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少年爭風吃醋打死人,殺人罪起訴。「工作起爭執,放話要你死挨告」「嬰兒哭鬧,保母憤怒摔嬰致死。」「為搶車位,兩男爆走持棍棒互毆。」因為爆怒生氣而發生的傷害罪、命案,在台灣已經氾濫到稱不上新聞。youtube上搜尋「行車記錄器」,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行車糾紛中,駕駛人失去理智,輕則狂按喇叭,下車叫囂 (不是下車理論),重則逼車、持槍刀威脅。

爆走生氣能解決問題嗎?或許有些人認為先凶先贏,輸人不輸陣。事實上極端的憤怒與突發的暴力行為,只是突顯一個人無能為力宣洩情緒與處理問題。就像人類學家曾經研究的柬埔寨社會一樣,男人把面子看得比性命更重要,寧願用暴力衝突來彰顯自己的能力,也不願和對方、和自己的內心去和解。這也是亞洲社會普遍較西方社會缺乏的「和解的智慧」。

請看西班牙的心理專家
貝納鐸,提供一套方法,讓你用正面的方式消氣,有效解決問題與衝突。

以下摘錄自《毒型情緒》一書。

生氣了該怎麼辦?

憤怒不喜歡被控制,所以面對有毒的憤怒,最糟的做法就是試圖控制它。然而,我們知道憤怒爆發的後果如何,必須設下界限。因此,我們得在怒氣發作之前,選擇自己要有的反應。

第一:選擇處理憤怒的方式
該如何處理憤怒?有四種選擇:

1.採取被動方式:這種人會把怒氣忍下來,讓人無法察覺他正在壓抑憤怒。許多人都習慣不發脾氣,把怒氣封存在體內,但這很容易讓身體生病。這種不讓怒氣發作的人往往很憂鬱,不知道自己生氣了。


2.採取「被動攻擊」方式:這種人會先壓抑怒氣,只為了之後用諷刺的口吻表達自己的不滿。他們會壓著性子再三琢磨,讓憤怒的毒藥一點一滴累積,磨刀霍霍地等待時機成熟,然後便會爆發,以間接或「小小踢一腳」的方式表達憤怒。

3.採取直接爆發的途徑:遇到挫折,就會直接以破壞、毆打或傷害的方式表現出來。這種人容忍度很低,無法接受別人對他說「不」,非常固執。

4.採取可以讓自己獲益的方式:這種人會以言語表達憤怒,並讓憤怒成為克服難關的力量。問題不在表達怒氣,而在於壓抑憤怒。他們懂得適時說出自己的感受,也會給自己時間了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自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然後去找一個適當的人,以一種不那麼有攻擊性的方法宣洩情緒。



第二:選擇策略
人一生氣便會忘了運用智慧或常識,因此要記得:

1.質疑憤怒:在無法忍受的瞬間,要問問自己:「我到底在氣什麼?那真的是值得生氣的理由嗎?」讓我們生氣的原因常常都是假的,真正讓我們不愉快的另有其事。如果那件事不是太重要,我們可以放下;但假如真的關係重大,請看下一步。

2.宣洩憤怒:我們必須讓怒氣釋放出來,如果沒有及時處理,讓自己恢復原先的平衡狀態,之後憤怒就會以身體病痛的形式顯現出來,例如頭痛、胃痛或肌肉痠痛。憤怒不是一種你必須引以為恥的情緒,如果你可以適度控制。這種情緒常常源於你自認為應該獲得某樣東西或某種待遇,卻不可得,或是覺得別人不認同你、冒犯了你。

3.把憤怒說出來:我們不該把怒氣留在身上,應該以「有建設性的方式」說出自己到底在惱怒些什麼。這是很重要的一點!例如,我們都可以說:「我需要你安靜一點。」「我覺得你應該對我好一些。」但表達時千萬不要指桑罵槐,也不要責備、怪罪,只要正確說出自己的要求就好了。如果你一開口便說:「你做了這個或那個。」那樣便直接關上了溝通的大門。你可以選擇如何反應:隱藏怒氣,或是選擇能解決問題的句子。正確表達怒氣可以提高自尊,也能創造與其他人和平相處的氣氛,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讓自己得以平靜。

4.選擇時間與地點:憤怒是會傳染的。如果有人正在生氣,最好離開現場。看到發怒的人,不要叫他冷靜下來,這樣做只會讓他越來越生氣。你只要告訴他,你想要先離開一會兒,不然你也會開始生氣,而兩個憤怒的人根本無法溝通。然後,就裝出一副「沒關係的臉」離開現場。

5.多收集一些資訊:我們常常因為偏見或倉促地評判某人,就發了脾氣。請不要急於解讀。

6.讓身體也停止搏鬥:有些人在心理上不再搏鬥之後,身體裡的搏鬥卻持續進行。離開充滿壓力的情境之後,必須切斷所有感官連結,排出所有能量,從事可以讓自己抽離的活動。

抱持著狂暴的情緒會讓人筋疲力竭,也會波及身體。或許,讓你痛苦的人並不知道你怎麼了,所以你要負起責任面對自己的感受,而不是等著別人改變,讓別人負責處理,因為只有你才能處理自己的情緒。

第三:選擇要留下些什麼

人的行為都是經過選擇的結果,就像我們吃了些什麼,體內就會留下某些營養或某些毒素。透過每天接收的資訊、各種習慣的養成,造就了我們的行為模式,而這些行為也會傳給我們的小孩。

