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商品編號:T0100061

這才是伊斯蘭國!:史上最強「暗黑經濟體」,用營銷策略顛覆全球秩序

The Islamist Phoenix: The Islamic State and the Redrawing of the Middle East
作者原文名 Loretta Napoleoni
譯者 洪玉珊
出版日 2015-06-30
定價 $260
優惠價 79折 $205
  • 分享至
數量
無法銷售

相關專欄

  • 試閱

內容簡介


◎上市前即獲商業周刊1440期報導
「最懂恐怖分子的經濟學家」跳脫西方觀點深度解析,歐美及亞洲13國一致肯定,蜂擁買下版權!
◎讀者欲罷不能的精闢指南,★★★★★好評,出版即登上日本亞馬遜暢銷榜!
◎中東名詞條列說明,入門知識立即掌握!
◎國際關係權威  劉必榮教授  審訂、導讀
◎白宮記者協會首位華文媒體人  張經義  專文推薦

他們精密計算自殺任務成本及龐大收支,宛如跨國企業財報;
他們熟知「恐懼」是最有利的武器,極端暴虐才能操控媒體上頭條;
他們攻下的領地比英國還大,憑藉全球化和現代科技浴火重生,撼動世界……

伊斯蘭國對臺灣鄰國的影響已逐漸顯現,當今世界最大變數,你不可不知!
膚淺新聞不會告訴你的真相!帶你透視第一個恐怖分子建立的國家!

伊斯蘭國不只是一群僥倖得逞的暴徒,而是透過現代化急遽壯大的恐怖強敵。

時至今日,這個經濟規模、軍事實力驚人的「暗黑經濟體」,不僅重新劃定中東地區的疆界,占據比英國面積更大的領地,更已在其地盤上實施被報導惡意扭曲的伊斯蘭律法。

而攻下伊拉克、敘利亞並非目標,他們有更遠大的企圖。

伊斯蘭國從過往失敗的聖戰士組織灰燼中重生,展現對中東政治圈的深度理解,懂得充分利用企業化管理與征戰策略趁勢崛起。

不幸的是,西方國家錯看伊斯蘭國的發展,造成了一連串的災難,甚至淪為伊斯蘭國招募聖戰士的宣傳。而伊斯蘭國所開創的全新模式,極有可能激發其他武裝團體群起效尤,對世界秩序帶來毀滅性的後果。

◎擬定「預算報告書」的恐怖組織

伊斯蘭國不像塔利班或基地組織,它懂得管理鉅額收入,部分收入來自於占據具有生產力的資產,例如油田和敘利亞境內的發電廠。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光是出口石油,伊斯蘭國一天就能進帳200萬美元。

此外,在伊斯蘭國的勢力範圍內,商業行為、軍火和軍備交易、買賣一般物品等,統統都要課稅,大部分的交易買賣都經由敘利亞和土耳其及伊拉克邊境的走私通道來運送,進帳非常可觀。

跟塔利班及其他所有的武裝團體相比,伊斯蘭國是個擁有傑出「商業頭腦」的組織,而最近意外曝光的伊斯蘭國「年度報告」則證實了這個論點。

這份年度報告依照最複雜的會計精算方式編列,詳細記載了各項收入和支出,甚至連每次自殺任務所耗費的成本都逐條列舉出來,不知情的人乍看之下,還會以為這是一份屬於事業正蓬勃發展的合法跨國企業的預算報告書!

作者簡介
洛蕾塔.拿波里奧尼    Loretta Napoleoni

這才是伊斯蘭國!作者以研究恐怖組織為職志、抱有極大熱忱的經濟學家。

經常受多國政府和國際組織之託,在打擊恐怖主義集團的融資、洗錢上獻策,為北歐各國政府的反恐顧問,並任教於劍橋大學商學院。在世界各國領袖為推廣民主制度成立的國際組織「馬德里俱樂部」擔任反恐經濟學研究小組主席,也是《衛報》《世界報》的財經專欄作家,BBC、CNN新聞評論家。

1955年出生於義大利羅馬。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國際關係與經濟學碩士,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恐怖主義研究哲學碩士。

最初為歐美眾多銀行與國際組織的財經顧問。因兒時女性玩伴加入曾綁架及謀殺義大利總理的恐怖組織「赤軍旅」並擔任幹部,於1993年遭到逮捕,拿波里奧尼在前往監獄與「赤軍旅」領導人晤談時,發現對方的談吐竟然與投資銀行的理財專員非常相似,促使她著手分析恐怖組織的財政體系,更不惜賣掉房產成立私人研究機構,投身相關研究。

很早就開始關注伊斯蘭國的發展,提出「伊斯蘭國可能是歷史上第一個成功建國的恐怖組織」的大膽假設。在TED演講中提醒大眾對所有新聞報導和眼前世界抱持懷疑,保持警醒,鼓勵大家認識恐怖主義,並且「保證一點都不無聊」。

著有《恐怖主義公司:全球恐怖主義背後的金錢探索》《現代聖戰》《伊拉克叛亂》《流氓經濟學》《毛經濟:為什麼中國共產黨的資本主義比我們更好》等多部話題之作。

譯者簡介

洪玉珊

政治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旅居美國,曾任職於國會圖書館,現為自由譯者。目前為止的人生和用字遣詞都充滿驚嘆號,認為生活就是要為了旅行、美食、電影、動漫和演唱會四處奔波。

看更多

規格

商品編號:T0100061
ISBN:9789861372068
192頁,25開,中翻,平裝,書衣
看更多

目錄

〈導  讀〉我們該如何看待伊斯蘭國?        劉必榮 

「伊斯蘭國」的名稱──究竟是「IS」「ISIS」還是「ISIL 

〈前  言〉重新劃定中東地圖

許多歐美的情勢觀察家認為,伊斯蘭國就像塔利班一樣,是個老派守舊的組織。這是大錯特錯的誤解。他們熟知全球化、多極化的世界,對強權國家的底線有著驚人的明確理解。 

〈序  章〉擬定「預算報告書」的恐怖組織

冷戰時期的恐怖組織,無論是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或愛爾蘭共和軍,都只在範圍不大的特定區域內,與政府軍隊作戰。「伊斯蘭國」與之截然不同處,在於懂得利用群雄割據的混亂國際情勢趁勢崛起,占領廣大的領土,並且自立為王。 

〈第一章〉誰創建了「伊斯蘭國」?

伊斯蘭國的起源,可從反對賓拉登的扎卡維說起。扎卡維不與「遠方的敵人」美國開戰,反而選擇攻擊什葉派的策略,由擁有巴格達大學伊斯蘭神學院博士學位的巴格達迪來繼承執行。 

〈第二章〉中東大混戰

不同於冷戰時期,由美蘇等超級強權所發動的代理戰爭,現今的代理戰爭則有眾多金主國在背後支持。伊斯蘭國就是在這種多頭型代理戰爭的縫隙中趁勢而起,及早達成經濟自主,而占盡優勢。 

〈第三章〉與以色列建國有何不同?

