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商品編號:02900191

換個工作,更好嗎?:用科學數據找到幸福最大化的職業【科學化求職聖經】

科学的な適職 4021の研究データが導き出す、最高の職業の選び方
作者 鈴木祐
譯者 謝敏怡
出版日 2021-05-01
定價 $300
優惠價 79折 $237
  • 分享至
數量
加入購物車

內容簡介

◎從研究數據中歸納出系統化的五步驟,教你找到可以將幸福最大化的工作。
◎超過四千件的科學實驗佐證。
◎收錄科學實證唯一有效的性向測驗表與工作滿意度調查表。

「這家公司好嗎?」「現在的工作該不該繼續做下去?」
面臨職涯選擇的時刻,你只能聽從自己的心,或聽從親朋好友的建議?
本書以大量科學數據為基礎,歸納出系統化的五步驟,
提高你做出正確職涯選擇的機率,
找到可以將你的幸福最大化的工作!
讓職場新鮮人不再迷惘、轉換跑道者不再焦慮的科學化求職∕轉職勝經! 

要把興趣當飯吃、要選擇穩定的產業、
自由接案是最棒的工作型態、要到可以學東西的公司上班……
找工作或想換工作時,你耳邊是否充斥著許多建議,
而且都有一定的說服力,讓你不知該相信哪個才好?
其實,這些職涯建議都有個問題:它們大多只是依據個人的經驗和偏好。 

那麼,到底該怎麼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職業?
可以將幸福最大化的工作,就是最適合你、最好的工作,
這件事,科學方法可以幫助你! 

★將4021則研究數據化為五步驟,為沒有正確答案的「職涯選擇」找出解答!

◎步驟一:從幻想中清醒
不管來自專家或素人,職涯建議、性向測驗都是假的! 

◎步驟二:開拓未來
真正能讓人感到幸福的工作是什麼? 

◎步驟三:除害
什麼樣的職場環境會讓人不快樂? 

◎步驟四:察覺偏誤
總是被大腦的「程式錯誤」騙過?請確認自己的決策有無錯誤。 

◎步驟五:重建工作價值
工作要有多少成就感才夠? 

不必再迷惘、焦慮,只要順著上述五步驟,
就能找到一份包含你的價值觀和生活態度、能為你帶來幸福的工作。 

名人推薦               
YALE CHEN、歐馬克、DJ JOJO桑  讚聲推薦 

【作者簡介】鈴木祐

新銳科普作家。生於1976年,慶應義塾大學SFC學院畢(不分系學群),於出版社任職後獨立創業。閱讀超過十萬篇論文,訪談超過六百位海外學者和專科醫師,現在專精於健康照護和提升生產力等主題,從事書籍和雜誌文章的寫作。並於自己的部落格「舊石器男子」(Paleolithic Man)持續介紹心理學、健康、科學相關新知,部落格單月瀏覽量高達兩百五十萬次。近年來,也受邀至健康照護相關企業演講,說明如何有科學依據地判斷事物。著有《換個工作,更好嗎?》等多本著作。

譯者  謝敏怡
台灣台北市人,曾任職於媒體與日商,現居日本名古屋。喜歡大自然與老街巷弄,最近的興趣是做料理抒解壓力。譯有《換個工作,更好嗎?》《為什麼聰明人都用方格筆記本》《強習慣》《一言逆轉》《暗黑技術》等。

看更多

規格

商品編號:02900191
ISBN:9789861755922
EISBN:9789861755939
256頁,25開,中翻,平裝,單色
看更多

電子書

歡迎於Readmoo、Kobo、Google、BookWalker、Pubu、Hyread、myBook、UDN讀書吧、Taaze讀冊、博客來洽購電子書

看更多

目錄

前言 最好的工作,就是適合你的工作
推薦序  沒有最好的工作,只有適不適合的問題  Yale
推薦序  面對人生大事,我們需要更全面的思考  歐馬克 

序章 選擇最佳工作的方法
   為什麼我們會選錯工作呢? 

