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商品編號:T0700079

這一次,就對自己狠一點!:21世紀百大領袖金博士給上班族的十種鍛鍊

한 번은 독해져라: 흔들리는 당신을 위한 김진애 박사의 인생 10강
作者 金鎮愛
作者原文名 김진애
譯者 游芯歆
出版日 2016-07-01
定價 $310
優惠價 79折 $245
  • 分享至
數量
無法銷售

相關專欄

內容簡介

你,守住對自己的承諾了嗎?


說要好好學習,打開電視立刻就把決心拋在腦後了。
說要少吃多運動,聞到美食的香味就找了新的藉口。
說要準時上班,鬧鐘響了卻忍不住又賴了床。

為什麼,總是軟弱退縮,重複同樣的模式?

從痛苦折騰中進化吧!
不再後悔、不留遺憾,活出熱烈!
這一次,就對自己狠一點吧!

★給工作與人生中不甘心的你!

「21世紀全球百大新世代領導者」金鎮愛博士,從魯蛇進化成強者的絕地生存鍛鍊!

★YES24年度之書票選入圍,讀者好評不斷,持續再版!

壓力好大,做人好難,工作好累,好想一走了之……

覺得前途茫茫,覺得無足輕重,常常空虛寂寞,時時擔憂後悔……

活著,就是無數次與小痛苦的對決!

痛苦不會消失,但跟自己拚了,駕馭痛苦的智慧就會越來越成熟!

所以,狠下心來對待自己吧,為時不晚!

狠心,就是「守住對自己的承諾」。
斬斷所有纏在身上的鎖鏈,忠於自我--
試著離開眾人,獨處;
試著擺脫每天習慣性認為該做的事情;
克服所有想毀掉自己的上癮、誘惑;
對自己許下承諾;
堅守對自己的承諾;
時時刻刻,真誠面對自己的心。

金鎮愛博士以犀利的忠告和指點,告訴我們壯大自我的務實鍛鍊法。

▓製造獨處時間和空間的方法

▓聰明對待壓力的方法

▓解讀時機的方法

▓做完全部工作的訣竅

▓善用認同與批評的關注法則

▓化伴侶、敵人為「自己人」的方法

自我觀察是最關鍵的功夫!從十二道問題讀懂自己

★讀者大讚「原來如此」,豁然開朗!

我覺得應該要選擇「適合自我生理條件」的工作。

能力有無來自訓練,個性好壞也可以適當調整;但屬於本性的生理特質,卻難以改變。

因為這是綜合遺傳因子、成長背景、性格、氣質、累積的知識和體驗,所形成的「生活習慣」。

透過以下十二道問題,除了可以觀察自己的生理特質與行為模式,用人之際,不管是職員面試、挑選專案夥伴,更能提供很大的幫助。

1  一天的時間會如何安排?

2  喜歡人還是喜歡物?

3  是否喜歡與人親近?

4  對於追求金錢有什麼看法?

5  對於權力欲有什麼看法?

6  覺得一定要「有腦袋」?

7  什麼樣的瞬間會覺得快樂?

8  喜歡用眼睛看,還是喜歡動手做?

9  井井有條型,還是亂中有序型?

10  是急驚風,還是慢郎中?

11  會一心多用,還是一次只做一件事情?

12  十年後的我會如何度過一天?

──摘自〈我是誰?我該做什麼?〉

作者簡介
金鎮愛    김진애

這個韓國人,不一樣。

她是《時代》雜誌所選出的「21世紀全球百大新世代領導者」中唯一的韓國人。

她是首爾工科大學的活傳說,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碩士、都市計畫博士。

她致力於「實務省思」,以「正確成長的學習生態界」為夢想,

綽號為「能量金鎮愛」,因為工作時總是能量四溢、活力滿載。

1953年出生於首爾。1971年梨花女子高中畢業,1975年首爾大學建築系畢業。1978年首爾大學工學院建築系建築學碩士學位修畢後,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留學,1987年以論文〈都市空間的民營化:公共計畫過程與民間影響力〉取得都市計畫環境設計學博士學位。

現在一邊經營「首爾論壇」公司,一邊經營「SF都市建築」事務所,主要負責都市規畫、設計開發、出版活動企畫。

著有《人為什麼要念書》《改變人生的建築課》《人生「出乎意料地」帥》《我的主題是人,我的專案是世界》《解讀都市的CEO》《金鎮愛筆下的為人條件》等多部著作。

譯者簡介
游芯歆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學系畢,韓國學中央研究院韓國學大學院歷史學碩士。從事韓國文學著作翻譯多年,譯有《情感的48種面貌》(究竟出版)等大量文學、非文學作品。

看更多

規格

商品編號:T0700079
ISBN:9789861372235
336頁,25開,中翻,平裝,單色
看更多

目錄

引言    我,何苦折磨自己?

1  想逃,能逃到哪裡去?

獨處時間、獨處空間的力量

與自己對決的黎明時分•與妨礙獨處的事物對抗•疏遠家庭的智慧•空間奢侈與時間奢侈•善用零碎時間的三大原則•對自己狠一點吧!•試著獨處!任其獨處!

──獨處,才能讓人有所成長。狠下心讓自己獨處看看吧!在孤獨與寂寞中,成長的新芽就此萌發。

2  壓力好大……只有我這麼辛苦嗎?

將負面壓力轉換為正面壓力

偶爾也要嚎啕大哭•偶爾也要自己摸摸頭•為自己「小奢侈」「小造反」一下•紓解壓力的八種方法•埋首工作,壓力消失•不要自己硬撐,分工合作吧!•實在做不到,就放棄吧!

──試著迷路看看!不告訴任何人自己的行蹤,在路上盡情遊蕩。

3  工作進展不下去了,該如何突破瓶頸?

看準生活的節奏,時機的力學

「最糟紀念日」•何時該做?何時不該做•「夜貓」和「早鳥」•忙時與閒時的穿插原則•坐而思與起而行•主動告解與接受告解•「24小時」「一週」「一個月」「一年」「三年」「十年」的節奏•全盛期」「沉滯期」「空白期」「轉型期」「東山再起」,看準「時機」!

──踏著節拍而行,與力量共舞。讓我們好好解讀那節奏吧!

4  要做的事情太多,該如何全做完?