由英國、法國劃定的中東地區國境線,被伊斯蘭國抹滅,並以新建立的哈里發國家取而代之。「伊斯蘭國」與猶太人建立的以色列,是否有著相同的脈絡可循? 

〈第四章〉捏造「超級恐怖分子」謠言

歐美國家為了將伊拉克海珊政府和基地組織連結在一起,不惜捏造出扎卡維的不實謠言。十年後,扎卡維的繼承人巴格達迪又利用社群媒體的傳播力量,創造出哈里發國家的神話,讓歐美的穆斯林青年對此深信不疑。 

〈第五章〉打著「建國」旗幟的聖戰

伊斯蘭國為了掃除以攻打「遠方的敵人」美國為由,拉開第二戰線的基地組織,並且一口氣推翻腐敗又獨裁的中東各國政府,因而打著「建立哈里發國家」的嶄新旗幟,發起聖戰。 

〈第六章〉從推動現代化到反抗西方

伊斯蘭國信奉的薩拉菲主義,原本是鄂圖曼帝國衰敗時,為了推動國家邁向現代化所產生的思潮,後來在歐美殖民主義的壓榨之下產生變化,堅信「真主是一切權力的來源」。 

〈第七章〉利用蒙古侵略中東的歷史掀起戰事

一二五八年,巴格達城被蒙古與韃靼聯軍徹底毀壞,當時就是什葉派高官勾結蒙古大軍。到了21世紀,伊斯蘭國再度徹底利用這一段歷史,來攻擊親近歐美國家的什葉派。

 〈第八章〉建立國家的決心

在全球化與貧窮化雙重效應之下,世界各地都可看到武裝集團橫行無阻的無政府狀態。這些武裝集團與伊斯蘭國最大的區別,就是伊斯蘭國具有建立國家的決心。

 〈終  章〉「阿拉伯之春」的失敗與「伊斯蘭國」的成功

由推特發起的伊朗「綠色革命」、在臉書上散播的「阿拉伯之春」、透過YouTube 放送「占領華爾街」,直到最近的香港「雨傘革命」。這些社會改革運動都以失敗收場的原因為何? 

  

〈附  錄〉中東事務常見用語

〈推薦文〉顛覆全球秩序的「浴火鳳凰」        張經義

看更多

各界推薦

未上市即進入博客來人文榜冠軍!

這是一本很棒的小書,有引爆思考的信息含量。很容易讀,讀完卻充滿餘韻。

到底我們該怎麼理解伊斯蘭國的興起?

伊斯蘭國從一個默默無名的組織,到今日變成一個國際關注的擬態國家,不過短短幾年。這究竟是怎麼發生的?

伊斯蘭國這種「霸王硬上弓」的建國方式,在21世紀能成功嗎?國際的疆界現狀,能憑一個教派的理想,就將之完全摧毀,在灰燼中重建嗎?浴火之後,鳳凰真的會重現嗎?哈里發國的理想,真的能用這種對不同教派採取納粹式屠殺的方式重建嗎?……

這是這本書留給我們的問題,值得繼續觀察與思考。

--劉必榮,國際關係權威、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本書審訂、導讀)

左右臺灣局勢的兩大國,美國和日本,都被捲入「伊斯蘭國」風暴中,在「伊斯蘭國」實力猶存,甚至壯大的情勢下,我們對於「伊斯蘭國」已不能再視若無睹了。

而要一探「伊斯蘭國」究竟,洛蕾塔.拿波里奧尼的《這才是伊斯蘭國!》是引領讀者走進這世界的最佳指南。

由於曾留學過阿拉伯與美國,筆者對於作者的許多中肯又精闢的見解,總會不禁拍案叫好,幾乎是一氣呵成讀完全書,欲罷不能。

此書輕薄易讀,卻又脈絡完整,更附有詳盡中東名詞解釋;而且作者來自西方,卻不是單從西方角度看,對伊斯蘭也瞭若指掌;另外,書的寫作方式不流於古板的學術寫法,卻多所引用最新新聞報導,深入淺出讓書十分可讀。

「伊斯蘭國」不是人們所熟悉的恐怖組織,它顛覆了一切想像,更可能將改變我們所熟悉的世界。而要全方位了解「伊斯蘭國」,《這才是伊斯蘭國!》是一本入門書,也是一本進階書,更是一本必備書。

--張經義,美國白宮記者協會101年來首位華文媒體記者,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SMG)白宮記者、美國新聞中心主編

了解中東實況的重量級著作!帶來的震撼可比史上許多偉大報導和故事,徹底顛覆伊斯蘭教頑冥不靈又激進的刻板印象,拒絕淪為廉價兜售給西方世界的蠢笨老調。拿波里奧尼揭露了歐美霸權的愚昧,戳破利用暴力氾濫、武力侵略及十年征戰所描繪出的不實幻想,迫使我們轉換立場來自我檢討,做好準備以面對真實世界。

--克里斯.哈吉斯,普立茲獎得主、《紐約時報》前中東部主任

本書揭載最新時事話題,敘事清晰、簡潔,條理分明。作者身為研究恐怖主義的專家,盡獻所學精煉於一書,明白指出恐怖主義在國際間的發展已勢不可當,而歐美國家及其盟軍至今卻仍對此抱持著錯誤解讀。

--麥可.錢德勒,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基地組織制裁委員會」監察組前主席

作者有系統地從組織起源、領導方式、財政體系、恐怖手段、操作社群媒體、目標等層面來剖析伊斯蘭國……從歷史和國際背景來探討伊斯蘭國的起源及運作方式,呈現與新聞媒體截然不同的內容。拿波瑞尼告誡我們,想要有效地打擊對手,就必須「了解你的敵人」。

--勞倫斯.艾許勒,瑞士心理學家

〈讀者好評〉

★★★★★作者提出的理論深深地震撼了我,是本資料豐富的時事專書。任何想了解伊斯蘭國和中東議題的人都一定要看!書裡充滿新聞報導不會告訴你的事,別再以為伊斯蘭國只是一個喜歡虐待人民的恐怖組織了,本書絕對會顛覆你的認知。世界正在急速轉變,戰爭型態也大不相同,民眾的生命飽受威脅……你會非常感激本書告訴你中東地區的真相,以及這些事件將會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

★★★★★伊斯蘭國不只是激進恐怖組織而已!在所有伊斯蘭國相關的書籍之中,本書蒐集的資料、精闢分析和論述都是最豐富的。伊斯蘭國的行動目的是為了建立國家,我認為「用以色列來比喻遜尼派的理想國家」這個論點非常特別。

★★★★★終於了解伊斯蘭國!我終於知道伊斯蘭國不是突然冒出來的團體,而是已經活動長達十年以上的組織,歐美國家直到最近之前都一直低估了他們的實力。也終於了解伊斯蘭國採取各種恐怖攻擊手段的目的,其實是為了建立國家。本書提出「用恐怖主義建立的國家是否會獲得國際認同」的議題,像是給我們一記當頭棒喝。此外,本書將伊斯蘭國與以色列及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所做的對比,讓人印象深刻。

★★★★★這是一本解析伊斯蘭國真實面貌的好書。作者以最客觀的角度分析伊斯蘭國的誕生歷史,是二次大戰之後,數十年來許多國家相互糾葛的產物……如果片面相信媒體的反恐報導,就無法全面理解伊斯蘭國。此外也揭發歐美國家表面上打著反恐口號,實際上卻大發災難財的資本主義嘴臉,又間接導致伊斯蘭國的發展,實在諷刺至極。本書是了解伊斯蘭國的最佳讀物!

