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商品編號:T0700089

未來年表:人口減少的衝擊,高齡化的寧靜危機

未来の年表 人口減少日本でこれから起きること
作者 河合雅司
出版日 2018-01-01
定價 $300
優惠價 79折 $237
  • 分享至
數量
無法銷售

相關專欄

  • 試閱

書活網特推


〈編輯室報告〉給臺灣的未來年表

人口減少,對我們的生活究竟會帶來哪些影響?人少了,就不會像現在這麼擁擠,生活會比較舒適;空屋率高,房價應該就會變低,也比較好買?

或許如此。但另一方面,少子化和老化速度過快,將來便無人能支撐整個社會,高度依賴年輕人力的職業(例如國防、醫療救護、警備、交通等等)無以為繼,社會安全無法獲得保障,人人自危。工作年齡人口減少,意味著繳稅的人也減少了,國家稅收不足,連預算都無法編列,該維護的基礎建設只能放著不管,故障毀壞成為常態。

因為人口過少,消費規模也變小了,大家賺的錢當然更少,目前三步一家、五步一店的便利商店和速食店被迫關門,電商與物流服務前後端的人力也不足,24小時到貨的服務走入歷史;醫療院所也逐漸減少,即使是小型診所,也變得離家甚遠。此外,由於搭乘大眾運輸系統的人變少了,許多路線被迫裁撤、減班;捷運和火車的班距變得更長,甚至為了省電省人力,電梯和電扶梯形同虛設,除了月臺外都是一片黑漆漆的。

更別提社會保險破產、長照人力缺口、孤獨死、下流老人……等更深刻的問題。

另外,有些影響已經在偏鄉發生,也往往是城市所看不見的:鎮上唯一的學校從「國小」變成「分校」,再變成「分班」,最後完全廢校。拔個牙得搭20分鐘的車到隔壁鎮,便利商店得開30分鐘的車才找得到;公車2小時才來一班,下午4點就收班;入夜後,整個城鎮宛如鬼城,所謂的「隔壁鄰居」其實只有頹圯的空屋……

這樣的生活真的能算得上舒適嗎?再退一百步來說,能算得上安全嗎?

本書很清楚地讓讀者知道,高齡少子化所帶來的社會衝擊不會只和某些人有關,而書中所提出的預測不但很可能在日本成真,也極有可能在臺灣成真。因人口減少而變得「地廣人稀」的生活不會只有浪漫的美好,還有更多不得不面對的問題。現在輪到我們想想了:政府與民代究竟在高齡少子化問題上做了哪些努力?這些努力的方向對嗎?這些措施真的對人民有益嗎?如果總樂觀地想著「以後的事以後再說」,我們就只能落得不斷被越來越惡化的未來窮追猛打的下場。

看更多

內容簡介

◆內附「臺灣版未來年表」、各領域專家推薦QR Code,一掃就讀!

◆日本6個月狂銷30萬冊!亞馬遜2017年度暢銷書,商業類第1名!
◆小野(作家)、劉黎兒(資深媒體人及作家)、蔡宏政(中山大學社會系教授)、邱俊榮(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委) 誠心推薦

這是一場影響力驚人的「寧靜危機」,
沒有察覺的人,終將被它慢慢腐蝕。

「少子化」「高齡化」也許已經讓你聽到耳朵長繭,
但你可能不曾想過:它們將如何左右我們的未來?

2020年  半數女性超過50歲
2027年  血庫嚴重缺血,重要手術無法進行
2030年  銀行、醫院、安養院一一從地方消失
2033年 每3戶就有1戶空屋
2039年 火葬場嚴重不足
2050年  食物缺乏,捲入世界糧食戰爭 ……

少子化、高齡化所帶來的社會與經濟問題,絕對超乎你我想像!
不要天真樂觀地以為,人變少了,生活就會比較舒適。
看看日本經驗,你將獲得終身受用的啟發與提醒!

作者身為日本人口研究專家與《產經新聞》評論委員,
在深入研究後,他發現人口減少不只是單純變得「地廣人稀」,
結構失衡更將成為拖垮整個國家的核心問題。

20年內,日本的社會可能變成:

■每5人就有1位老人,孤獨死成為常態。
■捐血量驟減、血液製劑嚴重缺乏、醫院人手不足,連救護車也叫不來。
■勞動人口大幅減少、消費冷卻、稅收減少、各級政府逐漸失能。
■空屋率過高,卻沒有人力和經費可處理,鬼城處處,形成治安死角。
■由於人口過少,不只銀行、百貨公司、安養院,連漢堡店都開不下去。
■警備、消防、國防、醫療等仰賴年輕新血的工作後繼無人。

本書透過年表形式,系統化呈現不同時間可能會發生的問題。
雖然這些推論看起來很可怕,但絕非空穴來風,
高齡化所帶來的衝擊遠比想像中更大,受影響的將是不分年齡與性別的全體國民!
作者並提出「10個未來處方箋」,
引導大家思考自己和整個社會的該如何面對,找出可能的解決之道。

日本花了11年才進入超高齡社會,
但臺灣預計只要8年,之後總人口數將開始走下坡;
15年後,每4人就有1人超過65歲;
25年後,每3人就有1人超過80歲;
30年後,每1.7人就要扶養1名老人!

