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這一次,就對自己狠一點!:21世紀百大領袖金博士給上班族的十種鍛鍊

1  想逃,要逃到哪裡去?

啊,我好想逃!

真想一走了之,擺脫這個枷鎖。

但能逃到哪裡去?

為什麼要過這麼緊張的生活?

能不能就這樣放下一切,遠走高飛?

我們都在心裡這樣吶喊過。總是莫名有種被驅趕的緊張,壓力從四面八方一擁而上,讓人喘不過氣來,只想狠狠甩脫,恨不得放聲狂吼。

只要是上班族,生活就會有如松鼠跑滾輪一般,過得很鬱悶。家庭主婦在家裡也同樣腳步匆忙,為了「做不完的瑣事」疲累不堪。就算是身居高位的CEO,或是在「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公司裡工作的上班族,甚至是已經獲得終身職的教授們,也不見得就輕鬆。所有人還是必須在激烈的競爭中如臨大敵,在永無止境的壓抑下煎熬。

即使還沒有衝動到自殺的地步,但可能也有乾脆丟出辭呈、在離婚協議書上蓋章、回鄉下種田,或乾脆移民一走了之的想法。對圍繞在自己身邊所有的事情、所有的人,都感到厭倦,陷入了心中熱情一點不剩、好奇心一絲不存、全身精力燃燒殆盡的狀態。總而言之,就是到了一種精疲力竭的地步。唯一的念頭只有:「不離開這裡不行!」

所謂的日常生活,真是一種令人不敢恭維的現象。每天非「持續」不可,這本身就已經是一種壓迫。再加上不斷重複,實在令人生厭。不管是誰,都會突然有種被套上薛西弗斯(譯注:希臘神話中被懲罰永無止境推著大石上山的人)枷鎖的感覺。一整天辛苦地推著沉重的大石頭,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頂,到了晚上,石頭卻又滾回山腳下去,第二天一早,又得重新推著石頭,走上登山路。這就是人類再怎麼心不甘情不願,也無可奈何的寫照。大石一日重於一日,隨著資歷漸深,上下左右的人際關係日漸複雜。在社會上站穩腳步,獲得他人越來越多肯定,並且有了家庭,孩子慢慢成長,學識日益淵博,受到的期許也變得更大。這時候,一個人必須背負的石頭,也會越來越大。

於是突然之間,就會浮起想卸下這個重複無休止的日常枷鎖、亡命天涯的念頭。驀然發現,其實自己早就已經想方設法伺機逃跑,也早就在腦子裡想像了各種逃亡的方式時,你或許會大吃一驚也說不定。那麼,接下來你會怎麼做?

獨處時間、獨處空間的力量

「該逃的時候,就逃吧!」

這個答案很簡單,但要做起來可不容易。

責任感、恐懼、怯弱、缺乏勇氣等等,有太多理由阻礙人逃離。電影和小說裡往往會刻畫出主角揮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的橋段,但現實中,說到逃離,卻非能輕易選擇的事情。

一般人能嘗試逃離的變形方式,就是去旅行。而且最好是──獨自上路的旅行。導遊帶團的話,那就不用了;自助旅行則可以考慮;說走就走、獨自出遊的話更好。不一定非得到國外,只要是一個人的旅行,就算在國內、去某個縣市地方,到處都能尋芳賞景。為什麼我要建議獨自旅行呢?因為這樣才能放下所有的牽掛,完全擁有自己的時間、自己的空間,真正做到「獨處」。

人要有獨處的時間,才會成長。守護自己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獨處」。獨處,和睡覺是同一個道理。只能獨自入睡的睡眠時間裡,人會將當天所學、所體驗過的事情,在腦子裡接二連三銘記下來,並啟動潛意識,做夢的同時,也將新的刺激和新的能量填補進去。睡眠對人的成長與生存不可或缺;獨處對成長和生存,也同樣是絕對需要的。

所謂獨處,基本上就是「離群而出的狀態」。對一個人來說,人可以是最美好的天國,也可以是最可怕的地獄;可以給我們帶來無限的喜悅,卻也可能拖住我們的腳步。另外,真正的獨處,是指「脫離分內之事的狀態」。當我們從每天不斷重複的各種分內之事中脫離的時候,才能感受到生活操之在我。

