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世古文偵探【作者親簽+考試有如神助「眾謎皆釋。」2B鉛筆組】:學測試題充滿懸疑,推理才能拿下滿級
厭世古文偵探【作者親簽+考試有如神助「眾謎皆釋。」2B鉛筆組】:學測試題充滿懸疑,推理才能拿下滿級
close
商品編號:T0100087-1

厭世古文偵探【作者親簽+考試有如神助「眾謎皆釋。」2B鉛筆組】:學測試題充滿懸疑,推理才能拿下滿級

出版日 2025-06-01
定價 $410
優惠價 79折 $324
  • 分享至
數量
即將開賣
開放預購時間:2025-05-23 00:00:00
預計出貨日:2025-05-28

內容簡介

★厭世國文老師化身古文偵探,從五大方向解析考題,用推理思維拆解學測難題,代替死背強記,找出「破案」關鍵也能快狠準!
★「調查指南」提示各章重點,hashtag讓關鍵詞不漏接,精采結語提升閱讀醍醐味!
★針對108課綱古文考題,掌握應試趨勢! 

考題就是謎題,解題要靠推理!
讀得少也能解得巧,
故事解析+脈絡梳理+重點提示,
為你指點得分之路! 

◎現場的調查→提取所有明確的文本資訊,建立基本理解。
◎誤導的證據→精準辨識資訊,以避免被錯誤選項與文字敘述影響理解。
◎時間的軸線→掌握時間推移的方式,幫助自己理清因果關係。
◎隱藏的訊息→辨識文本中隱含的寓意、象徵或弦外之音,準確理解作者的意圖。
◎連環的事件→跨文本連結資訊,精確理解事件發展脈絡,掌握考題的真正意涵。 

解題就是解謎,偵探推理之所以扣人心弦,正是因為必須透過縝密的邏輯與思考,才能穿過層層迷霧、抽絲剝繭,大喊「謎底已經全部解開了」,並讓讀者看見隱藏在背後的真相,感受撥雲見日的痛快。

考試也是。試題的組成與結構日漸複雜,更加考驗分析與思考的能力。為了更快狠準地找出「破案」關鍵,享受得分的快感,厭世國文老師化身古文偵探,解析108課綱歷屆學測古文考題,帶領讀者從五大方向進行推理,用推理代替死背強記,找出破解謎團的關鍵證據,讓古人把答案說給你聽。

【各界推薦】

十分神技!教學現場一致好評推薦!
以偵探之心讀懂古人,也讀懂自己! 

詹佳鑫/《學霸作文》作者、新竹高中國文科教師
羊咩老師/南山高中國文科教師、作家
宋怡慧/新北市立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
陳怡嘉/《自律學習力》作者、教師、講師
洪滿山/高雄市立楠梓高中國文科教師
劉姿吟/國立臺南女中國文科教師
詹筌亦/內湖高中國文科教師
林佳樺/作家
蔡宛穎/高雄中學國文科教師
張文承/新北市立丹鳳高級中學語文實驗班導師
沈政傑/雲林縣立麥寮高中國文科教師
謝文靜/花蓮女中圖書館主任
林雅鈴/板橋高中國文科教師
王瑞宏/中和高中國文科教師
王尹伶/高雄市立福誠高中國文科教師
黃卉妤/新竹女中國文科教師
陳禹齊/臺南一中教師、《陪練國寫》主編 

《厭世古文偵探》以推理之名,喚醒沉睡的星辰,讓久遠的語句在年輕心靈重新發光。厭世國文老師拿起放大鏡,帶領讀者穿越時空,將看似晦澀的古文連成一座浩瀚星系,並貼心提醒你考場的黑洞與漩渦。本書筆調輕快,感思璀璨,邀請你我以偵探之心,讀懂古人,也讀懂自己。──詹佳鑫,《學霸作文》作者、新竹高中國文科教師

