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教給孩子些什麼才能讓他們變得幸福呢?」

某天在聚餐場合上突然被問到這個問題,提問的是一位已為人母、育有一個五歲男孩的後輩。當下我沒什麼想法,酒杯放下後思考了一陣子,要教孩子什麼才能讓他們變幸福?影響幸福最重要的因素是什麼?散會前腦中突然浮現出答案:幸福生活的基礎正是「自尊」。於是我對她說:

「對於剛才的問題,如果只能選一個答案,那麼我的答案是『自尊』。重要的價值觀有很多,我認為自尊是其中最基本的,擁有一顆尊重自己的心,在任何狀況下便能夠變得幸福,不是嗎?

自尊,即尊重自我,了解到自己的重要性。這份價值觀的有無,會造成非常大的差異,以下舉幾個例子來證明。

每當冷風開始凜冽之際,我就會懷念起舊家附近的烤餅店,一個五百韓圜、五個兩千韓圜,好吃得不得了。老闆很開朗,給人一種非常樂在工作的感覺,不管客人多還是少,喊出的「歡迎光臨」永遠充滿活力,我很喜歡老闆散發出來的感覺,因為在寒冬裡要保持如此活力在戶外工作是相當不容易的,他對現在的地位、正在做的事、現狀的滿足程度不言而喻。每當買烤餅時,我心裡都會想著:老闆一定是個很幸福的人。

談自尊怎麼會說到烤餅店的老闆呢?懂得自我尊重的人即使是賣烤餅也能感到幸福、沒有自尊的人賺了幾百億也可能會走上不歸路。這個比喻雖極端,但卻是不爭的事實。「Amor fati」意為熱愛命運,熱愛自己命運的人跟自怨自艾的人,生命的結局一定很不同。

Memento mori, Amor fati

去年夏天曾到巴黎出差,工作結束時偷閒去了蒙帕納斯公墓。此地是許多法國文學界名人如:現實主義作家莫泊桑、詩人波特萊爾、作家兼思想家沙特等人的長眠之處,當時我特別去到沙特的墓前。沙特的伴侶是法國存在主義女性作家、思想家、社會運動家的西蒙.波娃(著有《他人的血》《第二性》等名作,被譽為女權運動先驅者。與沙特結婚後仍維持自由的戀愛關係,各自擁有情人),兩人同葬一墓。在墓前,可見到世界各地旅客的到訪痕跡,對於這些留下旅途車票與信箋的人來說,應該死而無憾了吧!


蒙帕納斯公墓

站在生存與死亡共存的景色前,我把寫著「Memento mori」的訊息附上沙特墓碑照片,傳給在《書是斧頭》書中提及的比我年輕的「小老師」李元亨。「Memento mori」是拉丁文,意為記住死亡,西洋畫中很常出現骸骨的畫面,大概就是在提醒我們,活著的同時不要忘記死亡吧。之後,小老師回傳給我這句話:「Amor fati」(熱愛命運)。

這種態度跟自尊很像,不管在什麼位置、身處何種命運,都必須要尊重自己。然而談論自尊的人很多,維持自尊過生活的人卻少之又少,擁有自尊真有這麼難嗎?

我的標準在哪?

我認為自尊的最大阻礙應是教育。韓國的教育並沒有針對孩子的特點設立不同的標準,必須遵循固有的框架,進入名校、以升學為目標、考上好大學、找份好工作、當個讓媽媽開心的好孩子⋯⋯這就是我們的教育。說白一點,標準不是「我自己」,而是要跟媽媽朋友的小孩相比。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魅力,一味的與別人相比,就無法展現出自己的特點,更遑論「熱愛命運」呢?

然而從小接受這種教育的我們,害怕「跟別人不同」,無法想像自己跟既定的標準不同,脫離隊伍就會感到不安。別人是怎麼過的?我能否跟別人一樣?明明是「自己」的人生,卻無法走自己的路。我們是不是早已習慣順從旁人的「眼光」,而忽略尋找「自尊」?

