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理由】

沒有人可以隔著螢幕、透過幾張紙,告訴你該怎麼教小孩。因此,他不寫孩子就該這樣教、那樣學,而是同理父母--當爸媽總是會受傷,但也肯定會被孩子愛得滿滿的;育兒路上有人也跟你一樣傷痕累累,卻愛得飽滿充實。


在公開場合或私下傳訊時,我不只一次直接或客氣地被父母問道:「教養專家,你們真的都做得到書上寫的嗎?」

然而,我從不覺得對方是在找碴,這其實是一個好問題,畢竟賣豬肉的可能最愛吃牛肉,做熱炒的也不是每天嗑炒飯(是吧?)。

我自己也是父母,同樣曾滿懷期待、一試再試教養書傳授的種種神奇魔法,甚至興沖沖地以為找到救命寶典,卻反墜入「究竟是孩子有問題,還是我有毛病?」的無限鬼打牆。

我當然知道,沒有哪一種教養方法適用於每一個人,但是,如果有萬分之一的可能性,這個方法適合我孩子,只是我不會用、用不好,那不就誤他一生,罪該萬死?

這樣的恐懼,也是許多父母災難性思考的開始,以及許多教養文章的靈感來源:各色標題黨「父母不○○XX,孩子就AABB……」以致於父母養育孩子獲得的至樂,都不敵那萬分之一的遺漏。我花了很大力氣,承認自己錯誤的期待,從頭做起觀察、對話、等待的苦功,點滴累積和孩子的互動,找到屬於彼此的教養默契。

這段辛苦歷程,因為我也走過,所以當這帶有挑戰意味、好似天下專家一般黑的問題出現時,我感到一陣熟悉感,好像看見眼前發問父母的疲累、迷惘,甚至帶著諷刺的怨念,就像當年的我一樣。


▌教養專家說得好,但相信你自己更重要

當小孩還處在嬰幼兒時期,教養專家提出的知識與做法,尤其是小兒科醫生、嬰幼兒發展心理學者的建言,對父母育兒非常受用。但隨著孩子長大,獨特的氣質開始和生長環境奇妙混搭,日漸成形,此時專業第三者的建議應該逐漸退居二線,讓在日常前線與孩子交鋒的你,擔當主要決策者。

教養不是知識的傳遞、技巧的指導,而是以生命對生命、用一筆一畫為彼此刻出形狀。當照顧者無法接觸過去的生命經驗,對自己的人生價值觀沒把握、甚至毫無頭緒時,自然無法掌握眼前那活蹦亂跳、只想逃出爸媽五指山的獨特生物。

「醜爸,說真的,我不知道怎麼教小孩,要我相信自己的力量,我辦不到;我還是相信,只要找到適合的專家,照著他的方法做,一定行得通!」

親愛的,如果你也是這樣,這本書也是為了你寫的。


*醜爸的新書獲得李崇建.黃柏嘉.羅寶鴻.歐陽立中.趙介亭(綠豆粉圓爸).羅怡君.曾心怡.趙崇甫(大樹老師)推薦


▌螢幕背後的專家,是怎麼教小孩的?

如果擁有專業學、經歷,比別人多養育些小孩的奶爸,可以被稱為專家,我期待透過這本書,除了分享理論、成功經驗、教養方法和怪招,也讓你品嘗我的人性及失敗。我跌倒、站起來、又跌倒的地方,離你不遠;我悔恨、舔不好的傷口,你不陌生。「在成為父母之前,沒有人知道如何當個夠好的父母」這句話適合你,和我。如何調整、甚至重建我的想法,包括還未成型、仍在摸索的信念,也都在書中分享呈現。

邀請你透過我的經歷,也探索自己的教養觀、生命觀、價值觀,看看自己是如何成為自己,進而成為父母。

每個人都擁有五味雜陳的人生故事,站在現在的高度,欣賞仍在演奏中的篇章,我們會更有能力看見親子關係的每個面向,在孩子不同階段與狀態,都能盡力陪伴。

在《先知.孩子》裡,詩人紀伯倫把父母比喻成弓:

你好比一把弓,孩子是從你身上射出的生命之箭。
弓箭手看見無窮路徑上的箭靶,
於是祂大力拉彎你這把弓,希望祂的箭能射得又快又遠。

我們是弓,不是弓箭手,雖然不能決定孩子的人生,但他們能不能飛得又快又遠,取決於我們的狀態。父母請照顧好自己,我們好,孩子會更好。


▌我的答案

「專家真的都做得到教養書上寫的?」

做不到。

我不能代表每一位所謂的專家,但這是我真實的回覆。因此我不寫教養,而是聚焦在「父母的自我成長」。沒有人可以隔著螢幕、透過幾張紙,告訴你該怎麼教小孩。當爸媽總是要受傷、也肯定會被孩子愛得滿滿的,兩者並存,缺一不可。這條路,即使一拐一拐,都得自己走過去。

但我們還是能結伴同行,藍瘦香菇可以取暖,過關升級有人擊掌。

走吧!

--醜爸教養不必糾結於最理想方式:放過自己,也放心讓孩子飛的解放之書》自序

相關專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