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商品編號:S0500049

時間就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斯堪地父母的心靈滿足教養法

Time is the most precious thing parents can give to their children in Scadinavian
譯者 游芯歆
出版日 2014-11-24
定價 $310
優惠價 79折 $245
  • 分享至
數量
無法銷售

相關專欄

  • 試閱

內容簡介

忘記虎媽吧!「斯堪地爸、斯堪地媽」正在流行!
0~18歲孩子都適用的「斯堪地教養法」!

親子教養作家 & 明曜親子館執行長 梁旅珠
親子教養暢銷書作家 陳之華
暢銷書作家 番紅花
挪威外國媒體協會記者 李濠仲 愛家推薦

北歐的孩子有自信,幸福指數也較高的秘密!

斯堪地父母相信,物質,一旦給了孩子,就沒有了;
一起相處的每分每秒,才是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全家也會因此心靈滿足而快樂。

比起「我想成為什麼樣的父母」「我想教出什麼樣的孩子」,
斯堪地父母總是把家庭和孩子放在第一位,
把焦點放在「我的孩子想要什麼樣的父母」上。

斯堪地父母重視家人在一起勝過一切

斯堪地父母深信,孩子18歲以前,能給子女最好的禮物,就是與孩子一起相處的時間,並花時間用充分的陪伴證明,孩子對父母而言是最珍貴的存在,也讓孩子在各個年紀裡記住當下最幸福的時光,從中培養孩子的獨立、責任感與自信心。

斯堪地爸爸不只回家吃晚飯也煮晚飯

當亞洲大男人遇上北歐大女人,夫妻倆以交流代替教導,以溝通代替訓誡,努力實踐「愛、平等、關心、傾聽」的斯堪地教養。

從父母的相處學習男女平等

書中介紹作者長年在瑞典生活所見所聞、自身的教養經驗談,及周遭朋友教養孩子的範例,帶給許多父母不同的衝擊與省思。

永遠要以「對孩子來說,什麼最好?」為優先考量

在忙碌的現代社會中,父母往往滿足了孩子物質上的需要,卻忽略了孩子最需要的,其實是父母的陪伴。北歐斯堪地的教養理念,不僅能滿足孩子的需要,更能使父母也獲得真正的心靈滿足!

作者簡介
瑞典教育專家

黃善俊

近30歲時獲得政府公費獎學金到瑞典留學,在斯德哥爾摩大學取得政治學博士學位。之後在當地大學擔任政治理論的客座教授、瑞典考察員、政府財務行政人員及瑞典教育部幹部等職務,在教育行政上成績傑出,同時也是瑞典教育專家。留學期間與妻子蕾娜相遇,並育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在瑞典居住並融入當地生活了26年。

固執的亞洲大男人遇見講求平等的瑞典大女人,並且與三個孩子每天面臨不同的挑戰,一家五口在不斷的激盪與磨合中成長學習。2011年回到韓國擔任首爾市教育研究情報院院長,現在為京畿道教育廳的教育研究員,並希望能在韓國教育中活用瑞典的教育經驗。

黃蕾娜

在斯德哥爾摩近郊的中學擔任15年的輔導諮詢老師,對於校園暴力、排擠孤立、性教育、兒童人權等問題擁有專業知識與豐富經驗,同時經營傾聽孩子們的苦惱並與其對話的情感課程。對於能提供社會上較弱勢的學生們幫助及安慰,感到十分有意義。夫妻倆是儉樸、快樂的斯堪地爸媽,抱持一顆以交流代替教導,以溝通代替訓誡的心,努力地生活並致力於教育工作。

譯者簡介

游芯歆

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學系畢,韓國中央研究院附屬研究所韓國歷史學碩士,從事韓文書籍翻譯多年,譯作有《英雄時代》《黃真伊》《祕密花園》《來自咖啡原鄉的邀請》《禪師的證婚辭》《當地球大人遇見小王子》等書。

