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商品編號:05100028

靈性開悟不是你想的那樣

Spiritual Enlightenment:The Damnedest Thing
作者原文名 Jed McKenna
譯者 魯宓
出版日 2012-12-27
定價 $340
優惠價 79折 $269
  • 分享至
數量
無法銷售

相關專欄

  • 試閱

書活網特推

看更多

內容簡介

【圓神嚴選】2013怦然心動超值套書:張德芬身心靈三部曲+指定推薦本書,經典現省409元!

一把剖開真相的心靈手術刀!

開悟,不是要成為更好或更快樂的人,
開悟,不是要達到個人成長或靈性進化。
那開悟究竟是什麼?如何追求開悟?
看從未現身的怪傑覺者傑德‧麥肯納如何為全球心靈圈投下最具爆炸性的震撼彈!

★金惟純、張德芬、賴佩霞、魯宓 激賞推薦

你真的想開悟,或者,你只是滿足於追求開悟的過程?
顛覆、破解心靈修行的重重迷思與陷阱,最刺激、最誠實、最過癮的一本書!
在靈修幾乎已成時尚,甚至被消費主義吞噬的今天,
你需要這個破除迷思、直指真相的聲音!

開悟是什麼?合一意識、直接體驗無限、高峰經驗、狂喜、天堂之樂、超越一切理解的平安?本書作者傑德‧麥肯納要告訴你,這些都是被販賣、被購買的開悟,只是一種非常美妙的意識狀態。
如何追求開悟?靜心、祈禱、唱誦、做瑜伽、吃素、追隨上師、淨化自己?麥肯納認為,這些都只是追求神祕意識體驗的方法,無法帶你走向真正的開悟——了悟真相。
麥肯納二十來歲時受到啟發,相信世上有真相,於是停止一切外務,花了幾年時間盡力追求了解真相,在三十歲時「開悟」,知道自己完成了追尋。他將自己採用的方法稱為「靈性自體解析」,亦即以文字書寫的方式探究一切說法的真假,直到最後的真相顯現。
他對人們在靈修上的種種觀念有諸多質疑,因此在本書展開一場對「開悟」的辯證。全書以一種類小說的方式呈現,敦促故事裡的學生一層一層深入檢視自己原有的信念系統,精采而有趣。
麥肯納認為,開悟是關於了悟真相,而不是要成為更好或更快樂的人,不是要達到個人成長或靈性進化。對許多執著於某些大師或信仰的人而言,這不啻為一記棒喝。

■讀者激賞推薦
‧這是一本爆炸性的書,如果你願意花時間、好好地看看作者在書中呈現的一切,你的基礎會被動搖,因為它會刺激你去質疑所有對於「存在」的假設。這本書可以讓你真正地徹底檢視自己的假設,對你會有極大的幫助。
‧麥肯納所傳達的訊息是嚴格而無情的警鐘,卻以最迷人、最有說服力的文字表達出來。如果你對靈性覺醒這件事是認真的,你會發現,麥肯納的這本書能給你真正的啟發。
‧我認為麥肯納和《一個新世界》的作者托勒在某方面是很像的:他們都能去蕪存菁,直指真相。而這兩個人的不同之處在於,托勒是從靈性面來談,麥肯納則比較從人的觀點切入。所以,如果你喜歡托勒,但覺得自己比較是「普通人」,那你會喜歡麥肯納的這本書。

【名人推薦】

作者傑德‧麥肯納讓在靈修道途上尋尋覓覓而不得其所的求道者,可以得知另外一個層面的「真相」……我盼望這本書能夠指引一些靈修道上的困惑靈魂,希望你們跟我一樣,可以從本書中獲得幫助,成為「人類成人」!
——張德芬(身心靈作家)

我特別推薦這本書給一些從來不接觸心靈類書籍,或是對靈性開悟一點都不感興趣的朋友……如果你自詡為潛心學習的求道者,我也建議你耐心地讀讀這本書,也許你可以看見自己身陷的謎團。
——賴佩霞(《回家》作者、心理諮詢師)

這位宣稱開悟的作者儘管文筆有點臭屁,但他的說法不落於任何宗教的俗套,沒有扯到非理性的崇拜或無法驗證的超現實渲染,而是處處可見很實際的想法與很有說服力的辯證,對「開悟」這個神祕的體驗提出了很個人、很誠實,也很嚴謹的看法。
——魯宓(本書譯者)

麥肯納這本令人愉快的《靈性開悟不是你想的那樣》正是讓我們從沉睡中醒來的暮鼓晨鐘。
——舒亞‧達斯喇嘛(《佛性的遊戲》作者)

擁有獨特的見解,毫無掩飾地刺激你,《靈性開悟不是你想的那樣》就像一把刀,切穿靈性道途上的那些繞行之路。
——艾倫‧柯漢(《心靈貨幣的力量》作者)



作者介紹

傑德麥肯納(Jed McKenna
一個並不符合所謂「靈性老師」形象的靈性老師,喜歡打電動、騎越野車、跳傘、讀惠特曼的詩。他在美國的愛荷華州有個道場,有許多學生,還寫了「靈性開悟三部曲」,本書是三部曲的第一集。

