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法國媽媽的從容教養100招:不動氣、不犧牲、不心軟,教出聰明又自律的孩子

■了解你對孩子該有何期望!

了解子女可以讓我們知道,對子女的期望怎樣才是「合理的」!他能承擔什麼樣的責任,又需要何種自理能力?


考量孩子的年齡

家長常犯的錯誤之一,是對孩子的期望超越了他的年齡與發展程度。
精確地了解我們能要求孩子做什麼,如此可避免因孩子尚且無法辦到,卻挨了一頓罵的窘境。

期待三歲小孩在大人吃飯時從頭到尾乖乖安坐,是荒謬的!晚上到餐廳吃飯,三歲的孩子動來動去,想爬下椅子,或是叉子掉在地上,這都很正常。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一點也沒問題,反而是家長應預期到這些狀況,並根據孩子的年紀來調整期望。如果是「在家吃飯」,那麼三歲孩子應該已經知道,不可以爬到餐桌上,也不可以用手抓東西吃。
考量孩子的年紀,是說父母應該對於不同年齡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期待,像是對一個三歲、五歲和八歲小朋友的要求應各有不同,儘管這可能會讓八歲的孩子感到不公平。

考量孩子的脾性

孩子們的個性差異極大。完全不考量孩子的脾性,不盡公平。有些五歲小孩可以安靜地坐上十分鐘,但有些孩子就辦不到。依據孩子容易抱怨、活潑、好帶、挑剔、叛逆、敏感、易怒等不同的性格,父母就得有不同的期待。再者,有些小孩打從一出生,就比別的小孩難帶,這也必須考量在內。
了解孩子的脾性,有助於家長找到最有效果,也最為適當的管教技巧。根據孩子的性格特質來調整自己的技巧,會使你更容易管教孩子的行為。
最後,了解孩子的性格,也可以幫助你自我了解,明白孩子身上,你最不能忍受的是什麼。


■別忘了你自己!

養兒育女是一種樂趣,而非犧牲。犧牲自己,只一心一意照顧孩子,不值得鼓勵。這長期下來,會對夫妻關係與心情,造成嚴重的後果。

維護大人的權利

父母雖對兒女盡心盡力,但身而為人,他們也應該有自己的權利。讓孩子知道並且尊重父母的權利是件美事,這可以讓他們懂得顧慮別人,而不只是活在自己的情緒裡。
儘管我們都想成為好爸媽,強迫自己成為「完美父母」,卻徒勞無功。俗諺說,求全則毀,養兒育女與其他領域的道理都相同,過猶不及,全心為子女犧牲,成為「孝子式父母」是沒用的。
有了孩子之後,生活自然有所改變。自由減少了。特別當孩子還小時,父母常常得把孩子的需求擺在自己的需求之上。但不要無時無刻,不論情況或長時期這麼做。犧牲過度,最後只會累積怨懟,孩子長大後就怪他忘恩負義。這也會養出一個公主或王子,讓他以為世界是以他為中心。

你有權工作,更有權「保養自己」!

你的權利,自己定義。人在當父母之前,有生而為人的權利,因此,一般來說,我堅持父母應維持基本人權,例如,擁有讓你感到熱情的事業、有自己的空閒與時間、休閒娛樂,以及朋友等。身為父母的你們,同時也是「男人」與「女人」,應該要有「保養權」。你有權為自己花錢,而非只是為了這個家花錢:去美容院打理自己、折扣季去血拚、游泳維持身材,或單獨與友人吃晚餐等等。簡而言之,你應該去做所有能讓你開心,而且不帶罪惡感的任何事情。當然啦,享受這些權利的頻率,一定是比沒孩子之前還要低了!

別當了爸媽,就忘了以下權利!
.一個月從頭到尾讀一本書的權利,而不是一本書永遠讀不完,還要往前讀三頁,以提醒自己前面的內容。
.關門上廁所。
.好好泡一次澡。
.客廳就像個客廳,而不是玩具店的一角!
.好好睡個覺,沒有半夢半醒的小精靈凌晨三點突然爬上你的床。
.停止玩小朋友的遊戲,而從事大人的活動。
.電影開始時,擁有一個小時的寧靜。
.希望不要有人偷翻你的珠寶盒。
.在三年的犧牲之後,禮拜天早上終於可以睡懶覺。

如果從個人愉悅與成長的角度向孩子解釋你的權利,他們應該更能接受。因為小孩也想取悅父母,希望父母開心與心情愉快。因此稍稍限制孩子攻占你生活的範圍,以及不必完全「有求必應」,並沒有那麼難!事實上,當父母照顧自己的需求之後,補償心態更能促使他們對孩子格外用心。

■追求和平,別不計代價

當孩子吵了二十次,要求開冰箱吃冰淇淋,或打開電視機時,所有的家長,都想要妥協。受夠了的爸爸只好說:「好啦好啦!只有今天,下不為例哦!」(鬼才相信!)和平瞬間降臨,爸爸可以安靜地打一通電話,孩子甚至會送上一個香吻說:「謝謝爸爸,你最棒了!」像夢一般?!是的,就當下來說,的確很棒!然而,如果你經常如此教養孩子,你將付出昂貴的代價。

你到底教了孩子什麼?

