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倍放大:用心賞識自己,讓人生全面突圍
十倍放大:用心賞識自己,讓人生全面突圍
close
商品編號:00400164

十倍放大:用心賞識自己,讓人生全面突圍

作者 洪培芸
出版日 2025-09-01
定價 $340
優惠價 79折 $269
  • 分享至
數量
即將開賣
開放預購時間:2025-08-26 00:00:00
預計出貨日:2025-09-01
  • 試閱

內容簡介

十倍放大對自己的信心、賞識與珍愛……
厚植內在本錢,
就不怕日後的不順遂或打擊,扣光你的勇氣與行動力。 

人生從來不是贏在起跑點,而是贏在轉捩點。
16年臨床心理師歷程,獨創強大內在自我的關鍵,
洪培芸陪你越行動越明白,活出今生最好的安排。 

這不僅是一本心靈指引,更是一份行動指南。
關鍵只有一個:不要停。
十倍放大你的自信,別讓自己退縮動不了。
只要行動起來,就能活出你的最好可能! 

過去,作者曾有許多精采的創作,深究心理的創傷與困境。如今,他轉身發現人生困境的一個新解方:一個人能不能終結今生的苦難,取決於內心的強度。

透過16年心理師工作經驗、深刻洞察及自我實踐,他理解到要跨越來自原生家庭、親密關係、工作職場、人生迷惘等各種困境,就要「十倍強化自己」,並以「持續行動」,一天一天加深對人生的掌控力。

他從自身的心路歷程出發,以具體案例與日常策略,提供一套有效提升內心強度的行動系統,帶領讀者探討成長及突破的五個動能及關鍵,並破解算命、各種心理測驗及分類的迷思,正向自驗預言。透過本書,你將能從迷惘中找到方向,在逆境中累積力量,對人生產生更長遠、更寬廣的全面提升。

專文推薦
吳若權    作家/廣播主持/企業顧問
楊斯棓    《人生路引》《要有一個人》作者
鐘穎        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
郝旭烈    郝聲音Podcast主持人
陳賢篤Charles Chen     美國新時代基金會創辦人 

【本書重點】

你是否正面臨人生卡關,無法突破困局?
你是否渴望活出更有意義更自在的生活?
你是否希望擁有強大的內心力量,迎接每一個挑戰?
現在就開始行動,你比想像中更強大!

切換人生模式的第一步,就從「當下」開始:

持續行動:行動,會帶來更多行動,引發接下來更多的行動與成果,持續顯化成你的最終成就。
十倍放大:倍增內在力量,存夠十倍額度來倒扣,無條件地肯定自己,堅定信念與行動力。
認識自己:融合「已知」與「未知」的自己,找到你未曾留意或被人忽略的天賦與方向,釋放潛能。
深度思考&打破問題表層:連結與你有關的重要訊息,破解迷局和盲點。唯有打破問題表層的思考,你的思維模式才會質變。
活在當下:卯起來做該做的事!聚焦你的擁有,而非你的沒有,化為即刻行動,當下就是威力之點。 

作者簡介
洪培芸
臨床心理師、暢銷暨長銷作家。
曾任儲備寄養家庭審查委員、在《50+:用新的方法,創造自己的理想老後》、《人物誌》撰寫專欄,帶領成長團體,並經常受邀到企業、各大專院校、社福團體演講,也時常上電視、廣播及Podcast節目分享。
著有《人際剝削》、《微笑憂鬱》、《為什麼關係融洽,另一半仍出軌?》、《心理防衛》、《療癒內疚》人生五書。
對洪培芸來說,「認識自己」就是改變人生的起點,「活出自己」則是生命價值的體現,「持續行動」讓一切成為可能。
FB粉絲專頁:洪培芸的心理觀察

看更多

規格

商品編號:00400164
ISBN:9789861339856
EISBN:9789861339863
272頁,25開,中翻,平裝,套色
看更多

電子書

歡迎於Readmoo、Kobo、Google、BookWalker、Hyread、Pubu、momoBOOK、UDN讀書吧、TAAZE讀冊、灰熊iRead、博客來、誠品、金石堂、三民、PChome洽購電子書

看更多

目錄

推薦序    活得更好,不是奇蹟,是行動的選擇        吳若權
推薦序    按下人生的 SWITCH,一本關於「動詞」的玩家實戰攻略   楊斯棓
推薦序    小小的行動,就能增加內心強度,強化心理肌肉    鐘穎
推薦序    持續行動,累積每個當下成就的幸福        郝旭烈
推薦序    環環相扣,全然展現天賦潛能    陳賢篤(Charles Chen)
前 言    十倍放大,持續行動,打破人生的困局 