當前學生遭遇古文考題時,常有「十題九錯,耗費八分七秒;六成把握,硬猜五選四項,尚且又三心二意,一等冒險」的窘境;讀完本書,你將能體悟「一探二案共三線索,拆解四書五經六義,竟解七八九重謎局,十分神技!」
穿越古文迷霧,破解卷中謎團,厭世國文老師化身冷面偵探,邀你用邏輯解碼古典之美。這不是死背,而是邂逅文字祕密、品味人性悲喜的別樣旅程;每個案情皆藏著古人低語,帶你解構試題陷阱,走出世俗枷鎖,品味古文智慧,享受破解之樂。
──洪滿山,楠梓高中國文科教師 

古文不再是天書,而是待解的謎題!本書以推理式閱讀法的五大策略,拆解近年考題,教你如何從線索中找答案,翻越古文這堵高牆,成為學測搶分的神隊友。
──羊咩老師,南山高中國文科教師、作家 

喜歡實境解謎或密室逃脫的學生,最適合擔任古文偵探,隨著厭世國文老師的步伐,一步步拆解謎面,找出證據,解出古文閱讀的謎底!教學現場的老師,則可使用書裡偵探辦案的步驟,帶領學生分層理解、學習遷移,古文閱讀將不再是難事。
──劉姿吟,國立臺南女中國文科教師

當我們迷失在學測國文迷宮的十字路,唯一看透真相的是外表看似帥哥,智慧卻過於常人的古文偵探!讓我們一起跟著厭世國文老師的步伐,重回文本現場細心調查,找到隱藏在文字謎題背後的真相!
──詹筌亦,內湖高中國文科教師 

以前我認為古文懂不懂和自身的語文底子有關,此書讓我驚覺誤人子弟多年。書中用諸多文例證明古文閱讀如同偵探辦案,先大致了解案情、釐清時間線,接著揪出疑點,找出被隱藏的真相。即使是古文,也需要「現場調查」,對文本做初步的認識,接著辨析古文某些字詞容易引起的誤會,接下來關注文本的敘事順序與邏輯,找出埋藏在語句背後的真意。深深覺得厭世國文老師有如美國影集《CSI犯罪現場》中的刑事鑑定人員,能運用各種鑑識證據如DNA、指紋鑑定等來破案。
──林佳樺,作家 

學測國文持續進化,但真相永遠只有一個,《厭世古文偵探》能帶領讀者抽絲剝繭,透過思辨勘破迷霧,重新理解隱藏在考題之下的價值觀。
──張文承,新北市立丹鳳高級中學語文實驗班導師 

從會考到學測,古文試題往往是學生感到艱澀的題型。但更深層的危機是我們常將古文簡化為成績測驗,忽略了與作者對話的機會。所以我很慶幸自己能隨著厭世國文老師的腳步,重新探究作者的寫作目的,思考前人的生命經驗。
──沈政傑,雲林縣立麥寮高中教師 

即使國文學科的重要性難以輕易證明,在學測自然科考題超過一萬字的年代,閱讀素養與答題技巧仍不可或缺。本書提供的解題心法,除了兼顧推理趣味、文學引導,也包含掌握時間標誌等實際作法,讓學生與喜愛解謎的人,都能享受抽絲剝繭的成就感。
──林雅鈴,板橋高中國文科教師 

作者以學測古文考題為本,在書中提供系統性的閱讀策略及解題示範。閱讀本書,不僅使師生在「教、學」中能按圖索驥,就此撥開考題迷霧、避開選項陷阱。甚且,普羅大眾閱讀本書,亦可從中汲取古人面對生活難題的智慧,為自己生活的意義、生命的價值,尋得一個解釋與安慰。故強力推薦此一佳作。
──王尹伶,高雄市立福誠高中國文科教師 

做為一名高中教師以及曾經的考生,看到題本上的內容以一種鮮活有趣的方式呈現,並補足作品的背景細節。除了油然而生的尊敬外,更是期待能與學生分享,開啟他們對文言文不同的想像、補足有限課堂中未能道盡的知識。
──黃卉妤,新竹女中國文科教師 

思考淺碟化、資訊去脈絡化的網路世界裡,這本書真切地以偵探視角,帶我們爬梳文本、綜理脈絡、挖掘核心、深度思辨。名為厭世,實則是對經典文學最熱切、最入世的叩問。是教科書、應考寶典、生存指南、更是現代人手邊床頭的必備乾糧。
──陳禹齊,臺南一中教師、《陪練國寫》主編 

