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逆轉不和諧人際關係,從此難受、痛苦全數終結!

【CASE1】 道德騷擾的丈夫與拒學的女兒,導致家庭分崩離析      
A小姐(50多歲,與丈夫和念高一的女兒一起生活)

丈 夫 「今天的配菜只有這些?」
A小姐 「抱歉……今天工作做不完,回來得晚了,時間不夠。」
丈 夫 「守護家庭是妻子的責任吧?我也是累了一天回到家。結果呢,吃這些根本無法消除疲勞。妳工作做不完,八成是妳做得不好吧?還是妳嫌只靠我賺的薪水不夠用?」 

唉,又開始了。只要端出的不是他喜歡的配菜,馬上就會演變成這樣。
他還接著說了一大堆不相干的事。
即使道歉也沒用,反駁也只會火上加油。
我也有在工作啊,就算下班後也沒有時間休息。
要收衣服、準備晚餐,每天都有一堆事情要做。

「我已經很努力了,你就不能稍微幫一點忙嗎?」

我也這麼說過,後來發展成大吵一頓。最近我覺得吵架很麻煩,大多數的時候都是默默地等待暴風雨過去。
升高中的女兒最近常常向學校請假。
她開始躲在房間裡不出來。自此之後,丈夫都會責怪我:「誰叫妳沒把小孩教好。」
我明明這麼努力了,所有的壞事卻都怪到我頭上,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變成這樣的呢?全都是我的錯嗎?這個狀況,我到底該怎麼做才好……? 

【CASE3】 明明很努力,班上學生不守規矩幾乎失控      
C小姐(40多歲,小學老師)

我從小的夢想,就是成為小學老師。

「我想要教會孩子學習的快樂。」
「我想要拯救所有感到痛苦的孩子。」

我懷抱著這樣的理想,正式成為小學老師。
我最初負責的是6年B班。

「好耶!我要打造出最棒的班級!」

我自動自發地鼓足了幹勁。我不僅仔細聆聽孩子說的話,也頻繁地與家長溝通,只要能幫到孩子,我什麼都願意做。
可是,最近班上的氣氛很差,孩子們完全不聽我的話。
拒絕上學的孩子、一直遲到的孩子、家庭環境令人擔憂的孩子。 

家長接連幾天打電話來抱怨,問題堆積如山。

「我該怎麼做才好……。」

我每天都為了消化眼前的課題而拚盡全力,忙的時候我一天連續工作16小時,週末也沒得休息,然而問題卻完全沒有獲得解決。

「我想讓大家笑著畢業啊……。」

壓力持續累積,我的心靈逐漸耗弱,身體疲憊不堪,體力就快撐不下去。
最終我的健康出了問題,變得必須吃藥和定期往返醫院。

「我努力過頭,把身體弄壞,卻沒看到任何成果。我或許不適合這份工作吧,我是不是只能辭職了……?」

朋友看到我筋疲力盡的模樣,對我說道:

「妳要不要辭掉學校的工作?還是要珍惜自己比較好,讓自己活得開心一些。」 
「可是我如果現在辭職,要靠什麼生活?」
「我要做什麼?未來該何去何從?」

煩惱接二連三地冒出來,我無法做出辭掉學校工作的決定,只能過一天算一天。
這樣的我,唯一的樂趣就是吃好吃的東西。
工作結束後,我會去便利商店買喜歡的甜點回家。
這是我給自己的小獎勵,深夜的甜食讓人欲罷不能。
體重直線上升,也是沒辦法的事。
但看著衣服變得越來越緊,不知不覺間也討厭起自己。

「我都這麼努力了,為什麼沒能獲得想要的結果呢……?」

膩煩三角隨處可見

童話、戲劇、動畫、電影等,有很多都是由膩煩三角的關係所建構而成。
會那樣的理由,是因為看起來很有趣。畢竟是戲劇,可以想見會有戲劇化的進展。
例如《哆啦A夢》,大雄每次被胖虎和小夫欺負,都會哭著大喊:「哆啦A夢……!」並且跑回家,向哆啦A夢哭訴。

接著哆啦A夢就會一邊說:「真是的,真拿你沒辦法,大雄……」一邊從肚子的百寶袋拿出道具,幫忙解決問題。

你或許會覺得:

「只要有哆啦A夢在,不就好了嗎?」
「哆啦A夢每次都會幫他,所以沒問題吧?」

要說這個關係哪裡出了問題,就是即使哆啦A夢每次都解決了問題,沒多久後大雄又同樣會被欺負,跑來找哆啦A夢哭訴。
換句話說,他們不停地在重複同樣的互動模式。乍看之下,哆啦A夢是解決了問題,可是他沒有解決任何根本性的問題。
請你試著把這個情境套入圖4的膩煩三角。

大雄是「受害者」,胖虎和小夫是「迫害者」,哆啦A夢則是「拯救者」。在這段關係中,大雄無論何時都是受害者,一直被胖虎和小夫欺負,而且每次哆啦A夢都會登場,拿出道具幫助大雄替他出氣。狀況從未改變過。

這在卡通的世界倒是無妨,可是假如那是一個在現實世界中像大雄一樣,沒有哆啦A夢就什麼都做不好的人,他不僅會活得很痛苦,也不會有所成長。

最重要的是萬一哆啦A夢不在了,他勢必會過得非常辛苦,毫無疑問正是陷入膩煩三角泥淖的狀態。

「拯救者」真的是一個好人嗎?