Action 1  持續行動的開關

1-1 持續行動,讓自己成為漩渦的中心
讓身邊的人被你的積極感染,進而形塑正向循環
跨出去,就能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1-2 與其說我充滿自信,倒不如說,我找不到理由對自己毫無信心
只要一%就行動
越級打怪,你會成長得更快

1-3 啟動天賦,磨亮特質,成為你的利器
被本業耽誤的今生正業
你的天賦與特質,早有蛛絲馬跡
看似人生的悲劇,實則啟動天賦的契機

1-4 行動帶來信心,更大的行動帶來更多的信心
人生第一次買房就攻頂
面對人生新題與難題時,正是時候跨領域學習

1-5 起心動念的蝴蝶效應,持續行動的未來效應
選擇,就是行動;努力,就是持續行動
所有的行動,都是由「起心動念」開始
即使有來自未來的信,最終是你的選擇與努力造就一切 

Action 2  十倍放大的開關

2-1 無條件地肯定自己,對自己感覺良好
「十倍」地自我感覺良好
對自己懷抱深切的愛與尊重,你會找到並信任自己的方向

2-2 重生的力量:不提早放棄,搜尋其他的可能性
我沒有吃過任何一顆安眠藥
重生的關鍵,來自持續行動,搜尋其他的可能

2-3 行動帶來勇氣,勇氣帶來精彩的生命
行動與勇氣會相互增益
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成就,而非反面,就能存夠勇氣

