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商品編號:T0200035

影響孩子一生的慢思妙答:40個簡單提問,輕鬆提升邏輯智能

Philosophy for Kids: 40 Fun Questions That Help You Wonder… About Everything!
作者原文名 David A. White
譯者 陳信宏
出版日 2018-04-01
定價 $350
優惠價 79折 $277
  • 分享至
數量
無法銷售
  • 試閱

內容簡介

•長銷18年,讀者一致好評,全美資優小學必上課程
•淺白生活化的思辨教育工具書,大人也適用的哲學入門!
•【選擇】【是非】【填空】【問答】激盪腦力,有效啟動你的邏輯思路!

孩子的問題千奇百怪,怎麼回答?
如何與孩子談論價值觀、是非對錯?
邏輯思考能力該怎麼培養?
透過哲學家經常提出的40個問題,
把最難搞定的對話變成啟發一生的心智互動遊戲!

本書分為四大思維領域──「價值觀」「知識」「真實」「批判性思考」,並設計樂趣無窮的練習題(選擇、是非、填空、問答),是激發思考、反詰、評判能力的好用工具,更有助於孩子敏銳了解自己、應對世界,樂於在難題中另闢蹊徑,創造獨特而自信的豐富生命。

四個領域,學大思想家建構思維格局!

價值觀
「你是公平、有正義感的人嗎?怎麼知道誰是朋友?撒謊有可能是對的嗎?」

小心,你的價值觀可能會全面翻盤!你可能沒有自以為的那麼了解自己的想法!

知識
「你怎麼知道自己『知道』?別人能夠理解你的感受嗎?對自己撒謊有用嗎?」

「知道」的過程其實很複雜──但也非常引人入勝!學哲學家從理所當然的平凡日常中,看見奧祕之處!

真實
「你看時鐘的時候,看到的是『時間』嗎?你和五年前的你是同一個人嗎?你有自由意志嗎?」

這部分的討論是哲學探究當中最抽象的一種,也是最有趣的一種。將大腦轉到劇烈運轉的模式,更要記得樂在其中!

批判性思考
「該聽別人的意見嗎?如果別人都認為一件事情是真的,那件事是不是就是真的?」

這部分的問題將幫助你養成批判性思考的能力,進一步能夠評估推論,知道哪些正確,哪些犯了思考上的錯誤。

◆各界推薦

臺大哲學系教授•苑舉正

美國加州州立大學哲學教授•王偉雄

臺南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班導師•溫美玉    

親子天下嚴選部落客•娘雙寶

專業親職講師•澤爸

──專文推薦

哲學哲學雞蛋糕腦闆•朱家安

──專文導讀

蒙特梭利教育專家•羅寶鴻
親子教育專家•李崇建

─好評推薦

亞馬遜讀者們都覺得哲學太有趣,不讀太可惜!

◆ 這本書是培養哲學思辨的好工具!並且能夠挑戰我們大腦的思考能力!

◆ 這本書不光只能讀懂哲學,還有很多不同的用途。像是:寫作、歷史、公開演講等。最重要的是,還可以讓讀者從各個方面去思考一個問題的答案,甚至是懷疑自己最初的答案!

◆不管幾歲,只要是對人類歷史上這些重要問題懷有好奇心的人,都能夠輕鬆吸收!

◆這本書提供讀者更深入觀察這個世界的方法!不僅思考何謂身為一個人,也想想自己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

◆和其他同類型書不同的地方在於,這本書利用了大量的活動、提問,來幫助我們解哲學家們的思考,也幫助我們更了解自己!

◆這是本非常適合親子共讀的好書!尤其父母都不知道該如何開頭的倫理相關議題,這本書就能成為很好的開頭與媒介!

◆當你要向孩子介紹哲學家與他們的思考,這本書絕對是最適合的一本。寫得清楚易懂,還有給家長與老師的引導討論小祕訣!當孩子有興趣時,每一道問題後還附有2至4道超級燒腦的延伸問題,可以更深入研究!

作者簡介
大衛.懷特 David A. White, Ph.D.

多倫多大學哲學博士。現為帝博大學哲學系兼任副教授、美國研究學程教師。著有六本書、五十篇以上的文章,內容涵蓋哲學、文學批評以及教育理論(包括《今日資優生》期刊連載關於哲學與資優生的系列文章)。

超過五十年的教學資歷中,除了大專院校,其中多達一半的時間也於下列機構教導哲學學程:芝加哥公立學校體系的資優小學、磁性學校(美國藉由提供特色化的另類課程,開放地域招生方式終止種族隔離的規劃)、林肯公園高中的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還有西北大學人才發展中心的四到九年級學生。

懷特博士的妻子瑪麗.吉妮.拉勒比也是哲學家,夫婦育有兩子,丹尼爾與柯林,兩人都比他聰明得多。

譯者簡介 
陳信宏

專職譯者,曾獲全國大專翻譯比賽文史組首獎、梁實秋文學獎及文建會文學翻譯獎等翻譯獎項,並以《好思辯的印度人》入圍第三十三屆金鼎獎最佳翻譯人獎。譯作包括《為什麼我們經常誤解人心?》(究竟出版)、《我愛身分地位》《宗教的慰藉》《無聊的魅力》《新聞的騷動》(以上皆由先覺出版)等。

看更多

得獎紀錄

金石堂2019上半年親子教養暢銷Top30

看更多

規格

商品編號:T0200035
ISBN:9789861372518
328頁,25開,中翻,平裝,單色
看更多

電子書

 

看更多

目錄

名人推薦

導  讀 想開啟哲學討論,你只需要一點小幫助……/朱家安

序   討論哲學,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引言 歡迎你從第一頁開始懷疑一切,享受思考的樂趣

關於本書

哲學與提問

關於書中活動,所必須銘記在心的要點

給老師與父母的提示

如何使用本書 你如果不是哲學家,該怎麼進行哲學思考?

組織

課堂程序

問題回顧與教學提示

第一部分──價值觀

問題01柏拉圖:你是個公平且富有正義感的人嗎?

問題02亞里斯多德:你怎麼知道哪些人是你的朋友?

問題03孔子:你該不該因為在學校努力用功而獲得獎賞?

問題04奧理略:你應該讓小事困擾你嗎?

問題05邁蒙尼德:捐助慈善是你的義務嗎?

問題06彌爾:玩樂會比學習更讓你快樂嗎?

問題07康德:撒謊有可能是應該做的事情嗎?

問題08馬丁.路德.金恩:有沒有什麼時候是應該採取暴力行為的呢?

問題09西蒙.波娃:有時候,你和別人在一起是否會覺得彆扭?

問題10海德格:究竟是我們控制科技,還是科技控制我們?

第二部分──知識

問題11芝諾:你怎麼確知物體會移動?

問題12亞里斯多德:什麼條件會使你說的話成為真的?