第一章    從幻想中清醒──選擇工作時的七大迷思

找工作時容易深陷的幻想

【迷思一】把興趣當飯吃
【迷思二】依薪水高低來選擇
【迷思三】依產業和職務來選擇
【迷思四】依工作內容輕鬆與否來選擇
【迷思五】依性向測驗的結果來選擇
【迷思六】依直覺來選擇
【迷思七】尋求符合性向的工作

第二章 拓展未來──決定工作幸福感的七大美德

一切都從拓展視野開始

【美德一】自由
【美德二】成就
【美德三】聚焦

 ★找工作時真正有幫助的性向測驗

【美德四】明確
【美德五】多樣
【美德六】夥伴
【美德七】貢獻

用七大美德,積極開拓未來的可能性 

第三章 除害──黑心職場共通的八大惡事

什麼因素會妨礙我們選擇幸福的工作?

【特徵一】時間混亂
【特徵二】職務混亂

尋找幸福工作的三個決策工具 

第四章 察覺偏誤──去除偏誤的四大技法

偏誤是讓人類大腦發生異常的「程式錯誤」
時間操作類程序
觀點操作類程序 

第五章 重建價值──提高工作滿意度的七步驟

衡量工作滿意度的方法
★判斷工作幸福感的64個問題
讓工作變成夢幻工作的行動計畫

後記 「AWAKE」為人生重大抉擇做決定,其他的就交給命運

看更多

沒有最好的工作,只有適不適合的問題  / Yale

做自媒體這幾年來,常常收到追蹤者的來信抱怨自己的工作。

抱怨自己的工作薪水太少,沒有未來。

抱怨自己的主管很菜,嘴巴張很大的豬頭。

抱怨自己的老闆老套,新的意見都聽不進去。

其實在這些問題的背後,都是處在觀察力不夠和不夠了解全情。

如何找到好工作這個問題,似乎很多人問,但沒有人能夠具體的給你一個答案。

因為事實是,大部分的人都沒有答案。

多數的人都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

這本書推薦想要有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的人來閱讀。

我使用「適合」而不是「最好」,是因為我相信沒有最好的工作,只有適不適合自己的。

 

面對人生大事,我們需要更全面的思考   / 歐馬克

我從小就愛聽廣播,很幸運地十八歲就通過甄選進入電台當DJ,後來開始做廣告配音、金鐘司儀、脫口秀,這些都是與聲音相關的事情。最近這幾年,我推掉了許多職涯分享的演講邀約,很多人想聽怎麼把興趣當飯吃的勵志故事,但是其實,套句《呆伯特》漫畫作者史考特.亞當斯的話:「我會說是運氣。」

我的經歷只是碗心靈雞湯,也許能夠在演講中施放兩個小時的煙花,但是沒辦法複製到其他人身上,無法排解徬徨,甚至徒增迷惘。

關於工作該如何選擇,我們會聽到許多彼此互相矛盾的老生常談:「要對工作有熱情」vs.「別把興趣當飯吃」;「錢多事少離家近」vs.「工作要有挑戰性」。每個觀點的背後都有它的道理,最終還是得回歸到「你」;你是什麼樣的人,你擁護什麼樣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性向測驗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但是性向測驗的結果並非鐵板一塊,因為我們會轉變、會成長,對事物與對自己的認知時時在調整。本書作者提到的「調節聚焦理論」,把人分成「促進型」和「防禦型」,促進型適合尋找能感受到進步和成長的工作,而防禦型則適合尋找能獲得安心感和穩定感的工作。但實際上,在做工作抉擇時,不管個性是哪一型,成長與安穩,我全都要啊。

為什麼會徬徨困惑,常常是因為我們對自我的認識不清,因為我們太貪心而不願放棄。這本書提供了許多分析法,幫助我們釐清自己的思緒,並對內在價值偏好做出排序。當我們能夠清楚看到自己在意的事情,並對它們排出優先順序,就不會再像個無頭蒼蠅,對人生缺乏掌控感與不確定。

