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商品編號:T0500008

從亞里斯多德以後-古希臘到十九世紀的科學

ARISTOTELES & CO.
譯者 陳恆安
出版日 2001-09-25
定價 $290
優惠價 79折 $229
  • 分享至
數量
無法銷售

內容簡介

***師大數學系教授 洪萬生 推薦***
自然及其法則隱藏於黑夜中,
上帝說:讓牛頓去吧!世界便燦然明朗。 
──亞歷山大‧波普

亞里斯多德、哥白尼、伽利略、克卜勒、牛頓、法拉第、達爾文……,這些名字你一定都聽過,因為他們都是改變世界歷史的偉大科學家。由於他們在物理學、化學、生物學上的偉大貢獻,使我們得以享受科技帶來的舒適生活。

然而,除了他們的科學貢獻之外,你知道他們私下都在想些什麼嗎?你知道他們是如何思考出那些開創性的科學理論嗎?我們都知道牛頓曾經「謙虛地」表示,他能發現這麼多是因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是你知道牛頓只是用這句當時流行的慣用語來反駁別人對他剽竊他人作品的指控嗎?你知道牛頓是個愛好煉金術的科學家嗎?而煉金術竟然幫助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

在這本親切生動的傳記中,德國科學史教授費雪將這些偉大的科學家從其個人成就的陰影下帶至明亮之處,讓我們詳細檢視他們的一生及其奉獻科學的經過。閱讀本書不僅能讓你了解西方科學文明的演變歷史,更是你認識科學大師、踏入科學大門的第一步;唯有閱讀此書,才能真正讓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望向更遠、更美好的科學景緻。 



作者介紹
恩斯特‧費雪(Ernst Peter Fischer)
1947年出生於德國西部的符柏塔(Wuppertal),後於美國加州攻讀博士學位,指導教授為1969年諾貝爾生理學暨醫學獎得主德爾布呂克(Max Delbruck)。他目前是德國康斯坦茲(Konstanz)大學自然科學史教授,同時也是一位科學評論者。
費雪著述甚豐,除了本書之外,尚包括本書續集《在費曼之前──二十世紀的科學簡史》(中譯本將由究竟出版社出版)、《人類健全理智的批判》(Kritik des gesunden Menschenverstandes),同時亦主編包括《曼海姆論壇》(Mannheimer Forum)、《新視野》(Neue Horizonte)等多本論文集。

譯者簡介 / 陳恆安
1966年生,東海大學環境科學系畢業,東海大學生物學研究所碩士,德國慕尼黑大學自然科學博士,主修科學史,副修演化學、生態學和醫學史,現為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看更多

規格

商品編號:T0500008
ISBN:9576076757
頁數:304,中西翻:1,開本:1,裝訂:1,isbn:9576076757
看更多

各界推薦

推薦序: 很過癮的閱讀經驗 洪萬生

過去十年來,台灣出版界趕上全球風潮,突然對所謂的科普著作發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科學文化撰著一時之間成為出版寵兒,讓本地的科學史專業工作者一時不知如何因應才好。平心而論,這些主要出自英文中譯的作品多半言之有物,科學文化的品味也在水準之上,從科學的大眾閱聽觀點來說,都是蠻成功的科學普及讀物,既從容地強調了科學知識的有趣與有用,也優雅地談論著科學的「在脈絡意義」;在降低讀者的理解門檻之寫作技巧上,作者更是表現得可圈可點。無論如何,這些著作的出現,多少印證了歐美各國投資科學研究創造出的一個附加價值,那就是:科學「修辭」(rhetoric)也不容忽視!

儘管如此,絕大部分的著作讓我們讀來總是意猶未盡,究其原因,或許是欠缺了一種觀照全人類科學發展歷程的恢弘氣度吧!誠然,從科學史的論述來看,「小題」當然也可以「大作」,但是科普作品中涉及歷史論述時「史識」的匱乏,有時即使作者品味博雅也難以彌補。這可以解釋何以有些極暢銷的科普作品雖然文辭並茂,而且科學的說明也能兼顧「知識」與「趣味」,然而仔細咀嚼之後,還是少了餘味的雋永。

本書做為「另一本」科普著作,看起來是個例外!嚴格說來,這是一部普及性的科學通史作品;事實上,除了力圖在「知識」與「趣味」之間保持平衡外,它也注入了「歷史」的向度。正因為如此,本書的論述觀照面就可以貫穿一段很長的時間,於是前後文的呼應恰好襯托了作者的歷史見識,從而敘事也就自成一格了。譬如說吧,本書依序說明了十四位西方科學家的故事,時間橫跨了兩千多年,人物則包括亞里斯多德、托勒密、阿爾哈曾、阿維森納、大亞伯特、哥白尼、培根、伽利略、克卜勒、笛卡兒、牛頓、拉瓦謝、法拉第和達爾文等,場景轉換則從古希臘經第九世紀的阿拉伯世界、中世紀歐洲,到十六世紀的東歐波蘭,十七世紀的英國、義大利與法國,十八世紀的法國,最後止於十九世紀的法國與英國。在這麼錯綜複雜的脈絡中,作者以自然哲學或科學思想的演化來串聯這十四個故事,可以說完全得力於科學史專業素養。為了沖淡歷史專業的學究氣,作者在敘事之餘總是盡可能抒情(譬如各章中的「人物側寫」),因此正如作者自稱:「內文中的註腳並不是用來偽裝或提高語言上的精確性,只是加上一些相關的奇聞軼事。」此外,本書適度的今昔對比之評論,也傳達了作者意在言外的「社會關懷」。總之,本書的確是一種「在火爐邊說給朋友聽的簡單科學史」。

誠然,本書的傳記書寫體例看來像極了一種包裝手法,由於它在論述時完全以科學思想的演化為依歸,所以若將其視為一本西方科學史的入門著作,則一點也不為過,這或許可以解釋何以筆者(曾就學於美國紐約市立大學科學史博士班)一接觸本書就有似曾相識之感。事實上,本書所選擇的人物及其文本-除了阿拉伯與中世紀時期的代表可能見仁見智之外-都是歐美大學科學史研究所必修課程中的主要研讀對象。難得的是,本書遠較那些研究所指定閱讀的文獻要容易入手多了,因此除了充當大眾閱聽的科普讀物之外,也值得大力推薦給在大學院校開設「(科學)通識課程」的教授。其實,綜合大學理學院如果有意推動「科學史」共同選修課程,那麼本書中譯本的出版至少可以讓理學院的科學家多了一大助力,因為可靠的教材已經唾手可得。還有,對於台灣目前方興未艾的社區大學來說,本書的問世更是一大福音;由於本書親切易讀,我們相信社區內有心參與科學文化活動的公民,一定可以從容地從其歷史人文進路重新尋求與科學對話的機會。最後,我們尤其要鄭重推薦本書給中小學科學教師,如果說所謂的「科學素養」涵蓋了科學的歷史感,那麼,本書所訴說的自然科學中各學門的分合滄桑絕對是我們值得一起「貼近」的歷史經驗。

現在,且讓我們好整以暇,攜手進入本書所呈現的科學風情畫之中!

(洪萬生 美國紐約市立大學科學史博士、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教授、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科技史組兼任教授) 



看更多
close
貨到通知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