看更多

規格

商品編號:S0500049
ISBN:9789861364087
224頁,25開,中翻,平裝
看更多

目錄

推薦序 從人性出發的教養觀與教育概念 陳之華

前言 對孩子最好的地方,就是最適合家庭生根的地方

第一部 當亞洲爸爸遇上斯堪地媽咪

Chapter 1 北歐人以家為重

每天早上自問:「我是好父親嗎?」/候鳥爸爸?門兒都沒有!/父母離婚,孩子仍有權擁有雙親

Chapter 2 有失業者,但絕無家庭主婦

請問您在哪兒高就?/全力支援國民兼顧工作與家庭的幸福社會/全職主婦的奮起,改變最窮國家之名

Chapter 3 夫與妻的角色,從不定位

瑞典家庭的週末,從爸爸準備早餐開始/夫妻分工,不是只有你覺得累!/育兒沒有媽咪和爹地的界限

Chapter 4 男孩玩家家酒,女孩在泥巴裡打滾

瑞典孩子從父母的相處學習男女平等/孩子對什麼有興趣,比男孩女孩該做什麼重要/兄弟姊妹之間,沒有差別待遇或長幼順序

Chapter 5 大自然是最棒的遊樂場

全家一起親近大自然,提高幸福指數/父母應該讓孩子盡情玩,放心長大/隨時找機會親近自然和鄰居/就算當個清道夫,也要用心生活

Chapter 6 在飯桌上培養獨立

慢點沒關係,自己來吧!/從小開始做事,是理所當然的事/十八歲起,完全為自己負責/父母有耐心,才能培養獨立的孩子

Chapter 7 在說出「不可以」之前,先做出妥協

寶貝,週六才是吃糖日/努力成為「即使女兒外宿,也會誠實以告」的開明父母/以妥協代替命令,以自律代替威權

Chapter 8 斯堪地爸爸天天和孩子們吃晚餐

從家裡開始,培養重視參與和負責任的態度/孩子的意見不切實際,父母該怎麼辦?/越是不好的事情,越要讓孩子知道/晚餐時間與家庭會議,營造自由說話的氣氛

Chapter 9 以自由發言的方式,培養理直氣壯的孩子

生氣的時候,可以喊叫/尊重孩子的想法,凡事與孩子討論/斯堪地孩子的自信心,從何而來?

Chapter 10 不要培養自以為是的孩子

團隊合作,才是真正的學習/斯堪地父母深信,每個孩子都有亮點/永遠要以「對孩子來說,什麼最好?」為優先考量

Chapter 11 沒有框架的教育,開啟未來無限可能

畫了一個黑色的蘋果有錯嗎?/瑞典孩子為什麼英語流利?/以「床邊讀書」養成孩子的閱讀習慣/斯堪地父母比孩子更主動閱讀

Chapter 12 父母的情緒化,會傷害孩子的心

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體罰/瑞典是最早禁止家暴的國家/不是只有身體上的體罰,才算暴力/不體罰,照樣教出好孩子

Chapter 13 父母把時間當作禮物,送給孩子

父母幸福,孩子才會幸福/平等的男女關係及夫妻關係,是斯堪地教育的基礎/斯堪地父母犧牲的,不是物質,而是時間

Chapter 14 把焦點放在孩子身上,自然會成為好父母

父母的自我懷疑,常為自己帶來愧疚/內疚與不安會動搖父母的判斷力/我想成為的父母v.s.孩子想要的父母

Chapter 15 斯堪地父母多聽少說

敏銳地捕捉孩子傳達的訊息/成為斯堪地父母的資格——愛、關心、傾聽/以開放的心胸傾聽孩子/孩子的行動皆事出有因


第二部 瑞典愛的故事與教育現場

Chapter 1 孩子無法選擇父母,卻能擁有平等的教育機會

全民教育,政府埋單

Chapter 2 學習看重的不是背誦,而是批判力與創造力

教授不講課,由學生自行討論/以問題為主的教育,培養獨立思考力/考試沒有選擇題,只有申論題

Chapter 3 瑞典也有聯考

考試的目的不在區分學生和學校優劣/學問沒有標準答案

Chapter 4 瑞典學生沒有補習班的課後生活

不補習,有意義地使用自由時間/尊重孩子的意願選擇課後活動

Chapter 5 打造民主主義與互相尊重的基石

在學校生活中實踐民主

Chapter 6 「學生健康小組」從各方面協助學生

專家小組共同預防並解決學生身心問題

Chapter 7 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

案例A:協助學生與父母溝通/案例B:協助學生與導師解決學習障礙

Chapter 8 不談升學,只談出路

初中二年級開始實習課程/升學不是唯一的目標

Chapter 9 只要是霸凌和暴力,都嚴正看待

在交談中解決學生問題

Chapter10 瑞典學校不容許教師帶有侮辱性的言行與暴力

校長必須擔負起指導教師的工作

結語  給孩子時間,解決大多數的教養難題

看更多

各界推薦

從人性出發的教養觀與教育概念/親子教養作家 陳之華

二十多年前,我第一次住在歐洲,當時沒有機緣一訪北歐。但卻早已耳聞她的「先進」!無論社會人文或教育,都發展得很好。隨後幾年間,我有幸再度來到了歐洲,也正好在「先進之國」住了六年,我的許多觀念和想法,也逐漸不自覺地「北歐化」了。

