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從自我照顧,到自我實現《微儀式》《你生而為山,何必是朵花?》

微儀式:小事帶來不可思議的改變

序 給生活在跑步機時代的你

在成功心法、成為富翁的方法等自我啟發類書籍成為出版界主流的時代,「用這樣的想法寫文章有意義嗎?」我有過這樣的懷疑,也不想為了大勢所趨而寫出暢銷但不符合我要求的文章—我不想用刺激某人的不安文字句來賣書。所以徵詢身邊前輩的意見,其中有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

「與其馬上寫書,不如堅持做十年的諮詢師,好好地在你的本業上努力。你所做的諮詢工作就是累積照亮世界的資料。所以,在累積超過上萬單位的數據之後,看著這些,某一天就會知道該對世界說什麼了。」

這是以「Mind Miner」而廣為人知的宋吉永博士說的話。

隨著時間的流逝,我不知不覺已經進行了近十年的諮詢工作,大約見過四萬四千多人,在這個過程中,真的開始一點一點地看到了世界。在此期間,腦海中最常浮現的一句話是「真是個像跑步機一樣的時代」—一休息就會怕落後,所以不敢停下來,但就算努力生活也只是原地踏步。

在成長和過勞等關鍵詞同時增加的諷刺時代,大家都有穩住心靈重心嗎?大家都有按照自己的速度生活嗎?

對於生活在這個時代的我們來說,也許比成功法更重要的是「不失去我的節奏」,無論你有多麼強烈的渴望和目標,如果總是過度發揮、不斷被消耗殆盡,就會離目標越來越遠,最終無法跑完全程。就像在馬拉松比賽上因為焦慮,初期選擇快速衝刺,到後期卻漸漸無力而不得不棄權一樣,為了不失去自己的節奏,我們需要什麼呢?

大家可以試著回答以下問題:

.如何不被不安所動搖、穩定心靈的重心呢?

.如何克服「只有我落後」的感覺、以自己的速度生活呢?

.在過勞期到來之際,有沒有能代替逃避、好好恢復的方法呢?

看到每一章結束時,大家就能找到上述問題的答案。不是我告訴你的,而是透過我的提問和引導,也許可以發現屬於自己的健康恢復「微儀式」。這裡的「微儀式」是指雖然看起來微不足道,但只要堅持實行,就會為生活帶來巨大變化的意識習慣。不是像每天都要檢查並努力的課題,而是在不知不覺中,就可以習慣的「非常瑣碎的行為」。

我之所以如此集中於「瑣碎」,是因為聽了四萬四千人的故事後發現一個共同點:「人生會因為非常小的事情而崩潰,但也會因為非常小的事情而改變」。雖然短時間看不出來,但我想給大家看日常生活中,自然滲透、小而大的波長,以及細微的力量。因此,書名也取為《微儀式》。

在本書中,我們將集中於更小、更瑣碎的「微儀式」,並一步一步地介紹。每項微儀式都是我和前來諮詢的人們一起實踐過的,中間經歷了哪些變化、發生了什麼軼事,我都會毫無保留地告訴大家。

像書中的人們一樣,大家的人生中也會經常出現崩潰、停滯、恢復、變化的瞬間,這本書介紹的二十一個微儀式將成為你的領跑者。不要太著急,也不要太猶豫,以自己的速度,最終會幫助自己接近想要的目標—無論是物質上的成功、精神上的幸福或是平安。

所有瑣碎小事聚集在一起,累積成比想像中更大的旅程,現在讓我們一起走下去吧!

 

你生而為山,何必是朵花?:不順從不內耗,外婆教我的人生課

前言       
我的外婆,從不內耗

我時常會想起外婆,她是個非常特別的存在,雖然她身材嬌小,我小時候卻覺得她像山一樣高大,充滿力量。我的父母對我非常嚴厲,幼年時我只有寒暑假可以去外婆家,她簡樸的家在我心裡彷彿是自由的聖殿。每當我遇到困難去找外婆時,她總有辦法巧妙解決。不知從何時起,「內耗」成了一個熱門詞,很多人都深陷其中而無法自拔,失去了行動力。外婆若在世,她應該是不能理解這個詞的,因為她決策、行動向來乾脆,好像永遠有著無窮的生命力。

外婆出生於一個企業家家庭,她的同學是四大家族的小姐。外婆總顯得特立獨行,當時別的兄弟姐妹都乖乖讀書,去上了頂尖大學,她卻非要學音樂;大家都選擇了門第相當的對象,她卻非要嫁給當時已經家道中落的外公;結婚時娘家在上海為她買下四層公寓,她卻用這個公寓開起了夜校,教工人識字、珠算。

