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 1/2

建築大師胸中的丘壑:那些高高低低影響我們生活的智慧

〈何謂建築〉

直立的樹木
安東尼.高第

學生時期起,我就受某種具體的形所吸引。你想知道那是什麼樣式嗎?(手指著工作室正對面的尤加利樹)那就是直立的樹木。

只要追求機能性的東西,終究會回歸到大自然。

所謂的「新空間」
吉阪隆正

下雨了。
摘下一片香蕉葉蓋在頭上。
於是有了一個雨水不侵的空間。
香蕉葉受水濺潤後益發青翠。
雨聲啪答啪答。
人棲身在這樣的光、這樣的聲音下,雨打不著。
頭頂著香蕉葉移步行走,葉尖擺晃。
舉步搖盪間,葉上雨滴點點滴落。
雨勢滂沱。

所謂「新空間」就是這樣形成的。我想,其他方法大概無法產生新空間吧。從葉子變成傘,從傘變成屋頂,又從屋頂轉變成住宅,接著再變成各種不同的公共場所。

建築的豐富性
隈研吾

建築設計不只是單純描繪物品的輪廓,重要的是觸發嗅覺、觸覺等五感。而且不能永遠保持不變的姿態,應該隨著時間的變遷而產生不同的樣貌,這種現實感和鮮明感正是建築的豐富性所在。

自由曲線的發現
奧斯卡.尼麥耶

我對於人工的直線沒有興趣。
能夠吸引我的,是具備自由流動感的曲線。
我發現曲線。在故鄉群山的稜線上,
在彎曲的河流、空中的浮雲,
還有我深愛不已的女性曲線裡。
曲線創造了全宇宙的形態。
創造了一個愛因斯坦的曲線宇宙。

即使超過百億日圓也能被接受
藤森照信

花錢的東西差不多都長得一個樣子。不管是美國的火箭、蘇聯的火箭,或是日本的,大家看起來都一樣。只要超過一億日圓,任何東西就會變成相同形狀。只要超過一億、十億,就不允許和別人不一樣的造型。但只有建築,就算超過百億,也可以毫不在乎地和別人不一樣。
說到底,個人可以被允許依據自己的喜好做出要價超過百億日圓的,就只有建築了。相反的,這是建築最有趣的地方,也是最重要的地方。

〈何謂建築師〉

對建築師來說最重要的事情
里卡多.波菲爾

對建築師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創造性」。
我們都知道高第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完全不一樣的,但全都是出自高第之手。他是個非常在地化的人,一輩子沒離開過巴塞隆納,但是卻在巴塞隆納做出了世界性的作品。建築本來就應該是這樣。

到達更高的終點吧
安東尼.高第

想要追求真正的建築,不需要擁有突出的技術,而是要像攀越高山一樣那麼努力。不能不知道自己的能力,也必須具備鍛鍊自我和犧牲自我的覺悟。為了到達更高的終點,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

七十歲才稱得上獨當一面
安東尼.雷蒙

建築師要到七十歲才稱得上獨當一面。
而且建築師不能過得太奢華。
不能是有錢人。
當他成為有錢人時,就是被淘汰的時候。

九十五歲的普通生活
奧斯卡.尼麥耶

(二○○三年,當時尼麥耶九十五歲)
我過著每天早上九點進這個辦公室、晚上八點離開的普通生活。設計完成後,就交給合夥的建築師繼續往下執行。接著寫說明文,如果覺得論 據的說服力不足的話,就重做最初的素描。我會一個人在安靜的房間角落裡,一邊思考、一邊找出解決的線索。手只是手段。對藝術家的成功 來說,重要的是注重直覺。也就是受到這件作品的「surprise」(戲劇性的瞬間)所刺激。所有藝術的根本都在「surprise」。