本書可謂新版搶救古文高效指南!作者從大考古文入手,整理出一套「可自學、超實用」的解題思路。內容分為「作者詮釋」、「古文題目」與「題目解析」,引導讀者逐步建構古文理解架構。特別推薦給想加強古文理解能力的你:先閱題、看解析、再回讀詮釋,你會發現:古文,其實有跡可循!
──蔡宛穎,高雄中學國文科教師 

「唯一看透真相的是……」
隨著動漫角色抽絲剝繭,想像自己是無比聰明洞察一切的偵探;圖書館那本最新上架的推理小說,預約再預約,輾轉於學生間;偵探系列,始終是大人小孩心頭好。調查、證據、真相浮現,如果必得面臨的學測考題是接連不斷的破案過程,喜歡推理的你,是否能尋得蛛絲馬跡、找出正解?
厭世國文老師這次化身偵探,從一篇篇古文謎團中尋找線索,小心誤導、解讀隱藏訊息、找到關鍵,層層拆解。原來看透真相不只有那位打領結的七歲小孩,讀完《厭世古文偵探》,我們也能衝破大考中心設下的古文迷霧,重新認識古文的可愛(不可愛嗎?看得懂又能得高分耶)。
──謝文靜,花蓮女中圖書館主任 

【作者簡介】厭世國文老師

飛逝的秒針,不停流動的水星。
唯一在教室最常保持清醒,是一個外表看似中年(事實上也是中年),
厭世情緒過於常人的國文教師。 
每一道題目,都是精心布局的現場;
每一篇古文,都是時間留下的證據──
考題即謎題,解題要推理。 
在《厭世廢文觀止》、《厭世國文教室》、《厭世讀論語》、《厭世說新語》等書中可找到關於此名中年男子的線索。 

看更多

規格

商品編號:T0100087-1
ISBN:9789861374826
EISBN:9789861374802
336頁,25開,中翻,平裝,書衣,套色
看更多

目錄

各界推薦
作者序 推理總在學測後 

1章 現場的調查

調查指南
得到自由的方法
禮是限制,還是保護?
信任的標準:該看內心,還是看行為?
咀嚼歷史的味道
真正的犯罪剋星
人生是一場大夢
監獄裡的幽默感
學習永遠沒有盡頭
鬼在哪裡?
話該怎麼說,才有用?
創作的真實
你得知道該往哪裡走
視角越廣,處理越好 

2章 誤導的證據

調查指南
誰是笨蛋?
居家的美學與創意
天上的星星會說話
無情的莊子
固定的形,浮動的理
你為了什麼開始寫作?
背得快,不代表學得好
旅遊的品味與品質
鯨魚、鱷魚,還有命運;風暴、英雄,還有傳說
生存的困難
不哭,不哭,眼淚是認輸
錢很重要,但別讓它決定一切
遠離那些會殺死你的東西 

3章 時間的軸線

調查指南
命運與選擇
誰是怪物?誰是英雄?
背叛者的憐憫
古代的司法與社會正義
人才不會消失,只是換個地方發光
不管多有理想,你都得待在現實裡
抓小偷
做一個島嶼的守護者
詩歌,終究是寫給懂它的人看的
人才難覓,還是難用?
霸王的悲劇
討好有時只是自找苦吃
歷史的真實與修飾 

4章 隱藏的訊息

調查指南
信任的界線
小心你以為的朋友
在悲劇裡發現希望
金錢讓你認識自己
我還是我,無論過了多久
吃出人生的道理
三百年來最後一位女詞人
會說話的鸚鵡
不敢說的字
我知道你在想什麼,好險我反應快 

5章 連環的事件 

調查指南
來一碗粥吧
「喇加多」在這裡
有病就要看醫生
錯了沒關係,改變才是關鍵
過去的智慧照亮前行的路
一起去壯遊
知識的局限與潛力
當你有好奇心,學習就開始了
好人難做,別忘了你的心
知道自己畏懼什麼,才能知道該如何勇敢