舉個例子,有位在美國出生長大的後輩第一次來韓國時覺得「很可怕」,因為路上的人都有著相似的容貌、頂著一樣的髮型、穿著同款的衣服,大部分女性都穿著當時最流行的靴子,好像出自同一個生產線。我也曾有過類似的經驗,所以完全理解這種感受。

有一次我開車到某大企業的停車場,突然覺得很恐怖。五十多名的主管級人員都配有相同的汽車,公司大概是知道同樣職級的員工若有差別待遇會引發爭議。因此那天我在停車場看到五十部以上的相同車款一字排開,至今仍相當難忘。

身處這樣的社會,真的能找到自尊嗎?在跟別人稍有不同就會感到莫名不安的環境下,想要帶著自尊生活必須要不斷地努力。倘若沒有自尊,就算考上第一志願的首爾大學、賺進百億,都不會感到幸福,重點不是學歷多高或賺了多少錢,而在於標準是來自別人抑或自己。

有位韓僑朋友在紐約完成學業後,進入韓國企業工作,在首爾生活三年,他的經驗跟我在美國的經驗完全相反。他形容:韓國針對性別與年齡有不同的箱子,屬於哪個性別、哪個年齡的人就要進入哪個箱子過生活。

例如,二十歲後半的女性,專屬的箱子上寫著「結婚」「要像個女孩子」;五十歲男性的箱子則寫著「具有一定程度的社會地位」「週末要打高爾夫」;三十歲後半的男性是「職位至少要課長級以上」「結婚並育有兩個孩子,最好是一男一女」,要是只有孩子或是結了婚沒小孩,都會引來周遭人好奇或擔心的異樣眼光。韓國人就像是按照既定框架在過活。

不可否認,這些框架都是符合該年齡與性別最普遍也最合適的標準,透過既定框架生活也確實可以得到幸福與安定。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不就代表沒有機會可以經歷框架外的世界嗎?有多少可能性就這麼無端被剝奪?是不是二十歲當上教授或是六十歲的大學生等勇於嘗試新想法的人都必須被埋沒呢?

「女孩子力氣怎麼會這麼大?」是韓國社會上經常出現的話,難道力氣大的女孩就該放棄這種天賦嗎?

偶爾也該丟掉框架好好思考一下,成功的人一定要坐在轎車後座嗎?大學生一定就是二十幾歲嗎?上位者一定要表現權威嗎?女孩一定要有女孩樣嗎?

現在的社會沒有箱子了嗎?不,我們還是活在各自的箱子中,二十歲的箱子、三十歲的箱子、四十歲的箱子,只要跳脫出箱子,過年過節就會遭受到拷問、周遭親朋好友的關心、被指責人生失敗。生活在這個無法接受不同標準的社會中,也難怪自尊的種子很難發芽。

聽聽在美國跟在韓國接受教育的經驗談吧!不久前我為了報紙的專欄,訪問了世界級裝置藝術家徐道獲,我詢問他關於美國跟韓國的不同,他這樣回答:

「我在羅德島設計學院上的第一堂課是『攝影1』,原本以為是基礎攝影的入門課程,沒想到一上課老師發給每個人一張紙和一支蠟筆,兩人一組不限定主題要我們互相溝通,條件是不能說話!我的同伴把紙丟在地上用腳踩,表現出生氣的樣貌,而我則是在紙上鑽一個洞,在後面那張紙上作畫,用洞裡的世界表達這堂攝影課顛覆了我對攝影課的想法。事後老師告訴我們,將來我們是透過視覺語言與世界溝通,所以透過這樣的方式來上課很新奇,也帶給我很大的衝擊。


羅德島設計學院

「一堂課結束後大腦就像是被充分按摩過一樣,同樣的課程若是換到韓國的話,助教點完名後,老師通常會上台指著圖片說『這裡稍微淡一點、按壓一下、看來更生動點』,台下學生就回答『好』,大概只會用這樣的方式來上課。因此我認為造成美國跟韓國的差異就來自於教育。」

他認為最大的差異是,美國教育讓學生挖掘「內心的想法是什麼」,韓國則是告訴學生「內心該放什麼想法」。也就是說,韓國的教育不像美式教育那樣設定好標準要你去達成,而是直接告訴你內心的想法應該是什麼。

