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商品編號:04600047

死的型錄:鬼才插畫家筆下的生命終點

作者 寄藤文平
譯者 梁桂慈
出版日 2010-02-25
定價 $270
優惠價 79折 $213
  • 分享至
數量
無法銷售

內容簡介

面對死亡,就是面對自己生活的方式。寄藤文平創意出手!

原來死亡比煙火還繽紛!史上第一本以漫畫幽默聊死亡&型錄化的獨特作品!
《大便書》暢銷作家寄藤文平最新繪本力作!思考死亡,放膽擁抱生命的驚奇未來!
大膽公開死神不想告訴你的七件事,日本amazon五顆星推薦!
聶永真李欣頻‧SANA‧日本讀賣新聞著名導演西川美和 驚嘆推薦!

如何看待死亡,影響你如何面對生命!一本用KUSO方式認真探討死亡的小書。
畫停生命的線,卻能一條條地幫人微笑打氣。寄藤文平改變了倒數計時的人生。

我有時會從死亡的方向回頭看看自己。
盡可能筆直地朝向死亡,將每一天慢慢折疊起,
這樣到了死前,才不會被自己的人生壓垮。
雖是很微薄的事,但是像這樣一邊思考,一邊生活,
就是現在的我所能做到和死亡相處的方式。

所有關於死的小小細節,或是一般人會有的疑問,都在這本並不厚的小書裡整理得井然有序,讓人覺得作者真的是個天才!
日本廣告出版界暢銷大師寄藤文平,首度以幽默文字、KUSO風格插畫,與大家分享:死亡其實可以很天馬行空、也可以當成茶餘飯後的閒聊話題,這樣勇敢面對死亡的生命觀更加妙趣橫生、津津有味。
這是史上第一本輕鬆暢談死亡議題,甚至將之型錄化的作品,展現出寄藤無與倫比的創造力,也讓我們認真的思考:未知死,焉知生。對死一點都不瞭,我們該怎樣活?

媒體&讀者讚不絕口好評大推
世事雖難料,這本就能瞭!

★畫停生命的線,卻能一條條地幫人微笑打氣。寄藤文平改變了倒數計時的人生。
 ──聶永真
★寄藤文平將無味乾燥的死亡數據,用表情木然的人形,刻畫出工筆畫般細膩動人的世界。
 ──讀賣新聞
★關於跟我們似近非遠的「死亡」,寄藤文平用各種角度描繪出它的面貌,耐人尋味。
 ──知名電影導演‧西川美和
★這不是一本讓你皺起眉頭的書,而是一本讓人平心靜氣去思考「死亡」的書。
 ──日文版編輯‧藤澤陽子
★我在醫界服務,這本書首先讓我敬佩的就是調查非常詳細,所有關於死的小小細節,或是一般人會有的疑問,
 都在這本並不厚的小書裡整理得井然有序,讓人覺得作者真的是個天才!
 ──讀者‧UFO
★「把人的一生畫成對開兩頁」會是什麼結果?乍聽之下會覺得一定很膚淺、輕佻,事實上這本書卻秉持著這個理念,
 把人的死亡整理成像是一盒盒精巧的盒玩,讓人嘆為觀止。它不只是一本繪本,也是一本哲學書及非常具有收藏價值的藝術作品。
 ──讀者‧inochi
★死是我們都會莫名害怕、卻又不求甚解的東西。
 這本書讓我覺得死亡觀=人生觀,我們應該改變傳統刻板對待死亡的方式,積極面對生命的終結。
 ──讀者‧REN
★對於受不了艱澀書籍的我來說,這本書可說正中下懷。作者將思想和理論用曼陀羅一樣細膩的畫來呈現,
 是一本用KUSO的方式認真探討死亡的書。
 ──讀者‧MANABU
★你如何看待死亡,會影響你如何面對生命,這是本書最大的意義。
 ──讀者‧太郎



作者介紹

<關於作者>寄藤文平(Bunpei Yorifuji
1973年生於長野縣。武蔵野美術大學肄業。
插圖藝術家、美術指導,活躍於書籍裝幀及廣告業界,知名作品有
JT廣告「成人香菸養成講座」、
東京地下鐵禮儀宣導海報「回家做吧」「去海邊做吧」等多數。
著有:《死的型錄:鬼才插畫家筆下的生命終點》《地震日常筆記》《元素生活
Wonderful Life With The ELEMENTS》《塗鴉大師:快樂繪畫的基礎》等。
共同著作有:《成人香菸養成講座》《大便書:邁向優質便便的幸福生活》等。

<關於譯者>梁桂慈
國立政治大學、日本一橋大學碩士畢業。
熱愛電影、影集、推理小說。
目前服務於日系企業。

看更多

規格

商品編號:04600047
ISBN:9789861333175
頁數:160,開本:1,裝訂:2,isbn:9789861333175
看更多

試閱

序言
我的父母,說不定是外星人。
念小學的某段期間,我曾經認真地這樣懷疑過。
老爸老媽有人在看的時候,是人類的模樣,
但沒人注意的時刻,就會回復成外星人的形態。
所以要是突然回過頭,老爸老媽還是外星人樣子的話,那該如何是好?
我只要一想到這件事,就感到不寒而慄,
因此總是在望向爸媽之前,先出個聲「喂」警告他們。
「你這傢伙腦筋有問題!」
最後甚至還被最好的朋友投以白眼。
我曾試著不發出聲音,以最快的速度啪地轉頭,當然老爸老媽還是人類。
也曾突然打開房門一探,老爸老媽仍舊是人類。
可是這樣仍然不足以說服我,誰曉得搞不好外星人的動作是很快的呢?
又不一定他們能讀取人類的想法呢?一切的一切都只是加深了我的疑惑。
思考死亡,不知為何讓我回憶起當時的心情。