發揮習慣的力量

「清理派」與「料理派」的差別•減輕負擔,一減再減•堅持使用「個人記事本」•處理事情先後順序的七大標準•消滅工作的六大竅門•將無法預料的變數納入考量的四種計畫•善用分類!分門別類後就能找到解決之道•養成打破舊習的習慣

──原則只有一個:就是一減再減,確定什麼才是對自己最要緊的。

5  什麼事都做不好……我真的有能力嗎?

學習是一輩子的事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列出想做的與能做的事情•為五斗米折腰的工作,就是最好的工作•成績太好反而選擇變少•在實務中學習是最好的•三種人挑戰你的好奇心・寓工作於玩樂,寓玩樂於工作•人人都有社交恐懼症•有待加強才會更努力學習

──對未來有更多成長空間的信念,造就了如今的我。

6  我是誰?我該做什麼?

從十二道問題讀懂自己

一天的時間如何安排?•喜歡「人」,還是喜歡「物」?•是否喜歡與人親近?•對於追求金錢有什麼看法?•對於權力欲有什麼看法?•覺得一定要「有腦袋」?•什麼樣的瞬間會覺得快樂?•喜歡用眼睛看,還是動手做?•「井井有條型」,還是「亂中有序型」?•是「急驚風」,還是「慢郎中」?•會一心多用,還是一次只做一件事情?•十年後的我會如何度過一天?•只有極少數的人能找到命定的工作•做自己樂意的工作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特別存在,這多麼有意思啊!

7  想得到認同,該怎麼做?

學習「關注的法則」

只有派得上用場時,才是獲得認同的「最佳時機」•有未來,才會受到關注•「附加實力」,也是一種實力•想得到認同,先認同別人•任何情況都該遵守禮儀•善用言語的分量與沉默的力量•不要在人前暴露自己的恐懼•遭人辱罵代表受到關注•學習批評與被批評的方法•越困難越要不為所動

──終究會有機會證明自己對某個人來說是有用的。當「時機」到來,千萬要發揮真正的實力。

8  無足輕重的我,真的有存在的必要嗎?

讓世界繞著自己轉

世界沒了我依舊照常運作•沒有我,也就沒有了這個世界•「年度風雲男」「年度風雲女」•四十歲風華盛宴與半世紀饗宴•我的月曆,我的歷史•構思自己的主題專案•「狂喜」和「宣洩」的美妙時刻•我喜歡自己的渺小,也喜歡自己的重要

──我很渺小。但如此渺小的我,對我來說卻是獨一無二的全部。

9  好寂寞……有人可以依靠嗎?

把他們變成「自己人」

化伴侶為自己人•化父母、子女為自己人•化朋友為自己人•化身邊人和陌生人為自己人•化敵人為自己人•該信則信,該疑則疑•找不到友伴時•守住自己人

──世上存在著無數的挫折,但「自己人」卻給我無比的勇氣。

10  真悲哀,人為何如此空虛?

感受來自內在的深度飢渴

傾聽身體發出的飢渴信號•頭腦飢渴時,人會瞬間成長•內心飢渴時,才能感受自己的存在•靈魂飢渴的我,才像個保有人性的人•感受悲哀的特別能力

──能感受悲哀,是人類才具有的獨特能力。

結語   就這麼狠心一次吧!

看更多

引言

我,何苦折磨自己?

你怎麼能那麼輕鬆愜意?

好像世上一點挫折都沒有,腦子裡從不存在「後悔」這兩個字,也沒什麼過失需要掩飾?

怎麼能那麼精力充沛?

怎麼能那麼專注在工作上?

怎麼能完成那麼多工作?

……這些都是我常聽見的話。

才不是那麼回事。其實我跟大家根本沒兩樣──也會抱怨;也有壓力大得不得了、陷入瓶頸的時候;晚上胡思亂想輾轉反側;時時刻刻想逃避;為了得不到他人認同長吁短嘆;覺得被利用而討厭人情世故。常常孤單寂寞。有時還會不停問自己:「為什麼要活著?」因此變得鬱鬱寡歡。

我也是一個無法逃離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傷痛,如螻蟻般不堪一擊的人。

但是,為什麼沒人理解我呢?我的迷惘、痛苦、艱辛,為什麼得不到知音?難道是因為,我故意藏起脆弱模樣的關係嗎?難道是因為,我努力想讓自己表面上看起來很強大?還是因為,我不想讓人識破我的迷惘,套上了偽裝?

理由只有兩個。

第一個是:別人對我的內心世界一點也不在意。不管我有多痛苦、多煩惱,他們根本不想知道。是真的不知道,還是裝作不知道,或許各半,但源頭卻相同。他們眼中所看到的,只是我的話語、行為、經歷、工作態度、工作成果之類的「表象」而已。你覺得他們太冷眼旁觀?回頭看看自己吧!就會明白,其實你也是這樣對待他人的。

第二個理由是:我終究也只能自己一個人痛苦。因為別人根本不關心我,我只能獨自承受內心的煎熬。懷疑、不安、自卑、傷感、委屈、恐懼、內疚、疲累、痛苦,我都只能一個人承受。「全都甩開吧!」「又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情!」「沒關係啦!」「沒必要這樣,換個角度想就好。」「過段時間會慢慢好起來的。」不管別人怎麼說,還是一點用都沒有。痛苦只是短暫離開,不多時又回來。懷疑也終究不會消失。不知不覺間,又開始折騰起來……


只有我會這樣嗎?


然而,只有我會這樣嗎?只有我會受折磨嗎?這種想法對我來說也是一種折磨。因為我會歸咎於自己太糊塗、太懶散、太愚蠢,才會變成如今這副模樣。

人生在世,如果能切切實實從經驗中記取教訓,就能倖免於此。不只是我,幾乎所有人都在不自覺地糾結著。「弱者,你的名字是人類!」這句話一點也沒錯。

那麼,我哪裡做錯了嗎?你什麼錯都沒有!自己給自己造成的痛苦,也不一定都是不好的。痛苦有其本身的用處,在痛苦中,存在著成長的種子,存在著刺激和領悟。

痛苦讓我們睜大眼睛、張開耳朵;心跳加速、多思多想。痛苦是一種信號,證明我們活著,也促使我們活下去。痛苦的用處,可說至多至廣。

但就算痛苦的用途多多,卻也不能一直深陷其中,否則豈不是太愚蠢了嗎?這也是我一直關注的問題。我們活著難道不能少點痛苦?難道不能稍微「有點智慧地」,轉化成「更有用」的痛苦?即使免不了痛苦,也別重蹈覆轍,這次能不能換成另一種痛苦來承受?

