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lose

內容簡介
★2010高中寒假推薦書單,國中暑假推薦書單
★台北市國高中畢業生市長獎贈書
談論英國科學革命最詳盡、最生動的一本書,
就像顯微鏡下捕捉到的世界一樣精采。
十七至十八世紀初期的知識革命是西方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一段歷程,它史無前例地將人文與自然科學融合於兼含概念與實用的豐富創意下。牛頓不但對天體運動極感興趣,也深深著迷於金屬嬗變的化學過程;洛克不但是哲學家,也是熱情的醫生暨植物學家;雷恩不僅熱中於建築,亦熱中於解剖和輸血實驗。這些人均開放心胸接受各種可能的影響,任由想像力天馬行空地跳躍飛揚──他們的靈巧、機智、水平思考、富有創意的臆測,在今日多被認為是人文學者而非科學家的特質。
在當今社會,多數人都認為「藝術」與「科學」基本上即相互對立,兩者的目標亦互不相容;英國歷史學者麗莎‧賈汀反對這種說法,她認為這種區隔是人為造成的,並不是歷史上固有的情形。在這部傑出的作品中,她不僅帶領我們重新造訪科學革命中較不為人知的無名英雄及其卓越成就,也檢視了創意的本質、科學對現代世界出現之初的衝擊,以及至今依然持續影響我們生活的知識革命。
作者介紹
麗莎.賈汀(Lisa Jardine)
是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文藝復興研究教授、劍橋大學國王學院榮譽研究員。她策畫了許多廣播和電視節目,文章亦經常出現在《泰晤士報》(The Times)、《觀察家報》(Observer)、《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等報刊雜誌上;著有《世俗財貨──文藝復興新史》(Worldly Goods: A New History of the Renaissance),並與艾倫‧史都華(Alan Stewart)合著《聽天由命──法蘭西斯‧培根坎坷的一生(1561-1626)》(Hostage to Fortune: The Troubled Life of Francis Bacon〔1651-1626〕)。
譯者簡介/ 陳信宏
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曾獲第七屆全國大專翻譯比賽文史組首獎、梁實秋文學獎之翻譯獎項。譯有《吻、搔癢與煩悶》、《身體的語言》、《愛在大腦深處》(以上均為究竟出版)等書。
規格
商品編號:T0100010
ISBN:9576077001
頁數:384,中西翻:1,開本:1,裝訂:1,isbn:9576077001
ISBN:9576077001
頁數:384,中西翻:1,開本:1,裝訂:1,isbn:9576077001
各界推薦
推薦: 呈現科學革命的豐富樣貌
從十六世紀到十八世紀,歐洲文化發生一場重大的變化,史稱「科學革命」(Scientific Revolution),後世常將現代科學的起源歸諸於這場「革命」。在一般的史書、科普書乃至現代科學的教科書中,所謂「科學革命」是由一群不世出之天才透過個人的才智與努力、加上對抗外界成見和壓力的勇氣與毅力而開創出的偉大事業。我們都讀過哥白尼與克卜勒如何打破中世紀經院哲學「天動說」(太陽繞地球運動)的成見,而提出「地動說」這個今天已經是小學生常識的地球繞太陽說法;我們也都聽老師說過伽利略在比薩斜塔的自由落體實驗,以及他如何為了捍衛地動說而遭到天主教會迫害。我們知道牛頓看到蘋果落下而發現萬有引力的故事,或許我們還聽過哈維如何發現了血液循環,以及波以耳如何用空氣幫浦發現今天中學化學課本中的「波以耳定律」。這些不乏後人加油添醋的軼事與成就,都被認為是科學革命留給我們的偉大遺產。
由於現代科學的威望,歷史學者往往對這段歷史敬畏有加,以至於沒有將歷史研究常用的觀點與方法應用在科學革命的研究上。例如英國史家巴特菲爾(Herbert Butterfield)雖然告誡人們不要接受那種認為人類文明是不斷進步的進步史觀,但是談到科學革命時,他卻忘記自己的告誡而讚嘆道:「和科學革命相比,自基督教興起以來的一切事物都相形遜色,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相較之下都只能算是小插曲罷了。」然而,如果把這麼重大的歷史發展僅僅歸因於一批天才恰好同時出現,則不僅是貧乏的解釋,而且與史實相去甚遠。