這樣的未來,我們現在能不警惕因應嗎?   

◆各界推薦

小野(作家)、劉黎兒(資深媒體人及作家)、蔡宏政(中山大學社會系教授)、邱俊榮(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委) 誠心推薦

〈臺灣跟日本一樣,也在縮小、滅絕中──這本書是臺灣預言書,寫出了當政者不敢面對的真相〉  
劉黎兒(資深媒體人及作家)

任何關心臺灣的人拿起這本書,一定會不斷點頭,因為這本書不僅是在寫日本,也是在寫臺灣。現在或未來在日本發生的每一件事,都是臺灣即將發生的;甚至有些現象,在出生率全世界最低的臺灣或許來的更快。日本在縮小、滅絕中,臺灣何嘗不是,或該說臺灣更是,這本書就是在預言臺灣!

對照本書就可看出,臺灣也在縮小,走向滅絕化;這不是唱衰臺灣,而是面對臺灣。現在政府所有的計畫都枉顧人口減少和超高齡化的現實,仍以人口增加為前提,制定錯誤的政策。也因此,比起日本人,臺灣人更應閱讀此書,唯有所有人都理解、面對臺灣的現實,才能阻止錯誤的政策走向;和日本相比,臺灣的少子化,也就是縮小、滅絕是更為急切的。

〈未來40年政治、社會與經濟的衝突來源〉  
蔡宏政(中山大學社會系教授)

許多人都把老化的問題簡化成孩子生太少,所以創造出一個「少子化」的名詞。事實上老化在各方面的衝擊遠大於鼓勵生小孩、給育兒津貼與公托等養育議題。這本書的主要貢獻就在於告訴讀者,當老年人口的比例逐漸增大時,將產生各種什麼樣的衝擊,例如國防、治安、防災與醫療急救機能的下滑。

老化是臺灣未來40年最重要的政治、社會與經濟變遷因素。以目前臺灣政府治理失能的程度,可預見的是與老化相關的服務,將通過商品化的市場服務與民眾的自力救濟來提供,這將進一步導致福利供給的「社會階層化」。現在30歲以下的年輕人終生將籠罩在老化的幽靈之下,這一困境也將成為臺灣未來40年的政治、社會與經濟的衝突來源。至於要了解有哪些可能的衝突場景,就先來讀讀本書吧!

〈繼續追求擴張,或是正視人口劇減趨勢?〉  
邱俊榮(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委)

臺灣面對的高齡少子化問題還較日本嚴重。這本書對我的第一個啟發是日本對於面臨問題的前瞻思考與積極面對。這樣的態度非僅在高齡少子化問題,對於能源短缺、青年就業、區域平衡發展等問題亦復如是,值得我們借鏡。

本書很具前瞻性地指出高齡少子化的具體衝擊,其實很多效應都是可依直覺想見,而臺灣也難逃避的,例如大學的倒閉危機、獨居社會、住宅過剩;但更重要的是那些我們至今可能還未能慮及的嚴重影響,諸如因必須照護而產生的離職潮、技術人員產生缺口使得技術大國地位動搖、血庫存量常態性不足、醫療照護設施不足等。

最值得深思的是,作者建議應該正視人口劇減趨勢,將日本改造成小而美、有效率的國家,揮別過去以「擴張」得到的成功經驗,策略性地縮小規模,「畢竟很多人口規模小於日本的國家也都過得很富足」!這樣的思維又何嘗不適用於臺灣?對於仍不斷追求擴張的台灣,我們或許應該試著培養跳脫傳統思維的勇氣。

作者簡介
河合雅司

《產經新聞》評論委員,專長為人口政策、社會保險政策。現任大正大學客座教授、厚生勞動省討論會委員、農林水產省第三方委員會委員,以及表彰偏鄉醫師的「日本醫師會 紅鬍子大獎」評審委員。並曾任拓殖大學客座教授、內閣官房「日本版CCRC構想專家會議」委員。

主要著作包括《未來年表》《地方消滅與東京消滅》《中國人國家──日本的誕生》《醫療百論》《日本的少子化》等書。目前也在每月第三個星期日於《產經新聞》進行專欄連載:〈河合雅司的週日講座:少子高齡化時代〉。


譯者簡介

林詠純

臺灣大學物理系、地質系雙學士,日本九州大學藝術工學府碩士,曾在民間研究機構擔任日文研究助理,現為專職日文譯者。譯有《杜拉克過時了,然後呢?》《了不起的未來筆記術》《洗腦》《2020東京大改造》等書。

