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商品編號:T0300009

神的傳記

God:A Biography
譯者 周和君
出版日 2002-10-01
定價 $490
優惠價 79折 $387
  • 分享至
數量
無法銷售

內容簡介

普立茲獎傳記類得獎作品,已翻譯成12種語言出版!從來沒有人為神寫過傳記,本書作者首開先例,深刻剖析神的性格與角色變化。想要了解西方文化,就必須先認識神;藉由這部神的傳記,不論我們相不相信是否有這號人物存在,都可以充分認識他。 



作者介紹
傑克‧邁爾斯(Jack Miles)
曾是一位耶穌會士,後於羅馬額我略大學和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研習宗教,並於哈佛大學取得近東語言博士學位,曾任教於加州大學。他同時也是《洛杉磯時報》專欄作家與編輯委員,並經常為《大西洋月刊》、《華盛頓郵報》、《波士頓全球報》、《哈佛神學評論》等刊物撰寫專文,亦曾擔任美國國家書評獎主席。除了本書之外,還著有《基督:神一生中的危機》(Christ: A Crisis in the Life of God)。

譯者簡介 / 周和君
台灣大學哲學系畢業,紐約新社會研究院碩士。曾任職廣播界與出版界,目前專事文字工作,並主持「太古智藏」心靈工坊。譯著包括《千福年天書》、《B的故事》、《平心靜氣》、《女女相繫》、《狂喜之後》等。


看更多

規格

商品編號:T0300009
ISBN:957607827X
頁數:632,中西翻:1,isbn:957607827X
看更多

各界推薦

信仰與歷史之外──走進聖經神人相交的帷幕 

本書作者傑克‧邁爾斯是《洛杉磯時報》編輯、專欄作家、書評家及時報文學獎主持人,曾於加州大學任教,具有深厚的聖經學基礎,羅馬額我略大學、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和哈佛大學都有他的求學足跡,其《神的傳記》是一部聖經文學代表作,廣受讀者歡迎。作者在書中採用迂迴法,離開現代前期的信仰中心法,以及現代期的歷史批判法,透過文學共時性(synchronic)的研究觀點突顯聖經的整體性,直接與聖經接觸。作者相信在信仰與歷史之外,神的生命確能依據聖經經文加以闡明,並以此做為寫作目標。個人則認為,作者的寫作手法已經引導讀者走進聖經神人相交的帷幕。

本書的寫法離開了現代前期信仰中心的特色,亦即以信仰解讀聖經,強調聖經的啟示性與超越性;閱讀本書時,倘若不了解作者的設計,信仰不堅者會信心動搖,驚訝神竟有如人般的缺點。事實上,作者多次挑戰信仰者的立場,讓信仰者或虔敬者膽戰心驚,不禁要問:神到底有沒有超越性與免責性?究竟是神的傳記還是人的傳記?解釋聖經的底線在哪裡?作者認為,雖然聖經偶然提及神自身無言可喻的神秘性,但是聖經的記載主要是講述神人關係或天人往還的故事,離開了人,神就沒有發揮的舞台。這一點與孔子所說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論語》衛靈公篇第十五)有幾分神似,換言之,就是「人能拯救神,而非神拯救人」。

本書的寫法亦離開了西方現代期以來歷史批判釋經法的傳統。以「妥拉」(Torah)或律法書的作者問題為例,今天學院派大致都跟隨德國聖經學者威爾豪森(Julius Wellhausen,一八四四│一九一八)提出的「四典說」或「文件說」理論,認為「妥拉」有下列諸傳統:
  
一、雅威傳統,以J(Jahwist tradition 的縮寫)代表,直接稱神為雅威或耶和華,有樂觀與擬人的風格,西元前九五○年於耶路撒冷形成。
二、伊羅興傳統,以E(Elohist tradition 的縮寫)代表,強調神的超越與嚴厲的特性,西元前七五○年於以色列王國形成。
三、申命記傳統,以D(Deuteronomic tradition 的縮寫)代表,有苦口婆心的勸導風格與來自以色列王國的資料,西元前六○○年於耶路撒冷形成。
四、祭司傳統,以P(Priestly tradition 的縮寫)代表,重視祭祀的禮規,有萬民主義和宇宙性救恩的思想,西元前四五○年於耶路撒冷形成。
  
以上四個傳統由編輯傳統(Redactors, tradition)於西元前四○○年集大成,成為今天經典中完整的「妥拉」。儘管本書作者有學院派的聖經學基礎,但是卻放棄了這些理性的分析與考量,反而將聖經當成整體來介紹。學院派雖能解釋聖經中一些對立或矛盾的章節,認為這是不同傳統拼湊的結果,但其弊端就是支離破碎或「見樹不見林」。事實上,很少有聖經學者正視西元前四○○年編輯工作的意義,認為聖經只是「傳統的文學」,而非「作者的文學」,本書作者的貢獻自在不言中。
作者放下信仰中心與歷史分析的角度,著眼於聖經文學的整體性,這種整體性有一番整合的過程;在這方面,作者留下了空間讓讀者自行體會。整合的雙方,一方面是耶和華「至一」(unity)的特性(character),是唯一神教的信仰核心(《申命記》六:四),另一方面則是神的多樣面貌(personalities),反映在聖經的故事中;而性體的一致性與位格的多樣性這兩者的關係,亦是西方神學與哲學傳統探討的一個重點。因此,不同於一般勸人行善的書,聖經中的神呈現出一種內在的對立與緊張,例如:創造與毀滅、粗暴與溫柔、大能與無能。

關於《神的傳記》的結構,作者提出「行動│語言│緘默」三部曲的說法。全書以一位不甘寂寞、為自己找肖像的神(英雄)開始,這幅肖像從反映神的鏡子到與神對立,其間充滿變化的因素,而神的最大對手還是他自己。為了配合「行動│語言│緘默」三部曲的主題,作者大體上依據希伯來聖經的秩序,從妥拉(Torah)、先知(Nebi,im)、著作(Ketubim)三類經書中擇要介紹。
作者從「行動」或創造之主與盟約之主出發(本書第二章至第六章),經過「語言」或先知們對歷史興亡與重建的信仰解讀(本書第七章至第九章),領導讀者走進神人相交的神聖帷幕或「緘默」中(本書第九章至第十三章)。針對緘默的主題,作者認為無論是神令約伯緘默,或是約伯令神緘默,重點都是雙方不再發言,進入默然的境界,其中神的大能遞減與人的信心危機是問題的關鍵。而從《約伯記》末章神以雙倍的方式補償約伯的損失看來,神也被自己所造肖像的信仰感動,全書緘默式的結束就是更深的神人關係之開展。 


本書適合不同的愛書人:文學界與宗教學界找到一部聖經文學的代表作,喜歡西洋文學的人則看到莎士比亞悲劇名作《哈姆雷特》與聖經的相關性。信仰者發現本書雖有「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精神,但是約伯的緘默其實就是傳統神學的智慧文學之路,從人走向神,人道而天道,如「靜極而生動」的道理,激發出更深的神人關係。至於聖經最後編輯的神學問題,歷史批判學者也因本書找到重要的參考。
最後,雖然讀者不一定同意作者的所有觀點,《神的傳記》仍然是一本難得一見的好書,旁徵博引、主題突出、層次分明、原創性佳、說服力強;它透過文學的領航衝破人性的極限,領人走進神的生命與奧秘的帷幕中,值得讀者細心體會。

         (陳德光 比利時魯汶大學宗教學博士,現任輔仁大學宗教系主任。) 


看更多
close
貨到通知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