〈譯者簡介〉
魯宓
一個非信徒。

看更多

規格

商品編號:05100028
ISBN:9789861752938
頁數:352,中西翻:1,開本:1,裝訂:1,isbn:9789861752938
看更多

目錄

〈推薦序〉讓尋尋覓覓而不得其所的求道者看見「真相」  張德芬 〈推薦序〉真相與真相  賴佩霞 〈譯者序〉不落於任何宗教俗套的開悟之說 01 再簡單也不過了 02 矛盾 03 大想法 04 平靜與自我滿足 05 完成了 06 永恆心智的頑石 07 既不神聖也不明智 08 無心 09 同時在遊戲之內與之外 10 何必閒談幻相與開悟? 11 殺佛 12 一個真相 13 終極真相 14 精煉之火 15 自願暫停懷疑 16 各境界的和諧 17 殺了我 18 未鎖的牢籠 19 代號碧翠絲 20 就在此處,就在此刻 21 終極武器! 22 在夢中談真相 23 如我這般不朽與深奧 24 黃金定律 25 未被珍惜的劍 26 原始的人性活動 27 更進一步 28 層次 29 最窮困之物都閃耀 30 所有詩歌的源頭 31 荒謬電影院 32 無我是真我 33 有如死刑 34 狂熱心靈的病房 35 在活著時死去 36 有何不可 37 後記 38 失敗的配方 39 訪問傑德‧麥肯納 40 過去記錄的無用 41 費萊博士訪談 42 扮演傑德‧麥肯納 43 佛陀的憂鬱藍調
看更多

各界推薦


〈推薦序〉讓尋尋覓覓而不得其所的求道者看見「真相」 / 身心靈作家 張德芬

從二○○二年開始研究身心靈成長以來,對我影響最大的作者有兩位:《當下的力量》《一個新世界》的作者艾克哈特‧托勒,以及寫了「靈性開悟三部曲」的美國靈性作家傑德‧麥肯納。對我幫助最大、一路陪伴指引的靈性老師則是克里斯多夫‧孟(克老師),這本《靈性開悟不是你想的那樣》(「靈性開悟三部曲」第一集)就是他引薦我看的。
作者傑德‧麥肯納是個讓我又愛又恨的人。我愛他的才華、幽默、洞見和智慧。他用淺顯易懂的小說方式(寫得相當精采有趣),高舉著「這才是靈性開悟」的牌子,闡述、教導他個人的開悟版本,又以極其幽默的方式笑駡全世界的靈修者、靈修教派、機構,甚至各大宗教也難以倖免。他讓在靈修道途上尋尋覓覓而不得其所的求道者,可以得知另外一個層面的「真相」。
我恨他什麼呢?我恨他見影不見人(克老師太太素梅的用語),寫了三本書以後,連宣傳都不做就神隱起來,全世界的人都找不到他。我恨他拆穿了我的靈修美夢,讓我看清楚血淋淋的現實:以坊間所販賣的各種靈修方式、以各大宗教宣傳教導的修行法門,我們一輩子都開不了悟。我恨他把開悟說得那麼絕對,讓人可望不可及。
不過,不過——我還是愛他的。可能因為我看不到他,沒有近距離的接觸,所以無法用我一般「審判」靈性導師的各種標準去「檢驗」他。所以,他是聰明的(神隱不見人)。他的「靈性開悟三部曲」英文版,每一本我都看了三遍以上,每天晚上還聽他的有聲書入睡。
剛開始,尤其是讀了第一本之後,我陷入了憂鬱絕望之中。我一直以為,我只要不斷地從事靈性修練,找到適當的老師和法門,有一天——總有那麼一天,只要我夠努力、運氣夠好——我會達到開悟狀態,進入永恆的極樂、狂喜之中(傑德最恨別人把開悟說成這樣),再也沒有煩惱憂愁了。然而,這本《靈性開悟不是你想的那樣》完全粉碎了我的美夢。
不過傑德也說得很清楚:

開悟(覺醒)是全然地無意義。覺醒於你的真實本質就像死亡,它是必然的、無法避免的。不管你做什麼,最後總是會抵達,所以何必著急呢?享受你的生命,這是免費的。宇宙意識、另類意識狀態與合一心智都是這個浩瀚而迷人的二元遊樂場裡面的遊樂設施,貧困、疾病、絕望也是。但開悟就不是遊樂設施了。開悟意味著離開遊樂場,但何必離開遊樂場?在遊樂場裡,你可以當一個聖人、一個瑜伽修士、一個億萬富翁、一個世界領袖或軍閥,可以當好人、當壞人,快樂、悲慘、極樂、痛苦、勝利、失敗,全都在這裡。急什麼呢?等離開遊樂場的時候到了,你就會知道,你就會離去,但當然沒有什麼好處可拿。