「北歐化」,不是說自己變成了北歐人,或是對她的盲目推崇,也不是因為某些觀念想法來自於北歐,就全盤接受,而是歷經了時間、生活、體驗、論證了解之後,逐漸思索出其之所以進步的根源,才不由自主地讚賞北歐式的眾多思維與理念。

當我們先入為主地認為,北歐設計引領全球潮流的主因,必定是政府在大力推廣與主導,但其實她的設計力,卻是來自於普羅大眾及設計者對生活品質的需求、用心及渴望。當我們以為她的高水準音樂素質,可能來自少數精英式的音樂班訓練,是將所有天才從小就集中訓練而得之,然而她的音樂人才養成,卻極少有被逼迫或為了彰顯父母之榮耀,而是因為心裡真愛音樂、喜歡音樂、崇尚音樂,大多數是自小過著極其正常的童年,並在正常學校與家庭教育下培養而成的。當我們以為北歐的優質整體教育,必定少不了各類評鑑、考試、壓力,然而他們的學習環境卻是相對的自然、自在與自由,既不超前、不補習,也沒有寒暑假作業。因為北歐人相信,不要讓孩子為了學習而失去童年的美好時光。

談到北歐,一定會有人說,北歐的國情不同,因為她是高度社會福利制度。沒錯,北歐確實擁有高比例的稅賦以及充分照顧人民的福利體系,可以說整體社會福祉的規劃與實施,都很完善先進。

但這一切,並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北歐諸國經歷過許許多多國家都曾經驗過,或許仍然在憂愁擔心的問題,不論是學校體罰、教育停滯、環保生態壓力、脫離貧困、親職教養、男女平權等等。但是,北歐的進步與發展,正是因為他們樂於真誠的面對自己,不斷地修正並尋求蛻變,也因為北歐本來就沒有「富爸、富媽」,所以必須很切合實際地去思索自己的發展與未來,隨時隨刻接受新世紀、新思潮的挑戰,才得已永續生存與發展。

這本書,講述了瑞典與韓國之間的教育體系及教養觀,雖然我當時住在北歐芬蘭,但對於時常造訪的瑞典並不陌生;更重要的是,這些北歐國家的許多思維哲理,其實都很相近,書中所述的韓國內容與實例,我讀來也親切,總好像看到自己生長的臺灣,出現似曾相似的社會與教育縮影。

亞洲國家之間的文化、教育、社會體制、政經制度等等,千百年來都是彼此相互影響,正如同北歐國家一般的交互融合。但是,二十一世紀的最大優點,莫過於不同洲際之間的我們,可以透過更多、更廣泛的旅行、工作、閱讀、資訊、報導,讓國與國、洲與洲以及人與人間的距離與分野,都迅速的拉近。我們何其有幸,能更有機會吸收到不同國度、不同社會已然實施良好的優質教育概念與「人性化」的教養觀。

我一直以為,好的教育與教養,從來就不是因為它來自何方,在何處發光發熱,而是因為它很「人性」,很「根本」,回歸到教育的初衷,以及對人的基本尊重,我覺得這才是北歐得以「先進」之祕方與價值所在。

這本書,提供了不少瑞典社會的教養觀念與教育理念,很多想法與做法,都值得您我思索及細品其本源與初心,相信一定能從中認識到「平等與尊重」其實就來自於符合人性。

看更多

對孩子最好的地方,就是最適合家庭生根的地方

對我來說,瑞典可說是我的第二個故鄉。我在那裡認識了瑞典妻子,生下並養育了三個孩子,大半人生都在此度過。起初,瑞典人給我的感覺,一如這裡的氣候,冷冰冰的。瑞典人一般都非常明理,不會一時興起去做什麼事情,也不輕易表露出對他人的好感。然而,深入瞭解之後才發現,其實瑞典人非常體貼親切,溫柔而穩重。如今,瑞典對我而言,已經超越了之前僅止於明理、現實的印象,取而代之的是溫暖的祖國感覺。

當然,我也不是一開始就馬上融入了瑞典的社會。到瑞典留學,生活了很長的時間,深刻地體驗當地文化之後,才慢慢有了改變。這個過程,可說是一連串的挑戰與學習。瑞典的風俗人情,與我國有諸多不同,讓我飽受文化衝擊,也讓我有所醒悟,如果不改變自己,就無法克服這些差異,尤其是家庭生活。兩個在不同文化圈長大的男女,相識結婚之後,生養了三名子女,這中間必須經過多少的曲折啊?從夫妻關係,到子女的教養,彼此都抱持不同的觀點。每當兩人意見衝突時,都會忍不住對我們的婚姻生活產生懷疑。