葉小燕

專職譯者、臺灣高等法院特約通譯。譯有《被討厭的勇氣》《被討厭的勇氣 二部曲完結篇》《讓孩子成長的阿德勒名言》等書。

yen0407@yahoo.com.tw

看更多

得獎紀錄

★2018金石堂社會哲思Top26

★2018博客來年度人文社科類Top47

日本Amazon2018上半年商業書最暢銷 Top2
日本Amazon
2018上半年暢銷總榜Top6
日本Amazon2017商業經濟類冠軍書.總榜Top10

誠品選書推薦.博客來社科類Top10

看更多

規格

商品編號:T0700089
ISBN:9789861372464
240頁,25開,西翻,平裝,單色印刷
看更多

電子書

 

看更多

目錄

前言 沒有人能置身事外

第1部 人口減少時程表

序幕 2016年,出生人數跌破100萬人

2017年 日本變成「老太太大國」

2018年 國立大學將面臨倒閉危機

2019年 開始缺乏IT技術者,技術大國的地位動搖

2020年 每2位女性就有1位50歲以上

2021年 照護離職潮爆發

2022年 日本正式進入「獨居社會」

2023年 企業的人事費用邁向高峰,經營陷入苦戰

2024年 邁向每3人就有1人名高齡者的「超高齡者大國」

2025年 終於連東京都的人口也開始減少

2026年 失智症患者高達700萬人

2027年 輸血用的血液不足

2030年 銀行、百貨、安養院都從鄉鎮消失

2033年 全國每3戶住宅就有1戶是空屋

2035年 「未婚大國」誕生

2039年 火葬場嚴重缺乏

2040年 半數自治體面臨消滅危機

2042年 高齡人口約達4000萬人最大值

2045年 東京都民中,每3人中就有1名高齡者

2050年 捲入世界糧食戰爭

2065年~ 外國人將占據無人國土

第2部 拯救日本的10個處方箋

序幕 為了成為微小卻閃亮之國的第5個選項

戰略性縮減

1. 減少「高齡者」

2. 擺脫24小時全年無休的社會

3. 明確劃分非住宅區

4. 跨區域進行自治體合併

5. 徹底執行國際分工

維持富饒

6. 活用「工匠技術」

7. 以公費生制度培育人才

擺脫東京單一集中化

8. 推動中高齡人口移居地方計畫

9. 建立「第二市民」制度

少子化對策

10. 第3胎以上補助1000萬圓

結語 給肩負未來的你們

後記 成為了解「人口減少問題」的開端

看更多

各界推薦

讀者聲嘶力竭推薦:

*設計未來人生,不可或缺的一本書!

*希望二十、三十歲的年輕人都能來看這本書,知道自己將面對怎樣的未來,可以及早因應。

*公司擬訂未來事業計畫一定要看這本書,非常具有參考價值。我已經將「戰略性縮小」概念,運用在我們公司裡。

*我希望所有的人都能看這本書,這樣才能有正確的觀念,形成共識去監督政府,不會被政客的撈錢大計所騙,或政府作了錯誤政策,還在旁邊鼓掌,最後遺害子孫。

*沒有比這更重要的訊息了。一定要讓全家的人都了解,才能走正確的路。

*正確理解事實,戰略性的轉型為小而美的組織,不管是國家或企業。這就是這本書的精華!

*這本書主要參考「國立社會保障・人口問題研究所」〈日本未來推算人口〉的數據,言之有物,資料確實,可信度極高。不是寫來恐嚇人的書,卻讓我覺得比看「貞子」或「鬼哭神號」還害怕。

*少子高齡化已經是常識,但到底有多少人具體意識到它有多可怕。這本書把這種漠然的不安,給出了明確的輪廓,難怪會如此熱賣。

*把抽象的數據資料,轉化成容易想像的實例,是這本書暢銷的一大主因。雖然有很多嚴厲的分析,但也提供了我很多新的創意發想,對將來規劃很有幫助。

*我覺得這本書是今年最有用的商業書,因為提供了我許多開發商品的 hint。舉出版界為例,如果少子化加劇,女性高齡者越來越多,那麼以她們為訴求來企劃書,自然商機比較大。這樣以十年後、二十年後的社會變化來思考商機,一定可做出許多有市場的產品。

*看了這本書我才知道,為什麼明明業績也不怎樣,許多日本企業最近還是努力徵人,為他們知道在不久的將來,一般的勞動世代(20-64歲)一定會不斷減少,所以必須事先儲備。難怪作者會稱之為「寧靜革命」。

*這本書,正在社會上工作打拚的人要讀,未來即將成為社會人的學生世代,也一定要讀,這樣才能了解問題有多大,獲得正確的認知,逐漸產生解決問題的意識。

*太有價值的一本書。看了雖然會感到不安,但絕對會成為我未來人生規劃的指南。

*非常具有衝擊性的內容,我第一個想的,就是一定要讓我的孩子和家族成員知道這件事的嚴重性,讓孩子知道怎樣選對未來發展的方向,在婚姻、生育上也有更全面性的考量。

*日本接下來會發生的事,是史無前例的,所以不能等事情發生了再因應,一定要掌握時程,排好優先順序,好好處理,否則問題會從四面八方急湧而來,根本無計可施。這本書太重要了,其實我們不敢期待政府作什麼(多少還是對選舉抱著一線希望),但我們個人、家族可以同心協力,及早考慮因應。這也是唯一的應對之道。

*炒股社群推薦我們閱讀的書,但除了跟投資有關的事,還記載了很多有用的資訊,特別對預測未來的經濟走向非常有幫助。每個數字,都充滿啟發,無與倫比的有趣!