要得到,就要堅持!孩子現在了解,你口中的「不准」,一點意義都沒有。只要不斷重複要求,等到敵人疲憊不堪時,「不好」就會變成「好」。換句話說,為了獲得暫時的寧靜,你做的只是討好和鼓勵孩子去做你「受不了的事」。

不然,怎麼做才好?

如果你不接受孩子的要求,要非常清楚地說「不行!」而且只說一次:「晚餐前不可以吃冰淇淋!」接著,聞風不動。不管孩子再怎麼抗議、吵鬧、不退讓……你都塞住耳朵,當作沒聽見。如果他還繼續,就說:「如果你再說一次,就回房間反省。」或「如果你再吵,連晚餐後都別想吃冰淇淋!」執行重點:說了就要做到。

■精確地找出問題

當父母來找我諮詢時,通常難以清楚定義他們所面臨的問題。不是困難太多,就是統統混為一談,不然就是從來沒問過自己相關的問題。

你想改變什麼?

目標要明確。若你的問題是:「我想要兒子乖一點!」永遠行不通。因為太模糊、太攏統了。而且,我們只能改變「行為」,無法改變「人格特質」。雖然我們可以教會孩子在拿出一塊新的拼圖玩之前,先把舊的收起來,或不要把書包丟在大門口,但這並不代表孩子具有「愛整潔的特質」。

為了從執行層面具體地定義問題,你得自問兩個問題:
「什麼事是孩子雖被禁止,卻堅持要做的?」例如,踢妹妹或打斷大人的話。
「哪件事我已要求十遍了,他還是拒絕做?」例如,刷牙、洗澡、把電腦關掉等。

剖析上述問題,你會清楚知道衝突不斷發生的根本原因。


列出兩張清單,一張是,你希望孩子盡量不要做的事,比方讓濕濕的浴巾捲成一團、頂嘴、一大早看電視等等。另一張是,你希望孩子多做的事,像是幫忙擺碗盤、先做功課再玩等等。

不要把孩子合理的要求當作「任性」。例如,禮拜天下午,他堅持要和你玩遊戲。

也不要把孩子的好奇心看作「愚蠢」。例如,他把廚房抽屜的東西全部倒出來玩。

不要因為孩子做了現在看來尷尬,但他的年紀常有的行為而攻擊他,因為假以時日,該行會自動消失。例如,在家裡吃飯時,不能從頭到尾安靜坐好。或者,在公園裡不知羞恥地搶小朋友的玩具。

一次只處理一個問題

你的清單列的「落落長」,你一定想同時把它們解決掉。不要這麼做!因為永遠行不通。需要努力的地方太多了!再者,你會稀釋與弱化想傳達的訊息。

怎麼做?

先從一個不是最棘手,但很快可以解決的問題開始,因為這樣可以皆大歡喜,讓你想要繼續做下去。每次的進步將使接下來的事情更容易。孩子會變得更加合作,因為他也感受到家庭氣氛的改善。
若問題棘手,最好將它分割成更小的問題,便於管理。如果你兒子拒絕洗澡、洗頭、刷牙,那麼先選一樣開始,會比三樣同時進行容易。

分析問題
問自己以下的問題:
你想消滅的行為,是否已存在許久?
該行為是否也發生在學校或爺爺奶奶家?
在哪裡、何時,該行為最為囂張?
什麼是促成行為出現的導火線?
行為對孩子與家長的後果分別為何?
儘管你斥責他,為何行為仍舊持續?

記錄

如果你想知道孩子是否進步,必須作記錄比較。在做任何改變前,第一件事就是先記錄你鎖定的行為,每天或每週發生的次數。例如,你想要孩子在洗完澡後,把濕濕的浴巾攤開掛好,而不是往地上扔,那你就要忍住不把浴巾撿起來,並且記錄他一個禮拜內有幾次把浴巾丟在地上。這個數字會是一個參考基準。

以「目標」取代待解決的問題

例如:
不講「床上亂七八糟」,而講「鋪好自己的床」。
不講「書桌上都是零食」,而講「把桌子整理好」。
不講「老和弟弟吵架」,而講「和弟弟一起玩」。
懷抱正面的期望,凡事都會更加愉快!

