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叫賣竹竿的小販為什麼不會倒?:投資理財前,非學不可的會計入門與金錢知識【暢銷經典版】

前言 
讓會計成為有用的生活工具
 

●會計為什麼難懂?

你讀過會計入門書嗎?

坊間書店以「輕鬆學會計」「簡易會計」「會計真簡單」之類標題為名的書

琳瑯滿目,這類書銷路平平,每年仍不乏類似書籍投入書市。然而,現實中我們卻很少聽到「會計很簡單」這樣的說法。

為什麼?

因為寫入門書的人雖然想寫得簡單,但問題在於,讀者的步伐跟不上。不是一下子從「財務報表」開始說明,就是突然冒出「借方」「貸方」等專門用語,難怪讀者會抓狂。

不過話又說回來,若讀者不能對「財務報表」等專門用語具備相當程度的基

礎知識,就無法理解會計複雜的結構,這也是事實。

會計能夠超越不同的時間、地點,以相同的基準將所有公司的狀況數據化,因此,會計使用的技術很複雜,專門用語也是數以千計。

也就是說,會計是一門不是極困難、卻也不是那麼容易就可以教會的學問。

其實,我在二○○五年出版了一本書《世界最簡單的會計書:青春女會計師事件簿》,它也是會計入門書,可能是拜交織了推理小說情節之賜,賣出超過五萬本,成了暢銷會計書。但是,身為作者,我還是認為寫得太難了。

會計入門書之所以怎麼寫都那麼困難,是因為寫的人,包括我在內,都無法超脫「財務報表」等專門用語,也就是所謂的「會計常識」。但是,容我再嘮叨一句,想學習會計,這些東西在某種程度上還真是不可或缺。

儘管如此,由於說明難懂,入門書越是想教這些東西,讀者就離會計越遠。

那麼,如何才能跳脫這種惡性循環呢?

●從日常生活中的疑問談起

我曾經思索過這個問題。

好不容易得出的答案是:首先,必須讓讀者對會計產生興趣,大略掌握到會

計的本質,縱使出現專門用語,也不會有抗拒感,這才是真正的會計入門。

這次推出會計入門書之際,我立下了決心:

「為了寫出真正的會計入門書,我要完全擺脫所謂的會計常識。」

我對自己定了以下的規矩: 

.從日常生活中會注意到的疑問開始談起。
.不按教科書的順序解說會計。
.對生活有用的日常知識也納入書中。 

結果,最先產生的日常生活中的疑問,便是本書的標題:叫賣竹竿的小販為什麼不會倒?

本書試圖透過解開此類日常疑問,達成下列目的:

.讓讀者大略掌握到會計的本質。
.讓讀者消除「難懂」的念頭,把會計當日常工具來使用。 

文豪歌德亦如是說:「希望教科書能更有魅力。唯有當教科書能顯示出知識和學問最明朗且易於親近的一面時,才會讓人覺得有魅力。」

我在下筆時,也是盡可能的想寫出讓人覺得有趣、不會枯燥的教科書。

●會計本來就是日常之物

就我的經驗而言,會計還是一門很難、門檻很高的學問。然而,一旦理解,會計就變得簡單了。只是理解之前,必須付出相當的努力。

學者甚至說:「會計是一門需要持續研讀,不知不覺中就會豁然開朗的學問。」

不過,會計的本質並非那麼難懂,這也是我的切身感受。因為越是談論到會計的本質,越會牽扯到我們的日常生活。

這也難怪,因為會計的概念,本來就源自於要讓我們的生活更加便利。

每天現金的進出、損益的判斷、生涯規畫⋯⋯這些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

事物,都被納入了會計的概念中。

會計不是來自遙遠世界的東西,而是身邊俯拾皆是之物。

本書試著介紹對現實社會也有所助益的「本質會計學」。

雖然稱為會計學,但它和學校教育所謂的會計是完全不同的東西,這一點請讀者理解。

因為專校和大學只教「商業會計」,而我教的是和生活也息息相關的會計,也可以稱為「個人會計」。

●為討厭會計的你而寫

在此想請教以前買過會計書的人,真正讀完的有幾本?