所以,我逐漸了解他的苦心,他只是要澄清開悟「不是」什麼(絕對不是坊間靈修宗教團體販賣的那種什麼覺醒、合一意識、高峰經驗、狂喜狀態),而且他不鼓勵我們追求開悟,因為他說開悟是萬不得已的事,是當你對幻相和謊言痛恨到了極點之後,不得已的選擇。而且不是你選擇它,是它選擇了你。
因此,傑德的書對我最大的幫助在於:讓我不再執著於「追尋」,而能更加安住於當下。他在書中引用「柏拉圖洞穴」的理論,闡釋了我們熟知的「大部分的人類都在沉睡」的說法。他改良了柏拉圖的版本,以電影院來比喻我們被幻相(Maya,瑪雅女神)奴役控制的真實狀況,又用舞台上戲劇的比喻來描述我們都是身不由己、照本宣科的演員,完全融入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渾然不覺自己其實只是演員,隨時可以下戲。
我將傑德的電影院比喻簡單複述如下:

一群人被鎖在電影院的座位上,哪裡也去不了,他們以為所有的實相、現實,就是銀幕上所呈現的。他們每天隨著銀幕上的劇情起伏而又悲又喜,不可自拔。有些人——可能是有識之士吧——某天突然發現,他們手腳上的鎖鏈其實沒有鎖死,他們是自由的,可以起來走動。於是他們看到了戲院的全景:一群人坐在那裡盯著銀幕又哭又笑,而銀幕上「劇情」的來源,則是後方放映室的一撮光線而已。其實每個人都可以自由起來走動,而他們的人生劇情,也絕不只受限於銀幕之上。

傑德的這些比喻,為我釐清了很多困惑,同時也讓我精準地了解到自己究竟處於什麼樣的境界。傑德版本的開悟,不是這些「覺醒」而離開座位的人,而是那些走出戲院、發現我們人生真正的光源其實來自戲院外陽光的人。那些人有的也許會回到戲院,試著叫醒那些自以為被鎖在座位上的人,讓他們看到更大的人生視角,一嘗自由的滋味。
而我,只是從座位上起來過的人,了解到自己是有選擇的,也看見了戲院的全景,但有的時候又不由自主被銀幕上的劇情吸引,再次回到座位上,進入銀幕戲劇的悲歡離合中。我沒有離開戲院(遊樂場)的打算,而且覺得銀幕上的人生悲喜劇有時還是滿好玩的。不過,當我搞清楚這種狀況時,我越來越能抽離自己生命中的一些悲喜曲,不再那麼執著了。而這種狀況,其實就是傑德在他的第二、三本書中著墨甚多的「人類成人」(Human Adult,相較於Human Child「人類兒童」來說)。
傑德力勸所有人放棄開悟,而做個「人類成人」。人類成人的特色是臣服、順流、為自己的情緒和生命負完全責任、和宇宙的頻率同頻共振,所以「心想事成」是他們生活的常態,而不是奇蹟。他認為,絕大多數人類的心智都停滯在十二、三歲就不成長了,這個世界才會有這麼多荒唐、不合理、醜惡的事情,因為大部分人都是用兒童心態在行事為人,真的是很幼稚,損人又不利己。
傑德提供了一些方法,讓我們逐漸從兒童過渡、成長為成人,包括放開自己人生的船舵、臣服而順流、張開雙眼真誠地看這個世界並面對自己,還有他特別提出的一種像寫日記般的方法:靈性自體解析(本書中有詳細介紹)。但他在第三本書中說,最重要的靈修方法還是觀照(所有的大師都這麼說),而他給的方法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提醒自己:「我是個演員,這只是我演出的角色而已,我不是我的身體、頭腦、思想、情緒、遭遇、名氣、財物等等。」
他說的演員,其實就是我們的本我、內在空間、本質、自性等,而所有屬於我們扮演的「角色」層面的東西,都是「內容」,都是二元對立下的產物,這樣說明就更清楚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必須不斷提醒自己,我們是那個「容器」、那個「演員」,而不是內容物和角色。如果養成這樣的修持,一段時間以後,我們會看見自己應對事物的方式有所不同了。
我對所有的靈性修練和靈性老師的看法,其實經過了「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的階段。最早我沉迷於所有的靈性課程及修練法門中,也崇拜、仰慕很多靈性老師,然而在一連串的失望之後,加上又看了傑德的書,就開始對那些靈性課程和老師心生許多批判。但是,深入研究傑德的書,再加上自己內在的一些轉變和成長,我又覺得那些靈性課程和老師都是很好、很棒的!它們也許不能讓我們達到傑德所謂的「開悟」,但是諸多課程和老師還是能夠幫助很多迷失困惑的靈魂。他們都是遊樂場中的一些精采遊樂設施,雖然不能帶你離開遊樂場,但是可以提供你有許多樂趣,減輕你的痛苦。相較於其他的遊樂設施(追求成功或財富、賭博、沉迷於不良嗜好、外遇等),這些項目是很有益處又健康的。認清這點之後,真是看山又是山了。
我真的非常開心這本書經我大力促成,能夠在海峽兩岸順利同時出版。我衷心盼望本書能夠指引一些在靈修道上的困惑靈魂,希望你們跟我一樣,可以從本書中獲得幫助,成為「人類成人」!