〈何謂名作〉

高第的思考程序
伊東豊雄

我認為高第的思考方式本身也是流動的。樹木絕對不是以真空狀態長在那裡。可能旁邊有牆壁,陽光或許只照得到其中一邊,或許還會承受風的影響,樹木在不同條件下成長,受到各種條件和關係左右,而往某一個方向成長。樹枝長出來之後,也會決定下一根樹枝長出來的樣子。也就是說,形態並非一開始就會以協調的方式產生,而會遇見各種不穩定的因素,因應這樣的狀態來產生整體樣貌,並將整體維持在某一種平衡狀態。以這樣的想法來蓋建築的,應該只有高第一個人吧?我最感興趣的,就是他如何在這種無法預期的程序中,繼續進行創作的思考。

關於人類的事
丹.西蒙斯

就算人類所興建的其他建築物都被破壞殆盡,人類也被遺忘,只要法蘭克.洛伊.萊特的落水山莊──建於一九三五年,業主為愛德格.考夫曼(Edgar J. Kaufmann)──還在,即使西元二四八一二年有外星人登陸地球,也可以從落水山莊裡了解所有關於人類的事情。

沒有牆壁也沒有柱子
ZZ

對密斯.凡德羅來說,最後的空間就是沒有牆壁也沒有柱子的空間。
曾經有這麼一段有趣的故事。
將「柏林新國立美術館」的屋頂放上支柱時,密斯雖然已經坐在輪椅上了,卻仍親自到工地。巨大吊掛機準備將屋頂往下吊之前,他自己推著輪椅,開心地在沒有屋頂、沒有天花板、沒有牆壁的廣大工地空間裡自由來回移動。
隔年他就離開了人世⋯⋯

甚至無法以攝影記錄
阿爾瓦羅.西塞

路易.巴拉岡的建築非常簡潔而嚴謹,而且確實存在,但卻無法描述,無法模仿,甚至無法以攝影記錄。而且在現代風格之中又兼具普遍性。

〈何謂住宅〉

度過時間的場所
青木淳

我們並不是為了烹飪而待在廚房裡,而是為了度過烹飪的時間而待在廚房。當然大多時候便於烹飪的廚房比較好,但我認為針對某個度過特定
時間的場所應該具備怎麼樣的條件來進行思考,也是建築的設計。

「曖昧」的魅力
中山繁信

以前的日本房舍的戶外和內部空間之間,存在著「中間」,例如緣廊和土間。緣廊雖然上有天花板,下有地板,但因為沒有隔間而會受風吹雨打,不過正好可以做為招待外人進入內部的過渡空間。而土間雖然被屋頂和牆壁所包圍,但卻像戶外一樣可以穿著鞋子進出,四季都很實用。像這樣具備戶外氣氛的內部,和雖然位於外部卻具備有如室內般的空間,就叫做「中間領域」。在人與人往來頻繁的古代這是不可或缺的設計。

皋月和小梅的家(《龍貓》)
內田青藏

從這棟房子,可以感覺出作者在創造的時候,加入了自己以前住過的房子裡一些不可思議和可怕的想像。這棟洋房在豪華當中卻也讓人感覺似乎有點詭異,而日式正房所具備的開放感在白天雖然感到舒適,但到了晚上就似乎藏著什麼在裡面,讓人感覺不安。這種個別建築所散發出來的特殊氣息,在明治時代的近代化之後,已經逐漸消失了。我想宮崎駿一定非常重視住宅所具備的這種不可思議的價值,並認為這樣的價值具有吸引人的魅力。

為了生存而放浪
原廣司

戰爭結束後,糧食的取得變得非常困難。要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中生存下去、如何確保食物,是最重要的課題。當時大家滿腦子想的都是這些。最後連野草這類的東西都沒有了,明明我們住在鄉下。我們甚至還很認真的思考有哪些是人可以吃的,哪些是不可以吃的。其實我不太想再說這些事情了,不過對小孩子來說最容易且可以持續取得的就是青蛙了。我們還一起抓蝗蟲,抓到一隻不剩。當時有很多大人跟我們一起行動,因為這些人一整天都沒有工作可做,大家都為了取得食物而過著放浪的生活。

〈何謂藝術〉

所有一切都源自於光
安東尼.高第

能創造出最完美協調感的光,不是從正上方,也不是正面,而是以四十五度角照射物體的光。這個位於中間地帶的光,可以將物體以最完美的姿態呈現出來。這個光是地中海的光,居住於地中海的人則是真正具備造型感官的人。