然而,想要一個人獨處,就非得去旅行嗎?搞不好比起出發去旅行,我們更需要的,是在日常生活的枷鎖裡擁有「自己的樂園」。那就是「獨處的時間、獨處的空間」。任何人都需要自己的時間、自己的空間。不管是學生、教師、受雇者、雇主、上班族、自由工作者、妻子、丈夫、少男、少女,更別說是兒童,甚至是嬰兒,全都一樣。

有趣的是,人們卻傾向想盡辦法不讓自己獨處,同時也不想讓別人獨處。因為這個社會裡,大家都害怕遭人「排擠」的關係嗎?還是怕被人貼上不合群、沒人情味的標籤?也可能是因為我們文化中特有的「拉幫結派」社會特性,或者是因為,有太多人混雜在一起、太多資訊在空中交流,形成了這時代的「群癮症」。

因此,我們更迫切需要「獨處」的時間。在無人妨礙,只屬於自己的時間、空間裡,好好品嘗沉浸在自己的時間、空間裡的滋味。無論如何想辦法享受一下獨處時間和獨處空間吧!獨處空間,相較之下比較容易獲得。但獨處時間,就必須狠下心來才能擁有。好好學習獨處空間和獨處時間的力學吧!

與自己對決的黎明時分

我的獨處時間,只能選在黎明時分。每天黎明,是我和自己面對面,與內在的我相遇的時間。這一段時光充斥著煩惱與角力,也讓我回顧各種折磨我的痛苦。同時,更是讓我集中精神處理非分內工作、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的時間。要不是有這段完全屬於我的時間,我想我大概早就瘋掉,或逃到天涯海角去了。

「變成黎明型」是我人生中重要的革命之一。到二十多歲時為止,我都屬於夜貓族,越晚越有精神,半夜一兩點睡覺是平常事,有時甚至到三四點都還醒著。不時因為晏起,只能早午飯合成一頓吃。我不想成為朝九晚六的上班族,不是因為不想早起,而是因為沒法享受深夜裡那濃得化不開的氣氛。那時,我總是扳著手指頭等待週末的到來,實際體驗了一把「週末夜狂熱」。

開始在黎明起床,是在留學期間生了老二之後的事情。那時我三十歲出頭,還只有一個孩子的時候,依然能在照顧孩子外,分出時間享受夜貓子的滋味;但有了兩個孩子之後,就只好投降。孩子需要我全部的關心、隨時隨地的照顧。因此,我煩惱了好一陣子,該怎麼從中尋覓獨處時間呢?於是,偶然間我發現,只要配合孩子作息的節奏就沒問題。孩子們通常都是早睡早起,即使白天也要睡午覺。因此孩子睡,我也跟著睡。孩子夜裡睡得好,一個人也能高高興興地玩,黎明時分在他身邊做我自己的事情,實在是非常好的戰略。從此以後,我就養成早起的習慣,成了「早睡早起身體好的模範兒童」。

我對黎明的崇拜,可說如滔滔江水,一瀉千里。當萬籟俱寂,眾人皆睡我獨醒之際,讓我有一種隱隱的喜悅。

沒有人找我,也沒有討厭的電話,只要能好好活用黎明的時間,會覺得一天真的很夠用。不管怎樣,傍晚或夜裡的時間,還是屬於消耗性質的。邀約遊玩的人很多,可玩可去的地方也很多,燈火輝煌,充滿誘惑的地方更多。悠哉地吃完一頓晚飯後,想再回頭工作就很難。想多玩點,是入夜後的心理;相反地,想多做點事情,就是黎明時的心理。孤單,也是有好處的。醒著的人一個都沒有,營業的地方也不多。因此,黎明可說是一個沒有外界誘惑,只能沉浸在自己世界的自我誘惑時間。

我黎明四、五點起床,住家和辦公室在同一棟大樓的情況下,睜開眼睛坐到書桌前,只要花五分鐘時間就夠了。從這個時候開始,就算再短,也至少有兩三個小時的時間夠我玩得開心。有時振筆疾書;有時揮灑作畫;有時邊聽音樂、邊享受上網瀏覽的樂趣;有時拿張白紙,好好整理一下腦中思緒。當然,有時也會什麼都不做,坐在那裡發呆。