看更多

 〈作者序 推理總在學測後〉

「為什麼要考試?」

學生經常懷抱著這樣的疑問。他們覺得考試是一種巨大的壓力,不但扭曲、擠碎,甚至限制了意志與行動的自由。某種程度上,考試將原本連續而有機的學習歷程,切割成一塊塊可被分類、排序、貼上標籤的片段,彷彿把人變成一份可以量化、比對的「資料」。從國小、國中、高中,甚至未來的大學階段皆是如此,但這些疑問從未被好好解釋。又或者,任何解釋都無法真正安撫他們心中的不安與懷疑。

尤其在國文科的考試中,疑問顯得更加複雜。

面對強調「閱讀素養」的時代,我們原本期待學生能增進理解、詮釋與評析文本的能力,並將其應用於生活。但是,當這些能力被濃縮成選擇題與標準答案時,我們似乎在以固定的尺規,去測量一種本應開放、流動且具多元詮釋性的能力。

很遺憾,閱讀素養最終演變為「閱讀競技」。原本期待學生學習如何思考與理解,卻逐漸變成學習如何贏得比賽,他們努力追求成為考場上的勝利者,而非快樂的學習者。

換句話說,學科能力測驗(簡稱學測)就是高中生的競技場。它不僅用來「測驗考生是否具備進入大學的基本能力」,更是「大學校系初步篩選學生的門檻」。學生在國文科裡學習的,不再是出於好奇或興趣的閱讀,甚至也不是為了暫時逃離現實的片刻安慰,似乎只想要知道如何在文章中迅速找出關鍵詞、比對選項、確認主旨──為了正確解題而設計的閱讀技巧。

或者用比較精確的說法,國文考試的意義不再能呈現預設的理想,它已經碎裂成更冰冷現實的分數。古文就更別提了,對於大多數的學生來說,這是語言、記憶,還有時間的隔閡,一旦放在學測(或其他考試)裡,彷彿變成了成績單上的一顆絆腳石。

因此,我開始整理學測考題中(課文以外)出現的古文。一方面,希望在「古文十五篇」之外,讓大家接觸更多不同的文本;另一方面,也期待那些曾經印在考卷上的文字,不再帶來壓迫感,能夠被緩慢地、跳躍地、重複地,甚至毫無目的地閱讀。如此一來,或許我們能重新喜愛那些陳舊而陌生的語句,與它們建立新的連結。

當然,學測的每一道選擇題背後,都隱藏著某種「文化標準」。哪些作家值得被記住、哪些文章可以被視為佳作、哪些情感應該被欣賞,而哪些主題則被默默排除。在這樣的選擇與汰除中,不僅考驗了閱讀能力,同時形塑了我們對漢字文化該如何被理解的價值觀。

在《厭世古文偵探》中,我嘗試以「偵探辦案」的元素作為包裝,解析那些出現在學測的古文考題:

「現場的調查」對應於初讀文本時的整體觀察,從人、事、時、地、物著手,建立對文本情境的基本認識;「誤導的證據」則是對字詞意義的辨析,特別是古今語義/觀念落差所造成的理解偏差;「時間的軸線」關注文本的敘事順序與邏輯結構,協助釐清段落之間的關聯;「隱藏的訊息」是作者埋藏於語句之中的深層意圖;而「連環的事件」,則指多篇文章之間的對讀與延伸思考。

上述五項策略構成本書解析學測古文考題的方法,我沒有為了讓學生得高分才做這些的想法(考得好當然也不錯),單純希望一起破解以古文為材料製作而成的謎題。

解析中提及語詞的解釋,皆參考教育部的《國語辭典簡編本》和《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希望能夠提供一致且明確的參考依據。此外,考題所引之古文原文,部分字形可能與現代通行漢字有所不同,乃依據大考中心公布之試卷為準,屬古今字形或版本差異,並非錯字。

最後,學測考題中出現的古文,我試著做出分析與解讀,只是這裡不會有逐字的文字翻譯。翻譯固然必要,卻只是抵達理解的起點,而非終點──讓這些即將死去,或已被宣判死去的文字,再次擁有溫度與脈搏。 是的,在閱讀文章與解開考題的過程中,或許有機會練習成為一個願意理解他人、也願意思考自己的大人。