和真牛一模一樣的畫作
法蘭克.洛伊.萊特

如果想看一幅畫得和真牛一模一樣的畫作,不如直接買一頭牛。一樣東西如果在任何人眼中看起來都一樣的話,就沒有價值了。

不要追求獨創性
安東尼.高第

不要追求獨創性。因為一旦追求獨創性,終究會變得特立獨行。只要正視平常所為,並努力做得更好,這樣已經足夠。

〈何謂都市〉

貪婪的世界大都市
柯比意

人類建設都市的時候,都只為自己著想。不曾想過分享喜悅、滿足心靈、為人帶來幸福,只想著如何獲得金錢利益!
都市裡完全不存在任何對心靈來說最重要的愛、友情、煩惱等日常生活中的氣息,也就是透過房子及窗戶可見的景象。只存在著陰暗、壅塞、粗野、不具備才氣與優雅的氣息。絲毫找不到任何高貴的情感,只剩下追求金錢而不知滿足的狂熱。走在無數充滿著悲傷氣息的道路上,只會令人沮喪,回到家、關上門的同時,也鎖上了令人喘不過氣的記憶。但即使如此,還是有數百萬男女老少每天在此過著平穩的人生。
這就是忙碌、殘酷、沒有同理心而只想著賺取金錢的十九世紀的世界大都市。

改革者的觀點
柯比意

我們都希望能為現代社會帶來改革。
因為大格局的觀點讓我們得以窺探城市及周圍一帶的景色,而這些景色都是如此令人不齒。
我們居住的都市是卑劣的,並且輕視人類。都市使人痛苦,剝奪我們的「本質的喜悅」。我們每天不斷侵蝕著自己,使自己毫無氣力,並破壞物種,將我們關進那間教會我們何謂絕望的破爛房子之中,
彈劾飛機!
彈劾城市!
彈劾城市的負責人!

蝙蝠俠漫畫
雷姆.庫哈斯

(關於紐約的天際線)
真的太過分了。裝飾藝術的建築物居然仍支配著這個地方,都已經是超過七十年的建物了呀。明明是自我評價很高、勉強稱得上是世界級的大都市,卻因為這些建築物的存在,使紐約變成了蝙蝠俠漫畫。

被超高大樓支配的世界
雷姆.庫哈斯

建築物的高或低,其實是一件很含糊不清的事。九一一事件之後,美國人變得不知道到底該不該繼續興建超高大樓,但美國以外的其他國家卻開始覺得這(超高大樓)才是最理想的建築形式,或許他們並不知道全世界已經到處充斥著超高大樓吧。
超高大樓正支配著停止思考的世界。


〈何謂人類〉

如童話那種令人驚訝的感受
路易.康

若讓我舉出除了建築以外最想做的事,我想應該是創作新的童話故事吧。因為像是飛機或火車等人類所發明的完美道具,其實都是從童話那種令人驚訝的感受而來的。

人分成兩種類型
安東尼.高第

或許可以把人分成兩種類型—語言型和行動型。第一種是愛說話的人,第二種則是善於行動。我是屬於後者。

何謂真正的英雄
柯比意

偉大的冒險應該是這樣的:「我想這麼做,所以必須做好所有的準備,等待良好的時機。一定要實現我的決心,一定要成功。在特定的時間和場所裡,作為一個勝利者而非死者,以笑臉冷靜地抵達終點。」真正的英雄是清廉、正直,可以控制自己的。既不蓄鬍,也沒有傷口,也不會渾身是血。上帝以微笑讚揚他。具備堅韌意志的人也一樣。

建築並不重要
奧斯卡.尼麥耶

建築並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夥伴、朋友、家人以及人生本身。

〈何謂教育〉

學生請待在現場
華特.葛羅培斯

我認為學生應該學習建築的工序。因為如果從製圖板開始做,就會連屋頂的水切怎麼做也學不好。不親眼見到實物的話,就會連每個工序是如何連接在一起的也不知道。在現場才看得到建築物是如何被組裝起來的。但是哈佛大學的學生並沒有接受這樣的教育。

