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商品編號:S0300055

自然律例─地瓜餐創始人的養生之道

作者 陳堅真
出版日 2005-10-31
定價 $260
優惠價 79折 $205
  • 分享至
數量
暫無庫存

內容簡介

地瓜餐的原創設計者陳堅真老師長年推廣「自然律例」的養生保健觀念,開課至今受到社會上各個階層廣大學子的歡迎,並帶動起一陣吃地瓜的風潮。其實地瓜餐只是她整個課程中的一環,這本書則詳實收錄了陳堅真老師多年的養生經驗,讀者能夠從提綱挈領的篇章裡面輕鬆了解整個課程的要義。

本書內容一開始從建立正確的養生觀念談起;第二,提醒讀者飲食應該注意的事項,如何認識健康食品,以及如何吸收營養,不必花大錢就能夠得到最佳效果;第三,運動養生的訣竅與方式;第四,認識肝、腸、胃的致命傷,要從日常生活作息和飲食來維持身體重要器官的正常運作;第五,討論致癌的因果;最後,則對現今錯誤的育兒觀念提出建議,即養生之道要從小養成習慣。

本書特色在於,不單只以醫方的角度來看問題,作者陳堅真老師曾經歷過重症,後來痊癒,甚至恢復青春,如此現身說法相當具有說服力。

她總結自己的生、老、病到病癒、駐顏有術的經歷,以及學醫自療的心得,歸納出一套有系統的「自然律例」養生之道,完成這本易懂且實用的養生保健書,非常值得受現代文明病痛所苦的大眾來參考。

自然律例-勘誤表 

作者介紹
陳堅真老師

地瓜餐健康法的創始人。二十年前,當她還是個二十五歲的年輕女性,看起來已經有了五十歲的憔悴和蒼老;二十年後,她已經是個擁有五位孩子的媽媽,看起來卻比實際年齡少了四、五歲左右──這也許對一個天生麗質、身體健康的女人來說並不算什麼,但是對曾經罹患癌症、曾經中風、曾經一夜白髮、長年老態龍鍾的她來說,能夠駐顏,甚至年輕化,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許多人對陳堅真老師的改變十分驚訝,甚至不敢置信她這個幾度瀕臨死亡邊緣的人,竟然駐顏有成。其實陳老師重拾青春的方法很簡單,只是回歸到自然律例的生活方式,加上順應身體代謝週期,執行簡便的「回春」飲食療法和泡澡等方法,青春自然就一點一滴回來了。多年來,為了找回健康,陳老師不斷進修中西醫學知識,還到對岸學習中醫。她的健康課程在台灣與香港已有有數千名學員,學員中不乏知名人士,並皆在她的指導下,身體健康有長足進步。
看更多

規格

商品編號:S0300055
ISBN:9861360662
頁數:224,中西翻:1,開本:1,裝訂:1,isbn:9861360662
看更多

試閱

吃肉和海鮮的劈腿禁忌

提到自然律例飲食方法,不少人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是長年茹素嗎?」
其實上天造人,原本就給予人類雜食的特性,因此回歸到自然律例的飲食方法當然也是雜食,並非長年茹素,也非長年茹葷。
只是,肉類該怎麼吃呢?該什麼時候吃呢?

什麼溫度吃什麼肉
依據自然律例,動物適合生長的氣候和環境不同,所含的肉類的屬性和油脂成分也不同,因此人類適合吃肉時也應順應「什麼溫度吃什麼肉」的原則,依照動物適合生長的氣溫為依據,才能從不同屬性的動物當中補充適合當地氣溫的油脂。一般來說,氣溫攝氏二十五度以下可以吃豬肉,氣溫攝氏二十度以下可以吃牛肉,氣溫攝氏十度以下可以吃羊肉。

可能有人又要提出疑問,「這些肉類不是一年四季都在台灣出產?尤其是豬肉,除了宰豬市場公休,否則哪一天買不到豬肉?豬隻在大熱天不也繼續大量繁衍嗎?」沒錯,豬隻在台灣確實不分四季都在大量地生產。但是為了促熟或是對抗越來越多的疾病,豬隻注射抗生素或是藥物等等駭人聽聞的消息並非前所未聞。人為的技術也許可以違反時序,創造出自然法則以外的繁衍,但智者如何選擇,應該不需多言。

再以牛隻為例,依照生長分佈的地區來看,肉牛多生長在緯度比較高的而且比較乾燥的寒帶國家,因為當地的氣候和環境適合牛隻生長,所以當地的人們也適合吃點牛肉來攝取養分和幫助禦寒。雖然台灣本地也產牛,但是最適合生長的是水牛而不是肉牛。用來食用的黃牛因為怕雨怕濕,所以在照顧和飼養上都比較困難,在初始的自然律例當中,就不適合在台灣生長,因此自然也不適合這塊土地的人吃。至於羊隻,適合生長的緯度更高,氣候更冷,所以就更不適合位處溼熱的台灣人食用了。