對「科學革命」的研究與重估成為近年來科學史最重大的發展之一,也因而產生許多重要的修正性研究成果。這些研究發現,那些「科學家」(英文的科學家一詞其實是十九世紀才造出來的,本書絕大部分主要人物當時都是稱為自然哲學家或博物學者)的研究旨趣與行事作風有許多地方和現代科學家大異其趣。例如,對於宇宙萬物(包括天體運動、幾何比例與音樂旋律)和諧關係的神秘思想導引了克卜勒的天文研究,伽利略的天文與「物理」觀察與他在宮廷阿諛爭寵、角逐地位「向上提升」的政治活動相輔相成;他之所以被捕受審,也不只是因為主張哥白尼學說,而是和教廷內部複雜的權力鬥爭有關。牛頓與波以耳不只沈迷於鍊金術,這方面的神秘思想更對牛頓的萬有引力概念有重大啟發,他的學術工作其實是他要解開聖經奧秘與計算基督再臨日期的偉大事業一部分。此外,學者也發現,科學革命時期「科學家」觀察與描述自然的方式與當時藝術風格彼此互通;英國的皇家學會經常被視為第一個現代科學機構,但是波以耳之所以創立它,卻和他對當時英國政治秩序的看法密切相關。
雖然學界對科學革命的修正性研究有許多精采成果,但是一般讀者卻往往無緣得見。這是因為這些研究若不是登在專門的學報,就是以學術專書發表,文中註腳繁多,引用大批書目,而且往往有不少艱深的引文與複雜的史學辯難,這些學術行頭常讓一般讀者望而卻步。所幸英國史學界有一優良傳統,那就是不少學養豐富的史家願意為一般讀者撰寫深入淺出的讀物,不自限於象牙塔內孤芳自賞。本書作者麗莎‧賈汀正是此一傳統的傳人之一。她縱覽群籍、融會貫通,以淺近生動的筆法,透過一個又一個充滿趣味的故事與插曲,將這些人的研究活動與當時的社會、文化串聯一起娓娓道來,讓人讀了興味無窮。
於是,我們看到這些偉大的「科學家」並非只在實驗室、天文台或植物園內研究高深學問,歐洲海外貿易與殖民侵略帶來的種種利益亦提供了不少研究主題與誘因。航海、勘查、追尋海外利潤高昂的商品與許多科學活動緊密地糾結在一起,而歐洲強權間的競逐更是推動科學的一大動力。經商致富的上流人士對海外奇珍異寶、觀賞植物和異國飲食的嗜好,激勵了對自然物產的觀察、蒐集與研究。各國學者通信的風氣、乃至英國流行咖啡館閒談的風尚,在在都促進了科學資訊的流通,而科學家的爭名奪利更是激勵他們做研究的重要動機。這些社會、政治和文化的因素並不是影響科學的「外在因素」,而是和如何「做科學」、和科學的內容與走向密不可分,是科學革命內在且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像本書這樣的研究與著作,其用意並不是在貶抑科學革命的成就;相反地,我們發現這些偉大人物更有趣、更生猛,也更有人味兒。科學原本就與社會其他的活動和文化互相依存,此書讓我們對科學與文化、科學與社會的關係有更深入的體認。近年來,國內許多有識之士對於目前「人文」與「科學」、「科技」缺乏交流理解感到憂心,本書對此議題的討論深具啟發性,是我們思考反省這個問題一個很好的出發點。賈汀是一位嚴謹的學者,本書原有註腳詳細說明議論出處,也附上一份豐富的進一步閱讀書目,可惜中譯本因限於篇幅而予以刪除。這些書目大多是原始文獻與尚無中譯本的英文學術著作,對台灣一般讀者的閱讀或許無礙,但有意深入追究本書提出之各項議題的讀者,則可循英文原書查索相關書目。
# 李尚仁,倫敦大學醫學史博士,現為中研院史語所助研究員。
從十六世紀到十八世紀,歐洲文化發生一場重大的變化,史稱「科學革命」(Scientific Revolution),後世常將現代科學的起源歸諸於這場「革命」。在一般的史書、科普書乃至現代科學的教科書中,所謂「科學革命」是由一群不世出之天才透過個人的才智與努力、加上對抗外界成見和壓力的勇氣與毅力而開創出的偉大事業。我們都讀過哥白尼與克卜勒如何打破中世紀經院哲學「天動說」(太陽繞地球運動)的成見,而提出「地動說」這個今天已經是小學生常識的地球繞太陽說法;我們也都聽老師說過伽利略在比薩斜塔的自由落體實驗,以及他如何為了捍衛地動說而遭到天主教會迫害。我們知道牛頓看到蘋果落下而發現萬有引力的故事,或許我們還聽過哈維如何發現了血液循環,以及波以耳如何用空氣幫浦發現今天中學化學課本中的「波以耳定律」。這些不乏後人加油添醋的軼事與成就,都被認為是科學革命留給我們的偉大遺產。