問題13笛卡兒:你能夠懷疑自己的存在嗎?

問題14柏克萊:森林裡如果沒有人,那麼樹木倒下會不會發出聲音?

問題15休謨:你確定萬有引力定律真的是定律嗎?

問題16康德:你怎麼曉得自己知道一件事?

問題17維根斯坦:別人能夠理解你的感受嗎?

問題18沙特:你能夠對自己撒謊嗎?

問題19羅素:你感知的是事物的本質,還是僅有事物表面上的模樣?

問題20丹尼爾.丹尼特:電腦能夠思考嗎?

第三部分──真實

問題21巴門尼德:你有可能思考「無」嗎?

問題22德謨克利特:有沒有任何事物是偶然發生的?

問題23柏拉圖:如果我們沒有使用數字時,數字會怎麼樣?

問題24亞里斯多德:數字和人是不是具有同等的真實性?

問題25聖奧斯定:你看時鐘的時候,看到的是時間嗎?

問題26聖多瑪斯.阿奎納:宇宙如果誕生自大霹靂,那麼大霹靂誕生自何處?

問題27洛克:你和五年前的你是同一個人嗎?

問題28霍布斯:你有自由意志嗎?

問題29黑格爾:任何一件事物是否都取決於萬物?

問題30不可能的事物會不會成為可能?

第四部分──批判性思考

問題31說出以及寫出別人能夠理解的內容,是不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問題32你隨時都應該聆聽別人的意見嗎?

問題33你應該批評「別人」,還是「別人的意見」?

問題34「因為」這個字眼為什麼這麼重要?

問題35事物發生的肇因是不是都很容易判斷?

問題36如果許多人都認為一件事情是真的,那件事是否就是真的?

問題37兩個錯誤加在一起會不會負負得正,使一項行為變成正確的?

問題38「我在撒謊。」真還是偽?

問題39合乎邏輯的事情有可能不合理嗎?

問題40「不曉得……」何謂定義一件事物?

最後一次的進一步思考

課程應用

哲學延伸閱讀書單

詞彙表

致謝

看更多

各界推薦

丹鳳高中圖書室主任.「閱讀傳教士」宋怡慧老師大推!給高三同學


[推薦序]  四十題大哉問,問出影響一生的慢思妙答 /苑舉正

我讀過很多介紹哲學的書,但這一本是直到目前為止,最特別的。這本書特別的地方有三個部分:第一,明確地針對閱讀對象;第二,完全以回答問題來介紹哲學;第三,專章教導如何吸收本書的內容。對於學習哲學而言,這三點都很關鍵。

書名中列舉「影響孩子一生」的題目,讓所有家長眼睛自然為之一亮。在這個處處講求競爭的社會裡,孩子不但是家長的最愛,也是未來的主人翁。讓孩子懂得如何思考,必然優於少接觸思考的孩子。但是,這其實並不是一個比較上的問題,而是一個引導孩子如何開展人生的問題。

在我這個年齡中的人,對於開展人生這件事,大多帶有一點無奈。在我成長的歲月中,人生的開展,以生活為主,而生命的價值,只是一個滿足生活條件之後的選項。然而,在生活不虞匱乏的時候,我突然發現,社會對於生命價值的關懷與追求,日益明顯,越來越重要。往者已矣,來者可追,改善策略,首推引導下一代即早學習思考。

長期以來,我個人對於推廣哲學一直很有興趣。在推廣的過程中,我發現要落實哲學教育的有效方法,就是鼓勵兒童學習思考,逐步理解人生中耳熟能詳的議題與價值。我坦承,在講求功利的傳統裡,推廣兒童學習哲學並不容易,但這本書做出了突破這個限制的努力。

一問一答中,看見思考日常的智慧光芒

本書完全從問題出發,讓讀者以自問自答的方式,思索這些問題的答案。坦白說,在閱讀的過程中,我發現某些問題可能會讓孩子覺得無聊,尤其是那些有關於知識論與形上學的問題。這其實是一個好消息,因為這種深刻的問題,也告訴我們東西方哲學所關注的方向是不同的。這些差異,說明了文化上的多元,也提供了學習哲學的方向。

哲學就是在一問一答的過程中,不斷地參考歷代哲學家所啟發的智慧。對我們而言,這些智慧之所以依然值得學習,正是因為它們強調的是:永恆的價值觀、無錯誤的知識、可受公評的真理,以及經得起批判思考的檢驗。這本書所列舉的問題,就是按照價值、知識、真理與批判思考四個方向,把哲學中所談論的倫理學、知識論、形上學與邏輯,透過問答的方式,呈現在我們的面前。

在這些問題中,作者以最自然的方式,詢問讀者例如正義、友誼、慈善、快樂、撒謊、科技,甚至打架,這種司空見慣的題目。在問這些題目的過程中,作者很技巧地將這些議題放在我們的生活中。我發覺,當作者運用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這些大哲學家的觀念做討論時,重點還不是如何詳盡的理解先聖先賢的話,而是如何從現實生活中看這些理念的發展與應用。

透過問答的方式,理解哲學理念的效用是我個人認知上學習哲學最直接的方式。問答的對話模式,有一種重新脈絡化的魔力,這種魔力讓所有的哲學議題,從在轉換成為問題的開始,就已經深深地嵌入在日常生活之中。例如說,人人需要朋友,但是朋友之間的友誼,如何成為一個符合道德標準的觀念,就是一個必須從日常生活中討論的問題。亞里斯多德認為,朋友可以相互幫助,朋友可以提供娛樂,朋友可以提升認知。然而,朋友扮演的這些功用,必須在日常生活中,才能適當地顯現它們的價值。透過回答問題,融合哲學思想再回到日常生活中,是本書最成功之處。

一動一應,體會理解溝通的重大影響

本書第三個特點,就是作者花了不少功夫告訴讀者要如何應用這本書。四十個問題代表四十章,分為四個領域,這些問題具有一個共同的特色,就是沒有確切的答案。沒有確切答案的事實,讓讀者在針對問題回答「是」或「否」時,出現由淺而深的認知過程。同時,作者所安排的問題,有很明顯的次序,因為作者要讓本書的內容直接到任何孩子都能夠看得懂、可以回答,甚至能在回答後,透過本書的指引,進一步思考這些答案是不是值得堅持的答案。

我從來沒有讀過一本這麼有互動性與對話感的書。本書的內容一直不斷地透過問題的開展,讓讀者不斷地與自己對話,甚至可以進一步發展成為幾個讀者之間的對話。在對話的過程中,透過思想所獲得的智慧,會讓所有讀者產生互動的自然情感。對我個人而言,本書融合互動與對話的這個部分,是接觸哲學最高意境,因為我總是在理解哲學智慧之餘,迫不及待地想要與他人互動、溝通、討論我所認知的結果。

