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富論【權威中譯本】(上)
★1 論分工
勞動生產力最為重大的進步,以及人們不管往何處引導或在何處應用勞動生產力,所展現的大部分技巧、熟練度與判斷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結果。
且讓我們在某些特別的製造業裡討論分工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這樣也許比較容易了解社會上一般的分工會產生什麼結果。一般以為,規模小的製造業分工的程度最高;實際上,這些小規模的製造業,分工的程度也許不會比其他比較重要的製造業來得高。但是,那些旨在供給少數人少量需求的製造業,所雇用的勞工人數必然不多,而在不同部門工作的工人,往往可集中在同一個工廠內工作,讓旁觀者一眼就能綜觀全局。相反的,那些旨在供給大多數人大量需求的大型製造業,每個工作部門都雇有大量勞工,不可能把所有勞工都集中在同一工廠內,因此,我們不太可能同時看見一個部門以上的工人在工作。所以,這種大型製造業實際上也許比小型製造業分成更多的部門,但分工的方式卻沒有那麼明顯,因此旁觀者比較不容易一眼看穿。
且讓我們從小規模的製造業中舉出一個例子。以別針製造業而言,因為經常有人注意到這個行業的分工情形。一個未曾受過此行業訓練的工匠(由於分工,製作別針已成為一種特殊行業),如果又不熟悉這個行業所使用的機器(也許是為了分工,才發明了這些機器),那麼即使竭盡所能工作,一整天也許都做不成一枚別針,若想做二十枚,就更不可能了。以目前這個行業經營的方式來說,不僅整個工作已經成為特殊行業,而且又被分解成若干部門,其中大多數同樣也已成為特殊行業。某人抽鐵線,另一人拉直,第三人切斷,第四人削尖,第五人研磨頂端以便裝頭;而製作針頭則需要三個特別的工序;裝頭是一項特殊工作,將別針塗成白色又是另一項,甚至把別針用紙包好也是一項特殊工作;於是,製作別針的主要工作就這樣大約分成十八個特別工序。有些工廠,這十八個工序分別由十八個特定工人完成,但也有些工廠,一個人會兼做兩、三個工序。我曾經見過一個這種小工廠,只雇用了十個工人,因此當中幾個必須負責二或三個工序。儘管他們很窮,一些必需的機械配備顯然捉襟見肘,但如果他們努力工作,一整天下來卻能做出約十二磅的別針。以中型別針每磅約有四千餘枚來計算,這十個工人每天就可做出四萬八千餘枚別針。如果以每個人都製作這四萬八千枚別針當中的十分之一來算,等於每人每天做了四千八百枚別針。但如果每個人都各自獨立工作,而且都未曾接受這個行業的特殊訓練,那麼他們當中無論是誰,都不可能在一天內做出二十枚別針,說不定連一枚都做不出來;也就是說,由於適當的分工與工序組合,他們每個人每天能夠製作四千八百枚,可是如果各自獨立工作,每個人不但做不到那個數量的兩百四十分之一,恐怕連四千八百分之一也做不到。
在其他行業或製造業,分工效果都會和上述的小行業相似;雖然在許多行業,分工程度不能達到那麼細密,工序也無法簡化到那麼單純。然而任何一種行業,若能引進分工,都會因分工而使勞動生產力得到相當比例的提高。而且不同行業與職業之所以相互分離出來,似乎也是由於分工有這種好處。一般來說,產業最發達進步的國家,通常也是分工程度最高的國家;在野蠻的社會狀態裡,由一人完成的工作,到了進步的社會中,通常都變成由幾個人來完成。在進步的社會裡,一般來說,農夫只做農夫的工作,製造業者也只做製造業者的工作。