2-4 感恩的力量讓你不再負傷前行,全力以赴,活出自己
感恩是情緒能量的最好來源
別人傷害你,心中的愧疚總是開不了口

2-5 保持沉著,默默地完成進化,家人不再是你的軟肋
想要發展自己,需要沉著帶來的突破 

Action 3  認識自己的開關

3-1 出類拔萃,需要深度認識自己,活出本來的面目
沒有被充分開發、深入挖掘、廣泛運用的各種興趣

3-2 持續觀察、高度覺察,找出最適合你的能量運作模式
從不間斷的行動中找出能量運作模式
了解你的能量運作模式

3-3 從別人的回饋,蒐集並融合出你的天賦特質
興趣之所在,往往也是天賦之所在
終其一生了解自己,才不會提早放棄

3-4 展現你的特質,主動連結,讓內心強大的人互為助力
透過行動,你的特質會被看見
將特質裡的「正面」充分發揮,讓特質裡的「負面」不再自我侷限

3-5 對於生命的開放性,是活出最好可能的必然途徑
認回自己的天性與特質
開放性帶來無限可能
不要為自己設限,不要關上任何一扇門

3-6 發揮雙性特質,化為剛柔並濟的基石
我們先是一個人,接著才是男人或女人
善用雙性特質,成就他人,更成就自己 

Action 4  深度思考&打破問題表層的開關

4-1 你相信算命嗎?後來我只相信,活出自己的好命
諸惡莫做,眾善奉行
傾盡全力活出好的預言

4-2 打破問題的表層,了解生命的本質,你需要等待的智慧
當年不明白,如今都明白:原來是等待
了解生命的本質,你才等得下去

4-3 那些內心強度高的人會怎麼想、怎麼做?
主動出擊,不再只讀心理學
盡可能地去想辦法,而不是選擇放棄

4-4 受苦是沒有必要的,將情緒能量化為一股作氣的行動
受苦是沒必要的
將抱怨的情緒,化為建設性行動

4-5 持續行動,適度休息,所有過程都不是白費
別輕忽生命提醒你轉變的暗號
無須妄自菲薄,現在就開始

4-6 不要推遲成為大放異彩、與心同行的自己
人生無法選擇自己覺察不到的可能性
人生從來不是贏在起跑點,而是贏在轉捩點 

Action 5  活在當下的開關

5-1 別讓次要目標占據你的注意力,消耗你的能量
不只是次要目標,社群也會瓜分你的注意力
把重要目標列入行事曆,全面性地視覺提醒

5-2 活在當下,從而「活好」每一個當下
念念相續,循環往復
活好,是能夠保持平靜、活出喜悅

5-3 活出內在大人,才能活成最好的自己
有意識地提醒自己,此時此刻我能夠做什麼?
把成長的責任全部拿到自己手中

5-4 每個人最好的可能都不同:聚焦你的擁有,而非你的沒有
全力以赴每一個當下,聚焦你的擁有

5-5 累積每一個當下,活出今生的自由
與親人的反覆拉扯,帶來頓悟般的覺知:用建設性的行動爭取自由
你今生的重要關係人,都是助緣人 

結語        天命自帶天賦,天賦具有責任,你必須卯起來用
天命現形
       尋找天命是一個修正、調整、趨近的過程
致謝辭

看更多

各界推薦

推薦序   活得更好,不是奇蹟,是行動的選擇/吳若權

在我主持的廣播節目《媒事來哈啦》中,培芸老師是一位讓我總能感到安心、放心、開心的固定來賓。

安心,是因為她總能以最嚴謹、又溫暖的專業,回應聽眾的生命困惑;放心,是因為她的真誠與坦率,讓我們的對談不需排練,每次對話都像心靈的握手;而開心,則是因為早睡早起的她,即使在傍晚間,都還是能帶著笑容與能量前來,彷彿她身上還留著一縷晨光,照耀著靈魂甦醒的窗。

我後來知道,她個性裡率直、開朗的能量,並非完全是天生的,其中有一部分是她曾走過人生低谷,歷經失落、掙扎、自我重整之後,從靈性中淬鍊而來的成熟。

有一次,我受邀為線上課程《當下的力量》錄製推薦影片,心裡第一個浮現對談的人選就是培芸老師。我知道她對「當下」的體會,不是心理師的紙上談兵,而是自己「如何活過一個又一個、不得不撐下去的當下」的真實經歷。她在影片中,分享自己與靈性學習的連結與覺醒,語氣溫柔、幽默而堅定,她真的修煉到「內在強大」的層次,把行動與覺知合一。

我很榮幸能搶先拜讀她的新書《十倍放大:用心賞識自己,讓人生全面突圍》,並為她推薦作序。閱讀書稿中,彷彿再一次與她進行一場深刻的心靈對話。

培芸老師很有創意地把她前半生經歷的精采故事,歸納成心理勵志的法則,與讀者分享如何在真實人生中,擁有自我改變的力量。

書中提出的「五個行動開關」:持續行動、認識自己、十倍放大、深度思考&打破問題表層與活在當下,看似是五個階段,其實像是五道電流,互為迴路。最令我讚嘆的是,她將心理學的理論,轉化成具體、實用的行動策略。鼓勵讀者即便身處在風雨中,仍可以穩住腳步,繼續前行。

她在書中,寫到很多人在成長的過程中,習慣用錯誤的方式愛自己、證明自己、堅強自己,導致活得又累又孤單。她不指責這些過去的選擇,反而引導我們用行動來修正,用理解來轉化。

正如她在書末所寫的:「天命自帶天賦,天賦具有責任;用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這句話不只是她對自己的期許,也可以成為我們每一個人,在混亂世界中活出自己的勉勵。

她從不把「變好」包裝成奇蹟,而是誠實地告訴你,每個人的人生都可以改善,只要你願意做那個開始行動的人。

誠如培芸老師所說:「持續行動的人,終將活出最好的自己。」這本書將陪你踏上有力量、有步驟、有溫度的成長之路。

而你,一定做得到。因為在你閱讀這本書的同時,就已經啟動行動的第一步!行動,未必可以立刻看到改變的成果,但一定可以讓你此後的每一刻,都能更加靠近渴望中的自己。願意行動,你就已經開始創造自己的奇蹟。

(本文作者為作家/廣播主持/企業顧問)

 

推薦序   按下人生的 SWITCH,一本關於「動詞」的玩家實戰攻略/楊斯棓

與培芸相識於某場演講,當天座無虛席,冷氣與聽眾的體溫拉鋸,持續屈居下風。我主講,她坐第一排,我從眼角餘光發現她很投入這場演講,這場演講的主題是:如何最大化個人影響力,地點在慕哲咖啡。

我腦中有個資料夾,專門存放那些「和而不群」的朋友們。他們與人為善而不盲從,在找尋自己正業之路上,他們擅長辨識那專屬的鼓聲,用穩健的步伐獨行,安然前進。

培芸「名列」這個資料夾裡。

幾年過去,當我拜讀這本熱騰騰的新書初稿,我才赫然發現,「和而不群」的底氣,正是透過書中反覆闡述的核心—「持續行動」,一步一腳印,從無數次的質疑、徬徨、甚至看似失敗的境遇中,親手掙來。

這本書,與其說是勵志書,我倒認為它是一本人生玩家的「實戰攻略」,更是一部「角色升級實錄」。培芸沒有自陷於研究所主修的理論與框架,而是勇於多所嘗試。

書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那股「先不管了,做了再說」的傻勁。當她收到台大的演講邀請時,內心不是沒有過恐懼與退縮的念頭,然而她的解方卻極其簡單:先答應,準備的時間自然會生出來。

