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商品編號:T0100022

中國歷史49大謎

作者 向思鑫
出版日 2003-11-01
定價 $280
優惠價 79折 $221
  • 分享至
數量
無法銷售

內容簡介

本書解開歷史上爭議許久的謎
雍正有沒有篡改遺詔?秦始皇的生父是不是呂不韋?歷史上真有西施、貂蟬嗎?

★能讀出中國歷史豐富的趣味
成吉思汗之墓只有駱駝知道、滿清第一個皇帝為愛情出家、一場沙風暴發現了樓蘭古國……

★為喜愛中國歷史的讀者而寫
篇幅適中:7類別x 7則歷史故事,每則簡潔明快、交代清楚。題材有趣:以解謎形式整理歷史上重大的傳奇事件或人物,很具吸引力。寫法平易:文字淺顯,脈絡清晰,不論古籍資料或近代看法皆能充分運用。備受好評:暢銷中國大陸,廣獲讀者讚賞。必讀必備:從國中到社會人士,喜愛歷史故事的讀者必讀,國高中歷史課必備。
看更多

規格

商品編號:T0100022
ISBN:9576079772
頁數:352,中西翻:1,開本:1,裝訂:1,isbn:9576079772
看更多

各界推薦

撥雲見日看歷史 / 張之傑先生

小時候不諳人情世事,讀歷史,只知看結局,不知道結局後面還有更複雜的故事。

讀到岳飛以莫須有罪名被殺,只覺得血脈賁張,恨不得將秦檜鞭屍三百。等到年紀大了,書讀得多了,才知道秦檜殺岳飛,牽涉到宋高宗的皇位問題。

岳飛力圖恢復中原,迎回被金人擄走的徽、欽二帝。因此,殺害主戰的岳飛,和金人達成協議,使二帝老死異域,就成為高宗的最高戰略目標。 中國史以政治史為主,政治骯髒齷齪,梁任公說過,一部二十四史就是一部相砍史,在慘烈的政治鬥爭中,宮闈深沉,絕大多數的秘辛都已進入歷史「黑洞」,永世不能出脫,但透過種種史料,有些仍可還原真相,這是治史的莫大樂趣。 

一些重大歷史事件,其影響面既深且廣,不可能掩盡天下耳目。前述宋高宗殺岳飛就是個好例子,不論高宗怎麼製造輿論,都無法抹去真相,識者只要略加查考,其意圖即昭然若揭。

以近現代史來說,蔣介石對西安事變的說詞(諱言被迫)、毛澤東對反右的說詞(諱言陰謀),都不值識者一笑。 

有些歷史事件因考古資料而改弦更張。舉例來說,清兵入關,魯王輾轉逃到金門,清代史料都說鄭成功「沉王於海」。

民國四十八年國軍在金門構築工事,發現了一座墓壙,葬的正是魯王。從墓誌可以看出,魯王於康熙元年十一月十三日死於金門,而鄭成功於同年五月八日死於台灣。已過世的鄭成功豈能殺人!「沉王於海」的說法不攻自破。 

域外或邊疆史料也可以補中文資料之不足。舉例來說,忽必烈滅南宋,年方七歲的恭帝被擄往大都,封瀛國公。十二年後,瀛國公被遣往土番(西藏)學佛法,從此下落不明。這件事有太多想像空間,有人編造了一個曲折的故事,說元順帝就是瀛國公之子,到了清代,連萬斯同、全祖望、趙翼等大史學家都信以為真。

近人王堯根據藏文資料,才知道瀛國公被送到薩迦寺,法號合尊,曾任住持,譯有《因明入正理論》等書,成為一代高僧。英宗至治三年,出家已三十五年的瀛國公仍遭賜死,真實故事以悲劇收場。 政治史固然充滿秘辛,社會史亦復迷霧重重。