會選擇黎明時分,也是出於現實的因素。白天的行程太忙,整個白天的時間裡,我忙著開會、交際、協商、巡視工地、演講、上電臺節目等等,都奉獻給了人、電話和路上交通。如果能在黎明時先把一天的工作分門別類整理好,就能減少很多緊張的壓迫感。最難得的,還是能在黎明時寫寫東西。有人問我,怎麼這麼厲害,能堅持一年寫一本書?只要把每天黎明兩三個小時的時間都完全花在自己身上,那就一定做得到。

當然,不是任何人都能成為「黎明型」,每個人各有自己的體質。有的人是夜貓子,有的人是早鳥。說到早鳥體質,白天一定要睡午覺,即使只是短短的時間也好,所以如果一個人怎麼都擠不出午睡時間和空間的話,就很難維持「黎明型」的作息。而且根據職場生活節奏的差異,也有所不同。晚上應酬多的人,就做不到聞雞起舞。常需要加班的行業,也同樣不容易。因為幾個人一組的工作,很多時候都得配合時間一起加班。

個人情況上實在無法成為早鳥的話,請繼續擠出其他的時間。每個人都需要一段隱密又激烈地面對自己、與自己對決的時間,不管是晚上十二點前後,還是上班前、上班後或下班後的時光。

無論什麼人,一天裡至少需要兩個小時這樣的時間。為什麼是兩個小時,因為去掉進入狀況的十五分鐘,從狀況裡出來的十五分鐘,集中精神大約九十分鐘,就可以做很多事情,所以兩個小時的時間差不多。一天花兩個小時,一年就有七百到八百個小時,一個禮拜以工作四十個小時來計算的話,就等於至少有四個月的時間是為了自己在工作,如此累積下來的力量是很驚人的。

所以,狠下心來讓自己擁有獨處的時間吧!以自己幽禁自己的方式,尋找自己的存在感,擺脫日常生活的羈絆所導致的消耗感。那麼,你就能在人生的分內之事與想做之事中間,找到平衡點。

與妨礙獨處的事物對抗

然而,這個世界不肯放我一人獨處,總以各種方式干涉我,想剝奪我的時間。

麥克.安迪的小說《默默》裡,將「時間賊」以穿著端正西裝的「灰色紳士」來形容,實在非常貼切。總是以那麼一副正經八百的穿著,提出像模像樣的理由,將我的時間偷走。而那些被偷走的時間,又用到哪裡去了?是不是像驚悚科幻片《鐘點戰》(譯注:二○一一年上映的電影,描寫西元二一九六年,時間成了貨幣,可以用來支付帳單、分享、贈與,甚至可以買賣。那裡的人只能活到二十五歲,窮人要拚命工作來賺取時間/壽命,富人則可活上好幾個世紀。於是就發生了搶劫事件,搶奪的就是「時間」)的情節一樣,搶劫了一無所有、只有時間的我之後,再賣給有錢有勢的人?連每個人都公平擁有的二十四個小時,也可能落入「貧越貧、富越富」的詛咒中,這種描述未來社會噩夢的電影,真令人毛骨悚然。

或許唯有擁有真正的人權、真正的主權,才能完整守護自己的時間。因為這世上實在充滿了太多妄想剝奪我們時間的誘惑。從商業主義社會必需品,各式各樣的廣告、垃圾郵件、肥皂劇、低俗的訪談節目,到出於善意的人際關係,這麼多想奪走我時間的誘惑,該如何擺脫?

就以這個時代算得上妨礙獨處時間排行榜第一名的「電話」為例吧!自從智慧型手機普遍之後,這樣的現象變得更明顯。智慧型手機是一種具備語音通話、視訊通話、簡訊、各種通訊軟體、檢索功能、遊戲功能,甚至是影音功能,助長了成癮現象的手機。如果有人敢信誓旦旦地說,自己沒有上癮,也不認為時間被剝奪,那麼要不要試一次看看?一天、三天、一個禮拜不用手機,一定會覺得世界完全變了一個樣子,也讓自己對時間的概念有了不同的理解。

當然,電話還是值得感謝的。電話是維繫人與人之間最好的紐帶,久沒聽到電話鈴響,還會以為是電話壞了,所以電話算得上是撫慰孤獨的一種手段。電話也減少了時間的負擔,將交通問題交給情報通訊來解決。電話,也可以「長話短說」。見面的話,不僅要茶點招待,還會扯扯私事、聊聊八卦,時間就會拉得很長。