這正是謝文憲(憲哥)所提倡的「人生準備四十%就衝了!」的實踐版。她甚至將其精煉為「只要一%就行動」的哲學,這與我的個人經驗亦相符。

十一年前,我曾接到一個來自美國加州的演講邀約,是美國八個同鄉會的聯合會年會,聽眾有五百人,我有足足一小時演講,當天僅我一位演講者。當時我沒有那麼豐富的海外大型演講經驗,但既然邀約都來了,邀約就是那「一%」,「一%」都出現了,後面就只剩下行動。

果不其然,那場演講幫我大大打開海外知名度,贏得十場以上的海外演講邀約。

這就像在遊戲中,與其停在原地不斷分析最佳路徑,不如就此一闖。

如果說,受邀到台大演講是跨出舒適圈的勇氣展現,那麼她申請台大EMBA的故事,更像是一場獎勵豐厚的「隱藏版任務」。

一個心理師,為何要去闖商學院的窄門?這背後驅動的,是對未知世界的好奇,是拒絕被單一專業所定義的渴望。更有趣的是,她為了推薦信,鼓起勇氣聯繫只在節目上有一面之緣的吳淡如女士,甚至在淡如姐的引薦下,踏入知名企業家孫正大總裁的豪宅。

這段經歷,就算最後申請未果,卻已賺到了一段千金難買的人生故事,更重要的是,她藉由這個「大行動」,驗證了自己擁有連結不同世界的能力與勇氣。

本書還有一個重要觀念:「十倍放大」。

我們常聽說要愛自己、要肯定自己。培芸直指核心:你以為的愛,根本不夠!她提出,你需要預先儲存十倍的肯定、十倍的愛、十倍的信任,才能在遭遇外界打擊時,有足夠的「額度」可以倒扣。

這概念好比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強調的「安全邊際」(Margin of Safety),培芸的「十倍放大」,正是提醒我們為人生預留最關鍵的「心理安全邊際」。

培芸誠實地揭露自己的不堪與掙扎,例如買下大安區房子前,那深植於心的「不配得感」;又或者,在婚變後,如何從一夜僅能安睡兩小時的嚴重失眠中,一步步重生。

她,不是大衛.哥金斯,並非刀槍不入。她受過傷,傷疤有多駭人,心理韌性就有多強大。

這本書的五個開關—持續行動、認識自己、十倍放大、深度思考&打破問題表層與活在當下,彼此環環相扣,就像一副人生的 Joy-Con 控制器。

培芸在書中提到,她期許自己能「用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這正是我在她身上看到的最佳寫照。她廣泛涉獵靈性、佛學,這是「出世」的修煉;但她轉過身,卻又一頭栽進商業、理財、投資的世界,這是「入世」的實踐。她沒有畫地自限,反而勇敢地將觸角旁伸。

請把這本書當成遊戲卡帶,插入你名為「人生」的主機,然後,按下START,就此一闖!

(本文作者為《人生路引》、《要有一個人》作者)

 

推薦序   小小的行動,就能增加內心強度,強化心理肌肉/鐘穎

這是一本聚焦在「行動」與「模仿」的勵志之作。

有別於對負面情緒起因的強調,洪培芸心理師持續進化,她關懷的重點從Why變成了How。因為演化的緣故,大腦本就是一個會優先注意威脅的器官,當你發現自己深限於受害者情結中、被早期經驗與父母教養的影響力給過度恐嚇時,這本書會把你從內耗中解放出來。

如作者所言,你以為的愛自己,根本愛得不夠。所以我們才會輕易被影響,無法堅持對自己有利的行動。

神經生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掌管理性決策的前額葉皮質,與掌管情緒與創傷反應的杏仁核處於拮抗狀態。如果想脫離一事無成以及自怨自艾的負面循環,可以從兩個方式下手:強化前額葉功能、降低杏仁核反應。

而這本書選擇的就是前者:行動!哪怕是小小的行動,都可以增加我們的內心強度,強化心理肌肉。

書中引用稻盛和夫的說法:「讓自己成為漩渦的中心。」我的理解是,把評價的權力留給自己(而非他人),把時間的優先使用權留給自己(為自己提前做至少半年以上的事業佈局),把注意力留給自己(練習冥想而非關注社群媒體)。

許多人之所以覺得時間不夠用、害怕嘗試新機會、不敢跨出舒適圈,很大一部分都跟沒把自己放在漩渦的中心有關。而要讓自己能夠持續行動,除了不斷的自我鼓勵與說服之外,模仿也是一個有用的方式。