〈推薦序〉真相與真相 / 《回家》作者、心理諮詢師 賴佩霞

這本書太有趣了,對於一向鍾情於追求靈性開悟的人來說,這無非是一記當頭棒喝。近年來,的確看到有不少團體大力鼓吹「追求」開悟這檔子事。如本書所言,我們甚少從中看到學員開悟,反而看到更多人依附在體系中。作者傑德‧麥肯納不但把人們盲目追求開悟的問題挑出來說,並且指出靈性團體對學員造成的阻礙與誤導。他一派輕鬆,言詞犀利,雖嗆,卻又像一股清流,令人莞爾。隨著故事的鋪陳,讀者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追求靈性開悟過程的忙與盲。
我特別推薦這本書給一些從來不接觸心靈類書籍,或是對靈性開悟一點都不感興趣的朋友。我們不只可以藉此理解追求開悟者的心路歷程,甚至也可以為自己解悶,洗刷污名。相信有些人跟我一樣,曾經被一些熱中靈性成長的人歸類為不長進或麻木之人。其實,我不是不聽勸,只是真的看不懂他們的明白。而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循著作者的筆鋒,斬斷那些盤根錯節的偏執,無比暢快。
如果你自詡為潛心學習的求道者,我也建議你耐心地讀讀這本書。也許,我說也許,也許在過程中,你可以看見自己身陷的謎團,了解是什麼樣的信念讓自己裹足不前。我身邊有太多朋友說要追求靈性開悟,但顯露出來的反倒像是一個尋求開悟的受害者。這又該如何?坊間到處瀰漫著似是而非、令人費解的靈性說法,都與開悟相悖離,有太多迷思必須釐清。
「你在做什麼?為什麼做?追求什麼?你要去哪裡?」這些大哉問,作者要學生好好思考,除非想清楚,否則不可能成功。他還指出,那些讓人引以為傲的神祕體驗,根本是妄想,不但與開悟無關,反而讓人分心。有太多團體喜歡用這樣的靈性紅蘿蔔來吸引大眾,然而,執著於這樣的幻相,只會讓自己更加遠離真相。這些最簡單、最單純的概念,在靈性教導上往往被忽略,都是求道者需要警惕的地方。
最後我要提的是最珍貴的「真相」。靈性覺醒或開悟就是要發現真相、了悟真相,就這麼簡單。真相不在聖人的言語裡,真相不是一種想法或觀念,真相不是極樂或狂喜的感覺,不是可以了解的概念,不是可以體驗的感受,也不存在心中或腦中。不是真相的,都必須拋棄。
然而,什麼是「真相」?當人在夢中談真相時,是否為真相?就讓這位相對清醒的道中人,以他顛覆性的領悟,帶我們走一趟相對「真相」的旅程。


〈譯者序〉不落於任何宗教俗套的開悟之說

幾年前,我與本書的主編小良和一些編輯吃飯,免不了寒暄近況,她們禮貌地問我最近在幹什麼。
面對這群美麗又聰明的聽眾,我當然不會放過機會,來發表我當時最大的一項人生領悟。
「最近我有一個很大的領悟,」我說,「我發現,覺醒與信仰基本上是相對的兩種意識狀態,只要是信徒,就永遠無法覺醒。」
她們都很客氣地聆聽。於是我繼續說:「人從出生後,就不由自主地被制約成一個信徒。如果想要解脫,就必須先擺脫信徒的狀態。我很想寫一本叫『反信徒』的書,來宣揚這個理念。」
她們似乎都不知該如何反應,我只好自己找台階下。「呵呵,但是靈修的書基本上就是要信徒來捧場,如果寫一本書叫大家不要當信徒,恐怕違反了出版行銷的基本原則。」

幾個月前,小良問我要不要翻譯這本書。
我讀了,不得不承認,我想要寫的東西已經被別人寫出來了,而且讀起來趣味十足,完全不會違反出版行銷的原則。
於是我就在一邊讚歎,一邊質疑,一邊偷笑的情況下翻譯了本書。
讚歎什麼呢?作者傑德‧麥肯納基本上對傳統靈修有諸多質疑,但他很狡猾地以開悟者自居,掌握了人們天生的信徒心態與對老師的需要,進而開始一場對於所謂「開悟」的辯證,背景是作者已成為某種道場的住處,以第一人稱的紀實方式來描寫一位開悟者如何處理來自各方信徒的疑問。
這種寫法很大膽而聰明,因為當一個人宣稱已經全然開悟後,便讓自己擁有一種危險的優勢:他可以權威地表達看法與質疑我們這些尚未開悟的人,但風險則是,我們也可以根據他的說法來自己判斷此人是否真的開悟。就此而言,本書的作法是成功的。這位宣稱開悟的作者儘管文筆有點臭屁,但他的說法不落於任何宗教的俗套,沒有扯到非理性的崇拜或無法驗證的超現實渲染,而是處處可見很實際的想法與很有說服力的辯證,對「開悟」這個神祕的體驗提出了很個人、很誠實,也很嚴謹的看法。