靠著電話就能處理好業務的人,很有可能是一個說話乾脆俐落的人。何況電話本就是業務處理上的基本工具,創業之初,如果要舉出三項要件的話,就是「辦公室、電話,以及祕書」。近來,還可以進行「無辦公室業務」,只要有一支手機,連祕書都可以不用。

但是當電話越來越多時候,問題就發生了。電話這玩意兒,是一種會把時間切割蠶食的怪物。工作正專心的時候,電話響了,就算是家人、親朋好友來電,不管是應酬電話還是問候電話,都不讓人開心。如果是客戶電話或情報諮詢電話的話,那就更累了。再加上民調電話、宣傳電話、廣告電話之類濫打的垃圾電話,不管是誰都高興不起來。隨著年紀越長、做的事情越多、名氣越大,電話也跟著多了起來。這確實是一件無可奈何的事情,只能找出應對之策。經過無數次執行上的錯誤之後,我對於找上門來的電話,訂下了幾項防禦原則。

(1)請託電話,例如邀稿、邀約演講或訪談的,一律以電子郵件連絡,如此就能明快地在短時間內傳遞資訊和掌握內容。

(2)訂好不接電話的時間。例如當我必須全心投入工作的時候,乾脆就把電話切斷幾天。或是一天中有幾個小時不接電話,就當作自己去旅行了。

(3)主要利用簡訊連絡。

(4)沒有來電顯示的電話,盡可能不接,當作對方會另傳簡訊來。

(5)手機最好只用來撥出用。

要想堅持這些原則,我自己也有必須盡力做到的原則,就是「一定回信」。

不只是業務方面的電話,連邀約性質的電話也隨即回覆。因為從我自己無數次拜託他人,也無數次被拒絕的經驗來看,就算是被拒絕也想早點知道,才能尋求其他管道。不過,對於一些不著邊際的邀約,也就沒有非得回覆的必要了。

這些原則並未能被好好守住,因為處在一個「約定文化」「預約文化」「計畫文化」都薄弱的社會裡,實在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聽說作家、藝術人士、教授中,有些人索性不接電話。但我的處境卻不容我耍弄那種特權。很多人要求必須即刻、當場回覆電話,時常讓我陷入難堪的境地。親近的人如果抱怨「要和妳通個電話,還真不容易」的話,我也感到很抱歉。

要想堅守自己的原則,需要堅定的毅力,因為我也會有顧慮。例如,不直接電話連絡,就覺得不快,這種文化讓我很傷腦筋。有人想委託我事情,如果我不馬上回電,有可能就會錯失機會。在我創業初期,也因為這種顧慮,讓自己陷入電話接不完的情況。但不久之後我就了解到,電話接到手軟,不代表工作也接個不停。有時反而是「如留言般簡短的電話」,獲取實質機會的可能性更高。同時我也發現,有許許多多人在生活中飽受電話之苦,所以他們也隱隱也想做和我同樣的事情。這麼簡單的訣竅,前輩們為什麼不願意告訴我們呢?

訂下了上述幾項原則之後,我的手機自然主要用在撥出而已。但是當我提到這事時,有位記者竟然說:「您真是貴族啊!」我想他是「可以不必為電話傷腦筋真好」的意思吧。身為記者,他必須不停與電話打交道,真是情何以堪。其實,看到大半夜還得接聽手機的人,覺得他們真可憐,有必要讓自己隨時被人找到嗎?有必要活得那麼坐臥不安嗎?等的又不是「情人電話」,還真心酸。只是電話而已,就果斷地拿出貴族架式來對待吧!近來「簡訊」功能越發簡單,還能留下發信者紀錄,等於電話也忠實地擔任起祕書的角色,不是嗎?所以沒理由還得透過電話鈴響的次數,來確定自己的社會存在感。

這裡雖然舉了電話為例,但對於不時剝奪我們時間的所有事物,都必須建立起自己的原則。推特、臉書等通訊軟體也可能使人上癮,因此要有自己活用這些軟體的原則。也得想想氾濫的垃圾郵件,該如何過濾?還有各式各樣的廣告傳單,也一樣要想辦法清理。看到地鐵車廂那些隨時隨地在耳朵裡塞著耳機、緊盯著智慧型手機的人,我是否有必要成為他們其中的一員?因為,「擁有自己的時間」與「隔絕這個世界」,截然不同。