我這裡所稱的「模仿」指的是學習。我們從書裡看見,作者對於跨圈學習具有高度的熱忱。講到這裡,或許會有讀者開始不安,覺得自己是個I人,性格高敏內向,跨圈學習這四個字一聽就好難。

但我可以告訴你,除了極少部分人,天生具有強大的好奇心與充分的安全感外,多數人之所以肯離開舒適圈,和新資訊帶來的焦慮共處,其實都是「被迫的」。

我們都是在親密關係受威脅、職場成就被侷限、人際關係被排擠的時候才被迫「背井離鄉」的。就像神話中的英雄一樣,他們是因為一場「錯誤」而離家,走入異界/冥府/黑森林展開冒險。這個錯誤通常涉及名譽的損失、朋友的背叛、或者各種社會意義下的失敗。

而森林中的女巫通常會贈送魔法道具給即將展開冒險的英雄,或為其指引應循的方向。女巫與贈與的禮物,就暗示著那些原本位於我們舒適圈之外,一直被我們視為離經叛道、割傻子韭菜、沒興趣了解的那些事物。投資理財、自我了解、宗教靈性、商管勵志類的知識都屬此類。

但不這麼做,人就無法展開此生的冒險。

透過對不同領域優秀人士的模仿,你會在無形中被其精神所感染,同時默默地為過時的人際圈換血。你會發現,生命一直處於變化之中,但我們卻把自己困在失去滋養的關係中。

僧侶請教石頭希遷禪師:「如何是解脫?」

禪師:「誰束縛了你?」

僧侶:「如何是淨土?」

禪師:「誰弄髒了你?」

僧侶:「如何是涅槃?」

禪師:「是誰把生死的觀念給你?」

毫無疑問,答案都是我們自己。

充滿行動力的人生並不是失控的正向人生,而是專注於當下,矢志於修行的人生。尤其在這個人人都能透過社群媒體評價你,人人都被短影音瓜分注意力的時代,人的心理強度反而越來越低,即便有各種自我提升的機會,也只能看著它在眼前離去。

從微小的行動開始,讓它隨著時間展開複利。除了自己之外,我們的世界沒有別人。洪培芸心理師在書裡大量的自我揭露,你會發現升級自己從來不是簡單的事,她以自己為例向讀者示範:人人都要經受考驗,沒有什麼是理所當然的。

開始行動,親近並模仿那些你尊敬的人。你會發現改變像被推倒的骨牌一樣開始放大,慢慢地,你穿越了幽暗的森林,豁然開朗。

(本文作者為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

看更多

試閱

前言        十倍放大,持續行動,打破人生的困局

每個人的人生都有或大或小的困局,甚至是層出不窮、彷彿沒完沒了的逆境。從學生時代的課業壓力、原生家庭的溝通難題,讓你時不時想要家庭革命;談戀愛、進入婚姻所謂的親密關係,也會有相處的摩擦、難以解決的問題,甚至有人在後來遭遇背叛而深陷痛苦;當然還有求職、工作中的各種不順心,到底是要離職還是再努力試試的兩難困境……讓許多人都有「人生好難」、「來人間就是要來受苦」的喟嘆。對生活總是提不起勁,對生命失去熱情。

或許有些不甘心、內心也很上進的你,往往也想為自己做些事,比如透過閱讀書籍、聽講座或找好友聊聊來幫助自己,可是似乎成效不彰,讓你更困頓甚至還懷疑自己,莫非這就是自己的命?似乎你只能認命,而且還是不太好的命,讓你更消沉也更無力。

你有想過,深沉的無力也是一種契機?

十六年來的心理師工作經驗,我發現一個人能不能跨越來自原生家庭、親密關係、工作職場、人生迷惘各種困境,進一步終結今生的苦難,取決於當事者的內心強度。而這是可以練習的。

內心強度是一種韌性,內心強度夠的人有勇氣去拒絕不合理的要求,離開不再適合自己的人,能夠去面對多數人傾向逃避的課題。他願意跟隨自己內心的渴望去活,去實現自己由衷的夢想,活出更大的生命格局。

內心的強度又是從何而來的呢?就我的工作經驗、觀察與實踐,內心的強度可以透過「行動」不斷增長,並且越行動,越能提升內心的強度。

換言之,不只是行動,而是持續行動。

行動的起點是,只要有一點點的改變,你都要給自己最大讚賞!行動的一根柴火,只要慢慢學會連動與相互促進的訣竅,你就有機會抓住改寫生命的契機。

 

