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商品編號:T0700105

任何人都適用的完美學習法

완벽한공부법
譯者 黃莞婷
出版日 2021-01-01
定價 $400
優惠價 79折 $316
  • 分享至
數量
加入購物車

內容簡介

★融合《快思慢想》《刻意練習》等多本著作精華的完美學習法
★韓國暢銷書、讀者高口碑評價
★師大教授張俊彥、年輕學子的生命導師蔡淇華、律師作家許峰源 讚賞推薦 

好的學習法,是人生堅實的支柱
跟著博士菁英與超強自學者,擁抱最高效的13堂學習課

兩位作者有著非常不同的經驗,他們網羅全球與學習相關的重要研究,
找出經科學驗證、真正有效的方法,
配合學習上會面臨的煩惱與實際輔導案例,
帶你不斷突破學習的天花板,成長、成功! 

學習如果用對了方法,效果相當驚人!!

一位美國自由記者到國際記憶大賽現場採訪,驚訝的發現,得獎者的記憶力真的非常人所能及──15分鐘內能默記背出隨機選出的300個詞彙、5分鐘內能默記背出千位數的亂數數字、能記得10副亂序撲克牌的排序、能背出圓周率小數點後萬位數……簡直是記憶天才。但連著幾屆的記憶大賽冠軍告訴他,「記憶是可以靠學習的,只要你用對方法」。因此他決定報名隔年的大賽,給自己一年時間學習,結果真的贏得了冠軍獎牌!!

透過這個案例可以知道,學習方法如果得當,成效絕對超乎想像的。

任何有心想要活出精采生命的人,本書絕對是你持續成長的最佳參考!

有鑑於此,本書的兩位作者,一位是博士菁英,一位是超強的自學者,決定研究找出最完美有效的學習法,完成一本可以幫助眾人的著作。全書除了以教育學、認知心理學、腦科學、行為經濟學等多方面理論為基礎,也輔導了數千名學生、職場工作者,有些文組的人就業失敗後,靠著持續學習,以工程師的身分重返職場;有些人從舊領域跨向新領域,得到理想的工作;有些人透過充實的系統化學習,突破自身限制,最終找到自己的夢想。

不論是在學的學生,念文科記不起來,念理科理解不了;
或是職場上班族,面對日新月異的工作環境,必須增強競爭實力;
或是創業者,面臨消費趨勢不斷翻新,必須與時俱進、精益求精;
甚或是自由工作者、為人父母師長、退休人士……只要有心活出精采不退轉的人生,
本書都能成為你持續成長的最佳參考!

作者簡介  高榮成(고영성)

人文社科作家。以心理學、腦科學、行為經濟學為中心,書寫關於人心和行動相關的書籍。現任Change Ground代表。代表著作有《任何人都適用的完美學習法》《日就月將》《有骨頭的胡說八道》《如何閱讀》《父母學習》《我們孩子的名詩朗讀》《我們孩子的朗讀革命》《商業名著解答》《高榮成雜亂的經營常識》《第一次誰都走不好》《現在馬上學習經濟報導》《讀懂經濟的IT技術》。

申榮俊(신영준)

工學博士。新加坡國立大學電子系畢業。前三星Display開發室負責研究員。現任Change Ground主席。代表著作有《任何人都適用的完美學習法》《日就月將》《有骨頭的胡說八道》《BIGVOCA》《畢業禮物》《撲通撲通》《點點頭》。曾與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安德烈蓋姆共同執筆論文,發表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

譯者簡介  黃莞婷
台灣科技大學資管碩士。現為全職文字工作者。為了更自由的玩樂,努力工作著。以譯者的身分辛勤建造跨越語言的無形橋樑。

看更多

規格

商品編號:T0700105
ISBN:9789861373096
400頁,25開,中翻,平裝,單色
看更多

電子書

歡迎於Readmoo、Kobo、Google、BookWalker、Pubu、Hyread、myBook、UDN讀書吧、Taaze讀冊、博客來洽購電子書

看更多

目錄

〈前言〉這樣學習,有奇蹟般的成長

第一章   學習需要信心

失去信心的孩子

悲觀是學習來的,樂觀也是

小成就帶來的大成果

正向期待帶來的力量

意義送的自信禮物

成長型思維vs.固定型思維

如何擁有成長型思維?

對自身能力的信心─自我效能

如何提升自我效能?

˙申博士的見解 學習的功用和樂趣

˙高作家的深化學習 大腦會改變

第二章   不了解自己,就別談學習

自知之明對學習的重要

後設認知影響學習成效

後設記憶能力

後設理解能力

提升後設認知的3種方法

快思慢想,就是後設認知

了解自己的認知邊界

˙申博士的見解 實戰之前,先練習

˙高作家的深化學習 專家的盲點,知識的詛咒

第三章   如何有效增強記憶

一年從平凡人變身記憶天才

記憶如何在大腦中運作?