在閱讀本書後,我除了深深覺得這是一本很特別的哲學書之外,也覺得在本國的環境下,這本書不但可以影響孩子的一生,也可以經由它其中所包含的問題,讓所有的人嘗試地回答哲學的挑戰。因此,我要向所有國人鄭重推薦本書,並誠摯地期待我們所有人的一生,都不斷地受到哲學的影響。

(本文作者為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推薦序] 透過哲學,訓練建構一生受用的思考能力/王偉雄

人文學科普遍被認為是不實用的學科,而哲學往往更被視為虛無縹緲的玄談或空談,換句話說,不但不實用,簡直是沒用。可以想像,如果一位年青人對父母說決定考入大學後主修哲學,父母大概會力阻或力勸,理由無他,就是讀這沒用的學科必定前途黯淡,即使畢業後找到工作,也不會是高薪厚職,飛黃騰達的機會就更是渺茫了。

哲學真的這麼沒用嗎?最簡單直接的答案是:「當然不是!」然而,對於那些認為哲學沒用的人,這樣的答案是沒用的。除了這樣回答,我可以講些「無用之用」或類似的哲理,但這就更沒有說服力了,因為只會令那些認為哲學沒用的人更加覺得哲學只是玄談。要說服這些人,就不得不用他們接受的「有用」標準。

先說工作和薪金吧。在美國,哲學系畢業生不難找到工作,至少不會比其他人文學科的畢業生困難。此外,根據數年前的一個調查,在人文學科中賺錢最多的,是哲學系畢業生,而在「賺錢榜」的總排名,哲學高過市場營銷管理、商業經濟學和工業科技學等實用學科。這些資料應該令很多人大跌眼鏡。

當然,以上資料只能顯示美國的情況,而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美國不少哲學系畢業生繼續讀上去,例如入讀法律學院或研究院,然後成為律師、教授或其他專業人士。與此有關而不得不提的是,哲學系畢業生在 LSAT(法律學院的入學試)和 GRE(大多數研究院都要求申請者考這個試)的平均成績都是最高的。

說到這裡,臺灣 (或其他華人社會) 的讀者也許會反駁說:「在我們所處的社會,哲學確實是沒用的,哲學系畢業生確實前途黯淡;無論美國或其他西方國家的情況如何,也改變不了這個事實。」如果這真的是臺灣現在的情況,那不表示這是不可改變的,更不表示這不應改變。要改變這個事實,首先要改變一般人那「哲學沒用」的偏見。

哲學的分析訓練和思考習慣,將是成功的關鍵

我寫這篇序文推薦的《影響孩子一生的慢思妙答》,正是一本可以推動這種改變的書;一本書的作用雖然有限,但重大的改變可以由一小步開始。這本書的原名是「Philosophy for Kids: 40 Fun Questions That Help You Wonder about Everything! 」,中譯書名並非直譯,卻更能點出這本書的作用  如果你的孩子從小開始學習哲學思考,他的一生將會受用無窮。

事實上,兒童哲學教育不是甚麼新鮮事,美國的兒童哲學促進學會早於一九七四年成立,過去數十年,有關兒童哲學教育的書不斷出版,而《維基百科》也有「Philosophy for Children」 一條,簡稱「P4C」,其中說明了兒童哲學的教育對象年紀可以小至小學一、二年級。由此可見,兒童哲學教育是大有可為的。

說哲學可以影響一生,絕無誇張。美國哲學界在二〇一七年有一則要聞,各大報章都有報道,就是富豪威廉•米勒捐了七千五百萬美元給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哲學系,理由是他在那裡讀過的哲學課程對他有重大影響,哲學令他得到的「分析訓練和思考習慣」是他一生的成功要素,他是心存感激而捐此巨款的。當然,哲學不會教你賺錢,讀哲學的人也極少成為富豪,重要的是米勒指出的「分析訓練和思考習慣」。

這個看法與另一美國富豪馬克•古賓最近在一個訪問中所說的不謀而合。古賓在訪問中宣稱:「我預言未來十年內,哲學學位的價值會比電腦程式設計學位的價值高。」他說的價值是經濟價值,而他的理據是:很多傳統的工作將會被科技  尤其是人工智能科技  取代,即使不被取代,也會受到嚴重威脅;將來一定需要人 (而不是機器或科技) 去做的工作,都是講求創意、批判思考和思想彈性的工作,而哲學在這些方面是最能夠給人足夠訓練的。

哲學讓思考更柔軟、更有彈性

我在大學當哲學教授已超過十五年了,根據我的教學經驗,學生到大學才接觸哲學,是遲了一點,至少是不容易在思想上重新鍛鍊出彈性來。英國大哲羅素說:「當今之世最壞的事,大都是源於過份的確信。」因為很多「過份的確信」是錯誤的,沒有理據支持,卻能支配人的行為,令人做出不合理或極端的事。這些「過份的確信」,可以是宗教的、政治的、道德的,或是關乎世界和個人其他的重要方面,涉及的信念大多很早便形成,很快便僵化,極難改變。

大學的哲學課有重新鍛鍊思想彈性的作用,令人提高警惕,不敢武斷;然而,正如我剛才所說,上到大學才接觸哲學恐怕是有點遲,最好是從小接受哲學訓練,就像身體的柔軟度,如果從小拉筋壓腿,便能一直保持柔軟。哲學教育有不同程度,低至小學程度的哲學教育也有,無論程度高或低,目的卻是一致的,就是訓練學生思考得正確、思考得獨立、思考得有創意。

《影響孩子一生的慢思妙答》的原作者大衛•懷特有豐富的哲學教學經驗,這本書寫得生動有趣,以哲學問題為主導,包括了知識論、形上學道德哲學和邏輯學裏好些主要的問題,刺激讀者 (或學生) 思考;另一方面,這本書也介紹了很多哲學家的思想和學說 (包括孔子!),令讀者對哲學史有初步的認識。至於這本書的程度,我認為初中至高中到都合適,可以做教科書用,學生自己讀亦會得益不淺;這本書也可以當哲學導論來讀,假如你對哲學剛產生興趣,卻沒讀過任何哲學書,這本會是很好的入門書。

最後談一談翻譯。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批評臺灣一位很有名的中譯者,措辭十分嚴厲,因為我對好書被劣譯所害是感到非常氣憤的。《影響孩子一生的慢思妙答》的文字令我喜出望外,那是第一流的譯文,譯者陳信宏先生功力深厚,譯文不但準確表達出原文的意思,而且讀起來是流暢的中文,沒有生硬歐化之病。讀這本中譯,比起讀英文原著,在哲學上所得的應該沒有甚麼分別。

(本文作者為加州州立大學奇科分校哲學系教授)