十倍放大:先存夠被倒扣的底氣

對於絕大多數的人來說,「十倍放大」可能是一個少見,甚至是罕見到石破天驚的觀念。這幾年我帶領成長團體、接受Podcast專訪時,但凡提到這個觀念都讓現場的人眼睛為之一亮,頻頻點頭,一副恍然大悟的樣子。

好比我們都聽過要愛自己、要相信自己、要善待自己、要珍惜自己……可是為什麼家人簡短的一句話就讓你萬箭穿心?原本躊躇滿志想去做的事,因為父母反對就打退堂鼓、想要放棄。為什麼渣男的三兩句訊息就讓你輕易淪陷,原本對自己說好的不再連絡立刻潰堤,趕緊拿起手機回覆他的訊息。

答案其實簡單到你無法置信。那就是,你以為的愛自己,根本愛得不夠;你以為的相信自己,其實是半信半疑,正好相互抵銷為零;你以為有善待自己,可能還比較接近虐待;你以為已經做到了珍惜自己,殊不知才上了薄薄的一層「珍惜自己牌」塗料,午後一陣小雨就沖刷掉了。簡言之,份量太少。你需要有意識地提醒自己至少十倍的放大,預先存夠對自己的肯定、對自己的愛、對自己的信任、感恩的心、好奇心、遇事沉著……這些內在元素,才會在遇到任何可預期或出乎預料的外在事件時,像是親近的人反對你、遇到刺激和誘惑,你的內心強度還有足夠的額度來倒扣,行動力因此不減弱。能有所堅持,不做不該做的;能不被阻礙,持續行動,做最該做的,主動追求夢想,去過真心想過的生活。

 

認識自己:今生最值得的投資

許多人都聽過要認識自己。但是要認識自己的什麼呢?當然不是飲食及生活上的偏好,吃鹹酥雞一定要加九層塔、睡覺需要開小燈這類的東西,而是要去認識你自己的天賦、性格特質與能量運作模式。當你更加認識自己,就更清楚行動的方向與標的,知道要把時間與能量集中在你的天賦上,因為那會讓你相對容易,也更快地品嘗到甜美的成果,而且在進行的過程中樂此不疲;同時,你也能更有效地儲備能量,化為行動力,不再莫名其妙地能量低弱或陷入內耗,可以將能量用在創造、對自己的未來發展長遠有益的事。

認識自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付出相當的時間和心力,一步一步地嘗試,一點一滴的累積,無法由他人代勞,然而卻是你今生最值得的投資。許多人想到投資,都是金錢上的投資,而不是對於自己內心強度、知見與智慧的投資。好比如果你有足夠的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情緒容易隨著股市震盪起伏,就會有意識地少看新聞,知道該買什麼標的才能睡得著、睡得好。也因為你更加認識自己,會更清楚地活在當下,把追新聞、追時事、追八卦的時間用來提升自己,持續打磨自己的天賦,讓天賦越磨越亮。

深度思考&打破問題表層:讓思維質變而通透

我們的思考模式不只有慣性,也常停留在最表層的單線因果模式,不去思考底層有著錯綜複雜的關係,因為這樣的思考格外省力,你很快就有一個「答案」,然而卻永遠有解釋不了的例外。當你開始學著打破問題表層的思考,就能深入問題的本質。打破問題表層,就好比這幾年興起的一個觀念,「選擇比努力重要」。確實,選擇錯誤,努力白費;然而選擇之後不努力或者是不夠努力,一乘以零依舊是零,一乘以一頂多是一,不會變成一億甚至是無限大。

曾經讓指揮佩服到「下跪」,以表達崇敬之意的中國天才鋼琴家王羽佳出神入化的琴技,想必不是三天打漁、兩天曬網地學琴就能達到,而是投入無數心力與時間拚命練琴,厚積薄發的成果。她曾經在演出過程中,彈到指甲都裂開了,仍舊忍著椎心刺骨的痛楚繼續彈。

小時候學過樂器、展現出音樂天賦,甚至還走上音樂這條路的人應該不少,然而能成為王羽佳的人又有多少呢?這就是我所謂的例外,選擇比努力重要的例外,而且這例外還常見得不得了。我們不一定要成為舉世聞名的人,而是打破問題表層的思考,能幫助你看見努力和選擇同等重要,努力是有價值的。