★★★★★雖然作者不住在中東,也不是穆斯林,卻能詳細解說敘利亞和伊拉克的關聯、當地居民的經歷和期待、哈里發國家對全世界穆斯林的影響等等,一般新聞都只會報導伊斯蘭國如何虐待人民,看完本書後才知道實情遠不只如此而已。此外,對於伊斯蘭國經濟體系的說明也很重要,讓人一讀就懂。

★★★★★本書介紹伊斯蘭國跟其他恐怖組織不一樣的原因,又仔細分析他們的建國計畫對世界造成什麼影響,加上詳細解說中東地區和伊斯蘭歷史長期以來跟其他國家的關係,讓我一口氣深入了解這個議題。伊斯蘭國可能會對全世界帶來重大的轉變,身為社會中的一分子就一定要詳細閱讀這本書。

★★★★★詳細解說伊斯蘭國野心的好書!目前為止都沒有能夠正確又詳細地剖析伊斯蘭國特質的書,本書從歷史、地理、宗教、政治、經濟……等層面分析伊斯蘭國的發展歷程,絕對是認識伊斯蘭國的最佳入門書,誠心推薦!

★★★★★精采絕倫,作者做了詳盡的研究,幫助讀者理解複雜的世界局勢。

★★★★★絕妙佳作!對於中東地區現況提出開創性的見解。用以色列建國來譬喻伊斯蘭國,喚醒大眾關注這個議題。

看更多

〈導  讀〉我們該如何看待「伊斯蘭國」? /劉必榮

這是一本很棒的小書,有引爆思考的信息含量。很容易讀,讀完卻充滿餘韻。

伊斯蘭國的竄起,讓許多人不懂。心想中東如此多事,怎麼又冒出一個恐怖組織?而它勢如破竹般地擴張地盤,速度之快,以及外國戰士投入之多,又讓人感到錯愕,心想伊斯蘭國的魅力到底在哪裡?中東的疆界是否又會因此重劃?

到底我們該怎麼理解伊斯蘭國的興起?

中東的恐怖組織分成好幾個類型。1970年代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恐怖攻擊(包括黎巴嫩南部的真主黨)是一個類型,當時他們攻擊的對象是以色列,攻擊範圍也僅限於中東地區。這一型恐怖行動後來逐漸擴大,攻擊的範圍有時會外溢到中東之外,攻擊武力的強度,也從土製炸彈逐漸升高到飛彈與無人飛機。但基本上,多由以色列一國以武力反制。

1980年代中期開始,當時利比亞強人格達費在後面支持的恐怖攻擊是另一個類型,為國家支持的恐怖行動。國際社會的因應方式,也由以色列一國的武力反制,轉變為國際制裁與國際法院審判。也就是由軍事行動,轉變為以外交與司法途徑因應。

基地組織(又音譯為「蓋達組織」)的出現是更新的一代。這一代恐怖分子反西方文明,也反世俗的伊斯蘭統治者。他們有全球化的網絡,這是過去沒有出現過的,而攻擊的對象從中東擴張到全球,也引爆了新型的戰爭型態:多國聯軍的反恐戰爭。美國領銜的反恐戰爭,不只攻擊恐怖組織,更攻擊恐怖組織寄生的中東國家。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就是這種類型的戰爭。

但伊斯蘭國卻是完全不同的類型。西方的分析習慣把它放在前述恐怖組織的脈絡裡面思考,表示這是新一型的恐怖組織。比如過去恐怖組織沒有想要占領土地自己建國,也沒有這麼會利用媒體吸引世界各地激進分子來打聖戰的。儘管有這些不同,伊斯蘭國終究還是恐怖組織的一種。伊斯蘭國和基地組織的分合,也只是地盤與領導權之爭。以為對付基地組織的反恐戰爭,可以一樣拿來對付伊斯蘭國。

可是作者由她深入的訪談與研究,指出這些觀察與對比都只是皮相,伊斯蘭國並不是「另一類型的恐怖組織」,它所追求的是「伊斯蘭的浴火重生」。他們相信伊斯蘭文明、哈里發的國度,將像浴火鳳凰一樣,讓舊的理想以新的面貌重新出現。「哈里發國」終將和西方異教的「羅馬」有一場決戰,而伊斯蘭國將是最後的勝利者。

這個理想,解釋了為什麼有那麼多激進穆斯林會被吸引,為什麼伊斯蘭國不像基地組織一樣,一直想在西方大都市發動恐怖攻擊,因為那對他們的建國並沒有幫助。也解釋了為什麼伊斯蘭國會努力想取得被統治者認可,因為它現在儘管還是一個擬態國家,但最終目的卻是想建成一個真正的國家。

這樣的理想,當然有它在伊斯蘭教義裡面的根。於是作者為我們梳理了伊斯蘭國所遵奉的教義,以及它和沙烏地王室之間的關係。這讓我們了解,為什麼美國右派會批評沙烏地沒有認真反恐的原因。

作者還帶我們剖析了美國撤軍伊拉克之後,當地內戰轉變為遜尼派與什葉派之間教派戰爭的轉捩點。對我們非穆斯林或非中東當地人士來說,若無作者的深入帶領,實在看不出內戰轉變成教派戰爭的意義。充其量只會認為,這又是一個新興勢力與舊勢力之間的權力衝突而已。經由作者的剖析,我們才知道原來伊斯蘭國是反什葉派的,它對什葉派的攻擊,就像納粹當年屠殺猶太人一樣激烈。可是這個教派的戰爭,真的只是教義的衝突,而沒有地盤與權力之爭嗎?也不盡然。作者指出它的核心還是政治鬥爭,只是包裹著宗教的外衣而已。

伊斯蘭國從一個沒沒無名的組織,到今日變成一個國際關注的擬態國家,不過短短幾年。這究竟是怎麼發生的?作者也給出了她的答案,那就是敘利亞內戰提供的養分。伊斯蘭國在敘利亞不是為了推翻小阿塞德,而是藉由攻擊其他團體,趁機擴張自己的地盤,打自己的戰爭。它也拿國外的支援,但一旦羽翼豐滿,它就不管後臺老闆的想法,而將戰爭私有化。這樣的觀察很傳神,也解答了我們心裡的一些疑問。