經過了漫長的歲月,有一天,我靜心地審視自己,才發現自己改變不少。然而,我是否真的已成為一位北歐地區的父親表率「斯堪地爸爸」了呢?對於一個在充滿競爭壓力的父系社會裡出生、成長的我來說,要成為一個完美的斯堪地爸爸,說來或許有些勉強。

儘管如此,在一旁砥礪我,深刻影響我的人,正是我的妻子蕾娜,她忍耐著我沙文主義的急躁個性,像天使般一直守在我身邊,或許有時受到我的氣勢壓制而有所讓步,但在某些事情上,卻又固執地絕不妥協。首先是男女平等這點,尤其在家庭裡,妻子與丈夫之間的對等關係,她就從來不妥協。其次是對於父親這個角色的期望。妻子希望,比起用教訓孩子這種單向的教導方式,不如作為一個用對話和孩子雙向溝通的父親。蕾娜通常像朋友一樣和孩子們對話,最後也總是能將孩子引導到自己想要的方向去。而我總是在一旁觀看並想著「為什麼我做不到?」論起來妻子才真的是典型的「斯堪地媽咪」。  一九八九年十一月,長子泰仁(約翰尼斯)出生。又各隔了兩年,次子海仁(約拿丹)和長女貞仁(蘇菲亞)出生,我們成了五口之家。一九九四年冬天,時隔五年,孩子們一個滿五歲,一個三歲,一個一歲多。

這段時間裡,我一面艱苦地養育孩子,一面進修,終於取得博士學位。於是我開始盤算返鄉就業,打算全家遷移回國。妻子並未反對這項決定,因為我很早以前就跟妻子提過,等我學業有成,就回國去住,妻子也同意這件事情。

我們帶著三個孩子返抵國門,和許多親戚朋友見面,彼此互相問候之餘,也小心翼翼地打聽工作機會。很幸運地在故鄉的一所學校,找到講師的工作,並做好了返鄉的準備。住在鄉下的老父母也很高興,以前每次想看看兒子、媳婦、孫子,總因為分隔兩地,只能在心裡思念,如今終於得以骨肉團圓,他們的喜悅之情可見一斑。

為了開啟新生活,我們必須先返回瑞典,結束那裡的一切,再次搭機暫別的那天,父親一再地問:「這次會回來了吧?確定會回來沒錯吧?」妻子也如屢次的回答,又說了一遍:「是的,沒錯!」然而,當我們一回到瑞典,妻子馬上宣布,我們不能回國住。

「妳不是已經跟父親說好了嗎?等這裡的事情處理好就回去住,不是嗎?我連工作都找好了。現在妳又說不回去,那叫我怎麼辦?」 面對大聲抗議的我,妻子沉著地解釋為何會做出如此的決定。 「老公,你還記得我們去弟弟家時,把車停在哪裡嗎?」 「妳怎麼突然問這個?車就停在社區裡公寓大樓前面的左邊,不是嗎?」 我不快地回答妻子突如其來的質問。 「那你還記得,那個社區裡的兒童遊戲區在哪裡?」 「在大樓後方啊!」 「那麼,午後的陽光照在哪裡?」

這時,我已隱約猜到妻子想說什麼。妻子接著說,停車場位於公寓大樓前方的向陽地,而兒童遊樂區卻在大樓後方的陰暗處。所以當妻子吃完中飯,帶著孩子們到遊樂區時,由於適逢寒冷的一月,連陽光都照不到那裡,氣溫有多冷,可想而知,所以不到十分鐘就回來了。

妻子說,光憑這點就可以知道,在這個社會中,孩子和女人得到的待遇。父親們停車的地方,連冬天都是陽光普照的向陽地;相反地,兒童遊戲區卻位在陰冷的地方。妻子說:「那個社區的設計者一定是男人,但卻沒有任何一個人,對這樣的設計提出質疑。在這種社會裡,要如何教養我們的孩子,如何生活下去?」

妻子接續指出,我們回國的時候,侄兒們都忙著上補習班,根本沒時間和我們的孩子玩……妻子連番解釋,說得我啞口無言。坦白說,我也沒有把握,回到自己國家,能像在瑞典一樣,和妻子平等相待,不會催促孩子們去補習,並能不疾不徐地教育他們。因此,我當下就對妻子說,我們不回去了,就住在瑞典吧!我寫信給父親,以及為我引介工作機會的學長,告訴他們我們不回去了。家人和朋友都非常失望,我雖然也覺得心痛,但為了孩子們,這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近來,亞洲國家對於北歐,也就是斯堪地那維亞教育法,非常感興趣。北歐國家除了到大學為止都是免學費之外,孩子更不必和同學們競爭,就能通過考試,成就世界最高的學歷。在那裡沒有失學者,社會福利政策會負起一切教育責任。這就是世界知名的斯堪地教育法,也是教育家們嚮往的聖地。家長們都希望能實踐斯堪地教育法和北歐的家庭文化。這是因為有越來越多的父母,想要脫離那種極端競爭的教育環境,透過與子女的交流,開發孩子們的自律與感性。