更令人難以理解的是,外婆自從嫁給外公後,就跟隨外公從大上海跑到貧窮省分工作,進了一所學校。當時的校長欺負她,剋扣她的薪資,於是她到處寫信申訴,甚至反映到國務院,還收到了國務院的回信,支持她維護權益。從此,校長再不敢招惹她。然而,等到後來校長落難,要求她在校長的資料上簽字時,她卻拒絕了,理由是她「記性太差,不記得了」,其實是她不願落井下石。

作為一所以學生打架頻傳而聞名的中學教務主任,外婆跟學生們關係很好,獲得了學生們的愛戴和擁護。

外婆的另一個特別之處是心態年輕。

七十三歲時,只會幾個單字(如:「你好」「謝謝」這類),她就敢一個人帶著兩個巨大的行李箱跑到加拿大住了半年。

八十六歲時,一次次幫助遭遇家暴的鐘點工阿姨找律師打官司。

八十八歲時,因為我一直不結婚,就問我是不是喜歡女孩子,並表示這種情況在加拿大很常見,她尊重我的選擇,還將我的一個朋友誤解為我的「女朋友」,拜託她好好照顧我,弄得對方哭笑不得,繼而又很感動外婆對我的關心。

八十九歲時,外婆摔了一跤住進醫院,與隔壁床病人的看護阿姨相談甚歡,看護阿姨被隔壁床病人家屬欺負時,外婆為她打抱不平。對方回擊時,外婆不慌不忙笑咪咪地說:「我上去之後(指上天堂)會保佑你們的。」對方便不敢再說半句。

外婆一直到生命最後,出門前都要仔細搭配絲巾和口紅,化妝半小時。

外婆的行動力也特別強,她想到一件事,就一定要去做,絕不等待。以前我一直覺得那是一種魯莽,後來才明白,這實則是一種智慧。因為生活中的變數實在太多,機會稍縱即逝,願望隨時間的流逝也會變質,所以要活在當下,盡力抓住此刻。

外婆的一生都在做加法:在活著這個基本前提下,她會盡量把握住可以把握的部分。所有的經歷,都是一種收穫。

而絕大多數人的人生理念,是做減法:先預設一種完美順遂的路徑,所有可能遭遇的挫折都是潛在的損失,在這個邏輯前提下,人就會患得患失,瞻前顧後,陷入內耗。內耗就如一塊橡皮擦,在理想和現實之間反覆摩擦,最後擦掉了真正的自己。

外婆的這些人生智慧,源自她對自己的信任和喜愛。因為她發自內心地喜歡自己,相信自己是好的、優秀的,是值得信賴的,所以才能勇敢地去做任何想做的事情。遇到困難時絕不氣餒,會尋找任何可以借助的力量和方法,不斷嘗試。成功了,就會形成正向反饋,鼓勵自己進行下一次挑戰。我曾經問過外婆有沒有什麼遺憾的事情,她聽到後非常驚訝:

「為什麼要有遺憾呢?想做就去做嘛。」

「那如果結果不好呢?」

「至少我知道結果了嘛。至少我這一輩子,都會很精彩。」

我試圖將外婆告訴我的道理和她的人生故事記錄下來,但這些不過是她人生河流中的吉光片羽,遠不能展現她所有的風采。當我想把這些故事凝結成一本書的時候,一個難題擺在我眼前:零散的故事之間要用何種邏輯串聯?正如我從記憶的沙灘中收集了無數片美麗的貝殼,如何才能串成一條優雅別緻的項鍊?

我一直試圖想出辦法,卻始終不得要領。

突然有一天,我看到一位農人正在救助一棵樹,頓時領悟,人生不正如一棵樹嗎?受傷了,需要先修剪掉那些壞死的部分(認知覺醒);然後,構建自己的防禦罩(自我保護);在安全、放鬆的環境下尋求內在發展(學會鬆弛);默默扎根,積蓄養分,療癒修復(身心發展);隨著能量的積累,我們才有力量、有勇氣將枝葉探出保護罩,與外界產生聯結(人際交往)。當真切的、略帶殘酷的風霜雨露打在身上時,卻也是海因茲·科胡特(Heinz Kohut)所說的「恰到好處的挫折」,在磨礪中成長,我們將變得更強韌。

當強健、平靜、有力,達到內外的統一與和諧時,我們就成為溫暖的、飽含生命力的模樣,這也是成長本來的樣子。本書就是按照這樣的脈絡來組織內容的。

人生路漫漫,道阻且長,願我們都能成為像外婆那樣坦蕩快樂的人。

在我心中,外婆一直是山一樣的存在。

山穩穩地立在那裡,是因為她擁有平靜與力量。

飛鳥停在山巔,是因為她相信自己的翅膀。

你生而為山,何拘為一朵花?
你生而有翼,何願一生匍匐?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