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上常見到名人為失言風波道歉。為什麼會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言又道歉?我們就算買了說話術書籍練習,還是會懊惱「為什麼要說出那種話?」

言語就像一個碗,碗小的人,只裝得下自己說的話,裝不下別人的話。言碗大的人,除了自己的話之外,還有多餘的空間可以裝下別人的話。

培養言語之碗,超越了單純的說話技巧。

即使我們已經長大成人,依然有可能把話說得不得體。

就算是無意的,然而話一旦出口,必然會影響人心。上司一句「你要這麼做的話,乾脆別幹了!」讓人一夜輾轉難眠;一句「我相信你做得到!」便令人精神百倍、幹勁十足。

言語具有讓人心情起伏的力量,而且它的壽命之長,可以讓滿臉皺紋的老人,一想起兒時聽到的鼓勵便淚流滿面;或讓子女都已長大成人的家長,一想到過往傷心事,仍會怨嘆:「那時候為什麼要對我說那種話?」由此可體會言語頑強的生命力。

可惜的是,當我們因言語而自責或埋怨他人的同時,卻依然放任自己錯誤的說話習慣不改,意圖以「我就這副德性,怎樣!」「他總有一天會明白我的用心!」遮掩過去。久而久之,等到因頻繁失言導致關係鬧僵,或晉升主管,或為人父母、要帶領孩子前行之際,才驚覺語言的重要,急尋說話的技巧。意圖雖好,但短期速成的話技,在真正重要的時刻,很可能一點用都沒有。

雖然知道該多鼓勵後進,但每次看到不夠完善的報告,心裡就直冒火,先罵了再說;雖然學過尊重孩子的對話技巧,但看到孩子在路上無理取鬧,一生氣便口不擇言。這是因為才剛學會的好話,無法超越長久以來養成的說話習慣,才會在決定性的關鍵時刻失去力量。


言語來自累積的習慣,不是單純的技巧

從事溝通顧問工作十餘年的我明白,要改變人們的說話習慣--即使只是一句話--比想像中要來得困難許多。因為「言語」這種東西不是技巧,更接近每天一點一滴累積的習慣;是將生活中所看、所聽、所感受到的一切全部混雜在一起,熟成之後,再以本人特有的、一貫的方式所產生出來的東西。如此創造出來的言語,其實很近似本人的內在。因此,隨隨便便學來的技巧,根本無法培養出自己獨特的、創新的說話習慣。

若想養成有別於過去的說話習慣,別只將焦點集中在話語本身,還要同時審視存在於背後的自我。與其把精力放在如何像模像樣地說話,還不如努力了解自己的內在,這裡才是一個人創造出言語的根源地。

是不是有哪種語氣是自己忍不住會用的?有哪些話是自己一聽就心痛的?若能得知話語和語氣對心理結構造成的影響,就能知道:自己為什麼會用那種口氣說話?為什麼聽到特定的某些話就很敏感?如此,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言語。

每個人都有一只言語之碗,容量大的人,身邊自然而然會聚集很多人

假設有個習慣指責部屬的上司,就算他把讚美的技巧背得滾瓜爛熟,他說的「話」真的就會有所改變嗎?

比起說話的技巧,自我內在的特性--也就是情緒感受的方式,或看待他人的觀點、成長的環境等等,才是我們該關心的重點;這樣才能明白自己一直以來所使用的說話型態,以及今後在言語上該有什麼樣的變化。而我將這所有改變的過程,稱為「培養言語之碗的過程」。

每個人都有只盛放言語的碗,然而隨大小不同,說話的水準與關係的深淺也有所不同。「言語之碗」大的人,不會用言語來眩惑他人、為己所用,或藉此彰顯自己,而是用在與人溝通、克服矛盾或理解他人。這種人會很自然地接受人我的差別,即使處在溝通困難的情況下,也會尋求持續對話的方法。

每個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與共鳴;再怎麼追求成功或欲望,終究會思念一個可歇息的懷抱。所謂「人心」就是即使在無法達成目標的時候,仍希望有人能以慰勞先前的辛苦代替指責;犯錯的時候,仍希望有人能等待自己重新提起勇氣;面臨困難挑戰的時候,仍希望有人能相信自己、為自己打氣,而不是懷疑自己的能力。因此,能完全理解那種欲望的人,也就是:言碗容量大的人,身邊自然而然會聚集很多人。  


《言語之碗》的內容超越了單純的說話技巧,重點在於告訴讀者「言語之碗」的意義,以及該怎麼做才能讓自己的言碗更結實、更有深度。而這個過程到最後所導出的,是找到方法培養出理解自我,也理解他人的力量。

言語會暴露出你的內在。最好能在適當的時候說出必要的話,說了會後悔的話則盡量減少。別因為失言而失去人心。如果能靠言語多救活一個人、多培養一個人,那便是再好不過的事。即使在你離開之後,你說過的話依然會縈繞人心。

因此,真心盼望大家都能成為駕馭言語的主人,不要讓你的人生因言語陷入孤單寂寞。

--本文摘自韓國人資協會認證最佳輔導師、最受企業信賴的心理教練金允那暢銷作 《言語之碗:改變不當說話習慣,真正解決溝通困境


相關專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