*作者提供的十點建議,我覺得不一定可行,但提供了非常好的思考方向。想到百分之九十的高齡者都會成為下流老人,覺得未來真的很悲慘,所以希望年輕人讀讀這本書,用他們更靈活快速的發想,來解決這些事關他們未來人生的大事。

*書中提到的「輸血用的血液不足」「火葬場嚴重不足」,一定讓很多人覺得意外吧。像這樣,裡面有很多以前從沒想過的問題,並且直接與我們的生活相關,男女老幼都該關心。

*這本書將成為日本前進的羅盤,在日本生活的每個人都該看。

*讀完很不由自主的就會跟身邊的人一起討論,尤其是解決方案,大家意見紛陳,真是讀書會的最佳選擇。

*這是一本強烈的書,甚至預言日本會消亡,讓人難以想像。但數字會說話,認清事實,我們才有路可走。

*河合雅司先生是日本人口問題的第一專家。書中許多預測,在不同地方已經發生了。作者用淡然客觀的語氣描述,卻帶給我難以形容的恐怖感。現實真的比故事還要可怕。

*如果書中所描述的將來是真的,那麼到底是誰在什麼時候做錯了事呢?看完書,我禁不住一直這樣想。我有兩個小孩,我能作什麼?現在該怎麼跟他們說?好難的題目,希望不分世代,有更多的人能來看這本書。

*讀完這本書後,我的生活態度隨之改變了。不管是下計程車、收到包裹或外賣飲食,都很自然的會說聲謝謝。或許有一天我們再也得不到這樣便利的服務了。特別是計程車,好幾次都碰到很年長的司機,聊起天來,都說很快就會退休,或許真的有一天,我們在路上再也難隨手攔到計程車了。

*書名震撼、架構新穎,非常吸引人。日本寫高齡化、少子化的書,沒有八萬也有五萬,但只有這一本最一針見血,直指核心。

*作者說,日本最大的難關會在2042年發生。到那時還有25年,要趕快跟孩子一起討論好好生存下去的方法和應該採取的行動。

*看完這本書,我想到已故的新加坡總理李光耀說過的話:「如果我是會說英語的日本年輕人,我一定出國闖蕩。」有孩子的父母,都該看看這本書。

*我的職場現在就已經面臨嚴重的人手不足窘境。我讀書時,小學母校有1200名學生,聽說現在一個學年只有一兩個班級,全校學生只有一百多人。作者所說的「超少子高齡化」產生的現象,已經在蔓延,我們一定要勇敢面對問題,不能習以為常而停止思考。這本書打開了我的眼睛,看見真正的危機!

*開救護車的人手不足,急病無法快送醫院,到了醫院,因為醫療人員不夠,無法即時治療。自衛隊人員遽減,表示隨時可能被他國侵略。轉身看看身邊,因為照護家人而離職的,就有好幾位,走在路上擦身而過的,也越來越多老人。謝謝作者,讓我不只看到了現實,也看到了令人不安的將來。雖然悲哀,但總比什麼都不知道要好一百倍。

*我覺得國中、高中和大學,都應該設立「現代社會」這樣的課程,教授本書的內容,讓孩子知道怎樣選擇自己的出路。這比日本史之類過去的訊息重要多了,學校即使減少別的課程,都應該先上這一課。

*從來沒有這樣敢用年表方式來呈現少子高齡化未來的書,太過震撼了。作者的建議也無比大膽,提供許多可以討論的空間。

*因為話題性高而讀了這本書,的確有價值。既然生在這個國家,就應該認清未來可能的發展,及早因應。

*作者是極度擅長作資料分析的高端媒體記者,書中所有內容都有數字根據,非常有說服力,而且看起來,這些預測應該八九不離十,都會成真。讓人不安又想要做點什麼。

看更多

〈2016年,出生人數跌破100萬人〉

社會失去活力

如同各位所知,日本正高速朝著少子化邁進。2016年的出生人數僅有98萬1000人,首度跌破100萬人大關。戰後的出生人數最高峰,出現在戰敗後不久的1949年,人數為269萬6638人(第1次嬰兒潮),換句話說,不到70年,出生人數就減少近三分之一。

但我們真正應該擔憂的不是年出生人數跌破100萬人,而是出生人數減少的趨勢今後也會持續下去。接下來的出生人數將如同從陡坡往下滾似的,預估在2065年將減少至55萬7000人,2115年將減少到剩下31萬8000人(根據前述社人研的預估統計)。

也就是說,少子高齡化與人口不足問題才要正式登場。一對父母只生一個小孩,就像把一張紙對折一樣,紙的面積會剩下一半。如果下一個世代也只生一個小孩,就像把這張紙再對折,面積只剩下四分之一。像這樣把紙一再對折,就算原本很大的紙,面積也會一下子變得很小。

那麼,出生人口的減少,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呢?