近來甚至還出現「斯堪地媽咪(追求北歐式子女教養法的母親)」「斯堪地爸爸(北歐式以家庭為重的父親)」這類流行新詞,來稱呼這類父母。北歐的父親們,積極參與育兒工作,以和孩子們一起成長,當作人生活的重要價值。晚上一定與家人共進晚餐,週末帶孩子們到郊外,或去看表演、一起讀書。而且,平起平坐地對待妻子,是個懂得分攤家務的平權丈夫。 我住在瑞典已經超過二十六年,與抱持自由、合理信念的瑞典妻子生養了三個孩子,並且一直努力成為一位好父親。這本書是我們夫妻兩人共同編撰的,可說是典型斯堪地媽咪的妻子蕾娜,和一個從亞洲大男人進化為斯堪地爸爸的我,合作完成的作品。在我一面翻譯蕾娜的瑞典文原稿,一面寫書的過程裡,我們也不斷地交換意見。

本書以我們夫妻倆人的經驗出發,盡可能透過眾多斯堪地家庭的事例,協助讀者理解斯堪地的教育。書中很多事例都是妻子蕾娜所編輯的。蕾娜在中學裡擔任專業輔導師已有十五年的經驗,輔導過無數的孩子和家庭。因為直接在教育現場工作,所以也擁有許多與學校教育、霸凌、性教育、兒童人權相關的專業知識與經驗。

書中與亞洲國家相比較的部分,是為了對比我們的現實狀態,以突顯斯堪地教育法,希望家長們不要為此感到愧疚,也希望在維持固有教育體制優點的同時,一併參考斯堪地教育法,使我們的教育更加完善。最後,希望這本書能成為很多家庭都受用的教養指南,造就更多幸福的家庭、學校和社會。

看更多

試閱

父母把時間當作禮物,送給孩子

父母幸福,孩子才會幸福

孩子出生之後,我的生活也起了莫大的波濤。我們生了三個孩子,每個孩子相隔兩年。這段時期,也是我研讀博士課程最艱辛的一段時期。

老大出生後大約一、二個月,妻子要求我遵守兩個規定:第一,待在學校裡的時間,不可以超過八個小時,早點回家和孩子相處。因為妻子態度堅決,時常在學校裡用功到很晚的我,只好遵守「八小時制」的約定。有了時間的限制,反而讓我學會更有效率地利用時間,我也因此很感謝妻子。

第二,戒菸。當時,我的菸齡已達十年,每天都要抽七、八根菸。當然,我不會在家裡抽菸,但妻子還是告訴我,如果我想和孩子碰碰臉頰,就必須完全戒菸。於是,我便戒菸了。而且,即使在孩子們都長大以後,我也從未把菸銜在嘴裡過。戒菸之後,身體確實健康多了,這點也必須感謝妻子。

養育孩子,絕非容易的事情。像我們這樣夫妻都在上班,還養了三個孩子,真的是連五分鐘、十分鐘的時間,都必須硬擠出來才行。夫妻爭吵,也通常起因於日常生活的安排,例如:接送孩子去學校,彼此時間無法配合等,常會造成夫妻爭執,但孩子也帶給父母許多快樂,這絕對是事實。

我們夫妻一年至少有一週左右的時間,會把孩子託給妻子的父母或妹妹,兩人單獨去旅行。只為了更加瞭解對方,以及幫平日在職場與家庭中疲於奔命的自己「充電」。當我們旅行回來,就有如脫胎換骨般。孩子們也會因為短暫地與其他大人一起生活,而有了重新認識父母的機會。

有研究指出,孩子們小的時候,如果沒能體驗過幸福,長大以後,變得不幸福的機率很高。若父母因為對彼此不滿而常高聲爭吵,孩子們會因此感到莫大的不安和恐懼。因此,從小就看著父母吵架的孩子們,成年以後,兒時所感到的不安、恐懼和憤怒等情緒,也會鮮明地浮現出來,而且,成年後有了自己的家庭,夫妻之間感情不好的可能性也很高,意即「夫妻吵架也會代代相傳」。從小沒經歷過的事情,長大以後,也不太會做;相反地,過去的經歷,則很有可能會支配未來。

瑞典曾經做過一項研究,A小組的孩子們,是在夫妻常常爭吵的家庭中長大;B小組的孩子們,則是在把爭吵當飯吃的夫妻、離婚後又與其他人再婚,過著幸福生活的家庭中長大。

結果,哪個小組的孩子幸福指數比較低落呢?