[推薦序] 讓哲學幫助孩子的「腦袋瓜」動動筋骨吧!/溫美玉

打破「你以為就是這樣」的世界

「什麼是『真實』?你如何定義『真實』?如果你指的是你所感覺到的一切,你所聞到、嘗到和看到的......那麼所謂『真實』僅僅是被大腦所解譯的電子訊號。」這是電影《駭客任務》的其中一句對白,它大膽的以「電腦程式碼控制人類認知/感覺」的世界觀開啟故事,對於我們習以為常的世界抱持疑惑,甚至質疑「眼見為憑」這句俗語的真實性。看完此片,不由得懷疑起自己所看、聽、聞、嚐的一切是真實的嗎?還有,我們怎麼知道自己有在夢裡醒來?會不會都處在幻象中而不自知呢?有了這部電影的啟蒙,我開始會用另一個角度思考一些看起來理所當然「正確」的事情。當你不再照單全收所有道理,當你開始懷疑老天爺、這個社會所告訴你的一切,那我要恭喜你,已走上了「哲學」這條不歸路。

當哲學遇上教學

我喜歡讓教室裡的孩子「動腦筋」,也就是有事做,而不是看著臺上老師不斷講述,腦袋瓜卻不知道飄到哪去了。正好,「哲學思辨」的最低層次就能滿足我的教學理想,它能催促孩子腦袋瓜別再偷懶矇混,趕快「動起來」。除此之外,「哲學思辨」更高層次的好處還有:

①. 讓孩子面對人生各事件能更豁達。

②. 從世俗的道德價值之外,看到全新的思考。

③. 在不斷探問自己的過程中,更看清自己的價值觀,達到「了解自己」的目的。

④. 學習從所有看似合理的事物中找到問題的「批判思考」能力。

我曾經配合國語課讓孩子思考「自私一定是錯的嗎?」「許願仙子該如何決定要實現誰的願望?」「為什麼有的人不用努力,就能中百萬樂透?」「任何時候都不該說謊嗎?」(剛好跟本書問題07康德所提的概念不謀而合)等問題。我發現一旦起了頭,從事情的本質之外,繼續挖掘、思考,孩子會像小智者一樣,舉起小手,祭出五花八門、可能單純,也可能有趣、有深度的答案。此時,我感覺自己不再是老師,而是與他們平起平坐,共同思考一個議題的夥伴,也常常驚豔於他們的想法。哲學就是這麼神奇,誰都能夠成為誰的老師呢!突然能體會蘇格拉底何以願意花那麼多時間,不斷與街頭巷坊的人們對話、聊天了,因為對雙方而言,都是最好的「認識自己」「探索價值觀」機會。

誰說「事實」勝於「雄辯」?

然而,以國數自社等「智育」學科為重的臺灣教育,傾向於找出唯一、明確的答案。從小未接觸哲學思維,可能讓臺灣孩子對於無固定答案的問題沒安全感,甚至連想都不敢亂想。我認為,開放讓孩子多想、自我表達很重要。不僅訓練他們的表達力,當發現自己的觀點都能被尊重後,相信連帶亦能提升自信心。儘管一個問題,每個孩子可能都有迥異的答案,但這樣「互相雄辯」的過程,比一味記憶固定答案的「事實」更有趣味。

《影響孩子一生的慢思妙答》正好是有系統的哲學教材。此書綜合古今中外哲學家的思維,將他們大部頭的名著濃縮成幾個最關鍵的概念,變成四十個精彩的提問,讓孩子們思考、理解,只要一步步跟著單元內的活動(提問),孩子就能更貼近提出者的觀點,也能發現自己和哲學家的看法有什麼不同?更棒的是,作者還將問題清楚區分為四類(價值觀、知識、真實與批判性思考),老師或家長可針對不同目標,讓孩子進行不同的思考與成長。例如:想要自我探索,可先尋找第一部分「價值觀」裡的提問讓孩子討論。(例:「你怎麼知道哪些人是你的朋友」可釐清自己對朋友的定義,並聽聽哲學家的看法);若要深究看似理所當然的事,可從第二部分「知識」中的問題切入(例:「森林裡如果沒有人,那樹木倒下會不會發出聲音」探討「感知」和「存在」的關係)

有的問題很難,我認為對孩子來說不容易。但作者根據自己在大專院校教授哲學的經驗,貼心地給了老師、家長引導的方向(參考每章節後「給老師與父母的提示」),讓孩子跨入哲學領域的門檻不再那麼高不可攀,也讓這本書成為親子/師生共同研讀、討論的好幫手。

很幸運的,此書的問世,讓哲學不再是深奧、易讀到睡著的沉重書籍,反帶給師生/親子交流機會,成為了解自己與彼此的好媒介。

腦袋就像身體一樣,要活就要動!快徜徉在哲學前輩的思考、體悟中,給腦袋瓜一場激烈的爆汗運動吧!

(本文作者為國立臺南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班導師)


[推薦序] 與孩子一起,為難解的人生問題探尋答案/澤爸

是否還記得孩子小的時候會不斷地問爸媽「為什麼?」「這是什麼?」「你剛剛說的是什麼意思?」然而,往往得到的回覆卻是「沒有為什麼」「就是那樣,不要再問了」「你很多問題耶」結果,孩子長大後,問他們問題,只得到「沒有啊」「不知道」「沒差啦」這類不經思考的被動回答。畢竟,從小到大,只要聽話與照做就好了,為何需要動腦呢?!

每一個問題的背後,代表滿是懷疑的好奇與想得到答案的渴望。而這份好奇與渴望,會開啟無止境的思考。而人會思考,才會衍伸出許多的想像力與創造力。所以當孩子的內心有疑問,並且不害怕問到蠢問題而勇於提問,絕對是相當難能可貴的。此時,正需要我們慢慢地引領著孩子,一步步地享受思考的樂趣與方法。

《影響孩子一生的慢思妙答》這本書,結合了哲學思維的精準度與不同面向的思考維度,向我們提出了四十個問題。不過,如同作者在引言中所敘述:「不太可能每個孩子都覺得書中的每個問題都充滿趣味而且引人著迷,這是很正常的情形。但經常發生的現象是,原本對哲學不屑一顧的學生可能會突然對一個問題感到好奇,因此體會到這種努力獲取知識的重要性。」所以,想讓孩子主動思考絕對是需要時間的,再藉由父母的陪同,才能讓孩子沈浸在思索的大海之中喔!

問題:撒謊有可能是應該做的事情嗎?

書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問題是「撒謊有可能是應該做的事情嗎?」相信當孩子面臨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多半會給肯定的答案:「不應該。我們不可以撒謊。」但是,書中卻引領著我們以不同的思維面向來思考撒謊這件事。例如:如果你知道自己可以藉著撒謊而讓你討厭的人惹上麻煩,那麼你會這麼做嗎?如果你可以藉著撒謊而變得富有,那麼你會這麼做嗎?如果你可以藉著撒謊拯救一個人的性命,那麼你會這麼做嗎?