伊斯蘭國這種「霸王硬上弓」的建國方式,在21世紀能成功嗎?國際的疆界現狀,能憑一個教派的理想,就將之完全摧毀,在灰燼中重建嗎?浴火之後,鳳凰真的會重現嗎?伊斯蘭國也許覺得自己並不殘忍,因為十五世紀的基督徒也是用火燒死了異教徒。

可是現在是21世紀,中東地方也不是權力真空,可以讓其為所欲為。哈里發國的理想,真的能用這種對不同教派採取納粹式屠殺的方式重建嗎?對女性歧視的教義,能見容於當代嗎?這是這本書留給我們的問題,值得繼續觀察與思考。

(本文作者為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



〈推薦文〉顛覆全球秩序的「浴火鳳凰」/張經義

我們所熟悉的世界,正在改變。因為太熟悉,所以有時候我們忘了,世界不是固定不變的,歷史更不是一條前行的直線。

70年前,二戰後的巨變,讓我們今天所熟悉的世界版圖基本上定型,雖歷經蘇聯瓦解,但國與國間的疆界,大致按照著西方的《威斯特發利亞和約》民族國家與二戰後民族自覺的版圖在走,至此,政治的疆界甚少出現變動。

35年前,又是一波巨變。美國的雷根總統與英國的柴契爾夫人,攜手推動新自由主義,大開自由市場之門,促進自由貿易,此刻,鄧小平也推動了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為經濟的全球化面貌奠定了基礎,也為冷戰的結束埋下了伏筆。

35年後的今天,政治疆界穩定,經濟全球化持續,西方建立的秩序在人類文明進入21世紀後,似乎已勢不可擋。

但,或許不然。

就在2014年,兩大事件,說明歷史並非一路向前,甚至是有可能走回頭路的。

一是俄羅斯併吞烏克蘭的克里米亞。讓消弭20多年的冷戰,有死灰復燃之勢。

二是「伊斯蘭國」在既存的兩國疆界間崛起。滅亡90多年的哈里發制度,浴火重生。

那段時間,筆者在白宮裡,天天觀察與報導美國總統歐巴馬如何應對這兩大「意想不到」的變局,從一開始的措手不及,到後面的手忙腳亂,最後才略為平息。

進入2015年,儘管在所謂「國際」合作下,俄羅斯經濟受創,「伊斯蘭國」遭受空襲,兩大事件不再頻繁出現在新聞頭條,但事實是,事件從未止息,因為「國際」從未真正合作過,主要是美國已不再獨霸,而美國總統也不再一呼百諾,於是,俄羅斯與「伊斯蘭國」實力尚存。

現在,可能只是暴風雨前的寧靜。

這兩個事件看似不相關,但背景卻是驚人的相似:曾遭受屈辱的一方,正尋求重返歷史的光輝。

在美國失去獨霸地位,世界進入「一超多極」的狀況下。我們已可以看到,不少文明開始尋求重返過去的輝煌,西方主導的秩序正被挑戰,我們所熟悉的世界正受到衝擊,暗潮洶湧。

對於俄羅斯的追求,我們還算清楚,畢竟冷戰離我們不遠,甚至海峽兩岸仍是冷戰下的產物。

但,對於遙遠的「伊斯蘭國」,我們卻所知不多,儘管如此,我們卻不能不知。因為我們的命運與世界大勢是緊緊相繫的。

更重要的是,牽動臺灣命運的兩大強國,美國和日本,都已牽扯其中,臺灣恐難置身事外。


先說美國,在911第13週年之際,歐巴馬誓言,美國將「削弱並最終消滅『伊斯蘭國』」(Degrade and Ultimately Destory ISIL),這說法聽來十分繞口,因為事實是,以撤軍中東為訴求選上總統的歐巴馬,在百般不情願,但不得不再度投入中東戰場,卻又不能說是「戰爭」的狀況下,只好搞了個連美國人都一頭霧水的名義出兵。

而美軍也不敢像以往般高調,先取個「沙漠風暴」「恆久自由」等華麗的行動代號,再大張旗鼓出兵。這次是先「師出無名」的出兵,結果在美國輿論大肆批評後,美國五角大樓才小心翼翼地取了個一樣令人迷惑的行動代號:「堅定決心行動」。

因為名不正言不順,又未派出地面部隊,因此時隔九個多月,「伊斯蘭國」不僅未被消滅,更未見被削弱跡象,依舊盤據伊拉克與敘利亞間。

據報導,「伊斯蘭國」已攻占將近三個臺灣大的領土,並且根據與「伊斯蘭國」正面交鋒過的庫德族高層評估,「伊斯蘭國」應有20萬兵力。先不談武器差距,光這兵力就已經逼近法國總體兵力,超過英國,排在全球前30大之列。

為此,在寫這篇推薦文之際,筆者也在美國國務院的新聞發布會上求證國務院代理副發言人拉特基。出乎意料的,對於「伊斯蘭國」有多少軍力與占有多少土地的問題,拉特基坦言,國務院並沒有準備相關資料,所以他無法回覆。

後來,一名不具名的國務院高層與筆者連繫,一樣沒有直接答覆,他只對筆者表示:「如同歐巴馬總統在四月中說的,擊潰『伊斯蘭國』的路途遙遠,不可能一夜成功(success will not occur overnight),但美國清楚的是,我們將會成功,我們相信伊斯蘭國正處於守勢,而我們的方向是正確的。」

沒有正面回應,加上「不可能一夜成功」的說法,顯示美國坦承「伊斯蘭國」仍實力強大。

至於最終消滅「伊斯蘭國」的時間點,歐巴馬曾公開表示「有可能早於2018年」,換句話說,他任內是難以達成目標的,而下一任美國總統,或將會是這十幾年來,美國連續第三任被捲入中東戰場的總統。

那麼,拿了諾貝爾和平獎,以反戰出身的歐巴馬,為何要在如此尷尬的狀況下派兵重返中東?