■建立規律的生活作息

幫孩子建立睡前的儀式──尿尿、刷牙、講故事,然後上床。這會是確保你和孩子共度愉快夜晚的方法。


規律的作息是支持家務管理的基礎,可讓你的生活更輕鬆,同時它也是一個重要的紀律訓練。它讓孩子的世界簡單、有節奏、有安全感,因為生活是他可以預期的!當規律的生活作習形成習慣後,將可避免挫折、尖叫與責備。

慣例讓家庭生活更流暢、和諧

習慣持續一段時間,會變成慣例或儀式,兒童對此相當敏感。一大早和傍晚經常是父母壓力最大,也是最難冷靜管理的時刻。也因此,父母必須考慮各方需求,建立習慣,日復一日地依循慣例。如此可免去多餘的討論和問題。
其他的慣例包括,禮拜天幫爸爸洗車,或寫生日卡給喜歡的人,或是每個禮拜六晚上炸薯條給家人吃。慣例可以包羅萬象。
「慣例」與「儀式」讓家庭生活更流暢,也讓生活有了穩固的框架。每個家庭都應建立自己的儀式和慣例,它給予孩子一種歸屬感,更常是創造家庭美好回憶的搖籃。

習慣的力量

沒有比改變習慣更困難的了。所以,孩子若能培養出好習慣,父母就輕鬆多了!

怎麼做?
培養好習慣,像是鋪床、上學前刷牙等。趁孩子年幼時較容易培養習慣。許多家長總認為不必急,孩子有很多時間養成用餐前洗手,或者別人遞東西時說謝謝的好習慣。這是一大錯誤。如果習慣沒能成形,家長就必須不斷地提醒、緊迫盯人,長期來看這會比及早培養好習慣,更為沉重。好習慣建立得早,就不必費心改革已成形的習慣,以建立新的習慣。先打破再建立,怎麼說難度都會高很多。

嚴禁「例外」

培養好習慣需要清楚的解釋與嚴格地遵守。孩子得確實知道哪些行為是被期待的。家長必須每日嚴格要求,沒有例外。

為什麼?

孩子不會懂得:「好啦!就這一次,下不為例!」的意思。對他而言,例外的意思就是,他不必一定要這麼做!如果今天晚上例外,搞不好明天也例外。所以家長必須嚴格執行,幾週後,你不必嘮叨,孩子已自動自發,建立習慣了。
本能上,不管父母是否介入,孩子都會養成一些習慣,與其讓孩子自行養成一邊看電視,一邊吃早餐、沒刷牙就睡覺、說髒話、整天吃糖果的習慣,還不如父母「主動參與」,幫助他養成與建立好行為。

■忽略惱人的行為!

學著不要看、不要聽,的確很困難,但成效卻很可觀!

選擇性的關注

孩子最想要的就是得到「關注」。所有能吸引父母的舉動都會被強化,即便會被修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若想終結某個行為,就必須避免強化它,也就是要忽略它。

怎麼做?
「裝聾裝瞎」,是非常有效的武器,但有不少家長做不到。小孩有一點不好,就急得跳出來制止,這麼高度的關注,幾乎保證這個行為一定會再發生。所謂教育,就是鼓勵所想要的行為,忽略不要的行為。

知易行難

小博三歲半。他想吃第二根棒棒糖,媽媽不肯。小博展開討糖大作戰,上演大哭大叫的戲碼。媽媽不肯讓步,他就整個人蜷縮在地上,一臉氣憤。媽媽一直保持冷靜,不疾不徐地把洗好的碗盤收好。小博終於了解,沒有人會吃他這一招。他決定幫媽媽一起把碗盤放好,這是他平常最喜歡幫忙的家事,萬一為了生氣而沒做到,太吃虧了!
如果小博的媽媽讓步,真的給他第二根棒棒糖。小博贏了!第二天他一定會故技重施。但如果媽媽忍不住發怒,開始教訓兒子:「糖吃太多!對牙齒不好!」結果也會和讓步一樣。對孩子來說,媽媽動怒也是一種行為的獎賞,會刺激該行為再次發生。

用在何種情況?    
這個技巧對幼童有效,但對青少年不然,因為青少年根本不想要爸媽的注意。在矯正幼童罵髒話、不聽話、要東要西、用生氣當武器,很有效果。事實上,這個技巧對於終結所有不想要的行為都有效,除非已危及小孩的健康或有危險。譬如,孩子開始動手打人、做危險的事,或開始亂摔碗盤時。

■不需跟幼兒「說理」

以為孩子是「縮小版的大人」,會造成傷害。這個想法假設了「孩子本來就是乖巧、大方且理性的!」

跟幼兒「說理」並不恰當

許多父母相信,孩子行為不當可能是大人沒提供足夠的資訊給他,使他無法做得正確。所以家長費盡唇舌解釋,提供理由,就像和大人打交道一樣。這雖然有用,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卻不是很「有效」。
當家長跟七歲的兒子解釋,不可以踢妹妹,因為這樣會弄痛妹妹,也讓爸媽不高興。你可能會想得到這樣的回應:「嗯,你說的對!我以後再也不會這麼做了!」
實際上「父母沒辦法同時教導孩子紀律,又得到孩子同意」,了解這個事實,家長也能如釋重負,因為孩子的反應是正常的,這並不表示父母教不好。

孩子天生「自我中心」「不講理」

為使紀律有意義,且升華為「自律」,向孩子解釋說明,不盡然完全無用。然而,家長的說明,並無法有效且快速調整孩子的行為!

