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商品編號:P0900208

富人不說,卻默默在做的33件事【暢銷經典版】

사소한차이
作者 延埈赫
出版日 2022-02-01
定價 $340
優惠價 79折 $269
  • 分享至
數量
加入購物車

相關專欄

  • 試閱

內容簡介

你和成功致富的差距,只有這33件不起眼的小事!

掌握成功人士創造「微小差異」的祕訣,
從細節中抓住別人忽略的機會,就能累積出驚人的成果!

★熱銷10萬冊紀念版,讀者好評絡繹不絕
★博客來、誠品、金石堂商業理財年度暢銷書

你低估的微小差異,
隱藏成功人士致勝的關鍵!
不需要強大意志力,讀完立即可實踐!

1. 睡前五分鐘向自己提出問題
愛因斯坦絞盡腦汁也解不開的問題,常常在夢中找到有效的解答。在睡前五分鐘向自己提出問題,可以提高睡眠中想出絕佳構想的機率。

2. 和家人一起吃早餐
現代集團創辦人鄭周永深信:「一切的成功,都是從家庭開始。」忙碌的他讓家族產生凝聚穩固支撐力量的方法,就是和家人共進早餐。

3. 送客要送到電梯門口
前西南航空執行長赫伯‧凱勒赫創造為他人著想的企業文化,讓公司創下高達四十六季連續獲利的驚人紀錄。要在組織裡打造體貼別人的氣氛,提高向心力,就從送客到電梯門口開始實踐。

4. 靜靜坐著觀察周遭的人
世界頂級的高爾夫用品製造商創辦人艾力‧卡拉威,觀察老年人的運動習慣後,推出帶動「發球桿革命」的大百發,也成功扭轉公司的命運。

5. 每週一次,從不同的路線上下班
賈伯斯等革新型企業家投注在發現新事物的時間,比一般企業家多50%以上。只是改變上下班路線,也能讓自己擁有全新視野與敏銳的洞察力,激發出創意與革新。

6. 正確喊出對方的姓名和職稱
前美國總統柯林頓第一次參選總統時,不僅選舉活動中的主要人士,就連義工的名字和個人背景,他都能正確記得,因而贏得信賴與支持,讓人樂意為他盡心盡力。

★力讚推薦
王怡人,《美股投資學》作者/JC 財經觀點創辦人
阿格力,台股暢銷書《生活投資學》作者
愛瑞克,《內在原力》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
柴鼠兄弟,財經暢銷作家
雷浩斯,價值投資者/財經作家

這本書所說的富人的33件事,我發現其實都是大家能夠做到的小地方,不是說一定要成為所謂的富人,而是為了成為更理想的自己。趕快打開這本書,幫我們換上一顆富人的腦袋,未來財富就不請自來。
──阿格力,台股暢銷書《生活投資學》作者

這33件事情其實都不難,只是多數人並沒有常常這麼做,我深切相信,只要能夠將半數以上內化成為自己日常生活習慣的一部分,幾年之後那差異就會大到讓自己覺得不可思議。
──愛瑞克,《內在原力》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


【作者簡介】
延埈赫 Yeon Jun Hyug

首爾大學東洋史學系畢業,曾在熊津媒體(Woongjin Media)及韓松教育(Hansol Education)擔任多年的內容企畫及開發總監。2010年1月至今擔任智慧屋傳媒集團執行長。著有多本暢銷書,包括《進公司後3年》《公司想留住的人只有1%的祕密》等等。並在韓國全國經濟人聯合會的國際企管院負責規畫CEO歷史講座。
他對各界成功人士所具有的「微小差異」特質深入剖析研究,進而完成此書。也希望藉此向認為要成功很困難的人傳達一個事實:「成功,可以輕鬆地從小事開始。」

【譯者簡介】

蕭素菁
國立政治大學東語系韓文組畢業,韓國漢陽大學社會系碩士,目前服務於國內顯示器製造廠。譯有《上哈佛真正學到的事》《不用擔心錢的老後》等書。

張亞薇
中國文化大學韓文系畢,曾留學韓國慶熙大學。回國後曾任職於工業技術研究院、中央通訊社、中國文化大學教育推廣部韓語講師等。現專職於韓文教學和翻譯工作。

 