結果是,A小組的孩子,比B小組的孩子在情緒上更不安,幸福感也較低。家庭中的爭吵噪音比起離婚,其實對孩子影響更大。

世上沒有一本人人適用的「教養子女說明書」,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其實就是父母自身的幸福與從容的態度。

平等的男女關係及夫妻關係,是斯堪地教育的基礎

在瑞典,離婚會根據有沒有子女,以及雙方是否已達成協議,而多少有些差別。但不管是哪種情況,都沒有必要特別提交離婚的事由。在沒有子女、夫妻雙方同意的情況下,只要向法院提出離婚申請,當場就能成立。夫妻當中有一方向法院提出離婚申請時,若有子女,且雙方未達成協議,法院會給予六個月的緩衝時間,緩衝時間過後,如果其中一方仍舊希望離婚,才可以離婚。再者,如果有十六歲以下的子女,夫妻兩人至少已經分居兩年,就算雙方未達成離婚協議,離婚也可以成立。

在瑞典,離婚時財產分配的方法非常簡單。如果沒有簽訂特別的協議文書,在財產增值以及保有上,不管誰的貢獻多少,都由夫妻均分。就算是從父母手中繼承的財產,只要文書上未特別註明,離婚時也一樣均分。因此,在瑞典,幾乎沒有女性會因為婚後可能發生的經濟困境,而對離婚有所遲疑。

對於夫妻性生活的問題,如果在夫妻之一方不願意的情況下,以強迫的方式發生性關係,就會被認定為性暴力。也就是說,即使是夫妻,強姦罪同樣可以成立。曾經有過一個案子,丈夫以刀脅迫晚歸的妻子,強制發生性行為,兩天後,又以同樣的方法得逞。對於這個案件,檢察官主張「妻子也是人,擁有人權及人類尊嚴,以及追求幸福的權力和性方面的自主權。」

站在女性的立場,若離婚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這也意味著法律上尚未實現男女平等。但大多數想離婚的人,都是女性,這些女性即使長期受到男性酗酒、賭博、威脅、家暴之苦,也不得不忍氣吞聲地在恐懼中持續婚姻生活。

當然,北歐國家中,也不是完全沒有男女不平等的問題。在瑞典,女性比男性出任企業理事會的比率來得低。相同職等,女性的報酬也比男性少,因此社會普遍要求糾正此類問題的聲浪日益升高。

最近,瑞典出現一種不再區分男人(han)和女人(hon),而使用同樣一個中性單詞(hen)的趨勢。由此可見,北歐國家女性的地位不比男性低,而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子女教育,便是在這種社會環境下展開。也可以說,平等的男女關係和夫妻關係,是造就斯堪地教育哲學的實質基礎。

若處在丈夫輕視妻子的不平等夫妻關係中,不只是妻子和子女,連擁有威權的丈夫自己,也絕不會幸福。更進一步地說,若要將孩子教養成民主主義的公民,男女平等、夫妻平等,是不可或缺的要素。想要如斯堪地爸爸、斯堪地媽咪一樣,採取以孩子為主的平等、合理教育,前提就必須是,男和女、夫與妻之間的平等關係。

斯堪地父母犧牲的,不是物質,而是時間

馬茲夫婦是我們在瑞典熟識的一對夫妻檔朋友,他們有一雙還在上小學的子女。這對夫妻為了有更多時間陪伴孩子,兩人決定只工作正常勞務時間的百分之九十。也就是說,其他人一般一週工作四十個小時,他們則各自只工作三十六小時。父母其中一人送孩子上學,另一人就接孩子放學,並張羅之後的事情。若孩子們要進行課外社團活動,父母就會開車帶他們去,再接他們回來。他們積極參與孩子們的社團活動,並提供幫助。

馬茲夫婦認為,和孩子相處的時間,越多越好。在孩子出生之前,他們努力工作,時常和朋友見面,享受生活。然而現在,他們將時間投資在照顧孩子,與孩子相處上。自己享樂的時間,則讓給孩子們,就連常碰面聚會的人,也多是孩子朋友的父母。為了給孩子更好的成長環境,他們也搬過家。馬茲夫婦在孩子出生之後,生活中所有的一切,便是如此轉變為以孩子為重心。

但相對的,我在韓國的朋友A,有兩個女兒。夫妻因為都工作到很晚的關係,女兒們只好自己張羅晚飯,自己玩自己的,直到父母回來。父母時常把工作帶回家,甚至連週末都在工作。十三歲的大女兒,為了不讓辛苦工作的父母擔心,不管發生什麼事情,都不告訴父母,也不和父母商量,即使大女兒身體不舒服,也不敢跟父母訴苦。這對夫妻認為,唯有努力賺錢,才能給予孩子想要的一切,孩子也更喜歡物質上的不虞匱乏。