噪音與多工對記憶的負面影響

短期記憶已被工作記憶取代

靈活運用4種工作記憶檯

長期記憶的3種型態

別用錯誤且無效的學習策略

有效記憶策略1:測試效應

有效記憶策略2:提取效果

有效記憶策略3:分散學習效果

有效記憶策略4:交替效果

5種高效記憶策略

˙申博士的見解 改變人生的記憶法

˙高作家的深化學習 在心流狀態,幸福和學習一把抓

第四章   最佳的目標設定法

目標的重要

成長目標vs.證明目標

證明目標的副作用1:投機取巧

證明目標的副作用2:迴避

宏偉、艱難又大膽的目標─BHAG

目標遠大的迷思

可實現的小目標

影響一生的時間管理法

˙申博士的見解 如何找出自己的夢想目標?

˙高作家的深化學習 朝聖者之路給我的禮物

第五章   點燃學習動機

喪失動機,人也會失去活力

內在動機vs.外在動機

自主性是內在動機的核心

有自主權時,學習效果更佳

˙申博士的見解 動機賦予勝於解決問題

˙高作家的深化學習 有自主性,工作表現才精采

第六章   努力不會背叛

「一萬小時定律」錯了嗎?

努力是絕對的

決定成就的是天賦,還是努力?

學習之前,先鍛鍊自制力

一萬小時定律是錯的

養成天賦的「刻意練習」

建構優秀的心智模式

努力不會背叛!

˙申博士的見解 成為傑出者的祕密

第七章   情緒,是學習的引路人

教五歲孩子認字是好事嗎?

情緒影響決策和學習

負面情緒vs.正面情緒

消除考試與上台焦慮

擔心鬼基因

˙申博士的見解 花心思把樂趣加進學習

˙高作家的深化學習 人為什麼不幸福?

第八章   群聚,讓人更聰明

真正的社會動物

孤單會變笨

孤單會失去健康

打造真友誼的4條件

人際關係的成功關鍵

如何強化共感能力?

提高人際關係的7種技巧

˙申博士的見解 人際關係最難卻最重要

˙高作家的深化學習 利人利己的新人類

第九章   身體的學習智慧

NASA為何失敗?

休息是解決問題之鑰

運動是最棒的學習策略

睡好覺不內疚

午睡、咖啡和糖

˙申博士的見解 健康是學習的根本

第十章   學習效率因環境而變動

出妙招讓周圍的人主動協助

活用鬧鐘

高可見度

設定期限

用通勤時間提升英文閱讀力

空間潛移默化的影響

手機分散了專注力

網路讓大腦變笨?

˙申博士的見解 環境勝過決心

˙高作家的深化學習 如何打造智慧型環境?

第十一章 創意是一種態度,不是才能

創意要靠學習

連結即創意

多樣化經驗激發創意

多挑戰多失敗,更有創意

˙申博士的見解 創意心法

˙高作家的深化學習 精實創業者的創意和風險管理

第十二章 讀書,是學習的基本功

不會問問題的記者

學霸的A+好荒涼

多讀書拯救無知

批判性思考vs.知識性好奇

如何增進閱讀理解力?

多讀是第一步

多種有效的讀書法

培養讀書習慣的7種方法

˙申博士的見解 讀書,人生成長的養分

第十三章 實戰操練,畫龍點睛  

不要用腦,用身體學習 

實質參與才有效果 

不失誤的決策管理流程 

反覆和實戰練習的驚人整合 

模擬的驚人能力 

細節的重要 

˙申博士的見解 從主持婚禮鍛鍊口語表達 

如何練就好的演說技巧? 

˙高作家的深化學習 集體決策管理為何容易失敗? 

˙申博士的見解 職場生活為何如此疲累? 

看更多

〈前言〉 

這樣學習,有奇蹟般的成長 

沒有目標、職場生活好累、無法專心、想學好英文、人際關係好累、對未來感到不安、想換工作、適應不了大學(或研究所)生活、時間永遠不夠用⋯⋯這些煩惱看似截然不同,但關鍵都是學習,因為直接或間接的學習能力不足而產生的,尤其許多人把目標局限在入學考試、工作面試的成功與否,逐漸遺忘了正確的學習本質。 