由於現代科學的威望,歷史學者往往對這段歷史敬畏有加,以至於沒有將歷史研究常用的觀點與方法應用在科學革命的研究上。例如英國史家巴特菲爾(Herbert Butterfield)雖然告誡人們不要接受那種認為人類文明是不斷進步的進步史觀,但是談到科學革命時,他卻忘記自己的告誡而讚嘆道:「和科學革命相比,自基督教興起以來的一切事物都相形遜色,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相較之下都只能算是小插曲罷了。」然而,如果把這麼重大的歷史發展僅僅歸因於一批天才恰好同時出現,則不僅是貧乏的解釋,而且與史實相去甚遠。
對「科學革命」的研究與重估成為近年來科學史最重大的發展之一,也因而產生許多重要的修正性研究成果。這些研究發現,那些「科學家」(英文的科學家一詞其實是十九世紀才造出來的,本書絕大部分主要人物當時都是稱為自然哲學家或博物學者)的研究旨趣與行事作風有許多地方和現代科學家大異其趣。例如,對於宇宙萬物(包括天體運動、幾何比例與音樂旋律)和諧關係的神秘思想導引了克卜勒的天文研究,伽利略的天文與「物理」觀察與他在宮廷阿諛爭寵、角逐地位「向上提升」的政治活動相輔相成;他之所以被捕受審,也不只是因為主張哥白尼學說,而是和教廷內部複雜的權力鬥爭有關。牛頓與波以耳不只沈迷於鍊金術,這方面的神秘思想更對牛頓的萬有引力概念有重大啟發,他的學術工作其實是他要解開聖經奧秘與計算基督再臨日期的偉大事業一部分。此外,學者也發現,科學革命時期「科學家」觀察與描述自然的方式與當時藝術風格彼此互通;英國的皇家學會經常被視為第一個現代科學機構,但是波以耳之所以創立它,卻和他對當時英國政治秩序的看法密切相關。
雖然學界對科學革命的修正性研究有許多精采成果,但是一般讀者卻往往無緣得見。這是因為這些研究若不是登在專門的學報,就是以學術專書發表,文中註腳繁多,引用大批書目,而且往往有不少艱深的引文與複雜的史學辯難,這些學術行頭常讓一般讀者望而卻步。所幸英國史學界有一優良傳統,那就是不少學養豐富的史家願意為一般讀者撰寫深入淺出的讀物,不自限於象牙塔內孤芳自賞。本書作者麗莎‧賈汀正是此一傳統的傳人之一。她縱覽群籍、融會貫通,以淺近生動的筆法,透過一個又一個充滿趣味的故事與插曲,將這些人的研究活動與當時的社會、文化串聯一起娓娓道來,讓人讀了興味無窮。
於是,我們看到這些偉大的「科學家」並非只在實驗室、天文台或植物園內研究高深學問,歐洲海外貿易與殖民侵略帶來的種種利益亦提供了不少研究主題與誘因。航海、勘查、追尋海外利潤高昂的商品與許多科學活動緊密地糾結在一起,而歐洲強權間的競逐更是推動科學的一大動力。經商致富的上流人士對海外奇珍異寶、觀賞植物和異國飲食的嗜好,激勵了對自然物產的觀察、蒐集與研究。各國學者通信的風氣、乃至英國流行咖啡館閒談的風尚,在在都促進了科學資訊的流通,而科學家的爭名奪利更是激勵他們做研究的重要動機。這些社會、政治和文化的因素並不是影響科學的「外在因素」,而是和如何「做科學」、和科學的內容與走向密不可分,是科學革命內在且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像本書這樣的研究與著作,其用意並不是在貶抑科學革命的成就;相反地,我們發現這些偉大人物更有趣、更生猛,也更有人味兒。科學原本就與社會其他的活動和文化互相依存,此書讓我們對科學與文化、科學與社會的關係有更深入的體認。近年來,國內許多有識之士對於目前「人文」與「科學」、「科技」缺乏交流理解感到憂心,本書對此議題的討論深具啟發性,是我們思考反省這個問題一個很好的出發點。賈汀是一位嚴謹的學者,本書原有註腳詳細說明議論出處,也附上一份豐富的進一步閱讀書目,可惜中譯本因限於篇幅而予以刪除。這些書目大多是原始文獻與尚無中譯本的英文學術著作,對台灣一般讀者的閱讀或許無礙,但有意深入追究本書提出之各項議題的讀者,則可循英文原書查索相關書目。
# 李尚仁,倫敦大學醫學史博士,現為中研院史語所助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