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一張便條紙,Google的利潤從600萬美元增加到9,900萬美元。到了2014年,「關鍵字廣告」每天進帳1億6000萬美元,占了Google 90%的收入。

為什麼一張便條紙、甚至一組辦公室座位,能讓Google打造出高效團隊?《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丹尼爾.科伊爾,用四年時間研究Google、NBA、海豹部隊、迪士尼等成功組織,發現,高績效的團隊的化學反應,來自於建構出一個具有明確關鍵特徵的環境,傳遞出簡單的訊息:我們很穩定的連結在一起。你在這裡很安全。 


▍這部門什麼都沒做,就創造破億美元的收益?

2002年5月24日,Google創辦人賴利.佩吉在加州山景城灣岸公園大道2400號的Google廚房牆上釘了一張便條紙,上面寫著:

這些廣告遜斃了

在佩吉將便條紙釘上廚房牆上的那一天,Google與Overture之間的競爭進展得並不順利。Google稱為關鍵字廣告(AdWords)引擎的專案,正在完成配對搜尋詞條與適當廣告的基本任務上苦苦掙扎著。例如,如果你輸入「Kawasaki H1B」摩托車的搜尋字眼,你會收到律師幫你申請H-1B美國簽證服務的廣告,而這失敗將會毀掉整個專案。

於是佩吉列印出那些失敗案例,大大地寫下了前述那幾個字,再將這份東西釘在廚房的公告板上,便離開了公司。

傑夫.狄恩是Google辦公室裡最後見到那張便條紙的幾位人士之一。狄恩並沒有立即處理關鍵字廣告問題的動機。他在另一個所謂搜尋部門工作,那是公司中很不一樣的領域,而且他正忙著處理自己的迫切問題。狄恩走進廚房沖泡卡布奇諾時,瞥見了佩吉的便條。他翻看附在下面的頁面,邊看腦海中邊閃過一個念頭,他模模糊糊地感覺不久前自己曾遇過類似的問題。

狄恩走回辦公桌,開始嘗試修正關鍵字廣告引擎。他沒有尋求任何人的許可,而是直接投入工作。

他為了和一個沒有人期望他處理的難題進行角力,忽略他背後堆積如山的工作。他在任何時間都可以放棄,也不會有人知道。但是他沒有。事實上,他還在星期六進辦公室,花好幾個小時處理關鍵字廣告的問題。星期天晚上,他和家人晚餐,哄他兩個幼小的孩子睡覺。晚上九點左右,他開車回到辦公室,沖泡了另一杯卡布奇諾,然後熬夜工作。他在星期一凌晨五點零五分發出一封列出建議修正內容概要的電子郵件,然後開車回家,上床睡覺。

在狄恩修正後的一年內,Google的利潤從600萬美元增加到9,900萬美元。到了2014年,關鍵字廣告每天進帳1億6000萬美元,占了Google 90%的收入。

▍這就是一切開始改變的時刻

在Google內部,有一個人對這個歷史性的週末,印象如此模糊到他幾乎記不起來。那個人恰巧就是傑夫.狄恩。

「但是老實說,我並沒有記得很清楚,因為我覺得那沒什麼大不了的。沒什麼特別也沒什麼不同,很平常。像那樣的事情一直都在發生。」

你在還沒有嘗試下,就更加努力地想要解開謎題。你的大腦深處開始醒覺。你得到兩倍之多的激勵,工作時間延長50%,投入更多精力也更加享受,而且還持續獲得滿足感。兩週後,你會想接受類似的挑戰。在本質上,那片紙張將你改造成一個更聰明、更進入狀況的你。

【延伸閱讀:NBA馬刺隊波波維奇,以三項訊息有技巧的與隊員產生連結,打造歸屬感

 


▍打造成功團隊最重要的事,與辦公桌的位置大有關係?

