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富人不說,卻默默在做的33件事【暢銷經典版】

◎不喜歡的事,再多做三分鐘

每天比自己認為所能做的,再多做一些。
──羅威爾.湯瑪斯(Lowell Thomas),旅行家、記者

仔細觀察李課長,你會發現到另一項差異,那就是即使下班時間已到,當天的目標也已經完成,他還是不會馬上下班。李課長會利用這個時間逐一確認隔天該做的事,看看有沒有遺漏。在大略整理明天工作事項的同時,也等於是在腦海中預作準備。

所謂的「三分鐘加分法則」,即是指愈不喜歡、愈困難的工作,就更需要多花三分鐘去做的一種法則。

回想一下國、高中時期,會念書的同學在擬讀書計畫時,總會多分配一點時間給比較弱的科目。舉例來說,如果花一小時的時間讀英文,比較困難的數學科就會安排兩個小時複習。而且在讀完兩個小時的數學後,他們也不會立即闔上書本,而是會先從明天的功課中挑一、兩個題目來做,這樣才算把數學科複習完畢。

也許有人認為,和兩個小時相較起來,三分鐘不算什麼,但是對一個數學科較弱、而且討厭數學的學生來說,情況就有所不同。讀兩個小時的數學已經非常乏味,多希望能趕快結束,如果要再多花三分鐘做習題,當然會覺得痛苦。

三分鐘加分法則,可以應用在任何地方。它能讓你多複習一頁英文,也能讓你在睡前多看兩頁的書。這項法則同樣可以應用在慢跑時。從你對自己承諾要比平常多跑三分鐘的那一刻起,就是你努力想突破過去瓶頸的開始。

三分鐘加分法則是一種象徵努力的微小約定,所以不適用於原本就喜歡的事。所謂努力,正代表我們要多做一些我們不喜歡的事。

在菲律賓有一句俗話說:「想做的事找方法,不想做的事則是找藉口。」

三分鐘的短暫時間能提供機會,讓你和自己討厭、也想躲避的對象親近。每天撥出三分鐘的時間,一星期就有二十一分鐘,一個月則會有九十分鐘。還有,剛開始也許是三分鐘,等開始熟悉之後,你會發現自己不知不覺已經將時間增加成五到六分鐘或十分鐘,然後是二十分鐘,最後那些原本不想碰的事情,終於逐漸熟悉。

接下來要做的事,是再找出一個自己想親近的對象或事物。當你能把不喜歡的事一一克服時,就等於向成功邁出了一步。

三分鐘的加分法則還可以讓你徹底揮別像「偷竊時間」一般的拖延惡習。拖延的習慣,是侵蝕我們精神和肉體的最大盜賊。它會讓工作一直堆積,使心裡的負擔和壓力不斷加重。之所以把工作擱在一邊,通常是因為我們不喜歡做那件事,原因也許是無趣,也有可能是因為進行不順利,這種情形經過一、兩次之後,工作就會一再拖延。

一旦開始執行三分鐘加分法則,拖延的惡習自然會倉皇逃走。只要下定決心,訂出工作時間,而且在當天目標完成之後多做三分鐘,拖延的惡習就會被提早準備的習慣所取代,超越工作進度反而變成一種習慣。屆時你會輕鬆地吹著口哨,並從工作中得到高度的成果。

即使是完全沒興趣的工作,如果將它切割成幾個小單位,就會變成幾件微小的瑣事。至於那些看起來困難、卻令你討厭的事,可以先試著著手處理,然後從中整理出可以讓事情簡化的頭緒。

如果是原本就瑣碎、但又讓人不想碰的事,不妨和其他事情一起處理,這樣會變得比較容易。換句話說,就是找一件喜歡的工作來交替著做,比如邊聽音樂、邊打掃房間,或是邊看電視、邊洗衣服等等。

同時間做兩件事,聽起來感覺好像很不專心,但是這樣做可以分散注意力,讓你將一些心思放在喜歡做的事情上,自然就會忘記另一件工作原本是自己所不想做的。

持續成長或是留在原地踏步,這兩種人之間最大的差別,就在於面對討厭的工作時所採取的態度。「是否願意多投資三分鐘在不喜歡的工作上面」,這種微小的心態差異會使結果全然不同。

其實三分鐘所能做的工作量,就實質層面來說並不多,但它代表的是「無論如何都要完成」的決心,而且這個時間已經足夠為明天的工作做好準備。

一個能靠自我意志克服、將不想做的事做好的人,世界上再也沒有任何阻礙可以難倒他。三分鐘,不過是為了突破自我瓶頸而輕輕跨出的第一步。

 

◎每週一次,從不同的路線上下班

要尋找有創意的構想,就走到外面去吧。天使會對外出散步的人說悄悄話。
──雷蒙.因夢(Raymond Inmon)

有一種現象稱為「梅迪奇效應」,它是指各種不同的領域在經過碰撞及融合後,所產生的創造與革新的大改革現象。這個名詞出自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在當時的梅迪奇家族資助下,具有不同才華與知識的藝術家、科學家、詩人、哲學家得以相互交流,並藉此激發出創意與革新。

