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智商:讓孩子學得更好的教養新關鍵
播下連結的種子
兒時的人際關係對孩子影響深遠,是潛能開發的關鍵因素。從呱呱墜地起,我們與周遭建立的連結,形塑我們立身處世的核心,這些最初的互動播下了學習之籽、成長之籽、成就之籽。暖暖的關愛、大大的安全、滿滿的珍惜,加上滋養的正向人際關係,以及玩耍和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就能成就孩子的學習。
過去數十年間,科學界逐漸凝聚共識:從健康的腦部發展、出色的學業表現、不屈不撓的韌性到一生的幸福與成就,其中的關鍵就是兒時的人際關係。充滿愛的人際關係不僅讓人更聰明,還能促進整體健康與長壽,影響既深且遠。二○二三年,美國醫務總監墨菲(Vivek Murphy)在一份針對青少年和成人的諮詢報告中提出警告:當前「寂寞與孤獨流行」,妨害身心健康,而社交聯繫與社區歸屬則有助於療癒和修復。
滋養的兒時人際關係至關重要,這似乎是不證自明的真理,任何人──只要當過父母、顧過小孩甚至只要當過小孩,光憑直覺都能共鳴,既然如此,何必還要寫一整本書,來探討這個看似與生俱來的智慧呢?
道理很簡單──人與人之間充滿愛的關係,正是許多孩子所缺乏的,不論是對孩子來說、還是對整個世界而言,帶來的後果都不堪設想。在新冠疫情之前,美國每五位學童中,就有一位沒有大人照顧。二○二○年,四四%的中學生表示感到孤立無援、缺乏大人和同儕支持,這比例比十年前高出一倍。哥倫比亞大學的新冠與母嬰健康研究指出:疫情高峰期出生於紐約長老會摩根史坦利婦幼醫院的新生兒,每十位就有八位與母親不親,令人震驚,而且情況越來越糟。
從小就人際疏離的情形日漸頻繁。現代家戶人口越來越少,單親家庭越來越多,孩子成長過程中缺乏手足陪伴,既不常跟爸爸媽媽的朋友往來、也缺乏大人開導,而且很少與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親戚互動。跟十年前相比,孩子與同伴面對面相處的時間減少了六成,出門玩耍的時間比爸爸媽媽小時候少了一半。孩子不知不覺就沉浸在螢幕的孤獨世界裡,螢幕已經成為現代人的庇護所,爸爸媽媽也常常往裡頭尋求慰藉。過去十年來,少年寂寞的比例翻倍,許多孩子行程滿檔,根本無暇結交朋友,這是過度重視成績、升學競賽提前開跑的後果。還有些孩子生活失序,時常遭受大人忽視。
全球新冠疫情讓問題雪上加霜,幼童更缺乏陪伴,情緒困擾和心理健康問題與日俱增,從而波及家庭和教育工作者。目前已有證據顯示:疫情導致的疏離和焦慮讓幼童語言發展遲緩更甚以往,與此同時,史丹佛大學的研究人員證實,隔離和壓力讓青少年的大腦加速成熟,在此之前,只有長期身處逆境(例如遭受忽視、家庭功能失調)的孩子,才會出現這種「大腦年齡」加速改變的現象。這些腦部變化是否會持續?可能造成什麼後果?則有待時間證明。
疫情損害健康,不僅導致平均壽命縮短,還可能造成人類智商倒退,新出爐的證據顯示:自從一九○五年智力測驗發明以來,人類智商首次出現下降──儘管以智力測驗來看待人類智力仍有瑕疵,但智商下降依舊是重大的變化。而這些問題的根源,正是驚天動地、無聲無影的兒時人際危機,影響深遠、危害於無形,但卻罕見談論,遑論呼籲解決之道。
為了扭轉局勢,本書擘畫了大膽的願景:在未來,教學將以人際為本,愛則成為素養之一,要實現這樣的願景,典範必須轉移,從所謂「兒童中心教育觀」,轉向以關係為中心的學習,重心從提升平均成績和智商、轉而提升我所謂的人際智商(relational intelligence),我們不僅要好好養育未來的新生兒,更要支持已在學的孩子,他們的大腦仍在發育中,卻因社會重視學業成績勝過人際關係而深受影響。
所謂人際智商,可以定義為理解、周旋、有效與人互動的能力,適用於各種社交和人際場合,其中包含一系列的技巧和行為,使個人能夠建立並維持健康的人際關係、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能夠進行有效溝通、化解衝突、察言觀色。從建立人脈、促進團隊合作、適應世間百態,人際智商都至關緊要,有助於在生活中和職場上贏得好人緣。人際智商的核心是愛──每天一點一滴累積正向的人際存款,培養喜悅、信任、諒解的感受,深化社會連結、促進整體福祉、形塑我們的生理機制和學習能力。社交智商與人際智商都不脫理解和互動,但社交智商更偏重一般社交技巧與應對進退,人際智商則著重於建立和維持深刻、有意義的人際關係。