「放空心靈」「屏棄欲望」「擺脫煩惱」「都交到神的手上,都交給命運」這類建議有時能成為某種安慰,但卻無法培育出在人生的驚濤駭浪中生存下來的力量。冥想或祈禱,或許偶爾能讓我們的心靈平靜下來,一旦我們面臨人生中的無數選擇時,卻無法在每一個瞬間都給予我們判斷力、爆發力,以及選擇的標準。人所謂的成長,指的是在不知何時到來的痛苦中,一點一滴培養出守護自己並承受痛苦、駕馭痛苦的能力。我們究竟該如何培養這種能力,變得更成熟呢?


養成觀察痛苦型態的習慣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養成客觀看待自己的痛苦的習慣。當問題發生、難關當前,煩惱變多而難以抉擇、痛苦加倍的時候,就好好觀察一下自己吧。透過這樣的過程,我們會自然而然變得「心細」,同時也學到「大氣」的方法。心細,意味著能擁有仔細觀察上下關連、前後因果,找出具體原因的能力。大氣,則代表著對一種現象不僅僅只看表面上的問題,而是透過對事情內部結構的理解,來規畫自己的對應方案。

不能一心細,就大氣不起來;泰然大氣,卻心細不了。對於痛苦,就是要做到既心細,又大氣。

有些人嘴裡一句:「這算不了什麼!」對自己的痛苦佯裝不知或乾脆漠視,認為這就是大氣。但當痛苦超越了某種限度之後,這些人就會面臨突然崩裂的危險。勉強硬撐之下,一不小心就徹底潰不成軍。「為什麼我這麼痛苦?」一個只會沉浸在痛苦中自怨自艾,或將痛苦歸咎到他人身上的人,無可避免地會有很高的機率掉進痛苦的惡性循環中,整天只想著逃避現實,或對現實感到無力。

最重要的,是保持心細又大氣。對於自己的痛苦仔細觀察,再大氣地勾勒出其型態!這才是人生中必然該做的事情,以下四種習慣是我想大力推薦的。


(1)養成觀察自我的習慣。

每次覺得痛苦的時候,就試著仔細觀察自己的內心。自己既是觀察行為的主體,也是被觀察的對象。為什麼我感到痛苦?想法有了什麼改變?態度有了什麼不同?心是如何被傷害的?該怎麼做才能緩和下來?這次的痛苦與上次有什麼不同?仔細地省察這一切。為了累積經驗,最好能養成如此觀察的習慣。幾次經驗累積下來,就能看出所謂「情況變數」。不只開始能看出是哪些變數在發生作用,還能在痛苦累積之前,就先知道事後療傷之法,研製專屬於自己的預防裝置。

(2)養成觀察並學習他人的習慣。

大家常說不要老看人眼色,但懂得看人眼色,卻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這不僅是向他人學習,也是一種自我學習。因為每個人駕馭痛苦的方法雖然與我不同,卻各有千秋,他們的經驗和智慧對我助益良多,在我做出行動與選擇的最後決定之前,是最好的參考對象。藉由觀察人群,好好學習他們的煩惱、脆弱、無知與智慧,這真的十分重要。再者,不只要能直接觀察,還要能間接觀察──多讀書、多看電影,多聆聽歷史和時事,這些都是向他人學習上重要的觀察行為。

(3)養成「傾訴」這種非常健康的習慣。

向他人傾訴的行為,是將自己的想法、心理、選擇、意見、擔憂,宣洩而出的過程。痛苦如果能說出來,就不再是一種痛苦。宣洩痛苦,就能減輕痛苦的重量,在這過程中,也認清了自己的內在。只要有一個人就夠了,沒人規定傾訴的對象,必須限定是朋友、家人或伴侶。根據情況,傾訴的對象也有所不同。找到對象,坦白傾吐出自己的痛苦,這種行為就類似告解。天主教的告解儀式,用意在得到對所犯之罪的赦免。而俗世中的傾訴,則成了一個看清自己的過程,也是一種站在客觀立場來觀察自己行為的開始。寫日記、寫文章、寫書,都能成為一種傾訴的行為。

(4)養成勾勒痛苦型態的習慣。

經由上述過程,平靜地勾勒出自己痛苦的模樣。藉由痛苦與反應的關係,想法與行為之間的關係,來發現自己的模式,是非常重要的。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特徵,感覺無所適從的時候,為何無所適從?感覺痛苦的時候,為何痛苦?為什麼有時幸福,有時不幸?事情進展何以順利,又何以失敗?錯失的是什麼,得到的又是什麼?然後就能逐漸看清什麼是該堅持的原則,什麼是該丟棄的成見。於是自己的感情模式、想法模式、行為模式、精神模式,就能全面被描繪出來。看清楚了自己的全貌之後,我們才能心甘情願地大氣以對。


生活,就是無數次與小痛苦的對決


當然,就算如此觀察自己、觀察他人,並且傾訴自我、看清自己,勾勒出自己的型態,將自己放在客觀的角度上看,也還是會不自覺地糾結,因為我們依然不完美。但不管怎樣,已是大有助益。就算搖擺不定,也已經能找到重心;就算痛苦,也不再是消耗型的痛苦,而是已經啟動,轉化為成長型的痛苦了。

那麼,勾勒痛苦型態的習慣,對每個人都有幫助嗎?那是當然!外人看我,認為我堅定又強大,那是因為他們從我的行為中,感受到了某種穩重感與平衡感。就算無法顯露於外,至少為了維持內心的平衡,我也要努力變得心細又大氣。或許心細多少得看天性,但大氣卻能靠後天訓練。


本書的內容,主要是在該如何駕馭與工作相關的痛苦方面,從中挑選了十個主題--(1)想逃避、(2)壓力大、(3)陷入瓶頸、(4)工作疲累、(5)總忍不住抱怨、(6)前途茫茫、(7)想獲得認同、(8)無足輕重、(9)孤單寂寞、(10)悲傷痛苦。

這十個主題,或許算是程度比較輕微的,除此之外不知還有多少相較之下更疼、傷口更深的痛苦。一想到在人生和工作上頻繁出現的生離、死別、事故、疾病、挫折、背叛、歧視、貧困、暴力、犯罪、戰爭、分手等等,這些日常生活的遭遇,或許在痛苦的程度上根本算不了什麼。