打破問題表層,你的思維就會開始質變,想法越來越通透,你知道個人會被過去所影響,但不會被過去所決定;你會明白當下就是力量,當下的行動就能扭轉命運,帶來未來的奇蹟。

活在當下:專注在能帶來長遠效益的事

我們所能把握的,只有自己的每一個當下,不是別人的當下。而當下就是力量,那麼當下要做的事,就是專注在能帶來長遠效益的事,揚棄無效甚至有害的事。比如,當你開始寫作,想要出書,當下要務就是專注地完成至少一篇文章。對,一篇就好。活在當下並沒有要你時時刻刻上緊發條,適度休息和娛樂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那是給自己努力後的犒賞。

把握當下的你不再反覆去想男友或女友講的那句話是什麼意思、媽媽又在抱怨爸爸;即使心思又飄走了,也能很快地把注意力拉回來。我們總是不自覺地心隨境轉,先不說這些事情你能否處理得來,光是這些分心就吞噬掉大半的能量,然後什麼事也沒做,或者該做的事沒做完、沒做好,日後懊惱又自責,內心的強度也一再削弱。

越是能夠活在當下,注意力焦點就能從不甘、如果移開,因為不甘與如果都涉及不去行動的空想,也是空轉的狀態。你會盡可能把握當下能做的,在當下去放大那些對自己有益的內在元素,進而提升行動的能量。

如果你現在身心俱疲、蠟燭多頭燒而動力不足也沒關係,只要先按下一個開關就可以,從最有興趣、最容易入手的開始。有興趣的事,往往感覺比較不費力;容易入門的事,比較能累積繼續破關的信心。這裡的關鍵重點只有一個,不要讓自己動不了,只要行動起來,你就超棒了。

別人看到現在的我有勇氣嘗試與挑戰很多事,行動力很強,然而那是後來的我,早年的我完全不是這樣。希望透過本書的結構、系統與說明,實現你內心強度的提升,持續付諸建設性的行動,你一定可以打破人生的困局。假以時日,也活出你的最好可能。

祝福你,生命益發美好、喜悅、豐盛與踏實。

Action 1  持續行動的開關

1-2   與其說我充滿自信,倒不如說,我找不到理由對自己毫無信心

二○一九年,也是我出書的第一年,竟然受到台灣大學的演講邀請,談〈人際剝削〉的主題,也就是我的新書。讓我大為震驚、不敢置信的是才出書第一年,根本還沒什麼人認識我,完完全全的素人一枚,竟然就收到了台灣第一學府的邀請。更何況,台灣大學可是我當年根本考不上的學校!

我對我爸說:「沒想到當年無法去繳註冊費,是因為我今生要去領講師費。」

這段故事我後來分享在Facebook粉專,也引起讀者們一片好笑、好評與迴響。

不止這一次,第二次則是隔年受邀擔任台灣大學《嗨教育》節目的對談來賓,主題是〈談大學生心理壓力〉。主持人加上來賓,總共有四位,分別是台大醫學院毒理學研究所姜至剛教授、台灣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伊慶春老師、台大心輔中心黃揚文臨床心理師,以及由外部聘請的心理學專家我。

就在節目開始錄影前,我趁機請教節目企劃人員:「為什麼是我呢?」畢竟出書的心理師這麼多,比我資深的、比我有名的、銷售量比我好的大有人在,為什麼偏偏是我呢?雖然還是有點沒自信,但更多的則是基於好奇。

記得團隊人員這麼跟我說:「老師,我們事前規劃節目開會時,研究過許多心理師在節目上的表現,我們特別喜歡妳的口條及風格。」這個回饋讓我相當地感動,也讓我再次收穫到,做自己的珍貴與美妙。

我並沒有在出書後,因為時常受邀上節目,開始刻意讓自己說話字正腔圓、語氣溫柔婉約,依舊秉持著「文章用字遣詞優雅,但是本人說話卻很搞笑」的風格。它讓我不需要額外花費心力去模仿別人、去成為別人,而是全神貫注、全力以赴去準備我要分享的內容。

寫書的此刻,我去台大分享(領講師費)的次數已經多到數不清,甚至還少算了一次,幸好有筆記本與行事曆幫我回顧,精確整理出五次。

只要一%就行動

許多人都跟以前的我一樣,沒有信心接下前所未有的邀請,第一時間的反應就是逃。然而後來的我,再也不逃了。誠如我在演講、Podcast受訪時都曾提到過的,如果這件事、這項邀請沒有傷天害理,也沒有違背良心,那麼你到底在怕什麼呢?