看更多

試閱

 【第1章 現場的調查】

*調查指南*

偵探這樣做

當偵探抵達犯罪現場,首要任務是觀察並蒐集所有可見的證據,以建立案情的基本輪廓。這些證據可能來自現場物品、目擊者證詞或環境特徵,能幫助還原事件發生的脈絡,為後續推理提供基礎。

學生這樣做

當學生面對考題時,首要任務是閱讀並提取所有明確的文本資訊,以建立對文章內容的基本理解。這些資訊可能來自關鍵句、上下文線索或標題與段落結構,能幫助還原文章的主要脈絡,為後續的作答與分析提供基礎。

閱讀重點

‧鎖定關鍵細節──精確篩選文本中明確陳述的資訊,注意關鍵詞、數據、事件、人物等核心要素。

‧確保資訊精準──嚴格對照文本內容,確認所提取的資訊與原文相符,避免因語境誤解、字詞錯讀或過度推理而影響判斷。

‧構築文本框架──整合零散細節,還原文本的整體脈絡與邏輯關聯,判斷事件發展、觀點推進或概念層次,確保理解完整且符合文章主旨。

問題類型

‧辨識關鍵細節(5W1H)──這類題目會期待學生找出文章中的基本資訊,包括誰(Who)、什麼(What)、哪裡(Where)、何時(When)、為什麼(Why)、如何做(How)。記住,這些資訊都在文章的細節中,不用過度「腦補」。你只需要花時間仔細觀察,便能得到答案。

‧提取明確事實──這類題目通常會列出幾個選項,請你判斷哪些是文章有明確說明的,正確答案一定要與文章的內容相符合,排除沒有被文章所支持的推論。

‧主旨與證據匹配──這篇文章重點是什麼?哪一段話、哪一個細節證明這個重點?解決這類型題目,得看出作者如何安排自己的論點,並且找出「支持主旨」的關鍵句。

〈得到自由的方法〉

#109學年度 #莊周 #山木

今天,莊子帶著學生到山上校外教學,看見一棵枝葉茂盛的大樹,旁邊站著幾位伐伐伐木工(好啦!老人的電玩哏),完全沒有想對這棵大樹做點什麼的意思。

莊子好奇心大作,按道理應該開始砍樹才對,怎麼就只是這樣靜靜看著這棵大樹呢? 伐伐伐木工說:「這樹沒用啦!」聽完回答,莊子得出一個結論:「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因為沒用,所以可以活下去。

校外教學結束,莊子一行人從山林深處離開,當晚借住在老朋友家中,老朋友見到莊子很高興,便吩咐童僕殺掉原本飼養的兩隻雁──此處的「雁」指的應當是「家鵝」。童僕大概年紀太小,不知道該殺會叫的,還是殺不會叫的,於是便向主人提出了疑問。

「殺不會叫的。」主人想了一下之後,如此說道。

隔天,學生對昨日觀察到的事情感到困惑:山中那棵大樹因為沒有用而能活下去,為什麼家中的鵝卻因為沒有用而死亡,兩者似乎存在著矛盾,學生不知道到底該如何以此作為自己未來人生的原則:「老師,你會怎麼做?」

莊子笑了,似乎覺得學生問了一個不錯的問題,他回答:「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

表示如果是自己面對這樣的處境,會決定活在有用和沒有用之間。

這大概是句玩笑話,畢竟聽起來有回答跟沒回答一樣,莊子補充解釋,你若只是在有用與沒有用之間擺盪,那依舊會被限制在一個範圍之中,無法真正擺脫世俗的枷鎖。

接下來,才是莊子真正想說的生命法則:接受事情本來的變化,並且遊走在變化之中。

你將不會感受到讚譽與毀謗,外在評價不會影響你的價值,可以成為龍,也可以成為蛇,成功、卓越、失敗、卑賤都不重要──超越有用與沒有用,那你就是自由的。

若是為了滿足外界的標準而選擇有用,那麼我們的一切努力,不過是填滿別人的期望清單,最終換來的則是疲憊的身軀和空洞的內心。

當我們試圖從這種競爭的體系中抽身,卻又往往難以擺脫那根深蒂固的焦慮:我是不是就此被社會淘汰了?即便喘息片刻,無形的壓力依然緊緊相隨。

或許真正的解脫,不在於選擇「有用」或「沒有用」,而是澈底拒絕被標籤劃定人生價值的方式。

──不要為人生貼上標籤,那將限制你對自己的想像。

-----------------------------------------------------------------------------------