馬茲夫妻和A夫妻,哪一對為孩子們犧牲更多?當然,兩邊都為了孩子心甘情願地犧牲,差別只在於價值觀與方式的不同。尤其是我國的許多父母,都認為自己為了孩子,做了很多犧牲。

然而,其實那些犧牲,說穿了,也只是為了追求物質的享受罷了。父母沒法陪伴在側的時間,便想以金錢或物質來補償。但是,這樣的生活一直持續下去,結果孩子抱怨父母一點都不關心自己,父母則埋怨「我是為了誰,才這麼辛苦?!」責怪子女不懂事。

相反地,瑞典父母們的犧牲,則有所不同。他們把所有時間,都當成禮物,送給子女。物質上的支援,則在其次。從孩子出生的那一瞬間開始,他們就已經接受了「時間不再屬於自己」的事實。他們在計畫一切事情的時候,都先考慮到孩子。萬一孩子哪裡有什麼問題,他們寧願修改計畫。原本以自己為主的時間,全都變成了以孩子為主。

斯堪地父母們為了孩子,付出了自己的時間。而且,他們不認為這是犧牲,反而樂在其中。物質,一旦給了孩子,就沒有了。但一起相處的時間,卻讓父母自己也感到快樂。送給子女們的時間,和孩子在一起的點點滴滴、孩子的笑臉、和孩子之間的對話、一起走過的路,都會成為珍貴的回憶禮物,回饋到自己身上。

把焦點放在孩子身上,自然會成為好父母

父母的自我懷疑,常為自己帶來愧疚

很多人都是尚在懵懂之際,就做了父母,養育孩子的同時,也經歷了很多挫折。然而,不管是什麼人,都希望成為孩子心目中的完美父母。但就如世上無完人一般,世上也沒有完美父母。許多父母在養育孩子時,最常遭遇到的考驗,就是內疚與不安,常常會有一種「或許我不是好父母」的恐懼襲上心頭。養兒育女之所以辛苦,大半原因也是出自此種父母內心的焦慮。

我在撫養老大的時候,也曾無數次深陷自責與內疚中。為了幫忙妻子,我也曾經抱著剛出生的孩子,用盡一切方法,還是無法止住孩子的哭聲。看著哭泣不停的孩子,我不禁懷疑「我是個會弄哭孩子的父親嗎?」然後和孩子一起掉眼淚。

妻子生產之後,在醫院裡調理身體約一週的時間才回家。妻子回家不過兩週,孩子每天晚上夜啼。餵了奶之後,拍拍背讓他打嗝,也換了尿布,還是哭個不停。為了安撫孩子,我讓他趴在嬰兒車裡,推來推去,卻一點用處都沒有。我和妻子輪流哄孩子睡覺,兩人都累得半死。

為了讓晚上必須時時餵奶的妻子能利用時間睡覺,我抱著孩子,在家裡走來走去,但孩子還是一直哭,有時簡直忍耐到了臨界點,恨不得把孩子摔在床上。於是我們夫妻商量之後認為,這已經不是我們自己能解決的問題了,便去請教醫師。

育嬰室的護士說,這是因為母乳一下子湧出來,孩子一次吸了過多的母乳,在吸奶的過程中,也同時吸入太多空氣,因此感到腹痛之故。新生兒不懂區分肚子痛和肚子餓,所以把肚子痛當成了肚子餓,才會一直哭鬧。如果我們以為孩子餓了,又餵他喝奶,反而會加劇他的肚痛。在餵母乳前,先給他吃點藥,讓肚子不至於脹氣,也就不會吸奶吸得太急,母乳也能隨著孩子所吃的量,自行調節,漸漸的就只會分泌出孩子能承受的量,孩子以後肚子也不會脹氣了。我們照著護士的話去做之後,果真如此,孩子晚上都能好好睡覺。

父母有時沒有必要把所有的事情都攬在自己身上。很多職業婦女,把年幼的孩子托在托嬰中心或幼稚園的同時,也深感自責和歉疚。但是,孩子並不一定非要媽媽來照顧,只要在自己所在的位置上盡力而為,就算有所不足,也要相信自己。

我想成為的父母v.s.孩子想要的父母

父母時常會受到自己的想法或情感,尤其是「我是個不合格的父母吧」之類的不安所支配,而且,也想盡力消除此種想法。然而,在這個過程裡,重點往往不是放在「對孩子來說,什麼是最好的」上面,而是放在自己本身,以及想要向他人證明自己是個好父母,不停地辯解或尋求牽強的解決方法。

