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講不聽、愛頂嘴、藉口一堆、不耐煩,作為爸媽,很難不氣急攻心,一連串的說教脫口而出。從全職爸爸演化成超人氣親職講師的澤爸,給近日瀕臨崩潰又內疚的爸媽,特別的建議,讓你和孩子都學著在情緒裡學會愛。


沒有人天生會當爸媽,我們都是有了孩子才開始學習怎麼做爸媽的。買了產品還有說明書來教我們如何用,生下孩子卻沒有任何使用手冊來告訴我們要怎麼教。同時,我們又深受著原生家庭的影響,面對孩子的事情,內心湧出莫名的焦慮。

孩子寫功課的字歪七扭八,唸他「字很醜、你很不專心、有夠糟糕。」

孩子在外頭哭鬧,大吼「吵死了、只會哭、再哭我就打下去囉。」

孩子對我們不耐煩,一巴掌打下去「你這是什麼態度!」

有了情緒,打了他、吼了他,可能會感到後悔與自責,於是對孩子講道理:「我這是為了你好。」指責他:「要不是你惹我生氣,我會打你嗎?」或者,生完氣之後,假裝沒事發生呢?!如果我們只是責怪他人或選擇暫時遺忘,沒有鼓起勇氣來面對這些錯誤與情緒,同樣的狀況只會不斷地重蹈覆轍、一再重演。

我發現,這一切由情緒所引發的衝動行為,只是在發洩內心的不滿罷了,並沒有真正的在教導孩子,反而可能讓孩子的內心承受了莫大的傷害,造成他心中的冰山與陰影,影響著他的未來。

我們會生氣,吼他、罵他、唸他,是因為擔心、煩惱或希望能教好孩子。有這些感受與想法,當然是因為愛他,然而,我們對他所展現的姿態與行為,是不是真的有讓他感受到被愛呢?

如果希望在教養孩子的當下,能讓他依然感受到被愛,我們就要先穩定自己的情緒。然而,我們認識自己的情緒嗎?我們允許自己生氣嗎?允許自己自責嗎?允許自己後悔嗎?從小養成的情緒習慣,倘若都是被指責的、被否定的、被忽略的,我們很有可能會用相同的方式來回應自己與應對孩子。 

如果我們希望在衝突之下,能讓孩子有被愛的感受,就要先學會用關愛的方式來應對自我的情緒。因為,要接納有情緒的孩子,要先接納有情緒的自己。 

▌我怎麼了?我現在的情緒是什麼? 

有情緒的時候,該如何自我覺察呢?首先,我們要先懂得觀察自己。「相由心生」,我們心中湧出了情緒,外在的表情與行為上,肯定會有相對應的細微變化。像是,生氣了,可能會拳頭緊握、目露凶光、語氣加重、肩頸僵硬,從呼喊孩子的小名變成大吼他的全名。焦慮了,可能會眉頭深鎖、呼吸急促、不斷搓手……等。

當我們觀察到自己的表情或行為上,出現了變化,請先試著暫停。 

深呼吸:大大地深吸,緩緩地從口吐出,數次。

關心自己:「我剛剛大吼了孩子(觀察到的行為),我還好嗎?我怎麼了?」

詢問感受:「我現在的情緒是什麼?是生氣嗎?是煩躁嗎?」試著聚焦在內心。

連結內在:「我感到很生氣;我可以生氣;我允許自己生氣。」 

確保自己的情緒是穩定的,再來應對孩子吧。

我常對講座的學員們說,我們不要怕與孩子起衝突(有些家長會逃避或討好家中青少年的情緒)。親子之間的衝突,有時候是雙方成長或關係更加緊密的機會。只是,如果沒有處理好雙方的情緒,衝突越演越烈,只會不斷地撕裂彼此的關係。 

▌從日常生活中練習覺察 

相信你們看到這邊,可能有產生疑惑。都已經在生氣了、在暴怒了,根本覺察不了,也暫停不了啊!怎麼辦呢?是的,如果衝突是個戰場,「自我覺察」是要先經由平時的訓練與鍛鍊,累積一定的經驗值後,上到戰場的那一刻,才有能力即刻做出反應。我們該怎麼練習呢?

答案是,從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一點小事,來試著練習覺察力,培養感知能力。 

● 從互動中練習:

孩子在人來人往的大馬路上哭鬧,我們用高亢的音調說出恐嚇話語。

爸媽打電話來叮嚀,我們倉促應付:「好啦!好啦!知道了啦。」急著掛斷。

天氣微涼,孩子不想穿上我們給他的衣服,眉頭突然皺了起來。

哥哥買了新房子,我們本應為他開心,卻一直悶悶的不想講話。

發現伴侶生氣了,我們對他總是小心翼翼,不斷地討好與滿足對方。 

如果有經歷以上的狀況,先試著觀察自己的行為訊號,發現到有這些外顯行為,短暫的暫停來關注自身,詢問自己是什麼樣的情緒讓我有如此的行為。找到答案後,再來練習與內在連結。其實,過程只需要幾十秒的時間而已,卻可以經由一次又一次的練習,讓我們的感知能力越來越敏銳,甚至變成了一個日常的慣性。

有了覺察的能力,衝突要發生的當下,才有機會在盛怒時,為自己與孩子按下暫停鍵,減少衝突與傷害的言行發生。然後,能與孩子進行著良好且有品質的對話。

--本文摘自澤爸《引導孩子說出內心話:不說教的情商課,讓親子都被好好理解》 ,另著有暢銷作《讓孩子在情緒裡學會愛:陪他經歷喜怒哀樂,說出真感受》

相關專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