為什麼

以為解釋有效,而花很多時間與孩子講道理的父母,最終會彈性疲乏!幼兒根本不受教,而大一點的孩子也不耐煩的踱步,或直接跑出房間。冀望講理有效的家長看到孩子行為沒變,就認為他們存心搗亂而發怒。
有位媽媽跟我談到她六歲的兒子:「有沒有搞錯啊!他還不能在進家門時,順手把鞋子放進鞋櫃裡嗎?!我都教他那麼多次了。」是啊!但孩子畢竟不是大人。要孩子服從,就得訴求其他的動機!父母總是忘記,幼兒並不寬容大度,也不講理。他以自我為中心,而且不講邏輯,或者說,他有他自己的一套怪邏輯,父母的工作就在於幫助孩子進化!

■不要隨孩子的情緒起舞

你禁止孩子某項行為、你要求孩子服從、你處罰孩子……你馬上會感受到孩子的情緒反應。突然間,你遲疑了。這樣做會不會太嚴厲了呢?

孩子讓你有罪惡感的技巧
突然暴怒……尤其在公眾場合。
「淚水」足以融化最冰冷的心!
抱怨。「你總是看我不順眼!」
打人。
臭臉好幾天。
故意操弄爸媽的情緒,說:「我討厭你!」或「沒有人愛我。」
威脅。「我要離家出走!」「我要自殺!」

承諾。「我最親愛的媽媽……我保證以後再也不要求其他的啦!」

各種經典手法。
面對以上手段,父母很難抗拒。不過,你一定要抗拒到底!

不必有罪惡感

「同學大家都有任天堂最新的遊戲,只有我沒有!」「我的球鞋蠢斃了,大家都在笑我。我想買名牌鞋!」很抱歉,不行就是不行。這些採買不在計畫內。不必有罪惡感,孩子的欲望,並非你的命令。你答應孩子在回家路上帶他去坐旋轉木馬?答應了就去做!相反的,孩子來硬的,一邊吵一邊在地上打滾?門都沒有,馬上帶他回家!

為什麼?

讓步只會養出被寵壞的小孩,同時削弱你的權威。不是給孩子很多物質或自由的父母,才叫好父母!拒絕孩子的要求,才是做到「教育者」應做的工作。
挫折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即便你答應孩子的要求,你還是無法滿足他。因為他會要求更多!因為他一定會繼續探測你的底線。你應該告訴他「夠了!」這是你身為父母應做的工作。如果你怠忽職守,人生會用一種更殘酷的方式「替你」教育孩子。
不幸的是,當你正確地教育孩子時,他並不知道要心存感激。等到他能理解,已是二十年後了。相對的,孩子會不斷測試你、操弄你,以達成個人目的。

不要被孩子的戲碼所騙

幼兒在公眾場合暴怒,就如同百老匯的歌舞劇一樣,「攏是假」!他只是為了吸引眾人目光。

吸引目光最容易的方式之一,就是生氣。勃然大怒,包含幾種不同的版本:震耳欲聾的大叫、嗚咽地抽泣(兒童有時會暫停呼吸,致使臉色發青)、攻擊行為(動手打靠近他的人)、自虐行為(頭撞地板,咬自己)、嘔吐、不停地打嗝等等。

約十八個月到四歲的幼童,通常在被禁止或限制某一行為後,會引爆出這種極端的憤怒反應,明顯是在作「戲劇表演」。敏感的孩子,在呈現與構思「憤怒秀」時,想的是要如何創造最大的效果。這就是何以戲碼會在公眾場合上演的原因。超市和公園,是最理想的地點。就算是觀眾少的家裡,也夠了。最好的時機,要選在家人都會專心觀看的時刻,沒有觀眾的秀,只會冷清落幕。媽媽走出房間,因為兒子的哭聲快讓她耳聾了。兒子馬上追過來,哭倒在她腿上……

你的權威引起這麼大的情緒反應?你不是好爸媽!別上當了,孩子哭鬧,並不是因為他不幸福。當你們兩人都恢復冷靜,重修舊好時,一切都會回歸正軌!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