如果你正在為職涯徬徨而拿起了《換個工作,更好嗎?》這本書,別只是看過去,也別只是做做書中的評分量表,就覺得自己有參與有動腦了。找個安靜的地方,拿出紙筆,好好照著書中的「AWAKE」步驟,製作清單,運用分析法釐清腦中的毛線球,同時注意覺察偏誤,藉由書中的技法讓自己的頭腦更清明,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出更好的決定。

「換個工作,更好嗎?」「換個情人,更好嗎?」「換個房子,更好嗎?」人生中的大事,都可以運用本書提供的方法,幫助自己有更全面的思考。

看更多

試閱

最好的工作,就是適合你的工作

把興趣當飯吃、選擇安定的產業、自由接案才是最棒的工作型態;要到可以學東西的公司工作、要能發揮所長、未商品化的職業才好⋯⋯

社會上有許多像這樣的職涯發展建議,每種都有一定程度的說服力。不少人應該覺得困惑,不知道該相信哪個才好。

然而,這些建議都有個問題,那就是,大部分的建議都只是依據個人的經驗和偏好。

做自己喜歡的事而成功的人,主張把興趣當飯吃;偏好穩定的人,讚揚公務員式的工作;玩股票有成的人,鼓勵積極投資;寫部落格賺大錢的人,就推薦成為部落客。這些建議在某種程度上的確可以參考,但誰也沒辦法保證照做就一定會成功。

但我們難道只能單打獨鬥,靠自己克服人生的大風大浪嗎?只能用肉身跟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搏鬥嗎?

當然不是。

所幸,自一九九○年開始,組織心理學與正向心理學等領域開始研究「職涯選擇」,提供了準確度相當高的答案。什麼樣的工作能為你帶來幸福呢?為了做出正確的人生選擇,我們又該怎麼做?這些問題,其實某種程度上,已經可以用量化的數字來回答了。在現代社會想找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一定要運用偉大前人所累積下來的智慧。

話雖如此,統計數據說到底,其實只是一種概略掌握人生圖像的工具。想找到適合自己、帶來幸福的工作,只能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不斷地嘗試錯誤。

也就是說,想把本書介紹的研究成果運用在現實生活,就必須建構出一套符合你的價值觀、生活態度,選擇適合工作的方法。本書將說明具體的建構方法,希望在充滿不確定的未來人生道路上,能為你提供一些指引。

為什麼我們會選錯工作呢?

「為什麼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呢?」

「那種公司應該早點離開才對……」

這兩句話看起來都像是換工作失敗的社會人士吐露的心聲,但這些其實都是出自近百歲的老人家。二○一二年康乃爾大學詢問一千五百位老人:「人生中感到最後悔的事情是什麼?」大部分的人都回答,對自己選擇的工作感到後悔。

世界各地都有相似的研究,結論也都大同小異。許多老人都回答「太過重視工作」「太努力工作而犧牲了家庭生活」等,這些似乎展現了我們工作與生活密不可分的民族性。

其他的遺憾還有「未能珍惜友情」「未能把握珍貴的時間」「壓抑自己的情感」等,但數量也沒有做錯職涯選擇的後悔多。

例如,為了升遷出賣良心而被同事討厭、長時間工作弄壞身體、逃避辛苦的工作等。

許多老人到了人生即將謝幕的階段,仍然對自己的職涯選擇感到後悔不已。

年輕世代對工作的選擇,煩惱當然也不會比較少。日本勞動部以八萬五千人為對象的調查顯示,有超過三成的人(包含大學畢業者)會在進公司三年以內離職。

如果離職是正面積極的選擇可能還好,但是細看各項數據可以發現,「實際的工作內容跟想像有落差」是離職動機的前幾名,也就是說,選錯工作占了最多。

此外,依據歐美和亞洲圈約兩萬件的調查顯示,透過獵人頭公司跳槽到其他公司擔任管理職或儲備幹部的人,有四成會在一年半之內遭到解雇,或是發現工作不適合而選擇自願離職。

為什麼我們這麼不擅長做工作選擇呢?為什麼在影響自己未來的大事上,有這麼高的機率做出錯誤的判斷呢?