我在紐約念書時也有同樣的感受,他們對我這個經過社會歷練、坐在課堂上第一次上設計課的三十六歲大叔讚美不已。老師也會把學生完成的作業貼在牆上,不斷說著這些作品有多優秀,好像不讚美就會很難受似的,當然也會詳細解釋作品為什麼好、好在哪裡,也因此學生總是很樂於做作業,甚至搶著坐前面的位置。

韓國的教育呢?是否有尊重學生內心的想法?似乎沒有,我們求學時總是被指責缺乏什麼、被要求應該要怎麼樣。稱讚可以培養人的自尊心,然而韓國的教育不會稱讚你特別擁有的才能,若大家都有、你卻沒有,則會遭受責備跟異樣眼光。我們太習慣把重點放在別人身上,看著別人的眼光過活;自尊則是把重點放在自己身上,跟著自己內心的想法走。

前陣子,一位準備跳槽到另一間公司擔任創意總監的後輩來找我,面試在即的他看起來非常緊張,於是我跟他說:「公司面試你的同時,你也在面試那間公司,你要考慮:這間公司可以為我做什麼、公司有我的位置嗎、公司會因為雇用我而獲利嗎。公司需要人、人也需要工作,雖然以雇傭角色來看,公司還是占上位,但是為了打贏這場仗,一定要想清楚『我的主張』是什麼。

再舉另一個例子,我任職的廣告公司一年會舉辦兩次名為「儲備廣告人實務參與企畫」的活動,招募對象是對廣告有興趣的大學生,在業界算是相當有名氣的活動,每次都吸引眾多優秀人才報名,也因此進入門檻變得很高。某次演講後一位年輕人向我搭話,說他有報名這個活動,很直接地問我:「貴公司需要什麼樣的人?」我回他:「不要去管公司想要什麼樣的人,只要告訴我們你是多特別的人。」內在有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換做是我,我會把重心放在「如何展現自己才能夠受到矚目」,不會去看去年的考題是什麼,唯有這麼做才能一步步地挖掘自我。拋開外在標準,聆聽自己的內心,建立自尊吧!可能很多人會沒自信,不確定堅持自己的想法是否真能成為一個了不起的人,我也是如此,但是千萬記得,我們比自己所想像的更有力量。

把內心的點串連起來就是一顆閃亮的星

不要忽略自己走過的路,這就是人生。在哪裡出生?生長在什麼環境中?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人生,也會有不同的機會,「Amor fati」,熱愛自己的人生,人生沒有正統的教科書,認真過每一天就能發現某些優點正在生根,看似毫無意義的點也可能在某個瞬間成為一顆耀眼的星星。不要跟隨既定的光芒,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點與自己的星星。

Be Yourself!

Be Yourself,做自己,是我常跟女兒說的話。現在讀大學的女兒小時候害羞到不太敢跟別人說話,當時我每天都跟她說:「Be Yourself,你就是你。」不用想跟別人一樣,做自己就好。每個人都是一顆未爆彈,發現雷管的瞬間就會產生強大的爆發力,找尋自尊,尋找屬於自己的雷管吧!

野餐時總會覺得別人坐的那塊草皮更加翠綠茂密,自己選的這塊好像特別稀疏,其實別人也是這麼想的!從遠處看過來,自己選的這塊也是翠綠茂密。資優生沒有煩惱嗎?乖孩子真的如此完美嗎?從自己的角度來看才能知道答案。當個自己找答案的人,而不是聽別人答案的人!與眾不同不是錯。

有空就到附近公園走走吧,去看看草地,找一塊最綠最茂密的地方坐下,看看別處,其他的草地是不是看起來更好呢?然後換個位置再試試。
別處看起來永遠更好,但其實都是一樣的

坐著是不會有答案送上門的,答案藏在現在、這裡、自己的人生裡。希望各位都能夠成為過自己的人生、尊重自己的人。

本文出自《人生的八個關鍵字

2013年韓國最觸動人心的一本書!全韓最知名廣告人,最中肯、實用的人生建言。

人生沒有正確答案,只有轉化成正解的過程。這八個關鍵字,蘊含著面對人生最重要的態度。這些態度,也將是你能否擁有幸福人生的關鍵!





用「鄉晚那個卡」買書,天天享有【通關密語】優惠,速見「鄉民晚報APP那個卡:圓神書活網」


相關專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