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過《不當行為》這本書,著實發現作者理查.塞勒博士有顆頑皮的心,每五分鐘就有個笑點,無論是自嘲、諷刺或洞察世事,總是能逗得讀者樂呵呵,行為經濟學好像也不是那麼難懂了。

同時,這本書也能讓人感動得熱淚盈眶!並非是作者行文催淚,而是正如台大經濟系副教授馮勃翰在本書導讀中所說,我們藉由本書看到頂尖學者數十年的研究歷程,「與他一起經歷好奇探索、對抗權威、求知求真的艱辛過程,並且在這個過程中認識行為經濟學的每一項重要發現,諸如稟賦效應、心理帳戶、自我控制、過度自信、人對公平的感受等,讀者也可以透過這些觀念來重新理解社會現象、消費心理、商業決策、股票交易、金融危機等各種問題。

從被學界視為離經叛道,再到如今教父級地位的漫漫長路,作者塞勒身處過去三十年間經濟學界最重大的革命風暴中,面對各方質疑卻不改初衷,始終能挺起腰桿對抗權威,現在終能開花結果,他則被尊為行為經濟學之父,這難道不是最動人的勵志故事嗎?

被視為學術叛徒--

 當傳統智慧犯錯,推翻它的第一步就是睜大眼看看周遭的世界

塞勒希望能探索人類不合乎經濟理性假定的各種行為,他提出的行為經濟學也改變了社會科學。在塞勒的學術生涯中,他長年被視為學術叛徒---而且情況頗為嚴重,有些影響深遠的論文當初曾遭到多家期刊退稿。馮勃翰副教授指出,塞勒在羅徹斯特大學的博士論文提出不少想法與作法,如今廣獲英美政府(與全球各國)採用,但是當時他的指導教授羅森倒不太看好他:「我們先前對他沒多少期待。」也就是覺得他前途無亮的意思。

當塞勒取得聲譽卓著的芝加哥大學教職時,諾貝爾獎得主同時也是芝大經濟學教授默頓.米勒相當不滿,他被問到為何沒擋下人事任命案時說:「每個世代都會犯下自己的過錯。」法律經濟學的奠基者暨聯邦法官波斯納某次旁聽塞勒的演講,最後卻大吼:「你們根本完全違反科學!」場面一度相當難堪。

經過了三十多年,行為經濟學已經從當初一小撮人所熱衷的「邪魔歪道」(這是塞勒自己的說法),成為經濟學研究的新典範,有許多學者前仆後繼為這個學門建立起更扎實的理論與實證基礎。塞勒亦在2015年擔任美國經濟學會主席,在過去包括傅利曼、貝克、高伯瑞,以及沈恩等經濟學大師都坐過這個位子,他更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熱門人選。 

你能想像經濟學家在電影裡而不潑冷水?塞勒曾在榮獲2016年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的電影「大賣空」裡客串一角,在賭場中以生動活潑的詞句與身邊的美女Gomez向觀眾解釋艱澀的金融術語,大獲好評。

不當行為》可說是塞勒的半自傳作品,美國憲法權威暨哈佛大學法學教授凱斯.桑思汀讚譽本書,不但經典且頗為實用,並且清楚生動的總結塞勒最重要的學術研究成果,以及對我們日常大眾的影響。

塞勒非常頑皮,並且清楚洞悉人性的弱點,他認為「當傳統智慧犯錯,推翻它的第一步就是睜大眼看看周遭的世界」。如今我們從結果來看,雖屬不當行為,卻也無比理性。塞勒博士的造反有理,雖然他自承懶惰且不擅數學,對哲學議題不太有耐性,但是美國憲法權威暨哈佛大學法學教授凱斯.桑思汀讚譽塞勒是前無古人的一號人物,並且有一個足以獲頒奧運金牌的最大長處,就是:他觀察力相當敏銳,可以憑實際觀察獲得可貴洞見。

當塞勒撰寫博士論文之際,他也開始問別人兩個問題。

第一:你願意花多少錢替員工消除十萬分之一的死亡風險?

第二:你要領多少錢才肯做死亡風險為十萬分之一的工作?