舉例來說,人才的培育與確保將會變得困難。因為出生人數劇減,各領域就無法再像過去那樣人才輩出。過去的人手不足,有很大一部分是受景氣影響,但今後絕對會陷入缺乏後繼者的困境。如果人才爭奪戰總是由特定領域勝出,甚至有可能導致社會無法正常運作。

影響還不只如此。一般來說,人數越多,彼此之間就越能切磋琢磨,提升整體水準。因此,如果屬於年輕世代的人數減少,就很難進行創新改革。

不只農業與建設業等勞力工作需要年輕人,也有許多職業需要年輕領導者:音樂、時尚、新文化傳播的領導者有許多都是年輕人。因此出生人數驟減的社會,將在各方面失去活力。

即使改善生育率也無法增加出生人數

「總生育率」是一種測量少子化的指標,指的是一名女性在一生中生育子女總數的估算值。戰爭剛結束的1947年為4.54,最近2015年的數字則為1.45,不到當時的三分之一。

接下來,我們試著把這個數字簡化為一對夫妻的情況來思考。孩子是父親與母親兩人所生下的後代。所以如果想要維持目前的人口規模,總生育率必須為「2.00」(嚴格來說是2.07)。達到「3」以上,人口才會開始增加,如果是「1」開頭,無論是「1.00」還是「1.99」,每對父母的子女數都只會以一人計。換句話說,下一個世代的人口規模將會減半。

那麼「1.00」與「1.99」有什麼差別呢?差別就在於後者的出生人數減少速度較緩慢。就現狀來看,我們的社會中有些人沒結婚,也有夫妻沒生小孩。看了以上的說明,想必大家都能了解現狀的1.45這個數字有多危急。

歷任政府都千方百計想提升總生育率。安倍內閣還把國民自己所期望的生育率定義為「國民希望出生率」,目標是把這個數字恢復到1.8左右。因為「要恢復到2.07很難」,所以換句話說,這個目標的意義在於「目前的人口規模實在無法維持,至少要抑制人口減少的速度」。

但遺憾的是,就連安倍內閣如此拚命努力,依然沒有什麼意義。各位或許不太知道,事實上即使總生育率改善,出生人數也不會增加(理由將在後面詳述),反而還會減少。這就是我們目前被迫面對的「極為嚴峻的現實」。

少子化將會持續,人口減少無法停止。那麼具體來說,人口減少的日本,將來會演變成什麼樣的狀況呢?

下一頁的「人口減少時程表」將呈現日本的未來,請各位先簡單看一下。接下來我會從出現在表中的事項選出約20個主題,搭配圖表進行詳細說明。

看更多

試閱

〈前言〉 沒有人能置身事外

沒進入狀況的人們

日本正處在少子高齡化社會,這是每個人都知道的「常識」。但是正確了解實際狀況的人又有多少呢? 因為工作的關係,我經常有機會接觸國會議員、政府官員、地方首長與經濟界大老,但即便是對政策決定握有重大影響力的他們,對少子高齡化問題也缺乏正確的了解。

「少子化」看來是無法停止的。雖然因為育兒支援政策奏效,總生育率(每位婦女一生所生育子女總數的推算值)多少獲得改善,但未來的出生人數卻無法增加(理由容後再述)。至於國家的「高齡化」,是已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人口日漸老去所造成的。

幾年後,包含東京在內,所有自治體的人口都會減少,甚至還有人認為日本可能會消失。現在已經不是為了部分自治體的人口增加或減少患得患失的時候了,我們必須更加正視全體人口減少的事實,並擬定長期政策。

「論壇」中不負責的討論

另一方面,在所謂的「論壇」中,沒抓到重點的人口對策也非常引人注目。「運用AI(人工智慧)或接受移民以解決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就是典型的樂觀主張。

的確,透過機械化或移民的填補,或許多少可以應付當下人口不足的問題。但日本的勞動力人口在十幾年後,預估將會減少近1000萬人,不可能用機械或外國人取代所有的勞動力。

最近反思這些悲觀主義的論調也越來越多,設法用正面態度看待人口減少的問題,或許能讓不清楚現實的聽眾接受,譬如「人口減少是日本的機會」「人口減少反而是經濟成長的優勢」等等。

當然,確實有些國家即使邁向少子高齡化,經濟依然能夠成長。「雖然人口減少,但我們還是可以過著富足的生活;只要提高生產率、在相同的勞動時間內從事附加價值更高的工作即可。如果能提升每位勞工的國民生產毛額(GDP),每個人的所得就會增加。」從短期發展的角度來看,這種論點的確能夠成立;我也認為提升勞動生產率很重要,並不打算否定這點。但無論人口是否減少,這都是我們的目標;而人口減少的問題,也不只是提升勞動生產率就能立刻解決的吧?