看更多

規格

商品編號:P0900208
ISBN:9789861343761
EISBN:9789861344072
288頁,25開,中翻,平裝,套色
看更多

電子書

歡迎於Readmoo、Kobo、Google、BookWalker、Pubu、Hyread、myBook、UDN讀書吧、Taaze讀冊、博客來洽購電子書

看更多

目錄

創造「微小差異」指南
推薦序—為了成為更理想的自己 阿格力
推薦序—出眾,就從微小的差異開始 愛瑞克
前言—用微小的差異,踏出偉大的一步 

1 比期限提早兩天完成
2 不喜歡的事,再多做三分鐘
3 和家人一起吃早餐
4 坐第一排的位子
5 隨身帶筆
6 在手機背景畫面寫上自己的目標
7 比約定的時間提早十五分鐘到達
8 先訂好玩樂的計畫
9 先大聲向別人問好
10 在一週內寄電子郵件給初見面的人
11 正確喊出對方的姓名與職稱
12 剪掉信用卡
13 興趣是你一輩子的同伴
14 三秒之後再回答
15 一邊聆聽一邊附和
16 別按關門鍵
17 少吃一口飯
18 每天和別人共進午餐
19 吃飯時不要掉落食物
20 每天走路或跑步三十分鐘
21 送客要送到電梯門口
22 所有的回答都從「是」開始
23 睡前五分鐘向自己提出問題
24 五分鐘內記錄夢的日記
25 仔細閱讀報紙
26 隨身帶著一本書
27 每週一次,從不同的路線上下班
28 靜靜坐著觀察周遭的人
29 電腦關機再下班
30 裝做不知道
31 壞消息別用電子郵件告知
32 讚美不在場的人
33 向自己道謝

看更多

各界推薦

推薦序/為了成為更理想的自己--阿格力

這本書挑選了許多知名人士的習慣與故事,歸納了三十三個創造出眾成就的關鍵,阿格力認為串連這本書的主軸就是成為「更理想的自己」。其中有三件事,我非常認同,並且也改變了我的人生。

興趣是你一輩子的同伴

回想起四年前從台大拿到生技博士並退伍後,毅然決然放棄數個百萬年薪的機會,給自己一年的時間嘗試當全職財經作家,除了熱衷投資以外,我尤為嚮往這種為自身熱情而工作的生活。當興趣變成工作,最大的差異是享受挑戰,尤其當面對瓶頸或壓力時,反而激發我去突破的鬥志與樂趣,與其說是工作,更像是在玩一場人生遊戲。例如當市場在追逐主流題材時,我逆勢研究績效優異的生活類股,建立了「生活投資學」這樣的投資策略,最終也廣被市場接受。在這樣的過程中,我不僅在投資上累積財富,也開創了自媒體品牌的可能。假設工作只是為了錢,那麼將難以帶我們度過低潮與突破自我。

所有的回答都從「是」開始

書中提到一段我非常感同身受,這句話是「先回答『是』,等於為可能性開啟了一扇門」。這件事情是發生在阿格力 YouTube 頻道的編輯身上。老編原本是阿格力的一個忠實讀者,平常有一搭沒一搭地來問我問題,我也偶爾才回。時間久了,老編自己愈談愈多,我剛好發現老編平常有在玩攝影,抱著姑且一試的想法,問問老編要不要一起經營我的頻道,沒想到一拍即合。在頻道內容與人氣大幅躍進後,我問了老編,當初怎麼就一口答應?他回答:「開始了就會準備好,不是準備好了才開始。」後來我慢慢發現,只要我提出各種天馬行空的點子,他也不會馬上告訴我不行,而是細細推敲提出相關的操略來嘗試。最近老編想要辭掉原本的工作,中年轉換跑道跟我一起經營自媒體領域。從這個故事可以發現,如果我們沒有說「是」的勇氣,那將失去很多人生的可能。

每天走路或跑步三十分鐘

剛開始踏入財經作家領域的時候,我是沒有穩定收入的。這時候無論是心理或是經濟上的壓力其實非常的大,而我也就在這時候養成了定期走路或跑步的習慣。在這個時間裡,我的腦海是完全放空的,讓自己先暫時清空所有思緒,跑完步、洗個澡,重新坐下來思考問題,反而常常得到更多好的點子。當然,走路或跑步這件事情對身體健康也是非常有幫助,畢竟有健康的身體,才有機會享受賺來的財富,不是嗎?