此外,完成一件製品所需的勞動,也幾乎一定會由許多人來分擔。試想,生產紡織品的行業雇用了多少種不同職業的人?包括了種麻的人、牧羊的人、漂白和燙平布匹的人,或染布和整布的人等等。農業確實不像製造業那樣允許細密的分工,而各種屬於農業的行業,也不像製造業那樣清楚分離。例如,畜牧業和玉米種植業就不可能像普通的木業和鐵工業那樣完全分開。又例如,紡紗與織布幾乎總是由不同的人分別負責;然而,犁地、耙土、播種與收割這類農務,通常則由同一人完成。不同的農事,每年隨著季節替換而輪番重複上場,不可能讓每個人固定只從事當中的一種工作。而我們不能將農業所運用的各種勞動完全清楚分開、相互獨立出來,也許就是農業勞動生產力改善的速度跟不上製造業的主要原因。一般來說,現在最富裕的一些國家,的確在農業與製造業都優於鄰國;但在製造業方面的優越程度,通常大於農業的優越程度。一般來說,富裕國家的土地耕耘情況比較好,花在土地上的勞動與費用比較多,在一定面積與自然肥沃的土地上,生產出來的物品也比較多。但就比例來說,富國每單位土地較高的生產數量,很少超過它們在單位土地上所花費的較多勞動與費用。在農業方面,富國的勞動生產力未必比貧國的勞動生產力高很多,至少不會像在製造業那樣明顯。所以,如果品質同樣優良,富國的小麥在市場上的售價,未必比貧國的小麥來得便宜。例如,波蘭小麥與品質同樣優良的法國小麥,在市場上的價格一樣便宜,儘管就富裕和進步的程度來說,法國勝過波蘭。又例如,在法國小麥產區出產的小麥,品質與英格蘭出產的小麥一樣好,而且在大多數年頭價格也大致相同,然而就富裕與進步的程度來說,法國也許不如英格蘭。可是,英格蘭的麥田耕種得比法國好,而法國的麥田,據說耕種得比波蘭好很多。貧國土地耕種的情況,儘管次於富國,但貧國生產的小麥,在品質和價格方面,卻在相當程度上能與富國競爭;但在製造業方面,尤其是那些適宜富國土壤氣候與位置的製造業,貧國最好別想和富國競爭。法國的絲織品比英國好而且便宜,只是因為絲織業在目前原絲進口稅很高的情況下,不適合在英國的氣候條件下發展。但英格蘭的五金製品和粗毛織物等的品質,皆遠勝於法國,而且即使品質同樣優良,英格蘭製品的價格也比法國便宜許多。在波蘭,除了少數幾種如果沒有就很難過活的簡陋家用製品外,據說幾乎沒有什麼製造業。
分工之後,同樣人數的工人所能生產的數量大為提高,主要是基於三種不同理由:第一、每個工人手腳靈巧的程度提高了;第二、工人不再需要從一種工作轉換到另一種工作,節省了一些時間;第三、由於發明了許多機器,簡化與節省了人力,使一個人能夠完成許多人的工作。
首先,工人手腳靈巧的程度提高,必然會提高他所能完成的工作量。分工使每個人的工作只剩下某一單純工序,而且使這個單純工序變成他畢生唯一的職業,必然會大大提高他手腳靈巧的程度。普通一個鐵匠,縱然慣於使用鐵錘,如果沒有製作鐵釘的經驗,一旦事出突然,必須上場製釘,我相信,他一天頂多只能做兩、三百枚,而且品質必然也好不了。一個鐵匠,即使曾經做過鐵釘,但如果不是以製釘為唯一或主要的職業,就算他竭力工作,也甚少能在一天之內做出八百或一千枚釘子。我曾經見過幾個不滿二十歲的年輕人,他們唯一的工作經驗就是製作鐵釘,可是當他們努力工作時,每人每天卻能做兩千三百多枚鐵釘。然而,製作一支鐵釘絕不是簡單的工作。同一位工人,要鼓動風箱,要視情況調節火力,要燒鐵,要錘打釘子的每個部位,在錘打釘頭時還得換工具。比較起來,製作別針或金屬鈕扣的工作細分為若干不同工序,每項工序都要比製作鐵釘簡單,而畢生以個別工序為業的工人,手腳熟練的程度通常也高得多。這些製造業當中有幾項工序,其進行速度之快,在任何未曾親眼目睹的人想來,顯然超過人類雙手能夠做到的範圍。
