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購屋設定成自己的人生目標是必要的!

做了這麼多年的房地產開發工作,我不知看過多少房子和客人。在這個房價飛漲的年代,很多人認為與其買房,不如把錢拿來做其他的運用。對於這樣的看法,我不太能認同,土地在台灣是稀有「資源」,大部分的資源都能靠進口,像是石油、煤礦,但土地跟這些能源不同,它是無法進口的。


不管外資多熱,錢如何來了又去、去了又來,終究沒辦法抹滅的一個事實就是台灣地小人稠,可利用的土地最終都是有限的,尤其是台北市。我想,手上資金不多的年輕人或許不必急著下手購屋,但把購屋設定成自己的人生目標是必要的。


購屋需要看大環境:都會區方圓一公里、偏遠地區方圓五公里,四周的環境有沒有什麼嫌惡設施?(編按:部分民眾會想要迴避的設施,例如高壓電塔、特種行業、垃圾處理場⋯⋯等等。)前幾年流行到鄉下農村買地蓋農舍,結果沒注意附近的稻田會噴灑農藥,順著風勢就飄進屋裡,造成很大的困擾。這種大環境的影響,很重要卻也很難發現。

要看大環境,除了親身去走動看看,也可以運用 google 的地圖,用俯瞰的方式縱觀整個地形、地貌,所有的設施都一覽無遺。除了在地上看,從空中看也很重要。此外,購買山坡地的住宅,也可以上一些相關網站查詢,比方說台北市的「大地工程處」就設有網頁,標記各地的順向坡、曾經發生土石流的地段。這些資訊都公開放在網站上,買屋時可以自己上網查。

至於小環境,比如學區、社區的設施等,也必須勤走幾趟,在不同天氣、不同時段去實地觀察。其中,鄰居的素質是最難觀察的,所謂「千金難買好鄰居」就是這個道理。我自己買屋,就曾經買到鄰居太吵造成居住糾紛的物件,最後我也只能摸摸鼻子,選擇搬家。



從樓梯間鞋子觀察鄰居素質,別等住進去才後悔!

觀察鄰居的素質有個小秘訣,就是看樓梯間的擺設,不管是電梯大廈還是老公寓,這個法則幾乎都通用。如果看到每戶都把鞋子亂擺在門外的樓梯間,代表這裡的鄰居比較自私,不關心大樓的公共事物,日後房子有任何類似維修或保養的問題,很容易有人擺爛不付錢,這樣的鄰居會造成後患無窮。

此外,也可以觀察通道有沒有堆放雜物,如果雜物多,不僅在急難時逃生困難,也意味著管理委員會的功能不彰,這樣的房子通常鄰居之間的糾紛、是非也多。最難防範的是鄰居的生活習慣,比如噪音問題,這個也許能跟管理員或是其他鄰居探探口風,像是樓上是住怎樣的人家?小孩幾歲了?你也可以觀察他們外面的鞋櫃擺設,有沒有學齡前的小孩的鞋子,或是門口有沒有停放玩具腳踏車。通常五、六歲這個年紀的小孩是最無法控制的,只會順著自己脾氣哭鬧。所以如果對聲音很敏感的人,也要盡量避免跟家有幼童的人為鄰。

不管是針對大環境還是小環境,網路討論區也是一個可以蒐集資訊的地方。比方說很多人怕買到凶宅,其實在網路上就查得到。不過,網路上的資訊也要小心真偽,常常是有心人挾怨報復,消息真真假假也說不定。但上面的資訊還是多少有些參考價值。

比如你看上某一區的房子,就觀察網路上對該區生活的各種討論,而不光只是看房屋買賣的討論。這種生活細節的資訊,網路上可以找到很多,也比較真實,甚至細微到哪條巷子每天晚上什麼時間有人出來餵流浪貓狗,這樣的消息也有。而社區間最大的消息集散中心就是里長了,買屋前跟里長聊一聊,因為他們也算是「為民服務」的公僕,大多很願意吐露,甚至可以套問出賣家缺不缺錢、急不急著賣,這些訊息都會成為日後與屋主談判價格時判斷的材料。總之,買屋是一筆大錢,做足功課、多看多問是不會出錯的。

揪團買房別忘初衷!

現在年輕人很流行揪團買房子,這是個好方法,團結就是力量,因為人數多,價錢比較好談,可以殺價的空間更多。而且更多人集思廣益,會讓衡量的層面更周全,不至於因為衝動就買下一間不適合自己的房子。就連日後的裝潢,也因為大家是一起買的,可以集體找工班裝潢、大宗購買材料,因而議價的空間也比較大。

不過,揪團買屋也要注意,人在群體裡容易迷失自己的意見,看別人覺得好,自己也會不知不覺被說服。買房子也是,有些人適合這樣的房子,但有些人並不適合。比方說有些人對西曬的房子一點也不介意,覺得有陽光灑進來讓心情很好,但有些人卻很怕熱,西曬對他來說猶如地獄。所以,大家集團看房時,本身就帶著不同的需求和偏好,切勿在眾說紛云之下忘了自己真正的初衷。

雖然,我贊成年輕人做好購屋的準備,但還是要量力而為,要有一個完整的理財計畫。我有個朋友的兒子,畢業後沒幾年就進一家日商公司上班,薪水大約七萬,表現得不錯,這幾年應該能有不錯的發展。他一直沒有買房的打算,賺多少就花多少。我認為,買房這件事會逼使一個人去思考如何運用手上的金錢,甚至會去想「未來十年我能賺多少錢?」「我要過怎樣的生活?」這樣的問題,也連帶影響你思考未來的人生藍圖。

傳統思想認為「有土斯有財」,我認為,買房子本身並不是重點,而是購屋這件事會引發你對人生各種規畫的思考。如果你的工作穩定,收入也還可以,卻總是存不到錢,相信我,你一計畫買房子就會開始存錢了。

那位朋友的兒子在我的建議下四處看房子,我幫他設定大約用薪水的三分之一付房貸,再推算八成的房貸,算一下大約可以買一千萬上下的房子。他住在台北市,我建議他從林口、桃園一帶開始看,最後他選擇了桃園,因為有開車,上了高速公路沒多久就可到公司,其實很方便。因為買了房子,他變得更有責任感,不再跟朋友瞎混到三更半夜,也開始計畫理財了。

以我來說,因為家境的關係,我的「理財觀」來得很早。在國外,甚至從小學就會教導孩子認識股市、認識金錢,這並不代表「銅臭味」,不管你喜不喜歡,你終究沒辦法否認,我們活在一個資本主義的社會裡。我們認識金錢的運作原理,是為了不被它所綑綁,是要懂得如何善用金錢。就像國外教小孩認識社會上資本主義的運作方式,並不是為了讓小孩開始賺錢,而是先懂得如何善用金錢。



理財沒有太早,認清你的資本

因此,理財絕對沒有太早這回事。所謂的理財,就是認清自己有多少資本、多少能力,而將這些資本做最妥善的安排,這是一件非常務實的事。我給大家的建議是,二十歲到三十歲之間要靠自己努力賺錢。這段時間擁有的資源和人脈都很少,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去達成。

三十歲到四十五歲之間,有了經驗的累積但仍然不夠,所以必須同時靠你自己和你的人脈去賺錢。而四十五歲之後,靠的則是用錢去賺錢。

金錢固然重要,但四十五歲之後,我已經意識到,再多的錢也換不來生命中許多重要的事,比如家人的關愛、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我的體悟是,我該做的是讓金錢發揮最大的效用,改善最多人的生活。


本文出自《讓利,讓你無往不利:永康國際商圈推手李慶隆的故事



相關專欄 最新文章