學習,不能只在意考試範圍內的東西,而應超越考試範圍,結合經驗和理論,深入探究,並拓展視野。好的學習方法,能成為我們人生堅實的支柱。 

本書作者之一的高榮成,讀過數百本教育學、認知發展心理學、行為經濟學、腦科學的相關書籍,還出版了八本書,有兩次創辦公司的經驗,可以說比誰都了解學習的重要。 

儘管如此,學海無涯,高榮成雖然很了解學習的理論背景,擁有豐富的創業知識與經驗,但欠缺教學和職場的經驗,他認為能填補自己不足的最佳合作寫書人選是申榮俊博士。申博士擁有工程學博士學位,以及在大企業開發室與許多二十到三十多歲年輕人共事的實務經驗。高榮成確信,若能與申博士攜手,定能寫出一本完美學習法的書。 

申博士接到高作家的合作邀請後,一口答應。在準備這本書的過程中,申博士想與更多人交流,於是設立了「人生學習」的臉書專頁。他與許多年輕人互動後,進一步了解到現代人的不足與需求,而後透過講座和定期聚會,指導這幫年輕人,讓他們親身體驗「持續學習」能創造何種奇蹟般的成長。 

所謂奇蹟般的成長,並非單純提升成績,獲得小小的成就感。有些文組背景的年輕人就業失敗後,靠著持續學習,以工程師的身分重返職場;有些人從舊的領域跨向新的領域,得到理想的工作;有些人透過充實的系統化學習,突破自身限制,最終找到自己的夢想。申博士與高作家會在這本書分享所有的成功案例,而高作家會補充說明各案例的理論背景。 

高作家和申博士多次驗證了光憑單純的努力是不夠的。學習涉及眾多要素,需要加強各要素之間的連結,環環相扣,方能獲得成功。於是兩位作者經由無數次的討論,終於完成一套完美的學習法,能同時滿足實際需求與實現終極目標。這套學習法包含了十三種核心要素: 

第一章〈學習需要信心〉:介紹信心、信念對學習的影響有多重大,諸如期待、心態和自我效能;還有,要了解學習,得先明白大腦知識,以及必須學習的基本理由。 

第二章〈不了解自己,就別談學習〉:介紹後設認知的意義,以及後設認知與學習實力的關係。讀者將了解認知的限制與種類,進而明白後設認知對職場生活有多深遠的影響。 

第三章〈如何有效增強記憶〉:帶讀者全面了解記憶(注意力、工作記憶、長期記憶等),有效提高記憶的方法,默背對學習的重要性,以及潛心學習的方式。 

第四章〈最佳的目標設定法〉:介紹目標的種類(成長目標、證明目標、SMART目標、BHAG等),了解各種目標對學習造成的影響,以及增進學習成就的最佳化目標設定方法。 

第五章〈點燃學習動機〉:介紹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的意義與關係,深入了解維持內在動機的「自律性」。 

第六章〈努力不會背叛〉:帶領讀者一窺努力的時間和方法、天賦決定論的問題,以及在學習的一萬小時法則裡,「努力」所扮演的角色。 

第七章〈情緒,是學習的引路人〉:介紹情緒如何連結學習,正負面情緒帶來的學習效果,不安的情緒會如何影響考試成績,與克服考試不安的對策。 

第八章〈群聚,讓人更聰明〉:介紹人類社會性與學習的關係,特別是孤單對學習的影響、團隊合作需要什麼品德,以及建立成功人際關係的技術。 

第九章〈身體的學習智慧〉:介紹運動、睡眠、喝咖啡和靜心等的身體狀態,與學習的緊密關係。 

第十章〈學習效率因環境而變動〉:介紹鬧鐘、期限、空間、推力等各種環境,如何影響人,以及如何設定環境來創造更佳的學習習慣。 

第十一章〈創意是一種態度,不是才能〉:介紹創意並非與生俱來,而是根據態度能充分擁有的能力,還有創意核心關鍵的聯想、豐富經驗、挑戰和失敗、危險管理等。 

第十二章〈讀書,是學習的基本功〉:介紹為什麼要閱讀、各種讀書法的效果,以及如何培養讀書習慣。 

第十三章〈實戰操練,畫龍點睛〉:介紹有助於實戰的學習法,幫助讀者審視實際學習、決策管理、複習、模擬和細節的重要性,深入了解集體決策並增進簡報能力,職場生活困難的原因,以及克服困難的方法。 

本書分量厚重,是一趟不簡單的旅程。但我們確信,當這趟旅程進入尾聲,讀者各位將獲得一份名為「成長」的禮物。我們衷心希望本書能「完整」各位的人生。 

看更多

試閱

第一章   學習需要信心

失去信心的孩子

陶德.羅斯出生在美國猶他州一個平凡的家庭。他在五兄妹中排行老大,從小就調皮搗蛋,時常闖禍。念中學時,他在美術課上扔了六顆散發惡臭的炸彈,臭氣瀰漫導致課程中斷。同學都不喜歡陶德,會霸凌他、排擠他。陶德的媽媽每次聽到電話響起,心臟就會撲通撲通亂跳,生怕又發生什麼事。