求職和轉職失敗有七成是因為目光短淺

讓我們從哈佛商學院的研究來思考求職、轉職失敗的根本原因。

此研究訪談了世界四十個國家、超過一千人的獵人頭公司和人資部門的主管,除了分析受訪者經手過的轉職實例之外,還尋找了因為換工作而無法發揮與過去同等表現,或是人生滿意度因此下滑者的共同點。也就是說,這項研究主要是在調查,找不到好工作而感到後悔的人的共通處。

調查結果結論如下:

•求職和轉職的失敗,約七成是目光短淺所造成。

目光短淺指的是,只關注事物某一個面向,完全無法考量其他可能性。

舉例來說,調查結果當中,最多的失敗類型是「沒有做事先調查」。

一般來說,選擇工作時進行全面性的調查是非常理所當然的。如果有朋友說「我憑直覺選了下一間公司」,任何人都會建議他應該再多做點調查吧。

但是輪到自己的時候,不知為何我們卻容易怠惰,不做充分的調查。

獵人頭公司在訪談中就提到,會對新公司提出「業績是怎麼估算的?」「工作具有多少自主權?」這類疑問的求職者少之又少。他們是覺得自己已經取得充分的資訊了,還是以為自己選的道路正確無誤呢?我們無從知曉。但很多人在選擇適合的工作這件人生大事上,出乎意料地似乎無法將眼光放得寬遠。

再怎麼優秀的人,也會有目光短淺的時候

哈佛商學院的研究團隊,提出了三個目光短淺的類型。

◎因為錢比較多

此類型的人眼中只有錢,會因為薪資高而決定跳槽。收入增加是好事,但因為跳槽而失去前一份工作所建立的人脈,這類情況不時可見。

◎因為逃避而換工作

此類型的人對工作現況感到不滿,因此不斷跳槽,但換工作並非為了將來打算,而只是逃避現實。他們沒有想到,其實可以試著改善公司,因此收入最後常常是減少的。

◎過度自信,或是過度沒自信

這種類型的人對自己的評價極高,因此常誤以為「我在任何公司都可以如魚得水」「現在的公司很有問題」等,而忽略有可能是自己的問題,或是不懂得珍惜現況。又或是因為過度沒自信,覺得自己配不上公司,而失去了大好機會。

不管是哪種類型,都只關注在找工作時的部分要點,遺漏了其他可能的選項。腦中只有非黑即白二擇一的選擇,無法思考其他更好的可能性。

因為目光短淺而做錯選擇的現象常出現於各種場景,頭腦再好的人也無法避開這個問題。

俄亥俄州立大學以頂尖企業的執行長和營運長為對象, 針對他們所做的約一百六十八項選擇進行調查,確認「是否應採用新的商業模式?」「是否要吸收其他公司的優秀人才?」等決策結果。

調查結果相當驚人。做決策時(像是「是否要去挖掘優秀的人才」「是否要採用新的設計」等),只有二九%的商務人士,會仔細評估三個以上的選項,大部分的人都只進行二擇一的思考。

二擇一那麼隨便的決策方式,當然做不出好選擇。根據數據顯示,相對於二擇一有五二%的決策失敗率,在三個以上的選項當中做決定,失敗率可降到三二%。

人的大腦不擅長選擇職業

為什麼面對選擇職業這種重大抉擇時,我們的眼光會變得狹窄呢?

很幸運的,近年來有不少與選擇職業相關的研究,針對這個問題,許多論文都提供了答案。總結各種見解,有兩大原因使我們做出錯誤的職涯選擇。

①人的大腦並未安裝選擇職業的「程式」。

②人的大腦有會讓我們選錯工作的「程式錯誤」。

首先,我們人類根本不具備選擇適合自己的工作的能力,因為選擇職業是進入現代社會之後才出現的問題。

人類歷史的大半期間,人類的生活根本沒有選擇職業的自由。比方說,如果生於史前時代,你只能作為部落的一員,把精力都花在狩獵上;如果生於王朝時代,就依循著世襲制的機制,繼承家業;如果生於中世紀的歐洲,你有很高的機率一輩子都是農奴。一直要到十九世紀,歐洲功績主義興起之後,人類才得以選擇職業。因此,人類的歷史有九成以上的時間,根本不需要煩惱選什麼工作。

也因為如此,人類的大腦並未演化出適切處理「未來多種可能性」的能力。

大學畢業後要繼續升學嗎?要為了實現小時候的律師夢,繼續深造嗎?還是在老家找一份穩定的工作比較好呢?或是說,應該把興趣當飯吃,存錢準備創業呢?