第二,工人不再需要從一種工作轉換到另一種工作,如此節省下來的時間,通常遠大於我們的想像。一個人如果有兩種必須在不同地方進行,又使用不同工具的工作,事實上就不可能很快的從其中一種工作轉到另一種工作。鄉村裡兼職耕作一小塊地的織布者,一定會把許多時間浪費在從他的織布機走到田地,又從田地走回織布機。如果這兩種工作能在同一場所進行,損失的時間無疑會少很多。然而即使如此,還是很可觀。人從一種工作轉到另一種工作時,通常會溜達一下子。剛開始新的工作時,人很難既敏捷又用心。他的心真是所謂「尚未就位」,而且會摸魚一陣子,而不是在真心工作。鄉村裡的每個工人,與其說自然而然,倒不如說必然,都會感染到這種閒逛溜達與偷懶摸魚的習慣,因為他每半小時必須換一次工作和工具,而且他一生中幾乎每天都必須從事二十種不同工作。即使面對的是最緊急迫切的狀況,這種習慣使他老是怠慢懶散,提不起勁。所以,縱使他在手腳靈巧方面沒有不如人,光是這種習慣就會大大降低他所能完成的工作數量。
第三,也是最後要說明的情況就是利用機器。無需舉例,現在每個人都知道,利用適當的機器能簡化與節省勞力到什麼程度。所以我只想在此說明,人們之所以會發明那些大規模簡化與節省勞力的機器,追根溯源似乎也是由於分工的緣故。如果人們的心思全部集中在某個目標,就比較可能發現更簡便的方法去達成目標,而不是分散到許多五花八門的事情上。分工之後,人的注意力自然而然會傾注於某個簡單工序。所以工序只要有改良的餘地,在執行該工序的工人中,遲早會有人發現一些比較簡便的方法來完成自己的工作。目前那些分工最細密的製造業,所使用的機器,大部分原本是某些普通工人的發明;他們每個人都只操作某種簡單的工序,自然而然會把心思花在設法找出較簡便的操作方式。不論是誰,只要他常去拜訪這種工廠,一定會看到不少巧妙的機器,都是普通工人發明的,原本只是為了要讓自己負責的那部分工作更輕鬆快速的完成。最初的蒸氣機,原本必須請一個小孩看著活塞升降,交替打開或關閉汽鍋與汽筒間的通路。其中,有一個小孩特別喜歡和同伴玩耍,他發現,只要用一條繩子,將通路開關活門的把手和蒸氣機的另一頭繫起來,活門就會自動開關,他就可自由自在的與同伴玩耍。某個小孩為了讓自己省事而發現的方法,就這樣成為蒸氣機發明以來最重大的改良之一。
然而,並非一切機器的改良都是使用者的發明。在機器製作變成一門特殊行業後,有許多改良出自機器製作者的巧智;還有一些改良出自所謂哲學家或理論家的巧思,這種人的工作,不是製造,而是觀察,所以他們往往能將距離最遙遠且形狀性質最不相似的東西,組合起來形成新的力量。隨著社會進步,搞哲學或提理論也成為某個特殊社會階級主要(或唯一)的職業。此外,這種職業也像其他職業,細分成許多不同的部門,每個部門都讓一夥特殊的哲學家有工作可做。哲學界的這種分工,和其他行業的分工一樣,提高了靈巧,也節省了時間。每個人在自己專門的部分變得更為老練,整體完成了更多工作,科學產出數量也因此大增。
在一個施政完善的社會裡,分工之後,各行各業的產出大增,因此可以達到全面富裕的狀態,將財富普及到最下層人民。每個工人的產出,除了滿足自己的需要,還有大量的產品可以自由處分;其他每個工人的處境也都一樣,因此能以自己的大量產品,交換大量的產品,或者說,交換其他工人的大量產品。自己大量供應別人所需的物品,而別人也同樣大量供應自己所需的物品,於是普遍富裕的狀態自然而然的擴散至每個社會階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