我生命中的貴人也是知名講師謝文憲的經典著作之一《人生準備四十%就衝了!超乎常人的目標執行力》點醒了我,同時融合我的體會,那就是跟隨自發性,只要一%就行動。什麼是自發性?就是有一股躍躍欲試、想要去做的衝動。自發性是來自內在的呼喚,來自大我的聲音。

一%是一個比喻,也是一個觀念。一個巴不得分享給你、注入到你靈魂深處的嶄新觀念。所謂的一%,是指當你的內心出現一%的衝動、一%的渴望、一%的心動、一%的想要、一%的信心,就去付諸行動的事,好比當你看到一場讓你感興趣的演講,立刻就報名;當你渴望去日本金澤旅行,今晚就訂好機票或開始找旅行社代為處理;當你渴望轉換工作,就著手更新履歷、上網蒐集職缺資訊,找朋友交流、請益相關消息。

如果有需要考慮的地方,那就是內心的衝動、渴望、心動與想要的項目不能傷天害理。若是有違法律及良心的事自然需要深思熟慮,正好可以藉此看到內心深處的寂寞、忌妒、擔憂……等心理議題,驅使你想要做出損人不利己的事,比如肖想別人的伴侶、想要寫黑函、造謠以拉垮競爭對手。

對於現在的我來說,只要有一%的渴望、有一%的信心就行動。等太久,機會都是別人的。你的糾結點常常是自己「現在」的能力不夠,還有被分心所干擾、過度在意別人的眼光、執著於必須一舉成功。

我特地標出「現在」,就是希望讓你看見,遇到挑戰、收到邀請、還有渴望去做的當下,其實還有一段足夠好好準備的時間,這能幫助你接下來更審慎、更精準地安排往後的活動與行程,有多少時間,要用來好好準備;有多少時間,可以用於玩耍及休閒。

分心干擾,則是現代人的重大課題。所以我更有意識地使用社群及網路,必要時斷網來幫助自己專注。在意別人的眼光是正常的,但過度在意就是問題,你可以時時問自己:「如果今生要為別人而活,那麼誰來為你而活呢?」還有對我而言相當受用的臨終後悔清單,許多人在臨終前最懊悔的,往往都是當初想做卻沒去做的事,別人的碎嘴及想法完全不在清單中。至於終生保固、一舉成功、一次到位的思維,請趁現在用力拋下吧!

生命就是動態的歷程,相信你一定聽過「無常」兩個字,而無常就是「變化」;沒有永遠火紅的產業,沒有終生保障的飯碗,即使是相愛的人,都可能提早離開人間。真正讓你終生受用的,是擁抱變化,持續行動的觀念。

行動,會帶來更多行動;

邀請,會帶來更多邀請;

成果,會帶來更多成果;

越級打怪,你會成長得更快

如果你問我,二○一九年第一次收到台大邀請時,心中有沒有過忐忑不安,甚至想要乾脆裝忙,推掉邀請的念頭?我可以誠實地回答你,當然有。推掉了,一了百了,立刻如釋重負,感到輕鬆;馬上解除站在台大講堂上,將會有無數眼睛盯著我,讓我頭皮發麻的焦慮、恐懼和莫大壓力。

然而,二○二五年現在的我多麼感謝那時的自己。因為迎接挑戰,因為付諸行動,才累積了更多的勇氣及自信。不僅如此,也因為答應了第一場演講的行動,帶來了後續第二場、第三場……乃至於第五場的邀請,這就是所謂的正向發展,進入正向循環。

經過五次的台大邀請,我深刻體認到,與其說我充滿自信,倒不如說,我越來越找不到理由對自己毫無信心。

試想,別人會對你提出邀請,就代表他們欣賞你、肯定你的能力、表現和價值,不然他們為什麼不去找別人呢?(該不會是因為我比較便宜吧~誤)

對自己的真正肯定,包含你能對自己感到自豪,能承認自己的潛在能力、完整性和價值,而不是假的謙遜。

「不只是做喜歡做的事,而是『成為自己會喜歡』的人,以此引導你的人生。」

六年前我突然有感而發,寫下上面這段話。成為你會喜歡的人就包含了去做任何能為你提升自信、累積勇氣的事,而這裡面都包含了同一個元素,就是「行動」,要去執行。這些事可能具有挑戰的性質,簡言之,不容易。然而,你可以從微小的挑戰開始,慢慢地晉級,主動增加比先前多一點點的難度就好;同時你也願意迎接、歡迎更高的難度來找你。別忘了,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合抱之木起於毫末。

當我經歷過五次的台大邀請,無論是不同主題的演講,或是擔任與會來賓。如今的我受到國內任何一所學校邀請,校名的威望已經震攝不了我,也勾不起我內心深處的各種不自信與恐懼。

持續行動,就能提升內心的強度,活出越來越有自信、也更加喜歡的自己。

close
貨到通知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