我們的大腦尚未適應現代的煩惱,因此面對大量的選項時,大部分人會出現不安和焦慮的情緒。

尤其近來終身雇用制瓦解,「人生百歲時代」和「沒有標準的時代」等言論出現;隨著年齡增長,有多個工作經驗在未來將是理所當然。好不容易找到合適的工作,卻未必能持續做下去,當必須依據人生不同的階段不斷思考職涯的社會風氣越來越強時,我們當然會越來越感到疑惑。人類現在所面臨的狀況,就像是把一個小孩,丟到他不曾去過的陌生地方一樣。

「AWAKE」五步驟,讓你做出正確的職業選擇

我們該怎麼樣才能做出正確的職涯選擇呢?如何才能克服人類天生的缺陷,做出較正確的決策呢?

在撰寫本書的過程中,我身為科普作家,閱讀了十萬份的科學論文,訪談了超過六百位海外學者與專科醫師,從中精心挑選出與職涯選擇、人類幸福及決策相關的內容。此外,作為補充,我也蒐集了國內外數千篇組織心理學和經濟學等領域的論文,訪問了約五十名研究人類幸福與決策的權威專家,想了解如何選擇適合的工作。

為了幫助大家理解,這裡將「適合的工作」定義如下:

•可以將幸福最大化的工作。

換句話說,適合的工作指的就是,藉由完成每天的任務,能夠提升生活滿意度,感到喜悅增加、悲傷或憤怒等負面情感減少的工作。一般來說,大家對「適合的工作」的印象,只是能夠發揮才能和做自己喜歡的事,但本書不採用這樣的定義。

之所以會有「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工作」「擔心在新公司會被欺負」「想做自己喜歡的工作,卻遲遲拿不出勇氣」等煩惱,追根究柢,背後其實都有著「不希望人生不開心」「想過得快樂幸福」的欲望。就算進入理想的公司、選擇了能發揮才能的工作,如果做起來不開心,再好的公司或工作也沒意義。

◎步驟一:從幻想中清醒(Access the truth)

在開始尋找幸福的工作之前,先驗證坊間職涯建議的真假,讓自己從選擇工作時容易深陷的幻想中清醒過來。具體來說,在這個階段,我們要確認「把興趣當飯吃」「找符合性向的工作」這類主張的正確性。

◎步驟二:開拓未來(Widen your future)

了解真正能讓人感到幸福的工作是什麼,釐清讓我們做出錯誤職涯選擇的主因為何。開拓選擇工作的視野,是此步驟最大的重點。

◎步驟三:除害(Avoid evil)

在步驟二之後,接著要思考的是什麼樣的職場環境會讓人不快樂,了解有哪些方法能幫助我們盡可能地除去人生障礙。這邊會介紹幾個工具,幫助你從人生的眾多選擇中,挑選出最佳選項。

◎步驟四:察覺偏誤(Keep human bias out)

步驟四是找出讓人類大腦發生異常的「程式錯誤」,確認自己的決策有無錯誤。在此階段,我們將學習「事前驗屍法」和「第三人稱轉職筆記」等方法。

◎步驟五:重建工作價值(Engage in your work)

最後釐清你的工作選擇有多正確,以及要有多少成就感才夠等問題,藉由「工作滿意度」和「工作形塑」等技法,提升每一天的幸福感。

本書取上述步驟的英文首字母,縮寫為「AWAKE」(覺醒)。只要順著上述「AWAKE」的步驟,就能夠促使你覺醒,讓你的人生選擇接近正確答案,找到真正幸福的工作。

但即使如此,也未必一定要從步驟一開始,可以視情況,從合適的步驟做起。

如果你已經把下一份工作的候補名單篩選得差不多,可以從決策工具著手;如果你煩惱「現在這間公司繼續待著好嗎?」的問題,直接跳到步驟五「工作滿意度」的地方開始也行。

賈伯斯真的把興趣當飯吃嗎?