然而,事實卻非如此,因為我們的生活,就是無數次與小痛苦的對決。有時甚至會因為傷心過度,而完全沉浸在痛苦中。打亂日常生活的種種痛苦,也在不知不覺間啃蝕著我們,讓我們身心俱疲,或是免疫力降低、倒楣連連、深陷挫折感中。重則導致精神崩潰,成了行屍走肉,遑遑不可終日,最後在深感無力之下徹底摧毀身心。


承認自己的不完美,並堅強起來


當我們承認自己有多麼不完美、是多麼脆弱的存在時,或許就是我們探究自己為何折磨自己的開始。也可以說,這個步驟開始於:我們承認自己身上有缺點存在,承認自己對自己帶有偏見,還強迫自己認同這些偏見。我相信,這種對自我的「承認」,是建立堅強精神的基礎。

「媽媽的精神真強大!」這是我近來聽到的最佳讚美,而且這句稱讚還是來自與我最親近的人之一的我家老么。身處工作上、人際上、家庭上麻煩事不少的情況下,這是對我一貫所持態度的一種評價,所以我很開心。我知道,人生在世,總會遇到大大小小的問題。我總認為,一個毫無問題發生的人生,不只不存在,也絕對缺乏樂趣,失去動機。關鍵不在問題本身,而在於「對待問題的態度」。我的特性之一,凡事積極以對,就是出自這種想法。

本書以我的舊作《成長為人》一書為基礎寫成,剛開始動筆的時候,我才四十多歲,處於當時必須在無數問題中尋找生存之道的階段,而最重要的是,已經到了「勢在必行」的時候。如今我重新修改這本書,已經歷盡風霜,身經百戰。生活上的痛苦因此減少了一點嗎?令人洩氣的是,非但與之前沒有太大差別,引發痛苦的社會性變數反而變得更加多樣化,也更為嚴重。我目睹著這一切,更覺心煩意亂。人的生活環境變得更加複雜,痛苦的型態隨之增多,強度也變大。人的意識受到啟發的同時,折磨自己的情況卻似乎也加劇。在此情況之下,希望寫這本書的我,和閱讀這本書的讀者之間,能心有靈犀。


折磨自己的我,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


寫著這本書的我,是個什麼樣的人?

我為了生存而設的生活條件是什麼?

我在本質上的喜好又是什麼?

給自己下個定義吧!

我在私人方面的生活條件,也與多數上班族女性所遭遇的錯綜複雜情況沒什麼兩樣。要達到家庭與工作之間的平衡,簡直就跟走鋼索似的。教養兩個孩子,是豐富我人生的最好禮物,也是最艱辛的過程。身在典型的大家族裡,熙熙攘攘的婆家和娘家中,沒有一天風平浪靜。

我的工作,多少有點複雜,因為我選擇了一個他人不太會選擇的事業。取得博士學位之後,我並未踏入學校或研究所之類安定的制度圈裡,反而以自行創業,走上了民間實務的道路。在我們的社會中,要經營一家小小的獨立公司,往來於挑戰與挫折、自尊心與受辱感、獨立心與從屬感荒誕交錯的情況中,必須不斷做出無數的選擇。

我在許多情況裡來來去去,一路生存下來。在各個類別、各種領域裡穿梭工作,可說嘗盡榮辱。我的主要領域是建築與都市計畫,與其他領域合作的趨向很強,不只在各種工程、藝術文化等範圍,和不動產、住宅政策、管理、經濟領域的人交流也不少。與國會議員、市議員、區議員、區政府、市政府、中央部會首長等政務官員的接觸也很多。

建築,在這個時代裡屬於民間主導的領域,而都市計畫,基本上則屬於政府主導的範圍。不僅是一般性的實務活動,對政策與制度改善大為關心的我,在民間與政府之間往來,甚至到了最後,還直接擔任過國會議員。

我也曾經在男性世界和女性世界裡來來去去。我的工作夥伴和同事們,基本上全是男性,可說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程度。與男性們近距離接觸的結果,有時也常失望到憎恨的地步。因為有太多男人跳脫不出食物鏈的羈絆,或是過於唯利是圖。但是,透過這些經驗,我才能夠清楚地了解到在我們的社會裡,男人們出於半推半就戴上的社會枷鎖的重量,以及他們的悲歡。我們社會中根深柢固的父權文化,成了不僅壓迫著女人,也同樣壓迫著男人的一種機制。

無論如何,我總歸是個女人,有時雖然也會聽到人家說我是「男人婆」,或是「比男人更像男人的女人」之類的批評,但我從來沒忘記過自己是個女人。在我們的社會中,身為女人,雖然對現實中所受到的歧視與壓迫十分在意,但如果還有下輩子,我還是要當女人。「女人味」是我最讚揚的,女性特有的包容態度、充滿人性的面貌、看世界的溫暖眼神、關懷的行為、分享的意願,這些特質結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女人味。我相信,在社會上受到歧視的女性,反而會為了人性的理想,堅守到底。

我是個「取向多變」的人,極端外向的同時,也極端內向。屬於行動派的同時,也屬於思想派。雖然情感十分發達,但也受過徹底的邏輯訓練,樂於在熱情與冷靜之間游移。我是一個一心多用的典型「多重角色扮演者」,樂於承認自己是「工作狂」,同時也是「玩樂狂」,幾乎是工作與玩樂不分,私底下也喜歡玩。

在本書的最後也會提到,我的心中當然也有過不去的門檻、好不了的傷痛。像是一種情結,一種心靈上的創傷,或是一種強迫症。對於「歧視」,我高度敏感,因為從小我就飽受歧視,得不到完全的尊重,因此我不斷奮鬥,想要賦予微不足道的自己某種意義。「獨立」與「自尊」,是推動我的力量。「只有獨立才有活路」的想法,以及「想維持自尊」的渴望,雖然時而深深折磨著我,但仍舊是守護我的一股力量。我對不法、貪腐、欺瞞、舞弊、不合理、違規、圖利,反應極端激烈的原因,也是出於那些事情妨礙了我對獨立與自尊的維護,甚至動搖根本。

我等於是從一個眾人不看好的小孩,搖身一變,成為一個備受期許的大人。小時候我所得到的評語通常是「害羞的孩子」「羞怯柔弱的孩子」「懦弱的孩子」「不愛笑的孩子」「過於嚴肅的孩子」「凡事太過認真的孩子」之類的。成了大人以後,我常聽到的是「愉快的人」「愛笑的人」「堅強的精神」「充足的體力」「爽直的風格」「有分量的專家」「有信念的政治家」「對理念毫不猶豫發言的人」這類的稱讚。但我心中,卻始終留有小時候的模樣。

當他人認為我很強大時,其實我在心裡正安撫著脆弱的自己;當別人鼓譟著說我是成功人士時,我努力讓自己不要當真;當別人將我歸類到擅長學習、成績斐然的人時,我煩惱自己為何讀書;當別人說:「妳做的已經夠多了。」我仍舊懷抱著腳踏實地的夢想。

回顧過去,我的自尊心,才是折磨我自己的最根本原因,至今依然。即使如此,難道我就可以拋棄自尊嗎?這是我萬萬做不到的事情。我的工作狂性格,給了我成就,也給了我快樂,但也是造成我疲累不堪的主要原因。就算如此,我難道會放棄工作嗎?完全不可能!我的獨立個性,是我行為的根本,也是使我活得辛苦的主因。那麼,我會放棄獨立個性嗎?那也是絕對做不到的。


以深具意義的折磨來強大自己!