即使連大人面對以上的這些狀況,撒謊這件事似乎都變得沒有絕對的「對」與「錯」了。那麼,我們又該如何跟孩子解釋謊言,甚至是一起討論呢?!

當心中開始有所不確定時,作者帶領我們與孩子進一步思考:撒謊與嚴重程度(從無害到很嚴重)、是否涉及他人(或是只和自己有關)等因素的連結關係。接著,可以和孩子討論「是否能讓撒謊獲得正當性」的狀況,以及「有可能對自己撒謊」的衍伸問題。

問題的最後,作者再提供給家長與老師們,與孩子一同討論時的提示。像是:「撒謊行為所帶來的有益後果,是否凌駕於這種不道德的手段之上。」「後果是否為判定行為道德性的決定性因素。」這些提示讓我們不會像是無頭蒼蠅、毫無目標地與孩子討論,而是有模式、有脈絡、有不同深淺度地與孩子一同腦力激盪。

教養議題的深度探討

順著書中的思考架構,連我自己看完後,內心都有了些新的啟發。更能把這些看似沒有辦法說明的問題,以條列的方式與孩子做深度探討。讓親子之間,一起在思考層級上往前跨出了一大步。

身為關心教養的父母們,《影響孩子一生的慢思妙答》這本書也提出除了「撒謊」之外更多的議題,像是「捐助慈善」「玩樂與學習」「暴力行為」「科技控制」「批評別人」等,讓我們面對這些狀況時,除了採用命令與責備的方式,還有別的選項可以與孩子互動。藉由「問題」當作起點,「不同的思維」當作引線,「進一步思考」當作衍伸,最後再以「提示」來協助孩子成功學習:價值觀的建立、知識的獲得、真實性的判斷、批判性的思考。

建立孩子的反思能力

現在的資訊來得又快又多,多到我們的大腦已經無法負荷了。往往輕易相信新聞與文章標題,然後大量轉發,卻忘記每個標題背後其實都帶著不同的動機。若是我們看到了標題,充滿懷疑的好奇心,以及擁有想得到答案的渴望,肯定會做出不同的思考行為。因為我們會開始想:「標題為什麼會這麼寫?」「內容的正確性有多少?」「寫這篇的目的為何?」此時,我們才能躲過暗藏陷阱的標題、避開誤導的動機,然後做出正確的判斷。而這些反思的能力,都是需要省悟與練習的。

珍惜孩子的為什麼,先試著反問他而不直接說出答案,不給標準答案的回應,再利用書中提供的脈絡與架構來討論。便能讓孩子滿滿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心中萌芽。也唯有如此,孩子在未來的每一條路上,遇到任何不懂、不解與疑惑的地方,都能夠因思考而成長、因好奇而茁壯。

(本文作者為親職教育講師)


[推薦序]哲學也可以很生活/雙寶娘

你知道四歲的孩子一天要問幾個「為什麼」嗎?根據英國ARGOS公司的調查,答案是「七十三個」!如果身為雙胞胎媽媽,等於一天要面對一四六個的「為什麼攻勢」,看到這裡大家有沒有想拍拍我的肩,或鞠一把同情的淚水呢?

上面當然是玩笑話,不過從這裡我們可以發現,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哲學家。當然他們可能不懂得什麼是哲學,但是,在孩子的頭腦裡存在著很多問題是具哲學性質的,而且孩子們的哲學水準遠遠超過大人。這是因為孩子天真浪漫,不被世俗的制度和利害所約束,對世界及自己的生活環境有無窮無盡的好奇心。

老實說,父母面對孩子的「為什麼攻勢」,常常會難以招駕。尤其是那些父母自己也未曾思考過的問題,又或是回答不出孩子問題時的那種窘。因此,很多父母,包括我本人,常常會對孩子提出的哲學問題予以忽視,在應試教育下長大的父母,對沒有標準答案的哲學問題有一種不安全感,這種忽視其實只是為了維護身為父母的自尊心。對於這點,《影響孩子一生的慢思妙答》這本書提供了一個很簡單的方法:毫不彆扭地自在承認自己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問題,孩子將會以你同樣身為凡人,以及身為追求智慧的同道人,而對你更尊敬。

中國小學裡的哲學教育──十分鐘隊會

筆者育有一對龍鳳胎,目前就讀上海公立小學三年級。學校每個星期會有一次「十分鐘隊會」,類似臺灣學校的朝會。老師會把班級裡的孩子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分配到一個主題,用十分鐘的時間進行主題報告。剛好在我拿到「影響孩子一生的慢思妙答」這本書時,女兒那組分配到「神秘的蛇」為主題。身為主講人的女兒很擔心自己說出來的內容,不被同學了解。這正是書中的問題31:「說出以及寫出別人能夠理解的內容,是不是一件重要的事情?」顯然她的答案為「是」。

既然覺得說出以及寫出別人能夠理解的內容是重要的,那就得投注心思並且勤加練習。一開始女兒央求我幫她撰稿,但我以主講人必須自己寫稿斷然拒絕,只答應可以協助她網上收集資料、潤稿,並當聽眾讓她練習演說。最後女兒自己完成報告,還附了幾個頗具哲學味道的問題,當做報告結束後與台下同學有獎徵答的互動小遊戲。在進行有獎徵答時,必須聆聽舉手回答同學的意見,這又遷涉到書中的問題32:「你隨時都應該聆聽別人的意見嗎?」一場十分鐘隊會,孩子不僅獲得撰寫的能力,還從聆聽同學的意見中,思考了原本不曾想過的問題。例如有個同學舉手發問:「為什麼說蛇是神秘的?大家說蛇是神秘的,蛇就是神秘的嗎?」這不正是書中的問題36:「如果許多人都認為一件事情是真的,那件事是不是就是真的?」孩子果然是天生的哲學家啊!

除了十分鐘隊會的分組報告,中國教育近年來吹起一股哲學風。因為中國自知升學主義下的孩子容易產生缺乏思考的毛病,有不少國中小學將哲學課納為三至六年級學生的必修課,與國英數三科列為同等地位。還從師資培育系統源頭下手,在各省的師範學院裡廣設哲學系,培育哲學專業的教師。

引起孩子學習與思考的興趣,講出令人驚艷的妙答

臺灣中小學目前沒有專設的哲學課,但是有很多家長、老師已經意識到哲學的重要性,卻苦於沒有好辦法可以帶領孩子學習。當我看到究竟出版社的《影響孩子一生的慢思妙答》之後,真是驚喜又感動不已。同為教育人,可以感受作者對哲學教育所付出的努力和用心。這本書的作者大衛•懷特,為哲學的四大領域倫理學、知識論、形上學、邏輯,設計了四十個問題,一個領域有十個問題及特別設計的活動。為了引起孩子的興趣,在安排問題時還從孩子最有興趣的價值問題(例如公平性和友誼)出發。最巧妙的在於每個問題之間具有關連性,父母或老師可以按照書中安排的順序閱讀,也可以從孩子有興趣的地方開始。

我從來沒看過這麼有系統性的兒童哲學書籍,本書除了適合老師拿來當哲學課專用的教科書使用,也非常適合親子共讀。雖然作者說此書適合十歲以上的讀者閱讀,但我覺得閱讀不該受到年齡限制。如果有家長帶領,十歲以下的孩子也可以試著思考書中的問題,例如問題十四:「森林裡如果沒有人,那麼樹木倒下會不會發出聲音?」說不定孩子的「慢思妙答」會讓你驚豔不已,重新思考人生的定義呢!