新冠疫情肆虐多年,引發社會動盪、學校停課、人際疏離、人心寂寞,幾年下來,家長和教育工作者都注意到:孩子的社交技巧退步、利社會行為減少。學齡兒童的家長擔心,自從疫情爆發以來,孩子變得拙於與人相處,希望學校能安排培養社交技巧的活動,教育工作者也表示社交和行為問題暴增。你如果跟我一樣為人父母,多少也會注意到同樣的影響出現在自家孩子身上,正苦惱該如何幫助孩子練習或發展這些沒機會培養的技巧。
我對於兒時人際關係的影響來自於親身體會。幼兒教育改寫了我的人生軌跡。三歲那一年,我父母收到晴天霹靂的診斷報告──絕大多數的家庭想都不敢想──心理測驗結果顯示:我的學業性向成績偏低,求學和求職發展可能都會受限。我做什麼都比人家慢,學爬慢、學走慢、學說話也慢。心理測驗結果出來之後,一連串測驗接踵而至,推薦我接受各種專門的介入治療。
時間快轉。我從高中畢業,在畢業典禮上代表致詞,並進入哈佛大學就讀,即便如此,誰也沒料到我作為移民第一代、出身法國南部偏鄉三流公立學校,口音濃重,雖然成績後來居上,但能不能大學畢業還是「未知數」,竟然有朝一日成為全球金融家,在影響力投資圈開創新局,並引領教育思想改革。
我常常想,如果我出生在不同的家庭、成長於不同的教育環境,我的人生際遇是否會大不相同?儘管從小就被診斷出有學習差異,我卻仍舊大放異采,這究竟是怎麼辦到的?為了幫助我蓬勃發展,我的爸媽和老師做了哪些努力?如果運用這些知識,我能否為其他孩子的學習和成長鋪路?這個疑問一直在我的職涯道路上引領我前行。
這一路以來,我投身研究、理解與創新,打造讓所有孩子都能發光發熱的光明未來。我擔任史丹佛大學學習加速器的執行董事,在史丹佛大學主持大型新政,利用大腦與學習科學、資料、科技的最新研究,為全民創造更有效、更公平的教學方法。在這之前,我在歐米迪亞集團(Omidyar Group)主持全美教育倡議,負責連結人才、理念和資源,成功推動教育計畫,嘉惠了上百萬的學習者。我把這些經驗結合起來,得出了一條結論:學習和健全發展的祕方始於充滿愛意的兒時人際關係,就是這麼簡單。不過,學習是一條複雜且多元的旅程,單靠充滿愛意的兒時人際關係遠遠不夠,許多孩子雖然深受疼愛,但卻仍然消弭不了學習差異,需要專業的支持才能做出一番成績。我想強調的是:人際關際是基本中的基本,但多半不受重視,在理解如何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學習動機和自信心時,我們很少會充分考慮人際關係帶來的影響。
* * *
人腦擁有精密的神經網路,賦予我們非凡的潛力,得以溝通、記憶、思考有條理、創造、發明、想像、體會豐富的情感、將心比心、與人相處。可是,剛出生時,我們的神經網路還不成熟,在許多方面都還不完備,即使是足月的嬰兒,大腦也未完全發育,七成的大腦要等到出生後才開始成長。
人類不同於其他哺乳動物,我們能推理、能想像、能創造,能形成比其他物種更龐大的社會網路,能創新、能築夢、能孕育新的可能,能依照道德和倫理行事,能適應新環境、隨情況應變,這一切能力都源自我們出生時大腦尚未完全發育,要等到與周遭建立關係,透過觀察、模仿、推理以及最重要的情感連結,大腦才漸漸發育。不管我們出生和身處的文化,無論我們的社經背景、政治處境,無論我們的社經視角、政治觀點,人類的存續長久以來都依賴人際關係和團體,這正是人類的特質。
出生頭幾年,人腦的神經基本上是可塑的,這既是難得的機會,也是驚人的弱點,聰明和仁慈的基礎在人生的開端就已經打下,至於基礎穩固與否,則取決於我們的人際關係,大腦接觸到什麼、就發展什麼。
我們往往以K-12(幼兒園到高中)教育來劃定對下一代的社會責任,政策重點和稅金都用於支持教育體制,討論的則不外乎學校的義務、老師的教學,包括教什麼、怎麼教。可是,如果學習問題的根本原因得不到解決,政策再怎麼變、教學法再怎麼換、課程再怎麼改,對學生來說都是換湯不換藥。我們需要徹底改變教育觀,將支持重點轉移到幼兒階段──聚焦在滋養未來主人翁的人際關係上。根據美國政府統計,三到五歲的美國幼兒中,無論是體能或是就學準備,大多尚未完備。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報告指出:全球兒童泰半無法獲得幼兒教育。五歲前漸漸拉開的體能及就學準備差距,助長了往後K-12教育的成就差距。輸在起跑線的幼兒,未來跟不上的可能性更高,甚至越輸越多,而輸在起跑線的孩子實在太多太多了。