陶德回想過去時這麼說:「對我來說,學校是很可怕的地方。中學一年級時,我在校車上被同學們打,司機卻當作沒看到,我想他也很討厭我。」中學時,陶德被醫生確診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他的成績也老是敬陪末座,每天都要聽老師說好幾次他無藥可救。

陶德也曾努力變成會專心念書的孩子。有一次學校作業是寫詩,他熬了三個晚上努力完成。媽媽看過以後很喜歡,陶德本人也相當滿意,相信這首詩會得到老師的稱讚。不料,作業成績竟得到F。

陶德說:「我問過老師原因。他說:『詩的水準太高,很難相信是你寫的。』這使我非常生氣。如今回想起來,這件事仍然歷歷在目,彷彿是昨天才發生。而我學到的教訓是,即使大人嘴巴上說『有志者事竟成』,我盡了努力卻得到F。」

媽媽把陶德寫詩的草稿拿給老師看,證明詩是他自己寫的。但老師視若無睹,沒有修改陶德的成績。陶德被貼上了標籤:學習差、愛闖禍、有缺陷。師生們都不相信他。

他在學校喪失了三種信心:

一、期待:期待是對自己未來的信心。陶德用心寫了詩卻得到最糟的成績,而且,他好幾次用功學習,成效不彰,這都導致陶德無法對自己的未來樂觀。

二、心態:心態是對自身存在的信心與看待自己的態度。陶德被貼上闖禍精和天生有缺陷的標籤。努力就能獲得成長,對他來說是無稽之談,他覺得自己命中注定失敗。

三、自我效能(self-efficacy):自我效能是自己對達成目標的信念程度。被老師貼上標籤,老師和同學的眼光,都流露出「陶德再努力也於事無補」的訊息。長期處於這種情況的陶德,會相信自己有完成作業的能力嗎?

失去信心的陶德升上了高中,最終還是選擇休學。

悲觀是學習來的,樂觀也是

正向心理學創始者、著名的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和同事史蒂文.梅爾,曾進行了一項實驗。他們把狗關進籠子,無預警的電擊籠子裡的狗,每次電擊持續五秒鐘。不過,狗被電擊的情況不同。一個籠子裡的狗眼前有按鈕,每次被電擊時,若以鼻子按按鈕,就能停止電擊,很可惜,另一個籠子裡的狗沒有這個按鈕。塞利格曼和梅爾每次實驗都做了六十四次電擊,然後換用其他兩隻狗再做同樣的實驗。

翌日,塞利格曼拿來特製的籠子,籠子中間有一個低矮的隔板,按下籠子按鈕,有一側的電流會被接通。實驗人員把狗關進有電流的那側。當蜂鳴音響起,狗就會被電擊。有趣的事發生了。前一天學會用按鈕停止電擊的狗,幾乎都會跳過隔板逃到另一側。相反的,沒學會按鈕停止電擊的狗,有三分之二乖乖待在原處嗚嗚叫,被動等待電擊停止。後面這些狗陷入了「習得性無助」。

塞利格曼的實驗告訴我們兩件事:

第一,為什麼沒有按鈕停止電擊的狗會陷入習得性無助?當牠們第一次遭到電擊,確實是掙扎過的,但是經過六十四次的電擊後,牠們領悟到做什麼都無濟於事,再怎麼掙扎也改變不了現況。牠們對未來的期待、希望與樂觀心態,全遭到摧毀,籠罩在悲觀的陰影下。

第二,只有在這樣的實驗中才會喪失期待、變得無助嗎?不是的。學校和日常生活幾乎天天發生無助的戲碼。

更可怕的是,這種無助感是「學習」來的。大多數的人以為,人類的天生性格有一定的傾向:有人生來就死氣沉沉,有人則是朝氣蓬勃;有人天生悲觀,也有人天生樂觀。但如果你經歷了一次次失敗又無法改變現狀,就會產生習得性無助,讓這種無助感支配你的行為舉止。

悲觀是學習來的,樂觀也是。塞利格曼稱之為「習得性樂觀」,根據他的研究,習得性樂觀主義,即對自己的學習成就寄予極高期待的學生,會持續長時間的學習,且傾向選擇有挑戰性的學習活動。另外,高期待的學生比低期待的學生能取得更高的成就。

如何找回遺失的期待,樂觀看未來呢?可以透過四種方式:小成就、關注優點、賦予希望與價值、成長型思維。

小成就帶來的大成果

指導教授冷酷的說:「你好像不適合念博士,去找別的事做會更好。」小申博士一屆的研究所學弟薩卡蘭,一邊轉述給申博士聽,一邊嚎啕大哭。教授的意思是要他放棄所有的獎學金,以失敗者的身分回故鄉斯里蘭卡嗎?薩卡蘭很聰明且學業成績出色,只不過在寫論文方面不開竅,還有寫論文的時間也不足。