折磨我的,其實是我自己!這本書正是想從這個重點切入。

折磨自己是不對的嗎?並非如此!那麼要繼續折磨自己嗎?當然!但是,難道非得繼續折磨才行嗎?那倒不是!痛苦不會消失,但駕馭痛苦的智慧卻會越來越成熟。那麼,該如何培養智慧呢?就是要好好觀察自己的痛苦,勾勒出痛苦的型態來,才能化折磨為自強。

深陷痛苦,才會致力去消除痛苦。讓我們集中思考「為什麼我會痛苦?能不能將這份痛苦變得有意義?」沒有痛苦的人,反而是最有問題的人。只要不是反社會人士、有暴力傾向的人,所有人都對自己抱持懷疑心態,因此才會折磨自己。自我意識,是讓人活得像個人的原動力,而痛苦則是表露出來的現象。

面對各種痛苦,我們有時卑怯,有時想逃避,有時想眼不見為淨,但最終還是得直接面對,還是得找出深層原因一決勝負,同時也必須將此轉化為深具意義的痛苦。培育這份力量,也是自己該做的事情。所以,讓我們既心細又大氣,自立自強!


於人類都市學園

二○一四年七月


結語 就這麼狠心一次吧

當我開始寫這本書的時候,各種壓力、挫折感、瓶頸、疲勞、不安、自責、委屈、冷落、孤單、悲哀紛紛湧上心頭,不禁讓我感嘆人生為何如此孤獨寂寞。然而在寫書的過程中,我才再次領悟,這一切的痛苦其實都是我自己造成的。為什麼我要折磨自己呢?書寫完之後,我也鬆了一口氣,就像把自己的痛苦全都在書中宣洩一空,也像找到了克服那些痛苦的祕訣,我又能再度狠心對待自己似的。

「狠心一次吧!只要能狠得下心來一次,以後隨時都能狠心對待自己」。狠心的意思,究竟是什麼?解釋遍布在本書內容的各個角落中,這裡就做個總結。

「狠心」的意思,一言以蔽之,就是「遵守對自己的承諾」。說得仔細一點,就是「斬斷一切纏繞在自己身上的鎖鏈,唯獨忠於自我」。若以更條理分明的方式來解釋的話,第一層意思是「嘗試離開眾人獨處」,第二層意思是「擺脫每天習慣性認為該做的事情」,第三層意思是「克服所有想毀掉自己的誘惑」,第四層意思是「對自己許下承諾」,第五層意思是「遵守對自己的承諾」,第六層意思是「藉此真誠面對自己的內心」。你也可以自己為狠心下定義!

「狠心」在韓文裡用「毒」字來表示,「毒」用不好會致命,用得好就成了「藥」,因此狠心要像「用藥」一般。然而,別忘了「是藥三分毒」,千萬得小心使用。所以必須選好時機,選好內容。就想成用好藥,好好地狠下心來!

心細又大氣地狠心對待自己吧!在領悟自己的痛苦、認識警訊、承認痛苦的存在、掌握痛苦的原因上,必須極端心細,唯有心細,才能將我們從痛苦中拯救出來。同時,在駕馭痛苦的時候,必須極端大氣,承認大多數的痛苦都是由自己造成,接受自己的缺點,喜愛自己的不完美,同時也將之化為另一次成長的痛苦。痛苦不會消失,但我們駕馭痛苦的智慧卻會越來越成熟。

就這麼狠心一次吧!這是絕對不可或缺的一次經驗!




看更多

試閱

1  想逃,要逃到哪裡去?

啊,我好想逃!

真想一走了之,擺脫這個枷鎖。

但能逃到哪裡去?

為什麼要過這麼緊張的生活?

能不能就這樣放下一切,遠走高飛?

我們都在心裡這樣吶喊過。總是莫名有種被驅趕的緊張,壓力從四面八方一擁而上,讓人喘不過氣來,只想狠狠甩脫,恨不得放聲狂吼。

只要是上班族,生活就會有如松鼠跑滾輪一般,過得很鬱悶。家庭主婦在家裡也同樣腳步匆忙,為了「做不完的瑣事」疲累不堪。就算是身居高位的CEO,或是在「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公司裡工作的上班族,甚至是已經獲得終身職的教授們,也不見得就輕鬆。所有人還是必須在激烈的競爭中如臨大敵,在永無止境的壓抑下煎熬。

即使還沒有衝動到自殺的地步,但可能也有乾脆丟出辭呈、在離婚協議書上蓋章、回鄉下種田,或乾脆移民一走了之的想法。對圍繞在自己身邊所有的事情、所有的人,都感到厭倦,陷入了心中熱情一點不剩、好奇心一絲不存、全身精力燃燒殆盡的狀態。總而言之,就是到了一種精疲力竭的地步。唯一的念頭只有:「不離開這裡不行!」

所謂的日常生活,真是一種令人不敢恭維的現象。每天非「持續」不可,這本身就已經是一種壓迫。再加上不斷重複,實在令人生厭。不管是誰,都會突然有種被套上薛西弗斯(譯注:希臘神話中被懲罰永無止境推著大石上山的人)枷鎖的感覺。一整天辛苦地推著沉重的大石頭,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頂,到了晚上,石頭卻又滾回山腳下去,第二天一早,又得重新推著石頭,走上登山路。這就是人類再怎麼心不甘情不願,也無可奈何的寫照。大石一日重於一日,隨著資歷漸深,上下左右的人際關係日漸複雜。在社會上站穩腳步,獲得他人越來越多肯定,並且有了家庭,孩子慢慢成長,學識日益淵博,受到的期許也變得更大。這時候,一個人必須背負的石頭,也會越來越大。

於是突然之間,就會浮起想卸下這個重複無休止的日常枷鎖、亡命天涯的念頭。驀然發現,其實自己早就已經想方設法伺機逃跑,也早就在腦子裡想像了各種逃亡的方式時,你或許會大吃一驚也說不定。那麼,接下來你會怎麼做?