傑德的開悟是靠一種徹底的覺察來達成。覺察什麼呢?覺察「真相」(或真理,但我不喜歡翻譯成真理)。傑德說的通往開悟之道極其單純:
「這是想要開悟所需要知道的一切:
坐下來,排除雜念,問自己什麼是真實的,直到你確實知道。」
至於什麼是判斷真相的標準,傑德沒有提供現成的答案。我想不應該提供,也無法提供,因為「道可道,非常道」,通往真相之道是無法用文字傳達的,這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旅程。
傑德身為開悟者,雖然無法直接告訴我們真相,但他使用了許多生動的比喻(柏拉圖洞穴、吸血鬼、毛毛蟲、莊周夢境、駭客任務……)來說明假象何以為假。雖然這也是很多靈修與宗教信仰勸人放棄世俗的常用說法,不足為奇,但如果以這個為出發點誠實地探究下去──問自己什麼是真實的──最後必然會導致對於信仰的幻滅與否定。畢竟在本質上,所有的信仰都是建立於道聽塗說之上,都是妄念。
對於信仰的幻滅,是傑德所謂通往開悟的「第一步」。傑德精采地描述踏出了「第一步」之後會經歷到的那種絕望,有如被困在一棟燃燒的大樓中,唯一的出路就是破窗跳下。你深刻地體認到,停留在原處是死,撞破玻璃跳出去也是死,但你別無選擇,只能勇往直前,儘管前方看似也是死路一條。
當一切都失去意義,陷入絕望的深淵,此時自我才會瓦解。傑德說開悟的狀態是「恆久非二元覺知」,顧名思義,「恆久」就是非暫時的、非短期的,「非二元」則是無分別、無對立,簡單來說,就是「無我」。也就是說,開悟是一種恆久的無我、無分別心的覺知狀態。要失去自我才能開悟,或者,開悟就會導致失去自我,但不管是雞生蛋或蛋生雞,自我泯滅的過程是非常艱辛的絕望煎熬,就像死亡般無可避免。
這也是本書讓我讚歎的一個觀點:在深刻的沮喪與絕望中,可以看到無我的真相。所有身陷絕望與沮喪的人,其實都面臨著人生的轉機,而開悟甚至可能是如死亡般必然(傑德說的!)。
但是,如果一切信仰皆虛妄,那麼當然也包括了靈魂鬼神的信仰,隨之而去的就是整個天堂地獄輪迴轉世等等妄念,於是我們只剩下此生此地、此時此刻能夠把握。這樣的結論雖未免讓人覺得就算此刻光明,將來必然開悟,但未來也可能只是一片黑暗?
傑德很輕鬆地回答這樣的問題:「你可以說我毫無分別、什麼都相信:鬼魂、流血的雕像、外星人綁架事件、外星人虐殺牲畜事件、玉米田圈圖案、預言、魔鬼附身等等。我幾乎毫不篩檢地照單全收,因為這樣比較好玩……在夢中要如何劃分界線?一切都很好啊。我如何看待這些事物是無關緊要的。」坦白說,我覺得傑德這樣回答是避重就輕,但妙的就是,傑德在書中也承認這是避重就輕。被學生追問之後,他終究還是提出了很值得參考的看法,但我就在此賣個關子吧,留給讀者自己去發掘。
閱讀這本書時,我想讀者自然會有、也應該要有許多這類的疑問。提出質疑甚至比找到答案更重要。如果只是囫圇吞棗地把書上所說的照單全收,難免辜負了傑德的苦心。

撇開「開悟」這件豈有此理的事情不談,我覺得本書另一個值得參考之處,就是看到傑德如何盡情、輕鬆又認真地享受生命中的各種活動,小至洗碗、散步、打電玩、騎單車、觀賞風暴,大至跳傘、經營一個另類道場、傳道解惑等等。對一個「無法繼續扮演舊的自我,無法分享共同語言」的開悟者而言,一切意義皆徒然,而真相就存在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上。但是,他未免也玩得太開心了吧?這也許是美式文化特有的態度。說實在的,一向屬於東方嚴肅奧義的開悟,在此加入了一些西方的平易輕鬆,也是好事一樁。
最後,傑德說他寫了這些關於開悟的書之後,已經沒有實際現身教導的欲望了:「老師的角色是個假面具,就像其他角色一樣,只是一套戲服。它不是『真實』的我,我不認為我有力氣再來扮演這個角色。它是我穿過的外套,現在脫了下來,它的用途已經完成。」我覺得光憑這一點,傑德就勝過了檯面上許多裝模作樣、其實身不由己的「大師們」,我必須再給他一個讚!