然而,即使我如此努力不讓自己的時間被剝奪,有時還是會花數十分鐘時間通話、定期沉浸在通訊軟體裡。這都是出於自主的意願,想這樣通話,想那樣交流。因為善用自己珍藏下來的時間,是我擁有的權利。

疏遠家庭的智慧

「家」,真是讓人又愛又恨的地方,可說無一天寧日。總是有大大小小、不容忽視的事情發生。家裡會發生的事情種類,真是不勝枚舉。而且又因為是家務事,不只是時間,還得用上心力。無論男女,都常因為家務、家人、孩子的事情,而備受壓力。

當然,家的存在對工作有很大的幫助。家,在情緒的安定上的意義,再如何強調也不為過。因為不管再怎麼吵吵鬧鬧,家畢竟是一群彼此信賴的人的集合體。但是,家,也會成為工作上的妨礙。因為工作不僅要求投入,有時還會出現不規律的節奏,因此該上緊發條的時候,就要上得緊緊的。但是家卻是一種習慣性,有規律的重複節奏。對於有全職主婦在家的幸運家庭,那就相安無事,男主外、女主內,就算忙於工作的人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外面,家裡總還有另一個人可以安內。但是這種家庭又有多少?尤其是社會風氣也不容人疏遠家庭。

那麼,該怎麼做才好呢?我常說:「工作是二十四小時的事情」,不是表示要一天二十四小時工作的意思,而是實際工作雖然只有八個小時,但隨時都得處於工作的狀態,做好工作的準備。前提條件便是「隨時做好抽時間工作的準備」。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必須要能從個人限制中脫身而出,其中在必要的時候,「家」也成了疏遠的對象。這個條件不是輕易就能做得到的,需要靠平時不斷累積下來的信賴。而累積此種信賴的原則有幾點。

(1)絕對要提高工作時的產值。對於未婚的年輕人,我一直強調的是「要養成在朝九晚六的時間裡結束掉工作的習慣」。就算晚上或週末還能工作,也不要隨隨便便用掉白天的時間。女人就不用說了,男人也一樣。尤其是男人,常以為有大把的時間可以自由使用,反而降低了時間的產值,更不能掉以輕心。結了婚之後,就沒法那麼隨心所欲地支配時間。如果又有了孩子,就更難了。因此從社會新鮮人的時期開始,就要好好努力提高時間的產值。

(2)對於工作的節奏,必須預先告知周圍的人,並說服他們。當然也可能有突發情況的忙碌,但工作的週期大部分是可以事先預料到的。如果能做好較具前瞻性的計畫,就不難做到事先預告,事前也能對此有所準備。譬如「下個禮拜可能工作負擔很重,到週三為止都會很晚才回來」「這個月最後一個週末有研討會,可能要去出差」之類,就算後來計畫改變,但還是預先告知較好。

(3)對於家務事,首先一定要累積誠心誠意的信賴。要讓家人相信「需要的時候,總是把家人擺在第一位」,這樣才不至於形成讓家人誤以為自己「工作擺第一」的緊張狀態。「工作是二十四小時的事情」這個原則,換成「家務事也是二十四小時的事情」,也必須同樣成立才行。不是說整整二十四小時都在工作,而是要家人相信「只要有需要,我就在你身旁」。

(4)該狠就得狠。該狠心撇下感情時,就必須狠心撇下。該獨處的時候,就不要被家庭牽絆住。狠心堅持守住自己的時間吧!至少對於家庭,我敢說自己具有別於他人的時間競爭力,因為我的家和辦公室就在同一棟大樓裡。這種方式雖然受到很多人羨慕,卻不值得推薦。住家與辦公室的距離越近,反而得更狠心、更堅定地區分家庭與工作。尤其是在家裡工作的「居家工作者」,必須更狠、更堅定,才做得到,因為必須學習在家的同時還能疏遠家的智慧。

懂得疏遠家庭的智慧,對丈夫、妻子、孩子、父母每個人都很需要。不管是什麼人,都心同此理。家所給予的歸屬感是自然而然存在的,但卻不該受到家的束縛。不時感受到離家在外的自由,才會更戀家。因此,我們必須正視家雖然溫暖,卻也是一個麻煩的事實。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想同時擁有家庭與工作,那麼就必須具備時時疏遠家庭的智慧。如此一來,對家的愛才能持續下去。無論如何,再怎麼疏遠,與我們距離最近的其實還是「家」,不是嗎?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