現在應該討論的是,人口的絕對數量劇減、高齡者激增將產生哪些弊病,而這些弊病又該如何應對。即使經濟持續成長,也絕對不可能遏止少子化或減緩高齡者激增的速度。

我們絕對不能靠著樂觀論述來逃避現實;即使是「不利的真相」,也必須面對,不能別開目光。

「寧靜危機」將侵蝕生活

想當然耳,在人口劇減的過程中,社會也不得不面臨重大變化,這些變化有時可能招致混亂。

如果重新整理我們亟需面對的課題,可以分成以下4點。第1點不用說,就是出生人數減少。第2點則是高齡者激增。第3點是伴隨著工作年齡人口(20至64歲)驟減而來的社會支撐者不足。第4點則是以上幾點交互作用下所帶來的人口減少。這幾點將對社會各層面帶來影響,因此我們首先必須了解這4個問題的真面目。

我花了很長的時間,大量收集政府與政府相關機構公布的各種資料,試著進行仔細分析。後面的正文會再詳述,從分析中看見的日本未來圖像相當令人震驚。

人口減少帶來的日常變化微乎其微;就算要我指出「昨天和今天的差異」,我大概也沒辦法回答。因為不容易感受到影響,所以人們對此漠不關心。但這就是人口問題真正的難處:速度雖然緩慢,但卻實實在在地凌遲、侵蝕每位國民的生活。

我將這種狀況稱為「寧靜危機」。

〈2020年 每2位女性就有1位50歲以上──「能生育的女性」驟減,少子化招來更嚴重的少子化〉

現在日本的少子化已經很難踩剎車了;即便少子化的現象能夠消失,那也是很久以後的事情。或許有人期待「說不定能迎來新的嬰兒潮」,但只有一點點的嬰兒潮,並不足以改變少子化的趨勢。

即使總生育率改善,出生人數也不會增加,反而還會減少。這是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未來有機會成為母親的女孩,受到目前為止的少子化影響,人數正逐漸減少的緣故。女性人數已經因過去少子化造成的出生人數減少而下滑,將來能夠生小孩的女性人數更是會大幅縮減。

各位只要看了育齡婦女人口數的預估統計就能一目了然。

現在進入四年制大學就讀、畢業後進入職場的女性增加,因此我們以25至39歲為育齡,追蹤該年齡層女性的人數。在2015年的人口普查中,該年齡層的女性有1087萬人,但在2040年將會減少到814萬人,是2015年的75%左右;而到了2065年,則會減少到將近一半的612萬人(社人研預估統計)。

接著再看總生育率,2015年為1.45,水準相當低。即使今後少子化政策奏效,總生育率倍增,也因為有機會成為母親的女性人數減半,使得出生人數無法提升──如果能夠回到一對夫妻生育五、六名子女的時代當然另當別論,但很難想像事到如今,我們還能回到過去的「多產社會」。

接著,再回顧過去的實際數值。目前為止,最低的總生育率是2005年的1.26;這個數字與2015年的最新資料1.45相比,上升了0.19。所以如果只看總生育率,似乎可以說少子化的情況正逐漸改善

但若比較年度出生人數,從2005年的106萬2530人到2015年的100萬5677人,反而還少了5萬6853人,表示少子化的狀況實際上仍在惡化。

日本社會已經陷入「少子化招來更嚴重的少子化」的惡性循環。如果仔細分析這些數字,就會很清楚出生人數大幅回升的希望渺茫。

〈2022年 日本正式進入「獨居社會」──一人家戶超過三分之一。獨居的貧窮高齡者激增成為一大問題〉

人口雖減少,家戶數卻增多

事實上,日本的人口雖然逐漸減少,家戶數卻日益增加。根據社人研於2013年進行的《日本家戶數預估統計》,總戶數將在2019年到達高峰,約5307萬戶,相對於2010年的總戶數5184萬戶,增加戶數多達123萬戶。但每戶的平均人口數則從2010年的2.42人持續減少;到了2035年,預計將減少到2.02人。接著,總戶數也將自2020年後開始下滑,預估2035年時將剩下4956萬戶。

為什麼人口數明明在減少,家戶數卻持續增加?