看更多

試閱

3 大想法

上次見面時,馬丁帶來一本書,對我唸了他以前上師教導的幾十段詩詞。那些文字顯然是一個寬廣的心靈在闡述種種永恆的謎,我很容易了解為何求道者會蜂擁追隨這種沒有極限的洞見,但是當馬丁讀完後,我完全不知道他在說什麼。更重要的是,雖然馬丁不這麼想,其實他自己也完全不懂。

為了讓他了解這一點,我給馬丁一項「作業」,要他把所唸的文字濃縮成一個前後一致的概念
——一句清晰易懂的話。這個點子是我在聽馬丁熱情地讀著他以前上師的費解文字時才想到的。我很驚訝這個受人尊崇的智者能夠把幾個簡單的概念混在一起,聽起來非常莊嚴神聖,但其實什麼都沒說。

馬丁讀給我聽的文字是關於知覺者、知覺的行動和被知覺的對象,以及印度教的三屬性、讓心智寂靜的好處、提升意識層次什麼的,每一段文字都比上一段更美好。也許有某種隱約的主題串連其中,讓馬丁深受感動,但我無法說出到底是什麼,因為那需要更專注的聆聽,而我幾乎從一開始就沒聽清楚他在說什麼。

與學生開始談話時,我只需要他們發出一個信號彈,單純地指出位置。學生想要從他們目前所在之處前往「恆久非二元覺知」的狀態,這趟旅程是我能幫忙的,因為我處於較高的位置,清楚看到整個地形。我知道目標在哪裡,但需要學生發出信號,讓我知道他們目前身在何處。我只須鎖定他們的位置,而這通常從他們說出的前幾個字或句子就可以知道了。

例如,我看到了馬丁的位置,看到他陷入樹叢之中。他也許覺得非常需要對我詳細描述他目前所在之處,但我已經完全知道要如何引導他出來。馬丁也許想再花二十年時間研究附近的植物,但我要鼓勵他拿出開山刀砍出一條路,繼續他的旅程。

現在,馬丁坐在我身邊,開始提醒我上次他對我唸了一些句子,然後我要求他濃縮那些文字。我點頭,問他結果如何。馬丁對那些文字及其價值的詮釋一開始就偏了,但這個練習並不是真的要他釐清那些文字,而是誘導他自己去思考,不要複製看似充滿智慧的概念,然後把自己的責任交付給任何非馬丁的權威。在這個過程中,馬丁也許會對他企圖賣弄的知識發展出更深的理解,但這不是重點。

馬丁針對他的「作業」所提出的結論,我幾秒鐘就知道只是把原來的文字簡化而已。他是在解釋,而不是澄清或濃縮。
「暫停一下。你只是用不同的文字說出同樣的東西。」我說。

「呃,對,」他同意,「但我用更少的字、以比較西方的字眼來解釋。」

「你認為我為何要你總結你唸給我聽的那些文字,馬丁?」

「我以為你,呃,對它們感興趣,但在理解上可能,呃,有點困難。」他說。

「是的,我是不太能理解。現在我們再試一次:我希望你能把這段複雜的上師演說精簡為一個單純而清楚的概念,做出摘要、去蕪存菁,直到找出核心為止。就像在簡化代數算式一樣,燒掉多餘的,看看剩下什麼。」

「嗯,」馬丁開始說,而我立刻知道我們撞上了他對於外在權威的頑固依賴

「我想他的意思是
……

我打岔。「為何必須是他的意思,馬丁?」

他瞪著我,嘴巴微微張開。

「上斷頭台的是你,馬丁,是你的時間正在流逝。」我嘗試另一種方式:「你的任務目標是什麼,馬丁?這一切的意義何在?你的生命希望達成些什麼?」

「擺脫束縛,」他毫不遲疑地回答,「解脫。與一切合而為一。意識融合。」

我努力不讓自己從窗戶跳下去。「好的,好的,很不錯的一系列目標,但你是否覺得這些說的其實是同一件事?」

「唔,沒錯,」他答道,顯然在懷疑我是不是個假貨,「它們都在說開悟。」

「是嗎?你怎麼知道?」

「唔,我花了超過二十五年
……

「什麼?你花了二十五年做什麼?」

「什麼都做。研究、靜心、淨化自己、閱讀、聽演講,只要是有關靈性進化的,我什麼都學
……

我想,二十五年不成功的追尋,全都是因為缺乏一小段直來直往的對話。

「要是你發現這一切都是白費工夫呢?」我問馬丁。他縮了一下,我感覺他幾乎要站起來走開了。「忍耐一下,馬丁,我們就是聊一聊。假設
——只是假設——如果你發現為了達到你說的開悟,必須放棄你接受過的所有教誨,你能拋棄你學到的這些知識嗎?」

「呃,我不認為
……

「你認為何者重要?開悟還是知識?」

「我不認為
……

「你的上師教學多久了?」

「嗯,呃,超過三十年
……

「他有多少學生開悟了?」

「嗯,呃
……

「他們到底在做什麼,馬丁?他們倡導的開悟方法究竟是什麼?」

「呃,嗯,基本上是透過靜心與知識
……

「三十年來,他們沒有推出一個人說:『看看這傢伙!他開悟了,是我們幫他達成的!』三十年來一個都沒有?你不認為他們現在應該有一整批開悟者可以向人炫耀嗎?」
「呃,不是這樣
……