那麼,「拯救者」做出的行為,真的全都是為了對方好嗎?其實未必,倒不如說「拯救者」大多數的行為,會讓「受害者」變得越來越軟弱無力。
「受害者」因為「拯救者」的關係,反而變得軟弱無力的理由有兩個。 

①就如同大雄的狀況,「拯救者」代替「受害者」解決了問題,因此「受害者」本身並沒有學會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麼做的結果,是「受害者」永遠需要「拯救者」。「受害者」因為「拯救者」持續待在這個關係,於是一直維持著「受害者」的角色。「受害者」之所以無法擺脫這個情況,代替「受害者」做了所有事的「拯救者」也難辭其咎。

某位從事家族治療的諮商心理師,建議兒子老是欠債的父母:「請你們隱匿行蹤。」

據說那對父母突然不知去向後,他們的兒子就不再欠債了。這對父母在心理學的用語中稱為「縱容者」(Enabler),意思是會導致那個問題行為發生(惡化)的人。

「拯救者」會強化受害者「可憐的我」的心態

「拯救者」會下意識地認定「受害者」是「弱小的人」,用「我必須幫助弱小的人」的心態去對待「受害者」。

「拯救者」斷定「受害者是可憐的人」,導致「受害者」本身也深信「我是可憐的人」、「反正我就是什麼都做不好的人」,反而加深了「受害者」的無力感。

人有活成被賦予的角色的傾向,「拯救者」在不知不覺中減弱了「受害者」行動的動力。 

從膩煩三角變成幸福三角的轉換法,可用在各種場合

從膩煩三角變成幸福三角的轉換法,其優點在於適用各式各樣的狀況。

˙親子關係(小孩不聽話、父母很囉唆)
˙夫妻關係(妻子或丈夫道德騷擾、家暴、不肯幫忙做家事或育兒)
˙婆媳關係(婆婆刻意刁難、無視、差別待遇)
˙媽媽友(展現優越感、老是說別人壞話、操控)
˙職場霸凌(利用職務之便做出某些言行)
˙與主管的關係(被主管呼來喚去)
˙與下屬的關係(下屬缺乏工作幹勁)
˙與學生或病人的關係(有問題行為、缺乏動力)

諸如此類,可以運用在各種場合。

尤其是親子、夫妻、職場的人際關係等,想要切斷關係並不容易,就算想要改變,也很難做到。
不過即使不換對象,也有辦法改變狀況。

首先,你要稍微改變自己「看待事物的方式」。
光是做到這一點,你的言行會先產生變化。同時,連帶影響到對方,接著狀況或環境將有所轉變。

這個方法的優點,是只要把所有關係套入「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這三者間的關係圖即可(也有缺少「拯救者」,或者對方不是人,而是事物或狀況的情形)。圖表的架構如下,非常簡單。

˙感到不愉快的人=受害者
˙造成不愉快的人、事物、狀況=迫害者
˙降低不愉快的人、事物、狀況=拯救者 

「創造者」是能夠打造人生的人

脫離膩煩三角的世界後,幸福三角的世界正在等著你。在那裡,「受害者」會變成「創造者」、「拯救者」會變成「教練」、「迫害者」會變成「挑戰者」。

我們先來看看「創造者」,創造者是怎麼樣的人呢?

打造自己的人生

「創造者」認為「自己能夠打造自己的人生」。

人、社會、未來,「創造者」信任這一切,所以不會著急,他自己做決定,並且擁有採取行動的能力。愛與熱情是「創造者」行動的基礎。

「創造者」會思考:「我想要打造這樣的未來,所以我該做些什麼?」這讓他可以用更做自己、更自然的方式向前邁進。

相信人和社會,會尋求幫助

「創造者」知道自己的周圍有看得見自己「優勢」的人,以及了解自己的人。

所以他也能安心地展示自己的弱點,還有做不好的部分。

此外,「創造者」有辦法說出「我這部分很弱,所以希望你能幫忙」,向他人尋求協助。

這與「受害者」依賴「拯救者」是不一樣的。

「受害者」期待「拯救者」可以解決問題,把事情全部推出去,但「創造者」是為了自己想要打造的世界,而找人提供必要的協助。

「創造者」知道大家願意支持他的幸福。

我想要治療癌症、想要在手術後靜養,拜託別人接力送餐的做法,正是符合後者的情況。 

③擁有創造者心態

「創造者」在幸福三角中,是核心般的存在。在膩煩三角中,所有人是以恐懼為基礎,懷抱著「受害者心態」,但幸福三角正好相反,所有人都是以想要這麼做的熱情為基礎來行動,擁有「創造者心態」。在「受害者心態」的狀態下,焦點會集中在「不想要什麼」的問題上。心中產生不安,於是為了消除不安而採取行動。人類一旦感到不安,就容易提出否定或負面的看法,例如「我討厭那個」、「這個不好」。

如果被問到「那你想怎麼做」、「你希望是怎樣的狀況」,很多人都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因為他們老是盯著「不想要的東西」,沒有在看「想要的東西」。

相較之下,「創造者心態」如136頁的圖9。創造者心態會聚焦於理想,也就是「我想要什麼」。經常想像自己想要的東西,以及理想和目標。

如果用夫妻關係來舉例,就是不去想「對方不做什麼」,而是思考:「怎樣的關係才是理想的關係?」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