(本文作者為親子天下嚴選部落客)

看更多

[自序] 討論哲學,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在大專院校教導哲學多年,長期面對經常一副煩悶被動模樣的學生後,一九九三年,由芝加哥公立學校學區資助,我開始到芝加哥的學校,教導六到八年級的學生還有高中學生初級哲學學程。同一年,我也在西北大學的人才發展中心教授四到九年級的學生各式各樣的哲學課程。

這些學程的內容,主要都是從哲學史上各個重要哲學家的著作內容中,擷取簡短段落並加以分析—更穿插著我和學生的大量互動。說白了,我們常常互相爭執。實際上,我非常珍惜的一段回憶,就是有天某位特別好辯(而且深具洞察力)的六年級學生在趕往下一堂課之前,停下腳步非常熱情地對我說:「我很喜歡哲學;我們只有在這堂課才會因為爭辯獲得獎勵!」

這些年輕的學生一點也不被動,對課程也都不感到煩悶。實際上,在我和這群孩子討論哲學的過去這七年來(目前仍持續進行中),我最深切的一項感受就是發現他們能夠很深入地思考重要議題。只要以合宜的方式提出適當的主題,這群孩子就能夠對這些觀念提出絕妙的想法。他們熱愛思考這類問題、表達自己的想法以及主張自己的觀點—而且經常態度熱切又極富洞見。這門課對他們的吸引力,可以從他們偶爾向我打招呼的方式看出來。他們會叫我:「嘿,哲學小子!」我當然不是「小子」,可是那些學生既然這麼看待我,就顯示他們認為在課堂上討論哲學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這本書將為讀者開啟一扇門。藉由結合哲學思維的精準度,以及輕鬆乃至傻氣的語調,接觸哲學家思考這個世界的酷炫方式。邀請所有十歲以上的讀者來閱讀這本書,參與其中那些激發思考的活動,感受哲學的美妙世界。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領大家思考這些問題,能夠讓人生充滿刺激、令人增長見聞,並且富含樂趣。我也希望讀者們一旦體驗到這種特殊的感覺,就會開始自行閱讀哲學問題。對於哲學教師而言,孩子們能有這樣的反應,將是美夢成真!

看更多

試閱

問題07 康德  撒謊有可能是應該做的事情嗎?

謊言是什麼?一項簡單的定義是,每當你明知一件事情其實不真實,卻對別人說那件事情是真的,那麼你就是在撒謊。我們經常聽人說撒謊是錯的,但撒謊絕對都是錯誤的行為嗎?我們應該不論何時都盡力說真話嗎?這些是非常嚴肅的問題。之所以嚴肅,是因為我們相信真相非常重要,而且保護真相也非常重要。不過,說真話是否不論何時都很重要?

以下的例子陳述了撒謊有可能是可行方案的狀況。想想這些情形,並且在每個案例當中盡可能誠實地回答你會不會撒謊。如果會就回答「是」;如果不會就回答「否」。

一、如果母親問你在晚餐前是否吃了餅乾(你確實吃了),你會不會撒謊否認? __________

二、你最好的朋友如果穿著一件非常難看的衣服,你會不會雖然真心認為她看起來不堪入目,卻還是對她說她看起來很美? __________

三、如果你知道自己可以藉撒謊讓你討厭的人惹上麻煩,那麼你會這麼做嗎? __________

四、如果你知道自己可以藉著在入學申請書中撒謊而獲得一間頂尖大學的錄取,那麼你會這麼做嗎? __________

五、如果你可以藉著撒謊而變得富有,那麼你會這麼做嗎? __________

六、如果你可以藉著撒謊拯救一個人的性命,那麼你會這麼做嗎? __________

你有沒有對這六個例子當中的任何一個回答了「是」?如果有,那麼你對於撒謊是否有可能獲得正當性的看法,一定和康德(一七二四—一八○四)這位重要的德國哲學家不同。

我們只要撒謊,就會對真相造成傷害。在康德眼中,我們撒謊也會對自己造成傷害。康德認為我們必須為了正確的理由而做出正確的事情。由於撒謊是刻意偽造真相,所以撒謊就是錯的。

康德指出,我們如果因為特定狀況而撒謊,那麼就是想要把一項錯誤的行為扭轉為正確的行為。可是,這麼做將會導致我們的心智與道德本質陷入混亂。康德認為,試圖利用「惡」的手段達成看似「善」的結果是非理性的行為,因為這是一種矛盾。所以,既然理性是我們的本質,撒謊當然就是錯的—而且不論何時都是如此—因為撒謊即是違反我們的理性本質。因此,就算我們撒謊的用意是要幫助別人,這麼做也不免傷害我們自己的人性。

在康德眼中,理性是全人類共有的本質。他認為,保存我們的理性本質,比為了達成特定結果而撒謊更加重要,就算那個結果看起來是好的也不例外。所以在康德看來,目標(例如拯救一個人的性命)不能為手段(撒謊以便達成那個目標)賦予正當性。不論在什麼狀況下,我們都不能為了達成特定目標而犧牲自己身為理性個體的本質。

進一步思考

一、你也許注意到這項練習當中所舉的例子具有一種模式,也就是嚴重程度依序提高,從相對輕微或是無害,進展到生死攸關的狀況。此外,有些例子只和你自己有關,有些則是涉及其他人。如果你認為自己會在這裡的任何一個例子中(或者不只一個例子)撒謊,那麼你會怎麼在哲學上為這樣的行為賦予正當性?

二、為謊言賦予正當性的一種方法,是思考手段與目標的相關概念。在撒謊的情境裡,有沒有可能反駁康德對於手段與目標這兩者關係的理解? 換句話說,你能夠想出讓撒謊獲得正當性的狀況嗎?