「三十年來,他們應該有好幾十代開悟者了,就算其中只有四分之一成為老師,現在全世界也應該擠滿了開悟者,這是數學算得出來的,不是嗎?順便提醒你,我不是以老師的身分提出這個問題,而是以消費者或消費者權益維護者的身分。你不認為要求知道一個老師的成功率很合理嗎?是好是壞要經過實踐檢驗才知道,不是嗎?當你開始跟他們學習時,你沒有問過他們的教學成果嗎?」

「嗯,那不是
……

「你不覺得這樣問很合理嗎?他們是從事開悟業的,不是嗎?或者是我誤會了,他們還有其他業務?」

「沒有,但是他們
……

「如果《消費者報導》雜誌要報導哪些靈修組織可以說到做到,你不認為第一個統計數字應該是成功率嗎?比方說,隨機挑選一百個在五年前加入某組織的人,調查他們目前的狀況,然後發現有三十一人在組織中晉升,二十七人離開,三十九人仍在組織中,但不是很投入,而剩下的三個則達到了『恆久非二元覺知』。好,成功率是百分之三,這是個可供比較的數字,而你的組織就會抱個大鴨蛋,不是嗎?不僅是一百人裡面找不出一個,而是數十萬、也許數百萬人之中都沒有。我說錯了嗎?」
「你說得好像
……

「我知道,馬丁,我也知道他們會怎麼回答。他們會說所有人都一起揚升了,對吧?他們說只要到達某個關鍵數量,所有人都會同時突破,對不對?」
「嗯,算是,但你說得好像
……

「你想那個組織在三十年後為何沒有擠滿開悟者?我會認為他們現在應該容納不下了,全世界現在應該都想要加入他們。他們到底需要多少時間?」
「這不完全是
……

「這完全就是,馬丁。沒有更正確的說法了。怎麼可能在三十年後,唯一的開悟者就是組織的創始人?我知道他是個大人物,馬丁。我知道他的教誨,知道此人的博大精深。我同意他是個進化的人類,不管這是什麼意思。如果見到他,我會跪下來觸摸他撒滿蓮花的腳。我知道他很棒,但我們談的不是其他人,而是你。我們談的是你要
……你是怎麼說的?擺脫束縛?我沒看到這傢伙的組織中有任何人擺脫束縛,馬丁。你有看到嗎?」

……

對於任何靈性教誨或老師——任何外在權威——的效忠,是叢林中最狡猾的野獸。當我們展開旅程時,首先想做的,就是在一個有規模的團體之中尋找伴侶與認同,但如此一來,我們的旅程還沒開始就已經結束了。馬丁就是最好、最典型的例子。他在二十年前開始追尋某種更高層次的東西,現在他被迫面對現實:這麼多年來,他付出的所有心力都沒能讓他前進一步。他花了二十年時間挖了一個大洞,現在他必須爬出來,才能展開旅程。
他當然不願意這麼做。我們對老師與教誨的忠誠,反映的並不是他們的價值,而是我們的自我想要存活下去的執著。是自我
——虛假的自我——把老師提升為聖人,並宣稱他們的教誨是神聖的。然而,沒有任何東西是崇高或神聖的,只有真實與不真實之分。

……

我不要馬丁認為我是特別找他的團體和上師的碴,我看不出他的團體和上師與其他的團體和上師之間有任何差別。一個靈修組織為何沒有大量產生開悟者,有許多原因,而且並不都是顯而易見。有一個連他們自己都不知道的好理由是:靈修組織的成員也許很滿足於只是「追求」開悟。把生命奉獻給各種崇高的靈性理念,就跟追求天堂、權勢、金錢或愛情一樣有意義、有目標。只因為門口有個閃亮的霓虹燈招牌,上面寫著「免費開悟!最輕鬆的捷徑!唯一的正道!」,並不表示門裡的一切真的和開悟有關,或是進去的人真正想要開悟。

剛好相反。在幾乎所有的案例中,那些被買賣的開悟完全不是了悟真相,而是一種非常美妙的意識狀態,只有傻瓜才會不想要。事實上,它是如此陰險地美妙,以致數以百萬計的追尋者被它的光芒弄得盲目,完全看不到它其實並不存在。

因此,馬丁以前的團體也許說的比做的多,但我不認為他們是故意詐欺。我想,那些人就像他們說服的人一樣,也是這麼相信的。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團體像某種生物一樣,為了求生而去適應與成長,沒什麼不對。也許這個生物是想讓所有的生物都解脫,或是尋求世界和平,或是推廣自己的教義,或者只是為了提升與壯大自己。也許頂端那個開悟者只想找人上床,或是不小心讓手下未開悟的人取得了團體的控制權。或者,也許頂端的開悟者根本沒有開悟,而是處於其他狀態
——可能是很美妙的狀態,但不是覺醒,不是了悟真相。


6 永恆心智的頑石

最近五個月以來,這裡有一對母女。母親叫瑪拉,她像很多人一樣,帶著對開悟的扭曲看法來到此地。目前我無法教導她任何東西,只能鼓勵她審視自己的基本信念,培養出以新的看法重新檢視它們的意願。一般來說,她可能寧願保留自己的浪漫信念,不願接受更嚴苛的現實,然後毫無改變地離去。