以下兩題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題1與題2

莊子行於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問其故,曰:「無所可用。」莊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夫子出於山,舍於故人之家。故人喜,命豎子殺雁而烹之。豎子請曰:「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主人曰:「殺不能鳴者。」明日,弟子問於莊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莊子笑曰:「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遊則不然。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一上一下,以和為量,浮遊乎萬物之祖;物物而不物於物,則胡可得而累邪!」(《莊子.山木》)

1.下列敘述,最符合上文所欲表達觀點的是:

(A)與時俱化,不拘執於為龍或為蛇的價值思考
(B)死生有命,富貴亦身外之物,毋須為此傷神
(C)天生我材必有用,自當逍遙浮遊於大化之間
(D)世人囿於俗見,渾然不知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2.下列文句,最符合上文中「道德」意涵的是:

(A)順任自然,虛靜無為
(B)居仁由義,存理去欲
(C)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D)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答案:1.(A)2.(A)

真相揭曉

1:主旨與證據匹配

選項A中的「與時俱化」意指隨著環境與時勢的變遷,靈活調整自身的思考與行動,而不拘泥於固定的價值觀。其中「龍」與「蛇」作為譬喻,象徵變化與適應—如同海綿寶寶能夠伸縮自如,因應不同情境靈活調整自己,而非執著於單一角色或標準。選項C提到的「逍遙」是莊子學說的核心概念,意味著自由自在、不受外在束縛,與道家所追求的精神超脫密切相關。「大化」則指生命過程中的重要變化或宇宙萬物的自然運行,展現莊子對於個體與天地變化的哲學思考。選項D中的「囿」字,原指有圍牆的園林,後來引申為「拘束、局限」,在這裡用來形容世人受制於世俗的價值框架,難以跳脫既定觀念的束縛,值得注意。

2:提取明確事實

選項A的「虛靜無為」源自道家思想,指的是克制欲念、心神寧靜、順應自然、不強行干預。這一概念後來引申為「不以人力勉強作為」,以一種歸零的心態面對世界,讓行動更加從容不迫。選項B的「居仁由義」則出自儒家經典《孟子》,其含義為內心懷有仁愛之德,行事則遵循義理,展現儒家對於道德修養與人際關係的重視。選項C的「道之以德」在字面上較難理解,這裡的「道」通「導」,意為引導、指引,即以德行來引領民眾,使之趨於善,反映出儒家推崇道德感召力的政治理念。

〈信任的標準:該看內心,還是看行為?〉

#114學年度 #魏禧 #魏叔子日錄

動機重要?還是行為重要?在人類的心理和決策研究中,兩者之間的關係一直存在爭議,行為是我們可以明確觀察的外顯狀態,動機則是驅使這些行動的內在力量。

關於這個問題,晚明的魏禧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先將人們區分成兩種類型:小人與君子。認為「論小人者,必論其心」,因為那些小人平常看起來好像做了許多好事,但他們的動機向來不夠純正,所有良善的行為背後必定有邪惡的圖謀,如果只看行為而忽略動機,便難以判斷這一個人真正的品格修養;至於「論君子者,又不當徒論其心」,主張君子則應該被檢視行為,而不是光討論他的動機。為何君子和小人會有這樣的差異?魏禧強調,一個人心地再好,做錯了事,在道德上仍舊存在很大的進步空間。

這涉及了魏禧對不同群體的期望與道德評價。被視為擁有正面人格特質的君子,他更關注這些人是否符合正確的行為規範;而對於被視為擁有負面人格特質的小人,則懷疑其內心的想法是否即將危害公共秩序。換句話說,魏禧沒有確認動機和行為哪一個重要,而是依照不同的人格特質,做出「預防」與「鼓勵」的判斷。