看完這本書所說的富人的三十三件事,阿格力發現其實這些都是大家能夠做到的小地方,不是說一定要成為所謂的富人,而是為了成為更理想的自己。 

趕快打開這本書,幫我們換上一顆富人的腦袋,未來財富就不請自來。

 (本文作者為台股暢銷書《生活投資學》作者)

 

推薦序/出眾,就從微小的差異開始--愛瑞克

這本書之於我是一個鮮明的記憶,回溯十年前問世時我很快就在書店發現它,接連幾天仔細地閱讀每一字句,且愛不釋手!當時還把書中的重點摘錄到兩、三頁的 word 檔中,放在書桌上平常容易見到的地方,不時提醒自己。 

後來因為搬家,書也送人了,幾年前電腦意外故障亦失去了存檔,近期受邀撰寫此書新版推薦序而拿到書稿再次重讀,我驚豔書中所談及的三十三件事情,確定超過半數以上都早已內化成為我習慣的一部分了!當下的我驚喜之餘隨即主動告訴出版社,感謝他們再版推出之舉,讓我重溫深藏記憶,相信此書也將繼續讓更多人受惠! 

這三十三件事情其實都不難,只是多數人並沒有常常這麼做,我深切相信,只要能夠將半數以上內化成為自己日常生活習慣的一部分,幾年之後那差異就會大到讓自己覺得不可思議。舉例而言,「坐第一排的位子」並不難,除非某些大型的論壇或講座主辦單位刻意保留第一排當作VIP席,否則通常第一排都是可以讓早到的民眾自由入座的選擇;就算第一排有些是VIP席,那麼第一排的兩側可以自由入座的位子,或第二排中間也是極佳的選擇。 

有一場對我影響甚巨的講座,是一九九七年嚴長壽先生《總裁獅子心》上市首輪的新書發表會,出版社在台中當時稱作「永豐棧麗緻酒店」三樓劍橋廳舉辦,而坐在第一排的我與嚴長壽先生之間的距離僅有一.五公尺。對那一場講座的印象著實伴隨我將近二十四年了,竟然就像看了很多次的老電影一樣,許多畫面至今我仍記憶猶新!為什麼? 

有兩個原因,首先,能夠坐到第一排代表很早到,於是很早就可以看到主講人,和他交談或者趁他有空檔時拿書給他簽名,有和主講人互動的演講,印象的深刻程度遠超過沒有任何互動的演講。

其次,演講過程他就在我正前方,當下我不可能打瞌睡或者分心,不僅過程中好幾次與他視線有所交會,每每當他說到激動之處的神情,因為近距離觀看,會將他眼神所散發的光芒和臉上的細紋變化都敏銳感受到,也因此印象很深、很深。這種「坐第一排的位子」的感受和所帶來的好處,無論如何您一定要親身試一次看看!

此書所談的三十三件事情中,還有許多是我已經親身實踐了十年,幾乎已經是日常習慣的方式,我也常常在回台大為TMBA學弟妹們演講當中提醒他(她)們養成這些好習慣,比如說,隨身帶著一本書、隨身帶筆、三秒之後再回答、送客要送到電梯門口、每週一次從不同的路線上下班、壞消息別用電子郵件告知、讚美不在場的人、正確喊出對方的姓名與職稱等等。

這些不僅是我個人習慣的一部分,也是我觀察到職場上成功人士常做的事情,儘管是那麼細微的差異,經過長時間的積累,衍生出難以估算的個人魅力增長,以及對生涯發展的複利效果。

出眾,就從這些微小的差異開始,絕對值得您一試!

(本文作者為《內在原力》作者、知識交流平台TMBA共同創辦人)

看更多

試閱

◎不喜歡的事,再多做三分鐘

每天比自己認為所能做的,再多做一些。
──羅威爾.湯瑪斯(Lowell Thomas),旅行家、記者

仔細觀察李課長,你會發現到另一項差異,那就是即使下班時間已到,當天的目標也已經完成,他還是不會馬上下班。李課長會利用這個時間逐一確認隔天該做的事,看看有沒有遺漏。在大略整理明天工作事項的同時,也等於是在腦海中預作準備。

所謂的「三分鐘加分法則」,即是指愈不喜歡、愈困難的工作,就更需要多花三分鐘去做的一種法則。

回想一下國、高中時期,會念書的同學在擬讀書計畫時,總會多分配一點時間給比較弱的科目。舉例來說,如果花一小時的時間讀英文,比較困難的數學科就會安排兩個小時複習。而且在讀完兩個小時的數學後,他們也不會立即闔上書本,而是會先從明天的功課中挑一、兩個題目來做,這樣才算把數學科複習完畢。