對此,《這才是伊斯蘭國!》一書做了詳盡的說明,簡言之,「伊斯蘭國」拋出「建立國家」的意圖,這一打破百年來中東格局,甚至挑戰二戰後固定疆界的局勢,「是全世界即將面臨的真正挑戰」。因為不管「伊斯蘭國」成不成功,「它所開創的全新模式,極有可能激發其他武裝團體群起效尤的野心」。如此,「將會對世界秩序帶來毀滅性的後果」(第178頁)。

況且,「伊斯蘭國」至今並沒有被消弭的局勢。

歐巴馬很清楚,這樣的「毀滅性的後果」為何,所以「撤軍總統」歐巴馬在去年秋天會一反承諾,宣布空襲「伊斯蘭國」,就是希望遏止此一改變歷史潮流的局面:不准有這麼一個「國家」橫空出世,建立在兩個國家之間,並意圖消滅「更多國家」。


「伊斯蘭國」在更名前叫「伊拉克和黎凡特(沙姆)伊斯蘭國」,其中「沙姆」是阿拉伯語念法,「黎凡特」則是英語,所以才會導致在簡寫時,出現「ISIL」與「ISIS」的差別,但其實兩詞意思一模一樣,而本書就名稱議題也給了完整說明。

實際上,「沙姆」指的是同一塊極廣大的區域,涵蓋疆界除了伊拉克與敘利亞以外,還包括黎巴嫩、約旦、以色列,以及部分的土耳其與埃及。所以攻占伊拉克與敘利亞,還不是「伊斯蘭國」的目標,他們的目標更大更遠。

而改名「伊斯蘭國」,則顯示他們更大的野心,他們想重返過去伊斯蘭的黃金盛世。於是,在鄂圖曼帝國於1924年被凱末爾推翻後而被廢除的「哈里發」制度,時隔90年浴火重生,「伊斯蘭國」即採用此一制度。

「哈里發」,千年來,是遜尼派的伊斯蘭教徒共主,不只是宗教共主,也是政治共主,更被視為是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繼承者。而此一宣稱,引來伊斯蘭世界的極大反響,外界看來極為殘忍的「伊斯蘭國」,在不少穆斯林眼裡卻是重生的希望。

如同在《這才是伊斯蘭國!》所說的:「正值中東地區陷入極度不穩定的混亂狀態⋯⋯ 由新任哈里發──巴格達迪所重建的『哈里發國家』,並不是另一個武裝團體帶來的另一場禍害,反而是率領穆斯林從數十年征戰造成的斷垣殘壁中重新振作、充滿希望與前景的政治新體系。」(第051頁)

實際上,當今的中東國家,領導者不是國王、酋長就是總統,而非伊斯蘭教所認可的哈里發,難怪伊斯蘭國發言人阿布穆罕默德.阿德那尼會宣稱:「一旦哈里發的權威及軍隊擴展至當地,所有的酋長國、集團、國家、組織,都將立刻喪失其合法性。」(第051頁)

確實如此,在不少穆斯林眼裡,這些國家的領導人多是親西方或由西方所扶植的,因此「伊斯蘭國」宣稱哈里發制度浴火重生後,不只中東區域,全球各地都有大批人馬響應加入,可說是前所未見的景象。對此,本書也有著詳細的介紹。

因此,在寫這篇推薦序時,筆者將「伊斯蘭國」加上引號,目的是說明:一來,當然是這個「國」還未獲得國際認可,不宜先認定為國;二來,這個「國」,並非我們認知中的「國」,它並不是以我們所熟知的西方政治體系運作,它是個「哈里發國」。

加上跟以往賓拉登等「純」恐怖組織相比,「伊斯蘭國」有著前所未見的組織能力,除了長於軍事作戰,還擅長操控媒體以引導輿論、推動社會福利以爭取民心,甚至還善於做生意,根據今年三月「伊斯蘭國」公布的第一份預算顯示,今年該「國」的財政支出20億美元,還能有2.5億美元的財政盈餘,收入之豐,跌破專家眼鏡。這也代表著,「伊斯蘭國」或已成為史上最富有的聖戰組織。

財源不絕、組織強大,加上逆流歷史的能力,全都是讓歐巴馬夜不能寐,不得不出兵的主因。而美國人民也同感恐慌與焦慮,美國新聞臺 CNN 與民調機構 ORC 在四月底才做了一份民調,「伊斯蘭國」已成美國人心目中頭號心腹大患,68%的美國人認為「伊斯蘭國」是非常嚴重的威脅,壓倒性地超過第二名伊朗的39%,與第三名北韓的32%,至於俄羅斯與中國大陸,則名列第四與第五。


再來談到日本。與「伊斯蘭國」距離遙遠的日本,原本也沒料到會與「伊斯蘭國」有所瓜葛,但直到今年一月,兩名日本人赫然成了人質跪在「伊斯蘭國」劊子手旁,這影像震撼全世界,尤其是距「伊斯蘭國」遙遠的東亞。

已割下多名西方人質腦袋的蒙臉劊子手,在影片中揚言:「日本或許位在距離伊斯蘭國8500公里以外的地方,但你志願參加十字軍。你為了殺害我們的女人與小孩、破壞伊斯蘭教徒的家園,得意地提供一億美元。因此,這個日本人的命,就值一億美元。」

至此,「伊斯蘭國」也開始對東亞局勢造成衝擊。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最終決定不支付贖金,使日本人質身首異處後,一直積極推動日本修改戰後和平憲法的安倍,抓準機會說服日本人,連連在媒體上造勢說,這一事件顯示「修改憲法以執行我們保護日本公民的生命與資產的職責」的重要性。

日本的算盤,與英美同出一轍,《這才是伊斯蘭國!》也赤裸裸寫到,在其他國家都願意付贖金救人質時,英美兩國就是不願意,目的很簡單,就是要讓自己的國民被殺,激起民怨,為攻擊「伊斯蘭國」鋪路。

果不其然,時隔短短三個月,安倍在對美國進行國是訪問期間,就與急於強化「亞太再平衡」的美國達成一致,修訂了防衛方針,據此,日本自衛隊不只能出兵「伊斯蘭國」,更可以派兵全球,與美軍協同作戰。

「伊斯蘭國」竟成為日本戰後70年來不能出兵海外的「禁錮」得以解除的一大要素。


日軍終得出兵海外,這也牽動著全球,特別是亞太區域的局勢,當然,作為日本近鄰,在東亞局勢多年的軍事平衡被打破後,臺灣勢必也將受到影響。

左右臺灣局勢的兩大國,美國和日本,都被捲入「伊斯蘭國」風暴中,而在「伊斯蘭國」實力猶存,甚至壯大的情勢下,我們對於「伊斯蘭國」已不能再視若無睹了。

而要一探「伊斯蘭國」究竟,洛蕾塔.拿波里奧尼的《這才是伊斯蘭國!》正是引領讀者走進這世界的最佳指南。

由於曾留學過阿拉伯與美國,筆者對於作者的許多中肯又精闢的見解,總會不禁拍案叫好,幾乎是一氣呵成讀完全書,欲罷不能。

此書輕薄易讀,卻又脈絡完整,更附有詳盡中東名詞解釋;而且作者來自西方,卻不是單從西方角度看,對伊斯蘭也瞭若指掌;另外,書的寫作方式不流於古板的學術寫法,卻多所引用最新新聞報導,深入淺出讓書十分可讀。