「小心壞人,成就好人。」魏禧大概會如是說。

社會透過「論小人以心」來防範潛在的危害,確保信任機制不被破壞;同時透過「論君子以事」來達成符合社會規範的行為,以維護良好秩序。

不過,就某方面來說,人性是一把鑰匙,可以打開通往天堂的大門,同時也可以開啟連結地獄的道路,我們難以辨識眼前的鑰匙到底是屬於天堂,抑或是地獄,也不會有任何說明書,告訴你該怎麼做出正確的判斷。

魏禧宣稱,掌握了鑰匙的最佳使用方式,才能進一步確保社會的穩定運行,讓小人沒有攻擊他人的機會,並且讓君子從錯誤中學習如何成為更好的人。但真的有辦法辨識複雜的人性嗎?甚至在日常生活裡,我們可能更關心這個人的行為會對自己產生什麼影響,而非深究他內心的動機究竟是善是惡。

魏禧試圖找到人生的原則,在他的《日錄》裡可以很常看到這樣的痕跡;但想要切割出完整的道德方塊是不可能的,人們的價值觀與行動並不總是整齊劃一,甚至經常充滿矛盾、衝突,以及無法預測的決定。

畢竟,我們更容易看到行為的直接後果,卻難以洞察一個人真正的想法。當對方向我們表現出善意的舉動時,我們或許會選擇信任;反之,當眼前的行為對我們造成傷害,即便他聲稱自己「沒有惡意」或「不是故意」,我們仍可能無法接受這種說法。

事實上,我們比較願意根據自己的動機來評判自己,但根據他人的行為來評判他人。

──只有超級英雄漫畫才會告訴你,誰是好人,誰是壞人。

-----------------------------------------------------------------------------------

以下兩題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題1和題2

論小人者,必論其心。小人庸多善事,其心未有無所為而為者。若徒論外事人品真偽,學術邪正,幾不可辨矣。論君子者,又不當徒論其心,心雖純正,而行事偶失,亦即是過。故論小人以心者,所以防閑小人之法;論君子以事者,所以造就君子之方。(魏禧《魏叔子日錄》)

題1.關於「君子行事」,下列最符合上文觀點的是:

(A)縱有疏失也不易察覺
(B)必然具有良善的動機
(C)經常招致小人的詆毀
(D)能引領世風正向發展 

題2.依據上文,「論小人者,必論其心」旨在告訴讀者:

(A)小人也有心存善念的可能
(B)不可被小人的作為所蒙蔽
(C)小人無目標的行事易壞事
(D)必須致力讓小人改邪歸正 

答案:1.(B)2.(B)

真相揭曉

題1:提取明確事實

選項B為正確答案,但「必然」這個詞過於絕對,可能會讓人猶豫,因為在人性複雜的現實情境中,很難確保所有君子都「必然」具有良善的動機。雖然「必然」一詞稍顯絕對,但在魏禧的價值觀體系中,這仍是符合文本邏輯的推論。

題2:提取明確事實

承上,文章中的「心」對應於現代語言中的「動機」,而「事」則指「行為」。根據魏禧的觀點,小人應從動機加以防範,而君子則應從行為加以評估,但選項B「不可被小人的作為所蒙蔽」並不能直接說明「論小人者,必論其心」,須再從文章中「小人庸多善事,其心未有無所為而為者」判斷,進而確認此為正確答案。

〈你得知道該往哪裡走〉

#110學年度 #戰國策 #南轅北轍

戰國時,魏國安釐王計畫攻打趙國首都邯鄲,大臣季梁認為這是一個很糟糕的主意,果斷中止了原定的旅程,半路折返回魏國。

季梁之所以反對這項計畫,大概是魏國與趙國關係並不差,還曾經一起攻打韓國;而安釐王的異母弟弟信陵君也與趙國有十分密切的往來──雖然這對兄弟彼此毫無信任基礎,互相認為對方另有所圖,終其一生都在明處與暗處之間爭鋒相對。

急忙返國的季梁,衣服皺巴巴的來不及整理,頭上還沾上不少路上的沙塵,可見他非常擔心目前的魏國狀況。

季梁為了說服安釐王,便以自己在路上見到的一位怪人做例子,此例子編造的機率很高,但有達到連結生活情境以引起動機的作用。

季梁說,自己看見一個怪人在大路上,正駕車往北方前進,而奇怪的地方在於──那人要到南方的楚國。

這不免令人感到疑惑:目的地在南方,往北走幹什麼?