根據傳統經濟理論,人們對這兩個問題的答案理應一模一樣,結果卻不然,甚至差異頗大,第二題的答案高得多(通常約五十萬美元), 第一題的答案少得多(通常約兩千美元)。事實上,有些人對第二個問題的回答是:「再多錢也不幹。」

根據經濟理論,這屬於「不當行為」。

研究「常人幹的蠢事」。論文被引用達年度之冠

塞勒把調查結果給指導教授羅森看,羅森叫他別再浪費時間,但是他仍沉迷於這個議題。根據塞勒最後提出的論證,人們對這兩題的不同答案反映出「稟賦效應」,此為當今行為經濟學的核心:同一樣東西,自己擁有時會覺得價值較高,別人才有時會覺得價值較低。如果要你放棄一項權利(例如免於冒生命危險的權利),你要求的報酬會高得多;如果要你花錢購買這項權利,你肯花的金額則少得多。稟賦效應隨處可見,包括馬克杯、糖果吧、樂透彩券、舒適環境(例如乾淨的空氣),還有各式各樣的法律保障。

塞勒開始蒐集反常現象,最後列出他所謂的「清單」。這份清單反映理性經濟人(經濟學家常討論的一個虛構物種)與真實人類(我們這個物種)之間的差異。


舉幾個例子馬上就懂。

丈夫在聖誕節收到了太太送的喀什米爾昂貴羊毛衫。他當時曾經在店裡看過,但是狠不下心購買。不過既然是禮物,他就很高興的收下了。然而,這對夫妻的所有財產都是共有的!兩人都沒有可以自行支配的金錢來源!

你付了1,000美元的室內網球場會員費。兩個月後卻罹患了網球肘,一打球便疼痛不已,不過你還是忍著痛繼續打,因為不想浪費已繳的會員費。但是當朋友邀請你到另一個球場免費打球,你會因為手肘疼痛而婉拒。(讀更多「沉沒成本」)

然而,塞勒不知道這份清單有何用處,畢竟「常人幹的蠢事」不是上得了檯面的學術論文標題呢。

1976年,塞勒與指導教授一起去加州參加研討會,遇到一位名叫費施霍夫的年輕心理學家,對方跟他提起丹尼爾.康納曼(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與阿莫斯.特維斯基這兩位在經濟學界罕有人知的心理學家。塞勒拜讀了他們的論文,裡頭詳細整理出不符傳統經濟理論預測的各種現象,他讀到「心跳開始加快,彷彿正經歷一 場拉鋸賽的最後幾分鐘。我只花了三十分鐘就從頭到尾讀完這篇論文,但我的生命自此徹底改變。」

重點是,康納曼和特維斯基並未宣稱人類是「不理性的」。恰好相反,他們極力主張我們的經驗法則通常運作良好,經驗法則只是偶爾失靈,結果導致系統性誤差。 

塞勒與持懷疑態度的經濟學家爭論這套見解,一而再遇到對方提出他口中的「看不見的手勢」。

基本上,傳統經濟學家的論點認為,即使個人會犯錯,競爭市場與看不見的手仍會解 決問題,最終修正錯誤,但是塞勒說,這些經濟學家即使用上雙手,依然無法讓這個理論變得完備。「看不見的手勢之所以必要,是因為否則他們沒有其他合理方式能 做出市場將人類轉化為理性主體的結論。」他確實知道以複雜的經濟理論來看,由於市場壓力之故,即使個人不理性,價錢可能終將全然符合理性,但他認為「這套 說法確實聽似合理,甚至還挺有說服力。但它恰巧是錯的」。

1980年,塞勒發表第一篇行為經濟學的論文,標題為「消費者選擇的實證理論」,大幅採用康納曼和特維斯基的論點,強調稟賦效應,卻屢遭大型期刊退稿,後 來才獲一份名為《經濟行為暨組織期刊》的新刊物採用。如今,這篇論文是他極常獲引用的論文,目前引用次數高達4096次,在2014年居於首位。塞勒從此開始往前飛奔,寫下一系列論文,根據清單闡述真實人類與理性經濟人的差異,其中許多篇躋身經典,成為當代社會科學的重要基礎。


--本文整理自馮勃翰副教授精彩導讀,本書內容,以及讀著竟有笑有淚的小編心聲

延伸閱讀:買到一雙不合腳的鞋子,你願意忍受多久?

相關專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