獨處時間、獨處空間的力量

「該逃的時候,就逃吧!」

這個答案很簡單,但要做起來可不容易。

責任感、恐懼、怯弱、缺乏勇氣等等,有太多理由阻礙人逃離。電影和小說裡往往會刻畫出主角揮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的橋段,但現實中,說到逃離,卻非能輕易選擇的事情。

一般人能嘗試逃離的變形方式,就是去旅行。而且最好是──獨自上路的旅行。導遊帶團的話,那就不用了;自助旅行則可以考慮;說走就走、獨自出遊的話更好。不一定非得到國外,只要是一個人的旅行,就算在國內、去某個縣市地方,到處都能尋芳賞景。為什麼我要建議獨自旅行呢?因為這樣才能放下所有的牽掛,完全擁有自己的時間、自己的空間,真正做到「獨處」。

人要有獨處的時間,才會成長。守護自己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獨處」。獨處,和睡覺是同一個道理。只能獨自入睡的睡眠時間裡,人會將當天所學、所體驗過的事情,在腦子裡接二連三銘記下來,並啟動潛意識,做夢的同時,也將新的刺激和新的能量填補進去。睡眠對人的成長與生存不可或缺;獨處對成長和生存,也同樣是絕對需要的。

所謂獨處,基本上就是「離群而出的狀態」。對一個人來說,人可以是最美好的天國,也可以是最可怕的地獄;可以給我們帶來無限的喜悅,卻也可能拖住我們的腳步。另外,真正的獨處,是指「脫離分內之事的狀態」。當我們從每天不斷重複的各種分內之事中脫離的時候,才能感受到生活操之在我。

然而,想要一個人獨處,就非得去旅行嗎?搞不好比起出發去旅行,我們更需要的,是在日常生活的枷鎖裡擁有「自己的樂園」。那就是「獨處的時間、獨處的空間」。任何人都需要自己的時間、自己的空間。不管是學生、教師、受雇者、雇主、上班族、自由工作者、妻子、丈夫、少男、少女,更別說是兒童,甚至是嬰兒,全都一樣。

有趣的是,人們卻傾向想盡辦法不讓自己獨處,同時也不想讓別人獨處。因為這個社會裡,大家都害怕遭人「排擠」的關係嗎?還是怕被人貼上不合群、沒人情味的標籤?也可能是因為我們文化中特有的「拉幫結派」社會特性,或者是因為,有太多人混雜在一起、太多資訊在空中交流,形成了這時代的「群癮症」。

因此,我們更迫切需要「獨處」的時間。在無人妨礙,只屬於自己的時間、空間裡,好好品嘗沉浸在自己的時間、空間裡的滋味。無論如何想辦法享受一下獨處時間和獨處空間吧!獨處空間,相較之下比較容易獲得。但獨處時間,就必須狠下心來才能擁有。好好學習獨處空間和獨處時間的力學吧!

與自己對決的黎明時分

我的獨處時間,只能選在黎明時分。每天黎明,是我和自己面對面,與內在的我相遇的時間。這一段時光充斥著煩惱與角力,也讓我回顧各種折磨我的痛苦。同時,更是讓我集中精神處理非分內工作、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的時間。要不是有這段完全屬於我的時間,我想我大概早就瘋掉,或逃到天涯海角去了。

「變成黎明型」是我人生中重要的革命之一。到二十多歲時為止,我都屬於夜貓族,越晚越有精神,半夜一兩點睡覺是平常事,有時甚至到三四點都還醒著。不時因為晏起,只能早午飯合成一頓吃。我不想成為朝九晚六的上班族,不是因為不想早起,而是因為沒法享受深夜裡那濃得化不開的氣氛。那時,我總是扳著手指頭等待週末的到來,實際體驗了一把「週末夜狂熱」。

開始在黎明起床,是在留學期間生了老二之後的事情。那時我三十歲出頭,還只有一個孩子的時候,依然能在照顧孩子外,分出時間享受夜貓子的滋味;但有了兩個孩子之後,就只好投降。孩子需要我全部的關心、隨時隨地的照顧。因此,我煩惱了好一陣子,該怎麼從中尋覓獨處時間呢?於是,偶然間我發現,只要配合孩子作息的節奏就沒問題。孩子們通常都是早睡早起,即使白天也要睡午覺。因此孩子睡,我也跟著睡。孩子夜裡睡得好,一個人也能高高興興地玩,黎明時分在他身邊做我自己的事情,實在是非常好的戰略。從此以後,我就養成早起的習慣,成了「早睡早起身體好的模範兒童」。

我對黎明的崇拜,可說如滔滔江水,一瀉千里。當萬籟俱寂,眾人皆睡我獨醒之際,讓我有一種隱隱的喜悅。

沒有人找我,也沒有討厭的電話,只要能好好活用黎明的時間,會覺得一天真的很夠用。不管怎樣,傍晚或夜裡的時間,還是屬於消耗性質的。邀約遊玩的人很多,可玩可去的地方也很多,燈火輝煌,充滿誘惑的地方更多。悠哉地吃完一頓晚飯後,想再回頭工作就很難。想多玩點,是入夜後的心理;相反地,想多做點事情,就是黎明時的心理。孤單,也是有好處的。醒著的人一個都沒有,營業的地方也不多。因此,黎明可說是一個沒有外界誘惑,只能沉浸在自己世界的自我誘惑時間。

我黎明四、五點起床,住家和辦公室在同一棟大樓的情況下,睜開眼睛坐到書桌前,只要花五分鐘時間就夠了。從這個時候開始,就算再短,也至少有兩三個小時的時間夠我玩得開心。有時振筆疾書;有時揮灑作畫;有時邊聽音樂、邊享受上網瀏覽的樂趣;有時拿張白紙,好好整理一下腦中思緒。當然,有時也會什麼都不做,坐在那裡發呆。