像是對於「伊斯蘭國」的崛起,作者一針見血地說:令人訝異的,是我們(西方)的震驚不解(What's surprising is our surprise.)。

她點出,「伊斯蘭國」的崛起,其實並不令人驚訝,伊斯蘭國並非在真空中誕生,而是有脈絡可循的,但西方卻始終忽略,直到終於正視了,卻還選擇了錯誤視角,因此造成一連串誤判。

例如,在西方眼裡看來殘暴不正義的斬首行為,其實是伊斯蘭教,特別正是中東區域展現正義的作法,筆者就曾親眼見過。當地人的看法如同作者訪問的伊拉克居民所說的:「當我看見這些人把伊拉克什葉派民兵和警察的腦袋當成足球踢的時候,有什麼感想?我覺得正義總算得以伸張了!」因為他在不久前才遭什葉派迫害,喪失畢生心血。

書中說,不像人們想像的,「伊斯蘭國」裡是一群嗜血恐怖分子,相反的,他們有策略地進行恐怖行動,透過網路全球化與社群媒體的興盛,快速讓殘忍畫面在世界各角落擴散,一來達到震攝敵人的寒蟬效應,二來更成為行銷吸引海外聖戰士加入的方式。

在「伊斯蘭國」實力依舊強大之下,五月初「伊斯蘭國」更公開宣稱已侵入美國,在德州執行了第一次恐怖攻擊行動。最終雖以凶嫌被警員擊斃收場,卻也讓美國聯邦調查局局長柯米坦言:FBI根本追趕不上「伊斯蘭國」在美國的擴張速度。

柯米說「來自全美各地成百上千的人」,都接收到「伊斯蘭國」的招募令或攻擊令,而「伊斯蘭國」擅用社群媒體的能力,是前所未見的。他說:「整個美國像是大草堆,我們則是在草堆裡搜針,而且越來越搜不著。」

同樣的社群媒體恫嚇,日前也才在臺灣發生,二月時「伊斯蘭國」在官方推特帳戶發布臺北101大樓遇襲模擬照,並且留下這麼一句話:「當『伊斯蘭國』攻擊你們的城市時不會很好看,而在真主允許下,這個日子不遠了。」當時消息震撼全臺,國安機制也啟動介入調查。

「伊斯蘭國」不是人們所熟悉的恐怖組織,它顛覆了一切想像,更可能將改變我們所熟悉的世界。

而要全方位了解「伊斯蘭國」,《這才是伊斯蘭國!》是一本入門書,也是一本進階書,更是一本必備書。

(本文作者為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白宮記者、美國新聞中心主編。美國白宮記者協會101年來首位華文媒體記者成員。政治大學阿拉伯語、新聞雙修,紐約大學政治碩士,911事件發生時在沙烏地阿拉伯留學。)


看更多

試閱

〈序  章〉擬定「預算報告書」的恐怖組織

冷戰時期的恐怖組織,無論是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或愛爾蘭共和軍,都只在範圍不大的特定區域內,與政府軍隊作戰。「伊斯蘭國」與之截然不同處,在於懂得利用群雄割據的混亂國際情勢趁勢崛起,占領廣大的領土,並且自立為王。

◎精密計算自殺任務成本及龐大收支

在過去三年內,伊斯蘭國創下了史無前例的驚人創舉。他們擁有堅定透徹的洞察力,搭配殘忍的手段,竟然達成了歷史上不可能的任務:重建伊斯蘭教「哈里發國家」。

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就沒有任何一個武裝集團能夠拓展出這麼廣闊的勢力範圍,即使是中東地區至今最大的武裝組織「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它的地盤也僅只是伊斯蘭國裡的一個小角落而已。許多人認為伊斯蘭國是趁著敘利亞內戰才能夠如此壯大,藉機蛻變為新一代的恐怖主義。

敘利亞經歷了阿拉伯之春所帶來的內戰,再加上境內原本就為數龐大的伊斯蘭武裝分子,對歐美國家而言,的確是個方便的擋箭牌,把世人將伊斯蘭國與911事件和美國於2003年入侵伊拉克聯想在一起的念頭給轉移掉。整個歐美和全世界都死咬著一套說詞—伊拉克和敘利亞的恐怖現況,乃是前所未有的特例,而中東地區正在上演的戰事並非歐美國家的責任。作為新一代的恐怖勢力,伊斯蘭國跟裝備簡陋的阿富汗基地組織,或伊拉克扎卡維的自殺部隊,都有很大的不同:伊斯蘭國能夠賺進鉅額的收入、執行跨國暴力行動、指揮一支龐大的現代化軍隊,還能聘僱訓練有素的士兵。這些全都是事實,但以上種種作為,卻不是伊斯蘭國首創獨有的。

伊斯蘭國不像塔利班或基地組織,它懂得管理鉅額收入,部分收入來自於占據具有生產力的資產,例如油田和敘利亞境內的發電廠。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光是出口石油,伊斯蘭國一天就能進帳兩百萬美元。此外,在伊斯蘭國的勢力範圍內,商業行為、軍火和軍備交易、買賣一般物品等,統統都要課稅,大部分的交易買賣都經由敘利亞和土耳其及伊拉克邊境的走私通道來運送,進帳非常可觀。

與塔利班和其他所有的武裝團體相比,伊斯蘭國是個擁有傑出「商業頭腦」的組織,而最近意外曝光的伊斯蘭國「年度報告」則證實了這個論點。這份年度報告依照最複雜的會計精算方式編列,詳細記載了各項收入和支出,甚至連每次自殺任務所耗費的成本都逐條列舉出來,不知情的人乍看之下,還會以為這是一份屬於事業正蓬勃發展的合法跨國企業的預算報告書呢!

◎與冷戰時期的恐怖組織有何差異?

然而,伊斯蘭國並不是唯一一個以企業管理方式來經營恐怖事業的組織,也不是唯一一個能夠創造可觀收入、了解占據戰略資產(例如:摩蘇爾水壩)重要性的組織。美國中央情報局的資料顯示,早在1990年代中期,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資產就高達80到140億美元,比當時其他國家,如:巴林(60億美元)、約旦(106億美元)、葉門(65億美元)的國內生產總值還高。伊斯蘭國的資產估計約20億美元,跟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財富相比還差得遠了。

跟以往的武裝組織相比,伊斯蘭國勝出的強項在於軍事實力、操控媒體、社會福利政策,以及最重要的目標—建立國家。其實一般的武裝團體也曾實施過這些策略,隱藏在這些策略背後的潛在益處,推動了舊有型態的恐怖主義不斷改良演進,伊斯蘭國可說是恐怖組織的改良體,而不是憑空冒出的突變體。面對後冷戰時代瞬息萬變的局勢,伊斯蘭國憑著強韌的適應力,進而將上述的各種能力發揚壯大。

在過去,恐怖活動的範圍僅限於被強大的政府軍隊所控制的一小塊區域之內,例如: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對抗以色列軍隊、愛爾蘭共和軍對抗英國軍隊等。同樣地,在冷戰時期,全世界只有兩個超級強權有能力透過金援發動代理戰爭,而叛亂組織所主張的領土,往往被勢力更龐大的冷戰同盟國給瓜分縮減。