申博士過去待的實驗室,主要是研究新材料製作元件,進行電氣實驗。首先,製作元件曠時費力,得進行測量、記錄數據。無論多認真投身研究,時間是遠遠不夠的。尤其是使用的裝備器材有使用時限,只能把製造元件和測量數據置於最優先順位。把實驗擺在第一位,哪還有時間寫論文?即使薩卡蘭已經盡了最大努力,聽到指導教授的話,也只能陷入絕望。

申博士安慰哭泣的薩卡蘭,因為他第一次寫論文的處境與薩卡蘭相仿。不過,無論自己的論文水準是好是壞,每次一完成草稿,他都會充滿信心。所以他告訴薩卡蘭,在初稿沒完成前不能回家。就這樣辛苦了四天三夜,薩卡蘭完成了人生第一篇論文草稿。雖然論文品質有待加強,但總算能和教授進行討論。薩卡蘭進研究所兩年半就辦到這件事。

完成論文初稿是薩卡蘭的「小成就」,這給了他莫大的力量。他恢復自信,在博士班攻讀過程中,總共發表了五篇論文,有一篇更刊載於最具權威的物理學期刊《物理評論快報》。當年差點打包行李回老家的薩卡蘭,如今已成了國際半導體企業格芯的工程師。

人會喪失期待的最大原因是:沒嘗過成功的滋味。若你不停的累積失敗經驗,不免對未來悲觀。然而,該如何創造成功經驗呢?答案是,放低期待水準,挑戰「小成就」。在班上成績總是吊車尾的孩子,有可能一下子排名升到中上嗎?絕非易事。但只要持續努力,就有機會從第五十名前進到第四十五名。如果你成功的標準是第二十五名,第四十五名自然算是失敗。不過若成功的標準是第四十五名,那麼達成它就是實現了小成就。小成就能讓人萌生「原來我努力也辦得到」的期待。這份期待能讓孩子加倍用功念書,取得更好的成績。

有許多債台高築的人,向美國有名的理財專家大衛.藍西請教理財之道。他們因為沉重的債務喪失對未來的期待,藍西提出一個看來荒誕的解決對策:「先製作債務清單,把債務按金額大小依序排好。然後,不管利息費用,先解決本金數字小的債務。」

這是非常虧的作法,一般人借貸無利息公用事業滯納金或是高利息款項,通常都先解決利息高的負債。可是藍西卻教人先還本金數字小的債務,他說:「身為理財專家,我剛開始也會先計算數字。後來,我領悟到數學運算固然重要,但讓自己有動力也是不可忽略的。而想賦予動機,踏出成功的第一步是關鍵。」

背負債務、苦苦掙扎的人,絕不會樂觀看待自己的未來,有可能因持續增加的債務,陷入習得性無助。有些債務人試圖在一兩個月內還清幾千萬的高額利息,卻沒有半點債務被償還的實際感受,從而放棄還債的打算,連努力都不想努力。如果一開始能先解決一筆小額債務,那麼就會對未來抱有一絲「期待」。所以,藍西才說,暫不考慮利息,以解決小額債務作為一開始的還債策略,更能幫到這些人。

「小成就」確實會帶來期待!

正向期待帶來的力量

「叫你不要坐還坐,害我沒心情吃飯!」媽媽對著正在吃飯的國中生尚赫大罵。

尚赫非常生氣,踹開椅子回房。從某一瞬間起,尚赫經常滿腹怨氣,把媽媽當成空氣。他原本不是這種孩子。因為爸爸工作的關係,他從小在日本上小學,那時很努力用功,親子關係也很融洽。直到搬回首爾,尚赫進入國中,面對激烈的升學競爭後,才開始出現問題。

為了追上班上的同學,尚赫讀得很吃力。但他最大的壓力是媽媽的期待。有一天,尚赫拿到只錯了一題的日文考試成績,本以為值得稱讚,沒想到媽媽的反應不如預期,甚至生氣說:「住過日本的人怎麼還會錯。」類似情形一而再、再而三發生,尚赫絕望的說:「我想毀掉那份期待。我想毀掉媽媽對我的期待。我討厭媽媽。」尚赫想毀掉媽媽的期待,想法異常強烈。他被這樣的想法支配,也喪失了自我期待。

當父母看到孩子有一個A、四個B和一個F的成績單時,會注意到什麼呢?著名的人資專家馬克斯.白金漢指出,大部分父母對F的關心會大過A。比起讚美優點,父母更愛檢討、教訓兒女的缺點。