答案很簡單,因為一人家戶,也就是獨居戶變多了。日本的家庭形態,從「夫妻加上2名子女」成為標準家庭的時候開始,就逐漸有了很大的改變。

獨居者並非突然增加的。1995年時,一人家戶占總家戶數25.6%,這已經是很龐大的族群。到了2010年,一人家戶更是躍居各種家戶形態的第1名,比例高達32.4%,超越了由夫妻與子女組成的家戶數(占比為27.9%)。2015年的人口普查中,兩者的差距更加擴大,一人家戶占比增加到34.6%,夫妻與子女組成的家庭則減少到26.9%。

到了2022年時,1947年出生的首批團塊世代邁入了75歲,因丈夫去世而開始獨居的女性也將增多。換句話說,這年是「獨居戶」開始正式增加的年份,我們就稱為日本的「獨居社會」元年吧!

這般趨勢今後將會逐漸加速。《日本家戶數預估統計》推測,一人家戶的占比將在2035年達到37.2%;另一方面,夫妻與子女組成的家庭則減少到23.3%。但回過頭來看1980年的數據,兩者的比例分別是19.8%與42.1%,簡直和2035年完全相反。

獨居者為什麼會增加呢?主要有3大原因。首先是越來越多高齡者不與子女同住。2015年的人口普查顯示,65歲以上的長者中,有592萬8000人,相當於17.7%的人獨居;其中女性約有400萬3000人,男性約有192萬4000人。換句話說,高齡女性每5人就有1人、男性每7人就有1人獨居。

若比較2010年與2035年的統計結果與預估數據,受出生人數減少的影響,45歲以下的年輕族群減少,增加的反而是中高年族群,尤其是65歲以上。戶長為65歲以上的家戶中,增加率最高的是一人家戶,從498萬戶增加到762萬戶,是過去的1.53倍;而戶長在65歲以上的家戶也從1620萬戶擴大到2022萬戶。65歲以上戶長在所有戶長當中所占的比率,則從21.2%增加到40.8%。附帶一提,預估2035年時,只由高齡夫妻組成的家庭將高達625萬戶;換句話說,戶長為65歲以上的家戶中,其實有將近七成是獨居戶或只由高齡夫妻組成的家庭。

前面也提過,獨居高齡女性增加的主要原因,就是平均壽命延長與配偶先離世。但根據《日本家戶數預估統計》顯示,男性高齡者的人數也有顯著成長,2010年時,男性戶長為70至74歲的家戶只有36萬戶,但預估到了2035年,將成長到59萬戶;戶長為75至79歲的家戶也將從28萬戶擴大到43萬戶。

至於獨居戶增加的第2個主要原因,則是未婚者的增加。無論男女,幾乎所有年齡層的未婚率都提高了。50歲前未有結婚經驗者所占的比率稱為「終生未婚率」,2015年時,男性的終生未婚率為23.37%,女性則有14.06%。不建立家庭的人變得越來越沒那麼希奇。

「家庭」消滅的危機

然而即使結婚,也不代表能夠長久。離婚人數變多,也會使獨居戶增加,這就是第3個理由。根據厚生勞動省在2015年《人口動態統計》中的介紹顯示,1988年的離婚率為1.26(每千人的離婚件數);到了2002年,卻增加到近2倍的2.30,2016年的統計也有1.73。實際申請離婚的夫妻為21萬7000對,登記結婚的人則有62萬1000對。雖然也有離婚後再婚的,但簡單計算起來,還是差不多「每3對夫妻就有1對離婚」。

「不與子女同住的高齡者變多」「未婚者增加」「離婚者增加」這3個原因乍看之下沒有交集,實際上卻有十分密切的關係。因為未婚或離婚而單身的年輕人,最後都將成為高齡者。單身的年輕世代變多,意味著將來的高齡獨居者也會增加。再加上結婚的年輕人日後也可能與配偶死別或離婚,使得「打從年輕便一直單身」的人將越來越多。如果不減少未婚或離婚的情況,日本將無可避免走向以獨居為主流的社會。而這也是「家庭」消滅的危機。「家庭為社會的基礎單位」這個概念再也無法成立,對社會造成的影響將難以估計。

衝擊最嚴重的將是社會保險制度,因為這個制度並沒有將獨居者的激增考慮進去。比方說在醫療與照護領域,政府的目標是充實社區整體照顧體系,打造讓高齡者能在社區協助下繼續生活的社會,幫助高齡者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邁向人生的終點。然而考量到現實問題,如果缺乏家庭支援,就不可能將重心從「醫院或安養機構的照護」,轉移到「居家醫療或居家照護」。

雖然內閣府也預估獨居的高齡男性將會增加,但這是個更棘手的問題。普遍來說,一直以來都把人生奉獻給公司的男性,年輕時並沒有參與地區社群的經驗,所以很多人雖然想在老後融入地區社群,卻很難馬上適應。

這些日益增多的高齡者,還有行動不便或遭到孤立的疑慮。即使身處需要照護的狀態,或是因病而動彈不得,身旁也不一定有家人可以幫忙。要是附近連商店都沒有、成為「購物難民」的話,更是攸關生死的問題。