會選擇黎明時分,也是出於現實的因素。白天的行程太忙,整個白天的時間裡,我忙著開會、交際、協商、巡視工地、演講、上電臺節目等等,都奉獻給了人、電話和路上交通。如果能在黎明時先把一天的工作分門別類整理好,就能減少很多緊張的壓迫感。最難得的,還是能在黎明時寫寫東西。有人問我,怎麼這麼厲害,能堅持一年寫一本書?只要把每天黎明兩三個小時的時間都完全花在自己身上,那就一定做得到。

當然,不是任何人都能成為「黎明型」,每個人各有自己的體質。有的人是夜貓子,有的人是早鳥。說到早鳥體質,白天一定要睡午覺,即使只是短短的時間也好,所以如果一個人怎麼都擠不出午睡時間和空間的話,就很難維持「黎明型」的作息。而且根據職場生活節奏的差異,也有所不同。晚上應酬多的人,就做不到聞雞起舞。常需要加班的行業,也同樣不容易。因為幾個人一組的工作,很多時候都得配合時間一起加班。

個人情況上實在無法成為早鳥的話,請繼續擠出其他的時間。每個人都需要一段隱密又激烈地面對自己、與自己對決的時間,不管是晚上十二點前後,還是上班前、上班後或下班後的時光。

無論什麼人,一天裡至少需要兩個小時這樣的時間。為什麼是兩個小時,因為去掉進入狀況的十五分鐘,從狀況裡出來的十五分鐘,集中精神大約九十分鐘,就可以做很多事情,所以兩個小時的時間差不多。一天花兩個小時,一年就有七百到八百個小時,一個禮拜以工作四十個小時來計算的話,就等於至少有四個月的時間是為了自己在工作,如此累積下來的力量是很驚人的。

所以,狠下心來讓自己擁有獨處的時間吧!以自己幽禁自己的方式,尋找自己的存在感,擺脫日常生活的羈絆所導致的消耗感。那麼,你就能在人生的分內之事與想做之事中間,找到平衡點。

與妨礙獨處的事物對抗

然而,這個世界不肯放我一人獨處,總以各種方式干涉我,想剝奪我的時間。

麥克.安迪的小說《默默》裡,將「時間賊」以穿著端正西裝的「灰色紳士」來形容,實在非常貼切。總是以那麼一副正經八百的穿著,提出像模像樣的理由,將我的時間偷走。而那些被偷走的時間,又用到哪裡去了?是不是像驚悚科幻片《鐘點戰》(譯注:二○一一年上映的電影,描寫西元二一九六年,時間成了貨幣,可以用來支付帳單、分享、贈與,甚至可以買賣。那裡的人只能活到二十五歲,窮人要拚命工作來賺取時間/壽命,富人則可活上好幾個世紀。於是就發生了搶劫事件,搶奪的就是「時間」)的情節一樣,搶劫了一無所有、只有時間的我之後,再賣給有錢有勢的人?連每個人都公平擁有的二十四個小時,也可能落入「貧越貧、富越富」的詛咒中,這種描述未來社會噩夢的電影,真令人毛骨悚然。

或許唯有擁有真正的人權、真正的主權,才能完整守護自己的時間。因為這世上實在充滿了太多妄想剝奪我們時間的誘惑。從商業主義社會必需品,各式各樣的廣告、垃圾郵件、肥皂劇、低俗的訪談節目,到出於善意的人際關係,這麼多想奪走我時間的誘惑,該如何擺脫?

就以這個時代算得上妨礙獨處時間排行榜第一名的「電話」為例吧!自從智慧型手機普遍之後,這樣的現象變得更明顯。智慧型手機是一種具備語音通話、視訊通話、簡訊、各種通訊軟體、檢索功能、遊戲功能,甚至是影音功能,助長了成癮現象的手機。如果有人敢信誓旦旦地說,自己沒有上癮,也不認為時間被剝奪,那麼要不要試一次看看?一天、三天、一個禮拜不用手機,一定會覺得世界完全變了一個樣子,也讓自己對時間的概念有了不同的理解。

當然,電話還是值得感謝的。電話是維繫人與人之間最好的紐帶,久沒聽到電話鈴響,還會以為是電話壞了,所以電話算得上是撫慰孤獨的一種手段。電話也減少了時間的負擔,將交通問題交給情報通訊來解決。電話,也可以「長話短說」。見面的話,不僅要茶點招待,還會扯扯私事、聊聊八卦,時間就會拉得很長。

靠著電話就能處理好業務的人,很有可能是一個說話乾脆俐落的人。何況電話本就是業務處理上的基本工具,創業之初,如果要舉出三項要件的話,就是「辦公室、電話,以及祕書」。近來,還可以進行「無辦公室業務」,只要有一支手機,連祕書都可以不用。

但是當電話越來越多時候,問題就發生了。電話這玩意兒,是一種會把時間切割蠶食的怪物。工作正專心的時候,電話響了,就算是家人、親朋好友來電,不管是應酬電話還是問候電話,都不讓人開心。如果是客戶電話或情報諮詢電話的話,那就更累了。再加上民調電話、宣傳電話、廣告電話之類濫打的垃圾電話,不管是誰都高興不起來。隨著年紀越長、做的事情越多、名氣越大,電話也跟著多了起來。這確實是一件無可奈何的事情,只能找出應對之策。經過無數次執行上的錯誤之後,我對於找上門來的電話,訂下了幾項防禦原則。

(1)請託電話,例如邀稿、邀約演講或訪談的,一律以電子郵件連絡,如此就能明快地在短時間內傳遞資訊和掌握內容。

(2)訂好不接電話的時間。例如當我必須全心投入工作的時候,乾脆就把電話切斷幾天。或是一天中有幾個小時不接電話,就當作自己去旅行了。

(3)主要利用簡訊連絡。

(4)沒有來電顯示的電話,盡可能不接,當作對方會另傳簡訊來。

(5)手機最好只用來撥出用。

要想堅持這些原則,我自己也有必須盡力做到的原則,就是「一定回信」。

不只是業務方面的電話,連邀約性質的電話也隨即回覆。因為從我自己無數次拜託他人,也無數次被拒絕的經驗來看,就算是被拒絕也想早點知道,才能尋求其他管道。不過,對於一些不著邊際的邀約,也就沒有非得回覆的必要了。

這些原則並未能被好好守住,因為處在一個「約定文化」「預約文化」「計畫文化」都薄弱的社會裡,實在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聽說作家、藝術人士、教授中,有些人索性不接電話。但我的處境卻不容我耍弄那種特權。很多人要求必須即刻、當場回覆電話,時常讓我陷入難堪的境地。親近的人如果抱怨「要和妳通個電話,還真不容易」的話,我也感到很抱歉。

要想堅守自己的原則,需要堅定的毅力,因為我也會有顧慮。例如,不直接電話連絡,就覺得不快,這種文化讓我很傷腦筋。有人想委託我事情,如果我不馬上回電,有可能就會錯失機會。在我創業初期,也因為這種顧慮,讓自己陷入電話接不完的情況。但不久之後我就了解到,電話接到手軟,不代表工作也接個不停。有時反而是「如留言般簡短的電話」,獲取實質機會的可能性更高。同時我也發現,有許許多多人在生活中飽受電話之苦,所以他們也隱隱也想做和我同樣的事情。這麼簡單的訣竅,前輩們為什麼不願意告訴我們呢?