心理學家的研究結果也指出,一般人會更關注壞事的照片、少關注好事的照片;在意別人的缺點、忽略別人的優點;熱中聊負面報導多過正面報導。這就是為什麼天底下明明這麼多好事,媒體上卻大多報導負面的頭條新聞。在尚赫的例子中,他的父母過度挑剔他的缺點,讓他徒增挫敗感,只看到自己的缺點,自然對未來感到悲觀。雖說人應該改善缺點,可是如果看不見自己的優點,不僅改善不了缺點,更深陷問題的漩渦中。

尚赫想告訴媽媽:「請停止責備我做不好的地方,改讚美我做得好的地方吧。」
優點是讓期待長大的養分。當我們能不看缺點而擁抱優點,就能樂觀看待未來。

意義送的自信禮物

美國一所大學客服中心的負責人,邀請知名的心理學家亞當.格蘭特去做員工培訓,指導職員們如何培養期待。因為職員們打電話詢問校友捐款回饋母校的意願,卻屢屢遭到拒絕,為此心情低迷不振。於是格蘭特替他們想出一個擺脫無助的妙招。他將一封信寄給校友,那是一位獎學金得主威廉寫的,信中談到了獎學金的重要,以及如何改善了他的生活。約閱讀五分鐘長度的信件展現了驚人威力:捐款暴增三倍之多。

格蘭特還有一個想法:讓職員和獎學金得主直接見面。他在員工培訓課程中,製造了獎學金得主與職員面對面接觸的機會,在那之後,職員們的工作效率大幅提高,而捐款金額也多了五倍。

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為獎學金得主的談話,幫助職員們找到了工作意義,轉換成為擺脫無助的力量。

學習老是失敗,或是工作日復一日遭遇挫折,都會使人失去期待。每到那種時候,就必須找出學習的理由或工作的真正價值。*尼采曾說:「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就算你身處悲觀、無從期待的狀況,假如你能對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賦予意義,確信其價值,便能擁有撐下去的力量。

我們可以請教父母、老師、朋友、人生導師、前輩,或是從書中尋找「為什麼要學習?」「為什麼要學數學?」「為什麼要看書?」「我為什麼要做這份工作?」等問題的解答。如此一來,我們就能再次擁有期待。

成長型思維 vs.固定型思維

美國一所中學,每次上課前會播放一支影片:「我們持續成長著,挑戰難題使我們變得更有智慧,障礙的意義不是放棄,克服難關能造就更強悍的我。最重要的是,明白學習是一趟旅程。旅行的每個階段,都存在成長的機會。」

這所中學的所有老師,都教導學生:有朝一日,付出一切努力後,終會獲得成長。換言之,校方全體努力將「成長型思維」灌輸給學生。

卡蘿.德威克大學時就讀心理學系,對塞利格曼的「習得性無助」感觸良多。德威克研究所轉學後做了進一步的研究,她發現,習得性無助有著無法解釋的部分。我們在前面一再強調,習得性無助會使人喪失期待。不過,德威克認為學生們求學時若陷入悲觀,並非因為連續失敗,而是因為不清楚如何解釋失敗。

一九七五年,德威克企圖以實驗證明自己的想法。她把學生分成兩組,要他們在時限內解出數學問題。其中一組不論解了多少題,她都無條件給予稱讚。相反的,她會無條件指責另一組不會解題、明明更認真能得到更好的成績。

接著,德威克讓兩組去解各種難易度混合的問題。假若連續失敗是讓人悲觀的關鍵,那麼,一直得到讚美的那一組應該能解開更多問題才對。但結果恰恰相反,那組學生輕易放棄高難度的問題。而一直被要求努力認真的那組學生,碰上難題時,展現出了更多的嘗試。

德威克的研究讓我們了解,人類對自身存在的信念分為兩種:一種是抱持「固定型思維」來看待自己,認為智力和個性不會改變,所以人生來就是固定不變的。另一種是抱持「成長型思維」,認為自己只要付出努力,就可以改變智力和個性。這兩種思維不只對學習、對整個人生都有很重要的影響,它們反映在以下六個層面:

一、自我觀點:固定型思維的人認為智力和性格都是固定的,成長型思維的人則認為兩者皆可改變。

二、挑戰:固定型思維的人只鑽研自己擅長的領域,害怕挑戰困難的事情,擔心失敗會影響到自己的形象,所以會選擇逃避。成長型思維的人則相信挑戰是讓自己成長的基石,因此會努力挑戰,靠挑戰獲得各種新情報。

三、失敗:固定型思維的人一遇到失敗就覺得自我受到威脅,所以常常逃避有失敗機率的事,或者認為那些事超出能力範圍,自己絕不可能辦到。成長型思維的人則認為失敗只是邁向成功的過程,從失敗可以學到更多東西,進而成長。

四、努力:固定型思維的人容易貶損努力的價值,常把「努力是沒用的」掛在嘴邊。成長型思維的人把努力的價值看得很高,相信成功必然伴隨努力而來。

五、批評:固定型思維的人被批評時,會覺得心裡不舒服;縱使是有用的批評,也會因為自尊受傷而選擇無視。成長型思維的人則歡迎批評,相信批評能幫助自己改善與成長。

六、他人的成功:看到別人成功,固定型思維的人會感到自卑,讚揚對方多有才能;成長型思維的人則會找出別人值得學習之處,專注於對方的努力過程。

如何擁有成長型思維?