明天啟六年北京王恭廠(今宣武門一帶)發生大爆炸,毀屋數萬間,死傷兩萬餘人,至今難明其究竟。乾隆三十三年發生的「剪辮案」,從浙江蔓延到江蘇、山東、直隸、湖北等七省,無數人在昏睡中被剪去辮子,弄得人心惶惶,朝廷下令緝拿,一直抓不到「兇手」。只要翻翻史書,類似的無頭公案不知有多少。 

多年前,筆者有意將歷史上的奇聞異事和不解之謎集結成書,後因故未能實現。究竟出版社的主編黃暐勝先生要我為《中國歷史49大謎》寫篇代序(原書沒有任何序跋),披閱之下,發現此書與筆者當年的發想頗為相似,不過涉及面更廣,可讀性更高。拉雜草成這篇短文,除了補白,希望還能有點引言的功能。
看更多

試閱

7  雍正即位之謎

千百年來的宮廷鬥爭從來就沒有停止過,而且常常弄得腥風血雨、你死我活。在皇位的誘惑下,什麼仁義孝悌,什麼手足之情,統統被置於腦後,他們眼中看到的只有至高無上的皇位。

號稱「千古一帝」的康熙,在位六十一年,共有三十五個兒子,在誰繼承他的帝位問題上,似乎難下決斷。他也曾立過長子為太子,可是後來又被廢掉,原因是他得了狂病。

與此同時,他的兒子們明爭暗鬥、相互傾軋、私結朋黨,鬧得不可開交,綿延二十餘年。不可一世的康熙大帝在自己的家事面前顯得一籌莫展,甚至在大臣面前痛哭流涕。正是由於康熙對自己的死後之事懸而不決,所以,皇四子的突然即位,也就成了一樁疑竇叢生的千古之謎。

是病逝,還是謀殺?

康熙六十年(一七二一年)十月,康熙不顧六十九歲高齡,前往南苑狩獵。十多天後,他感到身體不舒服,就起駕回京,在他的皇家苑囿││暢春園休養。這一天是十一月初七。

初八至十二日,康熙病情穩定。

十三日,病情突然惡化。皇子胤禛及皇三子、皇七子、皇八子、皇九子、皇十子、皇十二子、皇十三子奉召入宮。十三日夜,康熙一命嗚呼,當夜遺體運回乾清宮。十四日大殮,二十日皇四子胤禛登基。

雍正六年,湖南失意文人曾靜曾投所謂的「逆書」,給雍正派了十大罪狀:即謀父、逐母、弒兄、屠弟、貪財、好殺、酗酒、好色、誅忠、任佞,謀父是居於首位的。雍正年間編纂的《大義覺迷錄》中,他的一段供詞也頗有意味,他說:

聖祖皇帝(康熙)在暢春園病重,皇上(雍正)就進了一碗人參湯,不知如何,聖祖皇帝就崩了駕,皇上就登了位。

這實質上等於是說:康熙是被雍正毒死的。

這是一則影響甚廣的傳聞,雖然無甚憑證,但也並非完全捕風捉影。

一、康熙帝休憩於暢春園期間,病情並無反覆,而十三日驟變,當日撒手歸西。他的突然死亡不得不令人生疑。

二、事發當日,有一位身臨其境之人,是義大利人馬國賢,他說:「駕崩之夕,號呼之聲,不安之狀,即無鴆毒之事,亦必突然大變,可斷言也。」他的意思,即使不是毒害,也必然是發生了非常的事故。

三、負責皇帝安全警衛工作和執掌衛戍兵權的是隆科多,而隆科多是雍正的舅舅,當日只有他能接近皇上。

四、深得皇上寵愛的皇十四子守邊四年,不日即將反京,雍正不得不搶先斷然下手。

因此,許多人的推測是:十一月十二日晚,在嚴密控制暢春園的情況下,隆科多在食物中放入毒藥,致使康熙斃命。

當然,也有人認為康熙年老體弱,久病纏身,加上感冒引起其他併發症,因而導致死亡。康熙身邊戒備森嚴,所謂投毒致死,實則經不住推敲。

十四子胤禎

在繼承康熙帝業的人選上,有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就是皇十四子胤禎。

胤禎是深得康熙賞識的。康熙五十七年,他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總領西北各路大兵,征伐新疆策妄阿拉布坦和西藏的策零敦多卜。這是非常關鍵的職位,因為關係著清朝的半壁江山。