三、你認為有可能對自己撒謊嗎? 關於這個有趣的問題,請見問題18做進一步討論。

「人生如果要令人能夠忍受,撒謊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卑爾根.埃文斯,幽默作家

•給老師與家長的小提示

問題07:撒謊有可能是應該做的事情嗎?—康德(《道德形上學探本》)

這個問題的答案看起來顯然是否定的。不過,此處活動的安排方式,卻刻意讓人覺得在某些案例中,應該撒謊的答案可能是個吸引人的選項。康德的立場對於如何為不應該撒謊的答案提出解釋以及賦予正當性,提供了一個有趣而且重要的觀點。

一、強調誠實回答這些問題的重要性。孩子如果依據「內心深處認定大人會預期他們怎麼做」的想法來回答這些問題,而不是答出他們實際上會怎麼做,這些問題的效力就會大為降低。

二、這些例子雖然簡單,應該注意的是年齡較小的孩子通常會以非常務實的態度看待例子中的細節。第五題就是一個例子。你要堅持指出,獲取財富方式的細節在此處不是很重要;這個例子當中唯一重要的事情,就是變有錢這個目標的手段是撒謊。

三、關鍵的哲學議題是:撒謊行為所帶來的有益後果,是否凌駕於這種不道德的手段之上。要求孩子提出理由,說明撒謊者既然因此導致損害了自己身為人的完整性—或者本質,那麼撒謊的後果為什麼應該比這一件事實更加重要。

四、孩子如果認為後果才是判定行為道德性的決定性因素,那就請他們把這項信念以原則的形式陳述出來(例如:「一項行為的後果如果有益,那麼這項行為就是道德良善的行為。」)。做出這種陳述需要相當高層次的概推性思考,但嘗試提出這麼一項原則的努力,都會讓孩子和大人雙方非常振奮,也深具教益性。(關於手段與目標這兩種概念在社會情境中的運用,見問題08的討論。)

問題28  霍布斯  你有自由意志嗎?

「先生,我們知道我們的意志是自由的,而且有其目的。」—詹森,作者暨詞典編纂者

(我們正在偷聽著一個年輕人的內心想法。)「讓我瞧瞧。我想來做這本書裡的一個問題。大多數問題我都做過了,而且都很有趣,現在只剩下幾題還沒做過。我想,來看看和一個叫做霍布斯的傢伙有關的問題好了。問題是:『你有自由意志嗎?』哎唷,我當然有自由意志!我可以選擇要做這個和霍布斯有關的問題,還是其他的問題。這麼一個明顯可見的問題有什麼值得思考的?這些哲學家有時候提出的問題還真是蠢到了極點。」

表面上看來,這個問題也許顯得很容易回答—當然是「有」。至少我們絕對認為自己擁有自由意志,因為我們顯然可以自由選擇做幾乎所有的事情。

讓我們來想想一些可能性。想想你能不能自由選擇做出以下這些行為,然後在空格裡填上「是」或「否」:

我可以自由選擇:

A做一個公平正義的人。 __________

B做一個好朋友。 __________

C在學校裡盡全力求取最好的表現。 __________

D在合乎自身利益的情況下撒謊。 __________

E在考試中作弊。 __________

F爭論中展現暴力。 __________

G成為全世界最富有的人。 __________

H成為史上最傑出的運動員。 __________

I統治全宇宙。 __________

你也許注意到這九個例子的規律。前三個例子(ABC)是道德上值得稱許的行為,這些是良好的選擇。接下來的三個例子(DEF)是在道德上會受到譴責的行為,這些不是良好的選擇。最後三個例子(GHI)則是有可能做到,但大概不太實際。

你也許不想選擇做DEF的行為;畢竟,你要是被抓到從事這三種行為,恐怕會遭到懲罰。同樣的,你也可能不想選擇做GHI的行為,因為這三點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都是不切實際的目標。不過,重點是你如果想要,就可以選擇做全部這九種行為。這麼看來,你似乎隨時都擁有自由意志。你只是會選擇不做有些你可以自由選擇做的事情,但你還是可以選擇去做。

以這樣的回答來看,本章的問題顯然很簡單。不過,我們先來聽聽一位哲學家對這個主題提出的說法。霍布斯(一五八八—一六七九)是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人物(洛克也是—見問題27)。此外,霍布斯也對人性懷有很強烈的觀點。他的一項理論是,一般理解的「自由意志」當中的那種「意志」根本不存在。每當我們選擇做一件事情,我們所謂的意志其實只是促使我們行動的最後一項欲望或希望。

舉例而言,我在想著是否要做這本書當中的一個問題。我思考著這件事—我該做這個問題,還是應該做別的事?在我做出選擇之前,我認為自己可以選擇(A)做這個問題或者(B)做別的事。但霍布斯指出,我實際上發揮「意志」做一件事的時候,某項(或是某些)肇因會導致我選擇這項行動而不是其他行動。在這個案例中,我對於書中的這個問題所感到的好奇,大於我對其他行為的興趣。因此,我的好奇心肇致我做這個和霍布斯有關的問題。

我們選擇做一件事情,背後的肇因可能不只一項,而且我們經常沒有意識到那些肇因的存在。不過,如果我們對自己的心智與身體如何運作擁有完全的知識,那麼我們就隨時都能夠知道自己會選擇做什麼。所以,霍布斯下了結論:根本沒有「自由意志」這種東西。人類是非常複雜的有機體,我們雖然喜歡認為自己能夠自由選擇,實際上我們卻在因果上注定只能做出我們最終挑選的抉擇。因此,在霍布斯看來,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沒有。」我們沒有自由意志。原因很簡單,就是意志實際上根本不存在,只是哲學想像出來的東西而已。

進一步思考

一、霍布斯在自由意志上的立場如果正確,那麼稱讚或譴責一個人的行為有道理嗎?就算我們所有的行為確實都是肇因造成的結果,我們是不是仍然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起責任?

二、另一個相關的問題:人類所有的行為如果都是肇因造成的結果,那麼因為別人做的行為而懲罰他們是否公平?你能不能想出一個理由,說明為什麼在社會中對於做出特定行為的人施以懲罰,仍然是公正的做法?

三、霍布斯明確主張自由意志是一種幻象。更早以前的另一位哲學家則是對真實提出一項理論,暗示了自由意志乃是假象—見問題22。

「要享受自由,我們必須控制自己。」—吳爾芙,作家

•給老師與家長的小提示

問題28:你有自由意志嗎?—霍布斯

這是倫理學裡一個古老的問題,至今在各種根本道德情境中也仍然具有重要性(例如人類是否應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合乎常理的答案是:有,我們確實擁有自由意志。不過,此處的活動會引導孩子接納霍布斯否認自由意志的觀點。

一、進一步思考問題二:霍布斯從缺乏自由意志的角度看,懲罰雖然不具正當性,但只要具備嚇阻效果就仍有其價值。換句話說,可能受到引誘做出不義行為的人,如果想到自己這麼做且被逮到,可能會遭到懲罰,也許就會停手。

二、本章開頭引述詹森的名言。他以自由意志存在這麼一句簡單的斷言,就把這個問題撇到一旁,連提出論證都省了。問問孩子,這位博士的俏皮話是否具有任何哲學上的價值?所以,我如果覺得自己擁有自由意志,那麼這種感覺是不是一項充足的證據,能夠對我認為自己確實擁有自由意志的信念賦予正當性?