但是台灣人也不是全然沒有吃肉的機會,只要氣溫是在攝氏二十五度以下就可以吃豬肉、氣溫攝氏二十度以下就可以嚐一嚐牛肉,攝氏十度以下的寒流來襲時,就可以把羊肉爐端上桌了。

一餐混食多種類的肉和海鮮易致病

要切記的是,吃肉和吃海鮮都有所謂的「劈腿禁忌」,一餐當中最好只吃一種肉,應避免不同種類的肉食混著吃。如果那餐吃的是豬排,就不要再喝牛肉湯;如果吃得是牛排,就不要再吃炸排骨。因為每一種動物和海鮮的屬性不同,肉質的屬性和纖維長短也都不一,混合消化之後很容易在人體中產生危險的生化變化。雖然人體器官的代償性很高,一次可以同時執行數個指令和動作,但是消化不同屬性和纖維的肉類,勢必需要花比較久的時間才能完成,當混合的肉類長時間滯留在腸胃間,便很容易腐敗並產生毒素,後果不僅有礙胃腸的健康,更會造成百病叢生和提早老化的現象。


用藥不用葯

藥與葯的不同
「藥」和「葯」,有何不同呢?
可能很少人思考過這個問題,但是從兩個字的字型來看,就可以看出中國老祖宗的智慧。「藥」拆開來是「艸」和「樂」,「葯」拆開來則是「艸」和「約」。前者是可以讓人快樂的,後者則是對身體有約束作用的。也就是說,吃「藥」對人是有幫助的,吃「葯」則可能越吃讓身體越不舒服。
我常常告訴學員,「藥」屬於上品,「葯」則是下品。有病時應該要吃的是「藥」而不是「葯」。
在自然律例當中,所有的食物都是藥或葯,只是對身體有幫助、無副作用的就是「藥」;對身體有副作用、有負面影響的就是「葯」。至於哪些屬於「藥」?哪些屬於「葯」呢?
答案就在自然律例的飲食原則裡,當季當地、適人適性的食物就是「藥」,違反當地當季、適人適性原則的就是「葯」。以台灣人為例,在此生長、適合本地人吃的稻米和地瓜就是「上品藥」;非本地生產的小麥、燕麥等等所製作而成的麵包、麵類等等就是「下品葯」。
因為節令和地點的不同,同一樣食物有可能是「藥」也有可能是「葯」。比方說在台灣,夏天的瓜類,可以幫忙清熱洩火,是相當好的「上品藥」,但是在冬天,瓜類就是「下品葯」了。因為冬天吃瓜,很可能對身體造成過寒的副作用,身體容易出現畏寒或是手腳冰冷等等現象,對健康沒有好處反而有負面的影響。

葯是肝臟的大敵
之所以在此提到「藥」與「葯」的不同,不僅是因為兩者用法的正確與否嚴重影響到身體的健康,對於肝臟來說,葯物更是造成威脅肝功能的一大兇手,尤其是化學製造的「下品葯」。
肝臟是解毒工廠,但它也可能因為無法分解葯物的毒性而中毒,造成葯物性肝炎。葯物性肝炎和病毒性肝炎一樣,剛開始不痛不癢,但是嚴重時可能引起包括急性和慢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肝衰竭、甚至肝腫瘤等,其中最嚴重的是猛爆性肝炎,因此談保肝、治肝,相當重要的一環就是要拒絕亂吃「葯」。
有些葯物在正常劑量下也會在特定人身上引起過敏反應,而這種反應對肝臟的傷害也難以預測,例如抗痙攣藥在某些人身上會引起過敏性反應,而且通常在幾星期後才發生疲倦、發燒、出疹子等症狀。

勿任意阻止內層皮膚膜的代謝
要提醒的是,利用葯物阻止人體內層皮膚膜的新陳代謝,對於肝臟也會造成不利的影響。何謂內層皮膚膜?口腔、鼻腔、喉嚨、陰道內的皮膚都屬於內層皮膚膜,這些部位的皮膚比身體外層的皮膚更接近人體器官,是保護器官的後端防線。當這些內膜皮膚出現破皮或是發癢的現象時,應該給予身體自然代謝的機會,而非用葯物阻止代謝過程,進而造成毒素無法排出體外,因而給肝臟帶來更大的負擔。
所以我經常提醒學員,用葯的時候一定要特別小心,即便是擦拭或是塞劑等葯物都可能對肝臟造成負面影響,尤其是本身有肝炎或是肝功能差的人,更不可不慎。

close
貨到通知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