對於開悟的誤解主要源自世上大多數為人所知的開悟專家都沒有開悟,而這個事實可能讓誤解更為嚴重。他們當中有些是偉大的神祕修士,有些是偉大的學者,有些兩者皆是,大多數兩者皆非,覺者則幾乎沒有。

這種核心誤解將是本書的重要主題之一,因為這是開悟之路的主要障礙。沒人抵達目的地,因為沒人知道它在哪裡,那些負責指引的人,基於許多原因,都指錯了方向。
這種困惑的核心,是相信「恆久非二元覺知」(開悟)與非恆久的宇宙意識經驗(神祕合一)是同一件事,但事實上,它們是完全不相關的,兩者可以獨立存在,不需要彼此。相較之下,世上雖有無數不同程度的神祕宇宙意識經驗,但開悟寥寥無幾。當然,真正的開悟不太可能大張旗鼓,所以一定有更多的開悟案例不為人所知,然而單純的事實是,開悟與神祕經驗幾乎沒有什麼共通性。

任何體驗過神祕合一滋味的人,包括我自己,自然會認為那是人類經驗的極致(我也的確相信是如此),因此便假定,只要可以更常或更容易體驗到這種罕有的狀態,幾乎就能達到人類的顛峰。這樣想沒什麼不好,但若是把這種狀態貼上開悟的標籤,就會有問題了。這種人也許是神的聖潔化身、愛的象徵或神仙下凡,但開悟是另外一回事。

最重要的差別在於,一方是在夢中,另一方則不是;一方是明瞭了真相,另一方不是;一方是在意識之內,另一方則獨立於意識之外。開悟者從夢中醒來,不再把夢錯認為現實,於是很自然地,他們也不再賦予任何事物重要性。對開悟的心智而言,世界末日不會比折斷一根樹枝更重要,或更不重要。「智者視一切為相同。」《薄伽梵歌》如是說;「智者無分別心。」《道德經》如是說。開悟者無法視任何事為錯誤,所以也不會想去修正。沒有什麼是比較好或比較糟的,又何必去調整?電影院裡的觀眾不會從座位上跳起來拯救電影中的角色,而如果電影畫面是一顆小行星朝地球撞來,銀幕不會被燒掉,觀眾也不會衝回家與親愛的人共度最後時光。如果他們這麼做,就會被送到最近的精神病院,當成妄想症來治療。

開悟者視生命為一場夢,所以,他們怎麼可能區分對錯或善惡?一件事怎麼會比另一件事更好或更糟?夢中有什麼事是真正重要的?你醒來,夢結束,彷彿從未發生過,所有看似真實的人物與事件都消失了。開悟者也許會在夢中的世界行走與談話,但他們絕不會把夢境錯認為現實。

開悟是關於真相,而不是關於成為更好或更快樂的人,不是關於達到個人成長或靈性進化。在這個世界或其他世界、這個空間或其他空間,都沒有風險比這更高的遊戲了。真相的代價就是一切,但要等到自己付出代價時,才會知道「一切」是什麼意思。用最簡單的話來說,開悟非關個人,而一般所謂的開悟則是極端個人的。我們稍後會更詳細地探究這一點,因為我想這是我的生命、這棟房子及本書存在的意義。現在這樣說就夠了:開悟之路最重要的一項任務,就是弄清楚什麼不是開悟。

……

大多數來到這裡的人都已經接受或被販售了充滿甘美與光明的靈修玩意兒。他們想成為更好的人,希望自己更開放、更有愛心、更快樂、更接近神;他們想要達到靈性開悟,因為大家都知道,那就是靈修的終極目標。黃磚路也許是一趟旅程,但重要的是奧茲國啊,寶貝。

這些人購買了開悟的概念,而那就是他們想要的。我不知道他們認為開悟究竟是什麼,因為我只能問他們,而他們都不知道。我通常會得到千篇一律的含混答案,例如更高意識、你就是祂
宇宙完滿無缺的自性、融合、至福、合一、無念等等。這些人把別人賣給他們的概念也同樣對我推銷,而沒有真正了解路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大致來說,他們是一群印度教佛教新時代的信徒,努力跨出自身的尤太教基督教成長背景之後,想像出某種異想天開、神話般的天堂香格里拉涅槃境界,然後就認為那是開悟了。他們的開悟概念是有足夠的優點可以說服大眾相信,但到頭來,你不是毛毛蟲,就是蝴蝶,而如果想知道當一隻蝴蝶究竟是什麼感覺,唯一的方法就是成為蝴蝶。毛毛蟲之中沒有蝴蝶專家,儘管無數人宣稱自己是。我鼓勵學生至少考慮一個可能性:這個世界有許多成功說服自己與他人相信他們真的是蝴蝶的毛毛蟲。

或者,說得更明白一點,世上絕大多數的開悟權威都沒有開悟。他們也許是重要人物,但並未覺醒。區分毛毛蟲與蝴蝶的一個簡單方法,就是記住:開悟者不會賦予任何事物重要性,而且開悟並不需要知識。開悟不是關於愛、慈悲或意識。

開悟是關於真相。

close
貨到通知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