「你們得找出自己喜愛的事,工作如此,愛情也是如此。工作將占據你大部分的人生,唯有做你真心相信這是份美好的工作,才能獲得真正的滿足;而唯有做自己喜愛的事,才能愛自己的工作。如果你還沒找到你喜愛的事,請繼續尋找。」

這是已故的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在二○○五年史丹佛大學的畢業演說中最著名的一段話。那可以說是將「把興趣當飯吃」的概念遠播各地,傳奇般的演說。

這段話非常激勵人心,卻有一個非常大的難點:賈伯斯自己也不完全是因為興趣,才走上電子業這條道路的。

賈伯斯的確從小就展現出對科技方面的天分,但是他之所以踏入電子業,其實是因為在雜誌上看到「輕鬆賺大錢」的廣告。而且比起科技產業,賈伯斯對靈修更感興趣,他還為此辭去在雅達利公司的工作,到印度展開修行之旅。賈伯斯創立蘋果公司也不是因為喜愛電子業,而是看到沃茲尼克(蘋果電腦共同創辦人)發明蘋果電腦「Apple 1」的錢景。

如果賈伯斯真的把興趣當飯吃,他應該會成為一位靈修導師才對。賈伯斯熱愛蘋果公司的工作是不爭的事實,但那應該不是一開始就計畫好的。

相似的例子非常多,如果歷史上的偉人都把興趣當飯吃,梵谷應該終其一生都是神職人員;可可·香奈兒會持續在歌壇努力,但始終紅不起來;拿破崙恐怕會是一名沒沒無聞的小說家吧。以個人經驗或喜好為依據的建議,可以找到許多例外,如前面也提到的,再怎麼偉大的成功人士所提供的建議,也未必一定適合你。

找工作時的七大迷思

在這充斥著成功人士經驗談的世界,我們該如何做出正確的選擇呢?我們該怎麼從充滿主觀感受的各種建議當中,尋找能夠將幸福最大化的工作呢?

在這種情況下,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了解找工作時任何人都會犯下的典型錯誤。只要事先掌握大部分人常犯的錯誤,至少可以預防自己犯下大錯。

找工作時,容易犯下什麼樣的錯誤呢?目前有許多研究,針對跟幸福無關的工作因素,提供了可信度很高的答案,總結來說有以下七個。

①把興趣當飯吃。
②依薪水高低來選擇。
③依產業和職務來選擇。
④依工作內容輕鬆與否來選擇。
⑤依性向測驗的結果來選擇。
⑥依直覺來選擇。
⑦尋求符合性向的工作。

每一個建議都很常見,但很可惜的,這些全都是找工作時的大忌。那樣做,短時間內或許可以為你帶來喜悅,但長期來看,那些建議跟人生的滿意度一點關係也沒有,而且搞不好還會害到你。這也就是找工作時的「七大迷思」。

用錢可以買到多少幸福?

有誰工作不是想賺錢的呢?用收入來選擇工作是很正常的事,總之先從薪水高的職缺開始找起的人,應該不少吧。

但這個觀點也有問題,因為薪資多寡,跟我們的幸福度和工作滿意度幾乎沒有關係。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佛羅里達大學所做的統合分析。

統合分析(meta-analysis)指的是,整合過去多個研究數據,統整出一個大結論的研究手法。分析大量的數據,使分析的準確度提高,統合分析是眾多研究手法當中,最能在現階段找出接近正確答案的方法。

佛羅里達大學這項統合分析的研究,仔細回顧了八十六份以「金錢與工作幸福度」為主題的文獻, 使用美國、日本、印度、泰國等各種不同文化圈的數據進行分析。就金錢與工作幸福度的調查來說,這可以說是目前準確度最高的研究。