在開展教育觀改革時,我們必須體認到:幼兒的成長環境各式各樣,並不侷限在教室之內,包括家裡、遊戲場、幼兒園、托育中心,以及與親友、導師、教練、老師、鄰居、信仰領袖等人組成的人際圈。因此,視人際智商為學習基石而花心力培養時,勢必要多管齊下。
儘管改革的路上充滿挑戰(本書將逐一探討),但我仍然樂觀以對,尤其我相信親屬關係即將重獲定義,學習也將隨之反轉。眼前家庭結構經歷劇烈演變,代際團結正在崛起,不同年齡層之間共享資源、經驗、價值觀,培養代際之間的聯繫、共鳴和責任感,從而促進福祉和社會凝聚力、傳承智慧與知識。
在史丹佛大學工作,我逐漸認清我們正處於重大的科學和技術革命之際。對於人際關係如何促進學習,當前的科學理解雖然仍嫌膚淺,但過去數十年的重大科學突破,正在快速擴大我們的了解,由新科技、大數據、人工智慧驅動的研究,探索鏡像神經元、大腦與生物同步、生物標記、愛的生物化學……等,漸漸拼湊出大腦為何天生就具備連結能力,又是如何具備連結能力。
我們都很擔心科技會影響孩子(尤其是社群媒體和人工智慧),不過,與此同時,科技也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繫。無論是政府還是民間,用於幼兒相關事業和機構的資金正在增加,越來越多人體認到照顧很重要、玩耍很重要、社會情緒學習很重要,商業界開始重視情商(EQ)甚至愛商(love quotient,LQ,意指愛人愛己、善待人我的能力),越來越多人認為:情商與愛商跟智商一樣重要,甚至比智商更重要。隨著人工智慧席捲全球,人類同理他人、連結人我的獨特能力(也就是人際智商)急需提升,以關係為中心的創新教學法以及跨世代的教養方法更是方興未艾。
新世代的小小學習者出生於二○一五年之後,更有更多尚未出世的小小學習者。這個世代還沒定名,前兩個世代分別是Y世代(千禧世代)和Z世代,因此有人建議從頭再來,將二○一五年後出生的世代稱之為A世代。這些小孩從小就接觸螢幕,因此,也有人建議取名為玻璃世代,而提議取名為C世代的人,則是因為這些小孩不是從小就生活在新冠疫情中,就是成長於因新冠疫情而天翻地覆的世界,因此取「COVID」(新冠肺炎)的「C」,稱之為「C世代」。相較於這些悲觀的論調,我樂觀建議將新世代的小小學習者取名為R世代,全名是人際世代,「Generation of Relationships」,並且在重視相親相愛的世界中養育這群小孩。氣候變遷領域有「零排放」和「零浪費」的概念,教育領域也該追求「潛能零糟蹋」,讓每個R世代的孩子都能透過充滿愛的人際關係來學習、成長、充分發揮潛能。
時機已成熟。無論你是急切尋求指引的父母、祖父母,是熱衷提升學習成效、啟發學生的教育工作者,是尋求解決根深蒂固社會問題的社區領袖、兒童倡議者、政策制定者,或者,你只是熱愛知識、擁抱人類潛能,本書都邀請你一同踏上蛻變之旅,書中交織著一則又一則訴說著毅力、同理心與創造力的故事,收錄了以最新神經科學和科技做出的創新成果,希望能啟發並鼓勵你思考:孩子該怎麼養育?幼兒學習和學校環境該如何安排?充滿關懷的社區要怎麼建造?在培養終身熱愛學習的路上,讓我們一起深入理解、共同奔馳想像,擁抱兒時人際關係的力量。
全書架構安排如下:
第一部論證孩子從幼時就面臨人際危機,這是迫切且普遍的議題。第一章破除種種深植人心的迷思,說明人際關係在幼兒階段的關鍵角色;第二章闡述孩子的人際圈怎麼會越來越小,第三章凸顯人際圈縮小如何阻礙孩子發揮潛能。第四章轉而探討大人,在行程與螢幕的雙重夾擊下,大人對於小小學習者而言常常是人在心不在。
第二部探討兩大科學研究主題:一是人際關係對成功的影響,二是人際關係如何影響左右我們生活的新科技,我們雖然身處人際關係之中,但對人際關係的了解卻需要科學研究成果來闡明。第五章概述科學進步讓我們理解人際關係如何促進學習;第六章探討人工智慧對人際智商與情感連結的正反影響;第七章則討論科技帶給人際關係的疑難雜症。第八章融會貫通,論證愛是教育領域的靈丹妙藥,沒有了愛,生活和學習就沒有了心跳,人際智商高的人,才有光明燦爛的未來。
第三部描繪充滿希望的創新方法和潛力無窮的解決方案。第九章探索以關係為中心的前衛解決方案,適用於日益多元的家庭組成;第十章聚焦於藉助遊戲、時間、智慧、關懷來培養小孩的友誼;第十一章重新定義學校和教師:學校是人際關係的樞紐,教師能建構小小學習者的人際腦;第十二章則展望社區營造的療癒感、融合感、歸屬感。
第四部未完待續,留待你我共同完成,我希望這是神經連結、發現、開展的新時期,讓我們共同努力,為下一代開創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