二○○七年,德威克以九十一名數學成績退步的中學生為對象,舉辦八次研習營。她將學生分為兩組,第一組有四十八人,只教導數學運算方式,第二組有四十三人,不只教他們學習方法,也教授人類大腦的特性,內容大略是:「你們的左右腦不是固定不變的。透過練習,你們能鍛鍊左右腦。付出努力就能變得更聰明。想想你們過去學到的技巧和能力。練習是很重要的,能幫助你們熟悉自己的能力。沒有任何事能短時間一蹴可幾,所以絕對不要放棄。」

德威克簡單說明了腦科學所謂的「大腦可塑性」。課程結束之後,某個學生哭喪著臉說:「您是說我不是傻瓜,對吧?」

研習營的結果充滿戲劇性。只學到數學運算的第一組學生,成績沒有任何變化,而接受成長型思維教育的第二組學生,數學成績都有了進步。

德威克認為培養成長型思維有兩個方法。第一個方法是:相信人類的大腦能成長。我們長大成人後,所有身體部位都會開始退化,唯獨大腦不同。大腦的使用頻率高,就能創造神經之間的新聯結,進而使大腦獲得成長,這就是大腦可塑性。人類的大腦到死為止都能成長,是鐵錚錚的事實。

不只大腦的IQ 能改變,性格也能改變。無論大腦、智商或性格,如果你堅信不可能改變,那麼就一定不會改變。反之,如果你相信努力能使大腦、智商或性格成長,那麼你成功的機率便會提高。學習不該因為考上大學或找到工作而停止。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活到老、學到老,所以比不學習的人獲得更多成果,不是理所應當的嗎?

培養成長型思維的第二個方法是:改變自己看待失敗的方式。如前所述,固定型與成長型思維最明顯的分界,在於遭遇失敗的時候。固定型思維的人在面臨失敗時,大腦會發出威脅的腦波,選擇逃避或放棄,將失敗合理化,歸因於自己才能不足或命中注定。

法國某項研究中,實驗者給了國小六年級生無人能破解的超級難題,讓所有學生都嘗到失敗的滋味。然後,實驗者花了約十分鐘對一部分的學生解釋,學習會遇到困難是必然的,因為失敗能帶來成長。至於其他學生,只問他們為了解題得付出何種努力。實驗者接著又進行一次高難度考試,測量所有學生的短期記憶。結果顯示,接受十分鐘解釋的學生取得壓倒性勝利。因為他們建立了新的思維,明白自己在學習過程中必然遭遇失敗和犯錯,但最終會迎向成長,所以才沒向難題屈服。這項研究與其他類似的研究,都有相仿的結果。

學習必然遭遇失敗,關鍵在於如何接納失敗。如果我們能相信失敗是成長的跳板,就一定能取得好成就。

對於自身能力的信心—自我效能

岡德.哈格在瑞典北部鄉村長大,小時候很喜歡在樹林中奔跑。岡德的父親有一天看著他奔跑的模樣,深感驕傲,想知道他能跑多快,於是讓他沿著一條約一千五百公尺的路全力奔跑,並記錄跑到終點的時間:共花了四分五十秒。父親大大讚美了岡德。

年紀輕輕只花四分五十秒跑完一千五百公尺,是相當驚人的事。因此,岡德對自己的奔跑能力產生了信心,往後的日子全心投入練習。結果,他在一九四○年代初期成為打破十五項世界紀錄的優秀選手。

岡德在那次聽到父親說出他奔跑的紀錄後,產生了強烈的「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指的是,相信自己有能力組織完成某個目標的行動方案。換言之,不管是學習或是其他方面,自我效能是判斷自己有沒有能力達成未來目標的標準。

自我效能在學業上也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看看科林斯研究團隊的研究。科林斯挑選了數學成績差和中等的學生,讓他們去解絕對不可能解開的問題。研究團隊還先行調查了學生們對於解題能力的自信程度。結果相當有意思,這次數學成績的高低,跟是不是挑戰的難題數越多,或是制定更多策略無關,反倒跟學生對自身能力的信心有密切關係。

事實上,許多研究都揭露,自我效能越高的學生,會越努力達成更高的目標,制定更多的改善策略。自我效能高的學生喜愛挑戰困難的作業,不管是否會失敗。在當前與未來的學業成就方面,自我效能都是最強大的變數。

當然,不只是學業,自我效能在每件事上都扮演了至關緊要的角色。既然如此,該如何提升自我效能呢?答案是切莫輕忽自己的潛力。

如何提升自我效能?