如同你想要強壯結實的身體,但你為什麼在吃洋芋片?你想要考高分,但你為什麼把時間都花費在滑手機看短影片?

回到季梁與怪人的對話。怪人解釋:「我的馬跑很快!」

季梁提醒:「很快,但你走錯方向了。」

「我的旅費很多!」

季梁不可置信:「很多,但你走錯方向了。」

「我的司機很厲害!」

已經無力反駁的季梁,在此做出一個結論,認為很快的馬、很多的旅費、很厲害的司機,三者確實是不錯的旅行條件,但在方向錯誤的前提下,這樣的旅行條件反倒讓人加速遠離目的地。

同樣的,今天你安釐王有成為霸王的目標,也想取得天下人的敬仰與崇奉,但你想倚仗國家的強大軍事力量,占領趙國的首都,打算以此得到更多的土地與名聲,顯然是弄錯了方法。類似的舉動越多,距離成為霸王的目標越遠;正如同往楚國的道路不在北方,稱霸天下的途徑也不在於侵略與征戰。

總之,對一個國家來說,每當統治者產生吞併他人土地的欲望時,便是朝著錯誤方向踏出一步。

幸好你可以記住這件事,即使你偏離了正確的道路,隨時都可以回頭重新開始。不論你走了多遠,重新設定方向和調整的機會永遠存在。持續地檢視自己的腳步是否仍在正確的道路上,絕對沒有浪費時間,此是累積智慧與經驗的過程。正是透過這些微小而謹慎的檢查,真正的進步才得以實現。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有能力改變人們的方向,拜託先確定他們真的走錯了。

──如果走錯方向,速度毫無意義。

-----------------------------------------------------------------------------------

以下兩題為題組。閱讀下文,回答題1和題2

魏王欲攻邯鄲,季梁聞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頭塵不去,往見王曰:「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曰:『吾馬良。』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今王動欲成霸王,舉欲信於天下;恃王國之大、兵之精銳,而攻邯鄲,以廣地尊名。王之動愈數,而離王愈遠耳,猶至楚而北行也。」(《戰國策》)

1.上文特意描繪季梁往見魏王時「衣焦不申,頭塵不去」的形象,主要在凸顯:

(A)個性率真,不重外貌衣著
(B)君臣親密,不拘繁文縟節
(C)事態緊急,不暇梳洗更衣
(D)旅途艱辛,不辭跋山涉水 

2.下列敘述,最符合上文所欲表達觀點的是:

(A)前車之鑑,可以為師
(B)欲速不達,弄巧成拙
(C)緣木求魚,徒勞無功
(D)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答案:1.(C)2.(C)

真相揭曉

1:辨識關鍵細節(5W1H

與其說是翻譯「衣焦不申,頭塵不去」的意思,不如說是希望你注意到「中道而反」。為何季梁中途折返?根據前文,發現原因是「魏王欲攻邯鄲」,所以可以推知季梁對此事有意見,才會取消原本行程;而從後文的對話中,確認季梁目的是阻止魏王的決定。

2:主旨與證據匹配

這題討厭的是引號裡面再夾引號,閱讀起來十分吃力,但其實也只是季梁在轉述自己和路人的對話,能夠分辨其中的『』各自是誰在說話,便能還原經過。此外,季梁也為這次對話做出心得總結,以此來對照魏王決策上的錯誤。通常啦!不敢說絕對,如果是對話型的敘述結構,重點都在最後一句話;若是後面還有補充說明,也會是全文的重點。

此外,有些人不是看不懂題目中的故事,而是看不懂選項,那麼該做的就是擴充自己的成語知識,而這只能仰賴記憶了。

close
貨到通知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