冷戰期間,美國與蘇聯為了建造史上最強大的武器與衛星系統,在所有事物上進行了數十年的競賽。在兩國內數百項國家與私人企業的計畫中,工程師花了數千個小時致力於從未有人解決過的複雜難題。

競賽的中途,美國政府決定針對這個過程的效益進行調查,於是徵集人員來研究為何特定工程計畫能夠成功,而其他的卻不行。第一位正式著手進行這項研究的人員之一,是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湯馬士.艾倫。

艾倫不是個典型的象牙塔學者。他計量解決方案的品質,然後試圖找出成功的計畫所具有的共同因素。有個模式立刻變得鮮明:最成功的計畫都是由那些艾倫稱為「高度溝通者群組」的人所促成的。這些群組中有著像Google的賴利.佩吉和傑夫.狄恩之間的化學反應與凝聚力。他們都有以飛快的速度為複雜難題指點迷津的本領。

艾倫在數據中挖掘,想找出他們的訣竅為何。他們為同樣的期刊撰寫過文章嗎?他們是否擁有某種程度的聰明才智?他們是否就讀相同的幼稚園,或是獲得同樣程度的學位?他們擁有最豐富的經驗或最好的領導技能嗎?

這些因素似乎都很合理,但是艾倫卻沒有發現任何在凝聚力方面具有關鍵意義的東西--只除了一項因素。

就是:他們辦公桌之間的距離!


起初他不相信這一點。團隊化學反應是相當複雜又神祕的過程,所以他期待原因也會一樣的複雜神祕。但是他探索愈多數據,答案就更加明顯。

▍酷斃了的辦公室,暗藏這組「艾倫曲線」

艾倫告訴我們:「與眼神接觸一樣簡單的東西非常、非常重要,比你以為的還要重要。如果你可以見到其他人或是他們工作的區域,你就會想到他們,而這有很大的效果。」

艾倫決定挖得更深入一些,測量距離與互動頻率之間的關係。「我們可以檢視人們溝通的頻繁程度,然後檢視他們彼此之間的距離。我們不知道他們坐在哪裡、位在哪一層樓,只透過溝通頻率來看。」但是當他們移去其他樓層時,「我們很驚訝地發現溝通頻率快速衰退。」艾倫說:「事實證明,垂直分離是非常嚴重的。就算你在同一個機構中,只要身處不同樓層,就彷彿處在不同的國度裡。」

艾倫測定不同距離的互動頻率,最後畫出一條如陡坡般的曲線。線條前端幾乎垂直,而末端平坦。這條線就是廣為人知的「艾倫曲線」(Allen Curve)。

艾倫曲線的關鍵特徵,是發生在八公尺處的陡峭下坡。圖表顯示,在小於八公尺的距離內,溝通頻率會有所提升。如果大腦以合乎邏輯的方式運作,我們可能會預期頻率與距離以穩定的速率在改變,然後畫出一條直線。但是如同艾倫所展示的,我們的大腦並非是合乎邏輯地運作。特定的鄰近度會使溝通頻率產生巨大改變。將距離增加到五十公尺,溝通就會停止,就像水龍頭被關上一樣。將距離減少到六公尺,溝通頻率就會飆升。

換句話說,鄰近程度就好像是一種連結的藥物。只要接近,我們的連結傾向就會發生作用。

▍親近程度有助創造連結效益

科學家指出,艾倫曲線遵循著演化的邏輯。在人類大部份的歷史中,持續的鄰近程度都是歸屬感的指標。畢竟,除非彼此感到安全,否則不會持續靠近別人。

Google以簡短、直接的表達溝通(成員們面對彼此,對話與姿勢充滿活力)。Google是建立歸屬感線索的溫床,裡面的人肩並肩地工作,安全地連結在一起,沉浸於專案之中。

文化不在於「你是什麼」,而是「你做了什麼」,一張廚房的便條紙的激發,或同事之間的物理距離,就能達到高效團隊默默在做的三件事之一:「打造歸屬感」的線索。

--整理自《高效團隊默默在做的三件事:Google、迪士尼、馬刺隊、海豹部隊都是這樣成功的

相關專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