訂下了上述幾項原則之後,我的手機自然主要用在撥出而已。但是當我提到這事時,有位記者竟然說:「您真是貴族啊!」我想他是「可以不必為電話傷腦筋真好」的意思吧。身為記者,他必須不停與電話打交道,真是情何以堪。其實,看到大半夜還得接聽手機的人,覺得他們真可憐,有必要讓自己隨時被人找到嗎?有必要活得那麼坐臥不安嗎?等的又不是「情人電話」,還真心酸。只是電話而已,就果斷地拿出貴族架式來對待吧!近來「簡訊」功能越發簡單,還能留下發信者紀錄,等於電話也忠實地擔任起祕書的角色,不是嗎?所以沒理由還得透過電話鈴響的次數,來確定自己的社會存在感。

這裡雖然舉了電話為例,但對於不時剝奪我們時間的所有事物,都必須建立起自己的原則。推特、臉書等通訊軟體也可能使人上癮,因此要有自己活用這些軟體的原則。也得想想氾濫的垃圾郵件,該如何過濾?還有各式各樣的廣告傳單,也一樣要想辦法清理。看到地鐵車廂那些隨時隨地在耳朵裡塞著耳機、緊盯著智慧型手機的人,我是否有必要成為他們其中的一員?因為,「擁有自己的時間」與「隔絕這個世界」,截然不同。

然而,即使我如此努力不讓自己的時間被剝奪,有時還是會花數十分鐘時間通話、定期沉浸在通訊軟體裡。這都是出於自主的意願,想這樣通話,想那樣交流。因為善用自己珍藏下來的時間,是我擁有的權利。

疏遠家庭的智慧

「家」,真是讓人又愛又恨的地方,可說無一天寧日。總是有大大小小、不容忽視的事情發生。家裡會發生的事情種類,真是不勝枚舉。而且又因為是家務事,不只是時間,還得用上心力。無論男女,都常因為家務、家人、孩子的事情,而備受壓力。

當然,家的存在對工作有很大的幫助。家,在情緒的安定上的意義,再如何強調也不為過。因為不管再怎麼吵吵鬧鬧,家畢竟是一群彼此信賴的人的集合體。但是,家,也會成為工作上的妨礙。因為工作不僅要求投入,有時還會出現不規律的節奏,因此該上緊發條的時候,就要上得緊緊的。但是家卻是一種習慣性,有規律的重複節奏。對於有全職主婦在家的幸運家庭,那就相安無事,男主外、女主內,就算忙於工作的人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外面,家裡總還有另一個人可以安內。但是這種家庭又有多少?尤其是社會風氣也不容人疏遠家庭。

那麼,該怎麼做才好呢?我常說:「工作是二十四小時的事情」,不是表示要一天二十四小時工作的意思,而是實際工作雖然只有八個小時,但隨時都得處於工作的狀態,做好工作的準備。前提條件便是「隨時做好抽時間工作的準備」。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必須要能從個人限制中脫身而出,其中在必要的時候,「家」也成了疏遠的對象。這個條件不是輕易就能做得到的,需要靠平時不斷累積下來的信賴。而累積此種信賴的原則有幾點。

(1)絕對要提高工作時的產值。對於未婚的年輕人,我一直強調的是「要養成在朝九晚六的時間裡結束掉工作的習慣」。就算晚上或週末還能工作,也不要隨隨便便用掉白天的時間。女人就不用說了,男人也一樣。尤其是男人,常以為有大把的時間可以自由使用,反而降低了時間的產值,更不能掉以輕心。結了婚之後,就沒法那麼隨心所欲地支配時間。如果又有了孩子,就更難了。因此從社會新鮮人的時期開始,就要好好努力提高時間的產值。

(2)對於工作的節奏,必須預先告知周圍的人,並說服他們。當然也可能有突發情況的忙碌,但工作的週期大部分是可以事先預料到的。如果能做好較具前瞻性的計畫,就不難做到事先預告,事前也能對此有所準備。譬如「下個禮拜可能工作負擔很重,到週三為止都會很晚才回來」「這個月最後一個週末有研討會,可能要去出差」之類,就算後來計畫改變,但還是預先告知較好。

(3)對於家務事,首先一定要累積誠心誠意的信賴。要讓家人相信「需要的時候,總是把家人擺在第一位」,這樣才不至於形成讓家人誤以為自己「工作擺第一」的緊張狀態。「工作是二十四小時的事情」這個原則,換成「家務事也是二十四小時的事情」,也必須同樣成立才行。不是說整整二十四小時都在工作,而是要家人相信「只要有需要,我就在你身旁」。

(4)該狠就得狠。該狠心撇下感情時,就必須狠心撇下。該獨處的時候,就不要被家庭牽絆住。狠心堅持守住自己的時間吧!至少對於家庭,我敢說自己具有別於他人的時間競爭力,因為我的家和辦公室就在同一棟大樓裡。這種方式雖然受到很多人羨慕,卻不值得推薦。住家與辦公室的距離越近,反而得更狠心、更堅定地區分家庭與工作。尤其是在家裡工作的「居家工作者」,必須更狠、更堅定,才做得到,因為必須學習在家的同時還能疏遠家的智慧。

懂得疏遠家庭的智慧,對丈夫、妻子、孩子、父母每個人都很需要。不管是什麼人,都心同此理。家所給予的歸屬感是自然而然存在的,但卻不該受到家的束縛。不時感受到離家在外的自由,才會更戀家。因此,我們必須正視家雖然溫暖,卻也是一個麻煩的事實。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想同時擁有家庭與工作,那麼就必須具備時時疏遠家庭的智慧。如此一來,對家的愛才能持續下去。無論如何,再怎麼疏遠,與我們距離最近的其實還是「家」,不是嗎?

close
貨到通知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