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醫科大學教授、細胞學權威太田成男提醒忙碌的你,快食是「老化」的第一步。熬夜工作不但不會變瘦,還會誘發變胖的結果!

快食是「老化」的第一步

與大伙一起吃飯時,一定有人吃的快,有人吃的慢。

你是屬於那一種?

事實上,依進食方式不同,有時也會產生大量的活性氧。

吃飯時,胃和腸子會分泌大量消化酵素。每天,胃會分泌大約一.五至二.五公升,胰臟約分泌一公升,腸子則分泌一.五至三公升。

製造酵素也需要能量,這些能量儲存在分泌消化液的細胞中。最不良的情形就是一次攝取大量食物。

食物到達胃或腸子時,胃或腸子會急速分泌消化液,就消化管的粒線體來看,必須立即供應相當於全力衝刺五十公尺所需要的能量。這的確得消耗非常大量的「能量」。

「身體的能量」是什麼。身體的能量也可以說是「生命力」,是生命不可缺少的要素。

我們的身體不論做什麼事情,都需要能量。

「能量」減少後,很容易感覺疲勞,一下子就上氣不接下氣,身體的機能也跟著減弱。所謂身體的衰退,就是指身體「製造能量的能力」降低。

休息時身體不需要能量,因此「製造能量的能力」會逐漸降低,結果更加速身體的衰弱。

有一個顯而易見的例子,很容易了解身體衰退是因為製造能量的能力下降,那就是「中年發福」。

人到了中年,容易胖且不容易瘦,就是因為製造能量的能力衰退,使得透過飲食攝取到的能量原料無法用盡而堆積在體內。


劇烈運動會產生活性氧,消化管也一樣。也就是說,一開始就大量進食,於是急需能量來分泌消化液,因而產生活性氧。

運動和進食的情況相同。

運動時緩緩開始,可以抑制活性氧,同樣的,吃飯時不要因為肚子餓就狼吞虎嚥,慢慢吃也能減少活性氧的發生。

分泌降低血糖值之「胰島素」的細胞也一樣。分泌胰島素需要大量的能量,實際上還含有許多粒線體。

胰島素是在血糖值較高時分泌,因此,吃飯速度快會使血糖值急速升高,就必須分泌大量胰島素。急需能量與分泌消化液同樣,也容易產生活性氧。

困擾的是,胰島素分泌細胞不耐活性氧,無法對抗活性氧。若急需分泌胰島素的狀態長時間持續,胰島素分泌細胞就會因為活性氧的危害而死亡,這一點絕不可輕忽。

胰島素分泌細胞的死亡,正是糖尿病的原因之一。

因此吃飯時應不慌不忙、細嚼慢嚥,這樣才能使我們遠離「老化的身體」。


為什麼熬夜工作反而會發胖?

劇作家三谷幸喜曾在某一篇散文中提到一件有趣的事,就是熬夜工作身體反而發胖。

「失望性發胖」是相當有趣的形容,熬夜工作原想讓身體疲勞而變瘦,結果反而變胖。從事研究工作,常工作到深夜的我,也有這種感覺,但是想不出適當的名詞,三谷先生的說法實在絕妙。

熬夜工作確實會發胖。

整個夜晚工作,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有人認為雖然疲憊,至少還能瘦身,但是一量體重,卻發現反而變胖了,當然覺得有些失望。

為什麼使用了能量,身體卻會變胖呢?

其實,熬夜本身並不是變胖的原因。

不論是三谷先生的寫作或是我的研究工作,都只用頭腦而很少用到身體,才是變胖的原因。

我們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能量。使用頭腦當然也要能量。

能量是細胞內的粒線體為因應不同需求而製造出來的。活動身體時,活動部位細胞的粒線體便會製造能量,同樣的,使用頭腦時,腦細胞的粒線體也會製造能量。

身體和頭腦的粒線體都會製造能量,不過兩者之間有一個很大的差別。

身體細胞的粒線體製造能量時,會均衡的使用「糖分」「脂肪」和「胺基酸」作為原料,而頭腦則僅使用「糖分」而已。

因此,光用頭腦的話,僅使用到血液中的糖分,而使得血糖值下降。血糖值下降後,單純以糖分作為能量來源的頭腦,就會發出警報,要求攝取糖分。

這個警報就是「飢餓感」。

因為飢餓,我們自然會吃宵夜,但是頭腦只需要糖分,食物中含有的脂肪和其他養分未被使用,就會儲存在體內。

就這樣,熬夜工作雖然感覺疲憊,但是並未使用到原本就儲存在體內的脂肪,宵夜又增加了新的脂肪,於是造成變胖的結果。

產生飢餓感時,會想吃高熱量的食物,但如果不想變胖,就不能吃泡麵、蛋糕、零食等含有較多脂肪的東西。因為脂肪不會成為頭腦的能量來源,而且藉脂肪來提高血糖值也需要較長的時間。

不想變胖的人,千萬別讓飢餓感欺騙而吃宵夜。這種飢餓感並非身體能量不足,而是頭腦需要糖分的訊號。

頭腦神經活動的能量來源為糖分,低血糖時頭腦的思緒會變得遲緩。如果餓的受不了、注意力下降、頭腦因為低血糖而不清楚時,還是得補充糖分。

這時,最好盡可能攝取純粹的糖分。

例如含一顆糖果、喝杯糖分稍多的咖啡或是紅茶,純粹的糖分很快就能提高血糖值,並能供應頭腦糖分,這樣的話,思緒就能加快,而且可以快速解除飢餓感。

如果不吃宵夜,熬夜工作雖然覺得疲勞,卻不致於造成「失望性發胖」。

不過,在原本應該藉睡眠讓身體休息的時間工作,終究會因為生活不規律而過度使用能量,結果產生活性氧而提高老化的風險。

就算能有效防止熬夜工作引起的發胖,但為了健康,最好還是避免熬夜。



本文出自

日本醫科大學教授、細胞學權威
太田成男
 著作《變年輕的技術



相關專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