我從未目睹過人類死亡的瞬間。
老爸老媽仍健在,頂多只有見過祖父母的遺體。
我從過去到現在身體也還算健康,從未因意外或生病住過院。
「我,根本不懂什麼是死亡。」
熟人的葬禮、死去倉鼠的冰冷觸感,我有我自己對於死亡的想法,
同時,卻也有著不願和朋友們用「就是說啊~」這種語氣來討論死亡的堅持。
結果,在還來不及調整面對死亡的心情前,就長大成人了,
因此,直到現在,死亡對於我還是個模糊不清的存在。
死亡,到底是什麼?思考這個問題時,
彷彿回到了當年懷疑老爸老媽是外星人的感覺。
猛然回過頭時、突然打開門時、抬頭尋找幽浮時的感覺。
這本書的出現,是為了能讓這樣的我能多了解死亡一些,
即使一點點也好,或許答案根本不存在,
但如果本書的繪畫和字句,能夠讓人開始思考死亡這個課題,我將感到十分喜悅。

死的形態
最早和死亡有關的回憶,是念幼稚園的時候。
跟我還算熟的同學廣武,突然半年都不見人影。
有一天,老師跟大家說:
「廣武同學去了很遠的地方。」
小時候說到「死」,大部分都是去了很遠的地方啊、變成星星啊;
依照狀況,有時會是搬到了隔壁的城市。
升上小學後,變成是上天堂或下地獄;
等當了國中生,則是長留在某個人的心中、成為地縛靈,或是分解成蛋白質,
到了高中生的年紀,早已經是「隨便啦」的感覺。

死是什麼呢?這個詞雖然唸起來沉重,
但答案卻會隨著時間、隨著人,轉眼間變得無足輕重。

死的時機
工作結束,洗了澡,也檢查過電子郵件,
接下來準備睡覺,關了燈、鑽進被窩的瞬間,

「這麼說來,我有一天會死囉?」

大家有過突然驚覺這件事的經驗嗎?
我大概一年一次,會經歷這樣心驚膽戰的時刻。
想想看,我說不定是認定自己怎麼可能會死。
其實,根據精神科醫師伊莉莎白.庫伯勒
羅斯的書《On Death and Dying》,
「人類會在無意識中,認為只有自己是絕對不會死的。」
所以不願意思考死這件事,也不想聽到關於死的話題。
的確,就算理智知道自己有一天會死,卻沒什麼真實感。
當然,人生在世難免一死,
所以這章將試著來調查死亡來訪的時機。

在思考生活步調或是人生規畫時,
其實就像用平均壽命的尺規,在計算著人生。

「平均壽命是心靈的支柱。」
日本人的平均壽命大概是
80歲左右。
我還活不到一半,
所以難免會覺得「現在離死還早得很」。
「現代人特別講究『慢活』。」
例如,江戶時代前期的平均壽命約
30歲。
若是
32歲的我生在那個時代,已經步入人生終點站了。
現今常聽到「慢活」這個詞,
但是江戶時代的人會想悠哉地過生活嗎?
「活得悠閒最好」這種想法,或許在長壽的時代才會出現。

有種說法是,如果人類能過著理想的生活的話,
就可以活到兩百歲。
不過如果細想看看,兩百年中大約有一百三十年是無性生活呢。
這樣的話,總覺得值得商榷?

「即便壽命延長了,肉體卻追不上。」
日本的平均壽命在這五十年間增加了二十歲,
但卻從未聽過任何肉體衰老的速度產生變化的例子。
看新聞,知道高齡化已成為社會問題,可是我認為問題所在並不是高齡化,
而是肉體和這個社會無法與長壽同步。

「意志對抗壽命。」
想活下去的意志,與延長的壽命。本來應當是兩倍的好事才對。
不過,實際上倒像是這兩者正火花四濺地對峙。

死的傳說
小學六年級的時候,我是南野陽子的大粉絲。
只要一有空,就會想像和陽子在一起的故事,
其中最喜歡的想像,就是我去拯救身陷險境的陽子。
因為英雄必須自我犧牲,
所以用手腕受傷、頭破血流,來強調奮鬥過的感覺。
然後陽子會被感動,溫柔地照顧我。
不過,我慢慢覺得不滿足,
想要更強烈地抓住陽子的心。
「果然,只有死才行。」
我心中的第一號傑作是東京大地震的故事。
因為老家處在長野的太平洋地震帶上方,所以我很快就察覺到地震。
我發出像是「幻魔大戰」的光芒,飛向東京。
陽子被壓在大樓下,我則挺身而出抬起大樓。
看著陽子脫離險境後,我耗盡全力,被大樓埋沒。

close
貨到通知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