哈佛心理學者羅伯特.羅森塔爾和曾任小學校長的傑柯布森兩人曾針對幼稚園到小學五年級共十八個班級的學生,實施智力測驗。這次測驗的目的在於,客觀檢驗孩子們的語彙與邏輯推理能力。測驗後,有百分之二十的學生被歸類為有潛力的英才。羅森塔爾暗示教師們,就算從現在的測試結果看不出差異,但一年後這百分之二十的孩子一定會有出色成就。

實際上,歸類為英才的那百分之二十的孩子,一年後的學業成績確實高於其他孩子,IQ 也大幅進步。兩年後的差異更加顯著。

可是,這項測驗存在著陷阱。其實,被羅森塔爾歸類的那百分之二十的學生並沒有獲得高分。他沒有考慮測驗分數,百分之二十是他隨機分配的。前面提到的岡德的父親,其實也和羅森塔爾做了相同的事。雖然父親說岡德的紀錄是四分五十秒,但實際紀錄是非常平凡的五分五十秒。父親向兒子撒了謊!

羅森塔爾的研究顯示了兩件事。首先,當權威者相信你具有潛力,那麼你便會對自己的潛力深信不疑。假若你的潛力被高估,你仍然會賣力付出,最後真的如預言般實現了被高估的潛力。

第二,教師對學生有多大的影響力。當教師相信學生有潛力,他會付出更多關心,時常給予鼓勵,進行更溫暖的對話。反之,若像陶德的老師一樣,認定哪個孩子沒有潛力,那麼孩子最後會真的應驗他的預言;孩子的潛力被教師抹殺了。

這種預言應驗的事情,不單會發生在孩子身上,針對成人與職場的研究也不斷發現類似的結果。申博士就時常從線上諮商和現實聚會碰到的人身上,發現了自我實現預言的例子。在來找申博士諮詢的人當中,不乏有人成績出現戲劇性轉變。第一次拿下全系第一名的韓賢植(假名)是申博士的諮詢者之一,他說道:

「博士有一次告訴我,不是因為我能力不足才考不好,而是因為學習不足。博士建議我不要被考試拖著走,對學習內容一知半解,而要全盤了解,把考試當成一種學習成果的評估遊戲。學習不好的關鍵不是單純的分數問題,而是對於考試的觀念和態度。大部分人把考試當成人生的界線,不僅如此,還會放大意義,把考試變成人生的目標。然而,想戰勝考試就要越過考試,把眼光放得更遠。

「我聽到這種話時,老實說有點受到衝擊。這輩子考試的巨大存在感總是壟罩著我,重要過我。在聽了博士的建議後,我終於澈底改觀,考試不是為了獲得好成績,而是為了確認我究竟學會多少。人生中第一次對考試感到興奮,雖然還是很累。所有的考試科目,我都比規定時間更早解完題目,第一次拿下全系第一名,拿到了獎學金。」

人人都有潛力,只不過自己不知情才沒能去嘗試挑戰。申博士在數不清的諮商中,經過多次體驗證實,只要相信潛力的存在,就能超越極限。

就算沒有人相信你有潛力,也不用傷心。相信的重點不在別人,而在自己。本書提供的科學根據,將會反覆告訴讀者,你擁有多麼驚人的潛力。

再來看看前面提到的陶德.羅斯。他高中休學後馬上結婚生子,成為一家之主,靠著身兼多份工作賺錢養家。缺乏高中學歷的他,領著微薄薪資,面對現實壓力,戰戰兢兢過日子。

有一天,陶德的父親鼓勵他拾起書本,重新學習,把眼光放遠一些,挑戰新事物。小時候,就算陶德被學校貼上了「闖禍精、不會念書」的標籤,父母仍相信他,看到成績單,還是什麼話都沒說,全心相信兒子只是還沒發揮潛力。陶德的學校生活雖然像地獄,但父母的愛和信賴讓他能堅持下去,所以陶德也非常信賴父母。

對父親深信不疑的陶德,進入了大學夜間部就讀,父母的信賴改變了陶德,讓他重拾過去在學校消失的「驚人積極能量」。學習變得有趣,令陶德懷抱著信心,同時在妻子的支持下,順利完成學業,之後繼續深造,取得更高學位。

如今,陶德已是哈佛「教育」研究所教授。

close
貨到通知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