你每天都做出好的示範嗎?還是別人一攻擊,你就暴跳如雷……

從出生那一刻起,我們就已經開始跟身邊的人互動,學習與人交流,並從周遭的人身上學習社會運作的方式。因此,最先擔負起示範工作的人,便是我們的父母。

父母親都會建立小孩的是非觀,教導孩子解決衝突的方法,傳遞實踐「道德」的具體方式,告訴他們有些事情可以做,有些事情則是壞事,例如打架、說謊、偷竊、傷人、謾罵等。但孩子行為的養成並非來自言語,而是來自父母的行為。因此,為人父母者要記住:

1.遠離「視情況而定」的道德標準:不對就是不對。如果你的小孩從學校拿回一樣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最好要他隔天歸還,並且告訴他,物主一定很想找回那樣東西。可是,今日有很多準則崩壞,就是因為大人不在乎這些小事。我們會對小孩說:「好吧,不要哭了,只是輛小車,應該沒關係……」這是錯誤示範。我們不該有「視情況而定的道德標準」,就算別人對你說謊,你也不能說謊;就算自己的東西被拿走了,也不能去拿不屬於自己的東西。記住,不對就是不對。

2.負責任:意思就是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我們往往只教導小孩在做錯事情的時候要道歉、要有「愧疚感」,然而,只是愧疚沒有用,還要學會承擔問題。他們必須知道,自己所做的每一個決定都有其後果,而每一個結果都源自他們的決定。

為人父母者要教孩子了解:這個世界上沒有人可以「導致我這樣」或「讓我覺得那樣」,只有我可以遙控自己的情緒世界。



解毒密技:以正面的方式解決問題與衝突

憤怒可以有正面或負面的表達方式,我們非常需要學會以正面的方式處理,而不要傷害自己及身邊的人。

如果帶著憤怒過生活,不斷喚醒有毒的情緒,繼續讓怒氣危害健康,最終受傷的永遠是自己。而且,身旁的人也會遠離我們,因為沒有人喜歡和一天到晚生氣的人交往,和愛咆哮的人相處,和充滿暴戾之氣的人做朋友,和只會批評與虐待他人的人成為伴侶。


以下提供幾項建議:

.丟掉舊觀念:如果不這麼做,就無法接受新的想法。很多問題來自我們舊有的觀念,再愚蠢、再不合理的想法,只要在腦子裡待的時間夠久,我們便會相信那是真的。所以,要移除任何錯誤的想法,常常和別人交談,以創造健康、正確的觀念。

.不否認問題存在:要承認問題確實存在,但不要一直停留在問題之中。

.想想事情或許不是針對你:有人和你發生摩擦時,不要立刻認定對方是衝著你來的。要學會傾聽,有傾聽能力的人,才可以得到資訊。傾聽代表不打斷他人、不預設立場,給別人機會用最好的方式表達憤怒。

.遠離自虐:如果有人無法解決別人對他使用暴力的狀況,問題其實來自他自己。他可能自我束縛,認為自己只能活在傷害性的暴力之中。你或許覺得要以和為貴,所以選擇忍受憤怒與焦慮。這是條捷徑,但這無法提供你改變或調整生活所需的能量。除了你之外,沒有人知道你的想法與情緒。選擇較長的路雖然意味著會比較累,也需要更堅定的意志,但可以確定的是,它能把你帶向成功。

.你對未來的看法會造就你的「現在」:如果你被拒絕了,那表示有另一件事正等著你去做;如果被公司資遣,不必覺得受傷,因為你可以看看別的行業。被別人否定,是為了讓你發現其他人怎麼看你,讓你學會調整自己,這全是為了幫助你變得更好。不要讓別人決定你的行動,他們現在或許拒絕你,但之後會需要你。

.把所有憤怒放到解決方案上,因為你生來是要做大事的:讓自己自由地行走、談話、接受,以及拒絕你不想要的一切。我們碰到的所有問題,解決方案都存在正面思考當中。因此,要以正面的方式談論自己,給自己正面的動機,並以正面的方式思考。

兩名旅人一起走在沙漠中,突然間,兩個人爭吵了起來,其中一人賞了另一人一巴掌。受攻擊的人沒說什麼,只是在沙子上寫著:「今天,我最好的朋友打了我一巴掌。」

之後,兩人繼續往前走,抵達一個綠洲,決定在那裡洗澡。被打巴掌的那個人差點淹死,他的朋友救了他的命。醒過來之後,他用短刀在石頭上刻下:「今天,我最好的朋友救了我的命。」

他的朋友好奇問道:「為什麼之前我打你的時候,你寫在沙子上,現在則是刻在石頭上?」

他笑著回答:「好朋友冒犯或傷害我們時,要把這件事寫在沙子上,讓它隨風而逝;但如果經歷很重大的事,就應該刻在石頭上、刻在心裡,讓世界上任何一道風都無法磨滅它的存在。」

本文出自西班牙暢銷書《
毒型情緒:侵蝕你美好人生的15種負面有毒情緒

延伸閱讀:你也是一忙就焦慮的人嗎?告別有毒情緒的紓壓良方



用「鄉晚那個卡」買書,天天享有【通關密語】優惠,速見「鄉民晚報APP那個卡:圓神書活網」




相關專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