也許有人認為,和兩個小時相較起來,三分鐘不算什麼,但是對一個數學科較弱、而且討厭數學的學生來說,情況就有所不同。讀兩個小時的數學已經非常乏味,多希望能趕快結束,如果要再多花三分鐘做習題,當然會覺得痛苦。

三分鐘加分法則,可以應用在任何地方。它能讓你多複習一頁英文,也能讓你在睡前多看兩頁的書。這項法則同樣可以應用在慢跑時。從你對自己承諾要比平常多跑三分鐘的那一刻起,就是你努力想突破過去瓶頸的開始。

三分鐘加分法則是一種象徵努力的微小約定,所以不適用於原本就喜歡的事。所謂努力,正代表我們要多做一些我們不喜歡的事。

在菲律賓有一句俗話說:「想做的事找方法,不想做的事則是找藉口。」

三分鐘的短暫時間能提供機會,讓你和自己討厭、也想躲避的對象親近。每天撥出三分鐘的時間,一星期就有二十一分鐘,一個月則會有九十分鐘。還有,剛開始也許是三分鐘,等開始熟悉之後,你會發現自己不知不覺已經將時間增加成五到六分鐘或十分鐘,然後是二十分鐘,最後那些原本不想碰的事情,終於逐漸熟悉。

接下來要做的事,是再找出一個自己想親近的對象或事物。當你能把不喜歡的事一一克服時,就等於向成功邁出了一步。

三分鐘的加分法則還可以讓你徹底揮別像「偷竊時間」一般的拖延惡習。拖延的習慣,是侵蝕我們精神和肉體的最大盜賊。它會讓工作一直堆積,使心裡的負擔和壓力不斷加重。之所以把工作擱在一邊,通常是因為我們不喜歡做那件事,原因也許是無趣,也有可能是因為進行不順利,這種情形經過一、兩次之後,工作就會一再拖延。

一旦開始執行三分鐘加分法則,拖延的惡習自然會倉皇逃走。只要下定決心,訂出工作時間,而且在當天目標完成之後多做三分鐘,拖延的惡習就會被提早準備的習慣所取代,超越工作進度反而變成一種習慣。屆時你會輕鬆地吹著口哨,並從工作中得到高度的成果。

即使是完全沒興趣的工作,如果將它切割成幾個小單位,就會變成幾件微小的瑣事。至於那些看起來困難、卻令你討厭的事,可以先試著著手處理,然後從中整理出可以讓事情簡化的頭緒。

如果是原本就瑣碎、但又讓人不想碰的事,不妨和其他事情一起處理,這樣會變得比較容易。換句話說,就是找一件喜歡的工作來交替著做,比如邊聽音樂、邊打掃房間,或是邊看電視、邊洗衣服等等。

同時間做兩件事,聽起來感覺好像很不專心,但是這樣做可以分散注意力,讓你將一些心思放在喜歡做的事情上,自然就會忘記另一件工作原本是自己所不想做的。

持續成長或是留在原地踏步,這兩種人之間最大的差別,就在於面對討厭的工作時所採取的態度。「是否願意多投資三分鐘在不喜歡的工作上面」,這種微小的心態差異會使結果全然不同。

其實三分鐘所能做的工作量,就實質層面來說並不多,但它代表的是「無論如何都要完成」的決心,而且這個時間已經足夠為明天的工作做好準備。

一個能靠自我意志克服、將不想做的事做好的人,世界上再也沒有任何阻礙可以難倒他。三分鐘,不過是為了突破自我瓶頸而輕輕跨出的第一步。

 

◎每週一次,從不同的路線上下班

要尋找有創意的構想,就走到外面去吧。天使會對外出散步的人說悄悄話。
──雷蒙.因夢(Raymond Inmon)

有一種現象稱為「梅迪奇效應」,它是指各種不同的領域在經過碰撞及融合後,所產生的創造與革新的大改革現象。這個名詞出自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在當時的梅迪奇家族資助下,具有不同才華與知識的藝術家、科學家、詩人、哲學家得以相互交流,並藉此激發出創意與革新。

中世紀是極為封閉的時代。無論是藝術、科學或哲學,都必須受限在神學的範疇之內,而且不得超越各自的領域。也因此,無法滿足現有形式的人如果有絲毫超越界線的想法,最後都得交出性命。不過,在梅迪奇家族的強大力量庇護之下,眾人逐漸接受大膽的發想與應用,到最後各式各樣的人與不同的文化在「梅迪奇效應」的交叉點之下,開啟了文藝復興的新時代。