如前面案例所見,當瑪麗亞無數次自問:「我究竟是個好母親,還是個不合格的母親?」也無法解決問題,但當重點換到「孩子為什麼那樣做?」時,問題便自然而然豁然開朗。許多父母雖然深愛孩子,卻從來不會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思考。重要的是,應該透過與孩子的交流,瞭解什麼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比起「我想成為什麼樣的父母」,把焦點對準「我的孩子想要什麼樣的父母」,很多問題都會比預期來得容易解決。

然而,讓孩子任性地長大,和將焦點對準孩子,兩者截然不同。父母也可以發脾氣,但要充分地告訴孩子,自己為什麼生氣。再怎麼生氣,也要守在孩子身邊,幫助孩子,這點千萬不能忘記。

如果父母雖然在身邊,但心卻不知道飛到哪裡去,孩子們馬上就能察覺出來。有很多父母,就算與孩子在一起,手機也不離手。當孩子發現,父母的注意力在別的地方時,所受到的傷害更大。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就該把所有注意力集中在孩子身上。

與其自責沒辦法好好陪伴孩子,或擔心他人在背後指責自己「不是好父母」,不如花幾分鐘的時間,盡量陪伴在孩子身邊,傾聽孩子說話,充分表達自己的愛,讓孩子能感覺到,必要時,自己隨時會飛奔而至,陪伴在側,這才是最重要的。父母們有必要透過這些時間來證明,孩子是多麼珍貴的存在。

斯堪地父母多聽少說

敏銳地捕捉孩子傳達的訊息

我們夫妻一向在孩子們說話之前,先和孩子們對話。當孩子們注視著某個東西,用手指著,彷彿要大人說些什麼,此時,我就會說「燈」「收音機」,把孩子指的東西名稱告訴他。孩子們對很多東西都喜歡一再地問:「為什麼?」「怎麼做?」我們夫妻都會不厭其煩地回答孩子們的問題。如果不知道,就算要翻書,也要告訴孩子答案。偶爾,也會因為孩子們的「一萬個為什麼」,而感到疲累、厭煩。畢竟我們還有很多事情要忙。但是,我們也盡量努力,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不耐的神色。

許多家長都希望子女長大以後能過著安逸、成功的生活,而忽略了孩子當前的渴求。但事實證明,在國際評量上能力獲得高評價的學童,幸福指數卻敬陪末座。

童年對任何人來說,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因此,在幼兒期、童年期或青春期等不同的時期裡,應該盡量滿足孩子們的渴求,提供他們最好的環境。讓孩子在一個充滿愛的環境裡和諧地成長。不論二歲、六歲、十歲、十五歲……讓孩子們在各個年紀裡,都能記住當時最幸福的時光!

嬰兒時期,父母必須成為孩子生根成長的土壤。無條件愛著孩子,帶著關心與好奇,給予孩子所需要的一切。然後,當孩子長大,父母便必須成為照亮孩子的光芒。

幼兒期開始,到身體活動發達的四歲為止,孩子們的好奇心隨著行動力變得十分旺盛。這個年紀的孩子們,開始學到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因此,父母必須帶領孩子認識自己。

五歲起,孩子會開始跟其他孩子比較。因此,此一時期要特別注意,不要拿別的孩子來比較,或有任何差別待遇。六歲這個年紀,在瑞典要上幼兒學校,在台灣則是上幼稚園。孩子滿懷著自己什麼都可以做的期待,因此從這個年紀到十歲為止,必須立下非常清楚的規矩,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

超過十歲以後,或從青春期開始,朋友比父母更重要,會開始對父母的想法和價值觀提出疑問。對於父母所訂下的規則,也會予以批判,甚至懂得從網路上自行蒐集情報,因此,父母最好要知道孩子常流連在哪些網站。

要和青春期的十幾歲孩子對話,是非常大的挑戰。孩子甚至會瞧不起父母,或當父母不存在。然而,仔細觀察孩子的內心會發現,情況往往正好相反。越是青春期的孩子,其實越需要父母的關心和對話。因此,要持續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與詢問,運用各種方法來瞭解他們到底在想什麼。

面對這個重要的時期,父母必須與孩子站在同等的立場,尊重孩子的想法,好好聽孩子說話並持續地溝通才行。

對於孩子的問題,比起單刀直入地給予答案,或因為過度的憂慮和擔心,而加重問題,不如從頭到尾好好聽孩子說話。然後,再詢問孩子打算怎麼做。如果孩子不知道該如何解決,再一起尋求對策。

再者,想做什麼事情之前,先問問孩子是否願意一起,然後再著手計畫。對於不能答應的事情,要好好說明理由,孩子們會比預期更願意理解。

close
貨到通知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