其研究結果如下。

•薪資與工作滿意度之間的相關係數只有「r = 0.15」。

相關係數是表示兩個數據關係的指標,相關係數越接近一,就越相關;一般來說,當相關係數為○.五以上時,就能判斷兩者為相關。

舉例來說,大部分人都是順著自己與生俱來的個性採取行動,這應該是很理所當然的。就像個性內向的人,不會積極地參加派對;天生好奇心強烈的人,應該會經常到海外旅遊或是去看美術展之類的。

而個性與行動相關性的研究指出,個性與行動的長期相關係數為○.九。人依據自己的個性採取行動,這個看法不但是真的,而且兩者還具有相當高的相關性。

跟這個例子相比,相關係數○.一五就非常低,在統計學上可以說是幾乎無關。以口語一點的講法來說就是,高薪資的工作,雖然可以讓工作滿意度稍微提高一點點,但實際上沒有太大的意義。錢買不到幸福,這個古老的名言佳句,看來是有其科學依據的。

加薪的效果只能持續一年

用錢買不到(只能買到一點)幸福有兩大原因。

①錢增加到一定程度後,邊際效益下降。

②金錢帶來的幸福,由相對價值決定。

「邊際效益」是經濟學的概念,指的是隨著物品或服務的消費增加,可從中獲得的效益逐漸下降的現象。

這並不是什麼困難的概念,就像是你再怎麼喜歡的蛋糕,第一個吃起來真心好吃,但連續吃第二個、第三個之後,很快就會覺得沒那麼好吃了,對吧?經濟學只是用了一個比較難的概念「邊際效益下降」來表現而已。邊際效益下降是任何文化圈都可以看到的現象,無論生活再怎麼奢侈,我們很快就會習慣,幸福度又會回到原本的基線。

此外,拿年收入來說,加薪帶來的幸福度上升效果,平均只能維持一年。

依據瑞士巴塞爾大學分析三萬三千五百筆年收入資料的結果顯示,大部分人加薪之後,幸福度會大幅提升,幸福感會持續上升約一年。然而,加薪可得到的效果只能維持一年,一年後幸福度便開始急速下降,過了三年後幸福度又會回到原本的水準。從薪資可以得到的喜悅真的很短命。

而且從金錢獲得幸福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那個幸福是相對的。年收入增加帶來的喜悅,不是由薪資單上的絕對金額來決定,而是跟別人的薪水比較之後所決定。

比方說,如果你是百萬富翁,但周邊的人都是億萬富翁的話,幸福度就不會增加;假如你辛苦存錢買了一只高級手錶,如果朋友戴著更高級的手錶,你能夠從手錶得到的幸福感就會降低。這個現象在心理學稱為「所得排名理論」,超過八萬筆的觀察研究都出現這個現象。雖然我們經常聽到「不要拿自己跟別人比較」這樣的忠告,但忍不住跟周遭的人比較,似乎是人的本性。

決定工作幸福感的「七大美德」

「擺脫目光短淺,思考各種工作的可能性!」應該沒有人被這樣說,就能馬上做到吧。因為當我們對某個特定的公司或工作感興趣時,大腦就會變得僵化。

比方說,以為自己的錢包不見時,把家裡每個角落都翻過一遍之後,發現錢包就放在眼前的桌上,這樣的經驗很常見。之所以會發生這種現象,並不是因為受到「錢包總是放在架子上」「錢包應該在西裝外套的內層口袋裡」等先入為主的看法影響,而是因為大腦完全排除了「錢包就在眼前」的可能性所致。

尋找適合的工作也跟這種現象一樣,大部分人有了「這個工作感覺不錯」的想法之後,思維就變得狹隘,再也看不見其他選項。這樣下去,永遠不可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工作。

決定工作幸福感的七大美德如下。

①自由:這份工作擁有自主權嗎?
②成就:可以感覺自己在進步嗎?
③聚焦:符合自己的動機類型嗎?
④明確:任務、願景和評價基準明確嗎?
⑤多樣:工作內容多元嗎?
⑥夥伴:組織內有願意幫助自己的朋友嗎?
⑦貢獻:對社會有多少貢獻?

close
貨到通知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