書沒讀完,是購書者的不幸,也是沒被讀完的書的不幸。

這本書為了讓人可以讀完,會提到許多會計以外的題外話(這當然是為了迂迴地談論會計)。

「這裡談會計專業術語,好難喔!」如果有讀者對某些部分有這種感覺,不妨一開始就略過。換句話說,只看題外話也無妨。我反而擔心勉強看下去,最後變成討厭會計呢!

讀完這本書之後,再去翻開躺在書櫃某個角落睡覺的會計書,相信展現在眼前的世界,必然和先前迥然不同。

根據商業雜誌的說法,一旦搞懂會計,就可以「搞懂經濟」「對數字有概念」「出頭有望」。

我本人是出社會後才開始學會計的,的確,學了以後,我才「搞懂經濟」「對數字有概念」,至於是否「出頭有望」就不得而知了⋯⋯

搞懂會計不會有任何損失。

如果能藉由本書,大略掌握到會計的本質,對於學習會計應有所助益。

至於無心學習會計的讀者,本書也可以提供「新的視野和觀念」,以及「數字敏感度」。

本書是為了覺得「會計好討厭」「看到會計就頭痛」「學會計好像沒什麼意義」的你而寫。但願你經由本書,與會計邂逅,迸發出新的火花。

那麼,現在就針對前面的疑問──「叫賣竹竿的小販為什麼不會倒?」讓我們一起來思考吧!

 

第一章 叫賣竹竿的小販為什麼不會倒?──創造利益的方法

●竹竿喔~賣竹竿~

在日本,任誰都聽過這樣的叫賣聲。

叫賣竹竿的「主題曲」,總是不知在何時、從何處悄悄登場,又悄悄離去。

前幾天,突然看到許久未見的叫賣竹竿的小貨車從眼前經過。然而仔細想想,從小到大,我一次也沒向叫賣竹竿的小販買過竹竿,也未曾目睹別人買過竹竿,甚至不曾聽誰說他買過竹竿。

當下我突然冒出這樣的疑問:究竟誰會向叫賣竹竿的小販買竹竿?叫賣竹竿

究竟有什麼利益?這算是一門生意嗎?我左思右想,想不出有什麼賺頭。

這一章,我們就來揭開這個具有「都市傳說」色彩的行業謎底,同時探討會計的根本思考──如何才能創造利益?

●展開調查

我立即詢問周遭的人,看誰有向叫賣竹竿的小販買過竹竿,但是都沒得到肯定回答。倒是對於一般的叫賣生意,大家都回答曾經買過烤地瓜、豆腐或蔬果。

當然,地瓜、豆腐、蔬果是食物,和竹竿是完全不同類型的商品。

對於烤地瓜這種東西,有時會心想:「嗯,來嘗嘗看吧!」「今天的地瓜看來很好吃耶!」而半衝動性地消費。但恐怕沒有人會想:「嗯,今天好想曬東西喔!」而衝動地買竹竿吧?

●兩大疑問

於是,第一個浮現的疑問便是:「為什麼賣的是竹竿?」

不賣竹竿也無妨吧?剪刀也可以,鍋子、水壺、衛生紙都不錯,只要是生活必需品,應該都是可以兜售的東西。

竹竿這種東西,搬家的時候買一次,應該會有好長一段時間不用買新的。一年買一次,或是像奧運般,四年買一次也不為過,一般都會用個十年左右吧!

不妨想想,一生之中,能買幾次竹竿?

換句話說,作為商品,竹竿的消費需求顯然相當低,比起賣一般家庭經常需要的豆腐、蔬果這類生意,在本質上完全不同。

而且,就算家裡的竹竿斷了或腐爛而無法使用,非得馬上買新的來汰換,恐怕也沒有人有耐心地等候叫賣竹竿的小貨車來到住家附近。

我想,一般人的運氣不會好到叫賣竹竿的小貨車這時剛好經過。運氣不好的,或許要等上好幾年,縱使運氣好遇到了,也未必來得及叫住它。

因此,在過去人們通常會到附近的五金行買,現在則是到超市,或開車到大賣場購買。既然如此,叫賣竹竿的小販何苦整天在大街小巷兜售?