如今,我們身處在多極化的世界裡,身邊的盟友隨時都有可能換人,到處充斥著由國家支持的恐怖主義。因此,伊斯蘭國才有辦法在好幾個國家金援發動各種宗派戰爭的廣大區域內,推動「哈里發國家」。在擴大勢力範圍的過程中,伊斯蘭國面臨到許多敵人—敘利亞和伊拉克軍隊、伊斯蘭陣線、聖戰士組織聯盟、敘利亞反政府軍、什葉派民兵和庫德族部隊等—但這些組織全都疲於應付接連不斷的戰事,其中有些組織則因為內部貪腐而式微(注:2014年六月,伊斯蘭國攻擊提克里特和摩蘇爾時,大破號稱擁兵35萬的伊拉克政府軍。當時政府軍膽小怯懦又缺乏忠誠心,貪腐風氣盛行,指揮官利用不存在的幽靈士兵來虛報軍餉,只有兩百人的部隊卻申請六百人的薪資。「政府軍的預算一直都很豐厚,過去三年便高達416億美元,但在前線作戰的士兵卻苦於彈藥嚴重不足,每把來福槍竟然只分配到四個彈匣。」伊斯蘭國拍攝的駭人影片顯示,他們的狙擊手輕而易舉地就能射殺伊拉克士兵)。

伊斯蘭國與這些組織的差異,正是成功的關鍵因素,而伊斯蘭國在征戰中連番獲勝,已嚴重威脅撕裂整個中東地區現有的疆界。在此之前,從來沒有任何武裝團體能夠達成這番創舉。

伊斯蘭國的經濟與軍事實力,在過往的恐怖組織身上已有跡可循;而它偏好赤裸裸地展示野蠻暴力的行為,讓歐美媒體宣稱「連基地組織的領袖也為之驚懼」,但這樣的報導卻是不正確的。事實上,基地組織惡名昭彰的911事件首謀哈立德.謝赫.穆罕默德,在2002年就曾下令斬首華爾街日報記者丹尼爾.珀爾,這是史上第一次對著全世界播放如此野蠻殘忍的謀殺過程。珀爾被處死後,緊接著2004年,美國商人尼可拉斯.貝爾格也被阿布.穆薩布.扎卡維的恐怖組織斬首。同一年,四名美國軍事承包商黑水國際公司員工遭到伏擊,他們的焦屍被拖到伊拉克費盧傑市遊街示眾,此舉被公認為是最邪惡不堪的惡行。令人痛心的是,伊斯蘭國的暴行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後冷戰時代的代理戰爭環境裡,伊斯蘭國從反恐戰爭的餘燼中重生,他們把自己重新包裝成自己前身的改良體,而不是新品種的恐怖主義。伊斯蘭國的成功來自於幾個因素:全球化暨多極化的世界、運用現代科技、建立國家、深入了解中東地區和穆斯林移民的心理等等,以及歐美國家為了回應911事件,導致中東地區長達十年以上的宗派戰爭所帶來的長期陰影。在探討伊斯蘭國的時候,如果忽略了這些因素,不僅會產生膚淺的誤解,甚至會導致危險的後果。「了解你的敵人」乃是對抗恐怖主義的關鍵至理。

〈第三章〉與以色列建國有何不同?

由英國、法國劃定的中東地區國境線,被伊斯蘭國抹滅,並以新建立的哈里發國家取而代之。「伊斯蘭國」與猶太人建立的以色列,是否有著相同的脈絡可循?

◎暴力背後的真正目的

光輝歷史的力量、真主允諾賜予子民的應許之地,讓信眾們對故鄉產生了無比嚮往;以色列建國的過程,以及1978年何梅尼在古波斯帝國的故土上發起的伊朗伊斯蘭革命,這一點都是激勵民眾的關鍵因素。由暴動開啟的伊朗伊斯蘭革命,不僅將繁華的過去投射到現代,還承諾人民一個更璀璨的未來。

看看以色列和伊朗的例子便可發現,將充滿宗教色彩的歷史,穿越時空套用在現代體制上的主張,在現今的世界裡可說是屢見不鮮。革命、內戰、恐怖主義、戰爭征伐等各種暴行,全是為了重現過往榮景的手段,在實現目標之前,實在很難把這些手段歸類為純粹的暴力行為。1940年代的猶太復國主義武裝集團、何梅尼的伊朗革命衛隊,一開始也都被當成是暴民團體。換句話說,在歐美人的眼裡,只看到這些團體為了把歷史再次套用到現代,而採取的暴力手段,卻沒有看見暴力背後的真正目的。

暴力行為確實是重建過往榮光的一部分,它真的只是為了達成目標的手段而已。在雙方裝備不對等的戰爭裡(1978年的伊朗政府軍和1940年代在巴勒斯坦地區的英國軍隊,都是配備精良、武力強大的正規軍),恐怖攻擊只是為了威嚇敵軍,使之心生恐懼的戰略之一。

雖然歐美媒體大肆報導伊斯蘭國如何地殘酷暴虐,但細數近代史上比它更殘暴的武裝團體,其實不在少數,例如:在1990年代的科索沃,類似的暴行就橫行無阻,甚至當著家長的面前,斬落孩童的首級當成足球來踢。伊斯蘭國特別受到世人非議的原因是,他們懂得將暴力行為結合最新時事,利用傳播科技來宣傳。最近的例子是,2014年世界盃足球賽前夕,伊斯蘭國將數名敵人斬首後,用斬落的首級來舉行足球賽,並在社群網絡「推特」上轉播。

現今的科技,讓武裝團體得以用前所未有的高調手段來宣揚暴力。1990年代,科索沃的塞爾維亞人沒有太多管道讓世人看見他們的暴行,反觀美國戰地記者詹姆斯.佛利被伊斯蘭國斬首的影片,短短幾個小時內就在網路上大肆流傳。接受恐嚇訊息的觀眾不再只限於當地居民,而是擴及全世界的數十億人口。沒有了嗜血好戰的社群媒體、新聞電臺和廣告商,我們對科索沃的暴行和犯罪幾乎渾然不覺。今天,伊斯蘭國利用社群媒體實況轉播施暴過程,主流媒體又透過臉書、YouTube等各種網站來追蹤報導。儘管社群媒體對發表的內容設有審查機制,但佛利遭斬首的影片卻輕易地過關上傳。