梅迪奇效應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米開朗基羅。他是有名的雕刻家,也是建築家、畫家與詩人,年輕時曾在梅迪奇家中活動,並與哲學家、史學家、科學家有密切的交流。

若說翡冷翠的梅迪奇家族有米開朗基羅,那麼在米蘭就有接受斯福爾札家族資助的達文西。他靠著米蘭斯福爾札貴族的支援,得以一一接觸雕刻、發明、建築、解剖學、植物學、都市計畫、天文學、地理學、音樂等各種領域。

米開朗基羅和達文西的共同點,就是同樣對任何小事懷抱著高度好奇心,而且只要發現身邊有任何奇特的事物,兩人都有立即素描下來的習慣。

Y每週至少會找一天利用不同的路線上、下班。這一天他會較平常更早出門,一來是怕遲到,二來是希望能有更充裕的時間去發掘新的事物。

基本上,他會試著從第一次走的巷子去開發出到達地鐵站的新路線。如果時間還早,他也會繞路走相反的方向,甚至隨興提早一站下車走路。

他一邊走、一邊環顧四周,不管是人行道上的工程,還是商店的獨特招牌,他都會仔細觀察。要是看到什麼新奇的事物,就馬上用手機相機拍下來,看著街道上的陌生景象時,心中還會浮現過去的記憶。

有時他會陷入各種沉思之中,比如將現在的景象與以前經過時看到的景象比較,確認這裡產生什麼變化等等。要是眼前出現一家沒看過的外食連鎖店,他就會去門口拿店家發送的折價券,等週末時帶家人一起去吃。

Y在廣告代理公司擔任文編,主要負責金融業方面的廣告。不過他從看似與金融業毫無關聯的街頭中去尋找靈感。

「雖然在很多地方都可以找到靈感,但是因為隱藏在過於熟悉的日常生活中難以發現,所以我會選擇完全不同的路線,給自己帶來一些新的變化。藉由全新的經驗,讓自己擁有新的視野,去將那些靈感找出來。」

哈佛大學企管研究所曾經對史蒂夫.賈伯斯等革新型企業家進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從創意型企業家身上可以找出如下與一般企業家不同的特質。

他們總是不安於現狀,經常在找尋新的可能性。他們也會分配比一般企業家多五○%以上的時間,投注在發現新事物的活動上。

根據分析結果,他們會透過各種實驗,不斷經歷新的體驗,探索新的世界,同時也會與各種不同的人交流,不停地試圖從他們那裡獲得新的觀點。

在這個過程中,創意型企業家會蒐集各種資訊,開發出屬於自己的洞察能力,而且在最後發現新事物時,還會像完成心願的小孩一樣高興地歡呼。

我們之中大部分的人,都不喜歡脫離自己常走的路線。因為這條路線最方便,也是我們經過幾次嘗試錯誤後,所找出的最快速道路。

這和方法也有關聯,人在讀書或工作上都會表現出類似的情況,也就是不管什麼事,都只想依照平常的方式去處理。可是這種因循的結果,卻會使人付出某種代價,因為尋找新事物的眼光會受制於安逸的心態,而且人對於變化會產生抗拒,最後就落入觀點陳腐或老舊的陷阱裡。

「改變上、下班路線」之類的小事不僅可以引發追求變化的本能,同時可以讓人維持敏銳的感覺。並不是非得要長途旅行這種大手筆投資,才可以喚醒心中沉睡的挑戰精神。

即使平常只有投資幾分鐘的時間,都足以找出一條新的路,給自己一個新的機會。也就是說,小小的挑戰會帶來更新的挑戰。

天才愛因斯坦的腦部和一般人有什麼不同呢?在愛因斯坦死了之後,神經科學家的心情都沸騰了起來。因為他們認為只要對愛因斯坦的腦部進行精密的分析,就可以解開天才的祕密。

不過結果卻令他們失望。因為愛因斯坦的腦部從外表、大小看起來,和一般人並沒有什麼不同。

然而,部分的學者卻發現了一些微小的差異,那是很容易被忽略的小差異。透過電子顯微鏡觀察的結果,分布在愛因斯坦腦部前額葉皮質中的神經元,比一般人的腦部更為稠密。此外在頂葉的部分區域中,輔助神經元的神經膠細胞數目反而比神經元更多。

有些學者推論,因為愛因斯坦的好奇心,以及他試圖解開好奇所進行的各種挑戰,才使得他的腦部留下這些微細的差異。

close
貨到通知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