們一九八一年出版的著作《哈佛這樣教談判力》,銷售超過五百萬本。

尤瑞看了一下現場大約一百五十名的觀眾,詢問他們最近正面臨什麼樣的紛爭。一名男性描述拉丁美洲兩國之間的邊界爭端,一名女性提到與中國製造商之間一場一.五億美元的交易,另一名女子則是說和貨車司機工會之間的一份三年合約。我慢慢地舉起手來。

「我太太和我正為了六歲女兒的生日派對,究竟要供應披薩或椒鹽捲餅而爭吵不休。」

觀眾突然報以熱烈掌聲。

「太好了,」尤瑞說道,「你們都來對地方了!」

接著,尤瑞詢問大家,一天當中花在談判上的時間占比是多少,答案從一半到四分之三都有。

「那就算五○%好了,」他說道,「重點在於:每個人每天都要跟人談判,像是跟老闆討論加薪、與客戶完成交易、和另一半協商晚餐要到哪裡吃飯,以及跟孩子談判熄燈的時間。」

「現在,讓我再問你們另一個問題,」他繼續說道,「你們花多少時間練習談判?」無人回答。

「好好地想一想吧!」尤瑞說道,「你的人生中至少有一半的時間都在談判,但你卻從未努力練習過。我希望你們練習談判能夠像練習一項運動一樣。」

然後,他簡單介紹「原則性談判法」的理念。儘管有一些技巧顯然更適用於大規模的談判,但大多數還是可以應用在家庭每天面對的問題上。尤瑞的原則是基於以下五個步驟:

.抽離你的情緒。

.走到樓上包廂。

.站到他們那一邊。

.不要拒絕,只要重新建構。

.為他們建造一座金色橋梁。

「談判的秘密是:要讓別人改變他們的想法非常困難。」尤瑞開始說道。談判有兩種途徑:一是從外部來的直接施壓,二為從內部來的間接施壓。對許多家庭來說,間接施壓是唯一的選項,因為我們無法選擇再也不見到對方。

尤瑞說,不論哪一種方式,我們面臨的最大難題不是對方和他們的情緒,而是我們自己和我們的情緒。他提供了一個簡單的辦法,來防止我們的情緒阻礙談判溝通,就是所謂的「走到樓上包廂」。

「當衝突開始愈演愈烈,想像一下談判是發生在一個舞台上。」尤瑞說道,「然後,讓你的腦子走到能俯瞰舞台的樓上包廂。在那裡,你可以看到宏觀的視野;在那裡,你可以開始冷靜下來;在那裡,你可以發揮一些自制力。」

身為一個情緒偶爾會失控的人,我覺得這個想法很吸引人。針對「走到樓上包廂」,尤瑞建議了許多方法,比方說,你可以要求停戰五分鐘,你也可以說你現在需要喝杯咖啡或去上洗手間,你還可以要求明天早上再一起討論。

「記住,談判的重點並不在於達成協議。」他說道,「假如那是你的目標,你很快就會讓步。重點應該是要實現你的利益,能夠達成這個目標的唯一方法,就是保持冷靜。」

一旦你通過這個難關,就可以再回到舞台上,開始重新設定場景。尤瑞建議,不妨稍微做點改變,也許換個場地是不錯的主意,或者換一件衣服。最重要的是,開始從對方的觀點來看事情。

「身為一個談判者,你能做到最了不起的一件事,就是站到對方那一邊。」尤瑞說道,「記住,你要試圖改變他們的想法。如果你不知道他們腦子裡的想法是什麼,你要怎麼改變呢?」這並不代表讓步,只是意味著你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你可以提出問題,試圖弄懂他們的來歷。

「聽起來很容易,」他繼續說道,「其實不然,這個方法最需要的就是傾聽。」

哈佛的談判計畫可以分成兩大部分。第一部分:走到樓上包廂、站到對方那一邊,是關於把情緒從情境中移除。這個部分是從尤瑞的另一句名言開始的:「不要拒絕,只要重新建構。」第二部分則是邁向解決之道。

「在談判過程中,你擁有的最大力量,就是轉移關注焦點。」尤瑞說道,「你會希望把焦點從雙方最初的頑固位置移開,轉到你們一起想出來的新選項。目的是在分食之前先把餅做大。」他建議提出開放式的問題:你能想出任何替代方案嗎?或是你有其他跳脫框架的點子嗎?

現在,你終於準備好「建造一座金色橋梁」來解決僵局了。尤瑞建議,可以並肩坐下來,寫下所有可能的解決方案,然後把最有希望的打上星號,並刪掉其他的方法。「假如你們卡住了,就再回頭檢視這份清單。」他說道。

尤瑞的最後一個忠告是直接針對夫妻。

「千萬要記住,這絕對不會是你最後一次跟另一方談判。」他說道,「你的目的是不要讓任何一方心懷怨恨。」

第五章  錢從這裡來:巴菲特顧問的零用錢指南

巴菲特顧問的理財教育法

拜倫.特洛特算是許多名人的銀行顧問。此處所指的名人並不是好萊塢巨星,而是美國最富有的家族。特洛特是個很受歡迎的英俊男子,看起來就像是一九五○年代的好萊塢電影男主角。據他描述,他是在「密蘇里州一個迷你小鎮的貧民窟」中長大。現在,他住在密西根湖畔、一間七百六十坪大的豪宅。特洛特曾是高盛公司的副董事長,離職後自立門戶,擔任美國百大富豪家族的顧問。華倫.巴菲特曾稱他是「我信賴的投資銀行家」。