傳播科技不會改變或誇大武裝團體散播的暴力訊息,宣傳戰術是為了擴散敵人的恐懼,並洗腦潛在追隨者。我訪問過的一位遜尼派民眾表示:「當我看見這些人把伊拉克什葉派民兵和警察的腦袋當成足球踢的時候,有什麼感想?我覺得正義總算得以伸張了!」這位在不久之前,被什葉派從巴格達自宅趕出家門的男性接著說:「什葉派民兵把我們踢出家門,警察就在門外大聲嘲笑。我們被迫拋棄所有的財產,我們的家具、我們的衣服、甚至小孩子的玩具都要留下來,只有兩隻手拿得動的物品才能帶走。」伊斯蘭國以慘無人道的手法虐殺一位什葉派民兵,看在這位民眾眼裡,就像報復了所有的什葉派一般出了一口惡氣。無論是透過電子螢幕觀看伊斯蘭國的暴行,或是當年在費盧傑市親眼看見暴民當街拖行黑水國際公司員工的焦屍,兩者發揮的效應是一樣的。

社群媒體不是伊斯蘭國用來散播恐懼、誇耀地盤的唯一工具,「善用數字」也助長了他們的氣焰。伊斯蘭國的年度經營報告《al Naba》(阿拉伯文的「新聞」之意)宣稱,該組織在2013年,「於伊拉克完成將近一萬次任務—包括1000次暗殺行動、引爆4000枚炸藥,並釋放數百名激進囚犯。」根據統計,2013年在伊拉克遇害的人數約7800人,證實了伊斯蘭國震驚世人的宣傳內容所言不假。同一份報告還記載,伊斯蘭國於2014年,讓數百名「叛教者」回心轉意信奉遜尼派信仰,印證了由強勢軍隊實施的暴力傳教成效非凡。在血淋淋的教派戰爭中,遭受慘無人道虐打的異教徒,往往為了尋求庇護而被迫加入勝利者的教派。

在世界各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伊斯蘭國宣揚的暴力感到無限憧憬,證實了它想傳達的訊息已成功地散播至全世界:生活裡無所不在的虛擬世界,能夠引發前所未見、毫無理智又慘絕人寰的暴力行為。有一群來自澳洲的穆斯林,試圖犯下隨機綁架及無差別殺人,並把斬首的過程上傳至網路,雖然他們的惡行最後失敗了,卻也讓我們發現,伊斯蘭國的宣傳隱約開始變質,年輕人身處虛擬世界裡,久而久之便把任何事,包括現實生活中的戰爭,全都當作電動遊戲。由暴虐無常的武裝團體發起的宣傳戰術,竟然產生出乎意料的效果,對歐美各國而言,儼然是另一種空前的威脅。就像2000年代初期的無預警自殺炸彈客,今天這些獨自行動的伊斯蘭斬首暴徒也同樣地難以追查,他們不屬於任何組織,或只是剛加入的新血,只要點擊幾次滑鼠,就能讓他們變身為激進分子。

不同於塔利班或基地組織,伊斯蘭國有辦法威嚇全世界的觀眾,另一方面,它卻是中東地區居民的保護者,為了守護當地民眾,不惜採取殘酷無情的報復手段或懲罰。伊斯蘭國有著令人驚訝的完整行政體系,包括伊斯蘭法庭和巡迴警力,並在大街或廣場上公開執行審判結果。「在敘利亞北部城鎮曼比杰(Manbij),伊斯蘭國的官員砍斷了四名搶匪的手⋯⋯對侮辱鄰居的人處以鞭刑,沒收並銷毀假藥,叛教者或謀殺犯一旦被判刑後就立刻處決,被釘死在十字架上。」

對於歐美國家而言,這些暴行都不是現代國家尋求全民認可而獲得政權合法性的方式,充其量不過是一支野蠻的軍隊炫耀殘暴的統治手法。然而,生活在敘利亞和伊拉克的遜尼派民眾,忍受了數十年的混亂、戰爭、破壞、腐敗無能的公務員、警察和政客們之後,對於歐美國家的批評只感到嗤之以鼻。「你們只看見處決犯人的部分。」伊斯蘭國的成員大聲反駁:「哪一場戰爭沒有處決過犯人、叛徒和間諜?我們設置了糧食發配站,開辦學校和醫院,重新啟動供水站和發電廠,並出資購買食物和燃料。連聯合國都沒辦法運送人道救援物資的時候,我們甚至為兒童施打小兒麻痺疫苗。處決犯人只不過是比較引人注目的行為罷了。我們懲罰小偷,但你們卻用漠不關心的態度來懲罰許多兒童。」

想要了解伊斯蘭國的政治訴求如何獲得當地遜尼派民眾的認同,以及哈里發國家將帶給世界何種威脅,就必須回溯歷史,在前現代部族社會的背景下,探討建立國家的意涵。

〈終  章〉「阿拉伯之春」的失敗與「伊斯蘭國」的成功

由推特發起的伊朗「綠色革命」、在臉書上散播的「阿拉伯之春」、透過YouTube 放送「占領華爾街」,直到最近的香港「雨傘革命」。這些社會改革運動都以失敗收場的原因為何?

◎歐美軍事介入的後果

當我寫作這本書的同時,伊斯蘭國正在中東地區到處點燃戰火,另一群怒吼著要求民主制度的年輕人則發起「雨傘革命」,癱瘓了香港的運作。這二者是否有某種程度的關連性呢?此外,要求民主化的阿拉伯之春運動,對照打著建國旗幟,在中東地區用鮮血重新劃定國境線的恐怖組織,它們之間的關連性又是什麼呢?

冷戰結束後,開啟了多極化世界的時代,過去十年間的民主化運動以及伊斯蘭國的崛起,都是現今多極化世界秩序崩壞的產物。阿拉伯之春與伊斯蘭國,就像現代的雙面神「雅努斯」(羅馬神話中,具有前後兩張臉孔的門神),同樣都是針對腐敗的中東政權所衍伸而出的因應對策,為什麼前者失敗了,後者卻能成功呢?

正如本書在前幾章的解說,伊斯蘭國不只是新一代的恐怖主義,更是一種現代社會現象—難道這就是它成功的主要因素?確實非常有此可能。當歐美列強和他們的穆斯林盟友還不願意正視國際政治已經進入了一個嶄新的局勢,伊斯蘭國不僅迅速地適應新環境,更徹底利用各種契機來壯大自己。

國際社會進入多極化體系,類似中國的新興勢力開始與美國抗衡,舊有的外交政策再也不適用於新世界。中國與俄羅斯不斷地在聯合國阻撓歐美各國以軍事介入敘利亞;另一方面,美國總統歐巴馬為了對付伊斯蘭國所召集的多國聯軍,表面上獲得各國的支持,實際上卻被限制只能在伊拉克境內透過當地軍隊支援發動空襲。換句話說,多國聯軍願意支持任何有意攻打伊斯蘭國的組織,使得原本波及範圍已經很廣泛的現代代理戰爭,又再度擴大戰事規模。這種方式極有可能促使其他武裝團體仿效伊斯蘭國的發跡過程,利用金主國提供的武器和資金來建立自己的國家,將混亂不堪的中東地區推向更危險的漩渦。

close
貨到通知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