問題33  你應該批評「別人」,還是「別人的意見」?

我們和別人談話的時候,有時候可能會認為對方說的某些話錯了,造成誤導、離題,或是含糊不清。這時,我們應該針對令我們感到困擾的問題提出評論嗎?如果應該的話,那麼該怎麼說呢?

清楚了解聽到、讀到或者正在討論的內容是很重要的事情(見問題31),但要知道怎麼把別人述說或者書寫的內容變得更清楚卻不一定容易。而且,別人說的話如果令我們產生負面觀感,我們也不一定能夠輕易知道該怎麼反應。

以下這三個例子展現了一個人可能怎麼回應別人提出的主張。仔細閱讀這三個例子,然後針對這些回應接受一份簡短的測驗:

一、

瑪麗:現在有太多電影都含有過度暴力的內容。

比爾:女孩子會對動作片這麼說,我一點都不意外。

二、

阿道夫:民主是最好的政府體制。

尤瑟夫:身為美國公民,你怎麼可能不這麼想?

三、

珍妮:哲學課時探究了阿奎納怎麼證明上帝的存在。我認為他很有道理。

吉兒:他是天主教徒吧?我要是妳,就不會認真看待他針對上帝說的話。

測驗如下,請針對以下問題回答「是」或「否」:

一、 比爾是不是證明了瑪麗指稱電影過度暴力的論點並不正確,只因為他指出了提出這項命題的她是個女孩? (是/否)

二、阿道夫主張民主是最好政府體制的論點是否遭到駁斥—表示證明為偽—原因是尤瑟夫指出,提出這項命題的阿道夫本身是美國人? (是/否)

三、吉兒是否顯示阿奎納對上帝存在所提出的證明為偽—不論阿奎納的證明是什麼—就只因為她向珍妮指出阿奎納是天主教徒? (是/否)

你對這三個問題如果都回答了「否」,那麼你就有能力區分一個人說話的內容和這個人的身分。你如果對其中一題以上回答了「是」,就是犯了「人身攻擊」的邏輯謬誤。再看一次這三個例子:

一、 問問你自己:男孩有沒有可能提出和瑪麗一樣的主張?當然有可能。你會單純因為這句話出自一名男孩的嘴裡,就說這項主張正確嗎?當然不會。既然如此,那麼說出這項主張的人是男還是女有什麼關係呢?有些電影是不是含有過度的暴力內容,是一項可能為真也可能為偽的意見,但其真偽並不取決於提出這項主張者的性別。我們必須檢視電影本身—而不是瑪麗—才能決定她的意見究竟是真還是偽。

二、美國公民都必定認為民主是最好的政府體制嗎?不然。身為美國公民,你還是有可能質疑這個國家是否應該採取另一種政府體制。

實際上,哲學家討論哪一種政府體制最好,已經討論了有三千年之久。現在,一名美國公民也許真心認為民主是最好的政府體制。實際上,絕大多數的美國公民大概都確實這麼認為。不過,這項關於政府體制的意見如果為真,那也是因為民主的本質,而不只是因為生活在民主國家裡的公民主張民主是最好的政府體制。阿道夫本身是不是美國人,跟他主張什麼樣的政府體制最好這項論點並沒有關係。

三、第三個例子比前兩個例子稍微更細膩一點。吉兒不是直接攻擊珍妮,而是指出,那位說出的話令珍妮感到同意的人—阿奎納—所具有的一項特質。由於阿奎納的確是天主教徒,因此根據吉兒的說法,這就表示珍妮不該接受阿奎納對於上帝存在所提出的推論。

阿奎納對於上帝存在所提出的證明(見問題26)是否有效,並不取決於阿奎納的宗教信仰。阿奎納如果在他的證明裡犯了錯,並不是因為他是天主教徒,而是因為他身為哲學家的能力跌了一跤。天主教哲學家與非天主教哲學家從事推論的方式完全一模一樣。阿奎納的證明如果不具說服力,那麼問題是在該項證明本身,不是在於那項證明的作者阿奎納信奉天主教。

此處的重點是,我們如果要評估一個人所說的話(或是所寫的文章),應該把焦點集中在那個人說的內容,而不是在那個人是誰。由於我們談話—或者也許是爭論—的對象是一個人,因此我們通常會過於把注意力集中在我們面前那個活生生的人。可是,良好的批判性思考必須能夠把話語內容和說話的人區分開來。這麼一來,我們即可針對討論的論點真實性與價值進行評估,而不僅是針對參與討論的那個人提出與主題無關的評論。在哲學裡,受到評估的是意見和立場,而不是人。

進一步思考

一、 人身攻擊的邏輯謬誤有多麼常見?你能不能想到自己以前可能犯過這項謬誤的經驗?如果可以的話,那麼現在你能不能重述那個情境,針對那個人的立場提出比較切題的批判性論證?

二、 避免邏輯謬誤雖然通常是良好推論當中的一項重要特徵,但正常狀況下的謬誤有時候卻可能會成為一種精明的策略。你能不能想出在什麼樣的情境下,攻擊說話者而非攻擊說話內容的行為具有正當性?

「我愛評論,只要那些評論是無條件的讚美就行。」—寇威爾,劇作家

•給老師與家長的小提示

問題33:你應該批評「別人」,還是「別人的意見」?

在任何嚴肅的討論當中,把人與他們的觀念或信念區別開來,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此處的活動顯示,我們該如何理解此辨別的行為是理性討論議題的實際先決條件,而不是該攻擊對這些議題抱持特定立場的人。

一、向孩子強調他們必須思考這三組對話當中所討論的議題。要求他們仔細閱讀瑪麗、阿道夫與珍妮所說的話,然後再仔細檢視比爾、尤瑟夫與吉兒的回應。

二、這三組對話的簡短討論,是要闡明此一謬誤的重點—其中的回應者都犯了邏輯教科書所謂的人身攻擊論述,也就是說回應者批評的對象是「說話的人」,而不是討論的主題。必要的話,儘管針對這些討論做進一步的探討,以便明白區別(A)攻擊說話的人,以及(B)批判性評估對方立場的這兩種行為。

三、關於進一步思考問題三:人身攻擊的回應在政治當中相當常見,還有在某些訴訟過程中也是—律師經常會利用這種方式削弱證人的證詞可信度。討論這些「人身攻擊」的使用方式,是一種加以延伸此活動重點的有趣做法,而且又能帶來豐富收穫。

close
貨到通知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