如同工匠師傅一樣
高山正實

密斯是一個不說話的人。我是在一九五七年到五八年這段時間直接受教於密斯的。而說到授課的內容,例如學生設計了某樣東西,密斯就會拿起這個模型,看得非常仔細,仔細地看著鋼骨的角落或細部。這時候我們就在旁邊一直等。然後他會突然問:「但是這個角這麼複雜,不就塗不到油漆了?」他就是只會講這麼實際的東西。他說的話並不是什麼深奧的哲學,而是像工匠師傅在教導徒弟一樣。

最難的部分
高山正實

剛開始會有人提出問題,然後密斯就會這樣默默地開始思考。這段時間,所有人都畢恭畢敬的等著。他在思考的時候,彷彿身邊沒有任何人一樣,就這樣過了十分鐘、十五分鐘,然後才終於回答問題。他的回答都很簡潔,但都是經過縝密的思考,認真回答的答案。聽說有人曾經問密斯說:「你遇過最困難的是什麼事情?」這時密斯也想了很久,終於開口說:「到目前為止最困難的,就是克服害怕改變的心態。」原文就是:「To resist against change」。

不教導問題的解答
密斯.凡德羅

我只會思考「要如何教導學生蓋出好建築物的方法」。就只想這個。首先我會花一年時間教學生如何繪製圖面。學會如何繪製圖面之後,再教他們怎麼用石材、磚塊、木材進行建設,還有一些工程學。接著教混凝土和鋼骨、建築物的機能性。第三年是空間和容積,最後一年才會教建築物的集合體。我完全不覺得這樣的教學計畫太無趣。因為我希望學生能理解建築的相關問題,所以不教導問題的解答。而是教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

大自然這本教科書
法蘭克.洛伊.萊特

出外散步時我經常訝異於許多新發現。
請大家每天外出散步。
詳細地觀察,不錯過任何小事。仔細看看腳下的小東西。
大自然是一本教科書。其中某一頁裡,寫著成長的成果、大自然的豐饒和從容。
大自然裡蘊含著美好而單純的基本形態,能為建築師帶來信念和力量。

〈何謂日本〉

日本是日本獨有的
CKR設計團隊

或許日本人並沒有意識到,不過在我們的眼中,整個日本都是日本獨有的。(Ola Rune)
是不是日本設計的,一眼就可以看出來。因為不管是格局、形態、協調感,都和其他國家的設計師完全不一樣。(Marten Claesson)
例如我兒子昨天買的鋼彈玩具,我們就覺得很有「日本武士」的感覺。就算是設計時盡量避免表現出國家或特定設計師的特徵,還是會在不經意之間透露很多訊息。我們來自瑞典,瑞典以前是個很貧困的國家,所以只做得出不加裝飾的簡單設計。或許我們也傳承了這樣的傳統吧。(Eero Koivisto)

有如狹隘的地方鄉鎮
布魯斯.茂

紐約和東京之間存在著一個很有趣的共通點。這兩個都市都很像非常狹隘的地方城鎮。
東京的地方性和文化有很大的關聯。東京具有非常厚重的文化外殼,因此整個城市在真正的涵義上是難以國際化的。
有兩種力量可以破除這樣的狀況,並且具備劇烈作用。一種是強迫與外界連結的經濟活動,另一種則是由內部產生作用,將東京以對外開放的形式產生作用的文化。
東京從外部接收某種東西的時候,總是會將其翻譯成具有東京色彩的形態後再行接納,而同時也存在著希望由內部產生變化的動向。

日本建築是一種雕刻
野口勇

日本建築就像雕刻作品,是可以作為雕刻作品來欣賞的。
聳立於風景之中的廟宇大屋頂是什麼?廟宇的院落是聖域,大屋頂則是這個空無一物的空間中的支配物體。伊勢神宮有如海邊的一艘船,重要的不是圍起的空地,而是圍住空間這個事實。或許神聖神殿的屋頂的機能並不在於本身直接對空間所產生的作用,而在於將整體建築物與大地進行連結。

close
貨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