莫非,跟叫賣竹竿的小販買竹竿有什麼天大的好處,讓人等上幾年也甘願?

我想了想,似乎也沒有,充其量只是省下搬運竹竿的工錢罷了。

現在,我把重點整理一下,可以列出兩個問題點:

①竹竿這種商品本來就沒什麼需求。
②我們特地向叫賣竹竿的小販買竹竿也沒什麼好處。 

●叫賣竹竿小販的財務報表

以常識判斷,沒需求、沒好處的生意是存活不了的。世界上有許多生意,都是因為提供某種需求或好處,得以創造利益,才能繼續下去。

那麼,究竟為什麼叫賣竹竿的小販不會倒?即使已經進入二十一世紀,還是生龍活虎地在大街小巷「竹竿──」「竹竿──」地叫賣?這讓人不禁胡思亂想起來:難不成叫賣竹竿的小販是間諜,其實另有其他目的?

在審計上,估算一家公司會不會倒閉,是一項重要的工作。

「叫賣竹竿的小販為什麼不會倒?」這個謎,會計師也很感興趣。叫賣竹竿小販的財務報表,有機會一定要拜讀一番。

●企業的大前提:永續經營

不僅是叫賣竹竿的小販,只要是企業,「繼續下去」都擺在大前提上,會計用語叫「永續經營」。而要繼續下去,首先就要有利益,沒有利益,什麼都免談。

如果問我為什麼企業要以「繼續下去」為大前提,這頗難說明,勉強要說的話,我會說企業是所謂的法人,是法律上虛擬的「人」。人要存活下去,必須勤奮賺錢、儲蓄,企業也一樣,即使發生事故、社長離世,提高利益讓公司繼續下去,是它的使命。

個人賴以存活的標竿,一般都會認為是錢(現金),而企業存活的標竿卻不是現金,通常提到的是「利益」,或許有些人聽了會覺得彆扭。

這絕對不是說企業不需要現金,任何大企業都要將現金的出入情況,編造所謂的「現金流量表」,這就是企業需要現金的證據。

企業之所以以利益作為存活標竿的重要理由,是因為有時候企業即使沒有現金,也可以存活下去。

例如,企業可以不用現金,以賒帳購入商品,此外,使用票據也可以交易。甚至只要擁有未來可以賺錢的工廠或機械等設備,也可以暫時不用支付貨

款。因此,企業就算沒有現金也不會倒閉,照樣能繼續下去。

換句話說,光憑現金這個指標,無法評估一家企業的優劣。另一方面,利益不能只看現金的流向,會計上的獲利指標,還必須估算賒帳、票據,以及工廠或機械等設備的流向,這些在評估企業時都相當重要。

言歸正傳。

叫賣竹竿到底是不是可以創造利益的生意?

一般的想法是,這種沒有需求的商品,絕少賣得出去,也就是說,幾乎沒什麼營業收入。然而,卡車費、汽油費、人事費等各種經費,卻還是少不了。

如果是賣烤地瓜,我們不難想像它多少有需求,可以預估營業收入,而且藉由大量採購,也能節省進貨的費用。靠著薄利多銷,雖然創造的利益不算龐大,但也足夠生活。

至於叫賣竹竿,我們連它靠什麼名堂創造利益都無法想像,但它卻可以長年存續,而且各處都有。

各處都有的原因,並非有錢人為了興趣或當作業餘嗜好搞出來的,它應該有它賺錢的手法,大家才會以相同的型態做起生意。

●利益=營業收入-費用

不過,我們一味地嚷嚷「謎團難解」,反而看不到它的真面目。

現在,就試著來探討現實中的兩個假設。

前面我們使用了「營業收入」「費用」「利益」三個會計用語,將它們整理如下:

營業收入-費用=利益

「利益」是企業存續不可或缺的必要事物。

所有的生意要成立,就必須「增加利益」,也就是只有「增加營業收入」或

「減少費用」兩個方法而已。因此,我們做出以下的假設:

〈假設①〉叫賣竹竿的營業收入確實很高。
〈假設②〉叫賣竹竿的進貨費用確實很低。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