特洛特親切地答應跟我見面,地點就在曼哈頓一間有鑲板的會議室。我以為他的客戶都特別善於把金錢觀傳給下一代,特洛特很快就粉碎了我天真的想法。「應該這麼說,他們大部分都一點也不擅長。」他說,「這就是我的切入點,我可以提供他們把家人凝聚在一起的訣竅。」

他的忠告相當出人意料之外。

一、告訴他們錢在哪裡。特洛特說,關於錢的事,例如錢是如何賺到、賠掉、投資、花掉的,大多數父母本能上都不願意對孩子坦白。他指出,有八○%的大學生從未跟他們的父母談論過如何管理金錢。特洛特建議他的客戶大方打開家中的金庫大門。


「我告訴我的客戶,強迫他們的孩子擁有理財知識,是他們可以做的最重要的事。」他說道。特洛特引述一項統計數據,家長愈常跟孩子談到債務,孩子愈不會發生債台高築的情形;孩子愈常聽到儲蓄的事,他們就愈會存錢。

「許多家庭的情況是,他們過度仰賴潛移默化。」特洛特繼續說道,「最近我跟一位美國女富豪坐下來詳談,告訴她必須和孩子敞開心胸地談一談。她說不想拿事情的真相來增加孩子的負擔,但其實用無知來增加孩子的負擔反而更糟糕。」

二、拿掉訓練輔助輪。「我見過家族中最大的問題,」特洛特說,「是不願意放手讓孩子自己做決定。」他舉例說明,汽車租賃公司Enterprise Rent-A-Car創始人傑克.泰勒,擁有超過九十億美元的淨資產,曾名列全美第十八位最有錢的人。當泰勒的兒子三十二歲時,他把一家公司交給兒子,從此不再過問。「大多數的父母都是一直干涉。」特洛特說道。

他指責我沒讓女兒為自己做夠多的決定。他說,例如我跟琳達不應該強迫女兒把她們自己的錢平分成四等份。我們應該讓她們自己選擇百分比,即使這代表有一部分的錢會比較少。「你幫她們裝上了訓練輔助輪,現在應該要拿掉,讓她們學著自己騎腳踏車。」

「可是,萬一她們騎到水溝裡去怎麼辦?」我說道。

「帶著六美元的零用錢騎車掉進水溝,而非帶著六萬美元的薪水或繼承六百萬美元的遺產騎車掉進水溝,是非常好的想法吧。你六歲的女兒也許是對的,假如她不捐出五分錢銅板,而是採取巴菲特的作法進行投資,以複利滾出十幾億美元,再捐錢出去。如果巴菲特一路以來不斷捐出一千萬美元,他的身價只會有一百億美元,而不是現在的五百億美元,他也就沒辦法捐四百億美元給蓋茲基金會了。」

三、接受孩子熱愛的事物,而且是任何事物。巴菲特以不願寵壞孩子聞名。他的妻子給三個小孩每人各一億美元,在這筆錢並沒有毀掉他們之後,巴菲特又給了三個孩子每人一個十億美元的基金會。特洛特對這項決定早已知情,我問他對此有何看法,金錢本身就是會慣壞孩子嗎?

「我不這麼認為。」他說,「我見過太多真的非常有錢的小孩,都是很棒的人。根據我的經驗,傑出的人之所以傑出,是因為他們找到自己熱愛的事物,有些是在商業領域,但有些則是在慈善事業。巴菲特的其中一個兒子是農夫,另一個是音樂家。大多數家庭並未真的讓他們的孩子跟隨自己的熱情走,他們想當然耳地認為,父母熱愛的事物就是孩子熱愛的事物,但通常並非如此。你應該允許孩子在他們的夢想中做個與眾不同的人。」

四、讓孩子出去工作。在學術界,關於孩子與金錢的議題有許多模糊地帶,不過研究明確指出,兼差對小孩很有幫助。明尼蘇達州的聖保羅市有一項青年發展調查,追蹤許多孩子從就讀九年級直到三十五、六歲,以確定童年是否應該只能玩樂與學習,還是工作是否可能成為有用的部分。結果發現,有工作的人在學校不會失去學習興趣,也不會減少與家人相處、參與課外活動或當志工的時間,他們甚至更善於時間管理。

正如帶領這項調查的研究員杰伊蘭.莫提瑪所觀察:「對未來愈有規畫的青少年,長大成人後也較有可能愈成功與對生活感到滿意。」

特洛特也同意這樣的看法。「我所認識最成功的成年人,都是在很年輕時就投入做生意。」他說,「無一例外。巴菲特相信這就是成功的秘訣,你的小孩必須要投入做生意。巴菲特認為,我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我做過修剪草坪的生意、開過服飾店,我小時候做過所有這些不同的生意,所以我懂錢,即使我從來沒有學過經濟學。他認為,要在商業界成功,提早置身於商業環境是有必要的。所以,如果你真的希望你的女兒了解錢,那就讓她們擺個賣檸檬汽水的攤位。」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