不只如此,更重要的是胤禎代父親征,曾在太和殿舉行授大將軍印的儀式。康熙的用意是很明顯的,是為了提高胤禎的威信,使群臣心悅誠服,也為了讓胤禎多些軍事指揮經驗,多些戎馬生活的磨練。

康熙曾親口說:「大將軍王是我的皇子,確係良將,帶領大軍,深知有帶兵才能,故令掌生殺重任,或軍務,或巨細事務,均應謹遵大將軍王指示。」

連另一位皇子胤胡也說:「現今出兵,皇上看的也很重,將來立皇太子一定是他。」

可見,十四子胤禎眾望所歸,實則是皇太子的理想人選。

是即位,還是篡位?

既然,立皇十四子胤禎,既有康熙賞識,又是眾望所歸,那麼,皇四子胤禛的突然即位,就出乎意料之外了。有人說,遺詔原文是:「傳位十四子胤禎。」而隆科多擅自篡改了遺詔,將「十四子」改為「于四子」,將「胤禎」改為「胤禛」,因而遺詔宣讀出來,就成了「傳位于四子胤禛」了,使雍正得了天下。

也有人說,雍正初年,雍正尋找藉口殺掉了隆科多和年羹堯,是因為他們兩人是雍正篡位的主要同謀,雍正是殺人滅口。

當然也有人認為,雍正即位是合法的,是理所當然的,理由如下:

一、據《清世宗實錄》載,遺詔於十一月十六日宣布。那天宣讀的只是滿文本,用滿語宣讀的。在滿文中,不可能出現「十」字和「于」字、「禎」字與「禛」的近似字。因此,所謂篡改遺詔,純屬無稽之談。

二、立太子本已是鬧得滿城風雨,康熙年事已高,如真有意讓十四子胤禎即位,應讓他建功即位,又何必讓他長期滯留邊疆達四年之久,至死未歸呢?

三、《清聖祖實錄》記載康熙臨終之日,召集允祉、隆科多於榻前說:「皇四子人品貴重,深省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此說想必不假。

四、胤禛的活動,也證明他正受著康熙的信任。十一月初九日,康熙命胤禛齋戒,代皇帝行南郊大祀。十三日,康熙將胤禛召至寢宮,改派鎮國公吳爾占代行祭天。這一天,胤禛三次至康熙榻前問安。在齋戒期間,胤禛屢次被召,非同尋常。

五、朝鮮《李朝實錄》載:康熙病劇,解其頭頂所掛念珠與胤禛曰:「此乃順治帝臨終時贈朕之物,今我贈爾,有意存焉,爾其知之。」這充分表明了康熙傳位胤禛的意圖了。

由此可見,雍正合法即位,本來就是康熙的用意。但這些論據多取材於正統史料。俗話說:「歷史總是勝利者寫的。」雍正以勝利者姿態登上寶座之後,我們就難保正史清白了。

還有兩種說法

史學界還流行兩種說法:

一、康熙本來準備在十四子和四子中選一人繼位,但一時無法確定。在康熙十三日病情急轉直下時,他自知時光不多,倉卒之間,必得選其一,他選中了四子胤禛。

二、康熙本欲招十四子回京,不料病發突然,直到十二日,病情已無可挽回,康熙深知不可一日無君,十四子由西寧趕回,最快得二十多天。而這二十多天,很可能釀成兄弟殘殺、爭奪皇位的慘劇。康熙不願意讓皇子互相殘殺的局面產生。再則,四子一向為人忠厚,遠避權力之爭,也深得康熙喜愛,於是,康熙也只好順水推舟,就湯下麵了。

孰是孰非?三百多年過去了,雍正即位始終是一個謎。

close
貨到通知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