〈2027年 輸血用的血液不足──輸血用血液有八成用在癌症等外科手術。血液不足甚至將使手術無法進行?!〉

不可遺忘的危機

前面提過,少子高齡化社會的其中一項疑慮就是「醫療瓦解」。2025年起,75歲以上高齡人口開始增加,醫療支出很可能跟著大幅增加,醫療保險破產與醫師不足都是隱憂,這在政府內部也是相當受到熱烈討論的話題。但除此之外,擋在我們前方的還有另一項不可遺忘的危機──手術與治療所需的輸血用血液不足。關於這點,討論的人雖然並不多,但或許代表問題也更嚴重。

事實上,根據預測,用血需求的高峰將落在2027年。輸血用血液不足,在這一年將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

根據2012年日本紅十字會針對東京都進行的《輸血狀況調查》顯示,輸血用的血液製劑約有85%使用在50歲以上的患者。至於捐血的人,則約有76%未滿50歲。

如果以文字敘述方式說明輸血的情況,那就是目前為止,都是由16歲至39歲的年輕人負責提供血液給50歲以上的人口使用。可捐血的年齡為16至69歲,但少子化將使這個年齡層的人口所占的比例越來越低。2015年時,這個年齡層在總人口數的占比為67.4%,但到了2050年,預估將只剩下57.6%。尤其因為近年來年輕的捐血者減少,厚生勞動省與日本紅十字會等單位還因此針對20至39歲的年輕人發起推廣活動。

進行強化推廣雖然是最好的方法,但光是這樣還不足以解決問題。因為少子高齡化嚴重破壞了供需之間的平衡,要是再繼續發展下去,將導致使用血液製劑的患者人數持續增加,能捐血的年輕人卻逐漸減少。

甚至連醫院都到不了

提到輸血,我們多半會聯想到發生交通事故等緊急狀況時的手術。但實際上,外傷等情況所使用的輸血只占3.5%左右。

那麼各位知道其餘的血液用在那些地方嗎?

這些血液約有八成使用在癌症、心臟病、白血病等疾病的治療。也有分析顯示,其中約有40%的血液,使用於因抗癌藥物導致身體無法造血的癌症患者。有人說,日本每2人就有1人將罹患癌症,考慮到這點,推測輸血用血液的需求量將在邁入高齡社會後大幅提高。  話說回來,血液製劑的保存極為困難,有一定的保存期限,例如血小板製劑,採血後只能保存4天,無法趁著捐血年齡層人口數還很多的時候儲備;因此,只在一時之間增加捐血量並不是根本對策。唯一能夠解決問題的,只有將捐血人數一直維持在一定的水準。

那麼,今後輸血用的血液到底有多缺乏?根據日本紅十字會與東京都的推算,隨著高齡化等社會變遷,用血需求將在2027年邁入高峰,總計約需要545萬名捐血人。但反過來預測實際捐血人數,卻逐年持續遞減。假設2013年的各年齡層捐血率(各年齡層捐血者的總人數除以各年齡層人口)維持不變,到了2027年的總捐血數將只有459萬人,兩者相減之下,將不足86萬人。

如果想要彌補這樣的缺口,需要相當程度的努力。根據日本紅十字會的數據顯示,必須將各年齡層加總後的捐血率,從2015年的6.1%,提升到2027年的7.2%。若依年齡層來計算,20至49歲的捐血率,將分別須提高1.0至1.5個百分點。

各位或許會覺得不過就是提高1%左右而已,但2015年的捐血人數已較1994年減少了170萬人,從661萬人減少到491萬人,尤其是16至19歲捐血人數的下滑更是明顯,與大概只有10年前的七成。若考慮到捐血是靠善意支持的事業,不得不說1%是個很難達成的目標。

簡單來說,捐血人數不足所導致的後果,就是連「去醫院就能得救」這種一直以來的常識都將不再適用。因為無論醫院裡有多能妙手回春的名醫、有多先進的醫療設備,只要輸血用的血液不足,就無法提供適當的治療。

「去醫院就能得救」的常識瓦解,不全然是因為輸血用血液不足,而是少子高齡化從各個角度粉碎國民對醫療的常識之故。

舉例來說,政府雖然想透過增加醫學系招生人數、承認新成立的醫學系等對策,來解決醫師不足的問題,但即使確保醫師人數,也不代表醫療體系就能順利運作。

因為隨著少子化的問題加劇,護理師、藥劑師、醫院事務員職務等都將面臨人手不足的困境。舉例來說,如果駕駛救護車、將病患送上擔架的救護技術員不夠,別說「去醫院就能得救」的常識瓦解了,甚至連醫院也到不了。

正因為有建設醫院、開發藥品與醫療設備、運送藥品與設備,和製造救護車等在各崗位各司其職的人們,我們才能接受適當的醫療。希望各位都能牢牢記住這個理所當然的事實。

少子高齡化就是這樣趁著我們不注意的時候,一點一滴地破壞過去我們都認為是「理所當然」的日常。

close
貨到通知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