中世紀是極為封閉的時代。無論是藝術、科學或哲學,都必須受限在神學的範疇之內,而且不得超越各自的領域。也因此,無法滿足現有形式的人如果有絲毫超越界線的想法,最後都得交出性命。不過,在梅迪奇家族的強大力量庇護之下,眾人逐漸接受大膽的發想與應用,到最後各式各樣的人與不同的文化在「梅迪奇效應」的交叉點之下,開啟了文藝復興的新時代。

梅迪奇效應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米開朗基羅。他是有名的雕刻家,也是建築家、畫家與詩人,年輕時曾在梅迪奇家中活動,並與哲學家、史學家、科學家有密切的交流。

若說翡冷翠的梅迪奇家族有米開朗基羅,那麼在米蘭就有接受斯福爾札家族資助的達文西。他靠著米蘭斯福爾札貴族的支援,得以一一接觸雕刻、發明、建築、解剖學、植物學、都市計畫、天文學、地理學、音樂等各種領域。

米開朗基羅和達文西的共同點,就是同樣對任何小事懷抱著高度好奇心,而且只要發現身邊有任何奇特的事物,兩人都有立即素描下來的習慣。

Y每週至少會找一天利用不同的路線上、下班。這一天他會較平常更早出門,一來是怕遲到,二來是希望能有更充裕的時間去發掘新的事物。

基本上,他會試著從第一次走的巷子去開發出到達地鐵站的新路線。如果時間還早,他也會繞路走相反的方向,甚至隨興提早一站下車走路。

他一邊走、一邊環顧四周,不管是人行道上的工程,還是商店的獨特招牌,他都會仔細觀察。要是看到什麼新奇的事物,就馬上用手機相機拍下來,看著街道上的陌生景象時,心中還會浮現過去的記憶。

有時他會陷入各種沉思之中,比如將現在的景象與以前經過時看到的景象比較,確認這裡產生什麼變化等等。要是眼前出現一家沒看過的外食連鎖店,他就會去門口拿店家發送的折價券,等週末時帶家人一起去吃。

Y在廣告代理公司擔任文編,主要負責金融業方面的廣告。不過他從看似與金融業毫無關聯的街頭中去尋找靈感。

「雖然在很多地方都可以找到靈感,但是因為隱藏在過於熟悉的日常生活中難以發現,所以我會選擇完全不同的路線,給自己帶來一些新的變化。藉由全新的經驗,讓自己擁有新的視野,去將那些靈感找出來。」

哈佛大學企管研究所曾經對史蒂夫.賈伯斯等革新型企業家進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從創意型企業家身上可以找出如下與一般企業家不同的特質。

他們總是不安於現狀,經常在找尋新的可能性。他們也會分配比一般企業家多五○%以上的時間,投注在發現新事物的活動上。

根據分析結果,他們會透過各種實驗,不斷經歷新的體驗,探索新的世界,同時也會與各種不同的人交流,不停地試圖從他們那裡獲得新的觀點。

在這個過程中,創意型企業家會蒐集各種資訊,開發出屬於自己的洞察能力,而且在最後發現新事物時,還會像完成心願的小孩一樣高興地歡呼。

我們之中大部分的人,都不喜歡脫離自己常走的路線。因為這條路線最方便,也是我們經過幾次嘗試錯誤後,所找出的最快速道路。

這和方法也有關聯,人在讀書或工作上都會表現出類似的情況,也就是不管什麼事,都只想依照平常的方式去處理。可是這種因循的結果,卻會使人付出某種代價,因為尋找新事物的眼光會受制於安逸的心態,而且人對於變化會產生抗拒,最後就落入觀點陳腐或老舊的陷阱裡。

「改變上、下班路線」之類的小事不僅可以引發追求變化的本能,同時可以讓人維持敏銳的感覺。並不是非得要長途旅行這種大手筆投資,才可以喚醒心中沉睡的挑戰精神。

即使平常只有投資幾分鐘的時間,都足以找出一條新的路,給自己一個新的機會。也就是說,小小的挑戰會帶來更新的挑戰。

天才愛因斯坦的腦部和一般人有什麼不同呢?在愛因斯坦死了之後,神經科學家的心情都沸騰了起來。因為他們認為只要對愛因斯坦的腦部進行精密的分析,就可以解開天才的祕密。

不過結果卻令他們失望。因為愛因斯坦的腦部從外表、大小看起來,和一般人並沒有什麼不同。

然而,部分的學者卻發現了一些微小的差異,那是很容易被忽略的小差異。透過電子顯微鏡觀察的結果,分布在愛因斯坦腦部前額葉皮質中的神經元,比一般人的腦部更為稠密。此外在頂葉的部分區域中,輔助神經元的神經膠細胞數目反而比神經元更多。

有些學者推論,因為愛因斯坦的好奇心,以及他試圖解開好奇所進行的各種挑戰,才使得他的腦部留下這些微細的差異。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